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训练2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2023·永州市高三三模]南北朝时期,门第之风盛极一时,择偶必先看门第出身,高门大姓结成一个封闭的婚姻圈,只在圈内通婚,不与庶族通婚,……与此同时,北朝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却越来越普遍,胡汉之间的婚姻风俗也相互影响。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 )
A.宗法制度发展完善得愈加系统严密
B.九品中正制强调出身门第血缘纯正
C.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渐成时代潮流
D.门第观念不影响胡汉之间通婚关系
2.[2023·湖南长郡中学月考]东晋时期,凉州僧人竺佛念翻译的《长阿含经》中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正令,不敢违背”这样的句子。但查阅《长阿含经》的巴利文原版,发现这些句子是译者自己添加的。这一现象说明( )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佛教已融入中国文化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三教合流的趋势出现
3.[2023·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唐太宗希望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有效地集中统治阶级的意志,把君主专制与宰相议事这种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为此他( )
A.改革完善科举制度
B.架空三省宰相实权
C.实行政事堂集议制
D.重用品位较低官员
4.[2023·黑龙江百校联考]唐太宗至唐高宗前期,官学鼎盛,私学不显;从开元、天宝年间迄于唐末,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广泛发展起来。这一变化得益于( )
A.选官制度的发展B.诗歌创作的鼎盛
C.社会阶层的流动D.官学地位的衰颓
5.[2023·湖北新高考高三上期末]隋唐时期,以坊市制度为基础的城市结构及管理体制达到顶峰,城郭内居民住宅区为坊,商品交易区为市。里坊实行宵禁政策,犯禁者将受严惩;市设市署和平准署管理市场交易。后来管理渐趋松弛,封闭的坊市结构向开放的街市转变;五代时集中的市制趋于瓦解,临街设铺已无法禁止。材料说明( )
A.坊市制度瓦解城市管理非常混乱
B.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渐趋瓦解
C.商品经济繁荣影响城市管理规划
D.城市规划管理受政局影响较大
6.下图是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的比较。这反映出( )
A.南朝政治文化的成熟
B.南北实力的此消彼长
C.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D.北朝政治文化的优势
7.[2023·山东中学联盟高三联考]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除个别人坚守道统而排斥异端之外(如韩愈),一般都是随意出入于三教之间,或外修儒服而内通佛理,或一边求仕一边修仙,自己不以为怪,别人也司空见惯。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三教合一弥漫到社会各个领域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思想文化
C.思想活跃、开放包容的社会现实
D.传统文化在交融借鉴中走向成熟
二、非选择题(第8题14分,第9题14分)
8.[2023·山西名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因“北人南迁”所引发的生产技术变革,基本解决了大量人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存问题,长江中游地区(江西、湖南)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主产区。在长江下游地区,北方移民还将其旱作农物——小麦引入该地,稻麦复种制逐渐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普遍性的耕种制度。随着粮食产量的有效提高,长江下游地区的民众开始追求“高质量”发展,“茶、桑、果、渔业、纺织、制瓷等多种商品性经营和海陆运输业发展起来,以扬州为发展龙头,苏州、江宁为犄角的三角形农业经济区在唐后期基本形成”。
——摘编自张欣《“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徙与技术革新及影响》
材料二 唐代,江南地区的农具有许多改进,曲辕犁得到了推广,筒车也在南方各地的水田中得到应用,水利灌溉事业进步明显。《新唐书》记载,唐后期全国共修建水利工程101项,其中江南道达49项,居各道之首。北方先进的丝织技术此时也传到浙东;南海、广州和桂林的棉纺织业已全国闻名;南方矿冶业也有显著发展,有铜、锡开采的县数已超过北方。扬州是唐代造船业中心,洪州(今南昌)也是唐代的造船基地。大运河开通后,位于水陆商路交会点的扬州“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广州则发展为唐代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江南各道,形成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
——摘编自张瑜《浅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指出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时代性因素。(6分)
9.[2023·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作者吴兢(670~749),生活在高宗、武后、玄宗年代。《贞观政要》共有十卷,分为四十篇,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几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幅贞观年间政治上的《清明上河图》。以下是《贞观政要》目录摘编:
第一篇 君道 第三篇 任贤 第四篇 求谏
第五篇 纳谏 第七篇 择官 第十八篇 俭约
第二十五篇 奢纵 第三十篇 务农 第三十一篇 刑法
第三十三篇 赏献
判断《贞观政要》对研究唐代贞观年间历史的史料价值。(4分)如果你是生活在贞观年间的唐朝大臣,请向唐太宗李世民就“为君之道”提出至少四条合理建议。(10分)
通史训练2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
1.解析:由材料“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却越来越普遍,胡汉之间的婚姻风俗也相互影响”可知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认同进一步发展,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就遭到破坏,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由材料“择偶必先看门第出身”可知强调的是门阀制度,排除B项;魏晋时期门第观念影响胡汉之间通婚关系,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据材料可知,佛教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融入佛经,以适应中国社会需要,对自身进行中国化改造,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适应儒家思想,没有反映传统价值观的变异,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出佛教融入中国文化、适应中国社会的主观意图和努力,但对于有没有融入中国文化这一结果并无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道教的内容,所以看不出道、儒、佛三者的关系,排除D项。
答案:C
3.解析:材料体现君权和相权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并同时提高工作效率,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实行政事堂集议制,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架空而是分散或削弱相权,排除B;A、D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C
4.解析:据材料可知,得到广泛发展的私学是“具有应试倾向”,说明当时私学是受到科举考试的影响,故选A项;当时得以发展的私学主要是服务于“应试”而非诗歌创作,排除B项;社会阶层的流动是私学广泛发展、科举制度完善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仅由材料可知私学得以发展,无法判断官学发展情况如何,排除D项。
答案:A
5.解析: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的城市管理是以坊市制度为基础,并且较为严格,后来管理松弛、封闭的市坊向开放的街市转变,尤其到了五代时临街设铺,这些变化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即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的管理规划,故选C项;市场管理松弛不等于非常混乱,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中国古代政府实行的国策,隋唐五代时并未瓦解,排除B项;城市管理规划受商品经济繁荣的影响,而非政局,排除D项。
答案:C
6.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内容可知,南朝人的政治生活较为单一,比较侧重于文化方面,相比较而言,北朝人不仅锻炼各种技艺,如“武艺绝伦”“工骑射”,而且还关心政治,积极参与政治,如“善于决断”“敏于从政”等,据此可知,北朝人的政治文化具有一定的优势,选项D项。
答案:D
7.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不再单纯推崇儒家,而是深受佛道思想影响,这在唐朝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反映了思想文化领域三教并存,内部意识形态方面始终保持着混合兼容的状态,进而反映出唐朝是思想、文化上最为宽松的时期,显示了当时思想活跃、不拘一格的社会现实,故选C项;材料的重点不是三教的融合,也未反映出社会各个领域受三教合一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三教并存并不是在商品经济冲击下产生的,没有必然逻辑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借鉴,也未体现走向成熟,排除D项。
答案:C
8.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二“江南地区的农具有许多改进”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从材料一“北方移民还将其旱作农物——小麦引入该地,稻麦复种制逐渐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普遍性的耕种制度”可知,北方粮食作物的引入及耕作制度的发展;由材料二“水利灌溉事业进步明显”和材料一“随着粮食产量的有效提高”可知,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据材料二“南海、广州和桂林的棉纺织业已全国闻名……扬州是唐代造船业中心”可知,形成多个专业化的手工业中心;从材料二“广州则发展为唐代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可知,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据材料二“位于水陆商路交会点的扬州‘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可知,以扬州为代表的全国性商业都会的崛起;从材料二“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江南各道”可知,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源地。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浅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结合所学可知,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第(2)问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据材料一“安史之乱后,因‘北人南迁’所引发的生产技术变革”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前后的人口南迁潮流;据所学可知,赋役制度改革(两税法的实施);从材料二“大运河开通后,位于水陆商路交会点的扬州‘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可知,依托大运河的全国性的商贸活动;据材料二“广州则发展为唐代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结合所学可知,开明的对外政策(市舶司的设置)。
答案:(1)表现:生产工具的进步;北方粮食作物的引入及耕作制度的发展;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形成多个专业化的手工业中心;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以扬州为代表的全国性商业都会的崛起;成为国家主要的税源地。(6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6分)
影响: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2分)
(2)时代性因素:安史之乱前后的人口南迁潮流;赋役制度改革(两税法的实施);依托大运河的全国性的商贸活动;开明的对外政策(市舶司的设置)。(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9.解析:判断史料的价值先从史料本身入手,再进行评价。据材料“《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可知《贞观政要》为唐朝贞观年间之后唐朝人吴兢留下的文献史料,属于二手史料,对研究唐朝贞观之治有较高的史料价值。(2)《贞观政要》是一部治国施政的方案集合,可结合材料目录中的篇目内容进行思考探讨。据材料,《贞观政要》篇目内容包括“君道”强调君主的个人修养;“择贤”“择官”主张君主应任人唯贤,加强吏治;“求谏”“纳谏”强调君主应广开言路,采纳各方建议;“俭约”“奢纵”可知为政要戒奢纵,提倡俭约;“务农”说明政府应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以民为本;“刑法”可知治理国家要依法治国,公正法治;“赏献”说明治国理政要赏罚分明,强调公平。
答案:(1)《贞观政要》是唐朝贞观年间之后唐朝人吴兢留下的文献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对研究唐朝贞观之治有较高的史料价值。(4分)
(2)建议一: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心存百姓”、勤政爱民的有道明君。建议二:广泛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建议三:吸取隋朝灭亡的深刻教训,做到居安思危,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建议四:广兴科举,任人唯贤,不问门第、职位和从政时间的长短。所谓“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其他言之成理即可,但答案必须联系材料中的篇目)(10分)
其他答案:建议五:戒奢从简,清静无为。建议六: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建议七:刑法严明,赏罚分明,等等。通史训练3 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2023·雅安市高三三模]雍熙二年,“宰相李昉之子宗谔、参知政事吕蒙正之从弟蒙亨、盐铁使王明之子扶、度支使许仲宣之子待问,举进士试皆入等。上曰:‘此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为有私也!’皆罢之。”类似现象在北宋时有发生。这种做法( )
A.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B.践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2023·湖南长沙一中月考]北宋初年,盐酒等商品都纳入了官方专营。北宋中期以后,朝廷规定:诸官监酒务、盐务经营不善而亏本者,准人承买,承买者须以一定数额产业作抵当,一般以三年为一界,向官府缴纳课利。这一调整( )
A.确保了官营手工业的经营利润
B.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
C.反映北宋取消了盐酒官营政策
D.提升了私营工商业的积极性
3.[2023·重庆一模]辽中京大定府始建于1007年,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研究表明,辽中京城规整有序,改变了上京“以东为尊”、随形就势的布局,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据此可知,辽中京城的营建( )
辽中京遗址平面图
A.彻底改变了游牧行国体制
B.因地制宜而形成方正布局
C.反映出对中原正统的认同
D.体现了辽代文化的二元性
4.[2023·绵阳市三模]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科举制在北方推行( )
A.助推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B.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矛盾
C.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D.强化了“大一统”思想
5.宋代城市的市场交易已从固定的“市”渗透到“坊”,渗透到城墙内的每一个角落,并扩展至城墙外,连城墙外的附郭草市也被纳入城市市场之中。由此,不少附郭草市脱离了乡村管辖制度,并入以坊、厢管辖的城市体例。这表明宋代 ( )
A.城乡经济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B.官府对商业的管控更加严厉
C.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巨变
D.城市治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6.北宋时,苏辙出使辽国,发现其兄苏轼的大名在当地如雷贯耳,诗词文章亦广为流传。之后,他在诗中写道:“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这表明( )
A.宋辽实现文化习俗统一
B.文学成为民族交流的载体
C.诗词成为当时文学主流
D.苏轼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
7.[2023·河北高三省级联测]元朝时期,蒙古族的马奶酒为中原所接受,北方传来的胡萝卜、洋葱成为了南方餐桌上的必备之物。中原婚配中出现“频求更嫁,不以为耻”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南北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B.中原生活习俗受到统治者推崇
C.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
D.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持续上升
8.王祯《农书》记载:“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棉之为用。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由此可知,元朝时( )
A.木棉开始向北传播
B.商贾对外出口大宗棉布
C.丝绸产量不及棉布
D.国家统一促进棉布流行
二、非选择题(第9题14分,第10题12分)
9.行省制是元朝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的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二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6分)
(2)为什么说行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8分)
10.[2023·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上期末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下列为出土的西夏王朝雕版、活字印刷品。
分析说明材料中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
通史训练3 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
1.解析:据材料“上曰:‘此并势家,与孤寒竞进,纵以艺升,人亦谓朕为有私也!’皆罢之”,可知北宋时皇帝对高官子弟中举任职之事否定,说明当时官宦子弟与寒门子弟公平竞争考取科举,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C项。
答案:C
2.解析:据材料“北宋初年……官方专营……北宋中期以后……诸官监酒务、盐务经营不善而亏本者,准人承买”可知,宋代放松了盐酒专营制度,允许私人承包这一方法来提高收入,这有利于提升私营工商业的积极性,故选D项;据材料“诸官监酒务、盐务经营不善而亏本者,准人承买……向官府缴纳课利”可知,盐酒官方专营的政策被打破,失去国家政策的保护,官营手工业的利润应该是减少了,确保了官营手工业的经营利润推理错误,排除A项;据材料“承买者须以一定数额产业作抵当,一般以三年为一界,向官府缴纳课利”可知,调整措施仅涉及了工商业的经营政策,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诸官监酒务、盐务经营不善而亏本者,准人承买”可知,该项政策是对盐酒专营制度做出的调整,并不是取消盐、酒官营政策,排除C项。
答案:D
3.解析:据材料“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可知,辽朝中京城的城市布局明显跟中原政权城市布局比较相似,这说明辽的统治者学习并认同中原文化,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辽朝虽然受汉化影响,但依然保留本民族特点,如“四时捺钵”制,排除A项;因地制宜强调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材料重点突出的是辽中京与中原都城的相似之处,排除B项;辽代“文化二元性”指辽政权既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融合了汉族的文化特色,材料只反映了辽对中原王朝的学习,排除D项。
答案:C
4.解析:据材料可见少数民族政权通过考查儒家文化,培养少数民族士子对中华文明认同,促进民族融合的同时强化了少数民族人民对大一统中国的思想认识,故选D项;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南移,不涉及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当时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长期对立,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经济交流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
答案:D
5.解析:根据“宋代城市的市场交易已从固定的‘市’渗透到‘坊’,渗透到城墙内的每一个角落,并扩展至城墙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宋代的商品交易市场突破了空间限制,说明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故选C项。
答案:C
6.解析:由材料可知,苏轼的诗词文章在辽国境内广为流传,而诗词文章属于一种文学体裁,这表明文学也成为当时民族交流的载体,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B
7.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蒙古族的马奶酒为中原所接受”“北方传来的胡萝卜、洋葱成为了南方餐桌上的必备之物”,可知在元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现象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故选C项;题干内容所述现象(民族交融)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也就不能得出“南北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的结论,排除A项;虽然在题干内容中述及了有关中原的一些生活习俗,如喝马奶酒、婚配等,但是并没有述及统治者对这些习俗的态度如何,排除B项;“持续上升”这一表述属于“过程”的范畴,而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元朝这一个时期,并且“蒙古族的马奶酒为中原所接受”也不属于“南方经济文化”的范围,排除D项。
答案:C
8.解析:材料反映了元代棉种植业及棉纺织业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棉花北传的确切时间,无法反映开始,故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海外贸易,无法得知棉布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所以排除B项;丝绸与棉布的产量的比较,材料中无直观体现,排除C项;元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国家统一以及交通发展,南北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带动棉纺织业在全国的发展,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9.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得出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形便的划分旧制;根据材料二得出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等方面回答。
答案:(1)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6分)
(2)原因: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受中央节制,代表中央政府管理地方。(4分)
历史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分)
10.解析:分析说明材料中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答,首先分析每一个出土文物的史料价值,例如图1是西夏《天盛改旧新订律令》,表现的是西夏的法律制度,可供研究西夏的制度和社会治理情况;图2是西夏农户向官府纳粮的收据,可供研究西夏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状况;图3是西夏文《论语》,《论语》是儒家优秀文化的结晶,雕版西夏文的《论语》反映了西夏文化的发展以及与汉文化的交流、交融;图4是佛经,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西夏文佛经反映了西夏佛教和文化的发展状况;最后总体概括,以上四幅图片都是西夏出土的雕版、活字印刷品,这些印刷品的出土表明西夏时期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论语》等文物反映了对汉文化的学习、继承与发展。考古发掘的史料属于实物史料,这些出土文物是研究西夏历史和边疆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宝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答案:这些出土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表现的是西夏的法律制度,可供研究西夏的制度和社会治理情况;图2的纳粮收据可供研究西夏农业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状况;图3的西夏文《论语》,反映了西夏文化的发展以及与汉文化的交流、交融;图4的佛经反映了西夏佛教和文化的发展状况。(8分)
这些印刷品的出土表明西夏时期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对汉文化的学习、继承与发展。这些出土文物是研究西夏历史和边疆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宝贵的历史研究价值。(4分)通史训练4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2023·辽宁协作校高三上期末]明代阁臣选拔方式统计如下表所示,其中“特简”指由皇帝独断亲简,这反映了( )
方式 特简 其他14种方式 总计
人数 46人 115人 161人
占比 28.6% 71.4% 100%
A.皇帝乾纲独断,大权独揽
B.皇帝选拔阁臣时会参酌他方意见
C.实用型政治人才易被推荐
D.阁臣品质与科举考试标准相一致
2.[2023·重庆模拟]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放“洋市”,准许私人出海贸易。史书记载:从月港出发的海上航线有18条,与47个亚洲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月港商人还以吕宋(菲律宾)等地为中转站,与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进行交易。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开始废弃海禁政策
B.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扩大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形成
3.[2023·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量检测]明朝及清初,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都具有公开性。自康熙起,奏折这一新的文书形式出现,上奏者不得泄密,且不经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以后其使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可“风闻”上报。这一新的文书形式客观上有利于( )
A.提高政府决策效率B.突出内阁中枢地位
C.扩大王朝统治基础D.扭转乾纲独断局面
4.[2023·福建名校联盟大联考]清代前期,西北的军用马匹包括军队中的现役军马和马场中牧养马匹。现役马政分为八旗马政和绿营马政,八旗和绿营又各有牧马草场负责平日放牧,战时由骑操者具体饲养管理。牧养马匹的马场遍及今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四省区。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马政建设( )
A.拓展了西北疆域
B.提升了军队作战实力
C.加剧了人地矛盾
D.拓宽了民族交融途径
5.[2023·吉林二模]自雍正起,清政府在西南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官员,负责地方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组织乡勇、兴办学校、实行科举等工作,称为“改土归流”。据此可知“改土归流”(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危险
B.有利于民族交融实现民族平等
C.加强了西南的税收管理
D.有利于西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6.[2023·济南市高三模拟]乾隆年间清廷编修的《清史列传》中,把曾经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臣均编入了《贰臣传》,把史可法等当初誓死抵抗清军的前明官员列为忠臣。此举意在( )
A.重新审定明朝降臣的历史贡献
B.强化传统观念维护专制统治
C.为本朝修史确立新的指导思想
D.重新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7.[2023·榆林市高三四模]明代初年,政府对矿冶业实行“官置炉冶”“尽数解官”的政策,而明中期以后则“设广秤税”“给票贩运”“听其所卖”。这政策变化( )
A.使官营手工业开始衰落
B.刺激了民营矿冶生产的发展
C.加强了政府对矿户的管理
D.适应了雇佣关系发展的需要
8.[2023·山东淄博部分学校考试]如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 )
A.民间风俗和习惯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决定作用
B.基层社会的矛盾体现出明代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
D.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
二、非选择题(第9题14分,第10题12分)
9.[2023·海南高三学业水平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中国古代山地的全面开发利用以明清时期为盛。闽浙赣等省山区“种靛、采耳、伐木、烧炭”等业兴盛,万洋山区的垦殖“以种蓝为业”,赣南山区以烟草、甘蔗等为经济作物大宗。秦巴山区有木材、木耳、香菇、生漆、桐油、白蜡、药材、茶叶、烟叶、染料等种类。清代各地曾不同力度地倡导在山区植树造林,多数省区都采取相应举措,改变了以往“知伐而不知种”局面。与山区开发兴盛相应,关于山地开发利用的讨论增多。明代《农政全书》、清代《授时通考》等,沿用元代王祯垦山为梯田的说法。徐光启《旱田用水疏》总结的用水之源(泉)的六种方法,大多与山乡田地灌溉相关,强调源高之水与梯田灌溉相结合。晚清吴翰章著《兴山种艺说》内容涉及山区粮食生产、经济林木的种植和开发、山地利用。
——摘编自张建民《明清时期的山地资源开发及山区发展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山地资源开发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清时期的山区发展思想。(6分)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两个朝鲜人相约去买书,甲:“我们到书市买文书去。”乙:“买什么书?”甲:“买《赵太祖飞龙记》《唐三藏西游记》。”乙:“买四书五经也好。既读孔圣之书,必达周公之理,买那些通俗读物干什么?”甲:“《西游记》热闹,好看解闷。”
学者朱舜水侨居安南(古越南)时问安南某官员:“尊府古书多否?”答曰:“少少足备观览。”他又问:“有通鉴纲目、前后汉、廿一史、《史记》《文献通考》、纪事本末、《潜确居类书》《焚书》《藏书》及《古文奇赏》《鸿藻》等书吗?”答云:“俱有,唯《鸿藻》无有。”
——据[明]朱舜水《安南供役记事》、[朝鲜]崔世珍《朴通事谚解》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通史训练4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
1.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明代阁臣选拔方式中的其他方式占71.4%,说明皇帝在选拔阁臣时会参考他方意见,故选B项;明朝时君主专制虽大大加强,但表格中皇帝独断亲简仅占28.6%,数据上不占绝对优势,因此无法反映其“独断”,排除A项;材料只说明选拔阁臣,并未说明选拔出来的阁臣的类型为实用型,排除C项;明朝实行科举制,考试成绩是重要的人才选拔依据,但材料只涉及阁臣数量,无法体现阁臣品质,其是否与科举考试标准一致无法判定,排除D项。
答案:B
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隆庆年间中国与众多亚洲国家乃至于欧洲国家均有贸易往来,瓷器、棉布、丝绸等手工业品行销世界,这有利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故选B项;隆庆年间因为倭乱平息,海禁政策有所松动,但并未放弃海禁政策,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在大西洋沿岸,排除C项;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形成于工业革命之后,排除D项。
答案:B
3.解析:材料“且不经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这种奏折制度流程少、服务于君主专制,而流程越少、君主集权程度越高则决策效率越高,故选A项;材料明确指出,奏折不经其他结构,因而无法突出任何机构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直达御前”可知,奏折服务于君主专制,而君主专制的加强不利于王朝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君主专制的加强,本身就是乾纲独断的表现,排除D项。
答案:A
4.解析:据材料“清代前期……现役马政分为……马场遍及……”可知,清代马政建设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养马的场地也很充足,这使得马匹的质量有保障,提升军队作战实力,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清初在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西北四省牧养马匹,说明这些地区已经归属清朝版图,并不是通过马政事业拓展了疆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西北四省在清初,地广人稀牧草丰富,有利于发展马政事业,马政建设加剧了人地矛盾的这一结论错误,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养马是西北游牧民族的传统,因此马政建设不是新的民族交融的途径,排除D项。
答案:B
5.解析:改土归流实行以中央任命并可随时调换的流官代替土司管辖地方,这样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和加强中央集权,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故选D项;改土归流的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防止地方割据,因为题干信息显示流官的职权范围涉及地方管理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并不能彻底消除地方割据的危险,排除A项;改土归流的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但这与民族交融和民族平等不属于同一范畴,所以不一定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实现民族平等,排除B项;改土归流主要的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仅仅是加强地方的税收,C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C项。
答案:D
6.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清朝所编纂的《贰臣传》中,其人物身份是“曾经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臣”,并把“史可法等当初誓死抵抗清军的前明官员列为忠臣”,说明乾隆皇帝寻求儒家价值观念的认同,达到思想的统一,进而维护其专制统治,故选B项;将明朝降臣编入《清史列传》中,从表面来看能够体现乾隆皇帝重新评价他们的历史贡献,但是这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了“曾经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臣”“誓死抵抗清军的前明官员”这两类人物,并没有涉及其他,不能据此扩大为“为本朝修史确立新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南宋以后,程朱理学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其正统地位并没有受到冲击,排除D项。
答案:B
7.解析:“官置炉冶”“尽数解官”大意为政府掌握矿业的控制权,将相关的产业都收为政府所有,使得矿业几乎成为官营和政府垄断,但是到了明朝中期,设置矿业税,允许民间售卖,则有利于刺激民营矿冶生产,故选B项;材料主要指的是矿业,不能代表整个官营手工业,排除A项;材料只是表明政府由控制矿业到逐渐放松,没有反映对矿户的管理,排除C项;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的手工行业内,排除D项。
答案:B
8.解析: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呈现多样化,有乡村自行调停和仲裁的,也有当事人之间谈判解决的,也有通过官方诉讼解决的,体现了在处理纠纷过程中国家法与习惯法在基层治理中相互配合与交融,故选C项;“决定作用”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民间纠纷不能简单归结为阶级矛盾,排除B项;各种纠纷得以解决,有的是经地方官裁定解决的,说明地方管理没有失控,排除D项。
答案:C
9.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明清时期人地关系可知人地矛盾尖锐;结合山地开发的条件可知人口向山区迁移;结合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可知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及推广种植;据材料“赣南山区以烟草、甘蔗等为经济作物大宗”可知商品经济发展;据材料“与山区开发兴盛相应,关于山地开发利用的讨论增多”可知明清以前山区开发经验积累。第(2)问从现实和历史角度客观评价,据材料“清代各地曾不同力度地倡导在山区植树造林,多数省区都采取相应举措”可知开发与维护相结合;据材料“徐光启《旱田用水疏》总结的用水之源(泉)的六种方法,大多与山乡田地灌溉相关”可知重视山田水利灌溉;据材料“晚清吴翰章著《兴山种艺说》内容涉及山区粮食生产、经济林木的种植和开发、山地利用”可知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有利于山区经济发展;结合明清时期山地资源开发对后世的影响可知为后世山区开发提供了借鉴。
答案:(1)背景:人地矛盾尖锐;人口向山区迁移;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及推广种植;商品经济发展;明清以前山区开发经验积累。(8分)
(2)简评:开发与维护相结合;重视山田水利灌溉;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有利于山区经济发展;为后世山区开发提供了借鉴。(6分)
10.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可根据朝鲜人买书的讨论得出论题:明朝时期中华文化广泛传播至周边国家。结合所学从明代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中国文化的传播、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答案:示例一
论题:明朝时期中华文化广泛传播至周边国家。(2分)
论述:明代农业和工商业经济高度发展,文化繁荣,阳明心学和明末进步思潮兴起。政治上与周边国家存在朝贡关系,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加强。朝鲜人购买儒学及文学书籍,安南官员藏有大量中国书籍,说明中华文化在周边国家广泛传播。郑和下西洋,也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今天的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8分)
综上,明代通过商品贸易、官方往来等途径将中华文化广泛传播至周边国家,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2分)
示例二
论题:明代文化在多方面出现新的发展。(2分)
论述: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工商业市镇兴起,市民阶层壮大,促进了小说、戏曲等世俗文化的发展;思想上出现了要求解放人性的进步思潮。朝鲜人购买《赵太祖飞龙记》《西游记》等小说作品,安南官员藏书中有李贽的著作等,佐证了明代文化的新发展,以及在当时的影响力。(10分)通史训练5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2023·福建联考]《资政新篇》认为,欲立法,第一要“教法兼行”,将教育和立法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倚仗于法;第二要慎“用人”,必须有“奉法执法行法之人有以主之,有以认真耳”;第三要善变通,“盖法之质,在乎大纲(宪法性文件),一定不易,法之文,在乎小纪(具体法例),每多变迁”。由此可知( )
A.太平天国政权注重法治建设
B.西方法治理念已被国人接受
C.洪仁玕的法治思想具有中西合璧的特征
D.《资政新篇》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
2.[2023·江苏省高三押题密卷]道光时代,人们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至于协定关税,他们也觉得是方便省事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可以省去争执。下列对材料的解读符合客观实际的是( )
A.完全符合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
B.改变了贸易入超的状况
C.出现了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局面
D.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3.[2023·江苏决胜高考高三大联考]下表为近代一次战争的失利后,社会上出现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反映出时人( )
言论一 “俄约甫定则议琉球,琉球未归则议越南……欲长治久安,非出于一战不可。”不能获胜,战也有益:“知我创痛之所在,则上下卧薪尝胆,易辙改弦,或犹未晚耳。”
言论二 “方今发捻交炽……中国实自强不暇,苟可与洋人相安无事,不宜轻开衅隙。”“战守无具,不能不以和,允为御侮长策。”
A.思考国家未来道路的走向
B.民族觉醒意识的高涨
C.都能正确认识战争的本质
D.认同洋务运动的举措
4.[2023·广东四校联考]晚清以来,不少人对西方及其事物持拒绝、排斥甚至敌视之态度。19世纪末活跃在政治舞台的官员刘思溥公开表示自己生平最恶“洋”字,但是他家中却有一个帽架是由欧洲进口的马口铁所制。这说明( )
A.列强入侵主要采用隐蔽手段
B.士大夫崇洋慕洋的思想显现
C.清朝官僚队伍亟待加强整治
D.“欧风美雨”的浸染日趋深入
5.[2023·湖北十一校联考]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充满活力的传统棉花制造业使工业化变得更加困难。此后,西方帝国主义开始对中国的条约口岸施加压力,在19世纪下半叶用棉纱和棉布淹没了中国……1877年,一位西方商人说“外国商人已经耐心地等待着达成这些目标好久了”。这说明( )
A.自然经济对工业化的抵制导致近代中国落后
B.列强的资本输出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棉织业发展是一部资本主义国家全球扩张史
D.列强借此把近代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2023·唐山市高三三模]1880年,洋务派代表人物刘铭传在《铸造铁路意图自强折》中阐述了修建铁路的意义。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但被外国人控制。铁路的修筑客观上( )
A.推动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
B.增强清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C.导致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
D.便于列强进一步资本输出
7.[2023·凉山州高三三模]1898年,因日语词汇“领土”的输入,国人开始零星地运用这一新概念。自1905年起,该词不仅为大量新式知识分子所运用,而且见诸官方文书。辛亥革命前夕,“领土”更是取代“版图”成为中国最为核心的疆土概念。这反映了 ( )
A.国人对主权的强烈诉求
B.西学东渐影响语言结构
C.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最大
D.辛亥革命强化民族意识
8.[2023·保定市高三二模]20世纪初,梁启超著《新民说》,认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以若是之民,得若是之政府官吏,行若是之政”,“故民智、民力、民德不进者,虽有英仁之君相,行一时之善政,移时而扫地以尽矣”。这反映出当时梁启超( )
A.迎合国民革命的诉求
B.维护民主宪政的成果
C.强调思想启蒙的作用
D.揭露清末新政的虚伪
二、非选择题(第9题15分,第10题12分)
9.[2023·九师联盟高三上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本之木。实际上,晚清出现的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与传统的经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鸦片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小部分开明、务实之士,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以应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思想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所谓晚清思潮史,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会的历史。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迅速摆脱了民族危机,一跃而成亚洲第一强国的现实,为中国提供了直观的范例。晚清社会思潮中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这是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象。由于不同阶级、阶层和人群所处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不同,他们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期盼速成近代化的急躁思想。
——摘编自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进步思潮产生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进步思潮的特点。(6分)
10.[2023·潍坊市高三三模]下图为清末的一幅新闻漫画《婚姻自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图说:一位教民家庭的女子不愿与父母为其择定的男子成婚,她找来外国传教士为她求恳,说服父母允许她退婚并入读教会所办的女校。
——《图画新闻舆论时事报》(1909年6月22日)
提取材料信息,解读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通史训练5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1.解析:据材料可知,洪仁玕主张将教育和立法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倚仗于法”,说明其受到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影响,其次,他认为要慎重用人和善于变通,并且强调宪法性文件不能轻易改变,说明他吸收了西方的法治理念,故选C项;材料内容只是洪仁玕个人的主张,不能说明太平天国政权注重法治建设,排除A项;洪仁玕接受西方法治理念不能代表已被国人接受,排除B项;《资政新篇》没有实施过,所以不能推动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排除D项。
答案:C
2.解析:由材料“人们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他们也觉得是方便省事的办法”可知国人全然不知中国司法主权、关税主权遭到的破坏,还自以为乐,认为省事、方便,说明当时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故选D项。
答案:D
3.解析:通过材料阅读可以判断材料言论处于晚清时期,两个言论主要是“战”与“和”的争论,实质就是要不要反抗西方侵略、要不要反对帝国主义,并进而成为关系到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故A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觉醒意识的高涨,排除B项;材料言论未能都正确认识到列强发动战争的实质,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对洋务运动的认同问题,排除D项。
答案:A
4.解析:由材料可知,在最敌视西方事物的官员家中发现外国商品,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是“无孔不入”,说明欧风美雨浸染日趋深入,故选D项;材料进口帽架,反映的是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是经济侵略,列强入侵的隐蔽手段是文化侵略,排除A项;崇洋慕洋表现为崇尚西方贬低中国,以消费“洋货”为荣,刘思溥敌视西方事物,排除B项;使用进口洋货并不能说明出现了吏治问题,排除C项。
答案:D
5.解析:材料介绍了伴随炮舰和不平等条约开埠通商,处心积虑的列强用棉纱棉布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被动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D项;近代中国落后是明清封建社会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差距,以及清政府腐败,列强侵略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排除A项;《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工业品冲击中国通商口岸,中国的自然经济就开始解体,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扩张并没反映全球扩张,排除C项。
答案:D
6.解析:据材料“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快速发展,但被外国人控制”可知,铁路事业的发展,使中国出现了近代化的交通方式,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故选A项;铁路修筑增强了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排除B项;中国铁路由外国控制属于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铁路修筑便于列强资本输出属于主要影响,而题干问的是客观作用,排除D项。
答案:A
7.解析:由材料“自1905年起,该词不仅为大量新式知识分子所运用,而且见诸官方文书。辛亥革命前夕,‘领土’更是取代‘版图’成为中国最为核心的疆土概念”可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领土”概念在中国传播并被国人认可接受,与中国传统观念的“疆土”相比较,“领土”含有主权意识,说明国人对主权的强烈诉求,故选A项;“领土”一词是主权意识强化的表现,而非语言结构的改变,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最大”,排除C项;由材料“辛亥革命前夕”可知辛亥革命尚未爆发,排除D项。
答案:A
8.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20世纪初,梁启超认识到“新民”是实现社会变革的迫切任务,主张开启民智,即强调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C项;国民革命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20世纪初,中国并未建立“民主宪政”,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涉及清末新政,故排除D项。
答案:C
9.解析:第(1)问据材料“鸦片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得出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据材料“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会的历史”得出中西思想文化冲突的加剧;据材料“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小部分开明、务实之士,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以应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得出有识之士的倡导和实践;据材料“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迅速摆脱了民族危机,一跃而成亚洲第一强国的现实,为中国提供了直观的范例”得出日本迅速崛起的刺激。第(2)问据材料“晚清出现的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与传统的经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得出受传统经学的影响;据材料“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以应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得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据材料“他们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期盼速成近代化的急躁思想”得出具有理想性或进步性。
答案:(1)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西思想文化冲突的加剧;有识之士的倡导和实践;日本迅速崛起的刺激。(9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受传统经学的影响;以救亡图存为目的;具有理想性或进步性。(6分)
10.解析:本题目属于“信息提取类”,首先要按照一定的标准,以“关键词”的形式,来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其次结合上述“关键词”对材料进行全面解读:历史背景、现象、评价。具体到本题目而言,就“时间”而言,可以提取“清末、1909年”等信息,就材料的“载体”而言,可以提取“画报、新闻、舆论、时事”等信息,就“史实”而言,可以提取“婚姻自由、退婚、女校”等信息,就“人物”而言,可以提取“传教士”等信息;在具体“解读”阶段,就“背景”而言,之所以出现材料所述现象,其背景主要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广泛传播,以及近代教育的不断发展,旧有的传统思想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得到解放,社会风气不断开化;就“现象”而言,根据材料漫画的内容,可以进行如下表述:漫画内容表现出该女子敢于挑战传统的婚姻观念,体现出其思想的文明开化;就“评价”而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反映出时代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
答案:(12分)
(一)信息提取(6分)
信息举例:清末、1909年;画报、新闻、舆论、时事;婚姻自由、退婚、女校;传教士等。(若从图中提取其他有效信息并加以阐释,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层次要求:
层次1: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0分)
层次2: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有效信息;(1~3分)
层次3: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归纳整理。(4~6分)
(二)历史解读(6分)
解读内容:
(1)画报反映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如西学东渐、教育发展、社会风气日新等;
(2)画报所反映现象的内涵,如传统的思想趋于落后,自由观念传播等;
(3)画报所反映现象的评价,如反映出时代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等。
层次要求:
层次1:没有对历史信息进行解释说明;(0分)
层次2: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1~2分)
层次3: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恰当联系,并分别加以阐释说明;(3~4分)
层次4: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阐释说明。(5~6分)通史训练6 中华文明的觉醒与探索——民国时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2023·天津市滨海新区高三5月模拟]从1913年到1921年,北洋政府颁布了70余项经济法规和行业性章则条例。……但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政局更迭频繁,许多政府奖励条例都因“财政部筹款为难”,最后不了了之,部分立法甚至沦为各派势力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材料旨在强调( )
A.北洋政府的经济立法成果显著
B.推动了中国经济法制的近代化
C.社会条件制约相关法令的落实
D.振兴实业成为普遍的社会思潮
2.[2023·广东部分学校高三联考]1919年12月,陈独秀撰文称:我们相信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到人民全体,就是有限制,也是拿有无职业作标准,不是拿有无财产作标准。这表明陈独秀( )
A.对西式民主进行了反思
B.积极宣扬公民权利观念
C.政治观念发生根本改变
D.注重联合各阶层的力量
3.[2023·甘肃省二模]在中共一大起草实际工作计划时,关于对其他政党的态度问题曾产生过争论。一方认为,“无产阶级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应该始终与其他政党作斗争”。另一方认为,“应在行动上与其他政党合作反对共同的敌人,我国的军阀是社会上一切其他阶级的敌人”。这表明建党之初( )
A.革命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C.关注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D.确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
4.[2023·济南市高三三模]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决议提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在此,中共主张( )
A.促成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C.联合不同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D.加强民主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
5.[2023·南昌市高三三模]下表是1938年华中地区盐税使用数据表,该表表明( )
提取方 盐税提取 日军 伪维新政府
金额(万元) 5600 2900
比例(%) 68 32
A.日本完全取得中国关税的控制权
B.日本实行“以战养战”的政策
C.日本通过税收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绝境
6.[2023·沈阳市二模]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被定为华北、华东、西北解放区的本位货币,之前各解放区发行的货币按“固定比价、混合流通、逐步收回、负责到底”的方针兑换,新解放地区原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按浮动比价限时兑换。人民币的发行与兑换( )
A.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金融领域的胜利
B.实现了国家财政和经济的统一
C.提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资金支持
D.保证解放战争胜利进军的需要
7.[2023·合肥市二模]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热烈响应。1949年1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自愿拥护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建立“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共同奋斗。这( )
A.推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
B.表明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
C.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创造条件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非选择题(第8题16分,第9题12分)
8.[2023·济宁市高三三模]1937年12月,晋察冀军区开始出版《抗敌报》。1938年8月,改由晋察冀边区出版,成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1941年11月,《抗敌报》改称《晋察冀日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下表为《晋察冀日报》(《抗敌报》)每期发行份数统计表。
年度 1月 6月 12月
1937 1500
1938 1500 2500 6000
1939 7000 8750 8000
1940 11900 17200 3800
1941 5000 17000 5500
1942 8000 6000
1943 800乃至数百份
1944 50000
1945 50000
——据邓拓《晋察冀日报五年来发行工作回顾》等整理
材料二 《晋察冀日报》开始主要在晋察冀核心区——北岳区的三五个县发行。自25期,扩展到平汉路东的游击区,在冀中平原得到不少读者。此后,又延伸到北岳、冀中以外的地区。1941年4月,北岳区党委对《晋察冀日报》在游击区、敌占区与敌占据点的发行作出规定:“由地委指定各该附近的县区,单独定出具体计划,并吸引游击区,敌占区士绅为‘特别订户’(自由交报费)以扩大争取其他阶层人士。”一份档案显示,河南省及各县党部曾转发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查禁1941年4月17、18日《晋察冀日报》社论的命令。
——据李金铮《读者与报纸、党政军的联动〈晋察冀日报〉的阅读史》
(1)根据材料一,对《晋察冀日报》发行量呈现的变化趋势做出合理的解释。(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晋察冀日报》的社会作用。(6分)
9.[2023·湖北黄冈高三上期中]【近代中国道路的选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围绕“近代中国道路的选择”,提取以上示意图中的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通史训练6 中华文明的觉醒与探索——民国时期
1.解析:材料表明北洋政府颁布了法令想规范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军阀混战的社会特性使得法律难以实施,经济发展也进步困难,说明军阀混战阻碍了法令实施,即社会条件制约了相关法令的落实,故选C项。
答案:C
2.解析:据材料可知,陈独秀强调真正的民主政治是不存在财产限制的,是属于全体人民的,这表明陈独秀对西式民主的反思,故选A项;材料中陈独秀并未积极宣扬公民的权利观念,故排除B项;这一时期的陈独秀依然坚持民主共和制,政治观念并未发生根本转变,故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联合各阶层的力量,故排除D项。
答案:A
3.解析:据材料“一方认为,‘无产阶级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应该始终与其他政党作斗争’。另一方认为,‘应在行动上与其他政党合作反对共同的敌人,我国的军阀是社会上一切其他阶级的敌人’”可知,中共一大时部分人就已经意识到联合其他党派反对军阀的重要性,即关注革命统一战线问题,故选C项。
答案:C
4.解析:据材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可知,共产党的上述举措有利于联合小资产积极和富农,共同反对外来侵略,故选C项。
答案:C
5.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因而日本为了维持侵华战争必须在被侵略国进行掠夺,用“以战养战”的方式继续战争,因而华中地区的盐税大部分被日军使用,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并没有完全取得中国关税的控制权,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华中地区的盐税,没有反映日本控制整个中国的经济命脉,排除C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绝境”反映的是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而材料讲的是华中地区的盐税被日本控制,排除D项。
答案:B
6.解析: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中共对原有流通货币进行兑换,增强了人民对于解放区政权的信任,配合了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行动,故选D项;1949年6月,上海等大城市爆发“银元之战”,不能说此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金融领域胜利,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通过采取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和经济的统一,排除B项;1953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才开始,且人民币的发行不能直接提供资金支持,排除C项。
答案:D
7.解析:由材料“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热烈响应”“自愿拥护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建立‘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共同奋斗”可知中国共产党获得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大力拥护和广泛支持,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创造条件,故选C项。
答案:C
8.解析:第(1)问《晋察冀日报》是抗日战争期间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发行的机关报,因此该报纸发行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战争情况和国共关系的影响,所以该报纸的发行数量能够成为国共关系或抗战局势的佐证,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在全面抗战初期,报刊的发行数量较少,因为全面抗战初期日本将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作为主要的打击对象,因此敌后战场的抗战局势相对没有正面战场激烈,但是1943年以后,尤其是武汉会战之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且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因此机关报发行的数量大增,敌后战场的战况比较激烈,且抗战后期国民政府采取消极抗战的态度,日本方面主要打击共产党的同时积极诱降国民政府,使得敌后战场的抗战成为了中流砥柱,因此机关报发行的数量大增。第(2)问,报刊作为宣传传播信息的媒介,《晋察冀日报》的刊印和发布能够让人民知晓抗战的局势和具体发展情况,起到宣传和动员的作用,激发民众的爱国情绪;“并吸引游击区、敌占区士绅为‘特别订户’(自由交报费)以扩大争取其他阶层人士”表明机关报的发表还能扩大抗日战争的群众基础,争取更多的群众参与抗战,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晋察冀日报》开始主要在晋察冀核心区——北岳区的三五个县发行。自25期,扩展到平汉路东的游击区,在冀中平原得到不少读者。此后,又延伸到北岳、冀中以外的地区”表明机关报发刊的范围不断扩大,则有利于传播军事指挥思想,从思想文化方面动员社会力量,配合抗战的顺利推进。
答案:(1)趋势:发行量呈现不断波动状态。解释: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主要进攻中共的敌后战场,加上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以及自然灾害,使得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时期,因此从1938年到1943年《晋察冀日报》发行量总体下降;1943年以来,随着国际战场的形势好转,中共抗战进入反攻阶段,《晋察冀日报》发行量迅速增长。(10分)
(2)社会作用:指导根据地军民抗战;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配合军事作战,在思想文化方面发挥抗战作用。(6分)
9.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自拟论题,据图中“海国图志”“新青年”“孔子改制考”等信息,可知为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因此可拟定论题为“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道路探索为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然后结合近代社会各个阶级的救亡运动展开分析,如“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社会各阶级积极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农民阶级先后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高举反侵略旗帜,但因为自身阶级局限,提不出切合实际的纲领和目标,最终失败。地主阶级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开始向西方学习,发起洋务运动和‘新政’,未能顺应历史潮流而失败。资产阶级先后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体制,同样因自身的局限而失败。在这一过程中,社会逐渐开化、政治变革已经启动、经济结构开始变动、民族意识逐步形成,为社会转型打下了基础。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总结各阶级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逐步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启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征程。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适合国情革命的方向、道路,带领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主义作斗争,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民族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最后得出结论:由此可见,历经磨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保证。
答案: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道路探索为民族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2分)
阐述: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社会各阶级积极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农民阶级先后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高举反侵略旗帜,但因为自身阶级局限,提不出切合实际的纲领和目标,最终失败。地主阶级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开始向西方学习,发起洋务运动和“新政”,未能顺应历史潮流而失败。资产阶级先后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体制,同样因自身的局限而失败。在这一过程中,社会逐渐开化、政治变革已经启动、经济结构开始变动、民族意识逐步形成,为社会转型打下了基础。(4分)
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总结各阶级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逐步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启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征程。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适合国情革命的方向、道路,带领中国人民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主义作斗争,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民族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4分)
由此可见,历经磨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保证。(2分)通史训练7 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现代中国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2023·宁德市高三三模]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他指出,要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土地改革、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少数民族等举措,“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一讲话旨在( )
A.团结党外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B.调整方针政策,加强城乡治理
C.肃清官僚资本,推动经济复苏
D.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政权
2.
[2023·凉山州高三诊断]1958年,中国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人雀大战(如图)。当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在几年内“消灭麻雀”的指示,认为麻雀吃粮食破坏生产与人争食,应该消灭。1959年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树木发生了严重的虫灾。这表明( )
A.雀灾成为粮食大减产的主要因素
B.计划经济体制使生产积极性高涨
C.群众运动带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D.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科学发展理念
3.[2023·武汉市高三高考压轴调研]下图为1960年与1962年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与全国城镇人口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缘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引发“上山下乡”运动
C.体现国民经济调整成效初显
D.反映城市经济遭到破坏
4.[2023·河北邯郸一模]1963年年底到1964年年初,周恩来出访非洲十国,此次非洲之行发表的公报显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议题主要为苏、美、英三国签署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1963年7月)、中印边界冲突、中法建交等。这反映出,此时的中国外交( )
A.服务国内经济建设
B.以团结第三世界为宗旨
C.突破意识形态束缚
D.积极应对国际局势变化
5.[2023·安徽合肥九校联考]据统计,从1979年11月至1982年9月,全国共制定颁布355件地方性法规,其中经济领域占37.2%。依据地方立法的运行实践,1982年宪法在肯定1979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基础上,对中央和地方立法权限进行了重新配置。就国家立法而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但不是唯一立法机关。这表明我国( )
A.依法治国原则得到有效落实
B.民主法制建设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C.国家资源配置形式出现转型
D.基层民主建设范围得以不断扩展
6.[2023·潍坊市高三三模]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有领导、有步骤地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村委会统管村级生产建设工作。这一举措适应了(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B.地方对简政放权的要求
C.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的需求
D.乡镇企业发展的需求
7.[2023·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期中]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发展迅速,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受到以上进程影响的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万隆亚非会议的成功
C.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两极格局的最终解体
8.[2023·重庆模拟]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向世界银行借款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1986年中国向关贸总协定提出复关申请。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峰会上,中国正式提出打造亚太自贸区的战略构想。这一发展历程表明( )
A.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B.经济是外交活动的中心
C.国家发展影响外交活动
D.中国开始实行多边外交
二、非选择题(第9题12分,第10题12分)
9.[2023·湖南三湘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相配套的国家配置资源和调节价格的措施,导致价格体系不合理现象严重,物价水平波动较大。1978年以后,在维持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国家首先是通过此升彼降的方式缩小价格“剪刀差”。从1978年到1984年,国家一方面逐步地提升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使得两者之间的比价趋于合理;在工业领域,一方面提高工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另一方面降低加工工业品价格,缩小工业内部比价不合理程度。随着改革实践的进行,国家更侧重于通过转变价格形成机制来从根本上解决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在对传统计划体制内产品进行调整的同时,对国家难以有效调控的工业小商品、三类农副产品等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调节。此后,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范围也随之扩大。
——摘编自刘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格改革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到1984年我国价格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8到1984年我国价格改革的意义。(6分)
10.[2023·辽宁丹东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GDP增长率波动曲线(1953~2022年)
——摘自《中经数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发展,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可选取某个时期,亦可总体说明,作答需写明所选时期起止年份;论题明确,表述清晰,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通史训练7 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现代中国
1.解析:1950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强调“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目的在于扩大群众基础,让人民中的绝大多数人支持新中国初期的政权建设,防止在建国初期出现社会混乱和政局动荡的局面,故选D项。
答案:D
2.解析:根据材料“认为麻雀吃粮食破坏生产与人争食,应该消灭。1959年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树木发生了严重的虫灾”可知,消灭麻雀是为了国家农业生产,但却导致了严重的虫灾,破坏了生态平衡,体现了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科学发展理念,故选D项;50年代末粮食大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生产积极性,计划经济体制使生产积极性高涨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排除B项;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答案:D
3.解析:据题表,可知1962年国家支付工资和城镇人口都有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国民经济调整影响的,故选C项;人们公社化运动主要在农村,排除A项;1955年就已经开始了上山下乡运动,排除B项;当时农村经济遭到破坏,因此要调整经济,减少城镇经济支出,排除D项。
答案:C
4.解析:20世纪60年代初,非洲迎来独立运动的高潮,美苏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西方大国希望摆脱美国控制的愿望愈发强烈,中国与非洲国家讨论的议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国际局势的变化及中国为应对变化所作出的努力,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外交服务国内经济建设,排除A项;B项不足以解释这一时期中法建交的实现,故排除;当时的外交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未突破意识形态束缚,排除C项。
答案:D
5.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不管是在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上还是在立法权限的配置上,都进行了调整,这表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故选B项;从1979年到1982年,颁布制定法规和调整立法权限,是为了完善民主法制建设,而依法治国原则得到有效落实是在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后,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以及对立法权限进行的重新配置,而不是对资源配置形式进行调整,排除C项;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以及对立法权限进行的调整,不属于基层民主范畴,排除D项。
答案:B
6.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建立乡政府”“建立乡党委”“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村委会统管村级生产建设工作”等信息可知,这些举措适应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普遍推行”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即适应了在广大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故选A项。
答案:A
7.解析: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即发展中国家)的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与材料中“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41个”代表的新独立发展中国家走上国际舞台相符,故选C项;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中“60年代末”不符,排除A项;万隆亚非会议是1955年,排除B项;两极格局的最终解体是1991年,排除D项。
答案:C
8.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外交活动,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发展影响外交活动,故选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排除A项;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活动的中心,国家利益不仅限于经济,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的亚非会议和日内瓦会议已经是多边外交的尝试,排除D项。
答案:C
9.解析:第(1)问,据材料“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范围也随之扩大”可知价格改革是一个逐步深化、层层递进的过程,具有渐进性的特点;据材料“国家首先是通过此升彼降的方式缩小价格‘剪刀差’”“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调节”可知国家在进行价格调节的过程中既注重引入市场机制,也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优势,二者紧密结合;据材料“国家一方面逐步地提升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一方面提高工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另一方面降低加工工业品价格”“对国家难以有效调控的工业小商品、三类农副产品等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调节”可知国家对农产品、工业品、小商品和农副产品等不同种类的产品采取了不同的价格调节方式。第(2)问,据材料“导致价格体系不合理现象严重,物价水平波动较大”“在维持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可知当时的价格调整有利于改变原有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促进社会价格体系的相对稳定;据材料“一方面逐步地提升农产品价格,另一方面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缩小工业内部比价不合理程度”可知国家通过价格机制的调整使工农业生产成本逐步降低,同时提高了工农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有利于激发工农业的生产积极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据材料“引入市场机制进行市场调节”“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改革范围也随之扩大”可知我国在不断深化价格改革的同时也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答案:(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发挥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相配合的作用;对不同产品的价格采取不同的价格调节手段。(6分)
(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价格体系;有利于提高工农业的生产积极性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6分)
10.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53~2022年中国GDP增长率呈现出较大波动,尤其是1958~1964年国家经济增长经历了大幅度下降和快速上升的变化,说明当时国家经济的波动变化比较突出,这主要与当时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调整存在密切关系,1958年“左”倾错误逐渐向经济领域蔓延,出现了以“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代表的“三面红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迫切性,但是严重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导致了1959~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为此,党和国家在1961~1965年开始实行国民经济调整的措施,逐步纠正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左倾错误,使国家经济逐渐恢复。总之,不同时期国家政策的调整必然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产生较大的冲击。
答案:示例:
论题:政策调整影响经济发展。(1958~1964年)(2分)
1956年底,我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是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到1961年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下降。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等方针,同时对多方面政策进行了调整,调整成果显著,经济增长率快速提升。(8分)
因此,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适时调整政策推动经济发展。(2分)
参考论题:经济发展体现有周期波动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中国国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等。通史训练8 农业文明的多元面貌——从史前时代到中古时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2023·滨州市高三二模]《汉谟拉比法典》第23条规定:“如果没有抓住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这一规定( )
A.强调政府责任B.蕴涵人人平等原则
C.体现贵族意志D.形式主义色彩浓厚
2.[2023·济南市高三4月模拟]下图为世界古代文明史中三部基于神话传说而撰写的长篇英雄史诗巨著。这些著作反映出( )
A.古代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B.历史认知具有明显的时代性
C.古代文明带有明显宗教色彩
D.各地的交流推动文化的趋同
3.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人身自由权B.城市自治权
C.特许经营权D.男女平等权
4.[2023·莆田市一模]在古希腊神话中,可以看到赫拉克勒斯通过艰苦的奋斗取得十二项丰功伟绩;奥德修斯通过木马计最终帮助希腊联军取得特洛伊战争的胜利;伊阿宋通过武力与计谋最终夺取了金羊毛;普罗米修斯运用计谋欺骗宙斯为人类盗取火种。上述古希腊神话故事( )
A.突出民众对神灵信仰B.侧重对战争的崇拜
C.主张人神合二为一D.赞颂了人类的智慧
5.[2023·葫芦岛市高三二模]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由22个字母组成。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材料主要反映了( )
A.西亚文明起源最早
B.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
C.世界文字的同源性
D.文字传播具有地域性
二、非选择题(12分)
6.[2023·广东深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波斯帝国统治范围从印度河到巴尔干,从多瑙河到尼罗河瀑布,帝国内部政治传统、经济状况和宗教文化差异巨大。波斯国王为强化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修建驿道、重用近臣等等。但波斯境内亚美尼亚村庄和希腊人城市的历史似乎表明,村庄和城市内部的事务,例如公民权的授予,治理方式的选择,都由村庄或者城市自主决定。波斯帝国的统治好似一个矛盾集合体。
——摘编自晏绍祥《波斯帝国的“专制”与“集权”》
(1)指出材料中“矛盾集合体”的具体内涵。(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波斯帝国统治措施的影响。(8分)
通史训练8 农业文明的多元面貌——从史前时代到中古时期
1.解析:按照《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规定,如果遭抢劫之后,没有抓住强盗,则“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据此可知,政府要对本区域内的抢劫案件负责,即强调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故选A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政府要对本地区的治安负责任,与“人人平等”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遭抢劫者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述及“贵族”这一阶层,排除C项;根据题干内容中“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体现出这一规定的实用性,而不是“形式主义”,排除D项。
答案:A
2.解析:《荷马史诗》以一定的历史事实为依据,结合神话传说,广泛地反映出当时希腊社会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吉尔伽美什》这部史诗大体上概括了从原始公社制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军事民主制的某些社会面貌;《摩诃婆罗多》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婆罗多族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权的斗争,据此可知,题干中的三部作品反映出历史认知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故选B项。
答案:B
3.解析:伴随着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富庶城镇的市民阶层要求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即争取城市自治权,B项正确;人身自由权、特许经营权和男女平等权均与“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不符,A、C、D三项错误。
答案:B
4.解析:根据材料“通过艰苦的奋斗取得十二项丰功伟绩”“通过木马计最终帮助希腊联军取得特洛伊战争的胜利”“通过武力与计谋最终夺取了金羊毛”,可知古希腊神话歌颂了人类运用智慧的手段来获取巨大成就,故选D项。
答案:D
5.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也不断扩大。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在东方和西方分别演化为不同的字母,主要反映的就是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亚文明起源最早,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明的联系性,不是世界文字的同源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文字传播突破了地域性,排除D项。
答案:B
6.解析:第(1)问具体内涵,据材料“波斯国王为强化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多种措施”“村庄和城市内部的事务……由村庄或者城市自主决定”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第(2)问影响,据“波斯帝国的统治好似一个矛盾集合体”的内涵是“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波斯帝国的统治;调动了地方积极性;据材料“波斯帝国统治范围从印度河到巴尔干,从多瑙河到尼罗河瀑布,帝国内部政治传统、经济状况和宗教文化差异巨大”得出整合了境内文化,推动了文化交流与融合;据材料“修建驿道、重用近臣……公民权的授予,治理方式的选择”得出对后世帝国治理有一定影响。
答案:(1)内涵: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4分)
(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波斯帝国的统治;调动了地方积极性;整合了境内文化,推动了文化交流与融合;对后世帝国治理有一定影响。(8分)通史训练9 工业文明的前奏曙光——世界近代史前期(15至18世纪中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2023·百师联盟高三联考]下图是第一幅以美洲命名的世界地图,由德国人瓦尔德泽米勒于1507年绘制完成。该图制作精准,甚至对南美洲西海岸的太平洋也做了详细的勾勒。这份地图在当时( )
A.反映了现代测绘技术的成熟
B.受到了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影响
C.体现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冲击了人们对现有世界的认识
2.[2023·广东佛山顺德区一模]1609年,歌剧《女王们的假面舞》在伦敦上演。剧中,来自埃及、亚马逊、埃塞俄比亚等地的12位女王,向英国王后安妮齐声高呼“海洋的女王”。这一剧情反映了( )
A.女权运动的进步B.哥伦布交换的兴起
C.整体世界的发展D.英国殖民地的扩张
3.[2023·黑龙江大庆一模]17世纪初,荷兰人对于“南方大陆(澳大利亚)”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远超之前西班牙、英国等国。可是,在17世纪40年代他们却停止了探险,因为他们认为“南方大陆”荒无人烟,无法开展贸易活动。由此可知,当时荷兰( )
A.已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B.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
C.在争夺殖民霸权中失利
D.海外扩张带有商业特性
4.[2023·广东省深圳市一模]1533年,英国议会颁布《禁止向罗马教廷上诉法令》,规定涉及教会事务的一切诉讼均应在英格兰裁决,教皇及其他外国的司法审判权不得在英格兰行使。这一举措( )
A.有利于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B.束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意在宣扬法律至上的新观念
D.激化了议会和国王间的矛盾
5.[2023·安徽皖北高三联考]下图是18世纪某国宣布建立时颁布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
在有关人类事务的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民族必须解除其和另一个与之有关的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接受自然法则和自然界的造物主的旨意赋予的独立和平等的地位时,出于对人类舆论的尊重,必须把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A.提出了自由平等原则,猛烈冲击了君主专制
B.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布北美殖民地独立
C.扩大了议会权力,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D.宣扬了权力制衡,对未来社会提出政治构想
二、非选择题(14分)
6.[2023·江苏南京、盐城一模]下表呈现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四种解释路径。(14分)
材料
路径类型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现代化 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出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民族国家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国家中心 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查尔斯·蒂利、迈克尔·赫克特认为,民族主义伴随着现代国家统治机制因军事竞争的需要而由间接统治向直接统治转变的过程,国家精英通过利用民族主义将现代领土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
建构主义 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共同体之所以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思考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印刷资本主义的出现使民族这种想象世界的方式成为可能
权力结构 解释路径 代表人物安德烈·维默尔认为,民族主义的出现、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权力结构密切相关
——摘编自刘永涛《民族主义与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四种解释路径研究》
从表中任选一种路径,指出其观点的局限性,结合15~18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相关史实阐述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通史训练9 工业文明的前奏曙光——世界近代史
前期(15至18世纪中期)
1.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之前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欧洲,且多数人没有接受地圆学说,而这幅地图明显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这有利于当时的人们改变对现有世界的认识,引导他们去接受地圆学说及认识新的大陆,故选D项;16世纪现代测绘技术尚未成熟,排除A项;1507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尚未开始,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
答案:D
2.解析:据材料“来自埃及、亚马逊、埃塞俄比亚等地的12位女王,向英国王后安妮齐声高呼‘海洋的女王’”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海外殖民扩张和海外探险活动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所以在歌剧中英国王后被称为“海洋女王”,故选C项;女权运动主要强调的是普通女性的人权得到足够的保障,主要兴起于工业革命后,排除A项;哥伦布大交换主要强调的是物种之间的交流,排除B项;当时埃及、亚马逊、埃塞俄比亚都不是英国的殖民地范围,排除D项。
答案:C
3.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7世纪40年代,荷兰人认为“南方大陆”荒无人烟,无利可图,便停止贸易活动,这说明荷兰人的殖民扩张侧重于发展商业,故选D项;17世纪,虽然荷兰海外贸易最为发达,但它不是最大的殖民国家,当时西班牙掌握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排除A项;荷兰在17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程度高,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荷兰人在殖民霸权的角逐中失利,事实上荷兰在17世纪殖民势力强大,排除C项。
答案:D
4.解析:据材料“一切诉讼均应在英格兰裁决,教皇……的司法审判权不得在英格兰行使”可知英国议会颁布《禁止向罗马教廷上诉法令》打破了教皇对英国的控制,激发了英国民众的民族意识,有利于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A项。
答案:A
5.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法律文件是美国的《独立宣言》,该文件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并宣布北美殖民地独立,故选B项;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因此无“君主专制”一说,故排除A项;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扩大了议会权力,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故排除C项;宣扬权力制衡,对未来社会提出政治构想,出自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故排除D项。
答案:B
6.解析:首先,选择一种路径,如选择现代化解释路径,据材料“代表人物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出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民族国家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可知,其局限性是单纯地从经济的视角研究民族国家的形成(或对民族国家形成的研究具有片面性)。其次,阐述理由,可从15~18世纪欧洲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军事等方面对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
现代化解释路径局限性:单纯地从经济的视角研究民族国家的形成(或对民族国家形成的研究具有片面性)。(2分)
理由:经济原因:15~18世纪,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2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分)
政治原因:各国专制王权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文化原因:英法等国重视民族语言的使用,强化了民族认同;(1分)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2分)
军事原因: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2分)推动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2分)通史训练10 工业文明的来临扩张——世界近代史后期(18世纪至20世纪初)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2023·山东济南高三检测]有学者认为,1750年英国的劳动力价格是法国、意大利的1.7倍,英国工人工资的快速上涨使得机器替代人工变得有利可图,这催生了瓦特改进蒸汽机,作者意在强调工业革命的发生是源于( )
A.工人要求提高待遇B.企业追求更高利润
C.政府平抑市场物价D.国家解决就业问题
2.[2023·广东江门一模]下表为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的重要科技成果。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
人物 贡献 时间
安东尼·拉瓦锡(法国人) 提出物质守恒定律 18世纪70年代
贾斯特斯·冯·李比希(德国人) 制成化学肥料 19世纪40~50年代
W.H.珀金(英国人) 制成合成染料 19世纪50年代
路易·巴斯德(法国人) 提出疾病的微生物理论 19世纪50~60年代
A.各学科间联系日益紧密
B.公共卫生观念受到关注
C.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D.工业革命仅局限于欧洲
3.[2023·广东韶关一模]19世纪以来,英国从西班牙后期失败的殖民体系中汲取教训,采取了一种“温柔的尝试”,即让当地贵族作为“代理人”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政治权力,降低了对殖民地的殖民强度。这一“温柔的尝试”( )
A.与殖民地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密切相关
B.反映了英国国力衰落与国威下降的现实
C.是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长的结果
D.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4.[2023·安徽合肥九校高三联考]《1848年前后》中写道:“马克思认为倾听工人们对于运动的意见对他说来非常重要。在任何时候他都愿意同工人们讨论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并且他很快就能知道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否充分,他们对这些问题理解得越充分,他就越高兴。”马克思的这一认识( )
A.宣传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创造了条件
C.提高了普通工人的理论水平
D.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高潮的到来
5.[2023·“皖豫名校联盟”高中毕业班考试]1906年,伊朗召开第一届议会,通过第一部宪法——《基本法》。1907年,国王签署的《基本法补充条款》规定: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以及政府向议会负责的原则;不经议会同意,政府不得将租让权让给外人,不得向外国借款,不得缔结条约和协定。这说明,伊朗当时( )
A.试图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B.重视发展民族经济以壮大国力
C.具有鲜明的民族民主意识
D.消除国内的西方国家残余势力
二、非选择题(12分)
6.[2023·德州市高三4月模拟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英国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小说《玛丽·巴顿》创作于1846~1847年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小说梗概如下:
约翰·巴顿是曼彻斯特一名普通织工。他仇视资本家工厂主,而且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老板们的生活总是那么富裕,坐享安逸,而工人们拼死拼活地卖力干活,却连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维持。
约翰·巴顿参加了工会组织,热心于为工人争取应有的权益。他与工会代表去议会请愿,但是被议会拒绝。于是工会的工人们要求和厂主直接谈判,增加工资。可是厂主里面以哈利·卡逊为首的激烈派坚决拒绝答应工人的提案,还嘲笑他们的贫穷瘦弱。
这种侮辱激怒了工人,他们准备暗杀哈利·卡逊。工人们以抽签的方式,决定由约翰·巴顿去执行这项复仇行动。约翰·巴顿的任务虽然顺利地完成了,可是他良心上受到了极大的谴责。
根据上述梗概归纳作品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通史训练10 工业文明的来临扩张——世界近代史后期(18世纪至20世纪初)
1.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前劳动力价格昂贵,使得企业寻求用机器代替人工,说明工业革命的发生源于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故选B项;工业革命加大了贫富分化,使得工人要求提高待遇,这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材料反映工业革命前劳动力价格高,并不是物价高,排除C项;材料反映企业为解决劳动力价格昂贵的问题而寻求机器代替人工的方式,并非国家解决就业问题,排除D项。
答案:B
2.解析:据表格信息“提出物质守恒定律”“制成化学肥料”“制成合成染料”“提出疾病的微生物理论”可知当时科学家对科学理论的探索进一步深入,在物理学、生物学和化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故选C项;材料中的科学成就都是集中于某一学科,并未体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疾病的微生物理论”被科学家所发现,并未体现该理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人民群众对该理论的反应,排除B项;工业革命广泛涉及欧洲、美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和一些亚非拉国家,排除D项。
答案:C
3.解析:据材料可知,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不断增长,导致西班牙“直接统治”的殖民模式失败,英国汲取教训,采取“温柔的尝试”,故选C项;“强大”说法错误,排除A项;二战后,英国国力衰落,国威下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而非走向瓦解,排除D项。
答案:C
4.解析:据材料“倾听工人们对于运动的意见,同工人们讨论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可知,马克思深入工人中加深对工人阶级及工人运动的认识,为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材料中马克思只是深入工人中倾听意见,与工人们讨论问题,没有宣传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使命,排除A项;马克思深入工人中可以提高工人理论水平,但设问是“这一认识”,认识无法提高工人理论水平,排除C项;材料中时间为1848年前后,此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已经爆发,排除D项。
答案:B
5.解析:由材料“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以及政府向议会负责的原则”可知体现出民主意识,由材料“不得将租让权让给外人,不得向外国借款,不得缔结条约和协定”可知体现出反侵略的民族意识,故选C项;伊朗立宪革命最终失败,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权建设和外交情况,没有波及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逻辑推理错误,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答案:C
6.解析:首先,归纳历史现象:据材料“约翰·巴顿是曼彻斯特一名普通织工。他仇视资本家工厂主,而且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老板们的生活总是那么富裕,坐享安逸,而工人们拼死拼活地卖力干活,却连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维持”并结合所学得出历史现象:曼彻斯特织工、工厂主身份反映出工厂的出现和工厂制度的形成,并从材料中概括出工人与工厂主间的矛盾方面的信息。其次,阐释历史现象:紧扣材料中1846~1847年并结合所学,从背景——工业革命,影响——对阶级结构、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等方面来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答案:现象:曼彻斯特织工、工厂主身份反映出工厂的出现和工厂制度的形成。工人难以维持温饱、仇视工厂主,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差距,阶级矛盾加剧。织工组织工会、请愿并与工厂主谈判,反映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对工厂主进行暗杀,反映了工人斗争方式存在历史局限性。(4分)
阐释:工业革命时期的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工厂和工厂制度出现。社会阶级结构出现重大变化,资本家加剧了对工人的剥削,使得工人日益贫困,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开展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4分)
工厂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社会分化也加剧了工人和资本家的对立;工人阶级的壮大与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条件;工人阶级的斗争客观上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4分)通史训练11 工业文明的转型震荡——世界现代史的开端(20世纪初至1945年)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2023·潍坊市高三模拟]下表反映了一战后亚洲各地区的革命新气象,这主要得益于( )
地区 内容
东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东南亚 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西亚 伊拉克、叙利亚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
南亚 印尼共产党领导工农反对荷兰殖民统治
A.亚洲民族忧患意识的觉醒
B.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C.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建立
D.十月革命胜利的效应
2.[2023·广西二模]巴黎和会期间,美国代表提出《美国的海军政策》备忘录,指出:“一个稳定的国联,或任何其他稳定的海洋法律和安全体系,需要两支同等强大的海军(其中一支为英国海军)……这将极大推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一体适用的公海海洋法的确立。”这反映出美国( )
A.维护世界和平的理想B.维护国际联盟的权威
C.弥合战胜国间的矛盾D.争夺海洋霸权的企图
3.
[2023·重庆模拟调研]如图为墨西哥著名艺术家迭戈·里维拉1933年绘制的《帝国主义》。画作描绘了摆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周围的枪支和坦克,以及众多死去的统一美洲民众,画中右上角俯瞰一切的是尼加拉瓜反美游击队领导人桑地诺。该画作揭示出当时( )
A.金融危机引发拉美社会动荡
B.殖民主义是拉美发展的障碍
C.拉美地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拉美人民抗美斗争走向联合
4.[2023·宣城市二模]1933年,希特勒宣布将建设7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在高速公路的建设工程中,政府尽量减少使用大型机器而动用人力。德国此举意在( )
A.减轻交通压力B.缓解经济社会危机
C.加强国防备战D.彰显国家体制优势
5.[2023·济宁市高三模拟]1940年9月16日,美国《兵役登记法》正式生效,规定对年龄从21至35岁的男性公民进行登记,以便必要时招募新兵入伍,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做法表明美国( )
A.彻底放弃孤立主义B.开始调整中立政策
C.全面卷入世界大战D.着手应对战争威胁
二、非选择题(14分)
6.[2023·北京东城区一模]【文化碰撞与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暴力学说,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摘编自《中国文化论争》《印度通史》等
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并结合所学,解读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通史训练11 工业文明的转型震荡——世界现代史的开端(20世纪初至1945年)
1.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不论在东亚、东南亚,还是在西亚、南亚,都掀起了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故选D项。
答案:D
2.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企图建立一支与英国海军相媲美的本国海军,以争夺海洋霸权,维护本国海上利益,故选D项;美国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维护世界和平,而是争夺海洋霸权,排除A项;巴黎和会召开于1919年1~6月,而国联建立于1920年1月时间不符,排除B项;美国的根本目的是争夺海洋霸权,不是弥合战胜国间的矛盾,并且巴黎和会没有解决战胜国间的矛盾,排除C项。
答案:D
3.解析:由材料可知拉美民众对美国的仇视,结合所学可知拉美作为美国的殖民地,经济发展受到巨大的阻碍,因此《帝国主义》表明殖民主义是拉美发展的障碍,故选B项;193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主要影响资本主义国家,拉美作为殖民地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且“社会动荡”材料中难以体现,排除A项;“开始”觉醒的说法错误,在此之前拉美人民就奋起反抗过,排除C项;材料中拉美人民在纽约交易所摆上了武器装备,但“联合”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答案:B
4.解析:据材料“1933年……政府尽量减少使用大型机器而动用人力”并结合所学可知,1933年处于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减少使用大型机器而动用人力,可以解决失业问题,缓解经济社会危机,故选B项。
答案:B
5.解析:据材料“以便必要时招募新兵入伍”可知,1940年面对欧洲战场日趋激烈的炮火,美国《兵役登记法》生效,以备需要之时应征入伍,即着手应对战争威胁,故选D项;“彻底”说法过于绝对,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孤立主义原则被否定,“国际主义”成为美国外交决策的基础,排除A项;1939年中立法容许以现购自运供应所有参战国,由于英法控制海路,法案将对他们受惠,表明美国开始调整中立政策,排除B项;1941年12月,珍珠港战役后,美国全面卷入世界大战,排除C项。
答案:D
6.解析: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一般是批判和借鉴的关系,解读时围绕“碰撞与交流”展开即可。结合所学得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据材料“东方文化派认为……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得出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据材料“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并结合所学得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结合所学英国对印度的侵略得出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时传统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据材料“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得出一战后,泰戈尔提出以东方精神文明解决西方过分追求物质文明的弊端;据材料“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得出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组织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对工业化的态度存在分歧;结合所学得出印度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条件,印度现代化道路仍在探寻中。最后总结,两国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史传统、近代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不同。
答案: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6分)
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时传统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一战后,泰戈尔提出以东方精神文明解决西方过分追求物质文明的弊端;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组织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对工业化的态度存在分歧。印度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条件,印度现代化道路仍在探寻中。(6分)
综上,两国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史传统、近代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不同。(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