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检测练习
一、选择题
1.《韩非子》中有一故事: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百家争鸣中,引入其他学派的思想进入自己的叙事语境已是常态。这反映了( )
A.思想交流顺应统一的潮流 B.儒家伦理成为选才的标准
C.孔子具有反对战争的思想 D.法家认可儒家的伦常观念
2.周公除从夏殷执命而亡的历史事实中深深感到“天不可信”“天命靡常”外,还从践祚(代理君主)摄政、东征平叛、治理殷民等艰辛的经历中,切实感到“小民难保”。这些认识体现了周公( )
A.对“天命”思想的否定 B.立政唯贤的选才思想
C.守业艰难的忧患意识 D.追述先王的守旧思想
3.老子主张“以无事取天下”,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孟子系统地阐述了“仁政”学说,提出“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这反映出二人的学说( )
A.在治国理念上截然相反 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C.迎合了封建贵族的诉求 D.蕴含着朴素的民本思想
4.两宋时期质朴洁净之风逐渐盛行,士人多着宽薄的衣衫,颜色也多为清白淡黄;服饰图案造型以写实为主,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夸张,其结构严谨,这一现象( )
A.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表明纺织业空前发达 D.社会风尚根本性变革
5.下表内容为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国观”内涵的变化。
历史时期 观念 涵义
汉唐宋 小中国 地理上指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等传统意义上汉族聚居地。中国人指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业的汉族。
元 大中国 中国疆域指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朝所有疆域;中国人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国文化是农耕和草原两大系统;中国主权行使者是汉族政权和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下列选项中对下表理解正确的是( )
A.少数民族缔造了疆域辽阔的“大中国” B.“小中国”代表汉唐宋的统治区域范围
C.从“小”到“大”是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D.元代“中国”成为不同民族共有的符号
6.《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材料表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不同于商朝的是( )
A.体现民本观念 B.宣扬君权神授 C.实行等级制度 D.强化宗族关系
7.中国远古神话中虽然有神灵的观念,但遇到自然灾害和困难时,古人往往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战胜灾害和困难,如风后创造出指示方向的司南车,伏羲发明了捕鸟的网。这反映出当时( )
A.已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B.顺应天命的思想观念
C.神话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特征 D.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8.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主张“抱法处世则治,背法处世则乱”,认为“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庄子
9.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求同存异思想,这一思想在建国后被广泛用于政治上的许多领域,成为指导新中国的一个广泛的政治原则。以下选项可以作为论据证明此看法的是( )
A.运用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B.实行三三制政权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一国两制在台湾香港问题上的成功实施 D.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国际领土争端
10.某校高一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研究的内容包括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日本,日本学问僧赴长安求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等。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佛教文化的传播 B.文化艺术的繁荣 C.政治制度的创新 D.中外文化的交流
11.明朝前期,西藏喇嘛教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教派,俗名“黄教”,又称( )
A.宗喀巴 B.格鲁派 C.乌斯藏 D.祆教
12.有学者认为,公元第一个千年,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都经历了一个“华夏化”的过程。下列史实能够成为这一论断依据的是( )
A.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琉球
B.中国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逐渐传入欧洲
C.玄奘西行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D.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制度多以唐制为蓝本
13.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 )
A.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D.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14.如图是近代某文章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其作者是( )
A.魏源 B.张之洞 C.康有为 D.严复
15.如图所示是《海国图志》的部分目录,这反映了( )
A.部分知识分子对当时世界的认识 B.民众都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C.向西方学习已经进入制度层面 D.魏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6.战后,东亚一些国家在近3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因此东亚各国的现代化道路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以新加坡和韩国较为典型,其成功离不开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列属于两国类似儒家文化背景的是( )
①重视教育 ②科学技术 ③勤俭节约 ④高效作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易代使得蹈虚凿空的晚明学风成为众矢之的,清初学风由玄虚而趋健实,“经世致用”蔚为风尚。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全面反思和追溯明代政治经济和学术文化,对封建君权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设计出了各种“限君”“抑尊”的方案。他们理直气壮地主张顺应和满足作为自然人的本能要求,反对封建理学家冷酷而虚伪的禁欲主义,“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亦并无天理之可言矣”。基于“保国富民”的诉求,他们对重商主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总之,凭借着王朝更迭的权力真空和较少顾忌的思想言论氛围,他们在痛心疾首之余,发出较多惊世骇俗之论。
——摘编自孔定芳《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与明遗民的诉求》
材料二 战争中,中国不堪一击,高唱“经世”的知识分子在惨痛之余,不再顽固强调“内诸夏而外夷狄”,转而用理智的眼光来认识中国与诸夷,“师夷”成为一时潮流。同时,他们对顽固派将机器诬蔑为“奇技淫巧”的看法进行了批判,认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并以“求富”为口号,对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进行否定。
——摘编自田永秀、刘斌《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表现及其影响。
(3)综上所述,就现代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实现自身价值谈谈你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上述特点的成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将许多主要的儒家经典翻译成西方译本。除了翻译经书外,传教士还有研究经书和孔子学说的专著出版。利玛窦的《中国札记》在欧洲被译为多种文字,影响甚大。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就是拜读此书后,激起了前来中国传教的强烈愿望。1752年伏尔泰写成《自然法赋》,论述的理性道德受中国影响颇大。百科全书派则认为孔子学说是“无神论”,是他们与基督教宣战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儒学改变了法国哲学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梁金平等《儒学文化生命力之源》
材料二 从2004年到2010年,在全世界9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通过教师直接的讲授传播儒家思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按照教学大纲,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全貌,避免了对原文的误解。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马上问教师,教师也可从学生的提问中得知儒家思想难以理解之处。教师在选择材料时会区分精华与糟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儒家思想的精髓。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儒学西传的主要方式和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传播儒家思想方面的优势。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历史的角度看,竞考制在法国犹如从天而降,几乎无人阐述其来源。其实,稍加追究,便可以搜寻到法国竞考来源的蛛丝马迹。利玛窦等是最早直接接触中国的西方人。明朝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式的“理想国”。“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他还煞有介事地告诉欧洲老乡,“在中国最终实现这一原则的制度,叫做科举制”。他对中国文化十分痴迷与崇拜,引发了西方的“中国热”。
——摘编自《利玛窦中国札记》
材料二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在中国只有经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够任职政府官员。这是中国长期保持“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原因。伏尔泰在评价中国科举制度时说,“关于人的思想,不能想象有比中国更好的统治手段,在那里,一切权力掌握在由极其严格考试录取的成员所构成的官僚体系手中”,“中国是一个奖励德行和鼓励才能的国家,诚实与贫穷的农民可以成为官员”。从一些文件和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科举制度是法国竞考制度诞生的直接来源。竞考制诞生并且普及后,法国大学招生“不分门第,不问资产,不计较学历资格,知识水平是入学的唯一条件,而考试是衡量知识的唯一尺度”。
——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简评利玛窦对中国“科举制”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对中国科举制的观点,说明科举制与法国竞考制、大学招生制度变革的关系。
历史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叙述,鲁国有个人跟随君主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向他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丁官。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认为这种孝亲做法恰恰背叛君主,可见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交流,战国时期统一趋势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儒家伦理成为选才的标准,排除B项;材料体现孔子对孝道的推崇,未体现其反对战争,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法家反对儒家伦常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周公一方面从夏殷执命而亡的历史事实中深深感到“天不可信”“天命靡常”,另一方面从践祚摄政、东征平叛、治理殷民等艰辛的经历中,切实感到“小民难保”,由此可知,周公从历史事件和现实经历中认识到了国家治理的艰难,C项正确;材料中周公认识到天命变化无常、难以捉摸,而非否定天命的存在和作用,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周公在治国中重视“敬天”和“保民”,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人才选拔和追述先王展开论述,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及所学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天道自然和民心来治理国家;孟子的“仁政”学说,体现了重民、爱民的民本思想;由此可见,两者的学说都蕴含着民本思想,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二者治国理念的共性,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老子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质朴洁净”“清白淡黄”“没有过多的渲染”“结构严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思想形成传播,理学主张个人修养、礼仪规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其影响表现在服饰文化上即服饰朴素简单,结构严谨,注重内涵气韵等,A项正确;宋代服饰的这一特点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当时的纺织技术如何,排除B项;仅据该材料不能表明当时社会风尚是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宋元(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大中国”是指实现了疆域空前辽阔并实现了多民族的大统一,结合所学,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元朝缔造“大中国”,不能说明少数民族都缔造了疆域辽阔的“大中国”,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小中国”指汉族聚居地,中国人指汉族,不是代表汉唐宋的统治区域范围,排除B项;从“小”到“大”指的是疆域和民族方面的变化,不是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率民以事神……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重视民心向背的民本的思想,体现民本观念,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权神授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材料也没有反映实行等级制度的思想,排除C项;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家族关系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远古时期中国。据材料,中国远古神话中有很多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战胜灾害和困难的故事,反映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特征,说明神话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特征,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远古时期的神话,当时早期国家尚未产生,排除A项;“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来战胜灾害和困难”反映“人定胜天”的思想,而非“顺应天命”,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中华文明在起源和发展方面的多元性,也未提及不同区域文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无法得出“多元一体”,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抱法处世则治,背法处世则乱”的意思是君主只要坚守法度、掌握权势就可以治理好天下,背离法度、失去权势天下就会混乱,这是法家思想,“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意思是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是典型的君主专制思想,所以这位思想家是法家思想的代表韩非子,C项正确;材料中的思想家是战国时期的,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排除A项;材料主张法治,属于法家思想,墨子是墨家的,排除B项;材料主张君主专制,是法家思想,庄子是道家的,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即求同存异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南海问题等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国际领土争端,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国家发展,符合提议,D项正确;和平赎买政策是以一定代价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逐步实行国有化的政策,与求同存异思想无关,排除A项;三三制时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建国后”不符,排除B项;一国两制并未在台湾问题上成功实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日本,日本学问僧赴长安求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中外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佛教文化的传播”只是其中一项内容,不全面,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流,不是文化艺术,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中外文化交流,未涉及政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格鲁派,因其僧侣戴黄色僧帽,俗名“黄教”,是明朝前期西藏喇嘛教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教派,B项正确;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排除A项;乌斯藏是元明时对西藏的称呼,排除C项;“黄教”不是祆教,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公元第一个千年指的是公元元年到公元999年,中国文化影响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据所学,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发生于645年,能够成为这一论断依据,D项正确;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中国文化影响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不是欧洲,排除B项;天竺国是我国对古代印度的称谓,位于南亚,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大量外来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这表明了唐朝的包容开放影响了世界,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科技以及政治制度层面的内容,排除 AC项;材料也体现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排除B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中的“内篇、外篇”“同心第一”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出自近代洋务派代表之一张之洞的《劝学篇》,主旨是以中学为内学,以西学为外学,以中学治身心,以西学应世事,以中学为体,以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B项正确;魏源的代表作品《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康有为的代表作是《孔子改制考》,该书借孔子的名义,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据材料“东南洋各国沿革、大西洋欧罗巴各国沿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魏源所编写的一部地理著作,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故材料 反映了部分知识分子对当时世界的认识,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民众对西方的态度”,排除B项;甲午战后,戊戌变法的开展,中国向西方学习才真正进入制度层面,排除C项;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二战后(新加坡和韩国)。结合所学可知,新加坡和韩国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儒家文化重视教育,强调教化的作用,强调勤俭节约,①③正确,B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重视科学技术,②错误,儒家思想并不强调高效作风,④错误,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7.(1)内容:倡导质朴学风;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肯定人的本能要求的正当性;倡导“工商皆本”。
(2)表现:在民族观念上从传统的重华轻夷转向主动“师夷”;在科技观念上从传统的重德轻艺转向主动学习“长技”。
影响:冲击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促进了西学在华的传播;有助于抵制西方经济侵略;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思想环境;加速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3)认识:顺应时代要求,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与时俱进,注重文化传承。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清初(中国)。关于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内容,据材料“清初学风由玄虚而趋健实,“经世致用”蔚为风尚。”可知,倡导质朴学风;据材料“对封建君权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设计出了各种“限君”“抑尊”的方案。”可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据材料“他们理直气壮地主张顺应和满足作为自然人的本能要求”可知,肯定人的本能要求的正当性;据材料“他们对重商主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结合所学可知,清初以顾炎武等“经世致用”的思想家倡导“工商皆本”。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关于“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表现,据材料“高唱‘经世’的知识分子在惨痛之余,不再顽固强调“内诸夏而外夷狄”,转而用理智的眼光来认识中国与诸夷,“师夷”成为一时潮流。”可知,在民族观念上从传统的重华轻夷转向主动“师夷”;据材料“他们对顽固派将机器诬蔑为‘奇技淫巧’的看法进行了批判,认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可知,在科技观念上从传统的重德轻艺转向主动学习“长技”。
第二小问,关于“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影响,据材料“并以“求富”为口号,对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进行否定。”可知,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工商皆本,重视发展工商业,这会促进商业的发展,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思想环境,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背景下有助于抵制西方经济侵略;据所学可知,近代的“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说明这种思想冲击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在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下,西学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现代中国。关于现代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实现自身价值谈谈你的认识,据所学可知,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紧密联系的,作为现代的知识分子应该将自己的价值追求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同时知识分子有文化、有涵养应该承担起传承文化的使命。
18.(1)特点:①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②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③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
(2)成因:①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②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③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家国同构”政治文化的影响。
(3)表现:①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②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③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④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背景:①民族危机加深;②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③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④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⑥十月革命的影响。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根据材料“刚健有为、天人协调”得出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根据材料“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得出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根据材料“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得出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根据材料“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得出受到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家国同构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农耕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
(3)本题是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时期。第一问,根据材料“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华转化为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得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得出民族危机加深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根据所学1919年是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得出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点睛】
19.(1)主要方式:翻译儒家经典;出版研究专著。
影响:启蒙思想家利用儒家思想作为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统治的思想理论武器,推动思想解放。
(2)优势:教师直接讲授,师生互动答疑,适应学生特点,有利于掌握儒家思想的全貌、难点和精髓。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18世纪世界。主要方式:据材料“将许多主要的儒家经典翻译成西方译本”得出翻译儒家经典;据材料“还有研究经书和孔子学说的专著出版”得出出版研究专著。 影响:据材料“1752年伏尔泰写成《自然法赋》,论述的理性道德受中国影响颇大。百科全书派则认为孔子学说是‘无神论’,是他们与基督教宣战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得出启蒙思想家利用儒家思想作为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统治的思想理论武器,推动思想解放。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和世界。优势:据材料“通过教师直接的讲授传播儒家思想”得出教师直接讲授;据材料“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马上问教师,教师也可从学生的提问中得知儒家思想难以理解之处”得出师生互动答疑;据材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得出适应学生特点;据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全貌”“教师也可从学生的提问中得知儒家思想难以理解之处”“有利于学生掌握儒家思想的精髓”得出有利于掌握儒家思想的全貌、难点和精髓。
20.(1)认知:利玛窦认为科举制是“理想国”的体现;科举制选拔的只是知识分子;东方用哲学家治国。(简评:)中国的科举制,除文举之外,实际上还有武举;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有哲学家,还有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将领;利玛窦认同明朝科举制度,但理解十分肤浅;利玛窦的宣传,促进了欧洲“中国热”的兴起、启蒙运动的发展。
(2)观点:科举制保证了中国长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举制是选拔优秀官员形成优秀官僚体系的最好治国手段。
关系:科举制是法国竞考制度诞生的直接来源(或促进了法国竞考制度的形成);竞考制和科举制,促成了法国大学公开、公平、公正招生制度的形成(或引领法国社会公平公正的发展)。
【详解】(1)本题为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清初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利玛窦在澳门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式的‘理想国’。”可知,利玛窦认为科举制是“理想国”的体现;根据材料一“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在中国只有经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够任职政府官员。”可知,利玛窦认为科举制选拔的只是知识分子;根据材料一“知识水平是入学的唯一条件,而考试是衡量知识的唯一尺度”可知东方用哲学家治国。简评:结合所学知识对利玛窦的观点进行简评:利玛窦认同明朝科举制度,但理解十分肤浅,但是促进了欧洲“中国热”的兴起、启蒙运动的发展,中国的科举制,除文举之外,实际上还有武举;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有哲学家,还有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将领。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欧洲。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在中国只有经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够任职政府官员。这是中国长期保持‘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认为科举制保证了中国长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根据材料二“关于人的思想,不能想象有比中国更好的统治手段,在那里,一切权力掌握在由极其严格考试录取的成员所构成的官僚体系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认为科举制是选拔优秀官员形成优秀官僚体系的最好治国手段。
第二小问关系,根据材料二“从一些文件和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科举制度是法国竞考制度诞生的直接来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法国竞考制度诞生的直接来源;根据材料二“竞考制诞生并且普及后,法国大学招生‘不分门第,不问资产,不计较学历资格,知识水平是入学的唯一条件,而考试是衡量知识的唯一尺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竞考制和科举制,促成了法国大学公开、公平、公正招生制度的形成。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检测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