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秋八上历史期末考试模拟预测试卷01(25+3)(原卷版+解析版)


2023秋八上历史期末考试模拟预测试卷021(25+3)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
1.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这表明鸦片战争是一场(  )
A.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较量 B.保守与开放之间的较量
C.殖民与反殖民之间的较量 D.落后与先进之间的较量
2.下面展示的资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组建新式洋枪队
C.清朝在台湾建立行省 D.清政府收复新疆
3.据如图,可以得出太平天国的意义是(  )
A.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B.领导农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C.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
4.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原因在于(  )
A.首次触及并局部改变了中国的封建政治体制
B.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C.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D.派遣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5.1895年美国《PUCK》杂志上刊登了《一只新孵化出的鸡》的漫画,漫画中一只全副武装、手拿日本军刀的日本鸡破中日战争的蛋壳而出,脚下踩着清政府的龙旗。此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使山东半岛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 B.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开启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的进程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模式是“冲击一反应”模式。即由于西方的强大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中国相应地作出了一系列回应。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
7.《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提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此后(  )
A.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D.革命逐渐成为中国的时代主流
8.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封闭走向开放 D.从专制走向民主
9.时代是艺术创作的背景和条件,如图是中国早期漫画家沈伯尘创作于1918年时的漫画,该作品(  )
A.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 B.描绘了二次革命的过程
C.反映了军阀割据的危害 D.说明了北伐战争的局限
10.如图是1917﹣1920年部分历史事件。从中可看出(  )
A.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B.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D.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1.1919年5月4日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
A.学生们喊出了“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口号
B.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
D.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2.以下两组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  )
地区 1915年 1920年
北京地区工厂数(个) 222 365
上海工人数量(人) 170000 563760
A.洋务企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
C.辛亥革命的背景 D.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13.下列是小张同学学习“北伐战争”一课后所作的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B.主战场在湖南、湖北
C.消灭了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三派军阀
D.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
14.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是中共党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创建初期遇到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下史实与古田会议精神相符合的是(  )
A.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观点 B.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15.下列是由萧华作词的《长征组歌》的部分歌词,其主要体现了红军战士(  )
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 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A.国际主义精神 B.敢为人先精神
C.英雄主义精神 D.忠诚为民精神
16.张学良说:“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
A.要求与日本进行“和谈” B.发动政变,取而代之
C.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D.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17.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经历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破裂,马上迎来了第二次合作,促使国共两次合作的本质是什么?(  )
A.中国的社会矛盾 B.对外的国家关系
C.日本的入侵 D.两党情感
18.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淞沪会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B.台儿庄战役——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C.武汉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第三次长沙会战——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如图是抗战时期的一次历时三个月的一次战役,它打击了侵略者,树立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这次战役是(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长沙会战
20.李华同学制作的《图说抗日战争》卡片上展示了如下照片。这组老照片共同反映了(  )
A.中国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 B.中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
C.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21.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1945年”“毛泽东”“弥天大勇”“心系天下之安危”等关键词,最有可能的查阅到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跃进大别山
22.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  )
A.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C.华东野战军消灭国民党整编第74师 D.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3.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C.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新式学堂得到发展
24.近代以来,跪拜、作揖等礼节被鞠躬、握手取代,主要反映了(  )
A.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B.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C.辛亥革命根除了封建思想 D.平等自由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25.下列有关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搭配正确的是(  )
A.聂耳——《黄河大合唱》 B.郭沫若——《雷雨》
C.齐白石——《愚公移山》 D.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18分)【红色精神】
材料一:“红船精神”昭示我们“船载干钩、掌舵一人”,不忘初心使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有了主心骨。
——张兵《弘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使命》
材料二:敢闯新路也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落后大国,革命的道路怎么走?没有现成的答案……毛泽东在悉心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摒弃了“城市中心论”,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上山”的思想、做“革命山大王”的思想、建“军事大本营”的思想……
——孙伟《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材料三:长征路上,红军所到之处,不仅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而且开仓济贫,帮助群众废除苛捐杂税,使群众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好、红军好,在党和红军的感召下,人民群众自发地起来做革命队伍的“靠山”,积极支援和协助红军作战,不少民众还参加了红军队伍,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下,党和红军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御敌长城,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
——赵周贤、刘光明《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的“初心使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依据中国怎样的实际情况摒弃了“城市中心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后中共闯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胜利完成战略转移”对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出中共在革命时期所保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任意答一个即可)
27.(16分)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A阶段“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和取得的成果?请写出“十四年抗战”的起点及B阶段战略转折的标志性事件。
材料二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摒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2)材料二中“西安事变”的最终结果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什么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
(3)用一句话概括出图1图2反映的史实与图3史实之间的关系。
(4)当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上述史实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28.(16分)中国近代涌现了很多杰出的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思想表达了赤诚的爱国之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民主革命】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1)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最终“梦想”是什么?为此他进行了哪些探索请举一例。
【民族工业】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图是其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国际形势时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客观上减小F2的国际事件?“最美……”是当今社会一个热词,如果为途中汽车选拔一位“最美司机”,你认为谁最会当选?
【民众生活】
(3)上图反映的清末民初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特征?
【时代强音】
材料五 2021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编排了历史剧《抗日风云》。小刚和小强同学应邀分别扮演了剧中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请帮助他们把下面的剧本补充完整。
(4)情景一:小刚奋笔疾书,谱就了——   。情景二:小强面对黄河,谱写了时代最强音——   。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
期末模拟试卷01(25+3)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满分50分,每小题2分)
1.(2分)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这表明鸦片战争是一场(  )
A.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较量 B.保守与开放之间的较量
C.殖民与反殖民之间的较量 D.落后与先进之间的较量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鸦片战争,关键信息是“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再联系已学知识即可。
【解答】根据关键信息是“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再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这符合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场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中国同先进的资本主义英国之间,是落后的中世纪农耕文明同近代化工业文明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战败,使中国由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鸦片战争的理解,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2分)下面展示的资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组建新式洋枪队
C.清朝在台湾建立行省 D.清政府收复新疆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兵进军新疆,讨伐阿古柏,1876年,左宗棠率兵进入新疆。
【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将领是左宗棠;交战双方是清军和中亚浩罕国阿古柏,俄国;战场先北后南,缓进急战,战斗力是新装备、新式清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军,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从中可以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左宗棠收复新疆,D项正确;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与材料描述的战局不符,排除A项;组建新式洋枪队,与材料描述的战局不符,排除B项;清朝在台湾建立行省,与材料描述的战局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历史史实的能力。注意掌握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经过、结果和意义。
3.(2分)据如图,可以得出太平天国的意义是(  )
A.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B.领导农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C.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A.图示未体现太平天国运动的规模,也没有同其他农民起义对比,无法得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排除。
B.图示显示太平天国运动被清政府和西方列强联合镇压,没有完成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排除。
C.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排除。
D.图示显示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4.(2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原因在于(  )
A.首次触及并局部改变了中国的封建政治体制
B.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C.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D.派遣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需要考生掌握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的含义。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所谓近代化,本质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思想上的人性化、科学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而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B项正确;洋务运动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器物,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建设近代化的海军,促进了军事近代化;派遣留学生,促进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但都不是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的主要依据,排除CD项。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分)1895年美国《PUCK》杂志上刊登了《一只新孵化出的鸡》的漫画,漫画中一只全副武装、手拿日本军刀的日本鸡破中日战争的蛋壳而出,脚下踩着清政府的龙旗。此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使山东半岛成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 B.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开启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的进程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历史漫画的解读。
【解答】根据时间和漫画内容可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故选:B。
【点评】学生需掌握甲午战争的过程和危害。
6.(2分)有人认为,中国近代化的模式是“冲击一反应”模式。即由于西方的强大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中国相应地作出了一系列回应。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由于西方的强大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中国相应地作出了一系列回应”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群情激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反应,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7.(2分)《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提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此后(  )
A.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D.革命逐渐成为中国的时代主流
【答案】D
【分析】考查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解答】A.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是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的内容,排除A项。
B.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西方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排除B项。
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是在1843年签订的《虎门条约》的内容,排除C项。
D.根据题干材料“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攻入了北京城,清政府1901年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此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所以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的相关史实。
8.(2分)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封闭走向开放 D.从专制走向民主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知识,解题关键是联系所学、分析材料、结合要求、作出选择。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中的“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可以得出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彻底崩溃、封建帝制结束的标志。依据题干材料中的“3月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以得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所以题干材料说明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从专制走向民主,D项正确;A项所述是指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四个王朝从“分”走向了“合”,它们分别是秦朝、西晋、隋朝、元朝,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所述是指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独立,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所述是指新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
9.(2分)时代是艺术创作的背景和条件,如图是中国早期漫画家沈伯尘创作于1918年时的漫画,该作品(  )
A.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 B.描绘了二次革命的过程
C.反映了军阀割据的危害 D.说明了北伐战争的局限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A.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排除A。
B.二次革命发生在1913年,排除B。
C,据题干关键词“1918年”结合所学可知,该作品反映了南北军阀割据混战的的危害,给人民带来了灾难,C符合题意。
D.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分)如图是1917﹣1920年部分历史事件。从中可看出(  )
A.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B.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D.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故B符合题意;图片反映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11.(2分)1919年5月4日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
A.学生们喊出了“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口号
B.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
D.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识记五四运动相关知识。
【解答】A.五四运动中学生们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的口号,排除A。
B.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B符合题意。
C.北洋政府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释放了被捕的学生,取得初步胜利,排除C。
D.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五四运动相关知识。
12.(2分)以下两组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  )
地区 1915年 1920年
北京地区工厂数(个) 222 365
上海工人数量(人) 170000 563760
A.洋务企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
C.辛亥革命的背景 D.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图示。
【解答】根据题干图示数据可以得出,1920年北京工厂数相比1915年增加的100多家,1920年上海工人数量已经达到56万多人,比1913年增加近40多万人。工人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准备了条件,D正确;工人数量的增加与洋务企业的发展不符,排除A;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与工人数量的增加不符,排除B;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不能成为辛亥革命的背景,排除C。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13.(2分)下列是小张同学学习“北伐战争”一课后所作的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B.主战场在湖南、湖北
C.消灭了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三派军阀
D.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
【答案】C
【分析】本题以小张同学学习“北伐战争”一课后所作的笔记为切入点,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进行北伐,以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湖南和湖北是北伐战争的主战场。先后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和运动蓬勃发展起来,所以有误的一项是C,C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伐战争的相关史实。
14.(2分)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是中共党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创建初期遇到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下史实与古田会议精神相符合的是(  )
A.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观点 B.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C.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掌握古田会议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古田会议的内容的识记和理解。
【解答】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总结了红军诞生以来部队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处理了军队与党的关系、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政治机关与军事机关的关系、军队内外部的关系,纠正克服了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确立了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解决了以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如何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故C项正确。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考查对古田会议的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15.(2分)下列是由萧华作词的《长征组歌》的部分歌词,其主要体现了红军战士(  )
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 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A.国际主义精神 B.敢为人先精神
C.英雄主义精神 D.忠诚为民精神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据题干“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可知,题干材料主要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故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主要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主义精神,不是国际主义精神、敢为人先精神、忠诚为民精神,排除ABD。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主要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主义精神。
16.(2分)张学良说:“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
A.要求与日本进行“和谈” B.发动政变,取而代之
C.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D.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以及目的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可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只求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即为了抗日救亡;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逼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张学良和杨虎城要求与日本进行“和谈”,并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不是取而代之,更不是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只是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排除BC。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以及目的等知识,注重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17.(2分)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经历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破裂,马上迎来了第二次合作,促使国共两次合作的本质是什么?(  )
A.中国的社会矛盾 B.对外的国家关系
C.日本的入侵 D.两党情感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第二次合作。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基础是共同抗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到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建立,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实现,促使国共两次合作的本质是对外的国家关系,B是正确的选项;AD不是促使国共两次合作的原因,排除;C是促使国共两次合作的原因,不是本质。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第二次合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18.(2分)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淞沪会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B.台儿庄战役——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C.武汉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第三次长沙会战——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所学可知,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B项正确;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排除C项;武汉会战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排除D项。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其影响。
19.(2分)如图是抗战时期的一次历时三个月的一次战役,它打击了侵略者,树立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这次战役是(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长沙会战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百团大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940年8月至次年1月,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上,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故B符合题意;台儿庄战役发生在山东,淞沪会战发生在上海,长沙会战发生在湖南,与图片不符,排除ACD。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百团大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的是百团大战。
20.(2分)李华同学制作的《图说抗日战争》卡片上展示了如下照片。这组老照片共同反映了(  )
A.中国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 B.中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
C.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全民族抗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冀中回民支队”“平型关伏击日军”“纽约华侨捐赠救护车”“台儿庄保卫战”等信息可知,照片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军队、国民党军队、华侨及少数民族共同抗战,体现出了全民族抗战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内容不仅体现了国民党军队的浴血奋战,还有少数民族、华侨等的抗战,排除A;材料内容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各阶层进行共同抗日,即体现了中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不仅仅体现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排除C;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排除D。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全民族抗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照片共同反映了中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
21.(2分)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1945年”“毛泽东”“弥天大勇”“心系天下之安危”等关键词,最有可能的查阅到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跃进大别山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重庆谈判的史实。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C项正确;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1928年,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排除A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中共派往调解西安事变的是周恩来,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跃进大别山发生在1947年,与题干时间“1945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2.(2分)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  )
A.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C.华东野战军消灭国民党整编第74师 D.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据“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可知,这个“转折点”是指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开始于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927+20=1947年。1947年6月,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鲁西南突破黄河天险,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A项符合题意;淮海战争爆发于1948年,排除B项;华东野战军消灭国民党整编第74师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排除C项;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排除D项。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间及其影响。
23.(2分)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C.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新式学堂得到发展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晚清时期,民不聊生,帝国主义欺压清政府,人们纷纷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这说明时局影响社会风气。故B符合题意;民族危机逐渐缓和、清朝统治秩序崩溃不符合史实,排除AC;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新式学堂得到发展,排除D。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现象说明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24.(2分)近代以来,跪拜、作揖等礼节被鞠躬、握手取代,主要反映了(  )
A.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B.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C.辛亥革命根除了封建思想 D.平等自由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跪拜、作揖等礼节被鞠躬、握手取代,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这主要反映了平等自由观念深入人心。故D正确;跪拜、作揖等礼节被鞠躬、握手取代是社会生活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淡化,排除A;从跪拜作揖到点头鞠躬、握手的礼节变化是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是社会的进步,不能说明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排除B;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但没有能够根除封建思想,排除C。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近代以来,跪拜、作揖等礼节被鞠躬、握手取代,主要反映了平等自由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25.(2分)下列有关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搭配正确的是(  )
A.聂耳——《黄河大合唱》 B.郭沫若——《雷雨》
C.齐白石——《愚公移山》 D.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人物与作品的正确搭配的相关史实。
【解答】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文艺蓬勃发展。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危亡关头,我国艺术家创作了大量振奋民族精神的救亡歌曲,其中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意志。20世纪40年代,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等历史剧。作者借屈原之口说出了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怨愤,也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那时候,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齐白石是湖南湘潭人,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他把中国画推向了新的高峰,1953年,被新中国文化部授予齐白石“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的荣誉称号。代表作有《群虾图》《荷花双鸭》等。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近代文学艺术成就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18分)【红色精神】
材料一:“红船精神”昭示我们“船载干钩、掌舵一人”,不忘初心使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有了主心骨。
——张兵《弘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使命》
材料二:敢闯新路也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中国这样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落后大国,革命的道路怎么走?没有现成的答案……毛泽东在悉心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摒弃了“城市中心论”,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上山”的思想、做“革命山大王”的思想、建“军事大本营”的思想……
——孙伟《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材料三:长征路上,红军所到之处,不仅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而且开仓济贫,帮助群众废除苛捐杂税,使群众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好、红军好,在党和红军的感召下,人民群众自发地起来做革命队伍的“靠山”,积极支援和协助红军作战,不少民众还参加了红军队伍,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下,党和红军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御敌长城,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
——赵周贤、刘光明《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的“初心使命”。
(2)根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依据中国怎样的实际情况摒弃了“城市中心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后中共闯出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胜利完成战略转移”对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出中共在革命时期所保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任意答一个即可)
【答案】(1)初心使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2分)
(2)依据:中国是落后大国,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道路: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4分)
(3)原因:红军纪律严明,帮助群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红军。(答出任一点即可)意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6分)
(4)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的信念。(或实事求是,敢闯新路)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答出任一种精神即可)(6分)
【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的“初心使命”、中国革命道路、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的原因、“胜利完成战略转移”对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中共在革命时期所保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2)根据材料二“敢闯新路也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毛刘泽东在悉心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摒弃了‘城市中心论’”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城市,城市是反动势力最强,中国是落后大国,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此毛泽东放弃“城市中心论”。“上山”的思想表明中共将革命重心转向农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后中共闯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根据材料三“长征路上,红军所到之处,不仅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而且开仓济贫,帮助群众废除苛捐杂税,使群众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好、红军好。在党和红军的感召下,人民群众自发地起来做革命队伍的‘靠山’,积极支援和协助红军作战,不少民众还参加了红军队伍。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下,党和红军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御敌长城,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的原因是红军纪律严明,帮助群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红军。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宣告长征胜利结束。“胜利完成战略转移”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是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所保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的信念。(或实事求是,敢闯新路。)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的“初心使命”、中国革命道路、红军长征以及历史意义、中共在革命时期所保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等知识。
27.(16分)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A阶段“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和取得的成果?请写出“十四年抗战”的起点及B阶段战略转折的标志性事件。
材料二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摒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2)材料二中“西安事变”的最终结果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什么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
(3)用一句话概括出图1图2反映的史实与图3史实之间的关系。
(4)当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上述史实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答案】(1)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成果:建立黄埔军校、发起北伐战争。起点:九一八事变;事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4分)
(2)作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标志:国共合作宣言发表。(6分)
(3)关系: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3分)
(4)启示:实行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打败外来侵略者等。(3分)
【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国共两党两次合作、西安事变以及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抗日战争的胜利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所学可知,A阶段表示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国共合作期间,创办了黄埔军校,发起了北伐战争,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根据所学可知,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起点。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一可知,B阶段表示的是抗战胜利到新中国建立的时期,其中从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开始,属于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2)根据所学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根据所学可知,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3)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三可知,图1万家岭战役反映的是正面战场的抗战,图2百团大战反映的是敌后战场的抗战,图3反映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正因为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主题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因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所以我们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4)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告诉我们,实行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打败外来侵略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国共两党两次合作、西安事变以及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抗日战争的胜利等知识。
28.(16分)中国近代涌现了很多杰出的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思想表达了赤诚的爱国之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民主革命】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1)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最终“梦想”是什么?为此他进行了哪些探索请举一例。
【民族工业】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图是其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国际形势时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客观上减小F2的国际事件?“最美……”是当今社会一个热词,如果为途中汽车选拔一位“最美司机”,你认为谁最会当选?
【民众生活】
(3)上图反映的清末民初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特征?
【时代强音】
材料五 2021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编排了历史剧《抗日风云》。小刚和小强同学应邀分别扮演了剧中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请帮助他们把下面的剧本补充完整。
(4)情景一:小刚奋笔疾书,谱就了——   。情景二:小强面对黄河,谱写了时代最强音——   。
【答案】(1)梦想:为中国谋幸福;探索:建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等。(4分)
(2)一战;张謇。(4分)
(3)社会习俗的近代化;倡导自由平等的新风。(4分)
(4)《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4分)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的民族革命家、企业家、音乐家的贡献和影响。近代的民族革命家、企业家、音乐家都为中国的发展而积极努力。
【解答】(1)根据“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得出孙中山的最终“梦想”是为中国谋幸福;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的革命实践有:建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发动二次革命等。
(2)根据图片和所学可得出客观上减小F2国际事件是指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根据所学可得出推选张謇;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3)从图片中的剪辫子,称呼的变化可得出当时社会习俗的近代化;倡导自由平等的新风。
(4)根据所学可知,聂耳写了《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的民族革命家、企业家、音乐家的贡献和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3秋八上历史期末考试模拟预测试卷01(25+3)(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