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检测练习
一、选择题
1.阅读下图,该图可印证古印度( )
A.等级结构趋于复杂化 B.各族群融合的进程加快
C.佛教在民间广泛传播 D.种姓制推动了民族迁徙
2.明清时期在开发较晚、交通不便的西南山区及其延展地带,发展出了共通的西南官话;而在开发较早,交通便捷的东南地区,却并未形成广泛共通的方言。这种现象反映南方各地( )
A.文化整合程度各异 B.农业多种经营兴盛
C.移民流入数量不均 D.民族交融程度较低
3.下表为东汉中期全国在籍人口统计的变化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
年代 全国在籍人口数量(万) 南方 北方
在籍人口(万) 占全国比重(%) 在籍人口(万) 占全国比重(%)
元兴元年105 5330 1360 25.51 3970 74.49
延光四年125 4870 1650 33.88 3220 66.12
永和元年136 5390 1830 33.95 3560 66.05
本初元年146 4760 2010 42.23 2750 57.77
永寿三年157 5650 2230 39.47 3420 60.53
A.南方地区得到一定开发 B.区域间的经贸往来频繁
C.豪强地主重视南方开发 D.南北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4.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到公元5世纪末,日耳曼人的金属工业“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是铁和青铜,甚至连金和银也可以经常加工制作,还出现了仿照罗马钱币而铸造的装饰用金片。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一直领先世界
B.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欧洲农耕文明的进程被迫打断
D.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较为缓慢
5.如表为关于客家人来源的不同观点。据此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
观点(出处) 观点内容阐述
客家中原说 客家人的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
客家土著说 客家人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合以后产生的共同体
2007年美国学术杂志 实验调查数据显示,客家人的中原来源占了很大比例
A.客家人与中原有极为深厚的历史渊源 B.西方学术研究成果比中国丰富
C.中国古代人口向南迁移形成一大趋势 D.中原汉族为躲避战乱迁居山区
6.如表为东汉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河、朔方、五原等长城沿线八郡的人口数分别较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比例。该现象说明当时( )
郡名 人口占比
西河 4.13%
朔方 5.74%
五原 9.92%
云中 15.25%
定襄 8.32%
雁门 84.85%
代 45.27%
上谷 43.48%
A.中央对边地郡县的控制加强 B.户籍管理制度遭破坏
C.少数民族内迁具有空间基础 D.游牧经济的范围扩展
7.1294年,统治波斯的凯嘉图汗在首都帖必力思效仿忽必烈印行带有汉文“钞”字的纸币,企图代替金属货币的流通。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波斯帝国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B.忽必烈强化了边疆治理
C.蒙古西征促进了印刷术西传 D.宋元出现民族融合热潮
8.观察《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移民》图,以下项中,与这一时期的移民概况相符的是( )
①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形成 ②黑奴贸易受限,出国华工大增加 ③大洋洲当地人口出现替代性变化 ④美国移民文化以欧洲文化为主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使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已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到一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
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海外移民导致劳动力不足
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损失 D.民主政治有了充分的发展
10.社会生活变迁是社会历史的缩影,以下历史事件的前后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明治维新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西服在日本流行
B.英国的殖民活动——欧洲文化成为澳大利亚文化的主流
C.三角贸易使印第安人大量死亡——许多日本人移民墨西哥等拉美国家
D.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需要原料和市场——股份制公司的出现和扩展
11.澳大利亚是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19世纪中期澳大利亚主要的居民和主要的文化是( )
A.华人 欧洲文化 B.黑人 大洋洲文化
C.印第安人 大洋洲文化 D.白人 欧洲文化
12.1500年,被纳入西班牙殖民地的美洲各地的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到1650年,下降为大约400万人;1600--1750年,欧洲、中国、印度、中东等地,人口却以空前的速度增长。导致上述人口变化的原因有( )
①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 ②传染病的大规模蔓延
③美洲粮食作物的推广 ④西欧工业革命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下表为西班牙统治时期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数变化情况。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时间 概况
1521年 印第安人约700万—900万,大约有147种语言。
16世纪末期 由于奴隶、饥荒等原因,印第安人数减少了200万。
17世纪末 印第安人仍占墨西哥450万居民的83%。
A.族群间融合发展缓慢 B.混血人种成最大族群
C.西班牙殖民进程停滞 D.欧洲文化影响力衰退
14.20世纪70年代,印度经济学家阿肖克·米特拉在讨论印度现代化问题时曾说:“在印度,你可以全面地博览从田园生活、封建主义、重商主义、杂乱无章的资本主义到点滴的对社会主义热忱的整个系列。”这表明当时印度( )
A.摆脱了殖民主义历史影响 B.经济社会结构复杂多元
C.现代化改革条件基本成熟 D.传统种姓制度根深蒂固
15.如图为“近200年美国移民数量与结构的变化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近200年间北欧和西欧移民始终是美国移民的主要来源
B.世界大战和经济“滞胀”危机使美国移民数量跌至波谷
C.二战后美国移民结构伴随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而改变
D.世界各地移民的到来使美国形成了趋于一体的移民文化
16.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的“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对于这两种观点的看法,下列选项中合理的是( )
A.“大熔炉”指美国已经没有民族差别
B.“大拼盘”反映了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C.“大熔炉”表明美国民族政策的平等
D.“大拼盘”指移民来自欧洲不同地区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与西欧不同,内徙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
——摘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游牧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草原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天然条件。他们随水草而迁徙,通过放牧而生存。从碣石经龙门西南到天水、陇西一线,为当时种植业与半农半牧的大体分界线,形成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错的局面。游牧民族的天性是不断地游动,在游动中求得新的生机,然而,游牧民族在游动的过程中丧失了不断创造的文化,难以使文化沉积下来。因此,游牧文明不可能取代农耕文明,只能主动地同化于农耕文明中。如匈奴没有打败汉朝,鲜卑主动汉化,满人最终被同化,强势文化以其优秀性而使落后的文化逐渐消失。
——摘编自王玉德《试论游牧民族与中华文明的演进》
材料三 游牧民族随水草而迁徙,实际上是在传播文化,在长时间的文化同化中,民族差异不断缩小。同时,长年游走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据有大量的土地,他们有的向东,定居在今陕西、山西境内;有的向南,定居在今云南、贵州、四川。在这一过程中,游牧民族不断融入到农耕民族,使中华民族焕发勃勃生机。但游牧民族的天性就是能够征战,纵观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被游牧民族的内扰打断,文化受到摧残,延误了中国社会向更高层次的演变。
——摘编自王玉德《试论游牧民族与中华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元3-6世纪东西方民族迁徙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概括游牧文明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游牧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因为中国历代政府严禁人民私自出洋,也严禁外国人从中国口岸掠贩人口,所以无论是中国人民自行出洋做工,还是外国人掳掠华工出洋,都为非法的私下行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1872年,清政府从“《新报》所载等多方所知古巴地方之华工,其受苦视在秘鲁者略等”。后派陈兰彬等人前往古巴,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即《古巴华工调查录》。以此为据,总理衙门最终获得英、法等五国的支持,并于1877年迫使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十六条,以保护和维护华工在海外的权益。
——摘编自虞和平陈君静《陈兰彬与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起始》
材料二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大量出国华工遭遇困境的原因,并说明《古巴华工调查录》在华工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的美国作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占据着40%的国际市场份额,控制着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市场年销售总额为170亿美元,占全球85%的份额。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由政府委托的机构和社团组织承担,这些非政府组织按照独立的章程和严格的法规开展工作。美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投资和税收等方面调控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各种高科技为载体的文化产品,在创造全新生活理念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文化需求。迪士尼公司在东京等地建立迪士尼主题公园,走的就是技术路线。美国从全球范围内获取资金,并网罗大批科技和文艺人才,移民的涌入推动了文化产业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及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总之,美国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摘编自李燕《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与案例研究》
材料二 持续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在全世界留下了“西方文明”的绝对主导地位。除了欧洲本土以外,由于欧洲人在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时期对殖民地的大规模移民,使今天的美洲、澳洲、西伯利亚等地都已经成为欧洲移民后代占统治地位的地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澳洲的土著居民已经成为绝对的少数族群。持续500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还带来了欧洲语言宗教的全球化……“西方人甚至根深蒂固地认为,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顶点,其他任何形式的改变都预示着一个新的黑暗时代的到来。任何持有这种信仰的人都坚信自己有责任维持西方文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想象不出还有比西方至高无上的社会更好的世界。”
——摘编自张汝伦《西方文明本质的反思》
材料三 从二战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逐渐接受了大量的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移民,包括素质较高的技术移民、留学移民、投资移民等。与此同时……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移民开始陆续迁往欧美。如果说西方的殖民主义曾经开启了全球化的大门,导致西方的种族和文明形成了全世界分布的态势,那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带来了一种“逆向殖民”的趋势,前殖民地国家有色人种的较高出生率正推动这些地区的人口逐步向欧洲本土和北美、澳洲等地区迁徙,形成了一种新的移民文化分布。
——摘编自【美】苏珊·马丁《国际移民的演化趋势:百年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国文化产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逆向殖民”趋势形成的原因,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双重性。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1-14世纪是欧洲中世纪盛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场教会、贵族、广大农民广泛参加的拓殖运动。经过长达数百年的拓殖,原本荒芜的森林、沼泽得到大面积开发,粮食产量和人口增加了1倍。农业种植结构日趋多元化,工商业也发展起来,市场不断扩大。 至14世纪,西欧共兴起了2000多座市镇,其中有不少是自治城市。庄园的农奴获得了更多自由,甚至得到解放。农民承担的劳役地租减少,货币地租增加。
——摘编自郑崧《欧洲中世纪盛期拓殖运动的社会经济意义》
材料二:1759年,清军平定新疆。此后,大量八旗兵、绿营兵及其家属屯驻新疆,其人数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王朝。 随之而来的军需问题也愈加突出。 于是,清政府在西北地区实施了以边养边的政策。除设置屯田外,还招徕大量内地民众前往屯垦,政府给移民发放耕牛、种子,并减免其赋税。随着内地移民的大量迁入,屯垦面积不断增加,新疆地区的农业获得长足发展,甚至出现因粮食丰产,粮价只有内地几分之一的现象。随着军需问题的解决,清政府的移民政策也由鼓励转趋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新疆地区的发展。
——摘编自屈小强《试论清代前期的边疆开发》
材料三:从18世纪末开始,美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人、商人、淘金客进入西部地区。最初的移民主要从事农业,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也发展起来,旧金山等大城市相继崛起。 美国联邦政府给西部的交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和贷款。1825 年,伊利运河开通。到19世纪末,美国先后修建了五条纵贯大陆的铁路,把西部和东部密切地连接起来。
——摘编自成崇德、张世明《清代中国边疆开发与美国西部开发对比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中世纪盛期拓殖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前期西北开发与美国西进运动的不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古代和近代中西边疆开发的历史经验。
历史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时期。据材料可知,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在古印度逐渐形成了种姓制度,等级结构趋于复杂化,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等级结构,没有体现族群融合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佛教的传播信息,排除C项;民族迁徙在古印度促使种姓制度的形成,而非种姓制推动了民族迁徙,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清两代是汉族大规模移民西南的重要时期,由此西南山区发展出了共同的西南官话,而开发较早的东南地区却未形成共同的方言,这与明清时期文化整合的程度不同相关,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农业多种经营兴盛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明清时期移民数量的具体数据,况且题干现象与移民流入数量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东汉中期南方人口增速明显加快,北方人口显著下降,这体现了北民南迁的发展趋向。由此可知,东汉中后期,南方地区得到一定的开发,A项正确;南方人口的消长无法体现区域间的贸易发展状况,排除B项;江南开发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东汉中期人口总数北方仍占多数,且此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一世纪至公元5世纪末(欧洲)。据材料“公元1世纪时,日耳曼人还没有金属工业,但至公元3世纪上半叶,已经有了自己的金属、织布和造船等工业。到公元5世纪末……”,可以看出日耳曼的金属工业在不断发展进步,结合所学可知,得益于民族迁徙的推动,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罗马商品经济同其他地区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日耳曼人金属工业的进步,并未提及欧洲的农耕文明发展状况,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看出亚欧大陆政治格局的变化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中国)。根据“主体构成为……中原的移民”“南迁汉人”“中原来源”可知,客家人与中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A项正确;材料只提及美国的一个关于客家人的研究观点,不能由此得知中西方研究成果的多少,排除B项;“形成一大趋势”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人口迁移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东汉年间,长城沿线八郡的人口数相对于西汉大幅下降,当地人口的减少,削弱了东汉王朝抵御少数民族入侵的能力,这为少数民族的内迁提供了可能,C项正确;材料中,长城沿线八郡的人口数量减少,无法得出中央对边地郡县的控制加强,排除A项;材料中人口减少,不代表管理制度遭到破坏,排除B项;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游牧经济扩展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波斯)。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帖必力思是蒙古西征后建立的伊利汗国的首都,“效仿忽必烈印行带有汉文‘钞’字的纸币”表明,元朝时,西亚已经采用中国的印刷术印行纸币,说明蒙古西征促进了印刷术西传,C项正确;公元前4世纪晚期,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排除A项;元朝仅是伊利汗国名义上的宗主国,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美国废除黑奴制,美洲黑奴贸易受限,出国华工大增加;随着殖民者的入侵,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减少,19世纪中期,白人成当地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当地文化主流;美国以欧洲白人为主,吸收了非洲、亚洲、拉美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全球劳动力市场即国际劳务市场,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不符合材料时间,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据材料“德国大量人口移民海外的推动因素——劳动力过剩问题,已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德国因此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及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德国工业革命的进行,其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德国因工业革命而导致的劳动力缺乏使得德国成为较大的劳动力输入国,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德国劳动力不足的原因是工业革命,并非海外移民,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并没有大规模战争使其丧失大量劳动力,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民主政治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改革,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而其中“殖产兴业”政策主要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该政策并不涉及社会习俗方面的变革,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殖民者的残酷压榨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欧洲殖民者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缺失,把在非洲获取的黑人卖到美洲为奴,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业贸易的大扩张使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澳大利亚)。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澳大利亚主要的居民和主要的文化是白人欧洲文化;19世纪中期澳大利亚主要的居民是华人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世纪中期澳大利亚主要的居民和主要的文化是黑人和大洋洲文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19世纪中期澳大利亚主要的居民和主要的文化是印第安人和大洋洲文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600﹣1750年(欧洲、中国、印度、中东等地)。据所学可知,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导致美洲各地人口迅速减少,传染病的大规模蔓延是导致美洲各地人口迅速减少的重要原因,美洲粮食作物的推广是中国、中东等地人口上涨的原因,①②③正确。据所学可知,西欧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其标志为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④错误,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21年、16世纪末期、17世纪末(世界)。依据材料,经历近200年发展,印第安人仍占绝对多数,这说明当时族群间融合发展缓慢,A项正确;材料强调印第安人,并未涉及混血人种,排除B项;结合所学,当时西班牙在墨西哥加强控制,划分总督区,实行农奴制,故仅凭印第安人数不足于说明西班牙殖民进程停滞,排除C项;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欧洲文化影响力增长,只是因为欧洲移民及其后代人数较少的原因,所以印第安人仍在多数,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印度)。根据材料“在印度,你可以全面地博览从田园生活、封建主义、重商主义、杂乱无章的资本主义到点滴的对社会主义热忱的整个系列”可知当时印度社会内部思想、经济种类比较多,经济社会结构复杂多元,B项正确;材料和殖民主义无关,排除A项;现代化改革条件主要是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材料不涉及相关信息,排除C项;传统种姓制度强调等级,材料中不涉及等级,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830-1990年美国。二战后美国移民主要以拉丁美洲和亚洲移民为主,与美国存在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和拉丁美洲、亚洲地区劳动力存量多有关,反映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影响美国移民结构,C项正确;1900年以前北欧和西欧移民是美国移民的主要来源,其后东欧、拉丁美洲、亚洲移民占比增加,排除A项;美国移民数量跌至波谷是在20世纪30-40年代,主要受到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排除B项;世界各地移民的到来使美国形成了多元的移民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美国近现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是一个由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背景的人组成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文化多样性是其显著的特点之一,因此“大拼盘”反映的是美国文化的多样性,B项正确;“大熔炉”一词通常用来形容美国文化的同化现象,即不同文化和民族在美国融合成一个新的文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已经没有民族差别,排除B项;“大熔炉”形容的是美国文化同化现象,不能因此表明美国民族政策的平等,排除C项;“大拼盘”指移民来自世界不同地区,而不仅仅限于欧洲,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共同之处:①都伴随民族冲突;②主要都是游牧民族迁徙,都处于相对落后阶段;③都灭亡旧政权,建立诸多新政权,使政治格局由统一走向分裂;④都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2)特征:草原文明;半农半牧;不断进取;被农耕文明同化。
(3)影响:积极: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游牧民族是文化交流的促进者;为中华民族带来了辽阔的土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消极:游牧民族屡次发动战争打断了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3—6世纪(中国、罗马)。据材料一“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南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及所学知识,可得出都伴随民族冲突;据材料“……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可得出主要都是游牧民族迁徙,都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据材料“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可得出“都灭亡旧政权,建立诸多新政权,使政治格局由统一走向分裂”;据材料“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可得出“都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3—6世纪(中国、罗马)。据材料一匈奴、氏、鲜卑等游牧民族,可得出游牧民族都是草原文明;半农半牧;据材料一“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与西欧不同,内徙中原的北方诸族,历来仰慕汉族礼仪文化,并进行了全面深入学习”,可得出“游牧民族不断进取;被农耕文明同化”。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二“游牧民族随水草而迁徙,实际上是在传播文化”,可得出游牧民族是文化交流的促进者;据材料二“游牧民族不断融入到农耕民族,使中华民族焕发勃勃生机”,可得出促进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带来了辽阔的土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据材料“。但游牧民族的天性就是能够征战,纵观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被游牧民族的内扰打断,文化受到摧残,延误了中国社会向更高层次的演变”,可得出“游牧民族屡次发动战争打断了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
18.(1)原因:西方列强对华工的剥削;部分华工为非法出洋;华工自身在国外未受到保护;晚清政府对华工遭遇困境缺乏了解。(任答两点即可)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华工在古巴生存状况的一手史料;是研究晚清华工政策的重要史料;成为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的证据等。(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多来自中国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文化程度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任答两点即可)认识:增加了美国劳动力,丰富了美国的文化;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相关联,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
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以英国为首的侵略者一面继续私下非法掳掠华工,一面谋求掳掠华工正规化、法定化。他们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招募华工及华工权利规定。但外国招募华工并非完全按约办理,亦非如有的论者所言,清政府置华工权利于不顾,而是清政府尚不知外国招募华工及华工遭遇困难之实情。”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方列强对华工的剥削;部分华工为非法出洋;华工自身在国外未受到保护;晚清政府对华工遭遇困境缺乏了解。
第二小问史料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华工调查录》是研究晚清华工在古巴生存状况的一手史料;是研究晚清华工政策的重要史料;成为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手段维护华工利益的证据等。
(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美国。
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等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可得出多来自中国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文化程度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根据材料“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可得出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
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华人移民美国增加了美国劳动力,丰富了美国的文化;促进了美国交通、经济的发展;与殖民扩张相关联,有种族歧视色彩,并没有做到平等。
19.(1)特点:居于世界优势地位;重视国际化合作;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秉持市场化运作;崇尚科技创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推动力。
(2)影响:使亚非拉传统文化遭到冲击;美洲、大洋洲等地文化甚至发生替代性变化;使欧洲语言、宗教全球化;“西方文明成为人类文明顶点”(或“西方文明至高无上”)的谬论甚嚣尘上;使世界文化呈现出本土性和多元性交织的特点。
(3)原因:发达国家低出生率;亚非拉国家的高出生率;技术、教育、投资移民等趋势;发达国家移民政策放宽。
双重性:一方面促进了多元性的文化交流,传播了本土文化和价值观,提升了国家文化包容性;另一方面,移民也面临着文化适应难题,以及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美国)。特点:由材料一“二战后的美国作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占据着40%的国际市场份额,控制着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与制作”可得出:居于世界优势地位;据材料“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由政府委托的机构和社团组织承担”可得出:重视国际化合作;据材料“美国政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可得出:强调知识产权保护;据材料“在投资和税收等方面调控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得出:秉持市场化运作;据材料“以各种高科技为载体的文化产品,在创造全新生活理念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文化需求。”可得出:崇尚科技创新;据材料“美国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可得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推动力。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影响:由材料二“持续500多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在全世界留下了“西方文明”的绝对主导地位。”可得出:使亚非拉传统文化遭到冲击;据材料“除了欧洲本土以外,由于欧洲人在殖民扩张和殖民统治时期对殖民地的大规模移民,使今天的美洲、澳洲、西伯利亚等地都已经成为欧洲移民后代占统治地位的地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澳洲的土著居民已经成为绝对的少数族群。”可得出:美洲、大洋洲等地文化甚至发生替代性变化;据材料“持续500年的西方殖民主义扩张还带来了欧洲语言宗教的全球化”可得出:使欧洲语言、宗教全球化;据材料“西方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顶点”可得出:“西方文明成为人类文明顶点”的谬论甚嚣尘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使世界文化呈现出本土性和多元性交织的特点。
(3)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原因:由材料三“前殖民地国家有色人种的较高出生率正推动这些地区的人口逐步向欧洲本土和北美、澳洲等地区迁徙,形成了一种新的移民文化分布”可得出:亚非拉国家的高出生率;据材料“从二战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逐渐接受了大量的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移民,包括素质较高的技术移民、留学移民、投资移民等。”可得出:技术、教育、投资移民等趋势;结合所学可得出:发达国家低出生率;发达国家移民政策放宽。
双重性:结合所学可得出:一方面促进了多元性的文化交流,传播了本土文化和价值观,提升了国家文化包容性;另一方面,移民也面临着文化适应难题,以及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20.(1)影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日趋多元化;促进了人口增加;促使自治城市兴起;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
①社会参与度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由政府组织,社会参与面较窄;美国西进运动则是全社会广泛参与。
②开发重点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发展农业;美国西进运动中工农业和交通业全面发展。
③移民政策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中,政府对移民先鼓励后限制;美国西进运动中,政府对移民一直持鼓励态度。
④开发目的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服务于军事国防;美国西进运动服务于社会经济。(答出三个角度即可)
(3)历史经验: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政府要有合理的计划与措施;需要长期坚持;注重全方位的开发与发展;要顺应历史趋势;做到因地制宜。(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影响:据材料“农业种植结构日趋多元化,工商业也发展起来,市场不断扩大”得出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日趋多元化;据材料“人口增加了1倍”得出促进了人口增加;据材料“至14世纪,西欧共兴起了2000多座市镇,其中有不少是自治城市”得出促使自治城市兴起;据材料“庄园的农奴获得了更多自由,甚至得到解放。农民承担的劳役地租减少,货币地租增加”得出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前期中国和18-19世纪美国。据材料“大量八旗兵、绿营兵及其家属屯驻新疆”“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人、商人、淘金客进入西部地区”得出社会参与度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由政府组织,社会参与面较窄;美国西进运动则是全社会广泛参与。 据材料“除设置屯田外,还招徕大量内地民众前往屯垦”“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也发展起来”得出开发重点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发展农业;美国西进运动中工农业和交通业全面发展。 据材料“着军需问题的解决,清政府的移民政策也由鼓励转趋限制”并结合所学得出移民政策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中,政府对移民先鼓励后限制;美国西进运动中,政府对移民一直持鼓励态度。 据材料“随之而来的军需问题也愈加突出。 于是,清政府在西北地区实施了以边养边的政策”“最初的移民主要从事农业,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也发展起来,旧金山等大城市相继崛起。 美国联邦政府给西部的交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和贷款”得出开发目的不同:清代前期开发西北主要服务于军事国防;美国西进运动服务于社会经济。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的中国和欧美。据材料“招徕大量内地民众前往屯垦,政府给移民发放耕牛、种子,并减免其赋税”得出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据材料“实施了以边养边的政策”“给西部的交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和贷款”得出政府要有合理的计划与措施;据材料“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得出需要长期坚持;据材料“最初的移民主要从事农业,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也发展起来”得出注重全方位的开发与发展;此外还可以从顺应历史趋势、因地制宜等方面分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检测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