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检测练习(含解析)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检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曹魏在河北平原上修凿了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在黄淮平原上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先后建立起以邺城、洛阳为中心的北方漕运体系。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据此推知,当时( )
A.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 B.动荡时局影响经济交流
C.东吴财政明显落后于曹魏 D.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
2.下表为中国1933—1936年运输器材输入金额统计表(单位:千元)。表中数据可用于说明当时( )
年份 汽车、巴士及车底盘 牵引车、拖车及卡车 火车头及煤水车 铁路客车货车
1933 6878 4786 2502 1715
1934 7561 7239 978 1881
1935 5513 5330 3951 1966
1936 4505 7100 14029 11607
A.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B.民族资本主义生存空间拓展
C.列强加大对中国资本输出 D.近代化的交通事业有所发展
3.修建人工运河是人类改变环境适应自然的重大进程。有关下图所示的运河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
B.极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间的航行距离
C.主权曾经长期控制在英国殖民者的手中
D.一战后巴拿马人民成功收回运河区主权
4.19世纪中后期, 铁路被引入中国。 然而沪杭甬、 京沪及北宁三路与平汉、陇海、正太铁路以及胶济铁路的修建标准却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中国运用的机车来源国家多,制造厂家多,车型种类多,被戏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铁路修筑技术落后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政府试图平衡多方势力 D.地域差异及军阀割据的结果
5.波斯帝国有全长2400多千米的“御道”;中国秦王朝则精心修建了“驰道”和“直道”;印度的御道也很长,从恒河三角洲直达西北部开伯尔山口附近的坦叉始罗,并在那里与西抵中东、北达中亚的商路连接起来。以上历史现象出现的前提是( )
A.商业的繁荣 B.国家的统一 C.侵略的需要 D.宗教的传播
6.1936年,粤汉铁路开通后,其中近60%的铁路里程在湖南境内,粤省众多商人纷纷前来长沙大量收购生猪后运销广州。湖南的矿产物改由铁路运至广州、香港,而关于改善各种采掘的机械,则由香港、广州输入。由此可知,粤汉铁路的开通( )
A.奠定了抗战的物质基础 B.促进了地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加强了区域经济的联系 D.创新了近代商业的经营模式
7.秦朝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元朝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构筑了从大都(北京)( )
A.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服务于对外扩张的需要
C.是两大王朝速亡的诱因 D.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8.《大都赋》中对郭守敬监修的一项漕运工程的功用盛赞到,“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弛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川陕豪商,吴楚大贾,飞帆一苇,径抵辇下”。据此可知,这一工程( )
A.促进了沿岸农业生产的发展 B.开辟了中外海运航线
C.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成熟 D.便利了南北物资流通
9.能耗强度就是创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量。阅读下表:“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单位:Kgoe/ton-km)”。由此可知,我国( )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2000年
铁路 0.0137 0.011 0.0097 0.0081
公路 0.1234 0.0704 0.0579 0.0675
航空 2.451 1.1676 1.0664 0.6686
A.铁路成为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 B.公路运输的成本不断下降
C.交通所用能源的结构变化明显 D.交通运输注重可持续发展
10.自2018年9月正式开通运营后,广深港高铁就成为了大陆与香港沟通的桥梁,两地旅游、探亲、商贸往来变的更加频繁,大陆到香港购物人数大幅增长,“高铁入、机场出”或“机场入、高铁出”也已经成为香港机场的常态。这可以说明( )
A.交通工具的革新加速城市化进程 B.市场经济推动民众竞争意识增强
C.交通条件改善推动各地联系加强 D.高铁应用便利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11.20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公路、水运、民航、铁路等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联运,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交通建设关注的重点。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交通联运网络成为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
B.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
C.西方国家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
D.交通运输速度和准确性得以保证
12.如图是《人民日报》1957年12月4号刊登的漫画《忙坏了制图员》,该漫画( )
A.体现了现实主义画派的特点 B.讽刺了技术层面的“浮夸风”
C.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D.反映了国家基础建设的成就
13.珠海见证了当代中国交通的发展。下列交通发展的重大史实发生在珠海的是( )
A.中国国内第一条地铁完工 B.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
C.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下水 D.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建成通车
14.交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使世界逐渐成为联系密切的整体。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A.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超过 15.5 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B.2007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行,标志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C.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铁路隧道。
D.1978年前,中国造船业主要是为市场服务,此后逐渐进入国防建设。
15.下表所示为2012年美、英、法高速公路占比情况。据表中数据分析.这三个国家的高速公路建设( )
国家 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百分比 承担公路货运总量百分比
美国 1.3% 19.3%
英国 1% 10%
法国 0.6% 20%
A.缓解了交通拥增 B.改变了城市的格局
C.提高了运输效率 D.推动了经济一体化
16.南京长江大桥于1960年启动设计、审批,1969年年初正式交付使用,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有“争气桥”之称。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表明( )
A.苏联的经济援助助力中国经济建设 B.桥梁建设未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C.桥梁工人发挥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 D.城市化进程加快助推基础设施完善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期间,国家统一,黄河得到较好的治理。西汉时,黄河岁修堤防工程每郡达数千人,每年用于防洪抢险物料的经费也多达数千万之巨。汉武帝下定决心堵塞瓠子决河,并“自临决河”,命令群臣“皆负薪寞(填)决河”。经过努力,为患多年的瓠子决河被成功堵塞。东汉时,王景奉诏治河,依靠数十万人力修渠筑堤,不但使黄河决溢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的水利资源。此后,历800余年黄河没有大改道。
——摘编自鲁枢元、陈先德主编《黄河史》
材料二 自春秋到清末,黄河水道有六次重大的变迁,特别是宋以后黄河水患不绝,常因兵战而使黄河改道。如,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 年),杜充决黄河以阻金兵;又如,明末农民起义掘堤灌开封。
元明两代,为利用黄河之水接济大运河,更不愿黄河北流。元末黄河之道向北迁徙,而明人惧运河干涸,遂以人力阻其北流。一直到清朝,均以人力控制黄河之流向。黄河不能按其自然趋势以定流向,遂经常有溃决发生。
自元明以来,筑堤建坝,国库耗资巨大,但仍不胜其淤塞溃决,虽然用尽人力财力,但水患仍烈。政治之腐败,河工之黑暗,致使黄河、淮河、运河肆虐泛滥,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人民,每岁掷无量巨金以作三河之防御,屡防屡泛,使无产民力之消耗牺牲,难以计数。
——摘编自钱穆讲授的“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汉统治者重视黄河治理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以后“黄河水患不绝”的历史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统一后,铺设有以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战时军队能迅速地派往长城,修筑了以咸阳为起点的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
——摘编自(日)鹤间和幸《秦汉帝国:始皇帝的遗产》
材料二:忽必烈即位后,两都之间的交通路线很快建立起来,大体可分为驿道、东道和西道三条线路。驿道是一般元人走的路线,从大都出发,途经驿站十一处,抵达上都,这条路线也是大都至岭北地区线路的南段,元朝派往漠北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也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东道和西道分别是专供皇帝从大都往返上都的路线。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辽宋夏金元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在道路交通建设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元朝驿道的功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道路交通开辟的历史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里程(公里) 投资主体和方式
1876~1912年 9100 1800 清政府拨款、赎回、商办。
7300 列强贷款直接投资
1912~1927年 4000 北洋军阀政府利用列强贷款
1928~1937年 3700 中外合办(官僚资本和西方垄断资本)
1928~1931年 900 省商合营
1937~1945年 1900 国民政府采用征用民工、拆用旧轨和滥发货币的办法。
1931~1945年 5700 日本利用掠夺中国的财富和中国劳工修建
900
1876~1949年 建成铁路26200公里,期间拆毁3600公里,至1949年大陆剩余铁路仅22600公里。
——摘编自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材料二当前,我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高铁里程超过4万公里;“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加速成型,我国铁路基础设施已经实现由“大”到“强”。网络购票、电子客票刷脸进站、移动支付、在线选座、互联网订餐、便捷换乘智能导航及网上发货等便民利民服务举措的推出让铁路的服务供给有了质的跃升。全面构建起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铁路安全生产的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风险防控和工作机制,扎实推进铁路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目前,我国在世界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有铁路合作项目,国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其中,雅万高铁等“一带一路”重点工程已有序推进;中欧班列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有力促进了各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
——摘编自张娜《中国铁路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铁路现代化的主要路径,并说明中国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交通传入中国,官僚阶层开始配有私人轿车享受汽车待遇。城市工商业者也有小轿车,但更多是人力车。这些私车华丽,多挂“某宅自用”的铜牌。普通居民区交通设施差,至1918年,北京修筑的道路“无风三尺土,微雨满街泥”。北洋军阀时期,国内长途交通票价较贵、 服务差,还经常遇到政府兵痞强行挡车征用。
——摘编自昊建庸《北京城市生活式》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乘坐公车逐渐普及,政府严格控制干部配车,市内交通方面,除了个别领导,一般干部出行都和普通市民无异。传统的人力交通工具如轿子、人力车等在中国城市中就绝迹了。长途交通实行低运价,铁路票价仅为建国前的1/5。整顿了过去客车肮脏和拥挤现象,很多列车为妇女幼童和不吸烟旅客设置专门车厢,主要车站添设了母子候车室、医疗处等设施。普通劳动者聚居的生活地区道路交通系统得到了改善。1957年初,12个原来没有公共汽车的城市有了公共汽车,国家对西安等西部城市重点建设,兰州等城市还修了环行铁路。
——郑艳《新中国初期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变迁(1949—1957)》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前, 英国城市公共交通已经颇具规模,但基本由私人投资者进行建设、运营、管理。政府关于城市交通的政策与措施相当有限,常出现换乘不衔接,票务系统不统一,管理混乱。50年代,英国制定交通发展战略。70年代初,政府建立客运交通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总体协调。同时认识到交通还要顾及环境、土地使用、社会公平等多方面的问题。2004年英国又开始关注影响城乡交通发展的一切政策和制度建设,并强调对“人”的关注,更加强调“综合性”、“参与性”。
——宿凤鸣《浅析英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沿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晴至民国时期城市交通出行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城市交通建设的进步,并分析进步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英国现代城市交通发展变化,以及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英两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共同趋势。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至三国时期。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北方和南方都各自重新建立了漕运体系,这说明动荡时局影响南北各地的经济交流,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东吴财政明显落后于曹魏,排除A、C两项;单纯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3—1936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1933—1936年运输器材输入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当时中国近代化的交通事业有所发展,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没有相关列强加大对中国资本输出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巴拿马的近代史(世界)。根据图示,巴拿马运河连接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使其航行距离缩短,B项正确;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马,不是在欧洲,排除A项;巴拿马运河的主权长期控制在美国手中,排除C项;巴拿马人民成功收回运河区主权的时间是1999年12月31日,不是1914-1918的一战后,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铁路修筑标准不一,机车来源多样,这主要是因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很多列强想在中国修筑铁路,出口机车,我国国力的赢若,迫不得已接受了多国的列车,B项正确;近代中国铁路修筑技术落后,但这不是导致铁路修筑标准不一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政府试图平衡多方势力,这不是导致铁路修筑标准不一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地域差异及军阀割据的结果,这不是导致铁路修筑标准不一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依据材料“御道”、“驰道”可知,这些帝国都建立起交通要道,这必须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之上的,国家分裂状况,道路根本无法如此修建,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业,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建立起“驰道”,而不是因为侵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教,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6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粤汉铁路开通后,“粤省众多商人纷纷前来长沙大量收购生猪后运销广州”,而湖南的产品通过粤汉铁路运往广州、香港,据此可知,粤汉铁路的开通加强了区域经济联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抗战的物质基础,排除A项;地域性商人集团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经营模式的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和元朝的这些道路交通建设都属于规模浩大的大型工程,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由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这些工程都在国内,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A项;这些工程都在国内,与对外扩张无关,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元朝没有速亡,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郭守敬监修的一项漕运工程”后,“过往船只,多过河里的鱼和山上的笋,川陕、吴楚等地区的富商大贾,在运河的加持下,经商很便利”可得出这一工程促进了交通和商品经济发展,便利了南北物资流通,D项正确;材料中不涉农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漕运而并非海运,排除B项;长途贩运贸易的成熟在明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至200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980至2000年,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反映了我国注重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着力提高运输能效,D项正确;材料为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材料没有体现三种交通方式的效率情况,排除A项;从1990年到2000年,公路的能耗强度有所上升,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为我国三种交通方式的能耗强度变化,未涉及交通所用能源的结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18年(中国)。据材料“广深港高铁就成为了大陆与香港沟通的桥梁,两地旅游、探亲、商贸往来变的更加频繁,大陆到香港购物人数大幅增长”可知,高铁的迅速发展,便利了大陆同香港地区之间的联系,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联系加强,并未提及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谈及市场经济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内部之间的联系,并不是中外之间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以来(世界)。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在交通建设方面注重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实现交通联运,这有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交通的关注,没有不同国家对交通的态度,排除A项;交通的运行机制是指交通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控制方式,它包含多个方面,西方国家关注交通联运,不代表就健全了交通的运输机制,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57年中国。漫画中制图员忙着在地图上标注新修建的公路线路,反映了该时期新中国的公路建设成就突出,成果喜人,D项正确;材料图片为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漫画,而非现实主义画派绘画作品,排除A项;“浮夸风”形成于大跃进时期,排除B项;“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材料主旨不是文化领域的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交通发展的重大史实发生在珠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18年,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是中国境内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跨海大桥,D项正确;中国国内第一条地铁是北京地铁,1969年完工,排除A项;1988年建成的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地点与材料不符 ,排除B项;1960年,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现代史(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超过15.5 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A项正确;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行,标志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排除B项;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排除C项;1978年前,中国造船业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此后逐渐融入市场,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本题属于推断题。据题干“美、英、法三国的高速公路虽然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百分比非常低”,但是“承担公路货运总量百分比”最少均在10%以上,这说明了这三个国家的高速公路建设“运输效率很高”,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美英法三国高速公路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百分比”,以及“承担公路货运总量百分比”,未涉及三国交通是否拥堵,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美英法三国高速公路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百分比”,以及“承担公路货运总量百分比”,未涉及城市格局的改变,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经济一体化”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的交通建设。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被称作“争气桥”,这说明在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参与桥梁建设的工人发挥了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C项正确;南京长江大桥是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苏联没有给予援助,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当时的桥梁建设没有受到“文革”的冲击,排除B项;材料没有论及城市化进程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7.(1)黄河水患得到解决;使黄河水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黄河两岸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充分保障了对匈奴的作战的物质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大一统.。
(2)黄河由于战争原因改道;黄河水被人为因素被截流;国家政治腐败,治理黄河存在着暗箱操作。
【详解】(1)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影响类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一“东汉时,王景奉诏治河,依靠数十万人力修渠筑堤,……使黄河决溢得到平息”可知黄河水患得到解决,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大一统;根据材料一“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的水利资源”可知黄河得到治理,使黄河水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关系着北方农业发展,有利于黄河两岸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强大少数民族政权匈奴严重威胁着汉朝边疆安定,黄河得到治理,农民收入增加,充分保障了对匈奴的作战的物质基础。
(2)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背景类题,时空是宋朝之后(中国)。根据材料二“特别是宋以后黄河水患不绝,常因兵战而使黄河改道”可知黄河由于战争原因改道而导致水患不绝;根据材料二“元明两代,为利用黄河之水接济大运河,更不愿黄河北流……黄河不能按其自然趋势以定流向,遂经常有溃决发生”可知黄河水被人为因素截流;根据材料二“政治之腐败,河工之黑暗,致使黄河、淮河、运河肆虐泛滥”可知国家政治腐败,治理黄河存在着暗箱操作导致水患不绝。
18.(1)举措: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统一车轨。
背景:秦统一;北击匈奴;征服南方越族地区,治理西南夷。
(2)功能:便利日常出行;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物资调配。
意义:加强边疆管理;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铺设有以咸阳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和“为了与匈奴作战时军队能迅速地派往长城,修筑了以咸阳为起点的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可知,修筑驰道、直道、五尺道;据材料一“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可知,统一车轨。第二小问背景,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全国道路网的修建的背景可以从秦朝统一奠定基础,巩固边疆地区的需要,如针对北方匈奴和南方越族地区、西南夷。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功能,据材料二“驿道是一般元人走的路线,从大都出发,途经驿站十一处,抵达上都,这条路线也是大都至岭北地区线路的南段,元朝派往漠北地区的使臣、官员、军队以及物资调配,也都要通过这条驿道运输北上”可知,元朝驿道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日常出行和物资调配。第二小问意义,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构建的遍布全国的驿道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且有利于物资调配等,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19.(1)特点:发展十分缓慢,受外国资本控制。
历史影响:近代中国铁路被列强控制,成为对华资本输出和武装侵略的重要工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变迁和思想解放。
(2)主要路径: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发达完善的现代化铁路网;推进运输服务现代化,创新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供给;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持续可靠的安全发展水平;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发挥节能环保的绿色铁路优势;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拓展互利共赢的开放新空间。
重要意义: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推动了国家科技创新与发展;对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在环境保护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助推作用。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1876—1912年”“1876—1949年”“列强贷款直接投资”“建成铁路26200公里,期间拆毁3600公里,至1949年大陆剩余铁路仅22600公里”可知,发展十分缓慢,受外国资本控制。
历史影响:根据材料“列强贷款直接投资”“日本利用掠夺中国的财富和中国劳工修建”和所学可知,可从近代中国铁路成为对华资本输出和武装侵略的重要工具、促进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推动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变迁和思想解放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
主要路径:根据材料“我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高铁里程超过4万公里”可知,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发达完善的现代化铁路网;根据材料“网络购票、电子客票刷脸进站、移动支付、在线选座、互联网订餐、便捷换乘智能导航及网上发货等便民利民服务举措的推出让铁路的服务供给有了质的跃升”可知,推进运输服务现代化,创新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供给;根据材料“扎实推进铁路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知,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持续可靠的安全发展水平;根据材料“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可知,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发挥节能环保的绿色铁路优势;根据材料“雅万高铁等‘一带一路’重点工程已有序推进”可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拓展互利共赢的开放新空间。
重要意义:根据材料“网络购票、电子客票刷脸进站、移动支付、在线选座、互联网订餐、便捷换乘智能导航及网上发货等便民利民服务举措的推出让铁路的服务供给有了质的跃升”“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中欧班列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有力促进了各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和所学可知,可从促进全国各地的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也起到积极的作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及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助推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20.(1)特点:交通出行具有浓厚的社会等级色彩;近代交通工具普及程度低(近代交通发展水平低);公共交通资源分配不均衡;政府监管落后,交通秩序混乱(或者性价比低);传统交通工具与近代交通工具并存;受西方影响。
(2)进步:近代交通工具逐步普及;政府打击官僚作风,追求社会平等;城市交通系统渐趋完善;交通秩序得到改善;公共交通设施向弱势群体和普通劳动者倾斜;注重平衡区域交通发展。
原因: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执政),提倡社会公平;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三大改造推动计划经济的建立,单纯答三大改造不得分),国家强有力的政府干预;一五计划的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政策对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视;对西部的重视;苏联的援助。
(3)变化:由私人建设管理为主到政府统一规划管理;由单一关注交通发展效益到全方位关注社会总体效益;由关注城市交通规划到兼顾城乡公平。
趋势:马车到汽车、地铁。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晚清至民国时期。特点:根据材料“官僚阶层开始配有私人轿车享受汽车待遇。城市工商业者也有小轿车”交通出行具有浓厚的社会等级色彩;根据材料“普通居民区交通设施差”可知近代交通工具普及程度低(近代交通发展水平低);根据材料“国内长途交通票价较贵、服务差,还经常遇到政府兵痞强行挡车征用”可知公共交通资源分配不均衡;政府监管落后,交通秩序混乱(或者性价比低);根据材料“城市工商业者也有小轿车,但更多是人力车”可知传统交通工具与近代交通工具并存;受西方影响。
(2)本题为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新中国初期。进步: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乘坐公车逐渐普及”可知近代交通工具逐步普及;根据材料“政府严格控制干部配车,市内交通方面,除了个别领导,一般干部出行都和普通市民无异”可知政府打击官僚作风,追求社会平等;根据材料“长途交通实行低运价,铁路票价仅为建国前的1/5”可知城市交通系统渐趋完善;交通秩序得到改善;根据材料“很多列车为妇女幼童和不吸烟旅客设置专门车厢,主要车站添设了母子候车室、医疗处等设施。普通劳动者聚居的生活地区道路交通系统得到了改善”可知公共交通设施向弱势群体和普通劳动者倾斜;根据材料“国家对西安等西部城市重点建设,兰州等城市还修了环行铁路”可知注重平衡区域交通发展。
原因: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可知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执政),提倡社会公平;根据时间1957年初可知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三大改造推动计划经济的建立,单纯答三大改造不得分),国家强有力的政府干预;一五计划的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国家对西安等西部城市重点建设,兰州等城市还修了环行铁路”可知国家政策对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视;对西部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的援助。
(3)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英国、中国)。变化:根据材料“政府建立客运交通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总体协调”可知由私人建设管理为主到政府统一规划管理;根据材料“认识到交通还要顾及环境、土地使用、社会公平等多方面的问题”可知由单一关注交通发展效益到全方位关注社会总体效益;根据材料“开始关注影响城乡交通发展的一切政策和制度建设”可知由关注城市交通规划到兼顾城乡公平。
共同趋势:结合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英两国城市交通发展变化可知马车到汽车、地铁。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检测练习(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