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名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

安庆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 在周代贵族的生活中,车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王侯重臣为彰显身份,伞盖总是寸步不离左右。周人认为,车厢底部的方木框象征着大地,圆形的伞盖代表着上天。两个车轮是日月的样子,二十八根伞骨是天上的星宿的数量。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代( )
①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②贵族阶层的礼制规定
③宗法纽带的世袭绵延 ④兼并战争的持续不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周代(中国)。据材料“车厢底部的方木框象征着大地,圆形的伞盖代表着上天。两个车轮是日月的样子,二十八根伞骨是天上的星宿的数量”可知,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而“王侯重臣为彰显身份,伞盖总是寸步不离左右”,体现出贵族阶层的礼制规定,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宗法制度的相关信息,也未涉及兼并战争的状况,③和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2. 我国的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除元明两代外,其余各代一般都分设几个机构,这样就形成了宰相机构的分权。分权虽能削弱相权,但也会产生职责不清、争功诿过、行动不力等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的特点是( )
A. 职责不清效率低下 B. 分权制衡服务皇权
C. 君相矛盾不断激化 D.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分权虽能削弱相权,但也会产生职责不清、争功诿过、行动不力等问题”及所学知识可得,削弱相权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最终加强的是皇权,分权制衡服务皇权,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古代宰相制度“职责不清效率低下”等弊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不仅仅体现的君主专制,也体现出相权的分权制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 伯里克利时期,对除将军外参与公务活动的人实行公职津贴制,对作战的士兵和水手实行给薪制,发展付酬的市政工程,吸引失业者、闲散人员参加建设,还实行观剧津贴制度,鼓励公民观剧接受教育。伯里克利的这些举措( )
A. 提高了贫困公民的参政素养 B. 推动了雅典城邦的经济发展
C. 扩大了自由公民的来源范围 D. 利于增强民主政治的生命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史(希腊)。据材料“对除将军外参与公务活动的人实行公职津贴制,对作战的士兵和水手实行给薪制,发展付酬的市政工程……”,可知伯里克利对参与公务的人、土兵、水手、失业者、闲散人员等雅典公民进行资助,实质上是维护公民群体内部贵族和平民力量的平衡,这利于增强民主政治的生命力,D项正确;参政素养与教育有关,不是发放公务津贴等能够促成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状况.且市政工程修建不等于城邦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的士兵、水手、失业者、闲散人员都是城邦公民,且在古代雅典公民群体是特定的,排除C项。故选D项。
4. 1786年8月至12月,因为不堪忍受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马萨诸塞邦西部的一群农民揭竿起义,包围了马萨诸塞邦西部的政府。马萨诸塞邦政府紧急向邦联合国会求援,但国会却迟迟不能作出反应。这一事件说明当时美国
A. 天赋人权原则受到挑战 B. 三权分立体制制约行政效率
C. 加强中央集权势在必行 D. 国会的政治地位发生了动摇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可知,当时美国是邦联体制,中央权力较弱,地方权力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材料所说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1787年美国制定了宪法,将邦联体制改为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故C项正确;A项内容与题干所反映的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时间,当时美国尚未实行权分立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国会的政治地位发生了动摇,故D项错误。
5. 根据《申报》记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各地发给孙中山的贺书函札中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恭请圣安”,这说明
A. 民众封建残余依旧根深蒂固 B. 临时政府合法性有待争议
C. 区域民主启蒙尚未落实到位 D. 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各地给孙中山的贺书中还残存有封建专制制度的做法,说明区域民主启蒙尚未落实到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是民众的态度和做法,排除A项;临时政府的合法性没有争议,排除B项;材料信息和妥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 1948年12月,中共华北财经委员会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在适当条件下监督资本家,使资本家为国家服务”制度是“十分接近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出租制、加工制、定货制、合营制等”。这些设想( )
A. 指导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 B. 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要求
C. 顺应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D. 具有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48年中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在适当条件下监督资本家,使资本家为国家服务’”“十分接近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出租制、加工制、定货制、合营制等”及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组成的过渡性经济。题干信息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探索情况,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年至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此时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国内主要矛盾并未发生变化。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它是以中国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广泛的政治联盟。材料强调的是新中国成立后资本家为国家服务的相关信息,与扩大革命统一战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06年3月,清廷明确将“国文”正式确定为讲授汉文汉语的课程名称,并强调“国文一科与伦理、历史、地理相为表里,与各科亦均有关系,汉文不通,则各科无从指授,仅通外国文,而不能通译国文亦属无用,且非爱戴本国之心,故国文教员尤宜注重”。这一举措( )
A. 旨在抵制列强的文化侵略 B. 促进了国家转型的实现
C. 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D. 推动了自强运动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6年(中国)。由材料信息“国文”“爱戴本国之心”等可知,这一举措重视国家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激发国人的家国情怀,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重视“国文”,重视培养国家意识,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以失败告终,未能实现国家转型,排除B项;洋务派的自强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8. 共和之前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A. 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 B. 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
C. 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 D. 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根据材料“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可知,共和之前至罗马共和时期,败诉方承担的败诉成本越来越少,更多的维护了公民的利益,故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B项正确;公元六世纪,查士丁尼编纂民法大全,系统完备的罗马体系形成,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且神权对法律事务的控制逐渐削弱,排除C项;罗马共和国虽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材料未涉及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
9. 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包含有行政、人事、司法、监察等多重职能,既是监察机构,同时也是行政的、司法的机构,监察职能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中国古代监察体系( )
A 缺乏必要独立性 B. 依附于专制皇权
C. 有多重政治身份 D. 事务繁杂效率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监察机构包含有行政、人事、司法、监察等多种职能,既是监察机构,同时也是行政的、司法的机构”可知监察体系具有多重政治身份,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监察机构具有多种职能,没有提及缺乏必要独立性,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监察机构具有多种职能,没有涉及依附于皇权,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监察机构的办事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
A. 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 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 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 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之后(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的权益,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的衰落,无法得出科举取士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1. 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也加大了政府工作量,这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专业,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这表明( )
A. 文官制度推动了英国经济发展 B. 英国官员选用制度存在弊端
C. 经济发展催生英国文官制度 D. 官僚队伍膨胀降低了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50年代(英国)。据材料“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也加大了政府工作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转型,政府职能需要作出改变,相应的文官制度也需要逐步建立起来,因此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有关,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官制度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而不是选官制度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官僚队伍膨胀,排除D项。故选C项。
12. 美国联邦政府公职人员有的由考试录用提拔,有的由总统等行政长官提名任命;其中,各部部长、驻外大使等高级职位的任命须经参议院批准通过,但他们往往随总统的卸任而离任。由此可见,美国文官制度
A. 难以摆脱政党分肥模式 B. 在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博弈中发展
C.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D. 充分体现了议会主权的政治传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的由总统等行政长官提名任命、须经参议院批准通过,但他们往往随总统的卸任而离任”可知,官员的选拔受到各方力量的限制,故美国文官制度难以摆脱政党分肥模式,A项正确;材料中参议院是立法机构,总统是掌握行政权,材料没有涉及司法权,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排除C项;材料是强调美国文官制度行政权与行政权的博弈中发展,没有体现议会主权的政治传统,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915年,依据《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每人保荐名额以二人为限。保荐人须将被保荐人的履历和证明文件等呈请大总统令交文官甄用委员会甄用。保荐官若有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这一政令表明( )
A. 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 B. 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
C. 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 D. 官吏任用过程的公平公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文官任职令》规定文官保荐制度中,对徇情滥保有处分要求,且由“文官甄用委员会”决定,体现出政府注重监管,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北洋军阀时期文职官员保荐过程中的某些规定,并不能反映文官保荐体制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中《文官任职令》并非是法制保障深化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规定,不能反映官吏任用过程(实施过程)的公平公正,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唐律疏议》规定,买卖奴婢、马牛等应立“市券”,即官方发给买卖双方的带有契约性质的契券,不至官司立券者受罚。唐以后田宅买卖须“立券报官”,交纳契税后,官府在契券上盖公印登记于图册,田地争讼时可作证据。可见,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作用是( )
A. 推动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B. 保障租地农民的利益和人身自由
C. 规范各种买卖兼有公证的作用 D. 使契税成为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唐朝开始,封建政府通过立法等方式,强制交易奴婢、马牛、田宅的双方,领取官方契券,并以契券作为相关争讼的证据,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作用是规范各种买卖兼有公证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封建政府规范商业契约对社会成员身份的影响,排除A项;商业契约不能保障租地农民的利益和自由,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契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杨家将”的故事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加工,影响不断扩大。明代宫廷王府演出所用的“内府本”中台词满是“忠孝节义”等内容。同时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私定婚约等情节。这反映当时小说( )
A. 只注重传播官方的理学思想 B. 创作趋向长篇化、通俗化
C. 以贵族家庭兴衰变迁主线 D. 凸显道德教化和市民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代宫廷王府演出所用的‘内府本’中台词满是‘忠孝节义’等内容。同时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私定婚约等情节。”可知,到明代,“杨家将”的故事中台词满是“忠孝节义”,凸显小说及戏曲道德教化的功能,另外,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私定婚约等情节,凸显了市民文化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小说的作用,反映了市民文化的需要,而非只注重传播官方的理学思想,排除A项;小说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加工,影响不断扩大,在材料中没有提及关于小说创作的信息,排除B项;“杨家将”的故事可以讲是以贵族家庭兴衰变迁为主线,但是不是所有小说都是以此为主线,如:《西游记》等小说,排除C项。故选D项。
16. 近代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这些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宪法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英国宪法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 B. 英国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
C. 尊重传统是英美法系的突出特点 D. 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依据,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英国人重视习惯和政治传统,所以其宪政体系,是一系列历史法律的总和,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美国等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形成英美法系。由此可知,尊重传统是英美法系的突出特点,C项正确;英国宪法也是成文法,排除A项;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民主宪政的国家,不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存在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二、材料分析题(3大题,共52分)
17.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两级制……秦有四十多郡,中央直接管理问题不大,西汉时疆域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个,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于是,武帝时全国设十三部(后亦称州),在部置部刺史,加上京城的司隶校尉,共十四个……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从此,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二 晚清以来,流民大量涌入东北,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日俄战争后,边疆局势急剧恶化。面对“外有强邻逼处,内有马贼横行”的危局,从封疆大吏到普通知识分子,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的军府制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三省将军,设立东三省总督,总督之下设三巡抚,分管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行省下分设道、府、厅、州、县等地方民治机构。其中,东三省所设之道,多数为分巡道兼兵备衔,道员兼辖招民招垦、旗民交涉以及蒙务、商务、税收等。道本身具有监察职能,部分道还受理中外交涉事务。道的设置有益于东三省由军府制向行省制过渡及开发边疆、缓解危机。
——摘编王景《清末东三省道设置与作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末年地方行政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行政制度的原因,并简析晚清政府在东三省设置“道”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地方行政体制变革的认识。
【答案】(1)变化:由郡县二级行政体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
原因:疆域的扩大,郡国数量的增多,中央不便直接管理;汉武帝时设刺史制度。
(2)原因:流民大量涌入,开发东北地区的需要;边疆(民族)危机的逐渐恶化;有识之士的推动;原有军府制度不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任意2点)
作用:有利于开发边疆,发展经济;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发挥了一定的外交职能,有助于中外交流;有益于推动地方行政管理的近代化。
(3)认识: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应与实际情况相适应;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应注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统筹中央和地方利益);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从此,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二级行政体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西汉时疆域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日益增多”可知,疆域的扩大,郡国数量的增多,中央不便直接管理;据材料一“武帝时全国设十三部(后亦称州),在部置部刺史,加上京城的司隶校尉”可知,汉武帝时设刺史制度。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晚清以来,流民大量涌入东北,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可知,流民大量涌入,开发东北地区的需要;据材料二“日俄战争后,边疆局势急剧恶化”可知,边疆(民族)危机的逐渐恶化;据材料二“从封疆大吏到普通知识分子,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的军府制度”可知,有识之士的推动,原有军府制度不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
第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二“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可知,有利于开发边疆,发展经济;据材料二“道的设置有益于东三省由军府制向行省制过渡及开发边疆、缓解危机”可知,东北地区实行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二“道本身具有监察职能,部分道还受理中外交涉事务”可知,发挥了一定的外交职能,有助于中外交流;据材料二“道的设置有益于东三省由军府制向行省制过渡”可知,有益于推动地方行政管理的近代化。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据三则材料可知,秦代、汉代、晚清都根据不同的社会情况实行了不同的地方行政体制,体现了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应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由郡县两级到州郡县三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东汉晚期州成为地方一级,形成割据势力,这体现了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应注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统筹中央和地方利益);据材料二,晚清时期清政府加强了对东三省的控制和管理,稳定了边疆地区,体现了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导致政府主管事务的膨胀。成长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革旧的政府官吏制度,以提高政府部门的效能,适应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出现的“政党分肥”,政府行政人员经常大规模的换班,行政管理紊乱,工作效率低下。为解决这些问题,英国1855年、1870年先后颁布法令,最终确立近代公务员制度;美国1883年制定《彭德尔顿法》,也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材料二 1993年,我国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我国的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两类,管理方式上是政务类和业务类管理的双轨制。国家公务员中的业务类公务员都必须经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对他们的考核都要按照其法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我国的公务员是按照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人事管理的科学规律,针对我国干部体制上的弊端而进行的重大改革。它将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使我国的人事管理走上科学化、法律化的轨道;有利于各类德才兼备人才的涌出,各展所长;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我国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
——摘编自黄乾《浅析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同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近代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英美文官制度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1)背景: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家社会事务增加;②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③政党政治对行政管理的消极影响;④中国古代分科考试、公开选拔官员制度(或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影响。
(2)相同之处:①都对公务员采取分类管理制度;②都通过制定法律进行规范;③都采取法定考试、公开竞争的方式录取公务员。作用①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队伍;②保障了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③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后(英国、美国)。
背景: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导致政府主管事务的膨胀。”可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家社会事务增加;根据材料“成长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革旧的政府官吏制度,以提高政府部门的效能,适应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知,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伴随着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出现的‘政党分肥’,政府行政人员经常大规模的换班,行政管理紊乱,工作效率低下。”可知,政党政治对行政管理的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分科考试、公开选拔官员制度,即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93年——至今(中国)。
相同之处:根据材料“我国的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两类,管理方式上是政务类和业务类管理的双轨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对公务员采取分类管理制度;根据材料“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英国1855年、1870年先后颁布法令,最终确立近代公务员制度;美国1883年制定《彭德尔顿法》,也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可知,都通过制定法律进行规范;根据材料“国家公务员中的业务类公务员都必须经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对他们的考核都要按照其法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采取法定考试、公开竞争的方式录取公务员。
作用:根据材料“将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使我国的人事管理走上科学化、法律化的轨道;”可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务员队伍;根据材料“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我国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可知,保障了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根据材料“有利于各类德才兼备人才的涌出,各展所长”可知,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决定性事件揭示了西方文明的典型的演变过程,决定了西方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方向和路线。这些决定性事件乃是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中累积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它们首先就是观念和思想的革命或变革,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等。在激烈的情况下,它会导致某种大的社会变革,如革命。无论是思想的革命,还是现实的社会革命,这些事件都会导致新的观念、思想和制度的诞生。
——摘编自韩水法《如何理解西方文明的核心因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以及中国史知识,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言之有物)
【答案】示例:
论题:启蒙运动奠定了近代西方文明的基础。
阐释: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启蒙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启蒙运动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批判教权主义、专制主义,以达到资产阶级所号召的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实现其追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的立国之本,具有超越不同国界的永恒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和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 首先就是观念和思想的革命或变革,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等”等信息,结合所学近代世界史知识,可得出论题:启蒙运动奠定了近代西方文明的基础;其次,综合材料和所学史实,对个人提出的论题展开阐释,如通过分析启蒙运动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等,说明启蒙运动奠定了近代西方文明的基础;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如明确启蒙运动所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的立国之本,具有超越不同国界的永恒价值。安庆一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 在周代贵族的生活中,车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王侯重臣为彰显身份,伞盖总是寸步不离左右。周人认为,车厢底部的方木框象征着大地,圆形的伞盖代表着上天。两个车轮是日月的样子,二十八根伞骨是天上的星宿的数量。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代( )
①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②贵族阶层的礼制规定
③宗法纽带的世袭绵延 ④兼并战争的持续不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 我国的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除元明两代外,其余各代一般都分设几个机构,这样就形成了宰相机构的分权。分权虽能削弱相权,但也会产生职责不清、争功诿过、行动不力等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在机构设置上的特点是( )
A. 职责不清效率低下 B. 分权制衡服务皇权
C. 君相矛盾不断激化 D.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3. 伯里克利时期,对除将军外参与公务活动的人实行公职津贴制,对作战的士兵和水手实行给薪制,发展付酬的市政工程,吸引失业者、闲散人员参加建设,还实行观剧津贴制度,鼓励公民观剧接受教育。伯里克利的这些举措( )
A. 提高了贫困公民的参政素养 B. 推动了雅典城邦的经济发展
C. 扩大了自由公民来源范围 D. 利于增强民主政治的生命力
4. 1786年8月至12月,因为不堪忍受地方政府经济政策,马萨诸塞邦西部的一群农民揭竿起义,包围了马萨诸塞邦西部的政府。马萨诸塞邦政府紧急向邦联合国会求援,但国会却迟迟不能作出反应。这一事件说明当时美国
A. 天赋人权原则受到挑战 B. 三权分立体制制约行政效率
C. 加强中央集权势在必行 D. 国会的政治地位发生了动摇
5. 根据《申报》记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各地发给孙中山的贺书函札中或称“大总统陛下”或“恭请圣安”,这说明
A. 民众封建残余依旧根深蒂固 B. 临时政府合法性有待争议
C. 区域民主启蒙尚未落实到位 D. 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
6. 1948年12月,中共华北财经委员会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在适当条件下监督资本家,使资本家为国家服务”的制度是“十分接近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出租制、加工制、定货制、合营制等”。这些设想( )
A. 指导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展 B. 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要求
C. 顺应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D. 具有扩大革命统一战线的作用
7. 1906年3月,清廷明确将“国文”正式确定为讲授汉文汉语的课程名称,并强调“国文一科与伦理、历史、地理相为表里,与各科亦均有关系,汉文不通,则各科无从指授,仅通外国文,而不能通译国文亦属无用,且非爱戴本国之心,故国文教员尤宜注重”。这一举措( )
A. 旨在抵制列强的文化侵略 B. 促进了国家转型的实现
C. 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D. 推动了自强运动的兴起
8. 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A. 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 B. 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
C. 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 D. 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
9. 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包含有行政、人事、司法、监察等多重职能,既是监察机构,同时也是行政的、司法的机构,监察职能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中国古代监察体系( )
A. 缺乏必要独立性 B. 依附于专制皇权
C. 有多重政治身份 D. 事务繁杂效率低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
A. 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 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 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 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11. 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也加大了政府工作量,这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专业,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这表明( )
A. 文官制度推动了英国经济发展 B. 英国官员选用制度存在弊端
C. 经济发展催生英国文官制度 D. 官僚队伍膨胀降低了行政效率
12. 美国联邦政府公职人员有的由考试录用提拔,有的由总统等行政长官提名任命;其中,各部部长、驻外大使等高级职位的任命须经参议院批准通过,但他们往往随总统的卸任而离任。由此可见,美国文官制度
A. 难以摆脱政党分肥模式 B. 在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博弈中发展
C.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D. 充分体现了议会主权的政治传统
13. 1915年,依据《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每人保荐名额以二人为限。保荐人须将被保荐人的履历和证明文件等呈请大总统令交文官甄用委员会甄用。保荐官若有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这一政令表明( )
A. 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 B. 选官制度法制保障的深化
C. 政府重视对保荐制度的监管 D. 官吏任用过程的公平公正
14. 《唐律疏议》规定,买卖奴婢、马牛等应立“市券”,即官方发给买卖双方带有契约性质的契券,不至官司立券者受罚。唐以后田宅买卖须“立券报官”,交纳契税后,官府在契券上盖公印登记于图册,田地争讼时可作证据。可见,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作用是( )
A. 推动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B. 保障租地农民的利益和人身自由
C. 规范各种买卖兼有公证的作用 D. 使契税成为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
15. “杨家将”的故事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加工,影响不断扩大。明代宫廷王府演出所用的“内府本”中台词满是“忠孝节义”等内容。同时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杨门女将群体形象,出现穆桂英以武艺技压杨宗保、私定婚约等情节。这反映当时小说( )
A. 只注重传播官方的理学思想 B. 创作趋向长篇化、通俗化
C. 以贵族家庭兴衰变迁为主线 D. 凸显道德教化和市民文化
16. 近代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这些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宪法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英国宪法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 B. 英国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
C. 尊重传统是英美法系的突出特点 D. 英国人对宪法的理解存在差异
二、材料分析题(3大题,共52分)
17.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两级制……秦有四十多郡,中央直接管理问题不大,西汉时疆域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个,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于是,武帝时全国设十三部(后亦称州),在部置部刺史,加上京城的司隶校尉,共十四个……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从此,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二 晚清以来,流民大量涌入东北,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日俄战争后,边疆局势急剧恶化。面对“外有强邻逼处,内有马贼横行”的危局,从封疆大吏到普通知识分子,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的军府制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三省将军,设立东三省总督,总督之下设三巡抚,分管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行省下分设道、府、厅、州、县等地方民治机构。其中,东三省所设之道,多数为分巡道兼兵备衔,道员兼辖招民招垦、旗民交涉以及蒙务、商务、税收等。道本身具有监察职能,部分道还受理中外交涉事务。道的设置有益于东三省由军府制向行省制过渡及开发边疆、缓解危机。
——摘编王景《清末东三省道设置与作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末年地方行政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行政制度的原因,并简析晚清政府在东三省设置“道”的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地方行政体制变革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导致政府主管事务的膨胀。成长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革旧的政府官吏制度,以提高政府部门的效能,适应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出现的“政党分肥”,政府行政人员经常大规模的换班,行政管理紊乱,工作效率低下。为解决这些问题,英国1855年、1870年先后颁布法令,最终确立近代公务员制度;美国1883年制定《彭德尔顿法》,也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公务员制度。
——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材料二 1993年,我国开始推行公务员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我国的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两类,管理方式上是政务类和业务类管理的双轨制。国家公务员中的业务类公务员都必须经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对他们的考核都要按照其法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我国的公务员是按照社会主义国家行政人事管理的科学规律,针对我国干部体制上的弊端而进行的重大改革。它将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使我国的人事管理走上科学化、法律化的轨道;有利于各类德才兼备人才的涌出,各展所长;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我国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
——摘编自黄乾《浅析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同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近代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英美文官制度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作用。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决定性事件揭示了西方文明的典型的演变过程,决定了西方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方向和路线。这些决定性事件乃是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中累积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它们首先就是观念和思想的革命或变革,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等。在激烈的情况下,它会导致某种大的社会变革,如革命。无论是思想的革命,还是现实的社会革命,这些事件都会导致新的观念、思想和制度的诞生。
——摘编自韩水法《如何理解西方文明的核心因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以及中国史知识,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言之有物)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名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