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三教学测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 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多源性,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观察学者绘制的“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系统表”(见如图),下列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姜寨 B. ②—贾湖 C. ③—仰韶 D. ④—良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时期时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年代距今5300-4300年左右,是长江下新时期时代的代表性遗址,D项正确;姜寨遗址,年代约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4400年,与图中时间不对应,排除A项;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C14、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9000―7500年,年代不符,排除B项;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镇仰韶村南部的缓坡台地上,属于黄河中游地区,不是黄河下游,排除C项。故选D项。
2. 《管子》记载:“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汉武帝时期施行的政策,与上述经济思想相符合的是( )
A. 改革币制 B. 盐铁官营 C. 均输平准 D. 抑制商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春秋时期管仲在《管子》中记载,统治者根据市场情况出钱购买市场上多且贱的物资,使“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表明政府利用经济手段调控物价,汉武帝时期的均输平准就是政府插手商业,平抑物价,符合题意,C项正确;管仲强调的是政府利用经济手段调控物价,改革币制与管仲的思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家控制盐铁的经营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调节市场物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经济的调控,而非对商业的抑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 我国古代有科学家提出“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这位科学家是( )
A. 僧一行 B. 裴秀 C. 徐弘祖 D. 徐光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根据材料“制图之体有六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的《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它是中国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并在序言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B项正确;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的长度,排除A项;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没有涉及地图的绘制,排除C项;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农学的相关知识,排除D项。故选B项。
4. 有学者认为,“唐朝的天可汗制度,可以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国际性质的组织和制度。四夷诸蕃自愿结成联盟,共推大唐天子为联盟首领”。据此推知,“天可汗制度”( )
①标志着宗藩关系的正式形成 ②建立在唐王朝国力和声威的基础之上
③有利于西南地区各民族间关系的缓和 ④推动边疆、内地各民族之间的大交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类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唐建国之初,不得不忍辱负重,默认唐和突厥双方是一种宗藩关系,要注意的是,突厥是宗,唐朝是藩,①错误;北方少数民族愿意称大唐天子为天可汗的基础是唐王朝国力和声威,②正确;天可汗制度主要用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和西南地区民族关系无关,③错误;共推大唐天子为联盟首领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交流,推动边疆、内地各民族之间的大交融,④正确;②④正确,D项正确;①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5. 面对明朝中后期“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的局面,王守仁以“正人心,息邪说”“而后天下可得而治”自任。下列项中,属于王守仁言论主张的是( )
A. “存天理,灭人欲”
B.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所学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符合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思想主张,强调道德意识对道德实践的指导作用,即用良知支配人的行为,C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属于朱熹的主张,排除A项;“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属于黄宗羲的主张,排除B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属于张载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6. 近代以来,“风气所趋,恒视通商口岸为目的,而通商口岸得风气之先者,又以上海为主脑。”下列项中,能够说明上海“得风气之先者”的有( )
①白马行医院——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
②中国通商银行——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
③平准股票公司——中国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
④自然历史博物院——中国首个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通商口岸得风气之先者,又以上海为主脑”可知,上海“得风气之先者”需要选择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后的社会的变化,如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成立于上海,②符合题意,平准股票公司1882年成立于上海,③符合题意,自然历史博物院19世纪六七十年代成立于上海,④符合题意,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白马行医院成立于1569年,并非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后,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7. 中国共产党的某次起义计划有如下内容:由贺龙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负责解决省政府和司令部,由叶挺的部队负责解决第六军,并且要求大家回去把那些不可靠的连长都换成共产党员担任。下列属于这次军事行动历史意义的是( )
A. 打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B.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 D.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近代。据材料“由贺龙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叶挺的部队负责解决第六军”、“中国共产党的某次起义”可以判断这次起义是南昌起义,据所学可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D项正确;南昌起义只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并没有打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排除A项;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的是国民大革命的意义,排除B项;南昌起义并没有起到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8. 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阅读如表,据此可知( )
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相关史事
1949年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1951年 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提出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和成人业余教育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2006年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免费原则
A. 教育公平步伐持续推进 B.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建成
C. 国家教育投入逐年提升 D. 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和成人业余教育”“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免费原则”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教育上不断扩大受教育对象,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体现了教育公平的逐步推进,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受教育范围的扩大,没有涉及国民教育体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对国民教育的投入多少,排除C项;材料没有把国家对教育事业和其他事业进行对比,不能得知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排除D项。故选A项。
9.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该法律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0年(中国)。根据材料“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法律主要涉及对于人民各项基本权利的保护,这是民法典的法律范畴,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主要涉及“经济合同”领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主要涉及“个人所得税”领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主要涉及“药品管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史书是记录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某史书在深入调查各族人民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探究了希腊人和异族人以及异族人之间纷争的起因和过程,被公认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叙事体历史巨著。关于该史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希腊神话诸神为故事主角 B. 其作者首创了“历史”一词
C. 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D. 描绘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场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希腊罗马。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材料所述史书为希罗多德的《历史》,该书描述了古希腊和波斯的战争,也即材料所说的“探究了希腊人和异族人以及异族人之间纷争的起因和过程”,书中的很多描述来自希罗多德的实地走访调查,也即材料所述“在深入调查各族人民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希罗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首创“历史”一词,被西方尊称为“历史之父”,B项正确;《荷马史诗》描写了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排除A项;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排除C项;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描绘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场景,排除D项。故选B项。
11. 世界文化丰富多样,同时不同文化之间又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下列能体现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建筑是( )
①桑奇大塔 ②墨西哥羽蛇神金字塔
③吴哥窟 ④国子监琉璃牌坊
A.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古至今(世界)。根据所学可知,③吴哥窟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建筑和印度教建筑的特点,C项正确;①桑奇大塔是印度著名的古迹,印度早期王朝时代的佛塔,排除A项;②墨西哥羽蛇神金字塔,位于玛雅遗址奇琴伊察,约建于9世纪,被誉为玛雅文化最后和最伟大的庙宇,排除B项;④国子监琉璃牌坊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中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排除D项。故选C项。
12. “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是( )
A. 咖啡 B. 甘蔗 C. 玉米 D. 烟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和所学可知,甘蔗原产地在东南亚,16世纪传入美洲并成为重要作物,成为不折不扣的综合了‘亚洲作物欧洲资本、非洲人力和美洲土壤’的国际性作物。”,B项正确;咖啡原产地在非洲,排除A项;烟草、玉米等农作物都是美洲印第安人培植的,新航路的开辟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13.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的信息承载形式、信息传递方式、信息处理和利用手段都曾发生过革命性的变化。下列选项中,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 约公元前4千纪末,字母文字起源于北非地区的埃及
B. 清朝前期形成奏折制度,信息传递更加机密与迅速
C. 20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D.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人类社会的信息承载形式、信息传递方式、信息处理和利用手段都曾发生过革命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信息承载形式、信息传递方式的重要形式,D项正确;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排除A项;虽然清朝前期形成奏折制度,信息传递更加机密与迅速,但是信息承载形式、信息传递方式、信息处理和利用手段都曾发生过革命性的变化,排除B项;20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不是信息传递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在古代世界的地中海区域曾出现过不少帝国。下列是鼎盛时期的各帝国疆域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③②④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①是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全盛时期领土东起印度河平原、帕米尔高原,南抵埃及、利比亚,西至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北达高加索山脉、咸海;②是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版图包括今天的希腊、马其顿、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浦路斯、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约旦、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全境或大部,印度小部分;③是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疆域西起西班牙、高卢与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地中海成为帝国的内海;④是拜占庭帝国(公元395——公元1453年),核心地区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领土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极盛时领土还包括意大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西班牙南部沿海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由此可知,时间顺序是①②③④。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 下列是某同学对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重大事件的整理,如果要对该时间轴加一个标题,最合适的是( )
A. 不对称的两极格局 B. 西欧政治一体化进程
C. 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1968年(世界)。根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欧共体成立以及日本崛起等事件,表现了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两极格局实力对比,排除A项;材料中欧共体建立只是一部分内容,西欧政治一体化进程说法不够全面,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阵营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选择题Ⅱ
16. 《马可·波罗行记》对于元代纸币使用有详尽的描述:“用此纸币以给费用,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臣民位置虽高,不敢拒绝使用”,使马可·波罗更为惊叹的是“此种纸币之上,钤盖君主印信,由是每年制造此种可能给付世界一切帑藏之纸币无数,而不费一钱。”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 元朝规定纸币为强制流通货币
B. 纸币在元朝商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C. 货币形态实现了从金属向纸币的全面转型
D. 该纸币制度为元末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伏笔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用此纸币以给费用……竟与纯金无别”并结合所学可知,纸币在元朝广泛使用,但是并没有实现从金属向纸币的全面转型,所以C项无法据材料得出结论,C项正确;据材料“臣民位置虽高,不敢拒绝使用”可知,纸币为强制流通货币,A项材料能推出,排除A项;据材料“用此纸币以给费用,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可知,纸币在元朝商业发展中发挥作用,材料能推出B项,排除B项;据材料“由是每年制造此种可能给付世界一切帑藏之纸币无数,而不费一钱”可知,该纸币制度为元末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伏笔,D项能推出,排除D项。故选C项。
17. 有学者指出,“和约确立了一个崭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欧洲国际体系——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国家在边界内拥有最高权力,废除了教会对国家具有高于主权的政治权威;认可了国家主权、领土与独立等规范未来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在该国际体系下( )
A. 各主权国家间的常设使馆相继设立 B. 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和亚洲
C. 废弃战争的承诺仍未真正得到实行 D. 法西斯势力借此煽动民族复仇情绪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48年(欧洲)。根据材料“和约确立了一个崭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欧洲国际体系——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国家在边界内拥有最高权力,废除了教会对国家具有高于主权的政治权威;认可了国家主权、领土与独立等规范未来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体系是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确立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自此以后,17世纪欧洲各国逐渐派遣常驻使节和外交使团,各主权国家间的常设使馆相继设立,A项正确;17世纪国际法应用范围尚未扩大到美洲和亚洲,排除B项;废弃战争的承诺仍未真正得到实行指的是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与本题材料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无关,排除C项;17世纪尚无法西斯势力,排除D项。故选A项。
18. 如图为“近200年美国移民数量与结构的变化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近200年间北欧和西欧移民始终是美国移民的主要来源
B. 世界大战和经济“滞胀”危机使美国移民数量跌至波谷
C. 二战后美国移民结构伴随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而改变
D. 世界各地移民的到来使美国形成了趋于一体的移民文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830-1990年美国。二战后美国移民主要以拉丁美洲和亚洲移民为主,与美国存在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和拉丁美洲、亚洲地区劳动力存量多有关,反映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影响美国移民结构,C项正确;1900年以前北欧和西欧移民是美国移民的主要来源,其后东欧、拉丁美洲、亚洲移民占比增加,排除A项;美国移民数量跌至波谷是在20世纪30-40年代,主要受到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排除B项;世界各地移民的到来使美国形成了多元的移民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9. 1689年起,英国商人开始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此后饮茶之风席卷了整个英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英式茶文化。正宗的英式下午茶非常讲究,幽雅舒适的环境、丰盛的点心、高档的茶具以及悠扬的古典音乐都是必不可少的。上述材料集中反映了( )
A. 政治变革助推了文化的认同与创新
B. 文化伴随着商品流动在借鉴中发展
C. 英式茶文化体现出含蓄内敛的西方哲学
D. 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89年(英国)。根据材料中“1689年起,英国商人开始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此后饮茶之风席卷了整个英国”可知,英式茶文化诞生收到中英之间茶叶贸易的影响,反映了文化伴随着商品流动在借鉴中发展,B项正确。政治变革是文化的影响因素之一,但材料中强调经济因素,排除A项;含蓄内敛是东方哲学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仅强调英式下午茶文化形成的原因,无法得出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满足了大众的需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20. 1921-1925年摩洛哥里夫地区反抗西班牙和法国的武装斗争受到中国报刊的高度关切,其对里夫军民“把西班牙军队杀得大败”感到欢欣鼓舞,称赞里夫民族是一个“英勇的民族”。1926年,里夫起义失败,共和国被扼杀。中国报刊痛惜,认为“这是对于世界弱小民族的一个沉重打击”。由此推知( )
A. 非洲大陆掀起了民族独立的风暴
B. 北洋政府支持里夫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C. 报刊的关注和评述与中国近代自身遭遇相关
D. 拉美人民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非洲、中国)。据材料“1921-1925年摩洛哥里夫地区反抗西班牙和法国的武装斗争受到中国报刊的高度关切”和“1926年,里夫起义失败,共和国被扼杀。中国报刊痛惜,认为‘这是对于世界弱小民族的一个沉重打击’”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报刊对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表示高度关注,对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失败表示惋惜,当时中国同样面临反帝求民族独立的情况,报刊对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关注和评述与中国自身遭遇有关,C项正确;非洲民族独立风暴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里夫地区的起义是反抗殖民侵略,并非反对法西斯斗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没有涉及拉美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1. 有学者认为:历史是一条连绵不绝的河流,历史分期则是学者后来的观察。对于中国古代史,人们习惯上以大的王朝更替进行历史分期,却不计形式上同一王朝中的异质性。比如在论及唐宋变革时,多将唐与宋各自视为一体,来比较其间的差异。唐代的情况暂且不论,至少不应把两宋捆绑在一起,笼统论之。如此要想揭示并解释南宋以后的历史走向与社会转型,则有相当的困难了。该学者旨在( )
A. 说明历史研究要注重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B. 揭示唐宋变革论的立论缺乏逻辑与价值
C. 论证王朝更替无法解释历史变革与发展
D. 强调历史分期应当尽量避免标准的僵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根据材料“比如在论及唐宋变革时,多将唐与宋各自视为一体,来比较其间的差异。唐代的情况暂且不论,至少不应把两宋捆绑在一起,笼统论之。如此要想揭示并解释南宋以后的历史走向与社会转型,则有相当的困难了”,可知材料强调历史分期要根据实际情况解读,不应统一根据王朝来区别,说明强调历史分期应当尽量避免标准的僵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历史分期要根据实际情况,并未提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举了唐宋变革的例子,主旨并非唐宋变革,排除B项;“论证王朝更替无法解释历史变革与发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三、非选择题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起源问题是一个史前现代化的问题……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晚到青铜时代,中国所有的文化生态区都有了农业。相对于狩猎采集生计,农业生产的优势是明显的,它能够在更少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口。这就在提高食物供给安全保障的同时,使得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成为可能,从而出现了工匠、战士、祭祀、官吏等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社会复杂性明显提高。狩猎采集者在和农业群体对抗时明显处于下风,不仅仅因为人口的数量,也因为社会组织的严密性,还因为粮食的供给,狩猎采集者无法支持长期的争战。
——陈胜前《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以后,传统的东亚共同体逐步蜕变为现代的新兴工业化共同体。在战后新技术革命和世界性经济高涨带动下,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走向“出口导向”,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东亚发展的成就是市场、社会和国家交互作用的产物,其中国家起了重要的桥梁性作用。……在西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个经典命题。既然中世纪保守的基督教可以经过改革而与现代西方发展耦合,东亚的传统学说自然也可以经过改革转换功能,使之适应于东亚现代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材料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保障与支撑。不同于西方国家单向的过于追求物质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还强调精神上的现代化,注重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我国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强化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
——摘编自蔡昉等《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业生产的优势”。结合所学,阐明“农业起源问题是一个史前现代化的问题”所体现的实质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东亚“蜕变为现代新兴工业化共同体”的有利条件。以韩国为例,结合所学,简要阐释东亚国家是如何发展传统学说“使之适应于东亚现代发展的需要”的。
(3)根据材料三,扼要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结合所学,列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
【答案】1. 优势:增加人类食物供应;加速人口的增长;促成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增强社会组织的严密性。
实质内涵: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2. 有利条件: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带动;经济发展战略的引领。国家发挥桥梁性作用。
阐释: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3. 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成果:“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的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活动的创建;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史前社会。优势:根据材料“它能够在更少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口。”可以得出增加人类食物供应;加速人口的增长;根据材料“使得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成为可能,从而出现了工匠、战士、祭祀、官吏等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社会复杂性明显提高。”可以得出促成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根据材料“因为社会组织的严密性”可以得出,增强社会组织的严密性。实质内涵:根据材料“农业起源问题是一个史前现代化的问题……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晚到青铜时代,中国所有的文化生态区都有了农业。”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东亚。有利条件:根据材料“战后新技术革命和世界性经济高涨带动下”可以得出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带动;根据材料“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走向“出口导向”,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力开拓国际市场。”可以得出,经济发展战略的引领;根据材料“其中国家起了重要的桥梁性作用。”可以得出,国家发挥桥梁性作用。 阐释:根据材料“既然中世纪保守的基督教可以经过改革而与现代西方发展耦合,东亚的传统学说自然也可以经过改革转换功能,使之适应于东亚现代发展的需要。”可以得出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关系:根据材料“我国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成果:结合所学可知,成果包括“五讲四美三热爱”运动的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活动的创建;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化为广大乡村居民揭示了一个新世界——与农村庄园生活迥然有别,这个世界依靠工商业与外界沟通交换来维持生存,所以它具有相当开放性,同时它又是自由的,城市居民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无需向领主服劳役。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享有一定特权,一些城市获得了司法豁免权,其市民“只能在当地城市法庭被提起诉讼”;有的城市获得了“选举市长”的权利。中世纪的城市化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而且还是一种“追求自由和特权”的政治诉求,因为离开庄园意味着摆脱奴役,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
——摘编自侯建新《欧洲文明探索》
材料二 铁路机车的发明使得住宅到工作地点的最大可能距离得到了提升:首先,蒸汽牵引的动力机车沿着一条专门建立的铁轨行进。然后机车在铺设于城市街道的轨道上行进。原始的马拉机车最终被电力驱动的机车取代,并且这些有轨电车也被由汽油驱动、脱离轨道的公共汽车取代。……由于近一个半世纪,交通运载工具在尺寸、速度以及价格方面的巨大改善,使得工业城市的选址可以位于世界的任何地方,并且使得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原料、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
——阿诺德·汤因比《变动的城市》
材料三 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呼吁要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新问题,西方的社区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得以推广。如美国在一些城市成立了社会发展部,并成立社区组织委员会,大力推行城市社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治疗和预防犯罪等。依托基层社会的崛起,通过政府的分权和授权,在基层社区中构造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现代治理格局,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也是所有国家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从中世纪城市“迥然有别”于庄园的角度,说明“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城市赢得一定自治权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牵引动力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简述交通运载工具的革新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表现两例,概述城市社区在现代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答案】(1)说明:中世纪的城市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或主要依靠工商业发展)提供较高的自由度、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
方式: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2)演变历程:畜力一蒸汽动力一电力、内燃机(汽油)驱动。
意义:提升了城市选址的可能性(带动城市格局的变化)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与面积的扩大;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
(3)表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作用: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有利于解决城市社会问题;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时期(西欧)。根据材料一“与农村庄园生活迥然有别,这个世界依靠工商业与外界沟通交换来维持生存,所以它具有相当开放性”可知中世纪的城市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根据材料二“同时它又是自由的,城市居民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无需向领主服劳役。”可知中世纪时期城市提供较高的自由度;根据材料二“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享有一定特权,一些城市获得了司法豁免权”可知中世纪时期城市享有一定的政治特权。
本题第二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时期(西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欧中世纪城市取得自治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通过谈判:还有一些城市是通过与其周围的大封建主进行各种形式的权力交易来获取城市的独立地位和自由的。2.金钱赎买:一些领主为了摆脱世俗贵族的统治,往往与市民达成协议,用缴纳“权利税”的方法获得城市的自治权。3. 通过武力斗争:许多城镇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通过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有的还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才实现了自由之梦。
【小问2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二“蒸汽牵引的动力机车沿着一条专门建立的铁轨行进……原始的马拉机车最终被电力驱动的机车取代,并且这些有轨电车也被由汽油驱动、脱离轨道的公共汽车取代”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为畜力,第一工业革命后为蒸汽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为电力、内燃机(汽油)驱动,所以演变历程为:畜力一蒸汽动力一电力、内燃机(汽油)驱动。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二“使得工业城市的选址可以位于世界的任何地方”可知提升了城市选址的可能性(带动城市格局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并且使得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原料、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可知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完善,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与面积的扩大;根据材料二“由于近一个半世纪,交通运载工具在尺寸、速度以及价格方面的巨大改善”可知新的交通工具的普及使城市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
【小问3详解】
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化石能源的使用)、交通拥堵(车辆增多)、贫富矛盾(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贫富差距拉大)、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三“美国在一些城市成立了社会发展部,并成立社区组织委员会,大力推行城市社区建设”可知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有利于解决城市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三“依托基层社会的崛起,通过政府的分权和授权,在基层社区中构造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现代治理格局”可知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制度 制度的初设 制度实施中的流变
察举制 (公元前165年),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 ——《汉书·文帝纪》 (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书·武帝纪》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抱朴子·审举》
九品 中正制 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杜佑《通典·选举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科举制 大业元年(605年),(诏)诸在家及见入学者,若有笃志好古,耽悦典坟,学行优敏,堪膺实务……即当随其器能,擢(选拔)以不次。 ——《隋书·炀帝纪》 (八股文是)无用之空言,雕虫之小技……费考官无限之精神,靡国家无限之供给。 ——雍正七年李元直奏折
有学者认为,任何制度“只看其形式规定是不够的,一种制度总是在投注于具体实施之中,在与具体的政治文化背景结合之后,它的全部意义、作用与倾向性才能真正得以形成与显现。”
参考上述材料,请就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以“选官制度的初设与实施中的流变”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演变中的九品中正制与成长中的门阀士族
九品中正制始于将人才评议权收归中央的出发点,却最终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汉末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在此背景下,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品评人才、分设九等。该制度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初创时期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也选拔出了一批人才。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官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朝廷难以有效选拔人才。
九品中正制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仅把评议权从地方转移到中央高官手中,最终导致门阀势力操纵选官。古代选官制的演变呼唤一种更具革命性的制度创新。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参考材料选取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以“选官制度的初设与实施中的流变”为主题提取明确观点,可以以“演变中的九品中正制与成长中的门阀士族”为示例。然后,从背景、内容、影响等角度组织相关史料进行阐述,注意围绕九品中正制与门阀士族的关系,具体表述如下:九品中正制始于将人才评议权收归中央的出发点,却最终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汉末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在此背景下,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品评人才、分设九等。该制度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初创时期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也选拔出了一批人才。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官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朝廷难以有效选拔人才。最后,进行小结升华,九品中正制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仅把评议权从地方转移到中央高官手中,最终导致门阀势力操纵选官。古代选官制的演变呼唤一种更具革命性的制度创新。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2023年高三教学测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多源性,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观察学者绘制的“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系统表”(见如图),下列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姜寨 B. ②—贾湖 C. ③—仰韶 D. ④—良渚
2. 《管子》记载:“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汉武帝时期施行的政策,与上述经济思想相符合的是( )
A. 改革币制 B. 盐铁官营 C. 均输平准 D. 抑制商业
3. 我国古代有科学家提出“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这位科学家是( )
A. 僧一行 B. 裴秀 C. 徐弘祖 D. 徐光启
4. 有学者认为,“唐朝的天可汗制度,可以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国际性质的组织和制度。四夷诸蕃自愿结成联盟,共推大唐天子为联盟首领”。据此推知,“天可汗制度”( )
①标志着宗藩关系的正式形成 ②建立在唐王朝国力和声威的基础之上
③有利于西南地区各民族间关系的缓和 ④推动边疆、内地各民族之间的大交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 面对明朝中后期“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痿”的局面,王守仁以“正人心,息邪说”“而后天下可得而治”自任。下列项中,属于王守仁言论主张的是( )
A. “存天理,灭人欲”
B.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6. 近代以来,“风气所趋,恒视通商口岸为目的,而通商口岸得风气之先者,又以上海为主脑。”下列项中,能够说明上海“得风气之先者”的有( )
①白马行医院——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
②中国通商银行——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
③平准股票公司——中国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
④自然历史博物院——中国首个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中国共产党的某次起义计划有如下内容:由贺龙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负责解决省政府和司令部,由叶挺的部队负责解决第六军,并且要求大家回去把那些不可靠的连长都换成共产党员担任。下列属于这次军事行动历史意义的是( )
A. 打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B.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 D.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8. 教育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阅读如表,据此可知( )
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相关史事
1949年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
1951年 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提出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教育和成人业余教育
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2006年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免费原则
A. 教育公平步伐持续推进 B.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建成
C. 国家教育投入逐年提升 D. 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
9. 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该法律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10. 史书是记录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某史书在深入调查各族人民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探究了希腊人和异族人以及异族人之间纷争的起因和过程,被公认为西方史学史上第一部叙事体历史巨著。关于该史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希腊神话诸神为故事主角 B. 其作者首创了“历史”一词
C. 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D. 描绘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场景
11. 世界文化丰富多样,同时不同文化之间又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下列能体现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建筑是( )
①桑奇大塔 ②墨西哥羽蛇神金字塔
③吴哥窟 ④国子监琉璃牌坊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 “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是( )
A. 咖啡 B. 甘蔗 C. 玉米 D. 烟草
13.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的信息承载形式、信息传递方式、信息处理和利用手段都曾发生过革命性的变化。下列选项中,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 约公元前4千纪末,字母文字起源于北非地区埃及
B. 清朝前期形成奏折制度,信息传递更加机密与迅速
C. 20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D.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
14. 在古代世界的地中海区域曾出现过不少帝国。下列是鼎盛时期的各帝国疆域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③②④①
15. 下列是某同学对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重大事件的整理,如果要对该时间轴加一个标题,最合适的是( )
A. 不对称的两极格局 B. 西欧政治一体化进程
C. 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二、选择题Ⅱ
16. 《马可·波罗行记》对于元代纸币使用有详尽的描述:“用此纸币以给费用,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竟与纯金无别。……臣民位置虽高,不敢拒绝使用”,使马可·波罗更为惊叹的是“此种纸币之上,钤盖君主印信,由是每年制造此种可能给付世界一切帑藏之纸币无数,而不费一钱。”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 元朝规定纸币强制流通货币
B. 纸币在元朝商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C. 货币形态实现了从金属向纸币全面转型
D. 该纸币制度为元末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伏笔
17. 有学者指出,“和约确立了一个崭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欧洲国际体系——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国家在边界内拥有最高权力,废除了教会对国家具有高于主权的政治权威;认可了国家主权、领土与独立等规范未来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在该国际体系下( )
A. 各主权国家间的常设使馆相继设立 B. 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大到美洲和亚洲
C. 废弃战争的承诺仍未真正得到实行 D. 法西斯势力借此煽动民族复仇情绪
18. 如图为“近200年美国移民数量与结构的变化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近200年间北欧和西欧移民始终是美国移民的主要来源
B. 世界大战和经济“滞胀”危机使美国移民数量跌至波谷
C. 二战后美国移民结构伴随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而改变
D. 世界各地移民的到来使美国形成了趋于一体的移民文化
19. 1689年起,英国商人开始直接从中国购买茶叶,此后饮茶之风席卷了整个英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英式茶文化。正宗的英式下午茶非常讲究,幽雅舒适的环境、丰盛的点心、高档的茶具以及悠扬的古典音乐都是必不可少的。上述材料集中反映了( )
A. 政治变革助推了文化的认同与创新
B. 文化伴随着商品流动在借鉴中发展
C. 英式茶文化体现出含蓄内敛的西方哲学
D. 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20. 1921-1925年摩洛哥里夫地区反抗西班牙和法国的武装斗争受到中国报刊的高度关切,其对里夫军民“把西班牙军队杀得大败”感到欢欣鼓舞,称赞里夫民族是一个“英勇的民族”。1926年,里夫起义失败,共和国被扼杀。中国报刊痛惜,认为“这是对于世界弱小民族的一个沉重打击”。由此推知( )
A. 非洲大陆掀起了民族独立的风暴
B. 北洋政府支持里夫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C. 报刊的关注和评述与中国近代自身遭遇相关
D. 拉美人民面临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21. 有学者认为:历史是一条连绵不绝的河流,历史分期则是学者后来的观察。对于中国古代史,人们习惯上以大的王朝更替进行历史分期,却不计形式上同一王朝中的异质性。比如在论及唐宋变革时,多将唐与宋各自视为一体,来比较其间的差异。唐代的情况暂且不论,至少不应把两宋捆绑在一起,笼统论之。如此要想揭示并解释南宋以后的历史走向与社会转型,则有相当的困难了。该学者旨在( )
A. 说明历史研究要注重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B. 揭示唐宋变革论的立论缺乏逻辑与价值
C. 论证王朝更替无法解释历史变革与发展
D. 强调历史分期应当尽量避免标准的僵化
三、非选择题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起源问题是一个史前现代化的问题……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晚到青铜时代,中国所有的文化生态区都有了农业。相对于狩猎采集生计,农业生产的优势是明显的,它能够在更少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口。这就在提高食物供给安全保障的同时,使得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成为可能,从而出现了工匠、战士、祭祀、官吏等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社会复杂性明显提高。狩猎采集者在和农业群体对抗时明显处于下风,不仅仅因为人口的数量,也因为社会组织的严密性,还因为粮食的供给,狩猎采集者无法支持长期的争战。
——陈胜前《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
材料二 20世纪中叶以后,传统的东亚共同体逐步蜕变为现代的新兴工业化共同体。在战后新技术革命和世界性经济高涨带动下,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走向“出口导向”,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东亚发展的成就是市场、社会和国家交互作用的产物,其中国家起了重要的桥梁性作用。……在西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个经典命题。既然中世纪保守的基督教可以经过改革而与现代西方发展耦合,东亚的传统学说自然也可以经过改革转换功能,使之适应于东亚现代发展的需要。
——摘编自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材料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保障与支撑。不同于西方国家单向的过于追求物质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物质层面上的现代化,还强调精神上的现代化,注重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我国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强化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创造了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
——摘编自蔡昉等《中国式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农业生产的优势”。结合所学,阐明“农业起源问题是一个史前现代化的问题”所体现的实质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东亚“蜕变为现代的新兴工业化共同体”的有利条件。以韩国为例,结合所学,简要阐释东亚国家是如何发展传统学说“使之适应于东亚现代发展的需要”的。
(3)根据材料三,扼要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结合所学,列举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精神文明发展的丰硕成果”。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城市化为广大乡村居民揭示了一个新世界——与农村庄园生活迥然有别,这个世界依靠工商业与外界沟通交换来维持生存,所以它具有相当开放性,同时它又是自由的,城市居民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无需向领主服劳役。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享有一定特权,一些城市获得了司法豁免权,其市民“只能在当地城市法庭被提起诉讼”;有的城市获得了“选举市长”的权利。中世纪的城市化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而且还是一种“追求自由和特权”的政治诉求,因为离开庄园意味着摆脱奴役,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
——摘编自侯建新《欧洲文明探索》
材料二 铁路机车的发明使得住宅到工作地点的最大可能距离得到了提升:首先,蒸汽牵引的动力机车沿着一条专门建立的铁轨行进。然后机车在铺设于城市街道的轨道上行进。原始的马拉机车最终被电力驱动的机车取代,并且这些有轨电车也被由汽油驱动、脱离轨道的公共汽车取代。……由于近一个半世纪,交通运载工具在尺寸、速度以及价格方面的巨大改善,使得工业城市的选址可以位于世界的任何地方,并且使得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原料、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
——阿诺德·汤因比《变动的城市》
材料三 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呼吁要复兴社区、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新问题,西方的社区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得以推广。如美国在一些城市成立了社会发展部,并成立社区组织委员会,大力推行城市社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治疗和预防犯罪等。依托基层社会的崛起,通过政府的分权和授权,在基层社区中构造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现代治理格局,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也是所有国家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从中世纪城市“迥然有别”于庄园的角度,说明“向城市迁移就是选择自由”。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城市赢得一定自治权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指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牵引动力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简述交通运载工具的革新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工业社会给现代都市带来的危机”表现两例,概述城市社区在现代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制度 制度的初设 制度实施中的流变
察举制 (公元前165年),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 ——《汉书·文帝纪》 (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书·武帝纪》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抱朴子·审举》
九品 中正制 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杜佑《通典·选举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科举制 大业元年(605年),(诏)诸在家及见入学者,若有笃志好古,耽悦典坟,学行优敏,堪膺实务……即当随其器能,擢(选拔)以不次。 ——《隋书·炀帝纪》 (八股文是)无用之空言,雕虫之小技……费考官无限之精神,靡国家无限之供给。 ——雍正七年李元直奏折
有学者认为,任何制度“只看其形式规定是不够的,一种制度总是在投注于具体实施之中,在与具体的政治文化背景结合之后,它的全部意义、作用与倾向性才能真正得以形成与显现。”
参考上述材料,请就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以“选官制度的初设与实施中的流变”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浙江省嘉兴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试题(12月)历史(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