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三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历史学科二
调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综合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到第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朝有询万民三事的惯例。三事是:询国危、询国迁和询立君。即凡当国家有危难、迁都、选立嗣君的时候必须征询“国人”意见。《周礼》云:“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大询于众庶”。材料反映的实质是,周朝( )
A. 尚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集中 B. 政治体制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C. 国人具有参政议政的机会 D. 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凡当国家有危难、迁都、选立嗣君的时候必须征询‘国人’意见”“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大询于众庶”及所学知识可知,周朝时期,统治者对于一些国家大事会采取征询民众意见的做法,说明此时仍受原始民主传统影响,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周朝政治具有原始民主的特点,不是体现权力是否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从统治者的角度论述政治体制发扬民主,征询民意,不是体现国人的参政议政机会,排除C项;周朝属于奴隶制王朝阶段,奴隶主是国家权力的主体,排除D项。故选B项。
2. 两汉时期,涉及朝廷往例时,常有“汉家制度”“汉家故事”一类的提法;李唐时期,进而有“祖宗之制”“祖宗之法”的说法。赵宋则更有“祖宗家法”一说。这种既称“家法”,又特意冠以“祖宗”二字,说明( )
A. 尊宗敬祖的儒家思想不断深化 B. 唐宋在政治制度上不断创新
C. 封建王朝因循守旧的治国理念 D. 统治集团借此巩固封建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提供的汉、唐、宋三个朝代共同的做法,可以概括为祖宗之法,这些祖宗之法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有利于统治集团借此巩固封建统治,D项正确;材料强调祖宗之法对加强统治作用,而非“尊宗敬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唐宋时期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排除B;材料并非批判封建王朝的因循守旧,排除C项。故选D项。
3. 据记载,古希腊城邦早期进行对外殖民扩张时,必须全体公民开会讨论;梭伦按财产的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各城邦政府设有专门维持秩序以及解决交易过程中发生争执的官吏。这些做法( )
A. 保障了希腊城邦的长治久安 B. 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
C. 实现了公民政治权利的平等 D.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可知,古代希腊城邦管理重视公民的作用,维护公民的利益,有利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构建城邦民主政治体制,B项正确;“保障了希腊城邦的长治久安”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财产等级制度的实行没有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平等,排除C项;材料举措中并未涉及铲除旧氏族贵族政治特权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4. 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在位)时期建立了中央管理机关——枢密院,设有专司财政的度支部和管理司法的王室法庭。法国自12世纪起,也先后设立具有顾问咨询性质的御前会议,规定在国王领地内禁止私斗,王室领地外实行“国王四十日”的和平制度;各领主之间的纷争由国王裁决,实行募兵制,代替骑士服役。这说明中世纪早期欧洲国家( )
A. 现代议会制度已经形成 B.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彻底瓦解
C. 王权与教权的长期并立 D. 政治上长期存在着分裂割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早期(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欧洲封建割据时期,国王和大封建主之间始终存在着强化王权与限制、削弱王权的斗争,因此,分裂割据是欧洲早期封建政治制度的特征之一,D项正确;仅凭设置一些专门的管理和咨询机构,不能说明现代议会制度的形成,排除A项;此时封君封臣制度并未瓦解,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王权与教权并立,排除C项。故选D项。
5. 中华民国建立后,国民党、进步党等政党纷纷登场。国民党骂进步党为“官僚党”,喋喋不休;进步党骂国民党为“暴民党”,没完没了。两党议员在国会开会时经常大打出手,国会大厅成了党派斗殴的场所。这体现了民国初年( )
A. 阶层之间的分化显著 B. 民主政治尚未成熟
C. 政党政治的弊端暴露 D. 军阀势力盘根错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民国初年,国民党等党派之间互相攻击,甚至在国会开会时大打出手,体现了当时民主政治尚未成熟,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阶层分化的信息,排除A项;“政党政治的弊端”归根结底是由于民主政治的不成熟,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并非军阀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
6. 谭嗣同在《仁学》中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最终要实现“有天下而无国”的“地球之治”。梁启超为《仁学》所撰的序中说:“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无拣择法也,故无大小之可言也。”据此可知,维新派( )
A 融合中西文化宣传变法图强 B. 顽固坚守传统儒家学说
C. 借助传统文化阐释救亡观念 D. 重新阐释华夷之辨内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谭嗣同和梁启超借助传统的仁学思想强调国家无大小之别,应该一律平等,这表明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阐释救亡观念,C项正确;虽然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但材料并未体现融合中西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派借助仁学思想阐发新义,而不是顽固坚守传统儒家学说,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华夷之辨,排除D项。故选C项。
7. 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一书中统计了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宰相人数及出身(见下表)。表中情况反映了( )
赵国 齐国 秦国 楚国 韩国 魏国 燕国
宰相人数 13 9 18 7 12 18 不详
出身 宗法贵族 5 8 5 3 11 9 不详
寒微之士 8 13 4 1 9 4 不详
A. 礼崩乐坏,寒门崛起 B. 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C.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 D. 任人唯贤的时代要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战国时期的各主要诸侯国宰相人数及出身比例来看,寒微之士占比较大,并结合战国时期大争之世的时代背景可知,各诸侯国任人唯贤以图争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礼崩乐坏,且“寒门崛起”不符合材料中的时代背景,排除A项;郡县制的出现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材料不涉及郡县制,排除B项;天下为公,选贤任能是在部落联盟时期,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 清朝知县上任前,九卿科道要用以下七项标准对其进行面试:“别其流品”“观其身言”“核其事故”“论其资考”“定其期限”“密其回避”“验其文凭”。这体现出( )
A. 基层官员考核评价标准有所变化 B. 中央政府对基层治理的重视
C. 清代中央监察制度体系日益完备 D. 清代官员面试程序平等公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央政府在知县上任前,要再次进行全方位的面试,体现出对基层官员和基层治理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基层官员考核评价标准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基层官员的面试,不属于监察制度,排除C项;材料能体现面试程序的严格,但无法体现“平等公正”,排除D项。故选B项。
9. 拿破仑规定进入高级文官阶层的人必须通过考试进入国立行政学院学习,被其录取即进入了文官系统,学生学习期间享受法律给予文官的一切待遇,并领取薪金津贴。毕业后,各部门一律不得拒绝任用。由此可见,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文官制度( )
A. 适应工业革命开展需要 B. 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C. 体现了竞争择优的理念 D. 保证了政府工作的持续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规定进入高级文官阶层的人必须通过考试进入国立行政学院学习,且享有法律给予文官的一切待遇,体现了竞争择优的理念,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法国文官的选拔规定,没有涉及工业革命,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国大革命成果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官员的择优录用,与“持续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993年公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而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首次将公务员按照工作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并且根据工作的需要,国务院还可以在条件成熟之际增加公务员的类别。这一发展( )
A. 说明党管干部的原则得到落实 B. 建立起清正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C. 利于促进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 D. 强化了人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按照工作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增加公务员的类别”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公务员建设起初分类比较笼统,后来越来越精细化,这有利于促进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C项正确;材料侧重“管理的科学化”,而非“党管干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正廉洁”,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为体现人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排除D项。故选C项。
11. 云梦秦简中的《金布律》规定了市场上出售布匹的尺寸,若“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流通)”;商品价值一钱以上者必须“各婴(通攫,悬挂)其贾(价)”;对奴婢、马牛的买卖程序也做了明确规定,并辅之以相应的惩罚措施。这表明秦朝法律( )
A. 受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B. 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C. 体现了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 D.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规定了市场上出售布匹的尺寸”和“对奴婢、马牛的买卖程序也做了明确规定,并辅之以相应的惩罚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律规范了商业活动中的许多领域,表明秦朝通过立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显示重农抑商思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立法规范商业活动,不代表鼓励发展商品经济,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显示严刑峻法,而体现了秦律如何推动社会有效治理,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唐代的德政类碑刻制造改写、传播带有神异色彩的传奇故事,具有神化地方长官的功能,甚至成为祠庙的替代品。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地方治理重视社会教化 B. 儒学文化得到复兴
C. 地方割据势力逐步壮大 D. 市民文化逐渐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德政”“神化地方长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地方治理注重社会教化手段,A项正确;材料所述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也不能反映儒家文化复兴,排除B项;仅凭“神话地方长官的功能”,无法体现地方割据势力的逐步壮大,排除C项;从题中材料的“神异色彩的传奇故事”、“神化”地方长官的功能”和“成为祠庙的替代品”,反映出唐代地域文化色彩,不能体现市民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世界法律体系分为普通法系和民法系。普通法系以英国法律为代表,由习惯法形成的普通法、法官制定的衡平法、以及由国王和议会正式颁布的制定法(又称成文法)组成;以普通法为据,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大宪章》和《权利法案》先后确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英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法律体系逐步建立。据材料推知,普通法系的特点是( )
A. 法官审判遵循先例的原则 B. 强调了宪法的根本法律地位
C. 突出私人权利平等的原则 D. 要求法官遵从法律条文审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本题材料“以普通法为据,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因此普通法系的制定是研究先代法律作为审判的依据,A项正确;大陆法系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律地位,而英国法系属于英美法系,排除B项;普通法系和民法系都突出私人权利平等的原则,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要求法官遵从法律条文审案”是民法系的特点,即属于大陆法系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妇女主动提出离婚的案件有增无减。据统计,上海市自婚姻法公布后的10个月间,该市人民法院共受理4197件婚姻案件,其中由女方提出的占89%。这说明( )
A. 男女平等得到充分落实 B. 女性民主意识日益增强
C.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妇女解放取得明显成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妇女通过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现象增多,说明妇女解放取得明显成效,D项正确;“充分落实”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妇女主动离婚现象增多与民主意识无关,排除B项;仅凭妇女主动离婚案件增多,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且当时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如图为1784年在日本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与1981年在中国邗江发现的“广陵王玺”。经比对发现:两枚金印的印面尺寸、篆刻字体、阴刻镌法、印钮纹极为相似。日本考古工作者根据“广陵王玺”的考证资料,确认“汉委奴国王”金印是真品。据此可知( )
A. 历史研究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B. 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复杂
C 历史研究需多类型史料互补 D. 历史研究注重史料多源互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汉朝。根据“汉委奴国王”的字样,可知这枚金印的出土,对于研究汉代中日关系提供了一手史料,以此和相关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史料更加充分,确认金银是真品,D项正确。历史研究会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历史结论进行检验,历史结论要以具体的史料为依据,历史研究方式不能决定历史结论,排除A项;历史研究复杂程度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和时间久远不一定成正相关,排除B项;材料讲述的是第一手史料出土文物和历史典籍相互印证,而非多类型史料互补,排除C项。故选D项。
16.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曾出现两个大循环;第一个大循环是从秦汉的统一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再到隋唐的统一;第二个大循环是从隋唐的统一到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分裂,再到元明清的统一。在这两个大循环中,中原地区的汉族深入“夷狄”所居住的边疆,而“蛮荒异域“边疆民族也流入中原地区。由此可见,清朝疆域的奠定( )
A. 得益于源远流长的民族交融 B. 是中原王朝不断完善边疆治理的结果
C. 源于汉族对边疆的长期开发 D. 取决于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周期演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从长时段的历史角度来审视清朝疆域的奠定,民族交融不断促进中国封建王朝疆域的奠定,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边疆治理,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汉族的功劳,而是强调胡汉民族共同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周期演变,而是王朝演进中汉族与边疆民族的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
17. 下图是17世纪欧洲某国际和约确认仪式,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参与了该和约的起草。它承认荷兰和瑞士的独立,确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新教各派内部达成了和解。下列符合该和约影响的是( )
A. 废弃了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B. 确定了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
C. 确认了缔约国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原则
D. 建立起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欧洲)。据所学知识可知,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后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在该体系中“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参与了该和约的起草。它承认荷兰和瑞士的独立,确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新教各派内部达成了和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该体系中确认了缔约国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原则,C项正确;废弃了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是1928年的《非战公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确定了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的是1625年的《战争与和平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建立起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是1815年维也纳会议及以后签订了一些列条约形成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8. 1949年,中共西南局通过建立政权、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在制度上的建构,通过恢复生产、进行土地改革实现在经济上的建构,通过民族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工作实现文化上的建构;此外,中共西南局还清除匪患以稳定社会秩序。中共西南局的这些措施( )
A. 加快了西南地区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B. 体现了我国民族政策的创新发展
C. 激发了西南地区基层民主建设的活力 D. 增强了少数民族对新政权的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共西南局落实中央民族工作的政策,清除匪患、恢复生产、稳定经济秩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些措施有利于提升西南少数民族对新政权的认同,D项正确;当时新中国尚未开始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土地改革等均是在落实党中央的政策,而不是创制新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未体现基层民主建设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9. 1958年起,法国共产党多次大力赞扬中国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并肯定中国的革命经验。到1960年底,法共则对中共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批评,反对中国对核武器问题的态度,也不赞同中国对地区革命的支持。法共态度的变化( )
A. 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B. 促使“一边倒”政策的实施
C. 源于中苏关系的逐渐恶化 D. 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压制中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法国)。据材料可知,1958年法共赞扬中国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肯定中国的革命经验,但到1960年底其态度大变,严厉批评中共,反对中共的做法和主张。这是因为法共属于欧洲社会主义势力,主要倾向于苏联,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法共对华态度随之大变,C项正确;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主要与欧共体、日本的崛起及不结盟运动有关,法共对中共态度的变化与此关系不大,排除A项;“一边倒”政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实施,排除B项;法共对中共态度的变化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的变化,不能体现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压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0. 下表为洪武至嘉靖时期大明宝钞价格变化。这一现象( )
年份 钱(文) 银(两)
洪武八年(1375年) 1000 1
永乐十一年(1413年) 47 0.0476
宣德四年(1429年) 10 0.01
景泰三年(1452年) 2 0002
嘉靖十四年(1535年) 0.2796 0.0004
A. 根源于资本主义的萌芽 B.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加速了白银货币化进程 D. 直接促使了明朝的灭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洪武至嘉靖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大明宝钞在明朝存在贬值现象,且与白银兑换比例变化较大,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而白银作为贵金属,更适合此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材料中现象加速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于明代晚期,且与纸币贬值关系不大,排除A项;大明宝钞的贬值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只提供了明太祖到嘉靖帝之间大明宝钞与白银的价格变化,而明朝灭亡是在崇祯时期,且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1. 下图是1944年7月美国财政部长助理怀特(左)与英国财政部顾问、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右)在布雷顿森林开会期间的照片。此次会议上他们主导讨论的核心问题是( )
A. 合作建立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B. 确立稳定的国际固定汇率制体系
C. 用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
D. 削减关税和其他国际贸易壁垒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4年(世界)。根据材料中的“1944年”“布雷顿森林”,可知当时正在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因此核心问题是稳定国际毒经汇率制体系,B项正确;经济大危机后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已经崩溃,排除A项;当今世界货币体系才用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时间不符,排除C项;削减关税和其他国际贸易壁垒是1947年关贸总协定签订的主题,排除D项。故选B项。
22. 述及中国古代重要的赋役制度,唐初,“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唐中后期,“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明嘉隆后行一条鞭法,“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于是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清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上述材料表明( )
A. 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 B. 农民赋役负担逐渐减轻
C.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初至清代中国。据材料“若不役,则收其佣......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信息可得出以庸代役和人丁逐渐不再是政府征税主要标准,表明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A项正确;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不代表农民赋役负担逐渐减轻,排除B项;宋代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D项不符合唐朝,且材料仅体现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不能得出国家对整个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和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排除CD项。故选A项。
23. 秦汉时期推行乡里制度,但到东晋南朝,以户口编排为基础的“里”逐渐松弛,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与“里”并存,甚至慢慢地取代了“里”。该现象说明( )
A. 乡里制度脱离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B. 封建国家对基层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
C. 因长期战乱带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新变化
D. 地缘为主的聚合形态恢复到血缘聚居形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至魏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国家大一统状态,因此当时推行乡里制度。而魏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因此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这说明的是因长期战乱带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新变化,C项正确;乡里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情况的,排除A项;材料与国家政策调整无关,排除B项;当时仍然是地缘为主的聚合形态,排除D项。故选C项。
24. 如图为四川彭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中有一头戴冠、身着长袍的官员跪坐于房前左侧,一只手向前伸出;房前右侧,一肩负鸠杖的老者跪在地上,探头望着前面地上的一只口袋,一赤足短裤者手捧量器,弯腰向地上的袋中倒物。该画像砖可以佐证当时( )
A. 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B. 义仓养老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
C. 经济繁荣是社会优抚的前提 D. 优抚制度是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画中有一头戴冠、身着长袍的官员跪坐于房前左侧,一只手向前伸出;房前右侧,一肩负鸠杖的老者跪在地上,探头望着前面地上的一只口袋,一赤足短裤者手捧量器,弯腰向地上的袋中倒物。”并结合所学可知,“鸠杖”就是扶手为一只鸠鸟的手杖,在古代,鸠杖为尊老敬老之物,汉代更是以拥有皇帝所赐的鸠杖为荣,汉代为老人赐鸠杖,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一种尊老养老的优抚制度,故优抚制度是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古代尊老养老,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政府对老人的优抚,无法体现义仓养老,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汉代尊老养老的内容,无法体现经济繁荣和社会优抚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5. 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倡导建立民间资源养护队,一批18-25岁的白人青年和少数被谨慎隔离的黑人小组在政府的发动下植树造林、修筑道路、建造公园和修防洪堤。大家都住在劳动营中,每月能赚取30美元,其中25美元必须寄回家。这一举措( )
A. 有效缓解了日趋严重的经济萧条
B. 将职业救济与自然资源保护结合起来
C. 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了军事动员
D. 有效调和了美国日益严峻的种族冲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据材料可知,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倡导建立民间资源养护队,一方面为失业人员提供工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据此可知,民间资源养护队有助于将职业救济与自然资源保护结合起来,B项正确;美国经济大萧条发生在1929—1933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战争动员的信息,排除C项;白人和黑人一起劳动,对美国种族冲突有一定的缓解,但与材料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礼仪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礼记》中的很多篇对人们起床以及入睡时间、从早到晚不同阶段所应该从事的劳作类型及承担的职责等进行了明示和阐述。自周代起,学校中的学生到了农忙季节就要离开学校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在每年冬天的农闲阶段才是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段。在我国古代社会,一般家庭都具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提倡重视脑力以及体力劳动,并且通过家训家风的形式将这种优秀传统传承和发扬下去。
——摘编自杨玲《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影响》
材料二 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因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仍普遍存在,部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不愿毕业后成为劳动者,对无法如愿升学产生不满。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提高生产技术水平。……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中共中央首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的教育方针。
——改编自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劳动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教育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1)特点:劳动教育与礼仪制度相融合;注重耕读结合;政府(官办学堂)、家庭多种主体相互配合;劳动教育与个人道德修养相结合(脑力培养与体力训练相结合)。(任答三点)成因:传统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社会主流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古代学校的学生家庭多为农业生产的参与者或经营者;聚族而居和注重家训家风的传统;政府稳固统治基础,培养实干人才的现实需要。(任答四点)
(2)背景:中国经济落后,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社会上存在轻视劳动的思想。影响:有利于扭转歧视体力劳动者的观念;有利于树立劳动光荣和吃苦耐劳的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人才。(任答三点)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国)。据材料一“我国传统礼仪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可得出“劳动教育与礼仪制度相融合”;据材料一“自周代起,学校中的学生到了农忙季节就要离开学校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在每年冬天的农闲阶段才是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段”,可得出“注重耕读结合”;据材料“在我国古代社会,一般家庭都具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提倡重视脑力以及体力劳动,并且通过家训家风的形式将这种优秀传统传承和发扬下去。”,可得出“劳动教育与个人道德修养相结合(脑力培养与体力训练相结合)”;据所学,可得出“政府(官办学堂)、家庭多种主体相互配合”。
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国)。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经济上以传统社会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宗法制的影响;人才培养的角度等作答。
【小问2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经济落后,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据材料二“1954年,因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仍普遍存在,部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不愿毕业后成为劳动者,对无法如愿升学产生不满”,可得出“社会上存在轻视劳动的思想”。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有利于扭转歧视体力劳动者的观念;有利于树立劳动光荣和吃苦耐劳的时代精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利于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技术人才。
【点睛】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时,今河北省为河北道。山西省为河东道……后来区划又较详,而宋代的分路,大略沿之。元代疆域最广,始创行省之制……明清两代的区划略和现代相近。不过明代陕、甘、苏、皖、湘、鄂都不分,所以清代所谓十八省者,在明代只有十五。清代将中国本部分成十八省。新疆和关东三省,则系末年始改省制的。其时共得行省二十二。其西康、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青海,则到民国才改为省制的……自秦以后……直至近世和欧人接触以前,内部的治化,虽时有变迁;对外的形势,并时有涨缩;然而大体上,总是保守其闭关独立之旧约。
——摘编自吕思勉《极简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围绕“治化变迁”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古代的“治化变迁”促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阐述:自秦以来,因郡县制的设立,政治上逐渐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的国家体制;西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集权得以加强;东汉监察区“州”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隋唐时期州、县二级制到道、州、县三级制的转变,体现了政府对地方的治理随实际情况而调整、强化;宋代路、州(府)、县三级行政区划,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代开创行省制、明代地方设三司、清朝督抚制,均体现了伴随着疆域版图的扩大,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不断变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使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进,因时而变、不断完善,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体现了国家治理效能,有利于国家统一、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要求,围绕“治化变迁”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简要阐述。根据材料“唐时,今河北省为河北道。山西省为河东道……后来区划又较详,而宋代的分路,大略沿之。元代疆域最广,始创行省之制……明清两代的区划略和现代相近。不过明代陕、甘、苏、皖、湘、鄂都不分,所以清代所谓十八省者,在明代只有十五。清代将中国本部分成十八省。新疆和关东三省,则系末年始改省制的。其时共得行省二十二”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可拟定论题:中国古代的“治化变迁”促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可从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推恩令、东汉“州”的设置、隋唐时期道州县三级制的转变、宋朝路州(府)县三级行政区划、明代的三司、清代的督抚制等方面予以论述。最后总结概括,可知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进,因时而变、不断完善,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体现了国家治理效能,有利于国家统一、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发展等等。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摘编自美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编《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二
——摘编自[美国]保罗·克鲁格曼《汇率的不稳定性》
材料三
——摘编自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发布的数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的基础”,从货币的角度,分析该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的标志。根据材料三,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点。
【答案】28. 原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
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利于英国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与巩固。
29. 基础:二战后美国综合实力强大;美国拥有全世界近75%的黄金;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关系: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
30. 标志: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特点: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特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初的世界。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可得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据材料一“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并结合所学,当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经济实力强大。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可得出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据材料一“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可得出利于英国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与巩固。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一小问基础,据材料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的基础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二战后美国综合实力强大;美国拥有全世界近75%的黄金,黄金储备丰富;二战后美国取代英(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第二小问关系,据材料二“布雷顿森林体系构成示意图,黄金是最内环,美元居中,其他货币在最外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2023年的世界。第一小问标志,结合所学可得出,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美元和黄金解除挂钩,这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三“USD即美元排名第一”可得出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占据最大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据材料三“JPY即日元排名第四,CNY即人民币排名第五”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据材料三“美元、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都是重要的世界支付货币”可得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特点。阜阳三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历史学科二
调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综合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到第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周朝有询万民三事的惯例。三事是:询国危、询国迁和询立君。即凡当国家有危难、迁都、选立嗣君的时候必须征询“国人”意见。《周礼》云:“若国有大故,则致万民于王门”“大询于众庶”。材料反映的实质是,周朝( )
A. 尚未实现最高权力的集中 B. 政治体制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C. 国人具有参政议政机会 D. 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2. 两汉时期,涉及朝廷往例时,常有“汉家制度”“汉家故事”一类的提法;李唐时期,进而有“祖宗之制”“祖宗之法”的说法。赵宋则更有“祖宗家法”一说。这种既称“家法”,又特意冠以“祖宗”二字,说明( )
A. 尊宗敬祖的儒家思想不断深化 B. 唐宋在政治制度上不断创新
C. 封建王朝因循守旧的治国理念 D. 统治集团借此巩固封建统治
3. 据记载,古希腊城邦早期进行对外殖民扩张时,必须全体公民开会讨论;梭伦按财产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各城邦政府设有专门维持秩序以及解决交易过程中发生争执的官吏。这些做法( )
A. 保障了希腊城邦的长治久安 B. 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
C. 实现了公民政治权利的平等 D. 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4. 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在位)时期建立了中央管理机关——枢密院,设有专司财政的度支部和管理司法的王室法庭。法国自12世纪起,也先后设立具有顾问咨询性质的御前会议,规定在国王领地内禁止私斗,王室领地外实行“国王四十日”的和平制度;各领主之间的纷争由国王裁决,实行募兵制,代替骑士服役。这说明中世纪早期欧洲国家( )
A. 现代议会制度已经形成 B.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彻底瓦解
C. 王权与教权的长期并立 D. 政治上长期存在着分裂割据
5. 中华民国建立后,国民党、进步党等政党纷纷登场。国民党骂进步党为“官僚党”,喋喋不休;进步党骂国民党为“暴民党”,没完没了。两党议员在国会开会时经常大打出手,国会大厅成了党派斗殴的场所。这体现了民国初年( )
A. 阶层之间的分化显著 B. 民主政治尚未成熟
C. 政党政治的弊端暴露 D. 军阀势力盘根错节
6. 谭嗣同在《仁学》中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最终要实现“有天下而无国”的“地球之治”。梁启超为《仁学》所撰的序中说:“仁者,平等也,无差别相也,无拣择法也,故无大小之可言也。”据此可知,维新派( )
A. 融合中西文化宣传变法图强 B. 顽固坚守传统儒家学说
C. 借助传统文化阐释救亡观念 D. 重新阐释华夷之辨内涵
7. 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一书中统计了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宰相人数及出身(见下表)。表中情况反映了( )
赵国 齐国 秦国 楚国 韩国 魏国 燕国
宰相人数 13 9 18 7 12 18 不详
出身 宗法贵族 5 8 5 3 11 9 不详
寒微之士 8 13 4 1 9 4 不详
A. 礼崩乐坏,寒门崛起 B. 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C.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 D. 任人唯贤的时代要求
8. 清朝知县上任前,九卿科道要用以下七项标准对其进行面试:“别其流品”“观其身言”“核其事故”“论其资考”“定其期限”“密其回避”“验其文凭”。这体现出( )
A. 基层官员考核评价标准有所变化 B. 中央政府对基层治理的重视
C. 清代中央监察制度体系日益完备 D. 清代官员面试程序平等公正
9. 拿破仑规定进入高级文官阶层的人必须通过考试进入国立行政学院学习,被其录取即进入了文官系统,学生学习期间享受法律给予文官的一切待遇,并领取薪金津贴。毕业后,各部门一律不得拒绝任用。由此可见,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文官制度( )
A. 适应工业革命开展需要 B. 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C. 体现了竞争择优的理念 D. 保证了政府工作的持续性
10. 1993年公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而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首次将公务员按照工作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并且根据工作的需要,国务院还可以在条件成熟之际增加公务员的类别。这一发展( )
A. 说明党管干部的原则得到落实 B. 建立起清正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C. 利于促进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 D. 强化了人民对国家的政治认同
11. 云梦秦简中的《金布律》规定了市场上出售布匹的尺寸,若“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流通)”;商品价值一钱以上者必须“各婴(通攫,悬挂)其贾(价)”;对奴婢、马牛的买卖程序也做了明确规定,并辅之以相应的惩罚措施。这表明秦朝法律( )
A. 受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B. 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C. 体现了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 D.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12. 唐代的德政类碑刻制造改写、传播带有神异色彩的传奇故事,具有神化地方长官的功能,甚至成为祠庙的替代品。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地方治理重视社会教化 B. 儒学文化得到复兴
C. 地方割据势力逐步壮大 D. 市民文化逐渐发展
13. 世界法律体系分为普通法系和民法系。普通法系以英国法律为代表,由习惯法形成的普通法、法官制定的衡平法、以及由国王和议会正式颁布的制定法(又称成文法)组成;以普通法为据,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大宪章》和《权利法案》先后确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英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法律体系逐步建立。据材料推知,普通法系的特点是( )
A. 法官审判遵循先例的原则 B. 强调了宪法的根本法律地位
C. 突出私人权利平等的原则 D. 要求法官遵从法律条文审案
14.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妇女主动提出离婚的案件有增无减。据统计,上海市自婚姻法公布后的10个月间,该市人民法院共受理4197件婚姻案件,其中由女方提出的占89%。这说明( )
A. 男女平等得到充分落实 B. 女性民主意识日益增强
C.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妇女解放取得明显成效
15. 如图为1784年在日本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与1981年在中国邗江发现的“广陵王玺”。经比对发现:两枚金印的印面尺寸、篆刻字体、阴刻镌法、印钮纹极为相似。日本考古工作者根据“广陵王玺”的考证资料,确认“汉委奴国王”金印是真品。据此可知( )
A. 历史研究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B. 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复杂
C. 历史研究需多类型史料互补 D. 历史研究注重史料多源互证
16.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曾出现两个大循环;第一个大循环是从秦汉的统一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再到隋唐的统一;第二个大循环是从隋唐的统一到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分裂,再到元明清的统一。在这两个大循环中,中原地区的汉族深入“夷狄”所居住的边疆,而“蛮荒异域“边疆民族也流入中原地区。由此可见,清朝疆域的奠定( )
A. 得益于源远流长的民族交融 B. 是中原王朝不断完善边疆治理的结果
C. 源于汉族对边疆长期开发 D. 取决于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周期演变
17. 下图是17世纪欧洲某国际和约确认仪式,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参与了该和约的起草。它承认荷兰和瑞士的独立,确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新教各派内部达成了和解。下列符合该和约影响的是( )
A. 废弃了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B. 确定了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
C. 确认了缔约国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原则
D. 建立起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
18. 1949年,中共西南局通过建立政权、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在制度上建构,通过恢复生产、进行土地改革实现在经济上的建构,通过民族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工作实现文化上的建构;此外,中共西南局还清除匪患以稳定社会秩序。中共西南局的这些措施( )
A. 加快了西南地区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B. 体现了我国民族政策的创新发展
C. 激发了西南地区基层民主建设的活力 D. 增强了少数民族对新政权的认同
19. 1958年起,法国共产党多次大力赞扬中国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并肯定中国的革命经验。到1960年底,法共则对中共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批评,反对中国对核武器问题的态度,也不赞同中国对地区革命的支持。法共态度的变化( )
A. 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B. 促使“一边倒”政策的实施
C. 源于中苏关系的逐渐恶化 D. 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压制中国
20. 下表为洪武至嘉靖时期大明宝钞价格变化。这一现象( )
年份 钱(文) 银(两)
洪武八年(1375年) 1000 1
永乐十一年(1413年) 47 0.0476
宣德四年(1429年) 10 0.01
景泰三年(1452年) 2 0.002
嘉靖十四年(1535年) 0.2796 0.0004
A. 根源于资本主义的萌芽 B.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加速了白银货币化进程 D. 直接促使了明朝的灭亡
21. 下图是1944年7月美国财政部长助理怀特(左)与英国财政部顾问、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右)在布雷顿森林开会期间的照片。此次会议上他们主导讨论的核心问题是( )
A. 合作建立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
B. 确立稳定的国际固定汇率制体系
C. 用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
D. 削减关税和其他国际贸易壁垒
22. 述及中国古代重要的赋役制度,唐初,“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唐中后期,“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明嘉隆后行一条鞭法,“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于是均徭、里甲与两税为一”;清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上述材料表明( )
A. 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 B. 农民赋役负担逐渐减轻
C.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23. 秦汉时期推行乡里制度,但到东晋南朝,以户口编排为基础的“里”逐渐松弛,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变成为实际的乡村行政管理单位,与“里”并存,甚至慢慢地取代了“里”。该现象说明( )
A. 乡里制度脱离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B. 封建国家对基层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
C. 因长期战乱带来社会基层组织形态新变化
D. 地缘为主的聚合形态恢复到血缘聚居形态
24. 如图为四川彭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砖。画中有一头戴冠、身着长袍的官员跪坐于房前左侧,一只手向前伸出;房前右侧,一肩负鸠杖的老者跪在地上,探头望着前面地上的一只口袋,一赤足短裤者手捧量器,弯腰向地上的袋中倒物。该画像砖可以佐证当时( )
A. 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B. 义仓养老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
C. 经济繁荣是社会优抚的前提 D. 优抚制度是国家治理的组成部分
25. 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倡导建立民间资源养护队,一批18-25岁的白人青年和少数被谨慎隔离的黑人小组在政府的发动下植树造林、修筑道路、建造公园和修防洪堤。大家都住在劳动营中,每月能赚取30美元,其中25美元必须寄回家。这一举措( )
A. 有效缓解了日趋严重的经济萧条
B. 将职业救济与自然资源保护结合起来
C. 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了军事动员
D. 有效调和了美国日益严峻种族冲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礼仪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礼记》中的很多篇对人们起床以及入睡时间、从早到晚不同阶段所应该从事的劳作类型及承担的职责等进行了明示和阐述。自周代起,学校中的学生到了农忙季节就要离开学校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在每年冬天的农闲阶段才是进入学校学习的主要时间段。在我国古代社会,一般家庭都具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提倡重视脑力以及体力劳动,并且通过家训家风的形式将这种优秀传统传承和发扬下去。
——摘编自杨玲《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影响》
材料二 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将“爱劳动”列为国民五项公德之一。……1954年,因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仍普遍存在,部分小学和初中毕业生不愿毕业后成为劳动者,对无法如愿升学产生不满。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提高生产技术水平。……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倾思想和教条主义,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中共中央首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我国的教育方针。
——改编自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劳动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动教育的背景和影响。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时,今河北省为河北道。山西省为河东道……后来区划又较详,而宋代的分路,大略沿之。元代疆域最广,始创行省之制……明清两代的区划略和现代相近。不过明代陕、甘、苏、皖、湘、鄂都不分,所以清代所谓十八省者,在明代只有十五。清代将中国本部分成十八省。新疆和关东三省,则系末年始改省制的。其时共得行省二十二。其西康、热河、察哈尔、绥远、宁夏、青海,则到民国才改为省制的……自秦以后……直至近世和欧人接触以前,内部的治化,虽时有变迁;对外的形势,并时有涨缩;然而大体上,总是保守其闭关独立之旧约。
——摘编自吕思勉《极简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围绕“治化变迁”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摘编自美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编《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二
——摘编自[美国]保罗·克鲁格曼《汇率的不稳定性》
材料三
——摘编自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发布的数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实现的基础”,从货币的角度,分析该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的标志。根据材料三,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