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名校2023—2024 学年高一(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卷
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 3 分,共 48分)
1.表 1所示资料可用来说明
表 1
地点 云南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出土文物 炭屑和烧骨化石 头盖骨、牙齿化石
史料实证价值 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
A.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B.元谋人和北京人体貌具有相似性
C.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 D.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2.战国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
地不能再作为封邑进行分封,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
为“新型国家”。“新型国家”的“新”主要表现在
A.确立专制统治 B.地方实行县制
C.诸侯纷争不断 D.各国变法图强
3.汉代,无论是土地买卖还是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不仅要有证券或契约,还要在契约中标明时间、买
卖双方姓名、价金及证人等内容。这表明汉代
A.政府放松了对商业限制 B.商品交易得到了规范
C.市场秩序日益正规合理 D.国家注重商业税征收
4.图 1 所示为北魏货币,有人说它是民族交融的典型体现。下列对北魏货币历史信息推测合理的是
图 1
A.从材质特点看北魏有丰富矿产资源 B.该货币能见证北魏的对外贸易
C.从形制特点看北魏货币取法于中原 D.该货币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产物
5.据《新唐书》记载:“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
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唐朝时期的宰相制度
A.确保了决策的科学合理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D.强化了专制皇权
6.(唐)开元初,大食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
令张说奉曰: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这反映出唐朝
A.对外交流的灵活包容 B.边疆形势稳定和谐
C.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民间对外贸易繁荣
7.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
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这说明
A.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
B.宋、夏在经济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
C.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
D.榷场贸易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
8.图 2为画家刘松年绘于南宋初期的《晋文公复国图》(局部),描绘了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历经
{#{QQABZQwUogiAAAJAARgCUQH4CEKQkBECCAoOxFAAoAAAgAFABAA=}#}
坎坷险阻并最终回国即位的情景。这一作品
图 2
A.反映宋人生活的艰辛 B.显示山水画的神韵意趣
C.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 D.反映宋代宫廷斗争激烈
9.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
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
地区
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 B.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
10.《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由当地
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的边疆管理
A.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B.消弭了中央与边疆的矛盾
C.沿袭了唐代的管理体制 D.提高了地方行政管理效率
11.图 3是某同学整理的宋明理学的思维导图,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图 3
A.格物致知属于唯物思想 B.理学与心学本质不同
C.“理”的实质是儒家伦理 D.心学只关注个人内心
12.明朝中后期,松江府等地大量农家以纺织为业,每天清晨将织成的棉纱送往市场售卖,“无顷刻闲”,
纺织收入已经远远超过种地所获。这体现出当时松江
A.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B.已成为新兴工商业市镇
C.出现自由雇佣劳动 D.手工业市场化程度提高
13.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述,“天津海河上人云:‘灰上田惹碱’。吾始不信,近韩景伯庄上云,‘用之
菜畦,种果不妙’,吾犹未信也。必亲身再三试之,乃可信耳”。这表明徐光启
A.开启近代科学 B.主张重农抑商 C.注重总结经验 D.重视实践验证
14.图 4反映了乾隆六年至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前)清朝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QQABZQwUogiAAAJAARgCUQH4CEKQkBECCAoOxFAAoAAAgAFABAA=}#}
图 4
A.反映了清朝的日渐兴盛 B.加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C.加剧了清朝的资源危机 D.表明清朝疆域的急剧扩大
15.清代江南地区从事棉纺织业的家庭“往往家无斗储而被服必极华鲜”“有乡村妇女,簪必金珰,衣必
锦绣”。这反映出江南地区
A.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B.生产专业化程度高
C.妇女地位受到重视 D.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16.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整理了如下史料,其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17 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力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黄宗羲提倡“工商皆本”
▲清代“四大名镇”:汉口镇、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
A.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 B.对外政策趋向保守
C.近代化因素萌发趋向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题,满分 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北京的帝王权威的结构是逐步完善的。如果说明初朱元璋将中央集权的、等级制的皇帝统治推进到了
逻辑上的极限,那么清初的雍正(胤禛)则在这个结构中完善了内部的可操作装置,并将君主的地位尽可
能提升到了最高点。其他的皇帝,比如明永乐(朱棣)和清康熙(玄烨),则起了逐步推进和改良的作用。
——摘编自朱剑飞《中国空间策略:帝都北京》等
材料二
幽燕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连朔漠,气候属温带。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
朝都城的开始。忽必烈初到燕京时,蒙古贵族霸突鲁就曾劝说:“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
可。”汉族谋士郝经等人也劝忽必烈迁都燕。忽必烈采纳众议,迁都燕京,以燕京为大都。满族崛起东北,
当其入主中原,面临与元朝同样的问题,故顺理成章地选择北京作为都城。北京为元明清之中国首都,既
是农耕、游牧对峙矛盾的产物,又是农牧两大地带趋向经济文化上的一体化,实现政治大一统的当然结果。
——摘编自甘霖《变局:前 11世纪以来至 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明清时期“帝王权威结构”完善的举措及其所产生的主要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梳理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历史合力的角度,简要说明北京成为元明清时
期中国首都的主要原因。(10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清明节的开封城是很热闹的,如斗鸡、荡秋千、踢球、赛龙舟等娱乐活动。……张择端在表现北宋后
期商业繁荣的背后,还揭示出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如惊马闯闹市、船桥险情、官员争道、酗酒成
{#{QQABZQwUogiAAAJAARgCUQH4CEKQkBECCAoOxFAAoAAAgAFABAA=}#}
风,占道经营,消防、城防缺失等,总合起来构成了北宋后期的社会危机。
——摘编自余辉《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揭秘》
材料二
明清时期,星罗棋布的江南市镇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农村居民出户,不到十里就有一个市或镇可
以买卖货物。市镇的地位大致在农村与府城之间。苏州府城位于江南水网的中心地带,各主要水路把郊区
市镇与苏州府城紧密地连在一起。
——李伯重《多角度看江南经济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的现象出现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并简析江南市镇发展的影响。(10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最终统一了中国的是从北方少数民族王朝中诞生的“北魏---隋唐”序列。
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作为这个序列的开创者,保持着足够开放的心态,并乐于接受汉人的文化。这种交
融性造成这个王朝序列抛弃了汉人的保守特征,并最终建立了一个具有世界精神的大唐王朝。最不幸的王
朝更迭来自宋代,宋代本来继承了唐代的开放性,又保留了更多的中华特色,在平等的贸易体系下和海外
打交道。然而,由于北宋和南宋的两次灭国过于悲惨,使得传统文化中保守的一面成为了主导。在此后的
明清时期,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频发,不幸的是,这个时期恰恰是西方世界最开放的时期。
——摘编自郭建龙《丝绸之路大历史——当古代中国遭遇世界》
任选材料中的一个历史时期,着眼于“开放与保守”的视角自拟论题,并运用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
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QQABZQwUogiAAAJAARgCUQH4CEKQkBECCAoOxFAAoAAAgAFABAA=}#}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材料通过“炭屑和烧骨化石”得出元谋人“知道使用火”的结论,通过“头盖骨、牙齿化石”得出北京人“前额地平、眉骨粗大”的结论,即通过化石可以了解中国远古人类元谋人的生活方式,通过化石也可以了解中国远古人类北京人的头部特征,两者结合,说明化石对研究人类起源具有重要的证据作用,故选D项;结合所学,元谋人会使用天然火,北京人会保持火种,排除A项;;材料只有北京人头盖骨和牙齿化石,而没有元谋人头骨化石,不能知道元谋人人体相貌,不能得出两者人体相貌相似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远古中国人类化石,没有提及世界其它地区,无法判断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排除C项。
2、答案B【解析】根据“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进行分封”“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可见“新”在实行县制取代分封制,B项正确。A、D项并非材料信息;诸侯纷争是时代特征,并非“新型国家”的特点,C项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4.C【解析】从图片中无法直观判断货币材质以及矿产资源情况,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知北魏货币是否能在对外贸易中使用,B项错误;北魏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政权,D项错误;货币形制为圆形方孔钱,与秦汉以来中原汉族王朝发行的形制类似,因此C项正确。
5.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见唐朝时期实行集体宰相制度,宰相权力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D项正确;“确保了”说法夸大了影响,A项不选。“解决了”说法错误,C项错误;唐朝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虽后期随着参与议事之“宰相”增多,但由于在政事堂中集中议事,也可缓解对行政效率的影响,B项不选;故选D项。
6.A【解析】根据材料“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可知,在对外交流中,唐政府以包容的态度灵活处理了不同民族的礼仪问题,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唐政府边疆形势,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而非民族关系,C项错误;
材料中属于官方往来,D项错误。
7.D
8.【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材料信息可知,画家借晋文公历经坎坷,终回国即位并带领晋国称霸的历史,寄托宋人希望收复失地、实现国家强大的愿望,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故选C项;该作品体现的是画家关注国事,具有强烈的政治关怀,并不是关注宋代普通人的生活,排除A项;该作品为人物画,排除B项;材料描绘了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历经坎坷险阻并最终回国即位的情景,并不是讲宫廷斗争,排除D项。
9.B
【详解】题干中“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说明当时的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小家庭的方式存在,从根源上来说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得以出现,故B项正确;传统家庭观念被颠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客观史实,故A项错误;南宋时期江南地区才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故C项错误;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只是题干所反映出的历史表象,故D项错误。
10.A
11.【答案】C【解析】由思维导图看,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而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心”,且“心即理”,所以等于二者都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就是“理”,而“理”在本质上就是儒家的纲常伦理,故选C项;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主张的认识论,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思想,排除A项;理学与心学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和封建统治,排除B项;心学不只是关注个人内心,更关注重建儒家的信仰体系,所以就更关注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排除D项。
12.A【详解】根据“松江府等地大量农家以纺织为业,每天清晨将织成的棉纱送往市场售卖”“纺织收入已经远远超过种地所获”可知,当时农家纺织品拿去售卖,冲击了以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为目的的小农经济,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松江已成为新兴工商业市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自由雇佣劳动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农家的家庭手工业,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14.C
15.【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清代江南地区从事手工业的家庭、乡村妇女等追求华丽服饰,穿金戴银,反映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于传统农家需储备生产、生活资料的习惯,即消费观念发生改变,故选D项;材料是从事手工业的家庭、乡村妇女,而非商人群体,排除A项;生产专业化是工农业生产各部门分工的方式之一,是各部门内部生产过程更详细地分成许多的独立部门和工序,专门制造个别部件或零件,形成更多的生产部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妇女穿金戴银不等于其地位受到重视,排除C项。
16.【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兴起,使用自由雇佣劳动,产生新的经济因素;早期西学东渐,中西科技文化交流;主张经世致用、工商基本等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思潮,即体现近代化因素萌发趋向,故选C项;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指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加上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农民起义屡屡爆发,排除A项;对外政策趋向保守指仅保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口岸,“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排除B项;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7.【答案】(22分)
(1)明太祖废除宰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清康熙时设立南书房;清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大兴文学狱;实施奏折制度等(任三点给6分)
政治影响:专制集权空前强化(或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禁锢了思想等。(任三点6分)
(2)发展脉络:金朝迁都燕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元明清时期,成为中国首都。(4分)
主要原因:地理位置优越(答地理气候条件适宜亦可);前朝的开发经营;农耕、游牧对峙矛盾的产物;推动农牧一体化,实现政治大一统的需要。(任三点给6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18 分)
(1)宋朝商业发达,大城市空前繁荣,市场活跃,坊市时空界限被打破,城市的商业(经济)功能增强;宋代社会也出现一些重要变化,比如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等;北宋中后期出现政治腐败。(8分,需从商业、社会、政治三个方面作答。)
(2)特点: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之区;地位处于农村与府城之间;数量众多,分布密集;以经济功能为主。(任三点6分)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密切周边农村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两点4分)
19【答案】(12分)
评分标准:
12—10分:观点表述明确,史实运用合理充分,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9—7分:观点表述比较明确,史实运用比较合理充分,逻辑比较严密,论证比较充分,表述比较清楚。
6—4分:观点表述基本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合理充分,逻辑基本严密,论证基本充分,表述基本清楚。
3—0分:能够写出某一观点或未能表明观点,也未能运用史实予以论证,或论证存在史实错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