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二)(含答案解析)(陕西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二)
时间:50分钟 满分:6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12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我国具有丰富的文物资源。下列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半坡人生活的是( )
A. B.
C. D.
2.《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这反映了尧舜禹时代实行了(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3.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 )
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 B.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
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 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4.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大变革 B.政权并立 C.大一统 D.皇权加强
5.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文化上颁布了通用全国的文字(如下图所示)。统一后的文字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隶书
6.某历史兴趣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收集到“大泽乡”、“揭竿为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关键词,据此判断该历史小组研究的历史事件为(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陈胜、吴广起义 D.楚汉之争
7.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了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等措施。此措施( )
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打击商人囤积行为
C.控制商品生产 D.稳定市面物价
8.新疆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地区,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哪一历史事件开始?( )
A.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 B.秦始皇南服越族
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D.三国鼎立
9.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今天的台湾,加强了两地的关系。当时台湾称( )
A.台湾 B.琉球 C.夷洲 D.柴桑
10.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的主原是( )
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B.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11.阅读历史书籍需要注意主题和子目之间的联系。 下面子目对应的主题是( )
主题 1.三国鼎立 2.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2.如图是一部著作的封面。该著作的作者是( )

A.贾思勰 B.祖冲之 C.华佗 D.顾恺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3题8分,14题6分,15题14分,16题8分,共36分)
13.(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当时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请说一说他们各自种植的主要作物。(2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图一和图二的原始居民住房分别是什么样式的?它们房屋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分)
(3)结合两则材料,说一说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2分)
(4)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2分)
14.(6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的变革时期。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技术进步】
材料一:
图1 图2
【政策创新】
材料二: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秦国的改革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新制度建立,国家富裕,军力增强。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思想碰撞】
材料三:(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1)请指出图1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使用此生产工具的时代属于什么时代?图2中可以看出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工具和耕作方式分别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秦国的改革”是指开始于哪一任国君时的什么变法?这次变法给秦国带来了哪些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什么?其中“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与之相关的教育举措是什么?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在历史上称为什么?(2分)
15.(14分)体验学习史料实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能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文献史料(文字资料、口传资料、口述史料)。
——庞卓恒《史学概论》
(1)依据材料一,将上述资料按要求分类。(填序号即可)(6分)
属于实物史料范畴:
属于文献史料范畴:
属于非史料范畴:
材料二:《燕国历史大事年表》(简表)
时间 在位 事件
约公元前1045年 姬奭 周武王封弟召公奭于燕。因召公留辅周室,令其子克就封。
约公元前1042年 姬克 克在燕都就任,为燕国第一代君主。
公元前663年 燕庄公 山戎入侵燕国,燕庄公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亲征山戎救燕,燕庄公对齐桓公非常感激。
公元前373年 燕后简公 燕、齐于林营交战,燕胜齐败。
公元前323年 燕易王 燕易公称王,是为易王。
公元前222年 燕王喜 秦拔辽东,燕王喜被俘,燕国灭亡。
(2)燕国的历史见证了周朝的兴衰。请结合所学知识,依照示例,在材料二中任选两个历史事件,并探究背后的历史现象。(示例用过的事件不能再用)(4分)
【示例】“燕、齐于林营交战,燕胜齐败”,见证了战国兼并的历史现象。
材料三:秦孝公即位后,大力招揽人才,希望变法图强。公孙鞅应召入秦,以“霸道”说秦孝公,得到了孝公的赏识和重用。但由于变法严重损害旧贵族的利益,遇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连太子也在贵族唆使下故意违犯新法。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严厉镇压反对派,将太子的师傅公子虞、公孙贯等逮捕处刑,全国震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依据材料三,分别指出商鞅变法时的优势与劣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4分)
16.(8分)某中学七年级同学举办了以历史学科为主的跨学科主题融合项目式学习活动,以下是他们的学习任务单,请和他们一起“破圈”“跨界”吧!
【华夏“认”同】
材料一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涉及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社会经济构成、外交征伐,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宋镇豪《祝贺!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百家争“鸣”】
材料二 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视察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时的讲话
材料三 来自各诸侯国活跃了一百余年的儒家王者师、道家传人、法家骨干、阴阳家领袖,他们互相对立、互相争鸣、互相吸收、互相促进,共同培养了特殊的理想人格风采、留下了示范后世的良言淑行。
——王立《百家争鸣与大一统》
【“力”的较量】
材料四

材料五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此“画”怎讲】
材料六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1)根据材料一说明甲骨文为什么能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分)
(2)根据材料二、三,请你举出“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其中一位所属的学派及其“延续到现在的观念”或是“示范后世的良言淑行”?(2分)
(3)历史上重大改革就如滚滚向前的快车,请你为“改革之车”做受力分析,请结合材料五,说明变革的名称?“魏主”受到了Fm来自哪方力量?剖析这场改革的影响。(2分)
(4)请你从材料六中选择一副你感兴趣的画,说一说与此画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分)()
()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分析选项图片可知,B项中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自半坡遗址,可以用来研究半坡人的生活,B项正确;A项中的春秋护头铜胄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历史,排除A项;甲骨文记录的是商朝的历史,排除C项;商鞅铜方量与商鞅变法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尧因年老而告退,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向上天推荐,后来舜向上天推荐与禹,这种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B项正确;世袭制是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国家的管理制度,不是选拔首领的制度,排除C项;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这就是武王伐纣,这一史实被用铭文记载在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的底部,铭文记载与《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的记录相符,说明文物与文献相互佐证了这一史实,B项正确;历史文物是可信的,排除A项;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遗存,文献是指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文献与文物相比,文物更具有真实性,排除C项;利簋这一文物出土于1976年陕西临潼县,而《尚书》典籍相传由春秋时期孔子编选而成,文物与文献不是同时代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题干“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和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体现了大变革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政权并立,排除B项;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战国时期还没有出现皇帝,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后又使用更加简洁的隶书,A项正确,排除D项;楷书、行书都是在秦朝之后演变而成的书法字体名称,排除BC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元年前209年,秦朝廷征发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发动兵变。他们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他们砍削树木,做成兵器,举起反抗的旗帜,C项正确;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在进行的战争,典故是“围魏救赵”,排除A项;马陵之战是魏国与齐国之间的战役,典故为“减灶诱敌”,排除B项;楚汉之争指的是项羽、刘邦之间发生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打击商人囤积行为与“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汉武帝的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并非控制商品生产和稳定市面物价,排除C、D项。故选A项。
8.C
【详解】公元前60年,汉代设置西域都护。主要职责是颁行汉朝的法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C项正确;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没有管辖新疆一带,排除A项;越族在南方,排除B项;三国鼎立与新疆一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的船队到达过夷洲(今台湾),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C项正确;三国时期台湾称夷洲,排除A项;琉球王国是曾存在于琉球群岛的封建政权名,最初是指在琉球群岛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1429年,三国统一为琉球王国,而三国时期的台湾称之为夷洲,排除B项;柴桑是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都是江南能够开发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题目给出的表格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是当时的突出特点,C符合题意 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是早期国家产生与变革的时期,排除A项;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排除B项;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A项正确;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排除B项;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排除C项;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画家,排除D项。故选A项。
13.(1)黄河流域:半坡居民;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粟,水稻。
(2)图一:干栏式建筑;图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原因:气候差异(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不同)。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4)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详解】(1)黄河流域:半坡居民;长江流域:河姆渡居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长江流域。
作物:粟,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
(2)图一:干栏式建筑;图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根据所学知识知识,图1是干栏式房屋,图2是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原因:气候差异(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他们居住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的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知识,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4)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4.(1)图1:河姆渡居民时代:新石器时代;农业工具:铁制农具;耕作方式:牛耕。
(2)国君:秦孝公商鞅变法;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儒家学派;核心思想:“仁”;教育举措:创办私学;局面:百家争鸣。
【详解】(1)原始居民:观察题干图1,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复原图可知,图1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时代: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所以河姆渡居民属于新石器时代;方式:观察图2可知,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工具是铁制农具;耕作方式是牛耕。
(2)由材料“秦国的改革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新制度建立,国家富裕,军力增强。”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所以,材料描述的是秦孝公支持的商鞅变法;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学派: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核心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教育举措: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局面:这一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这一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15.(1) ①②⑥ ③④ ⑤
(2)“姬克为燕国第一代君主”或“周武王封弟召公奭于燕”,见证了西周推行分封制这一历史现象。
“齐桓公亲征山戎救燕”,见证了春秋争霸或“尊王攘夷”这一历史现象。
“燕易公称王”,见证了王室衰微这一历史现象。
“秦拔辽东,燕国灭亡”,见证了秦统一六国或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这一历史现象。
(3)优势:秦孝公支持或招纳人才。劣势:旧贵族反对。
意义:大大增强国力;提高军队战斗力;成为战国时代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文献史料(文字资料、口传资料、口述史料)。”结合下面图片资料,可知属于实物史料范畴:①②⑥;属于文献史料范畴:③④;属于非史料范畴:⑤。⑤属于文学作品,没有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姬克为燕国第一代君主”或“周武王封弟召公奭于燕”,可知见证了西周推行分封制这一历史现象。为稳固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实行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齐桓公亲征山戎救燕”,见证了春秋争霸或“尊王攘夷”这一历史现象。“燕易公称王”,见证了王室衰微这一历史现象。“秦拔辽东,燕国灭亡”,见证了秦统一六国或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这一历史现象。
(3)优势:根据材料三“秦孝公即位后,大力招揽人才,希望变法图强。公孙鞅应召入秦,以‘霸道’说秦孝公,得到了孝公的赏识和重用。”可得出,商鞅变法的优势,秦孝公支持、招纳人才;劣势:材料三“但由于变法严重损害旧贵族的利益,遇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连太子也在贵族唆使下故意违犯新法。”可得出,旧贵族反对;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军队战斗力;成为战国时代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全旧奠定基础。
16.(1)原因:提供了第一手史料;是汉字的鼻祖。
(2)例子:孔子;儒家;以德治国。
(3)名称:魏孝文帝改革;
Fm:鲜卑贵族。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提高了北魏的实力。
(4)画:图片1,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和来往。
【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材料一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涉及商代的自然生态、气候灾害、社会经济构成、外交征伐,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可知,这体现的是,提供了第一手史料;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可知,这体现的是,是汉字的鼻祖。
(2)例子: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可任选一个,必须点明其主要主张,如,根据所学和材料六可知,孔子;儒家;以德治国。
(3)名称:根据所学和材料五“魏主下诏”可知,这是魏孝文帝下诏,体现的是魏孝文帝改革;
Fm:根据所学可知,魏孝文帝改革,阻力来源于鲜卑贵族。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它促进了民族交融,提高了北魏的实力。
(4)画: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可任选一个,必须点明其主要事件和影响,如,根据所学和材料六可知,图片1,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和来往。
()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模拟测试卷(二)(含答案解析)(陕西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