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一)(含答案解析)(陕西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一)
时间:50分钟 满分:6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12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人们总会追寻人类的起源问题,元谋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最可靠的途径是(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影视剧作 D.考古发掘
2.《吕氏春秋》记载:“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百姓)。”该史料反应的事件是( )
A.大禹治水 B.武王伐纣 C.三家分晋 D.盘庚迁殷
3.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最早具备汉字基本结构的是( )
A.甲骨文 B.铭文 C.仓颉创造文字 D.金文
4.“问鼎中原、围魏救赵、卧薪尝胆、退避三舍”等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
A.民族交流交融 B.变法兴起 C.社会变革 D.诸侯混战
5.“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副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哪一项著名工程(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郑国渠
6.翦伯赞说:“秦始皇……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作者的理由是秦始皇( )
A.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B.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C.灭六国,统一了全国 D.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7.以下史实不可能从《史记》中查阅到的是( )
A.商汤灭夏 B.商鞅变法
C.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 D.华佗发明“麻沸散”
8.客家人属于客居他乡的中原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汉人。其大约在西晋“五胡乱华”时期第一次从中原南迁,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的需要 B.北方战乱不断 C.南方地广人稀 D.江南经济开发
9.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C.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D.孙权称王,国号吴
10.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封王各自为政,统治阶级非常腐败 B.封王争权夺利,连年混战
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匈奴入侵,灭亡西晋
11.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之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12.二十四节气历法起源于黄河流域,为农民准确把握农作物耕、种、收的农时提供保障。下列著作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误农时的是( )
A.《史记》 B.《齐民要术》
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3题8分,14题12分,15题6分,16题10分,共36分)
13.(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2分)
(2)材料二中图1、图2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造成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分)
(3)通过上述材料探究,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禹荐益(推荐伯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到禹老的时候),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史记·燕召公世家》 图A 图B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农业经济得以发展,剩余产品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白寿彝《中国通史》 图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图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材料二材料三 下表:春秋战国时期战役对比
时期 战役 交战国 双方兵力 持续时间 伤亡人数
春秋 城濮之战 晋/楚 8.9万/11万 1年 约2万
战国 长平之战 秦/赵 30-50万/40-50万 3年 20万45万
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为适应时代发展,在复杂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变法。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摘编自部编版历史教材
(1)材料一文字部分反映出首领位置更替的办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图A和图B反映出的制度名称。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图A制度的特点。(4分)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4分)
①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从图C到图D反映出春秋时期政治上的哪些变化?
②根据下表信息,指出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呈现出的特点。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变法的背景及目的。
(3)写出一个出自战国时期的成语。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带来了哪些消极影响?(4分)
15.(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李白《古风》
材料二 两幅图片。
材料三
秦朝形势图
(1)材料一中李白这首《古风》诗中的“秦王”是谁?该诗歌主要赞颂了他哪方面的功绩?(2分)
(2)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了秦朝采取的哪两项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什么积极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三写出秦朝的疆域范围。(2分)
16.(10分)观看下面两幅图片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图一 北齐胡人舞乐黄釉瓷扁壶 图二 北朝褐绿釉胡人乐舞瓷扁壶
图一:高20厘米,宽16.5厘米,口径6厘米。1971年,通体施褐黄色釉。体扁圆,形如皮囊。壶身两面似为同模印出的“胡腾舞”图案。乐舞者的形貌、着装均为胡人形象。
图二:壶通体施绿釉,扁圆形,腹体上窄下宽,短颈,椭圆形假圈足。壶两面腹部有内容相同的各为七人一组的胡人舞乐图案。舞乐图四周为连珠纹圈带,右手上举,左手下垂,其余四人也各站立于分支莲花座上持乐器做伴奏状。人物深目高鼻,属于西域人的形象。扁壶又被称为酒壶,一般被认为是草原游牧经济的代表性器物。两件乐舞扁壶体形扁圆如皮囊,为仿皮囊而制作。西域舞蹈或西域人跳中原舞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常态,腹部模印两面完全相同的图案,如乐舞图、双凤图和驯狮纹等
(1)两幅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2分)
A.文献资料
B.实物资料
(2)从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得哪些方面的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6分)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3)通过图文介绍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呈现出怎样的特点?(2分)


()
()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掘是对古代遗迹的挖掘,属于第一手资料,是研究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据,D项正确;神话传说是人们口耳相传的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不是第一手资料,排除A项;史书记载是后人记载的关于人类起源的历史,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B项;影视剧作是现代人根据历史编排的影视作品,也不属于第一手资料,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据材料三“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降通漻水以导河。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可知,材料中记述了大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并取得了成功,C项正确;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战国七雄并立,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盘庚迁殷发生在商朝,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结合题干材料可知,最早具备汉字基本结构的是甲骨文,A项正确;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人称这种文字为金文,又因都是铸刻在钟、鼎之上,故又称为铭文或钟鼎文,排除BD项;仓颉创造文字,是黄帝时期的传说,没有科学依据,排除C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问鼎中原、围魏救赵、卧薪尝胆、退避三舍”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留下的成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诸侯混战,民族交流交融春秋战国诸侯混战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变法,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诸侯混战,没有涉及社会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可知与都江堰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B项正确;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排除A项;隋炀帝时,开通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排除C项;郑国渠位于陕西关中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和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C项正确;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排除A项;李冰父子主持修筑了都江堰,排除B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据所学可知,《史记》叙述的是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而“华佗”是东汉时期的人物,因此《史记》中不可能查到,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商汤灭夏是《史记》叙述的时间段之中,A项不符题意,排除A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重大事件,B项不符题意,排除B项;汉景帝统治时期在汉武帝之前,因此C项不符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客家人属于客居他乡的中原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汉人。其大约在西晋‘五胡乱华’时期第一次从中原南迁。”可知,永嘉五年(311年),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B项正确;统治者的需要不是原因,排除A项;南方地广人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江南经济开发是江南开发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 A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可知,三国时期开始于220年魏国建立,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发生在208年,不属于三国时期,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属于三国时期,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属于三国时期,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属于三国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 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后,以晋武帝为首的统治集团开始腐化,奢侈腐败成风;加之,晋武帝分封诸侯,封王各自为政、相互争斗,致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西晋速亡,A项正确;封王争权夺利,连年混战是西晋灭亡的因素之-,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有利于西晋王朝的统治,不属于灭亡的原因,排除C项;匈奴入侵并不是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 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这样,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D项正确;南方人口增多不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不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 B
[详解]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书中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误农时,B项正确;《史记》属于史学著作,不是农书,排除A项;《黄帝内经》是医学著作,排除C项;《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著作,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1)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2)居民:图1,半坡居民;图2,河姆渡居民。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
(3)变化:由穴居生活变为定居生活,出现农业。
【详解】(1)生活方式:依据材料一信息“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结合所学知识,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这里常有动物出没,如梅花鹿、野马等,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2)居民:观察图1可知,图1房屋呈圆形,多用木头作柱子,屋内有灶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半坡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2房屋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河姆渡居民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北方寒冷干燥,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保暖;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潮湿炎热,居住干栏式建筑有利于通风防潮,故造成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
(3)变化: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的洞穴中,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已经开始定居生活,并种植农作物,故变化是由穴居生活变为定居生活,出现农业。
14.(1)变化: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图A:分封制;图B:宗法制。特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地方独立性大。
(2)①:表现:铁制农具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商业活动活跃;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变化:周天子衰微;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等。②:特点:投入的兵力多;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更加残酷等。背景:诸侯混战,社会动荡不安;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周天子衰微等。目的:为适应时代发展,在当时的复杂环境下生存。
(3)成语: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消极影响: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及老(到禹老的时候),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时期主要推行禅让制,注重继承者的德高望重和才能,而大禹死后,其王位传至其儿子,体现了首领位置的更替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
图A:根据材料“再分封”等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形式给王族、功臣等,让其建立诸侯国,因此图A体现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图B:根据材料“天子、诸侯、卿大夫”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周天子将王位传给嫡长子,其余的儿子变为诸侯,诸侯以相同的方式实现权力的承袭,因此图B内容体现了西周时期的宗法制。
特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A体现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主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进行分封;分封制下,地方诸侯的权力较大,即地方独立性较大。
(2)本题属于选做题,解答时任选一个进行解答。①:表现: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农业经济得以发展”可得出铁制农具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根据材料“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可得出商业活动活跃;根据材料“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可得出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变化:根据材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等信息可知,图C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图D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体现了这时期周天子实力衰微,地方诸侯力量壮大;随着地方诸侯力量壮大,礼乐征伐主要出自诸侯,说明这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②:特点:根据材料“8.9万/11万、30-50万/40-50万”可得出投入的兵力多,也体现了这时期战争的规模扩大;根据材料“1年、3年”可得出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伤亡人数约2万、20万40万”可知,这时期的战争导致更多的伤亡人数,即体现了这时期战争更加残酷。
背景: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各诸侯混战,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周天子控制诸侯的控制力衰弱,即周天子衰微等。
目的:根据材料“为适应时代发展,在复杂斗争中生存下去”可得出为适应时代发展,在当时的复杂环境下生存。
(3)成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有众多的成语,如围魏救赵,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纸上谈兵指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等。
消极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这时期各诸侯混战,社会长期混乱,使得当时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在长期的战乱背景下流离失所,即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15.(1)嬴政。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2)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货币的统一,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3)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详解】(1)人物:根据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因此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嬴政。
功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材料一的李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称赞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的伟大历史功绩。
(2)措施及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了巩固统一的的措施。图一反映了秦朝统一文字的措施,把小篆作为全国的规范文字;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图二反映了秦朝统一货币的措施,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秦朝统一文字和货币,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3)疆域:分析材料三的“秦朝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建立疆域辽阔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其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16.(1)B。
(2)可从瓷壶名称、瓷壶颜色、壶身图案。(写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3)兼收并蓄(或互相影响、多元一体化)。
【详解】(1)类型: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北齐胡人舞乐黄釉瓷扁壶”和图二“北朝褐绿釉胡人乐舞瓷扁壶”都属于历史实物,是实物资料。
(2)信息:由图片和材料“白色胎质,通体施褐黄色釉,形如皮囊。乐舞者的形貌,为仿皮囊而制作,因此在此时期的陶瓷上也能看到这种胡人乐舞的场景,腹部模印两面完全相同的图案、双凤图和驯狮纹等。而它的烧造工艺却源自中原地区”可以获得的信息有瓷壶名称、瓷壶形状、瓷壶用途等。
(3)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图文介绍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呈现兼收并蓄(或互相影响、多元一体化)的特点。
()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一)(含答案解析)(陕西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