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学期安溪重点中学第二次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
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2.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3.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
5.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6.明末,荷兰派遣战船人侵中国沿海,明军连续与荷兰人发生海战,荷兰人最终认输,明朝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这说明此时明朝( )
A. 抗倭取得决定性胜利 B.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C. 高度重视重视海洋开发 D. 海军实力仍居前列
7.西汉后期,刘向在论述治国理念时说:“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篓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使尧牵一羊,舜荷彤而随之,则不能前矣。”据此可知,刘向主张
A. 强化纲常伦理,确保秩序稳定 B. 崇尚贤能政治,融汇诸子学说
C. 君主清静无为,反对过度干预 D. 顺应变革潮流,迎合豪强地主
8.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漠视兵家思 B.抑制地方势力 C.打压民间信仰 D.实行抑武方针
9.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10.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11.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12.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 )
A.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
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13.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14.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1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16.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17.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18.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895-1911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部分)
类别 1895-1900年 1901-1904年 1905-1911年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轻工业 111 1524.8 62 1515.8 408 5198.1
重矿业 18 376.7 20 486.0 77 2322.7
交通业 53 62.2 43 3459.9 104 3926.9
——据《中国现代化历程》资料整理订定
A.重矿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B.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
C.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历史舞台 D.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19.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
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 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
20.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21.1916年12月21日,北洋政府公布《民国纪念日修正案》规定: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应举行之事如下:一、放假休息;二、悬旗结彩;三、大阅;四、追祭;五、赏功;六、停刑;七、恤贫;八、宴会。北洋政府这样做主要目的是( )
A. 建立文明开化的新风尚 B. 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C. 重构国民对政权的认同 D. 重建民主共和制度
22.1914年9月,北京政府颁布《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各级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该法一经颁布就遭到商界人士的强烈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矛盾 B.愚昧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斗争
C.改良思想与革命理念的碰撞 D.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的冲突
23. 1881年,刘坤一主张将轮船招商局内的官款及其利息,“作为官股,照商股一律办理”。之后,他在开办芦汉铁路的折子中建议“访查殷实绅商,及由商而官,或由官而商者,派充总商,令其自设公司,招集股分"。这说明刘坤一( )
A. 开创了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 B. 提倡商办以保护国内工商业
C. 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D. 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24.民国初年,国务总理赵秉钧跨8个党,他说:“我不晓得什么叫党的,不过许多人劝我进党,统一党送党证来,共和党也叫人送党证来,同盟会也送得来,我有拆开来看看的,也有搁开不理的,我何晓得什么党来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转型存在困难 B.照搬西方政治体制
C.北洋军阀分崩离析 D.议会政治不断完善
25.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黄震知抚州,时饿砰遍地。他发榜向富户劝粜,对不听劝者或强行发廪,或封籍解州;同时,也规劝民众要“小心听候告余”,“不可胡乱做事,有犯到官,决不轻恕”。黄震此举旨在
A. 竭力维护社会秩序 B. 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C. 严厉打击市场投机 D. 强化中央集权体制
第II卷(非选择题,共25分)
二、材料分析题
26.龙门中学小组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问题,收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下表为北宋前四朝宰相出身状况一览表。
朝代 宰相总人数 科举出身人数 科举出身所占比例 非科举出身所占人数 非科举出身所占比例
太祖朝 6 3 50% 3 50%
太宗朝 9 6 67% 3 33%
真宗朝 11 10 91% 1 9%
仁宗朝 23 22 96% 1 4%
——元朝脱脱等修撰《宋史》
材料二 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誉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奏折)
材料三 (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分别指出上述三则史料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对于研究科举制的价值。(7分)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为何会成为古代统治者推崇的选官方式。(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第二次月考高一历史答案
选择题
1.B 2.D 3.A 4.D 5.C 6.D 7.C 8.D 9.A 10.A 11.B 12.D 13.D 14.D 15.B 16.C 17.B 18.B 19.B 20.D 21.C 22.D 23.B 24.A 25.A
二、材料题
26.(1)【答案】史料类型与价值:材料一是官修史书的统计数据,属于一手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科举制对选官制度、官僚政治的影响;材料二为宋朝大臣奏折,属于一手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科举考试的程序变革;材料三属于学者研究著作,属于二手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及国家选官标准的影响。(6分)
三则材料彼此印证,可以论证科举制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积极影响。但三则材料均未涉及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如全方位研究科举制还需补充其他史料。(2分)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为何会成为古代统治者推崇的选官方式。(6分)
【答案】扩大了选官面,扩大并巩固了统治基础;通过考试选官,提高了官员素质;将读书、考试、选官结合起来,增强了社会上读书的风气;程序公正,减少了腐败因素,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选官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了中央集权;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任答3点6分)
【解析】第(1)问区别三则史料的类型,从“一二手”“文献史料类型”两个分类方向去判断;史学价值提取史料内容的信息,围绕信息与科举制的原因、内容、流程、影响等的关联性入手分析。第(2)问结合所学和材料信息,从多角度发散作答,如对中央集权、对官员素质、对文化传播、对社会公正等角度作答即可。
三、论述题
27.若“赞成”,可从历次列强侵略后,中国人学西方的层次性(器物-制度-思想)着手回答。若“反对”则可从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者的阶级属性,经济基础变化出发,突出强调中国社会变化的内在动力。若认为有一定道理,但既不准确也不全面,则可从外因角度予以肯定,从内因角度予以否定。
示例:“冲击——反映”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属于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的“冲击”,中国“反映”其“冲击”,这种模式凸显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起足够的”反映”,于是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巨大的“冲击”下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开着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制度”,再到五四运动时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凡尔赛和约》等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