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分封制是)“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但也有学者认为,(分封制)在地方分权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集权色彩。他会运用以下哪一史料(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2.著名历史学家汤普逊曾经指出:“中世纪的经济生活,主要是有关自然经济和土地占有的事情以及有关土地上农民所负担的义务……它是一种征服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据此可知,中世纪的西欧( )
①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②民族意识比较淡薄 ③专制王权逐渐加强 ④基督教会举足轻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晚清最后十年,有关改良恶风陋俗的宣传随处可见,民众对恶风陋俗的关注不断增加,参与改良活动的积极性大为增强。据《警钟日报》载:浙江绍兴嵊邑一带,有宋、马二人组织同乡十余人,设立演说会,在各地推广演说,希望藉此“唤起国民思想,开通下流社会”。这一现象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国民思想已经觉醒 B.政治改革推动了社会变迁
C.移风易俗效果显著 D.民众对恶风陋俗普遍不满
4.如表是唐主要时期科举出身宰相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 )
太宗 高宗 玄宗 代宗 宪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宣宗 懿宗
宰相总数 29 41 27 12 29 14 7 24 23 21
科举出身 3 13 18 7 17 8 6 18 20 17
所占比例 10% 31% 67% 58% 57% 57% 85% 75% 87% 81%
(注:表中的数据均根据两唐书中的人物传记综合而成。)
A.庶族占据官僚集团主体地位 B.制度变革打破旧利益格局
C.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D.中枢决策民主化程度较高
5.1870年英国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学习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建立起文官制度。下列选项中,属于西方文官制度共同特点的有( )
①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②事务官随内阁共进退
③职务常任,论功晋升 ④实行政治与管理合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西汉刘向在《说苑·政理》中指出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夫化之不变而后威之,威之不变而后胁之,胁之不变而后刑之;夫至于刑者,则非王者之所得已也。”据此可知,刘向( )
A.强调儒法结合的必要性 B.旨在纠正秦政之偏颇
C.主张恩威并施宽严相济 D.推崇以道德教化百姓
7.罗马法学家盖尤斯(约130年——约180年)说:“一切权力都是从人民而来的。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律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官吏为什么有权力呢?因为官吏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这( )
A.体现了法律与王权的矛盾 B.有助于罗马建立民主制度
C.蕴含了近代法治的观念 D.削弱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8.1950年3月,我国制定了《婚姻法》;1950年6月通过了《土地改革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法律。这些法律( )
A.形成了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 B.配合了国家的工业化发展
C.落实了“依法治国”的理念 D.推动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
9.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 )
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及边防
B.中央政权开始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C.通过行省,实现对全国版图的全面治理
D.实施了严厉的民族分化和民族压迫政策
10.英国学者韦斯特威尔在《一战战史》中阐述道:作为可以解决成员国纷争的国际组织的倡导者,美国总统威尔逊的确勇气可嘉,但经由其倡导而成立的国际联盟却屡逢危机,并没有按照他的预期发挥出实际的作用。这一“阐述”旨在说明国联( )
A.推行“大国一致”原则导致其效能有限
B.因受到美国操纵而未发挥实际作用
C.因缺乏足够的权威而难以履行责任
D.客观上消除了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
11.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国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保护西藏历史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如修缮并加固布达拉宫、大昭寺等文化古迹,保护和传承藏刀工艺、格萨尔王说唱、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 )
A.少数民族地区改变了文化落后的状态 B.保护文化遗产需要推陈出新
C.国家尊重和保护民族地区文化的多元化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
12.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美国或苏联“亡我之心不死”,所以中国在外交上必须建立国际反帝或反霸统一战线。进入八十年代,中国外交逐步形成一种超然于两大集团对抗的态势,并且逐渐与两个超级大国同时保持了正常关系。这一变化( )
A.表明中国外交政策走向独立自主 B.有利于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实施
C.缘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D.充分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13.明人张燮记载:“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亦无几。”据统计,1571年至1644年的74年间,西班牙由菲律宾输入中国的白银约4240万两,同一时期西班牙输入中国的白银约为明朝白银开采量的3倍。上述现象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表述有误的是( )
A.促进了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B.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C.推动了城市的进一步繁荣和坊市分区制度开始瓦解
D.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14.《旧唐书·李憕传》(注:李憕逝于公元 755 年)就李憕占田的情况写道:“伊川(洛阳附近)膏腴,水陆上田,修竹茂树,自城及阙口,别业相望。与吏部侍郎李彭年,皆有地癖。”这种情况日益增多会导致( )
A.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B.小农经济稳步发展
C.唐朝官员重视经济 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15.中国历来注重基层组织的构建,秦汉时期在郡县以下就推行了乡里制度。下图①所指代的基层组织名称及职能是( )
A.亭长——主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
B.牌长——轮流收掌并相互纠察
C.里正——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D.啬夫——主要掌管狱讼和赋税
16.1993年,上海市发布《关于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通知》,宣布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5年年底,全国有沈阳、青岛等12个城市初步建立了城市居民低保制度。2002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这些低保制度的建立和推广( )
A.得益于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 B.推动了沿海港口城市的进一步开放
C.凸显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D.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制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体现在,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历经1300年,科考700多榜,共产生近600名文状元。历代皇帝都会将殿试钦点的每一榜状元及进士全部勒石铭记,并竖在孔庙国子监以示表彰,诏告皇朝文才辈出,标榜皇帝选贤任能,以鼓舞士气,垂示后人,营造重学风气。其中,北京孔庙约保留了195通进士题名碑,主要为明清两代石碑,碑上刻有状元及其余进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贯。许多历史名人贤达也在这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文天祥、于谦、林则徐等名字都能在碑林中找到。
—摘编自叶小秋《北京遇见状元碑》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代皇帝立“状元碑”的社会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税制度。它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纯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但自高宗、武周以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均田制到玄宗朝已全面废坏,广大均田民户的土地被吞并,丧失了基本的生产资料,纷纷逃亡或者成为贵族、官僚、地主的隐户,在籍丁口大幅减少,租庸调征收日益困难。
——摘编自刘玉峰《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代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
材料二 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以夏秋。至德宗相杨炎,遂作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置两税使以总之,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敢有加敛,以枉法论……岁敛钱九百五十余万缗,米千六百余万斛,以供京师。
——摘编自《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三 一条鞭法将原有的徭役,如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合并,摊派于田亩,编征时考虑民户的土地财产及劳动力状况,并入田赋的夏、秋两税一并征收。除少数地方仍收实物供皇室、官僚食用外,其余各地都将税赋折算成银两来缴纳,差役中的力差也全改为缴纳代役银。为了避免中间人对税银的侵占,朝廷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征银的办法,所有税银一律由官府统一征收、解运,提高了税收效率。
——摘编自丁晓燕《一条鞭法对当前税制改革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朝赋税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一条鞭法与唐朝两税法相比有何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历史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为了巩固政权的基础,发展农业经济,尤其重视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建设。夏商时期,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统县的“郡县制”在各国的推行,乡里行政组织渐成雏形,成为基层组织。汉承秦制,县以下基层组织为乡、里,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还于每十里处设亭,是专门从事“求捕盗贼”的警察性组织,另设游徼,掌捕盗贼。唐朝,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官方控制与统治不断增强,乡和里的功能逐步弱化。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明代城中称坊,近城称厢,乡村称里。凡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里长,里下为甲,设甲首一人。清代基层组织在明里甲的基础上,创设了保甲。地方基层组织以十户为牌,设牌头;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基层治理经验》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出现变化,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的不同。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古代历史上国家治理的五大方面特点
(一)大一统的措施 中央集权是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理念和制度要素。
(二)“民惟邦本”的思想 民本思想强调国家治理要亲民、重民、顺民。君与民、政与民的关系如何,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
(三)选贤任能的措施 选贤任能的思想和措施在春秋战国之际兴起,在秦汉以后日渐成熟,完善吏制、德先才后、人尽其才是显著特点。
(四)社会治理的措施 社会治理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涵盖了乡村治理、知晓民情、社会救助。
(五)“华夷一家”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边隧与民族治理的许多具体措施,如边疆开拓与移民实边、因俗而治与移风易俗。
选取表中国家治理的任意三个方面特点,结合汉朝或唐朝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在地方分权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集权色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但集权会是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排除A项、C两项;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从材料中“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可以得知,中世纪西欧,政治上是封君封臣制度,独立而强大的世俗王权还未形成,西欧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经济上是庄园经济,民族国家观念淡薄甚至缺乏,基督教会势力强大,对人们生活影响深刻,人们对天主教和教会普遍认同,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专制王权的逐渐加强,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最后十年(中国)。据材料中“改良恶风陋俗的宣传随处可见,民众关注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宋、马二人组织同乡十余人,设立演说会,在各地推广演说”,体现了民众对社会变革的反映,佐证了晚清最后十年的政治改革对社会变迁的推动,B项正确;晚清最后十年(1901—1911),国民的思想并未觉醒,只有少部分知识分子的觉醒,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希望改变恶风陋俗,并没有反映效果怎样,更不好说显著,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对改良恶风陋俗的宣传和民众对恶风陋俗的关注不断增加,但不能说民众对恶风陋俗普遍不满,还有很多旧思想的坚持者,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由材料可知,唐朝由科举入仕成为宰相的比例逐渐提高,门阀士族阶层的特权受到打击,说明选官制度的变革打破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格局,B项正确;由材料可以看出,在高级官僚中科举入仕的逐渐占据优势地位,但是不能说明庶族占据整个官僚集团主体地位,排除A项;唐朝科举录取率很低,虽然像宰相这样的高级官僚中科举的比例较高,但不能说明科举制在唐朝是主要的选官途径,从整个官僚集团来看,科举入仕的比例还是很低的,排除C项;宰相由科举出身的比例扩大不能说中枢决策就更民主,且在中国的封建时代也没有民主化问题,都是君主专制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870年(西方)。本题要求选择属于西方文官制度共同特点。①结合所学知识,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共同特点有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正确;②事务官政治中立,不随内阁共进退,错误;③根据所学可知,西方文官制度在职务上常任,凭功劳的大小进行晋升,正确;④西方文官制度实行政治与管理分离,错误。符合题意的是①③,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夫化之不变而后威之,威之不变而后胁之,胁之不变而后刑之;夫至于刑者,则非王者之所得已也。”可知,刘向主张政治有三类:王道的政治教化百姓,霸道的政治慑百姓,强权的政治胁迫百姓。这三种政治各有施行的意义,但以教化百姓为可贵。如果教化不能改变,然后就威慑他们;咸慑不能改变,然后就胁迫他们;胁迫不能改变,最后就用刑罚惩治他们。那种非用刑罚不可的政治,并不是成就王业的君主所推崇的。说明刘向推崇以道德教化百姓,D项正确;儒法结合与恩威并施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C项;刘向的主张旨在劝诫统治者实行王者之政,更好的维护统治,而不是旨在纠正秦政之偏颇,排除B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时期。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学家认为,皇帝以及官吏的权力来自源于人民,体现了近代法治主权在民的观念,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权力的来源,没有体现法律与王权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罗马权力来源,没有描述民主制度建设,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天主教会的信息,且此时天主教会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材料中的“《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法律的制定推动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D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且仅材料中的法律也构不成体系,排除A项;材料中的法律主要体现了政治方面民主法制的建设,良好的民主法制环境对工业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材料中的法律与工业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依法治国”提出于199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和所学可知,元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开始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管辖,B项正确;宋朝已经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排除A项;除在地方设置行省外,还有中书省和宣政院辖地,排除C项;严厉的民族分化和民族压迫政策不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国联并没有发挥实际的作用,这是因为其推行全体一致原则,缺乏足够的权威,难以履行责任,C项正确;“大国一致”原则是联合国的原则,排除A项;国联受到英法的操纵,排除B项;“客观上消除了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西藏)。据材料“国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用于保护西藏历史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及所学知识可知,藏族地区的佛教文化、藏刀工艺、格萨尔王说唱、藏戏等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国家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说明对藏族地区文化的多元化的尊重和保护,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而非文化落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保护西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逐渐与两个超级大国同时保持了正常关系”可知,进入八十年代后,中国的外交关系在独立自主的原则下,与两大国都保持正常关系,体现了我国独立于两大集团之外的外交态势,这有助于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改革开放等的实施,B项正确;中国外交一直坚持独立自主,并非八十年代后才走向独立自主,排除A项;当时依然处于冷战时期,还是两极格局,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国的对外援助等行为,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描述明朝后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情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 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坊市分区制度瓦解是在宋朝时期,材料所述发生在明朝后期,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明朝后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 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个围绕白银输入 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白银大量流入为白银货币化创造了条件,自明朝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 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物价也多以银两计算,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影响题。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官僚地主占田较多的情况,说明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这必然会导致均田制无法实施,租庸调制难以维持,A项正确;土地兼并会导致小农经济遭到破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官员兼并土地现象逐渐严重,而不是重视经济,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官僚地主占田的情况,不是藩镇割据,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基层组织中,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檄,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因此①是啬夫,掌狱讼,赋税,D项正确;亭长是乡里制度之外的机构,主要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排除A项;牌长是明朝王守仁推行的制度,排除B项;里正与三老不是同一级别,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需要政府财政开支的,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规模增长,政府财力增加,为建立城市低保制度奠定了基础,新世纪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推广准备了物质条件,A项正确;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材料中所涉及的城市并非都是沿海港口城市,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不是共同富裕,排除C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7.(1)进步:可以自由报考;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
表现: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2)影响:有助于重学风气的传播;激励了贫寒士人对阶层跨越的追求,发挥了社会贤达的榜样效应;但也带来了对功名利禄的过度崇拜;束缚了学子的学术视野;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成为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进步:根据材料“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可知,可以自由报考;根据材料“科举制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可知,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
表现:根据材料“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可知,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人才在社会上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影响:根据材料“历代皇帝都会将殿试钦点的每一榜状元及进士全部勒石铭记,并竖在孔庙国子监以示表彰,诏告皇朝文才辈出,标榜皇帝选贤任能,以鼓舞士气,垂示后人,营造重学风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重学风气的传播,激励了贫寒士人对阶层跨越的追求,发挥了社会贤达的榜样效应,但也带来了对功名利禄的过度崇拜,束缚了学子的学术视野,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成为文化控制的手段之一。
18.(1)变化:征税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税收名目由繁多到简化;征税对象由主户扩大到客户;征税形式由实物税到实物税与货币税并行。(任答三点)
原因:以人丁为主征税引发税收负担不公平;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困难﹔代宗以来的税制改革奠定基础。(任答三点)
(2)新变化:赋役合并﹔赋役征银;官府统一收解。(任答两点即可)
作用:客观上起到了均平赋役的作用;为清初“摊丁入亩”的变革奠定了基础﹔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征税效率;为当代税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可得出征税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根据材料“每丁岁入租粟二石”“置两税使以总之,量出制入。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得出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税收名目由繁多到简化;征税对象由主户扩大到客户;根据材料“岁敛钱九百五十余万缗,米千六百余万斛,以供京师”可得出征税形式由实物税到实物税与货币税并行。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主要是因为以人丁为主征税引发税收负担不公平;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困难﹔代宗以来的税制改革奠定基础。
(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的中国。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一条鞭法将原有的徭役,如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合并”可得出赋役合并;根据材料“其余各地都将税赋折算成银两来缴纳,差役中的力差也全改为缴纳代役银。……所有税银一律由官府统一征收、解运,提高了税收效率”可得出赋役征银;官府统一收解。
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推行一条鞭法客观上起到了均平赋役的作用;为清初“摊丁入亩”的变革奠定了基础﹔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征税效率;为当代税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19.(1)基本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基层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基层自治功能逐步削弱。(任答3点)
(2)不同: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是为专制统治服务,治理模式是皇权专制下的产物;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近代西方基层治理模式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强调民众参与;基层官员主要由选举产生。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基本趋势:根据材料一“从王安石变法开始,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是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基层自治功能逐步削弱;根据材料一“清代基层组织在明里甲的基础上,创设了保甲。地方基层组织以十户为牌,设牌头;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可知,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根据材料一“唐朝,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官方控制与统治不断增强,乡和里的功能逐步弱化。”可知,国家对基层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基层自治功能逐步削弱。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西方。主要不同:根据材料一“官方控制与统治不断增强,乡和里的功能逐步弱化。”“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是为专制统治服务,治理模式是皇权专制下的产物,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根据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可知,近代西方基层治理模式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根据材料二“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可知,基层官员主要由选举产生;根据材料二“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可知,强调民众参与。
20.示例:选取的国家治理的特点:(一)大一统的措施;(二)选贤任能的措施;(三)“华夷一家”。
对应历史时期:汉武帝时期。
史实论证:①在大一统的措施方面,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实行“推恩令”、设置刺史、打击地方豪强、盐铁官营、重农抑商、尊崇儒术等,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大一统。②在选贤任能方面,汉武帝推行察举制,依据品德、才能、名望等因素选拔人才,推动官僚政治的发展。③在开疆拓土方面,汉武帝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选择表中国家治理的三个特点,如选择(一)大一统的措施,(二)选贤任能的措施,(三)“华夷一家”。其次,选定历史时期,如选择汉武帝时期。最后,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选官制度的发展和民族交融方面进行说明,如结合所学可知,大一统的措施方面,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具体措施有实行“推恩令”、设置刺史、打击地方豪强、盐铁官营、重农抑商、尊崇儒术等;选官方面,汉武帝推行察举制,依据品德、才能、名望等因素选拔人才,推动官僚政治的发展;在民族方面,汉武帝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如选择其他方面,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