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检测练习(含解析)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检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东晋时期,南方农业生产中,农民们采用新的耕作方法和农业工具,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还种植了大量的果蔬和茶叶等经济作物。这主要得益于( )
A.北方人口南迁 B.南方经济发达 C.游牧文化传播 D.士族执掌朝政
2.提及北魏孝文帝改革,史料记载:“太和十九年(495年)十二月甲子,孝文帝在光极堂会见群臣”,“班赐冠服”。这一举措旨在( )
A.普及汉族的服饰 B.学习中原的文明
C.抛弃鲜卑的习俗 D.促进民族的交融
3.汉魏时期,北方边疆胡人喜食奶酪,中原地区极少食用。北魏成书的《齐民要术》不但记载酪酥、干酪的制作方法,还全面总结了当时的中原地区流行的乳酪生产加工技术。这种变化说明( )
A.贾思勰非常重视奶制品的生产加工 B.北魏鲜卑人强迫汉人改变饮食习惯
C.中原地区和北方经济联系互动频繁 D.中原饮食习惯受到民族融合的影响
4.西晋时期,政府颁布占田令。据《晋书》记载:“诸侯王大国在近畿占田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并制定了不同官品占田的具体数额:“官品第一至于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田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九品,十顷。”这些规定有利于( )
A.八削弱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B.推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促进自耕农经济的迅速发展 D.加速社会各阶层间的相互流动
5.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后的需要 D.海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6.唐朝诗人许浑作诗《汴河亭》:“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诗中的“帝”是指唐高祖 B.“禁兵”是宋朝编的禁军
C.“义师”指反抗暴隋的军队 D.“汴河”指宋朝汴京护城河
7.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下表中的史料可共同用于佐证唐朝( )
文献史料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唐)王建《秋千词》
实物史料 彩绘打马球女俑 彩绘狞猎骑马俑 《弈棋仕女图》(局部)
A.文学艺术灿烂,科学技术发达 B.体育活动丰富,社会开放进取
C.制瓷技术高超,生活水平提升 D.商品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
8.有学者认为:“政治中心在北方,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需要与经济富庶地区的联系沟通,及粮食物资等的供给,更使隋朝政府意识到开凿和贯通南北大运河的必要性。”下列关于大运河的作用,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
①加强南北经济的联系 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③加强中原的民族交融 ④促成南北交通的贯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史载,贞观十四年八月,唐太宗派侯君集率军平定高昌(今吐鲁番地区),置西州;九月,在西州进行普遍的户口和土地调查。在吐鲁番出土的唐朝户籍残卷上,有“小男”“小女”“丁寡”“课户”“不课户”等字样。据此可知,唐初( )
A.两税法已推广到西北地区 B.政治统一促进了人口迁移
C.加强了对西域的有效治理 D.朝廷强化了对吐蕃的管控
10.唐初,中书省有草拟诏书之权,于是政事堂的权力逐渐偏重于主拟诏书的中书令身上,后政事堂也迁到了中书省,其地位已在尚书、门下之上。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中书令和侍中开始兼任尚书省的长官。材料所述变化从本质上说明当时( )
A.君相关系的紧张 B.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C.君主集权的强化 D.国家行政权力的分散
11.唐贞元四年(788年),唐德宗发布敕文云:“天下两税,更审定等第,仍令三年一定,以为常式。”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颁敕:“比来州县并不定户,贫富变易,遂成不均。前后频有制敕长吏不尽遵守。今宜三年一定,必使均平。”这说明两税法( )
A.存在地区间税负不均的弊病 B.扩大了政府赋税征收范围
C.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以财产作为主要征税标准
12.《资治通鉴》记载,“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由此可知两税法( )
①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 ②不再征收人丁税
③增加了税收名目 ④一年分两次收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唐朝新科进士放榜后,皇帝亲自到曲江池赐宴,称为“曲江宴”。有诗云:“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宴会结束后由擅长书法的人将进士姓名写在大雁塔塔壁上。有诗云:“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材料反映了( )
A.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 B.科举制促进唐诗繁荣
C.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加强君主专制
14.东晋王谧说:“囊者晋人略无奉佛,沙门徒众,皆是诸胡,且王者与之不接。”到南北朝时期,西域僧人通过与帝王、士大夫、文人、平民的交往等社会活动宣扬佛学,并受当时玄学思潮的影响,僧人也开始参与清谈,佛学在核心理论上与玄学趋于一致。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儒佛思想在当时争斗激烈 B.统治者的好恶决定了宗教存续
C.佛教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 D.佛学迎合了中国政治统治需要
15.唐朝学者韩愈注重儒家基本理论的建设,借鉴佛家注重禅定修习来提高精神境界的方法,从《礼记》中发掘出相关道德的修养方法。这表明儒学( )
A.主张格物致知 B.具有一定包容性
C.影响佛教思想 D.丧失了正统地位
16.从汉朝时期开始,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下关于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隋朝法显从长安出发,曾到达天竺 B.东晋时,日本高僧空海到洛阳求佛法
C.唐朝玄奘西游天竺,在那烂陀寺研佛 D.北宋外贸税收成为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诸侯国 改革者 改革内容
齐 邹忌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魏 李悝 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著《法经》以保护变法
韩 申不害 实行中央集权,以“术”来任用、监督、考核臣下
楚 吴起 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裁减冗官,选贤举能
赵 公仲连 选能举贤,节财俭用,察度功德
秦 商鞅 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推行县制,编定户口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露田、桑田两种……同时在授予土地时对“鳏寡孤独”给予适当照顾。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将“拓跋”姓改为“元”,“独孤”姓改为“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材料三 “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中华”用于人事、文化、民族,最初大概因“衣冠华族”而发生,扩而大之,指“礼乐冠带”这种中原传统文化和具备传统文化的人。如北魏鲜卑,不仅自居“中华”,甚至被南朝士庶所景慕。
——摘编自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内容体现的进步倾向。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汉化的举措并分析其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其治下的各族人民对中华一统观念的认识和深化。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的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许林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材料二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为推动“中华一统观念”深化的举措,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阅读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的办法”。列举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至少两例)。
19.材料 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以“量出以为入”为指导思想,先算好国家的财政用度,然后再向地方征税,按照两税三分原则,税收一部分上交中央财政,一部分节度使留用,一部分地方财政留用。这样将赋税权收归中央,改变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地方势力不断瓜分中央收入的现象。两税法规定税收一年缴纳两次,夏秋各一次,简化了税收名目,提高了工作效率;规定不再区分主户客户,也不以人头计税,而是按资产、田产划分户等,户等高者多负,低者少负,一定程度体现了公平的原则,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丁身为本的赋役制度;规定皇亲国戚、贵族官僚、地方豪强、不定居商户等都成为征税对象,扩大了纳税面;还规定征税形式用货币,但允许用实物折成钱。这是中国古代赋税史上一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大变革。
——改编自《新唐书·杨炎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两税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行两税法的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材料二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历史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南方农业生产中,农民们采用新的耕作方法和农业工具,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水稻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还种植了大量的果蔬和茶叶等经济作物”可知,东晋时期南方农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了南方农业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南方农业的发展,B项是对材料的概括,并非原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并非游牧文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没有涉及政治上士族专权,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中国)。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班赐冠服”,从表现上看是改穿汉服,借鉴汉族的习俗,实际上反映的是鲜卑人学习中原文明的特征,B项正确;“普及汉族的服饰”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排除A项;“抛弃鲜卑的习俗”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排除C项;“促进民族的交融”是客观效果,不是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乳酪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见食物,但《齐民要术》中却记载了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乳酪的生产加工技术,体现的是与北方民族交流加强,中原饮食习惯受到民族融合的影响,D项正确;贾思勰只是记载了奶制品的制作方法,无法说明其非常重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饮食的变化,不能反映北魏鲜卑人强迫汉人改变饮食习惯,排除B项;北魏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交融,并不是经济联系互动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推行占田令,为贵族土地兼并提供了政策依据,这利于推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B项正确;这些规定导致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庄园里的农奴,人身依附关系加强,排除AC项;这些规定加剧了土地兼并,不利益各阶层之间的相互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材料“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体现的是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联系,维护国家统一,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同世界其它地区运河修建的对比,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实在南宋,排除C项;唐朝时期的交通形式是海陆并举,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扬州百花盛开隋炀帝御舟东游,先将发源昆仑的黄河凿渠分流。骁勇的御林军跟皇帝辞别京城,三千美丽的宫女登上了大龙舟。喧嚣的鼓声响遏行云星辰闪动,拂浪旌旗招展水中日月影漂浮。天下起义军归附了有道的大唐,迷楼倾覆王朝末日恰似景阳楼。”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隋炀帝乘龙舟沿大运河东游的事情,“义师”指反抗暴隋的军队,C项正确;游扬州为隋炀帝,排除A项;本诗为唐朝诗人所作,时间不符,排除B项;“汴河”指开封市汴河旁,隋炀帝行宫旧址,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重秋千”可知反映的是荡秋千;根据“打马球”、“狩猎骑马”、“弈棋”等信息可知反映的都是体育活动,说明材料体现了体育活动丰富,社会开放进取,B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体育活动,不是文学艺术、制瓷技术和商品经济发达,排除AC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为组合类单项选择题。时空范围为隋朝(中国)。根据材料“政治中心在北方,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需要与经济富庶地区的联系沟通,及粮食物资等的供给,更使隋朝政府意识到开凿和贯通南北大运河的必要性”可知,材料观点认为隋朝修建大运河的政治因素是因为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需要联通,因此开凿大运河有必要性,即①加强南北经济的联系、④促成南北交通的贯通,从影响看,大运河有助于巩固统一,②正确,因此①②④正确,C项正确;材料观点没有提到民族交融对于大运河修建的影响,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唐太宗派侯君集率军平定高昌(今吐鲁番地区),置西州;九月,在西州进行普遍的户口和土地调查。在吐鲁番出土的唐朝户籍残卷上,有‘小男’‘小女’‘丁寡’‘课户’‘不课户’等字样。”并结合所学可知,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在唐代属于西域,唐政府在此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社会治理,加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与管理,C项正确;两税法实行于唐朝中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史料并未涉及人口跨区域迁移,排除B项;唐朝时的吐蕃对应今天的西藏,并非吐鲁番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枢机构的调整服务于加强皇权的需要,故材料所述变化从本质上说明当时君主集权的强化,C项正确;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地方,其迁徙无法体现君相之间的紧张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地方行政效率提高的相关信息,且材料与地方行政无关,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是程序性分权,国家行政权力并不分散,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更审定等第,仍令三年一定”“贫富变易,遂成不均……今宜三年一定”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实施过程中,政府发现地方上民众贫富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因此要求每三年核查户等,这实际上是源于两税法以资产作为赋税和徭役的主要征收标准,对户等的每三年核查实际上是对资产多寡的核查,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各州之间两税征收标准的不同,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出两税法对征税范围的影响,排除B项;由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严重,唐初推行的租庸调制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于是进行了赋税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为组合类单项选择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说明两税法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同时一年分两次收税,①④正确,D项正确;两税法依然征收人丁税,同时简化了税种,②④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与“唐朝新科进士放榜后,皇帝亲自到曲江池赐宴,称为‘曲江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者对于唐代新科进士的重视,这是由于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使得科举制成为唐代的重要选官制度,A项正确;本题主旨“唐代科举制的作用”,“科举制促进唐诗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科举制通过吸收知识分子进入政府来扩大统治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对于官场的垄断来加强君主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东晋(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但是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信奉的人极少;但是到南北朝时期,僧人与上至帝王下至平民之间都有交往,说明佛教在中国受到普遍接受,且受到当时中国玄学思潮的影响,佛学在核心理论上与玄学趋于一致。因此,佛学的中国化最初表现为佛学的玄学化,这反映出佛教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向,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儒学与佛学的斗争,排除A项;“统治者好恶决定宗教存续”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当时僧人参与的“清谈”主要涉及纯粹的哲学命题,是脱离社会现实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借鉴佛家注重禅定修习来提高精神境界的方法,从《礼记》中发掘出相关道德的修养方法”可知,唐朝时期的儒学吸收了佛教的思想,体现了儒学的包容性,B项正确;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主张的求理的方法,唐朝时期尚未产生理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对儒学的影响,没有涉及儒学对佛教的影响,排除C项;唐朝时期儒学仍旧处于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玄奘西游天竺,在那烂陀寺研佛,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C项正确;法显西游发生在东晋,排除A项;空海在唐朝时,来长安求佛,排除B项;宋元时期,外贸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不是最主要来源,排除D项。故选C项。
17.(1)进步倾向: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由宗法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制国家转变;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
(2)举措:实行九品选官制;实行均田制;改汉姓、说汉话;迁都洛阳,学习中原王朝礼制。意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统治;为隋唐大一统王朝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战国)。进步倾向:根据材料“废除贵族世袭特权”“选能举贤”可知,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根据材料“实行中央集权,以‘术’来任用、监督、考核臣下”可知,由宗法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制国家转变;根据材料“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推行县制,编定户口”可知,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
(2)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北魏(战国)。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可知,实行九品选官制;根据材料“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露田、桑田两种”可知,实行均田制;根据材料“ 孝文帝下令将‘拓跋’姓改为‘元’,‘独孤’姓改为‘刘’等……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可知,改汉姓、说汉话;根据材料“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学习中原王朝礼制。第二小问意义: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孝文帝主动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孝文帝实行均田制,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统治;孝文帝改革为隋唐大一统王朝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8.(1)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同汉族大姓进行通婚等。
作用:这些举措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的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2)办法:开明友善,真心相待。
方式:军事征伐;加强管理;实行和亲;加强交流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
措施:根据材料“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的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和所学可知,措施如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同汉族大姓进行通婚等。
作用:根据材料“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所学可知,这些举措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的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2)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
办法:根据材料“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可知,开明友善,真心相待。
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民族交往的方式如军事征伐;加强管理;实行和亲;加强交流等。
19.(1)量出制入;按资产纳税;分夏秋两次缴纳;实物税和货币税结合;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2)简化了税收名目和手续;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从制度上杜绝了官吏从中作弊乱摊派的可能;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两税法以‘量出以为入”为指导思想’”可知特点是量出制入;根据材料“ 两税法规定税收一年缴纳两次,夏秋各一次”可知特点是分夏秋两次缴纳;根据材料“规定不再区分主户客户 也不以人头计税,而是按资产、田产划分户等”可知特点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和按资产纳税;根据材料“还规定征税形式用货币,但允许用实物折成钱”可知特点是实物税和货币税结合。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两税法规定税收一年缴纳两次,夏秋各一次,简化了税收名目,提高了工作效率”可知意义是简化了税收名目和手续;根据材料“规定皇亲国戚、贵族官僚、地方豪强、不定居商户等都成为征税对象,扩大了纳税面”可知意义是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而是按资产、田产划分户等,户等高者多负,低者少负,一定程度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可知意义是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丁身为本的赋役制度”可知意义是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根据材料“ 两税法规定税收一年缴纳两次,夏秋各一次,简化了税收名目,提高了工作效率”可知意义是从制度上杜绝了官吏从中作弊乱摊派的可能。
20.(1)特点: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国家众多;政府重视。
(2)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形式多样;据材料一“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和“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可知,内容广泛;据材料一“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可知,国家众多;据材料一“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可知,政府重视
(2)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信息,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一个作为向西求取佛法者,一个属于向东传播佛法者,二者都是对佛法佛学的发扬与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的高僧,可以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作答。同时应该看到他们都是中国古代对外和平交流的典型代表,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并且都没有给交往国家带去侵略与灾难,这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交流。也可以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分析作答,同时注意结合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同类性质的历史史实进行作答,如郑和下西洋等,注意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论证严明,言之成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检测练习(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