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
班级:
姓名:
成绩



13


6

线
)舒城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8课——第23课。
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1. 1952年7月,苏联首次参加奥运会,不仅在代表队所居住的楼房外墙悬挂了一幅巨大的斯大林像,还禁止本国选手与西方选手交流,并派官员严密监视。美国运动员把与苏联选手的比拼视为同异教徒的战争。该现象反映出(  )
A.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 美苏之间体育比赛中断
C. 美苏两国实力均衡 D. 冷战思维影响体育运动
2. 二战后,美国在推行某政策时强调:“该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任何愿意协助完成恢复工作的政府都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这说明二战后美国(  )
A. 企图以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B. 意图稳定世界的秩序
C. 致力于促进西欧经济全面复兴 D. 与苏联全面冷战对峙
3. 1950年1月,在美国的提议下,美英法等几个北约成员国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它要求成员国严格控制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军事装备、原子能技术和设备以及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成立(  )
A. 是为了应对来自“华约”的挑战 B. 是“杜鲁门主义”的体现
C. 标志着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形成中 D. 直接导致了柏林危机发生
4. 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至少有25封信在来往。最终苏联先撤走了导弹,美国解除了海上封锁,持续了13天的导弹危机得以解除。这说明(  )
A. 美苏在对抗中伴随妥协 B. 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C. 美苏淡化意识形态冲突 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5. 康拉德 阿登纳在回忆录中写道:“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存在终究是一个事实。这就是欧洲为什么必须团结一致,为什么必须首先加强法德友好合作的原因。”由材料可知,法德两国实现“和解”(  )
A. 可以消除法德两国仇怨 B. 旨在对抗美苏超级大国
C. 推动了欧洲一体化发展 D. 是冷战格局影响的产物
6. 1955年日本政府出台《经济自立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并规定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为5%,强调通过财政、金融的间接手段诱导民间企业执行这一计划。该计划的五年增长目标仅用了两年就完成了,而实际的年增长率为9.1%。据此可知,此时的日本(  )
A. 采用苏联模式促进经济发展 B. 通过发展经济摆脱美国控制
C. 运用宏观调控调节市场经济 D. 借助重化工业成为军事大国
7. 有学者把二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金时代”,70年代的“滞胀阶段”,以及80年代以来的“新自由主义”阶段。纵观三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调控政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保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B. 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和长远利益
C. 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平衡与协调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8. 1960—1975年间,西欧和北欧国家的福利增长达到了顶峰。这一期间,各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6%—4.6%,而福利开支的年平均增长率则达到5.6%—9.1%。这些国家的福利支出(  )
A. 保证了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B. 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 改变了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 D.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9下图所示组织的建立表明(  )
A.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际协调 B. 经济大危机已来临
C. 政治同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D.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10. 有人评论苏联改革时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该评论(  )
A. 意在否定赫鲁晓夫的改革 B. 对苏联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不满
C. 批判苏联的改革均脱离了当时国情 D. 认为苏联的三次改革导致了国家的解体
11. 1952 年,苏联农庄生产1公担马铃薯的成本是40卢布,而它的收购价格仅为3卢布。1952~1953年,谷物、牛肉的生产都是赔本的。同时,这一时期工业品与食品的零售价格比1940年提高了86%。若要从根本上改变此状况,苏联政府亟需(  )
A. 加大对农业生产投入 B.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C. 协调轻重工业的关系 D. 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12. 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由此可知(  )
A.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 B. 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C. 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 D. 农业问题成为制约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
13.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为几代苏联人熟睹的镰刀锤子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此事的实质是该国(  )
A.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B. 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
C. 实施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D. 共产党和政府重视民主与法治
14. 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这表明(  )
A. 二十世纪世界的分裂 B. 世界殖民体系逐渐被摧毁
C.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D. 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挑战
15. 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  )
地区 亚洲 非洲 拉美 东欧 西欧及其他国家
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数 2 3 2 l 2
A. 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B. 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
C. 两极对峙决定了席位分配 D. 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
16. 本世纪初,美国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首次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2005年,高盛集团又提出“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等11国。2007年,日本学者门仓贵史提出“展望五国”概念,即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  )
A.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 B. 亚洲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
C. 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 D. 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
17. 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 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 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18. 近年来,由G8到G20,新兴经济体不断推进与发达国家就国际金融和经济持续发展进行讨论和研究,金砖五国机制日渐常态化、实质化,日本、德国、印度、巴西组成“争常四国”联盟试图推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这些现象表明了(  )
A. 发达国家丧失经济主导地位 B. 世界权力版图正在逐渐改变
C. 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D. 世界各国发展利益均衡分配
19. 虽然经济全球化现象看来已是不可抗拒和逆转的客观事实,但是人们对其评价态度分歧仍然存在。发展中的经济全球化已然触动许多人的利益,例如产业之间的不适应,文明之间的不适应等等。这恰恰说明了全球化现象的复杂性,我们不能轻易地选择反对或支持。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
A.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B. 不符合世界发展趋势
C. 遭到人们全面抵制 D. 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
20.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工业4.0、3D打印等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随着后工业化水平的迅猛升级,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加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劳资结构被迫转型,“高消费—知识附加值”的经济运行模式应运而生。这些全新的变化(  )
A. 说明欧美国家逐渐丧失经济主导权 B. 推动美国等欧美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C. 表明各国的经济产业结构趋于一致 D. 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政治进一步分化
21. 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尚不多见,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已在城市普遍出现。这一现象(  )
A. 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 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缓和
C. 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 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产生
22.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并同各国领导人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这体现出(  )
①社会信息化给人们带来便利 ②发达国家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③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④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3. 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增加导致全球变暖。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整体上CO2排放量全球占比呈下降趋势,但依然很大……2020年,大部分国家采取停工、停产、居家隔离等措施防疫,全球CO2排放量大幅度减少。据此可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
A. 抗议措施客观上提供解决方案 B. 需要践行全球行动模式
C. 应信守共同且无区别责任原则 D. 发达国家更为积极主动
24. 中国领导人曾多次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演讲(如下表)。
时间 领导人 演讲标题
1995年 江泽民 《让我们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2009年 胡锦涛 《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2021年 习近平 《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由此可知中国(  )
A.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 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推动全球经济合作迈人新阶段 D. 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
25. 据统计,2012年全球大约1260万人由于环境原因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23%;2014年全球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在480~1270万吨之间;2016年全球只有70个国家发布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制铅涂料条例。这些问题表明(  )
A. 全球治理的艰难竭蹶 B. 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共识
C.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D. 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难以协调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A B A B C D D A C D D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B A D D B A D A C B A A
26.(1)原因:民意不支持热战;美国没有把握在热战中获胜;美国与苏联争夺东欧的失败;凯南等人的推动;苏联对美国的政策不妥协。
具体举措:实施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支持联邦德国成立。
(2)理解:二战后至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制约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保卫了战后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所以说它“基本完成了任务”。理由是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首分别形成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双方势均力敌;两极对峙格局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壮大,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联合国发挥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在战后处置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各国民族独立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3)特点: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地位削弱但仍占优势,并力图维持其主导地位;新兴大国的地位日益提高,作用不断增强;新型大国关系正在形成,国际关系日益民主化。
【解析】【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
原因:据材料一“在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人们对战争的恐惧还刻骨铭心之时,发动并无取胜把握的热战毕竟不是时机”可得出民意不支持热战;据材料一“在争夺东欧不断失败之后,美国统治阶级内部经过一番争执”可得出美国没有把握在热战中获胜以及美国与苏联争夺东欧的失败;据材料一“美国冷战政策的制定者之一、原驻苏临时代办乔治·凯南曾注解说”可得出凯南等人的推动;据材料一“苏联听不进理智的逻辑,但对武力的逻辑却十分敏感”可得出苏联对美国的政策不妥协。
具体举措:结合所学可得出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方面成立北约;地缘政治方面支持联邦德国成立。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冷战时期的世界。据材料二“相反,雅尔塔体系保卫的是整个战后的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在这一点上,雅尔塔体系基本完成了任务。”可得出二战后至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制约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保卫了战后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所以说它“基本完成了任务”。理由是,结合所学,可从二战后美苏实力对比、新兴力量的崛起、联合国的作用及和平主义思想盛行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即雅尔塔体系下以美、苏为首分别形成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双方势均力敌;两极对峙格局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壮大,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联合国发挥了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在战后处置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各国民族独立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三“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G20”等可得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据材料三“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非正式对话的形式由G8发出邀请,五个发展中国家被动接受”可得出发达国家地位削弱但仍占优势,并力图维持其主导地位;据材料三“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可得出新兴大国的地位日益提高,作用不断增强;据材料三“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的平等协调机制”“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等信息可得出新型大国关系正在形成,国际关系日益民主化。
27.(1)相同点: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内容:在政治、农业和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都没有解决苏联的根本问题。(任答2个方面)
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点在工业。
(2)启示:重视民生,重视农业发展;国民经济比例必须协调发展;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产力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改革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任答3点即可。此外,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处理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有效途径;要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及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二战后苏联。关于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异同点,第一小问相同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苏联的三次改革都是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可见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点之一是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二战后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改革内容都涉及工业、农业、政治等方面,只是每次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苏联二战后的改革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小问,关于不同点,由材料“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他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由材料“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顺利完成了第八和第九个五年计划”可知,苏联的五年计划是工业化的计划,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推断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领域。
(2)本题是启示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二战后苏联。据材料可知,材料一涉及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是农业领域,并且提出的玉米计划严重违背农作物生长环境;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领域,但依然重点是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结合所学我们应该认识到:重视民生,重视农业发展;国民经济比例必须协调发展;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生产力水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改革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8.(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美国在新罕布什州的布雷顿森林召集有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可知,反映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依据材料一“美国就开始在英国的支持下发起一项大胆的计划,以重塑战后世界经济”,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原因是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影响可知,影响是①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并扩大了世界贸易.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欧元的最高意义就在于,欧洲可望通过创立一个强势货币和一个强大的区域货币体系安排,来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以谋求欧洲的利益,这将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可以得出影响是削弱了美元的霸主地位;维护了欧洲的利益;冲击了国际货币体系.
(3)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三“2020年前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7300亿美元”可以得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量大;“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都没有办法满足这个资金的需求”可以得出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亚洲地区其实并不缺乏资金,缺少的只是融资机制,需要搭建一个专门的基础设施融资平台,以充分利用本地区充裕的储蓄”可以得出亚洲地区缺乏专门的基础设施融资平台;“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可以得出中国政府的积极倡议.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故答案为:
(1)原因: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影响:①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并扩大了世界贸易.
(2)影响:削弱了美元的霸主地位;维护了欧洲的利益;冲击了国际货币体系.
(3)原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量大;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亚洲地区缺乏专门的基础设施融资平台;中国政府的积极倡议.
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