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周人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A. 治国方略的理性成熟 B.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
C.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 D.神权思想居统治地位
2.有学者认为,汉武帝“更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更定律令”。史称张汤决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土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公孙弘既“习文法吏事”,又能“缘饰以儒术”,也直接参与了“更定律令”的工作。这表明
A.儒家道德与法律的地位等同 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律令儒家化的趋势逐渐显现 D.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的教化
3. 下图是学者统计的唐代科举制下少数民族登科人数分布情况。这可用来说明唐代
A.国力盛衰影响登科数量 B.庶族子弟入仕日益受阻
C.制度建设推动文化认同 D.进士科目考试难度最低
4. 关于宋太祖之死,流传最广的是“烛影斧声”之说(被谋杀),但由于缺少关键证据,其死因至今没有定论。现代学者根据《宋史》中记载的宋太祖体胖、中年后少运动、死前处于醉酒且情绪激动等细节,推断宋太祖可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这表明
A.现代科学为史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B.多元史观的新颖视角颠覆传统认知
C.历史真相的还原得益于医学的进步 D.历史疑案对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5. 1651年,顺治帝批准了由都察院制定的“条议巡方事宜”,要求巡按官员须亲自察访,到达巡察地的3天内,需将他关于巡防工作的敕谕刊刻,并发放道府县,向城里乡绅士人公布。如不刊刻,不遍发,经都察院察究,就要以违旨论处。这一规定旨在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促进中央政令的畅通
C.规范地方政府行政行为 D.避免地方政治的腐败
6. 12—16 世纪,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对罗马法进行注释、评论和解释,并将其基本原则和理念适用于法律实践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这一热潮的出现
A.奠定了西方近现代法治理念的基础 B.缘于罗马法承载着时代需求和价值
C.反映了对古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创新 D.说明罗马法的司法原则具有斗争性
7. 我国1982年以前的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结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宪法结构的这一变动表明
A.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我国加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
C.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提高 D.国家机构的地位下降
8. 下表内容是一战末期和二战后英国文官分类的调整措施,由此可以得出二战后文官分类的最大变化是
一战末期 二战后
行政级(若干职级) 与大学毕业程度相当 行政人员 行政、执行、办事员、助理办事员和勤杂人员
一等书记级 与高中毕业程度相当
二等书记级 与初中毕业程度相当 专业人员 法律、统计等
女书记级
A.等级结构同教育制度相结合 B.行政在文官系统中地位重要
C.文官分类与社会发展不适应 D.英国文官的分类更加专业化
9. “美国之音”从1948年开始,专注于对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宣传广播。苏联则使用设备干扰“美国之音”等电台针对苏联的宣传活动。此外,苏联还通过“莫斯科广播电台”等电台,加强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宣传。这表明
A. 美苏对抗主要形式发生变化 B. 传媒成为美苏冷战的重要平台
C. 美苏政治宣传方式不断创新 D. 美苏着力扩大自身文化影响力
10. 1963年,戴高乐拒绝签订美苏禁止核扩散条约,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恢复邦交,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否决与美国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加入西欧共同市场,并于1966年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由此可知,当时
A.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 欧洲一体化遭遇挫折
C. 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基本形成 D. 西欧摆脱了美国控制
11. 如表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英国、法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此美英法的应对措施是
时间 年平均生产率增长(%) 消费品价格上涨(%)
美国 1963—1973 1.9 36
1974—1979 —0.1 8.6
英国 1963—1973 3.0 5.3
1974—1979 0.8 15.7
法国 1963—1973 4.6 4.7
1974—1979 2.7 10.7
A. 加强合作,建立区域经济组织 B. 强化干预,增加就业机会
C. 减少干预,重视市场自我调节 D. 取消福利,减少公共开支
12. 1952年,苏联政府发布《关于再次降低粮食制品国家零售价格》的文件,决定将面包、肉食品、奶油、糖等物资实施第五次降价。民众发现,比较便宜的商品在降价后从商店里完全消失了,而贵的商品却比先前更贵。这反映当时的苏联
A. 农庄的自主性不断下降 B. 改革注入某些市场因素
C 农民反对义务交售制度 D. 农业与轻工业仍然滞后
13. 1960年10月,科威特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国家握有公司的大部分股权。1973年5月,伊朗把西方石油公司在伊朗的资产全部收归国有。到1977年,海湾地区的大多数石油国家都已完成了石油资源国有化过程。这表明,海湾石油国家
A. 实现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B. 改变了单一的产业结构
C. 缓解了对国际资本的依赖 D. 确立了经济自立的基础
14. 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全球市场的震荡、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能源危机、粮食安全问题、生态问题、气候问题、环境问题和过度开发带来的各种问题等全球性问题。这反映出
A. 人类发展破坏生态环境 B. 非传统安全威胁蔓延
C. 全球治理机制亟需改革 D. 经济全球化陷入困境
15. 多边主义在许多地区方兴未艾。如上海合作组织建立、朝核六方会谈机制的形成等。已有的多边组织规模都在扩大,如东盟由6国扩展到10国,而新建立的多边机构在全世界各地区都在增多。这一局面反映出
A. 区域经济集团化在发展 B.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C. 各国相互联系不断加强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16. 如图与“信息化”密切相关。该图主要表明现代信息技术
A. 使世界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B. 推动着社会众多领域的变革
C. 使人类社会的分工更加分散 D. 加速了世界生产的融合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其中第 17 题 10 分,第 18 题 18分,第 19 题 12 分,第 20题 12分,共 52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汉唐地方层级都发生过从二级向三级的转换,二级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央直接管理地区过多,负担较重,于是增设州等层级,协助中央对地方的监督、管理。但增设的层级,往往容易变成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引发割据问题。
宋代的统治者发展了“虚三级”的体制,即路、州、县三级。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与州牧、藩镇节度使不同,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地方事务一分为四;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路,这虽然容易造成管理的复杂和混乱,但是不容易导致地方长官权力过于集中;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宋代地方制度的设计,体现了“防弊”与“分权”的原则,使宋代的地方政府虽是三级制,但没有造成东汉末、唐后期地方割据的情况。
——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地方与中央关系的角度,归纳宋代的路与汉代的州、唐代的藩镇的异同。
18. 官员的选拔与考核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 ”,故名科举。与重点在于推荐的察举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 ”,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没有如“入门兼美 ”一类的附加条件。 ……较之于察举制, 科举制打破了与“德 ”“名 ”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二战以来,西方传统文官制度体系中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官分途原则发生很大变化,逐渐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文官试图打破“政治中立 ”的樊篱,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随着政府所处环境以及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传统文官永业原则受到挑战。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往往僭越制度的规范,典型的做法就是不经过考试任用的程序直接任免文官;另一方面,出于技术方面的考量,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行政职位的一部分特别是高级职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招揽优秀人才,这淡化了考试任用的制度刚性。
——摘编自秦勃《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官制度的嬗变与重构》
材料三
孙中山提出了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的思想。他曾说:“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 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 ”。孙中山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奠定了我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基础。他的文官考试思想和他下令规划、公布的考试法规,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与察举制相比的“重大历史进步 ”之处,扼要说明科举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的表现,从对官员“德 ”“才 ”要求方面指出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以来西方文官制度原则变化的原因。(5 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提出“ 以考试权独立为核心的文官考试 ”思想的缘由,结合所学,简析这一思想所产生的的重要影响。(5 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极端的年代》是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创作的历史学著作。在该书中霍布斯鲍姆把20世纪(1914—1991年)的世界历史划分为不同时段并概述了相应的阶段特征。其中,1945年二战结束后到1973年是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年代,即黄金年代。1973—1991年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对世界的极大部分,如苏联以及欧洲前社会主义地区,从根本上说就是又一个灾难时期。
请结合材料和20世纪下半叶的世界历史,对霍氏的观点提出见解,并加以阐释。(要求:赞成或提出新的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随着东北形势的新变化,1946年7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明确提出要加强东北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工作。大批干部深入农村,建立农会开展清匪反霸和土改斗争。1946年11月到1947年6月,针对政权建设中的“夹生”问题,各地党委派出工作队发动群众,清除乡村干部中的投机分子,真正掌握了村屯政权。在此基础上,东北解放区通过组织互助合作、奖励垦荒等方式开展农业大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1948年7月东北解放区确定了以支援战争、发展生产为政权工作的中心任务,决定在1949年3月以前完成县、区、村三级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并选举三级政府委员会。村级选举的步骤包括对村民进行民主教育和村选教育、组织选举委员会和公民审查委员会、对选民进行公民权审查、召开代表会议选举正副主席和政府委员等。通过民主选举,贫雇农中真正为群众热心办事的人纷纷当选为村人民代表和村干部。
——据田艳萍《试论东北解放区的政权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解放区基层政权建设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解放区基层政权建设的作用。(6分)泉州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C A A B B D B A C D D C D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10分)相同:都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初设(或最初的目的)时都协助中央对地方监督、管理。(4分)
不同:汉朝的州、唐代藩镇都有单一的行政区划(或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其长官掌握了行政权和领兵权,权力集中;(2 分)导致地方割据(引发割据问题(1 分));
宋代的路不是单一的行政管辖:设立了四个平行的机构,地方权力被分割(或平行四监司分化事权)(2 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 分)(如果分开三个角度对应同等给分)
18.(18分)(1)进步:体现“开放 ”“公平 ”的特色(或自由报考);打破门第背景的限制(或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 局面) ;以考试取人,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1 点 1 分,答出 4 点 得 4 分)
表现:科举制度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而察举制度重视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1 点 1分 ,共 2 分)
特点:德才兼备(或崇德尚贤),以德为先。(2 分)
(2)原因:文官政治化倾向明显;政府所处环境的变化;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西方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科技革命的影响(1 点 1 分,共 5 分)
(3)缘由:鉴于欧美各国政治体制中出现了弊端,并力图纠正这些弊端;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注入传统因素。(1 点 1 分,2 分)
影响: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1 点 1 分,共 3 分)
(12分) 示例1
见解:我赞成二战后至1973年是世界发展的黄金时代。
阐释: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成果早已应用到各个层面,社会的整体发展速度较快、加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生产力再次出现质的飞跃,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复苏和腾飞。二战后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国际协调促进了世界经济稳定发展。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生产关系,进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利用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使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迎来黄金时期。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力量不断壮大;苏联和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答出2个以上角度,加以适当阐述)
二战后将近30年的时间整个世界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故称黄金时代。
示例2:
见解:我赞成20世纪70年代—1991年是天崩地裂的时代。
阐释: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发展遇到新危机。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改变世界政治版图和政治格局。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导致东欧国家反控制斗争发展,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经济面临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失衡,导致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答出2个以上角度,加以适当阐述)
这一时期世界局势相对不稳定,人类社会面临许多新挑战,故称其为天崩地裂。
20.(12分)
(1)特点:随东北形势的变化而推进; 坚持党的领导,重视干部队伍建设; 民主选举,建立以贫雇农为主体的基层民主政权;政权建设与经济发展、民主教育相结合。(6分)
(2)作用:为东北解放区的建设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 为新中国政权建设积累经验。(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