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
高一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題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固: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一12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是新石器时代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社会概况。据此可知
流域
谷物
炊器
衣料
交通工具
建筑材料
长江
稻
釜
丝
舟
木
黄河
栗
鬲
皮
车
土
A.中国南北文化各具特色
B.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C.阶级分化现象已经产生
D.区域文化联系密切
2.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了三省六部制,左右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700
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一制度是
A.分封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九品中正制
D.世卿世禄制
3.下表是我国部分学者关于孝文帝改革的评价。由此可知
学者
评价
孝文帝一味学习汉族制度礼仪,丢弃了鲜卑旅的长处一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
赵翼(清)
事力量,国势因此由盛而袋
通过汲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
白寿彝
和思想文化制度
孝文帝“汲设于用夏变夷”,完全接受了中原封建文化及其价值观,而全未虑及其不良
庄辉明
成分之腐蚀性,并为之付出了将本民族消失于与汉族融合过程之中的代价
【高一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第1页(共6页)】
241311Z
A.研究角度影响历史结论
B.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C.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4.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
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了破坏
C.分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
5.宋朝立国后,吸取汉唐时期地方监察官由于权力太大而变为割据势力的历史教训,采用了“分
而察之,互相牵制”的统治政策。其中,为节制知州的权力,北宋创置了
A.郡县制度
B.刺史制度
C.通判制度
D.行省制度
6.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皇帝诏令一直在西夏前线指挥的范仲淹改升武职。范仲淹连上
三道奏表,请求皇帝收回成命,表示绝不能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武官。范仲淹这一做法
A.具有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B.反对朝廷干预前线指挥作战
C.沾染飞扬跋扈的骄傲姿态
D.深受“崇文抑武”风气的影响
7.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人已高达
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造成这种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衰退
B.交纳“岁币”
C.奢侈浪费
D.“冗官冗费”
8.《辽史》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
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描述的是
A.中书门下省
B.南北面官制
C.猛安谋克制
D.“四等人制”
9.金朝初期,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捕鱼)射猎”,战时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
成军队,应征出战。这一制度
A.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B.实现了女真政权封建化
C.有利于金朝统一全国
D.促进了女真政权的壮大
10.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
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一回回。回回形成于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唐朝
11.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这一现象可以用
来佐证
A.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B.政治中心完成东迁
C.北方社会动荡不安
D.游牧民族势力扩张
12.“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由此可知,程朱理学
A.抑制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
B.影响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C.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
D.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高一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第2页(共6页)】
241311Z青海大通县期山中学2023~ 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 高 一 历 史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 出答题 区域 书 写 的答案无效 ,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o
4. 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 12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 , 每小题3分 , 共计48分 o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 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o)
1. 下表是新石器时代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社会概况 。据此可知
流域 谷物 炊器 衣料 交通工具 建筑材料
长江 稻 金 丝 舟 木
黄河 粟 雨 皮 车 土
A. 中国南北文化各具特色 B.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C. 阶级分化现象已经产生 D. 区域文化联系密切
2. 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了三省六部制,左右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700 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这一制度是
A. 分封宗法制 B. 三公九卿制
C. 九品中正制 D. 世卿世绿制
3. 下表是我国部分学者关于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 由此可知
学 者 评 价
赵翼(清) 孝文帝一味学习汉族制度礼仪,丢弃了鲜卑族的长处— 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 事力量,国势因此由盛而衰
白寿葬 通过汉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 和思想文化制度
庄辉明 孝文帝“ 汉汉于用夏变夷”,完全接受了中原封建文化及其价值观,而全未虑及其不良 成分之腐蚀性,并为之付出了将本民族消失于与汉族融合过程之中的代价
【高一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 第1页(共6页)】 241311Z
A.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结论 B. 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C. 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 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4. 唐代某沼令批评当时存在“ 您行吞并 , 莫惧章程” 和 “ 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 违法卖买” 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 井田制瓦解 B. 均田制受到了破坏
C. 分封制恢复 D. “ 市” 突破空间限制
5. 宋朝立国后 , 吸取汉唐时期地方监察官由于权力太大而变为割据势力的历史教训 , 采用了“ 分
而察之 , 互相牵制” 的统治政策 。其中 , 为节制知州的权力 , 北宋创置了
A. 称县制度 B. 刺史制度
C. 通判制度 D. 行省制度
6.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 皇帝沼令一直在西夏前线指挥的范仲淹改升武职 。范仲淹连上 三道奏表 , 请求皇帝收回成命 , 表示绝不能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武官 。范仲淹这一做法
A. 具有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B. 反对朝廷干预前线指挥作战
C. 沾染飞扬跋息的骄傲姿态 D. 深受“ 崇文抑武” 风气的影响
7. 公元997年 , 宋廷岁收2200多万缔 , 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 , 收入已高达
11000多万缔 , 收支却亏1500多万缔 。造成这种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衰退 B. 交纳“ 岁币”
C. 奢侈浪费 D. “冗官冗费”
8. 《辽史》记载:契丹“ 官分南北 , 以国制治契丹 , 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 ,
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材料描述的是
A. 中书门下省 B. 南北面官制
C. 猛安谋克制 D. “ 四等人制”
9. 金朝初期 , 凡猛安谋克户 , 平时从事“ 收渔(捕鱼)射猎” , 战时自带器甲 , 以猛安谋克为单位 , 编 成军队 , 应征出战 。这一制度
A.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B. 实现了女真政权封建化
C. 有利于金朝统一全国 D. 促进了女真政权的壮大
10. 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 , 同汉、蒙古、畏尤儿等民族长期相处 , 不断通
婚 , 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 回回 。 回回形成于
A. 秦朝 B. 汉朝
C. 元朝 D. 唐朝
11. 自南宋起 , 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 , 有 “ 财赋之地 , 人文渊数” 的说法 。这一现象可以用 来佑证
A. 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B. 政治中心完成东迁
C. 北方社会动荡不安 D. 游牧民族势力扩张
12. “ 自宋以降 , 仗义死节之士远铁前古 , 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由此可知 , 程朱理学 A. 抑制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 B. 影响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C. 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 D.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高一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 第2页(共6页)】 241311Z
13. 北宋中、后期,汁京等都市中出现了表演 “ 说话” 的大型固定场所— 瓦舍 。而且,上到统治 阶级,下到普通市民,都能欣赏“说话” 这一有趣的艺术 。导致“说话” 流行的根本原因是
A. 人们审美情趣的降低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D. 程朱理学的兴起
14. 自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终因为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被废除 。下令废除且规定 以后不许再立圣相的皇帝是
A. 汉高祖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15. 下表为明初侯寇侵扰的相关情况记载(部分)。据此可知,明初侯患
时间 概 况
洪武初年 “ 侯奴数掠海上,寇山东、直隶、浙东、福建沿海称邑”
洪武二年正月 “ 侯寇山东滨海称县,掠民男女而去”
洪武二年 四 月 “ 侯寇苏州、崇明等地”
洪武二年八 月 “ 侯入寇淮安”
洪武三年六月 “ 侯入寇山东,转掠温州、台州、明州等地,又寇福建沿海称县”
之后数十年间 “ 侯数寇海上,北抵辽,南记浙、闽,濒海称邑多被害”
A. 侵占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大片领土 B. 主要集中在福建沿海地区
C. 威胁明朝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D. 成为明朝最大的统治危机
16. 明朝中期,景泰至成化这几十年,王府庄田比明初增加了7. 5倍,勋戚贵族庄田比明初增加 4. 7倍 。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
A. 自然灾害频发 B. 农民起义爆发
C. 土地兼并严重 D. 皇室内部混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 共52分 O)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汉代以前,基本是按照血统、世袭爵位、职位,寒门之子基本没有可能进入国家政权管理 体制 。到了汉初,汉高祖认识到人才的紧缺和重要,开始选贤任职 。官员的选举标准是乡举 里选,由地方治理官员对辖区内有才能、德行的贤人义士向皇帝和上级进行推选的官员推荐 制度 。汉代察举制主要有三种名目:一是贤良方正,二是孝康,三是秀才 。然而,随着时间的 推移,察举制本身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察举制遭到全面破坏,人才选拔也已名不副实,察 举制逐步走向了没落。
—摘编自许为《 “ 以名入什”与“ 以文取士”人才选拔制度比较 — 以察举制和科举制为中心 》
【高一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 第3页(共6页)】 241311Z
材料二
科举制创始于惰朝,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 。唐朝沿袭 了惰朝的官员选拔制度,自由报考,以诗赋策问取士,但唐代科举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 明法、明字、明算、童子、道举等诸科,并且在每 一科里面又进 一 步细分 。其中,明经科重帖 经、墨义,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学经典的记忆 。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面向一般士人的对时 务策,突破了由士族门阀垄断的传统经学的限制 。 虽然诸科并存,但主要是以明经和进士两 科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摘编自李默海《布衣入什与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察举制和惰唐科举制产生的共同作用。
(6分)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五代时期,中国形成许多货币区,不但用的钱不同,而且不准运钱出境 。 宋朝时期各个 区域使用体大值小的铁钱,携带非常不便 。 而且政府受到周边民族政权军事上的威胁和侵 略,不得不养重兵以为备,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常靠发行纸币来弥补开支 。 南宋最 通行的纸币是会子 。会子的名字北宋就有了,吕惠卿的《日录》就提到会子,说 “ 民间自纳钱 请交子,即是会子;自家有钱,便得会子” 。 东南所用的会子,起初由民间发行,叫作便钱会 子,后来收为官营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会子起初止(只)行于两浙,后来通行到淮、浙、湖 北、京西等区,纳税和交易,多可使用,几乎成了 一种法币 。 宋代还有 一 些地方性的纸币:除 了川引以外,还有湖北会子和湖广会子 。湖北会子专用于湖北路,后来通行于湖广 。 淮交是 两淮用的交子,印造于乾道元年,背面印有“ 付淮南州军行使” 字样,所以只通行于两淮州县。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材料二
元朝纸币从借鉴前朝纸币的良好经验着手,同时注重吸收前朝纸币通货膨胀的教训,对 本朝纸币发行数量进行严格控制 。到目前为止,史学界普遍承认元朝纸币从生产、发展到消 亡共经过了4个时期,前后行用10余种(类)纸币 。元政府规定:“ 禁止金银、铜钱在市面流 通”,“ 只准官收作价”,把收集的金银集中于国库;元政府还颁发了《整治钞法条画》,对元朝 纸币的发行流通等作了基本的规定,用最严厉的国家法令强迫百姓只能使用元朝纸币 。元 朝纸币不仅轻巧便携,金额可大可小,而且遍布全国的平准行用库,为纸币在全国的流通提 供了保障 。元朝中后期,由于统治阶层的穷兵默武和穷奢极欲,造成政府财政支出无度、滥 发纸钞导致钞法遭到破坏,最终促使元朝走向灭亡。
—摘编自吴建军《浅谈元朝纸币的产生原因及流通特点》
【高一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 第4页(共6页)】 241311Z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两宋时期纸币出现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 , 指出宋元时期纸币发行和使用的不同点 ,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纸币 发行和使用产生的影响 。(10分)
19.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朱真认为,“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 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殼裸不平 。是故暴君污吏必慢 其经界。” 明代顾亭林也说:“ 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关;春秋时犹尊周 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关。” 在这种战争硝烟味极浓的政治环境中,孟子向统治者推行以德化 人的“ 王道” 理论势必行不通。
—摘编自肖观梅《浅析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不被重视的原因》
材料二
赵宋王朝依靠文人,大兴科举,平民士人因此而嶇起,具有了强烈的自觉意识,逐步走上 了政治舞台 。 宋代自开国创制以后的几十年里,社会积弊很深,政治气氛越来越消极 。 同时 统治者想借佛、老思想粉饰太平,以佛、老那种清静、无为来为他们的因循守旧作辩护 。这种 不思进取、无视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社会事实,促使有忧患意识的儒者同时发出了辟佛、老 和改革政治的呼声 。唐末五代是人欲炊盛、天理不存的时代,士人无耻,学风不正,有识之士 多认为堆有重振儒学才能磨砾士气,重建道德 。 因此,复兴儒学是解决 一 切难题的唯 一 途径。
—摘编自叶平《北宋儒学复兴的社会原因》 (1)根据材料 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孟子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不被重视的社会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宋代儒学复兴的社会背景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认识 。(4分)
【高一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 第5页(共6页)】 241311Z
20.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中国是一 个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作为与内地 密切联系的一部分,中国边疆亦是统一 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 。在漫长而曲折的 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古代历代统一王朝对边疆治理的政策也在不断变化 。辨其流脉,不外 乎两种:一是“ 因俗而治”,一是边疆内地 一体化 。纵观历史发展长河,上述两种既矛盾又统 一 的边疆治理策略始终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并在边疆治理政策的具体实施过 程中起到不同作用。
—摘编自陈跃《 “ 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 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 , 围绕“ 边疆治理政策” 自拟一个论题 , 并加以论 述 。(要求:论题明确 , 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论述完整;逻辑严密 , 条理清晰。)
【高一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 第6页(共6页)】 241311Z青海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
高一历史答题卡
条形码粘贴处
淮考证号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0][0][0][0][0][0][0][0][01
必
[1][1][1][1][1][1][1][1][1]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
[2][2][2][2][2][2][2]
[2]
意
号;非选择题使用黑色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按照题号顺序在
[3][3][3][3][3][3][3]
[3]
第
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
[4][4][4][4][4][4][4][4][4
[5][5][5]
[5]
5列
[
项
上答题无效。
[6
]
[6]
[6
[6]
6
[6]
3.保持卡面清洁,不折登、不破损。
列
7
[7]
j
6
[7
[7]
1
「81
[8]
[8]
填涂
正确填涂:
缺考
9
[9][91[91[91[9j[91[91
[9
范例
错误填涂:的
标记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1 CA][B][C][O]
6 CA][B][C][D]
11 [A]CB]CC]CD]
16 CA][B][C]CD]
2CA][B][C][D]
7 [A][B][C][D]
12 [A]CB]CC]CD]
3 CA][B][C][D]
8 CA][B][C]CD]
13 [A]CB]CC]CD]
4 CA][B][C][D]
9[A][B][C][D]
14 [A][B]CC]CD]
5 CA][B][C][O]
10CA][B][C1[D
15 [A]CB]CC]CD]
非选择题(请使用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
17.(12分)
(1)6分)】
(2)6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高一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第1页(共2页)241311Z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8.(14分)
(1)4分)】
(2)10分)】
19.(14分)
(1)4分)】
(2)6分)】
(3)4分)】
20.(12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高一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第2页(共2页)241311Z青海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2.B3.A4.B5.C6.D7.D8.B9.D10.C11.A12.B13.B14.D15.C16.C
17.(1)变化:察举制自下而上,以官选官,而科举制允许自由投考,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察举制选官标准
多样,科举制则以一科取士;相比察举制,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更加客观、公正。(6分)
(2)共同作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加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打开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
道,为国家选拔和输送了相对优秀的官员;有利于打破出身论的阶级固化,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通:推动了
文官政治的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
18.(1)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繁荣,需要更轻便的通用货币;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不安:政府开支庞大,财政困
难:防止铜钱外流。(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不同点:宋朝作为辅币发行,元朝作为主币发行;宋朝由民间发行到官方发行,元朝由政府统一发行和管
理:元潮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流通,宋朝主要局部地区使用;相比宋朝,元潮制定严密的钞法,强制性使用纸
币。(4分,任答两点即可)积极影响:纸币轻巧便携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明
清白银货币的发展奠定基础。(4分,任答两点即可)消极影响:战争等原因导致财政人不敷出,政府遂发钞
弥补财政赤字,失信于民:纸币的发行与国家实际的金银储备不匹配,易发生通货膨胀。(2分,任答一点
即可)
19.(1)社会原因: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兼并战争频繁;礼乐制度崩
溃:孟子思想不适应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4分,任答两点即可)
(2)社会背景:统治者提倡文治,大兴科举,不断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宋代内忧外患的社会积弊使得士人
有了复兴儒学的强烈动机:佛、道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发展:唐末五代以来人欲炽盛、,世风
日下的现实推动儒者重建社会道德:人心思治建立了儒学复兴的社会共识。(6分,任答三点即可)
(3)认识:儒学的发展深受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影响;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今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学既需要在改革中发展,又需要在融汇中创新。(4分,言之成理即可)
20.示例:
论题:“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在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中相辅相成。(2分)
论述:边疆治理是任何一个政权都要面临的问题。中国古代王朝主要采用了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
两种模式,即“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在古代历史长河中,这两种治理模式的实施因不同时期而变
化。秦汉时期,以边疆内地一体化为主,兼及“因俗而治”。中央王朝在边疆行政管理体制上更多的是实行
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郡县制,其官吏的选任与地方赋税的征纳基本上归中央统一掌管。从魏晋以后的很长
时间内,以“因俗而治”为内涵的羁縻政策成为各王朝治理边疆的最主要政策。元朝在内地和边疆实施了行
省管理形式,但是两者在内容上有很大区别。元朝的行省下设土官或元帅府或军民万户府等管理的行政制
度,实质就是宏观在中央直接管理下的微观羁摩统治,是中央直接管理与地方“因俗而治”的有机结合。
(8分)
从历史发展看,“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这两种政策在不同时期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不同,
但是基本上没有舍它而独存,而是互为参用。(2分)
(“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的情给分)】
【高一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参考答案】
24131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