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一中高2022级年高二上期第三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19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据考古发现,夏王朝时期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国家机构“三正”与“六卿”,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政务官员、宗教祭祀官员,农业经济官员、军事官员等。到了商朝,”地方开始出现了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这说明夏商时期
A. 国家管理体制正日渐完备 B. 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
C. 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 官员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
2.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据上述材料可知,周初分封对象不包括
A. 同姓亲族 B. 先代贵族 C. 功臣谋士 D. 犬戎首领
3. 《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弗逊认为:“我们的国家太大,以至不能由单一的政府去管理它的一切事务。公仆距离他们的选民的监视是如此遥远,以致无法管理和照看它的一切为了很好地治理公民所必需的细节。”据此可知,杰弗逊的这一观点
A. 协调了各州之间的权力分配 B. 旨在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 D. 否定了联邦制存在的合理性
4.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懿旨称:“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该事件
A. 标志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B.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C. 法律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D. 直接起因于袁世凯加紧逼迫清帝退位
5. 1952-1978年,中国工业产出年平均增长率达11.5%,工业产出占G DP的比重由18%上升到44%。中国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据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来工业化建设
A. 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 扭转了近代以来落后局面
C. 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D. 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
6. 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北宋“积贫”的现象。上述材料描述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项措施( )
A. 青苗法 B. 募役法 C. 将兵法 D. 保甲法
7. 1982年,国务院提出以“适应工作重点转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核心的机构改革。1993年围绕规范机构类别,明确机构职责等内容,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2个调整为41个,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2013年,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减至25个。这反映出我国( )
A. 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新时代 B.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C. 改革开放推动政府行政改革 D. 通过精简机构完善基本政治制度
8. 中唐以后,不少高级官僚利用进士科使子孙获得高位,父子、祖孙皆进士及第的多了起来。如元和中进士及第的刘宽夫,其祖刘遁,其父刘伯刍、其子刘允章祖孙四代皆进士及第,均位居五品以上。由此推知( )
A. 科举制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B. 安史之乱导致门第观念强化
C. 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扩大 D. 科举选官方式存在一定局限
9. 美国1787年宪法明文规定:凡在政府供职者,于其任期内,不得为国会议员。日本和联邦德国也禁止文官在职期间成为政党或议员的候选人,如要当候选人,必须先辞去公职。这些规定反映了西方文官( )
A. 政府工作具有不稳定 B. 依据考试成绩录用
C. 不受政党活动的影响 D. 增加政党之间矛盾
10. 1905年9月,御史陈曾佑奏称:“大学堂分科,其中学农者,为种植土化之事;学工者,为物理化学之事;学商者,为算筹贸易之事;学医者,为解剖医学之事。而今一概用为翰林院编修、检讨,不知所编者何书,所讨者何事。”这反映出晚清时期( )
A. 学堂选官满足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 教育近代化进程艰难
C. 教育改革促进了学科分类的发展 D. 注重实用技术的训练
11. 清朝入关后,抛弃了明朝乡约中乡村自治内容,改为以宣讲“孝敬父母,恭敬上长,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的《圣谕六训》为主,后来又发展到“圣谕十六条”。清廷此举旨在( )
A. 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 B. 扩大宗法社会的基础
C. 加强对社会基层控制 D. 构建和谐社会秩序
12. 法国起草民法典时,法学家、政治家、律师们前后共开了107次全体会议。拿破仑经常会参与讨论,经常问“这公平吗?这有用吗?”还要求制定出来的法典必须适合法国农民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还有兴趣在烛光之下阅读。由此可见,该法典的制定( )
A. 力图顺应法国社会的发展要求 B. 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C. 凝聚了资产阶级法学家和农民的智慧 D. 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诉求
13.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授予钱学森、于敏、王大珩等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一授予( )
A. 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B. 反映了人才评价体系完善
C. 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 掀起了学习道德模范的高潮
14. 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由中央政府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清朝改土归流的策略( )
A. 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B. 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 有效地解决了边疆地区危机 D. 使中央集权体系趋于完备
15. 秦朝工商税收极其单薄简约,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仅征自山泽产品,如盐、铁等,赋税的重心移向田赋农业税,形成了不协调的赋税比例结构。这种赋税比例结构( )
A. 体现工商皆本政策 B. 助推商业规范发展
C. 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D. 成为后世学习典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尽快改变中国工业的不合理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国家前后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构筑起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完善了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物质基础,谱写出新中国史册上伟大而光辉的一页。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材料二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任务的部署,即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西部大开发实行国家可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西部大开发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赵立《“三线建设”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三线建设相比,西部大开发的不同,并分析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意义。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诞生不久,由于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和支持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法国当时拒绝承认中国。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法国总理孟戴斯·弗朗斯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这次会晤,不仅对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召开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改善中法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法国仍然未承认新中国。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中法双方都期盼改善两国关系。在戴高乐总统的推动下,1964年1月法方代表博马歇应约来到中国使馆与中国大使进行磋商,双方同意于1964年1月27日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摘编自李敏《中法建交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法国未能承认新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法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对法国社会进步的意义。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的治国方略及举措。(培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推动形成统一的民法典的意义。(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大航海时代,美洲贵重金属大量涌入欧洲,金币、银币随之普及。但不同国家的供应量差别、铸币中贵金属含量差别大,致使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率不一,而且浮动性强。在牛顿建议的基础上,英国议会于1717年立法,规定金银币兑换比值,形成了“复本位制”,随后,美国、法国都向英国学习“先进经验”,但各国兑换比价不同,市场套利现象严重。1774年,英国重铸货币,放弃白银,形成实质上的“金本位制”。19世纪初,随着英国对外贸易逆差加剧,英国国内白银急剧减少,英国议会制定《金本位法》,确定了英镑只盯住黄金的方针政策,这标志着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国家层面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的国家。在金本位的支撑下,英国国力昌盛,最后变成了“日不落帝国”。于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世界主要国家在货币政策上基本都效仿英国,无论最初的“银本位制”还是“复本位制”,最后都演化成“金本位制:正如达尔文所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样,在长期的选择中,白银的货币光环渐渐暗淡,金本位制则日益稳固。
——摘编自【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
根据材料,围绕“世界货币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泸县一中高2022级年高二上期第三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19题,共100分,共4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据考古发现,夏王朝时期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国家机构“三正”与“六卿”,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政务官员、宗教祭祀官员,农业经济官员、军事官员等。到了商朝,”地方开始出现了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这说明夏商时期
A. 国家管理体制正日渐完备 B. 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
C. 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D. 官员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夏商时期,中央和地方的机构逐渐完善,官职有着明确的分工,说明国家管理体制日益完备,A项正确;先秦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B项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据上述材料可知,周初分封对象不包括
A. 同姓亲族 B. 先代贵族 C. 功臣谋士 D. 犬戎首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可知,周初分封对象包括同姓亲族、先代贵族 、功臣谋士,“犬戎首领”不属于分封对象,D项符合题意;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周初分封对象包括同姓亲族、先代贵族 、功臣谋士,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3. 《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弗逊认为:“我们的国家太大,以至不能由单一的政府去管理它的一切事务。公仆距离他们的选民的监视是如此遥远,以致无法管理和照看它的一切为了很好地治理公民所必需的细节。”据此可知,杰弗逊的这一观点
A. 协调了各州之间权力分配 B. 旨在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 D. 否定了联邦制存在的合理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杰弗逊认为美国国家幅员辽阔,政府远离人民的监督,导致公民无法关注到政府管理国家的细节,由此可知,杰弗逊强调不能由单一的政府去管理它的一切事务,说明杰弗逊主张加强州政府权力,这样选民能更直接的监督政府,其意在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项正确;杰弗逊是在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C项;杰弗逊并不是反对联邦制,只是认为应当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4.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懿旨称:“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该事件
A. 标志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B.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C. 法律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D. 直接起因于袁世凯加紧逼迫清帝退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12年2月12日”、“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可知,反映的是清帝逊位,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直接起因于袁世凯加紧逼迫清帝退位,D项正确;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911年11月下旬,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名存实亡,排除A项;清帝逊位说明中国君主专制政体被推翻,但是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发展方向并没有改变,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法律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5. 1952-1978年,中国工业产出年平均增长率达11.5%,工业产出占G DP的比重由18%上升到44%。中国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据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来工业化建设
A. 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B. 扭转了近代以来落后局面
C. 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D. 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2-1978年,……中国从‘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状态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工业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这为改革开放奠定坚实基础,C项正确;“使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扭转了近代以来落后局面”,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6. 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北宋“积贫”的现象。上述材料描述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哪项措施( )
A. 青苗法 B. 募役法 C. 将兵法 D. 保甲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灵活地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变北宋‘积贫’的现象”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以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募役法是政府向应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素质,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保甲法顾名思义就是寓兵于农,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 1982年,国务院提出以“适应工作重点转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核心的机构改革。1993年围绕规范机构类别,明确机构职责等内容,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2个调整为41个,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2013年,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减至25个。这反映出我国( )
A. 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新时代 B. 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C. 改革开放推动政府的行政改革 D. 通过精简机构完善基本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材料“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2个调整为41个……非常设机构由85个减少到26个”“2008年,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7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2013年,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减至25个”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为实现简政放权,要求国家进行行政改革,说明改革开放推动政府的行政改革,C项正确;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仍在开展,并没有基本实现,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基本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中唐以后,不少高级官僚利用进士科使子孙获得高位,父子、祖孙皆进士及第的多了起来。如元和中进士及第的刘宽夫,其祖刘遁,其父刘伯刍、其子刘允章祖孙四代皆进士及第,均位居五品以上。由此推知( )
A. 科举制导致社会阶层固化 B. 安史之乱导致门第观念强化
C. 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扩大 D. 科举选官方式存在一定局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唐以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唐以后,唐代高官利用科举考试制度设计,使大批高官子弟入仕,体现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D项正确;科举制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的说法绝对,据所学可知,宋朝以后,科举制使得寒门子弟可以通过考试改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排除A项;高官子弟入仕,并非门第观念强化,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科举制的一些弊端,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扩大不符史实,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门阀士族走向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
9. 美国1787年宪法明文规定:凡在政府供职者,于其任期内,不得为国会议员。日本和联邦德国也禁止文官在职期间成为政党或议员的候选人,如要当候选人,必须先辞去公职。这些规定反映了西方文官( )
A. 政府工作具有不稳定 B. 依据考试成绩录用
C. 不受政党活动的影响 D. 增加政党之间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西方)。据材料“于其任期内,不得为国会议员”和“禁止文官在职期间成为政党或议员的候选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文官活动不受政党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官的特点,并不是政府工作的特点,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文官的录用标准,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官的特点,无法得出对政党矛盾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905年9月,御史陈曾佑奏称:“大学堂分科,其中学农者,为种植土化之事;学工者,为物理化学之事;学商者,为算筹贸易之事;学医者,为解剖医学之事。而今一概用为翰林院编修、检讨,不知所编者何书,所讨者何事。”这反映出晚清时期( )
A. 学堂选官满足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 教育近代化进程艰难
C. 教育改革促进了学科分类的发展 D. 注重实用技术的训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0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陈曾佑指出大学堂里分科学习,而不论所学专业是什么,结果都用为翰林院编修、检讨,这说明学生所学与所用不匹配,反映了近代教育发展的曲折,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清末学堂选官制度并不能满足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列举教育改革和学科分类之间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对大学堂分科与用人之间的矛盾进行批判,并不能反映出晚晴时期教育注重实用技术的训练,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清朝入关后,抛弃了明朝乡约中乡村自治的内容,改为以宣讲“孝敬父母,恭敬上长,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的《圣谕六训》为主,后来又发展到“圣谕十六条”。清廷此举旨在( )
A. 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 B. 扩大宗法社会的基础
C. 加强对社会基层控制 D. 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题干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清朝。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乡约抛弃了乡村自治,强化儒家伦理道德在基层的宣传,加强对社会基层控制,巩固统治地位,C项正确。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消除”二字表达过于绝对,排除A项;清廷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扩大宗法社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宜讲“圣谕”使乡约带有了强制力,“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不是清廷此举的主要目的,清廷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法国起草民法典时,法学家、政治家、律师们前后共开了107次全体会议。拿破仑经常会参与讨论,经常问“这公平吗?这有用吗?”还要求制定出来的法典必须适合法国农民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还有兴趣在烛光之下阅读。由此可见,该法典的制定( )
A. 力图顺应法国社会的发展要求 B. 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C. 凝聚了资产阶级法学家和农民的智慧 D. 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诉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法学家、政治家、律师们前后共开了107次全体会议。拿破仑……要求制定出来的法典必须适合法国农民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还有兴趣在烛光之下阅读”及所学可知,《法国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它兼顾法律严谨性和通俗性的特点,利于向民众推广。由此可见,该法典的制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此时的法国并不是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资产阶级法学家和农民的智慧与民法典的关系,排除C项;该法典的制定体现不出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对财富的诉求,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授予钱学森、于敏、王大珩等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一授予( )
A. 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B. 反映了人才评价体系的完善
C. 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 掀起了学习道德模范的高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1999年(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科学家进行表彰,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C项正确;功勋奖章是对“两弹一星”的杰出科学家的表彰,而不是要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和进行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设,排除AB项;材料只是表彰科学家,不是表彰道德模范,排除D项。故选C项。
14. 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由中央政府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清朝改土归流的策略( )
A. 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B. 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 有效地解决了边疆地区的危机 D. 使中央集权体系趋于完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雍正帝时期,国家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中央政府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并未强调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排除A项;有效地解决了边疆地区危机的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边疆管理的加强,并非中央集权“体系”的发展与完备,排除D项。故选B项。
15. 秦朝工商税收极其单薄简约,从目前掌握的史料看,仅征自山泽产品,如盐、铁等,赋税的重心移向田赋农业税,形成了不协调的赋税比例结构。这种赋税比例结构( )
A. 体现工商皆本政策 B. 助推商业规范发展
C. 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D. 成为后世学习典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秦朝工商税收极其单薄简约,赋税的重心移向田赋农业税,可知这种赋税比例结构会导致农民负担沉重,C项正确;“工商税收极其单薄简约”的信息不等于工商业为本业的结论,且秦朝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典型,排除A项;商业规范主要表现为各种商业的规范性政策和制度,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不协调的赋税比例结构”加剧了百姓负担,进而加速了秦的灭亡,且未涉及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尽快改变中国工业的不合理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国家前后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构筑起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完善了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物质基础,谱写出新中国史册上伟大而光辉的一页。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材料二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任务的部署,即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西部大开发实行国家可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西部大开发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赵立《“三线建设”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三线建设相比,西部大开发的不同,并分析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意义。
【答案】16. 特征: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重点发展国防工业等重工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规模大、范围广、投入大。
17. 不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科技教育;重视生态建设;实行对外开放战略。
历史意义:缩小了东西部差距,促进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拉动了内需,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国防安全;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
据材料一“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可得出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需求;据材料一“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可得出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据材料一“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可得出重点发展国防工业等重工业;据材料一“国家前后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构筑起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完善了工业体系”可得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规模大、范围广、投入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99年的中国。
不同:据材料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可得出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据材料二“西部大开发实行国家可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可得出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据材料二“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可得出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科技教育,重视生态建设;据材料二“西部大开发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可得出实行对外开放战略。
意义: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缩小了东西部差距,促进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据材料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可得出拉动了内需,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据材料二“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可得出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据材料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可得出巩固了国防安全,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诞生不久,由于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和支持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法国当时拒绝承认中国。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法国总理孟戴斯·弗朗斯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这次会晤,不仅对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召开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改善中法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法国仍然未承认新中国。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中法双方都期盼改善两国关系。在戴高乐总统的推动下,1964年1月法方代表博马歇应约来到中国使馆与中国大使进行磋商,双方同意于1964年1月27日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摘编自李敏《中法建交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法国未能承认新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法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对法国社会进步的意义。
【答案】(1)原因:冷战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法国在二战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经济和军事上严重依赖美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支持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
(2)变化:法国从拒绝承认新中国转变为与中国直接建交。意义:有利于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法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法国社会的进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50年代(法国)。根据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可知冷战格局下,以美国为首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法国在二战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经济和军事上严重依赖美国;根据材料“新中国诞生不久,由于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和支持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法国当时拒绝承认中国”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支持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60年代(法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1964年1月法方代表博马歇应约来到中国使馆与中国大使进行磋商,双方同意于1964年1月27日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可知法国从拒绝承认新中国转变为与中国直接建交。
第二小问意义,分别从对法国和中法关系的角度分析,可知有利于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法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法国社会的进步。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的治国方略及举措。(培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推动形成统一的民法典的意义。(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答案】(1)治国方略:依法治国。
举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
(2)意义:形成了理性的法学研究态度;增强国民的法律观念与权利意识;促进“依法治国”的推进;规范社会秩序,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现代化;进一步保障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基本准则,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深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治国方略,据材料一“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可知,依法治国。
第二小问措施,据材料一“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据所学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知识可知,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据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知识可知,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意义可知从法学研究、国民意识、依法治国、保障公民权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基本准则、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深化等方面进行说明。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大航海时代,美洲贵重金属大量涌入欧洲,金币、银币随之普及。但不同国家的供应量差别、铸币中贵金属含量差别大,致使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率不一,而且浮动性强。在牛顿建议的基础上,英国议会于1717年立法,规定金银币兑换比值,形成了“复本位制”,随后,美国、法国都向英国学习“先进经验”,但各国兑换比价不同,市场套利现象严重。1774年,英国重铸货币,放弃白银,形成实质上的“金本位制”。19世纪初,随着英国对外贸易逆差加剧,英国国内白银急剧减少,英国议会制定《金本位法》,确定了英镑只盯住黄金的方针政策,这标志着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国家层面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的国家。在金本位的支撑下,英国国力昌盛,最后变成了“日不落帝国”。于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世界主要国家在货币政策上基本都效仿英国,无论最初的“银本位制”还是“复本位制”,最后都演化成“金本位制:正如达尔文所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样,在长期的选择中,白银的货币光环渐渐暗淡,金本位制则日益稳固。
——摘编自【日】黑田明伸《货币制度的世界史——解读“非对称性”》
根据材料,围绕“世界货币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观点:近代世界货币的演变是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说明:自新航路开辟以来,拉美地区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大量流入欧洲,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进而造成“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全球性经济贸易交往频繁.大量黄金白银充斥于世界市场。鉴于世界货币市场的混乱和“银本位制”的弊端,英国进行了货币制度改革,确立了“金本位制”,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英国的经济、金融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以“金本位制”为基础的,以英镑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总之,近代世界货币的演变过程夹杂着各方利益的较量,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竞争的体现。
(“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题干围绕“世界货币演变”这一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提炼观点。例如,根据材料“ 在大航海时代,美洲贵重金属大量涌入欧洲,金币、银币随之普及。”“1774年,英国重铸货币,放弃白银,形成实质上的‘金本位制’。”“19世纪初,随着英国对外贸易逆差加剧,英国国内白银急剧减少,英国议会制定《金本位法》,确定了英镑只盯住黄金的方针政策”等信息,结合所学提炼观点为“近代世界货币的演变是全球范围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说明新航路开辟、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英国货币制度改革等史实对世界货币演变的影响。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强调近代世界货币的演变夹杂着各方利益的较量,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竞争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