获嘉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在关于周代建制的记载中,既有“君,谓有地者也”“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的内容,也有“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这些记载说明( )
A.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 B.有地成为分封的唯一标准
C.西周祭祀礼仪法则严苛 D.君统宗统有同一经济基础
2.唐朝政府规定,地方向中央贡献之物应为价值不超过 50 匹绢的“当土所出”,且须官方购 买。虽然全国每年贡物的价值只占全国户税的很小一部分,但中央要求“天下诸郡每年常贡”。 此项规定旨在( )
A.遏制地方节度使势力的发展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C.强化地方对中央的服从意识 D.促进区域性商品市场的形成
3.汉王朝曾任命唐蒙为郎中将,率领万余人携带缯帛等财物至夜郎,招降了夜郎侯多同, 以其地为犍为郡;后又派兵击破南越,“遂平南夷为牂牁郡”。在依托汉族官吏管理的基础上, 分封各部落首领为王侯,“与哀牢夷人约,邑豪岁输布贯头衣二领,盐一斛,以为常赋”,西 南地区相较于中原地区赋税较轻。这些措施说明汉朝在西南地区( )
A.因俗而治实行羁縻政策 B.因地制宜推行分封制度
C.致力推动华夏文化认同 D.实现与内地治理一体化
4.元朝以户籍、人口数量为标尺在内地设置路、府、州、县等正式政区,同时又在不具备 人口登记和户籍管理条件的西南部分民族地区创设了以族群群落为管理基础的特殊政区,如湖广行省十五安抚司、云南行省“甸寨军民等府”。这体现出元朝时期( )
A.西南地区民族问题突出 B.有效地管控了民族地区
C.国家治理较为灵活机动 D.官僚政治趋向成熟稳定
5.明清时期,武陵地区的部落大姓首领被确立为土司,简单的部落组织演变成较为复杂的 土司组织。土司在地方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与婚俗习惯。据此可知,土司制度( )
A.留下地方分裂割据隐患 B.完全延续传统社会结构
C.开创多元一体国家格局 D.丰富地方特色治理模式
6.古代雅典的一篇政论文章中说,如果穷人掌握权力,便会促进民主制的发展,而如果富 人掌握权力,便会建立与民主制相对立的制度;世上所有最好的因素都与民主制相对立,但是穷人宁愿要自己建立的“恶政”,也不要富人建立的“善政”。这表明在古代雅典( )
A.公民参政意识比较强烈 B.执政水平决定政体选择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D.民主政治拥有雄厚基础
7.1787 年美国宪法颁布后,总统在任命法官后便基本失去了对该法官的控制能力,法官对具体案件的处理也没有总统等非司法官员过问。只要没有违法行为,任何法官都不必担心国会会弹劾自己。据此可知,美国( )
A.明确制定分权制衡机制 B.司法机构权力大于行政权力 C.司法独立得到法律认可 D.立法机构无法影响司法机构
8.“这样一个七拼八凑的宪法不符合任何政党的理想,但是它是唯一能持久的宪法;法国有 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制度,这还是第一次。”“它使得 1789 年以来支离破碎的两个法国得以和 平共处:一个是革命的法国,另一个是旧制度的法国。”据此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
A.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B.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C.与当时法国的国情相适应 D.消除了各派的矛盾
9.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 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 据此判断,此项制度是( )
A.雅典的城邦民主制 B.罗马的贵族寡头制
C.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法国的三级会议制
10.德国著名学者福科想指出,在中世纪的欧洲,“法律是首要的,国家是次要的。国王的 作用是在实践中实现法律,因此国王受制于法律”;1628 年,英国议会议员克里斯托非·谢尔 芝德说道:“我从未承认除了普通法以外的任何国王的特权,”这反映出欧洲国家( )
A.具有限制王权的法律传统 B.基本继承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政治和法律制度根植于历史传统
11.1998 年中国进行的第四次行政管理体系改革,从推行“撤地建市”的市管县体制改革, 发展到探索省直管县的体制改革。许多地方已经实行财政上的省直管县,少数地方正在探索 行政上的省直管县。这一改革( )
A.扩大了基层的自治权 B.提高了地方的财政收入
C.优化了政府管理结构 D.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
12.1940 年 11 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公布施行的《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称,“为发扬民主, 动员全民参战,贯彻法令保障人权之真精神”制定本条例。之后,陕甘宁边区等地也制定了 类似的条例。这表明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 )
A.坚持抗战和民主政治建设相促进 B.坚持反帝和反封建革命紧密结合 C.注意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利益 D.兼顾了统一战线和独立自主
13.钱穆先生在评价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时候说:“当时的政党,似乎误认分党相争为政治上 最高的景象。分党相争的胜负,不能取决于民众,转而各自乞援于军人。一般党员,则凭借党争的美名,来公开无忌惮的争权夺利。”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中国仁人志士效法西方建立政党政治 B.中国政党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目标 C.中国政党的组建缺乏基本的历史条件 D.各派军阀纷纷建立政党借此割据一方
14.1939 年 1 月,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作了《唤醒党魂、发扬党德与巩固党基》 等报告,要求“各界民众均应尽量加入一种法定的人民团体,如工会、农会、同业公会、学 生自治会、妇女会等,接受本党领导”。这一举措旨在( )
A.弘扬三民主义精神 B.扩大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C.维护一党专制局面 D.争夺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15.从 1937 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选举宣传活动,派宣传队进 村,通过发传单、贴标语、召集群众大会、打锣喊口号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动员,而且创造性 地发明了投豆法、画圈法、烧洞法、投纸团法等具体投票办法。这些举措意在( )
A.丰富边区选举方式 B.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C.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D.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
16.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土地改革让广大农民都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其中劳动力、劳动技能和生产资料多一些的人家很快富裕起来,他们中有部分农民不仅添了车马,雇了长工,还不断买进或租进一些由于情况相反而陷入贫困的农户的土地。据此可推知( )
A.生产资料公有制有待进一步巩固 B.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农村中的贫富分化现象日益明显 D.推进农业集体化必要性逐渐显露
17.维新运动期间,康有为认为西方的议院只不过是“彼族实暗合经义之精,非能为新创之 治也”,“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谋及庶人为大同”。康有为的这些言论( )
A.极力推崇古代大同思想 B.对欧美制度盲目排斥
C.尚未突破传统政治思维 D.试图为变法减小阻力
18.1906 年 3 月,清廷明确将“国文”正式确定为讲授汉文汉语的课程名称,并强调“国文一 科与伦理、历史、地理相为表里,与各科亦均有关系,汉文不通,则各科无从指授,仅通外 国文,而不能通译国文亦属无用,且非爱戴本国之心,故国文教员尤宜注重”。这一举措( )
A.旨在抵制列强的文化侵略 B.促进了国家转型的实现 C.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自强运动的兴起
19.1985 年 5 月,党中央推行教育改革,改革高等教育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和在国家计划外招收少数自费生三种办法……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这表明,我国教育改革( )
A.厘清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 B.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C.开启了我国高等院系调整的历程 D.解决了国家财政收入紧张的问题
20.如表是张居正改革前后监察制度的变化(部分),据如表可知,张居正改革( )
内容 改革前 改革后
关于稽查官员 奏章的职责 稽查奏章的职责专属于六科 六科仍掌稽查奏章的职责,但要受内阁监督
关于考查官员 各衙门置备三本账簿,一本 各衙门置备两本账簿,一本作为底册;另外
应办事情的账 作为底册;另外一本送六科 两本作为附簿,一本送六科备注,一本送内
簿 查考 阁查实
A.制约了君主权力 B.体现了台谏合一
C.加强了内阁权势 D.削弱了六科权限
21.《睡虎地秦墓竹简·置吏律》规定,任用吏和尉时,若有不应任用就行使职权,或私下谋 划就派往就任的,“以律论之”;任免吏、佐和各府属员时,“十二月朔日免除,尽三月而止 之,其有死亡及故有夬(缺)者,为补之,毋须时”。这些规定( )
A.体现了官吏任免程序的规范性 B.反映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D.防治了官吏选拔过程中的腐败问题
22.清初山西道御史季振宜建议停止考满,认为就京官而言,尚书以下大员,按品升补,与考满无关;堂属关系,难以破除情面,考核钻营。就地方官而言,考满致使地方各级衙门考核层层盘剥。季振宜建议废除考满的原因是( )
A.与选官制度相矛盾 B.与监察机构的职能重叠
C.朝廷派系斗争严重 D.制度本身运行效能低下
23.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
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B.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24.德政碑是为颂扬官吏政绩而立的石碑。唐玄宗时期,王毛仲在陇右监牧养马有功,玄宗 命张说为之撰写《陇右监牧颂德碑》。唐宣宗时期,专门挑选了宪宗朝“理人”居第一的江西 观察使韦丹,为之刻立德政碑。德政碑的设立( )
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有利于规范吏治
C.有效限制地方权力 D.有效重建公序良俗
25.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构,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被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由此可知,这一机构( )
A.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士族人才 B.标志着朝廷开始正式创立官学 C.是政治差别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D.具有文化传承以及交流的作用
26.20 世纪以后,随着美国政府职能的增加,总统的行政权日益崛起。但当美国总统的纲 领和优先项目与文官自身和所在机构的利益发生矛盾时,文官集团常以阳奉阴违或怠工等方式与总统对抗,他们常常得到国会委员会和利益集团的支持。由此可见,文官集团( )
A.反映了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失控 B.成为制约总统行政权的重要力量 C.是垄断组织影响政府意志的工具 D.折射出总统和国会之间权限不明
27.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位时期(1760-1820),中高级文官雇人代职现象习以为常。如内政部 书记员布莱次克,每年用 81 磅 13 先令雇人代职,而他自己则为大法官厅高级文官威廉·弗
累泽代职,年收入达 227 磅 3 先令。这一材料揭示了( )
A.封建专制王权下的腐败现象 B.英国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必要性 C.英国文官制度建立初期的不足 D.责任内阁制存在“政党分肥”现象
28.1883 年,美国《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考试必须“具有专业与实用性”,强调“应用科 学和专业知识”。这一规定( )
A.适应了工业时代政府工作的需要 B.有助于消除政府腐败现象的出现 C.确保了政府官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D.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29.18 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 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
A.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 B.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 C.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 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
30.1688 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逐渐形成两党政治,但由于两党轮流执政,所以任意一 党得势后都会大幅度地在官僚体系中排除异己,甚至还滥用职权,任人唯亲,为此英国政府设置了事务官,该类官员( )
①负责制定政策 ②没有严重过错可以长期任职
③随内阁共进退 ④进入体制时由考试择优录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中华民国成立之初,为保障政府用人行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北洋政府组织开展文官考试, 对报考者的年龄、教育背景、综合素质进行严格审查。但由于报考人数过少,北洋政府又放宽报考资格,缩减考试科目。据此可推知,当时( )
A.科举制度尚未瓦解 B.文官考试制度遭民众抵制
C.近代教育体系成熟 D.官员选拔具有一定灵活性
32.有学者指出,科举制被废除后,知识分子必须出自新学堂。进入新学堂除了需要花很多钱外,还有年龄的限制。以前百岁也能做童生,并且此举还被看作是天下盛世的表现。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的废除( )
A.加剧了清王朝统治危机 B.破除了旧的人才价值观
C.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D.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断层
33.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亟待休养生息,为了尽快恢复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各统一战线均采取党管干部的方式进行高效集中管理,由党委进行统一负责。据此可知( )
A.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建立 B.党管干部符合时代背景需要 C.开创了党管干部的新型模式 D.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迅速完成
34.1933 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
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
A.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B.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C.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D.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35.1897 年,江南储材学堂正式创办。其人才培养体系分“四门(交涉、农政、工艺、商务) 十六目(律例,赋税,……种植、水利……化学、矿务等)”,这近似于 4 个学科 16 个专业。据 此可知,该学堂( )
A.成为近代人才培养的摇篮 B.受政治改革的影响明显 C.具有近代高等教育的特征 D.是学堂选官制度确立的产物
36.唐代的德政类碑刻制造改写、传播带有神异色彩的传奇故事,具有神化地方长官的功能, 甚至成为祠庙的替代品。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地方治理重视社会教化 B.儒学文化得到复兴
C.乡村文化活动更加通俗 D.市民文化逐渐发展
37.汉代改变了秦“四时行刑”的做法,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杀。这主要体现的思想是( )
A.隆礼重法 B.重农抑商 C.无为而治 D.法天顺时
38.清代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的渝旨、内外的奏准均可定为条例。除此之外,成案、通行案在清代司法实践中也占有相当地位。这表明,清朝( )
A.以法加强君主权威 B.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C.司法程序不断严密 D.法律渊源形式多样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论述题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 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 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 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 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美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 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 确,史论结合。)
三、材料分析题
40.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今中外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模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共和国以其精妙绝伦的权力制约机制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后世
西方民主宪政理论及权力制约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人的成功,首先是由于在国 家权力机关之间建立了严密的制衡机制。罗马共和国的分权制衡不仅仅是依靠各权力机关的 相互制约,更重要的是从法律上规定了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制衡关系,为共和政体制定了一 整套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制度,依靠法律的力量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各个权力机构、各种政治 势力的权力和运作规则。正是这一点被资产阶级启蒙学者视为珍贵的思想财富,成为近代分 权学说和法治政府的直接思想来源。
——摘编自宋紫朝《罗马共和国权力制衡研究》
材料二 近代只有孙中山先生,他懂得把中国传统政制和西方现代政治参酌配合。他主 张把中国政治上原有之考试、监察两制度,增入西方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而糅合为五权宪法之理想。我们且不论此项理想是否尽善尽美,然孙先生实具有超旷之识见,融会中西, 斟酌中西彼我之长,来适合国情,创制立法。在孙先生同时,乃至目前,一般人只知有西方, 而抹杀了中国自己。总认为只要抄袭西方一套政制,便可尽治国平天下之大任,把中国自己 固有的优良传统制度全抛弃了。两两相比,自见中山先生慧眼卓识,其见解已可绵历百代, 跨越辈流,不愧为这一时代之伟大人物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二讲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存在于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与武装斗争相统一的建国实践 框架逐渐被政权建设与现代化发展相统一的建国实践所取代。党在建国实践中通过确立合法 化的政治权威,确立新的政治架构及政治功能的分化和专门化,民主政治的新生等措施,大
大推进了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摘编自刘朋《中国共产党的建国实践与政治现代化的合法性权威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马共和国权力制衡运行机制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 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钱穆先生认为“中山先生慧眼卓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理论到实践的贡献角度简要评析其“不愧为这一时代之伟大人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与武装斗争相统一的建国实 践框架”两个典型。并以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为例说明“党在建国实践中通过确立合法化的政治权威,确立新的政治架构”的表现及影响。
1.D
历史月考卷参考答案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周代中国。根据古文大意“拥有土地才能称作君王”“天子、诸侯和卿大夫等有地的人都称作君”“没 有田地食禄的不设祭器和宗庙”可知,在周代建制中,分封的土地既是建国、立家的经济基础,也是宗族“立 宗”的经济条件,而从天子到士,都贯穿着反映政治关系的“君统”和反映宗法关系的“宗统”,说明西周君统 与宗统相结合有深刻的经济原因,由此可知君统宗统有同一经济基础,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和 宗法制的经济基础,而非二者的内在联系,排除 A 项;“唯一”说法绝对化,排除 B 项;材料反映了参与祭 祀的土地基础,并未涉及祭祀礼仪,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贡物价值不高,中央却要求“天下诸郡每年常贡”,可见唐朝此举更多 是要强化地方对中央的服从意识,C 项正确;材料没有明确的时间信息,且贡物价值不高,无法得出遏制 节度使势力的结论,排除 A 项;根据材料可知,贡物的价值只占全国户税的很小一部分,可见每年的贡献 难以影响地方经济,故无法得出控制地方经济的结论,排除 B 项;材料论述的是贡献制度,而非商品贸易, 故无法得出促进区域性商品市场形成的结论,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朝(中国)。由材料可知,汉朝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并未完全推行与内地一体的治理手段,而是因 地、因俗而治,实行羁縻政策,A 项正确;材料不仅提及分封,还设置了郡,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华 夏文化认同,排除 C 项;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汉朝在巴蜀地区并未实现与内地治理的一体化,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在内地和西南的边疆民族地区实行不同的治理方式,这体现了元代国 家治理的灵活性和机动性,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元代国家的治理方式,而不是西南地区的民族问题, A 项误读材料,排除 A 项;材料只涉及元政府对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无法看出其有效管控了民族地 区,排除 B 项;材料说的是行政区划,不涉及官僚政治,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清时期;武陵地区。据材料“武陵地区的部落大姓首领被确立为土司……充分尊重当地的宗教信 仰与婚俗习惯”可知土司根据地方特色进行社会治理,丰富地方特色治理模式,D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土
司制度的积极意义,排除 A 项;B 项中“完全”表述绝对,排除 B 项;多元一体的国家格局在此之前就已经 开创,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雅典。从这篇政论文章可以看出,在雅典,作为多数派的穷人宁愿要自己确立的民主的“恶政”, 也不要作为少数派的富人建立的“善政”,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拥有穷人这一多数群体的支持,D 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公民对民主政治的执着,而非公民的参政意识强烈,排除 A 项;根据材料“不要富人建 立的‘善政’”等可知,执政水平并没有被雅典公民看重,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提及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 1787 年的美国。根据
材料“总统在任命法官后便基本失去了对该法官的控制能力,法官对具体案件的处理也没有总统等非司法官 员过问”“只要没有违法行为,任何法官都不必担心国会会弹劾自己”及所学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联邦法官的司法权独立于总统的行政权和国会的立法权,C 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美国总统、联邦法院、 国会三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司法机构权力大于行政权力”表述错误,排除 B 项; “立法机构无法影响司法机构”表述错误,国会可以否决联邦法院的作出的判决,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8.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 1875 年的法
国。根据材料“它使得 1789 年以来支离破碎的两个法国得以和平共处:一个是革命的法国,另一个是旧制 度的法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各派政治势力妥协的产物,有利于法国社会的 发展,该宪法适应了当时法国的基本国情,C 项正确;A 项史实正确,但材料未强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 法建立的政体,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材料信息肯定了这部宪法的积极影响,没有涉及其局限性,排除 B 项;这部宪法体现了各派的妥协,但并没有消除各派的矛盾,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史(欧洲)。据材料 “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 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实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地方权力过大,王权式微, 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合作,进一步 强化王权,D 项正确;雅典城邦民主制下,并没有国王,排除 A 项;罗马的贵族寡头制是一种共和政体, 并没有国王,排除 B 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 “国王的作用是在实践中实现法律,因此国王受制于法律”“从未承认除了普通法以外的任何国王的特权”及 所学可知,这反映出欧洲国家王权受到法律限制的传统,A 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欧洲国家继承古代希腊 民主政治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近代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并不是所有欧洲国家, 排除 C 项;“政治和法律制度根植于历史传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 1998 年的中国。根据 材料可知,1998 年中国进行的第四次行政管理体系改革从市管县体制改革发展到探索省直管县的体制改革, 省直管县的体制有利于扩大县的自主性,提高行政效率,即增强行政机关的活力,D 项正确;材料中的改 革不是基层改革,不能扩大基层的自治权,排除 A 项;材料中的改革实质上是政府层级调整,并不能提高 地方的财政收入,排除 B 项;材料中的改革实质上是政府层级调整,而非政府管理结构的优化,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 1940 年的中国。根据 材料“1940 年 11 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发扬民主,动员全民参战”“陕甘宁边区……制定了类似的条例”可 知,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一系列人权保障条例争取人民群众参与到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 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民主政治建设相促进,A 项正确;全面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等反封建行动,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协调地主和农民利益的相关信息,不 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材料并未体现独立自主的特点,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民国初年的政党进行党争依靠军阀,政党政治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出现凭借党争争权夺利的乱象,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 级政治精英对政党政治的主观理解不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民众的民主意识不够强、参政能
力低下等,导致中国政党的组建缺乏基本的历史条件,C 项正确;材料中的政党政治乱象并不是效法西方 建立政党政治的结果,排除 A 项;据所学,同盟会是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纲领是三民主义,排除 B 项;材 料未说各派军阀建立政党,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39 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939 年蒋介石提出各人民团体均要接受国民党 的领导,这一举措旨在强化国民党的一党专制,C 项正确;材料中未能体现出三民主义精神,排除 A 项; 据所学知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这一举措不能扩大它的阶级基础,也并非其根本目 的,排除 B 项;将社会团体置于国民党的控制下并不能因此取得抗战的领导权,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37 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广泛开展选举宣传活 动,采用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动员,发明了具体投票办法,方便农民参与政治活动,目的是巩固抗日民主 根据地,D 项正确;“丰富边区选举方式”是措施,不是目的,排除 A 项;材料中的活动有利于落实党的群 众路线,但结合“1937 年下半年”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的这些举措主要目的是巩固抗日民主 根据地,从而更好地进行抗日战争,排除 B 项;据所学,1949 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据材料,这些举措主要目的是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适应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生产资料多一些的人家很快富裕起来”“由于情况相反而陷入贫困的 农户”等和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后农村重新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甚至重新出现雇长工、买进陷入贫困农户的 土地等封建剥削现象,这与中共打倒地主、消灭封建剥削、解放农民的目标相违背,故而实行农村集体化 有其必要性,D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不是公 有制,排除 A 项;材料体现了土地改革后农村重新出现贫富分化,而不是在描述土改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排除 B 项;C 项的表述为题干信息本身,不能作为推论,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 1898 年的中国。根据 材料“康有为认为西方的议院只不过是‘彼族实暗合经义之精,非能为新创之治也’,‘夫先王之治天下,与民 共之,谋及庶人为大同’。”及所学可知,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 法思想,说明他意在减少变法带来的阻力,D 项正确;材料中康有为的这些言论实质是借助传统思想来宣 传维新变法思想,并不是真正推崇古代大同思想,排除 A 项;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盲目 排斥”的说法错误,排除 B 项;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是对传统政治思维的突破,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06 年(中国)。由材料信息“国文”“爱戴本国之心”等可知,这一举措重视国家意识的培养,有 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激发国人的家国情怀,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重视“国文”,重视培养 国家意识,与题意不符,排除 A 项;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以失败告终,未能实现国家转型,排除 B 项; 洋务派的自强运动开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85 年(中国)。由“改革高等教育学校的招生计划……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和 在国家计划外招收少数自费生三种办法……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可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通过三种招
生方式,统筹教育事业发展,使高等教育人才适应国家、用人单位的需要,结合 1985 年我国正处于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可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B 项正确;材料强调国家、 单位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未突出强调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排除 A 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 期,我国已开启了高等院校调整,排除 C 项;材料主要涉及教育改革,与国家财政关联不大,排除 D 项。 故选 B 项。
2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朝(中国)。 通过材料“要受内阁监督”“一本送六科备注,一本送内阁查实”可以看出,内阁权势有所加强,C 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制约君主的权力,排除 A 项;台谏合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 项;材料反映六科受到内阁 的监察,但是其本身权限并未被削弱,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由“任用吏和 尉时……私下谋划就派往就任的,‘以律论之’”并结合古文释义可知,秦朝法律规定如果官员没有经过正式 任命就行使职权或派往就任,要依法论处,还规定了严格的官吏委任时间及补充程序,这体现出秦朝官吏 任免程序的规范性,A 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施行,排除 B 项;皇帝制度与郡 县制度的形成推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排除 C 项;材料仅涉及秦朝官员任免程序,并不能防治官 员选拔中的腐败问题,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朝(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季振宜认为,在当时的考满制度下,尚书以下大员的升补与考满无 关,地方上被层层盘剥,由此可见,考满制度本身在运行上存在问题,D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选官制度, 不能看出考满与选官制度矛盾,排除 A 项;材料并未涉及监察机构,不能反映考满与监察机构职能重叠, 排除 B 项;材料并未涉及朝廷派系斗争,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后实行南北分卷制度以照顾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的劣势,这体现 了当时南方经济繁荣背景下文化水平超越北方的趋势,因此南北分卷制度是对文化重心南移趋势的回应, B 项正确;A 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北宋南北分卷制度不能导致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只是维持南北取士人数的均衡,排除 C 项;根据材料“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可知,北宋南北分 卷制度并不是为了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由于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 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唐朝(中国)。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唐宣宗时期政府为优秀官员刻德政碑表率,结合所学可知,此举会 在官场形成一种示范效应,有利于规范吏治,B 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德政碑是对官员功德的褒奖,对提 高行政办事效率作用不大,排除 A 项;材料反映了唐朝通过设立德政碑来褒扬官员,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 间关系,排除 C 项;材料中德政碑的设立主要针对优秀官员,不涉及社会其他阶层,重建公序良俗夸大事 实,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元、明、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根据“国子监是元、明、清国家最高学府 兼教育行政机构,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可得出“国子监具有文化传承以及交流的作 用”,D 项正确;士族,特指东汉、魏晋以来的门阀阶层,或称世族、势族等,“士族”说法不准确,排除 A
项;标志着朝廷开始正式创立官学是汉武帝时期,排除 B 项;材料未体现政治差别,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2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 20 世纪以后美国。据材料可知,总统行政权因“政府职能的增加”而“日益崛起”,但是文官集团“以阳 奉阴违或怠工等方式与总统对抗”且经常得到“国会委员会和利益集团的支持”,这表明文官集团成为制约总 统行政权的重要力量,B 项正确;美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衡,材料并未体现分权制衡失 控,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文官集团成为垄断组织的工具,排除 C 项;总统掌 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二者权限分明,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8——19 世纪(英国)。根据材料“高级文官雇人代职现象习以为常”可知,当时英国的官僚制度 存在许多问题,反映了英国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必要性,B 项正确;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因此这时期不再是封建专制时代,排除 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0 年,英国规定 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最终确立文官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材料的 关键信息“高级文官雇人代职现象习以为常”,与“政党分肥”现象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8.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1883 年(美国)。根据材料“1883 年”可知此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材料“具有专业 与实用性”、“应用科学和专业知识”反映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因此美国《彭德尔顿法》的规定适应了工 业时代的政府需要,A 项正确;“消除政府腐败”表述太过绝对,排除 B 项;材料信息无法确保政府官员整 体素质的提升,排除 C 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文官素质的要求,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8 世纪(欧洲)。材料表明在 18 世纪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受到欧洲社会的推崇,但没 有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这根本上是因为当时欧洲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需要的是 民主和法治,而中国古代的法律和科举制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所以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 B 项正确;材料中提到赞赏者具体的身份是社会上层和知识界可知他们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能说赞赏者没 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排除 A 项;欧洲人确实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未看到这些制度的局限性,但这只 是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的外部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C 项;中西文化本身确实具有巨大的差异, 但也是可以彼此吸收借鉴的,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0.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主要时空是 1688 年以后英国。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英国“事务官”实际上指 的是英国的文官,因此题干涉及的是英国的文官制度,据所学可知,西方的文官没有严重过错可以长期任 职,选拔方式通过考试的形式,②④正确,C 项正确;西方文官不参与政策的制定,排除①,排除 AB 项; 随内阁共进退的不是文官而是内阁成员,排除③,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民国时期(中国)。由“对报考者的年龄……进行严格审查……北洋政府又放宽报考资格,缩减考试科 目”可知,北洋政府最初的文官考试选拔条件苛刻,但由于报考人数少,北洋政府遂及时调整选拔标准,据 此可知,当时官员选拔结合实际情况变通,具有一定灵活性,D 项正确;1905 年科举制被废除,题干涉及 时间是民国时期,排除 A 项;材料仅体现北洋政府对文官考试的变通,与近代教育体系无关,也未涉及民 众对文官考试制度的态度,排除 B、C 项。故选 D 项。
3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和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古代
(中国)。据材料“科举制被废除后,知识分子必须出自新学堂。进入新学堂除了需要花很多钱外,还有年 龄的限制。”可知,科举制废除后,知识分子必须出自新学堂,当时进入新学堂必须花费很多钱,同时还有 年龄的限制,说明其存在较大的问题,更加剧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A 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人才价值观 的变化,排除 B 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对百姓赋税负担的影响,排除 C 项;科举制的废除,并没有造 成人才培养的断层,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因尽快恢复经济、巩固政权的时代要求,政府采 用党管干部的方式进行集中管理,可见党管干部符合时代背景的需要,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排除 A 项;新中国沿用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党管干部的模式,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建设效 果,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4.C
【详解】本题属于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选项提示词意在可知本题为主旨题。时空是:1933 年,国民党中 央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根据材料可知,1933 年国民政府任用公务员,与功勋、国民党派有密切关系, 这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独裁统治,C 项正确;国民政府的做法主要是为了强 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不是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排除 A 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种公务员选任方 式未继承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排除 B 项;这种公务员选任不利于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 D 项。故 选 C 项。
3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准确的时空是 19 世纪末期的中国。根据
材料信息可知江南储材学堂人才培养体系分四门十六目,近似于 4 个学科 16 个专业,可知该学堂初步建立 了高校的学科和专业体系,C 项正确;从材料的专业设置无法得出该学堂成为近代人才培养的摇篮这一结 论,排除 A 项;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清政府没有进行政治改革,排除 B 项;学堂选官制度确立是在 1904 年《凑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3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德政”、“神化地方长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的地方治理注重社 会教化手段,A 项正确;r 材料所述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也不能反映儒家文化复兴,排除 B 项;从题中 材料的“神异色彩的传奇故事”、“神化”地方长官的功能”和“成为祠庙的替代品”,反映出唐代地域文化色彩, 但不能体现“更加通俗”,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治理的变化,不能体现市民文化的发展,排除 D 项。 故选 A 项。
3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汉代将处死犯人的时间限定为秋冬两季,强调春夏不 得刑杀,体现出当时政府奉行法天顺时的儒家思想,D 项正确;汉代调整刑杀时间体现的并非隆礼重法思 想,排除 A 项;材料内容与抑商思想无关,排除 B 项;对刑杀时间的调整不能说明汉代政府实行与民休息、 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3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法律包括律、例等,清朝立法的突出特点是各种各样的例的地 位进一步上升,且种类繁多,实用性强,成为主要的法律形式,这说明清朝法律渊源具有多样性,D 项正 确;材料强调的是清代法律形式多样,皇帝的谕旨也可作为法律,而非皇帝权力的强化,排除 A 项;材料
强调的是法律的形式多样,无从得出法律体系完备,排除 B 项;材料不涉及司法程序问题,排除 C 项。故 选 D 项。
39.示例一 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 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 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示例二
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 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 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示例三 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 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详解】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合理、明确,必须源于材料;(3 分) 史实引用合理、准确;阐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9 分) 40.(1)具体表现:①罗马的共和政体主要由元老院、公民大会和执政官三大权力机构组成:②执政官执掌 行政权和军事统帅,元老院主持会议协调行动、监督执政官,公民大会执掌宣战权和审判权;③三大机构 之间体现了权力间的分工与合作、制约与平衡关系。历史影响:①权力之间的协作和制衡关系构成了罗马 共和政体的基石,提高了共和国的行政效率;②为罗马共和国的兴盛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共同维护了罗 马共和政体的稳定;③为近代资产阶级分权制衡思想和实践提供借鉴。 (2)主要依据:懂得把中国传统政制和西方现代政治相互借鉴融合,提出了五权宪法的思想。评析:①理论 上提出三民主义思想并引领革命实践活动;②实践上推翻了清政府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③学习美国分权制衡理念并融合中国古代政治的传统,推动中国近代民主宪政创新之路。 (3)典型:①土地革命时期 1931 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②抗日战争时期 1937 年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表现:①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制度为核心的政治框架;②新政治框架的根本特点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突出了党在新政治框架中的核心地位,并通过国家宪法的形式加以确立、巩固和保障。影响:形成了符合 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推进了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等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第一问具体表现,由材料“罗马共 和国以其精妙绝伦的权力制约机制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后世西方民主宪政理论及权力制约实践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及所学可得出罗马的共和政体主要由元老院、公民大会和执政官三大权力机构组 成;由材料“罗马人的成功,首先是由于在国家权力机关之间建立了严密的制衡机制。”及所学可得出三大 机构之间体现了权力间的分工与合作、制约与平衡关系;结合所学可知,执政官执掌行政权和军事统帅, 元老院主持会议协调行动、监督执政官,公民大会执掌宣战权和审判权。第二问历史影响,由材料“罗马共 和国的分权制衡不仅仅是依靠各权力机关的相互制约,更重要的是从法律上规定了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制 衡关系”及所学可得出权力之间的协作和制衡关系构成了罗马共和政体的基石,提高了共和国的行政效率;
由材料“为共和政体制定了一整套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制度,依靠法律的力量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各个权力机 构、各种政治势力的权力和运作规则。”及所学可得出为罗马共和国的兴盛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共同维护 了罗马共和政体的稳定;由材料“正是这一点被资产阶级启蒙学者视为珍贵的思想财富,成为近代分权学说 和法治政府的直接思想来源。”可得出为近代资产阶级分权制衡思想和实践提供借鉴。
(2)本题是原因、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问主要依据,由材料“他主张把中国政治上 原有之考试、监察两制度,增入西方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而糅合为五权宪法之理想。”及所学可得出 懂得把中国传统政制和西方现代政治相互借鉴融合,提出了五权宪法的思想。第二问评析,由材料“然孙先 生实具有超旷之识见,融会中西,斟酌中西彼我之长,来适合国情,创制立法。”及所学可得出学习美国分 权制衡理念并融合中国古代政治的传统,推动中国近代民主宪政创新之路;结合所学可知,从三民主义思 想、辛亥革命的影响等角度说明,例如:理论上提出三民主义思想并引领革命实践活动;实践上推翻了清 政府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3)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时期。第一问典型,由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存在于 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与武装斗争相统一的建国实践框架逐渐被政权建设与现代化发展相统一的建国 实践所取代。”及所学可得出土地革命时期 1931 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抗
日战争时期 1937 年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第二问表现,由材料“党在建国实践中通过确立合法化的政治权 威,确立新的政治架构及政治功能的分化和专门化,民主政治的新生等措施,大大推进了新中国的政治现 代化进程。”及所学可知,分别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制度为核心的政治框架;新政治框架的根本特点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突出了党在新政治框架中的核心地位,并通过国家宪法的形式加以确立、巩固和保障。第三问影响,由材 料“党在建国实践中通过确立合法化的政治权威,确立新的政治架构及政治功能的分化和专门化,民主政治 的新生等措施,大大推进了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及所学可得出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巩 固了人民政权,大大推进了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