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二中20230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学年12月月考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19课。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用什么制度取代了禅让制()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内外服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据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A项正确;分封制、宗法制和内外服制度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2. “耕用牛梨,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里所说的“革命性突破”和“划时代的进步”发生在( )
A. 夏商时期 B. 西周时期 C. 春秋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上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3.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A. 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 B. 商王支配内外服的权力
C. 周天子行分封于天下 D. 秦王嬴政武力统一六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武力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即“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D项正确;夏朝是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排除A项;内外服制度是商朝政治制度,排除B项;C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由于( )
A. 董仲舒的建议 B.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C. 郡国制被废除 D. 其他学派不能真正治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迎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因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B项正确;董仲舒的建议是影响因素之一,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与郡国制的废除无关,排除C项;其他学派不能真正治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5.下列措施反映了( )
迁都洛阳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鼓励与汉族通婚
A. 商鞅变法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唐玄宗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本题主题干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说汉语、穿汉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B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指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法运动,排除A项;唐玄宗改革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是一场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 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 “贞观之治” B. 黄巢起义 C. 安史之乱 D. 藩镇割据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C正确;A属于盛世局面,排除;B属于唐末发生的农民起义,排除;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后出现的局面,D排除。故选C。
7. 有人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
A. 帝王的喜好 B. 才能和学识 C. 财富的多寡 D. 门第的高低
【答案】B
【解析】
【详解】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才学,B项正确;帝王喜好、财富多寡都不是科举制选拔标准,排除A、C项;D项是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
8. 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道:“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这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的书法家是( )
A. 颜真卿 B. 柳公权 C. 王羲之 D. 祖冲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的王羲之擅长行书,并且他是《兰亭集序》的作者,C项正确;颜真卿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柳公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祖冲之是数学家,排除D项。故选C项。
9. 北宋在地方设立转运使,削夺地方财政权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地方发展 B. 增加地方自主权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削弱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削弱地方财权不利于促进地方发展,也不利于增加地方自主权,A、B排除;削弱地方财权不能直接增强君主专制,排除D。
10. 元朝建立的这个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而且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制度是( )
A. 郡县制 B. 州郡县 C. 路州县 D. 行省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随着元代统治疆域的扩大,为了有效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将其推行到全国,排除A项;东汉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为州郡县,排除B项;宋代实行路州县,排除C项。故选D项。
11. “China”为“中国”和“瓷器”的英译名。宋代以后被称为“瓷都”的是
A. 景德镇 B. 朱仙镇 C. 汉口镇 D. 佛山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宋代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答案为A;朱仙镇和汉口镇是商贸重镇,与瓷器无关,排除BC;佛山镇是南方手工业重镇,与瓷器无关,D错误。
12. 下列不属于明朝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确立一省制 B. 废丞相 C. 设内阁 D. 建立东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朝确立了一省制,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废丞相、设内阁和建立东厂都是明朝时期,目的是加强皇权的需要,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厉行海禁,后来清政府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清朝鼓励朝贡贸易
C. 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 D. 清朝海军装备落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清政府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可知,反映的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信息,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清朝鼓励朝贡贸易的信息,排除B项;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与清朝海军装备落后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 )
A. 文景之治 B. 康乾盛世 C. 开元盛世 D. 贞观之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在汉朝,排除A项;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是在唐朝,排除CD项。故选B项。
15. 顾炎武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责任主体不同,梁启超将其归纳为
A. “君主受命于天” B. “人人都有良知”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师夷长技以制夷”
【答案】C
【解析】
【详解】梁启超将顾炎武的主张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了社会责任感,C正确;A是董仲舒的主张,排除;B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D是魏源的主张,排除。
16. 《南京条约》主要内容中,体现中国融入世界的必要之举是( )
A. 割让香港岛 B. 赔款2100万银元 C. 接受协定关税 D. 开放五口通商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 规定开放五口通商,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融入世界,D项正确;割地无法体现融入世界,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7. 如图为冯印澄在新华社刊发的名为《魂牵梦绕》的漫画。漫画中两座哭泣的铜像离开家最有可能在(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信息推断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图片中两座哭泣的铜像是鼠首和兔首,根据所学,1856年10月,英法两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十月攻占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劫掠大量珍宝,B项正确;鸦片战争未侵略至北京,与圆明园中铜像无关,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未到达北京,与圆明园无关,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虽到达北京,但当时圆明园已经被火烧一空,时间不符,排除D 项,故选B项。
18. 某同学在一节历史课上学习主要内容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江南制江总局、轮船招商局、北洋海军”。由此推知,这一节历史课的主题是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江南制江总局、轮船招商局、北洋海军”与洋务运动有关,B正确;鸦片战争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总理衙门设置在1861年,排除A;戊戌变法之前洋务运动已经兴起,排除C;义和团运动发生在洋务运动后,排除D。
19. 建立一个“衣食无忧,富足安康”的理想社会,是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19世纪中叶,为实现这一梦想,太平天国颁布的带有空想色彩的农民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土地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太平天国颁布的带有空想色彩的农民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故A正确;《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带有空想色彩”,排除B;《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颁布的资产阶级宪法,不是农民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排除C;《土地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带有空想色彩的农民革命的纲领性文件”,结合所学《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评价分析解答。
20. 试图通过重新诠释儒学,来宣传变法维新的是
A. 孟子 B. 朱熹 C. 康有为 D. 郑观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通过《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著作,利用孔子名义宣传维新变法,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与材料无关,故A选项错误;朱熹是理学代表人物,与维新变法无关,故B选项错误;郑观应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选项错误。
21. 下列不属于维新变法时期的理论作品的是
A. 《新学伪经考》 B. 《孔子改制考》
C. 《天演论》 D. 《劝学篇》
【答案】D
【解析】
【详解】《劝学篇》是张之洞为阐述“中体西用”,宣传洋务思想的代表作,符合题意,D正确;A、B是康有为的著作,C是严复的著作,都属于维新变法时期的理论作品,不符合题意,排除。
22. 20世纪初,革命党人运用传统的诗词、戏曲等艺术,又吸收外来的话剧、漫画等,生动形象地宣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清革命的时代主题。革命党人的这些活动( )
A.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 实践了三民主义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 有利于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革命当人通过各种方式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排除A项;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等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促进资本主义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3. 下列各项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表述准确的是( )
A.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B.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
C. 极大地宣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
D. 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享有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B项;辛亥革命宣传了革命思想,并非维新思想,排除C项;辛亥革命并未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享有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建立后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和自由并未真正实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4. 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此观点出自()
A. 《时务报》 B. 《天演论》 C. 《新青年》 D. 《民报》
【答案】C
【解析】
【详解】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其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提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故选C;AB是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报刊、著作,D是同盟会的机关报,与题意无关,排除。
25. 1917年《新青年》每期发行量达到 1.6万多份。读者称它为青年界的“良师益友”,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此时能引起读者如此反响的思想最有可能是( )
A. 民主与科学 B. 实业救国 C. 马克思主义思想 D. 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青年》”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主张民主与科学,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不涉及实业救国,排除B项;C项此时还没有巨大影响力,排除C项;自由平等不是新文化运动主要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2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5分)
26. 关于鸦片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基于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差异很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
材料二 陈恭禄1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的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3)据上述材料,指出史学家范文澜、陈恭禄两位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有何不同,结合两部著作出版的时代背景推想他们研究鸦片战争的共同原因。
【答案】(1)起因: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起因:源自于中英两国的误会;清政府盲目自大心理。
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多发展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
(3)角度:范文澜着重从英国方面的侵略动机来分析,陈恭禄主要从中国自身的责任来分析。
共同原因:基于学术研究,以史为鉴,追寻中华民族独立之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等信息可从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等方面回答原因即可。第二小问,关于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产生的后果的认识,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从给中国带来灾难、社会性质变化等方面分析作答。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中英两国误会”即可概括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发生的起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可知强调鸦片战争使中国肩负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产生积极影响方面分析作答。
(3)第一小问,关于角度不同,根据第(1)(2)小问的相关内容可知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主要是从英国的侵略动机方面进行分析,而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主要是从中国自身的责任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关于共同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方面分析他们的研究都是基于学术研究追寻中华民族独立之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
(
1
)牡丹江二中20230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学年12月月考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19课。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用什么制度取代了禅让制( )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内外服制
2. “耕用牛梨,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里所说的“革命性突破”和“划时代的进步”发生在( )
A. 夏商时期 B. 西周时期 C. 春秋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3.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A. 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 B. 商王支配内外服的权力
C. 周天子行分封于天下 D. 秦王嬴政武力统一六国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所以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由于( )
A. 董仲舒的建议 B.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C. 郡国制被废除 D. 其他学派不能真正治国
5. 下列措施反映了( )
迁都洛阳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鼓励与汉族通婚
A. 商鞅变法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唐玄宗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6. 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 “贞观之治” B. 黄巢起义 C. 安史之乱 D. 藩镇割据
7. 有人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 )
A. 帝王的喜好 B. 才能和学识 C. 财富的多寡 D. 门第的高低
8. 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道:“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这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的书法家是( )
A. 颜真卿 B. 柳公权 C. 王羲之 D. 祖冲之
9. 北宋在地方设立转运使,削夺地方财政权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地方发展 B. 增加地方自主权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削弱君主专制
10. 元朝建立的这个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而且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制度是( )
A. 郡县制 B. 州郡县 C. 路州县 D. 行省制度
11. “China”为“中国”和“瓷器”的英译名。宋代以后被称为“瓷都”的是
A. 景德镇 B. 朱仙镇 C. 汉口镇 D. 佛山镇
12. 下列不属于明朝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确立一省制 B. 废丞相 C. 设内阁 D. 建立东厂
13.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厉行海禁,后来清政府只允许外商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清朝鼓励朝贡贸易
C. 清朝禁绝一切民间贸易 D. 清朝海军装备落后
14.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 )
A. 文景之治 B. 康乾盛世 C. 开元盛世 D. 贞观之治
15. 顾炎武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责任主体不同,梁启超将其归纳为
A. “君主受命于天” B. “人人都有良知”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师夷长技以制夷”
16. 《南京条约》主要内容中,体现中国融入世界的必要之举是( )
A. 割让香港岛 B. 赔款2100万银元 C. 接受协定关税 D. 开放五口通商
17. 如图为冯印澄在新华社刊发的名为《魂牵梦绕》的漫画。漫画中两座哭泣的铜像离开家最有可能在(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 某同学在一节历史课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江南制江总局、轮船招商局、北洋海军”。由此推知,这一节历史课的主题是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义和团运动
19. 建立一个“衣食无忧,富足安康”的理想社会,是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19世纪中叶,为实现这一梦想,太平天国颁布的带有空想色彩的农民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土地法》
20. 试图通过重新诠释儒学,来宣传变法维新的是
A. 孟子 B. 朱熹 C. 康有为 D. 郑观应
21. 下列不属于维新变法时期的理论作品的是
A. 《新学伪经考》 B. 《孔子改制考》
C. 《天演论》 D. 《劝学篇》
22. 20世纪初,革命党人运用传统的诗词、戏曲等艺术,又吸收外来的话剧、漫画等,生动形象地宣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清革命的时代主题。革命党人的这些活动( )
A.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B. 实践了三民主义
C.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 有利于思想解放
23. 下列各项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表述准确的是( )
A.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B.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
C. 极大地宣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
D. 从根本上保障了人民享有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24. 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此观点出自( )
A. 《时务报》 B. 《天演论》 C. 《新青年》 D. 《民报》
25. 1917年《新青年》每期发行量达到 1.6万多份。读者称它为青年界的“良师益友”,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此时能引起读者如此反响的思想最有可能是( )
A. 民主与科学 B. 实业救国 C. 马克思主义思想 D. 自由平等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2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5分)
26. 关于鸦片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基于史料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结论差异很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
材料二 陈恭禄1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的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3)据上述材料,指出史学家范文澜、陈恭禄两位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有何不同,结合两部著作出版的时代背景推想他们研究鸦片战争的共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