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一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府谷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 史
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 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方国臣民为各地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西周以后,诸侯及贵族所有的臣民在名义上也都逐渐属于周王所有,这一变动
A.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B.确立起君主专制制度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利于加强地方的管理
2.在皇帝制度下,皇帝成为天下权力的源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说明皇帝制度
A.实现了君主专制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保证了皇位世袭 D.遏制了官吏贪腐
3.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三吴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此,隋政府
A.兴兵灭陈,结束分裂局面 B.广建粮仓,营建东都洛阳
C.开通运河,实行南粮北运 D.移民江南,开发江南地区
4.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
A.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
C.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5.宋金战争持续十余年后对峙局面逐渐形成,宋高宗赵构认为“天下之权不在庙堂”“忧内之心,不减于忧外,不知半壁江山落入谁家”。这说明赵构
A.畏惧金人武力 B.矢志收复失地
C.忌惮武人掌军 D.担忧藩镇割据
6.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苏州南行,进入杭嘉湖平原,用“商业繁盛”、居民“皆良商贾与良工匠”和“恃工商为活”之类的字句表达了沿途所见城镇的观感。这可用于说明元代
A.江南市镇经济发展 B.沿海地区经商者增多
C.农业人口大量流失 D.大运河沿线城市兴起
7.明朝永乐时期内阁“仅以文字翰墨为勋绩”,阁臣品秩不过五品。仁宣时期,阁臣加官至三孤,秩从一品,官阶超过了六卿;以后凡入阁者均相继晋各部尚书,嘉靖年间张璁“居内阁,则排六卿而成相之尊”。这表明内阁
A.成为法定机构 B.政治地位提升
C.具有决策权力 D.有效制约皇权
8.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以获得的直接信息是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208095796 3.56
A.重农抑商执行严格 B.耕地面积逐步减少
C.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资源危机日益暴露
9.1843 年,《虎门条约》签订后,道光帝即指示耆英等人:“现在英夷已准通商,所有眯喇坚(美国)等国自应一体通商,以示扶绥之意。”据此可知,清政府
A.主动给予片面最惠国待遇 B. 初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C.以传统思维处理对外关系 D.利用通商分化瓦解列强
10.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三十余所,主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著作。这些举措
A.开启了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 B.培养了近代化实用技术人才
C.唤醒了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羁绊
11.清廷发布宣战诏书后,盛宣怀等人向各国上海领事建议:上海租界归各国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随后刘坤一、张之洞还积极联络各省督抚,将上述建议落实到整个东南地区。上述事件反映出
A.湘淮官僚集团的崛起 B.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扩大
C.清廷中央权威的式微 D.军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
12.下图漫画选自 1911年 11 月 9 日出版的《盛京时报》,题为《疮痍满目》。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
A.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 B.清朝黑暗统治彻底结束
C.瓜分中国狂潮的兴起 D.北洋军阀集团陷入分裂
13.据统计,北洋军阀统治的十二年间,前后更换了十三位总统(包括临时大总统、临时执政、摄政内阁大元帅等称谓),更换了四十六届内阁。材料主要揭示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A.政府出卖国家主权 B.国家政治局势动荡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国际地位大幅下降
14.新文化运动引入科学的概念,就是要改变劳动方式、方法,发挥劳动者的潜力;引入民主的概念,就是要使劳动者意识到作为人应该享有“人的权利”,有占有自己劳动所得的权利。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重视提升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B.以解放中国劳苦大众为宗旨
C.全盘否定传统儒家思想文化 D.始终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5.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把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自 1922 年 1月至 1923年2月,中共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罢工高潮。1923 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上述材料展现了
A.国共合作的历程 B.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C.工农运动的艰辛 D.共产国际对中国的援助
16.毛泽东曾提出:“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色政权能否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毛泽东
A.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 B.强调马列主义的指导作用
C.进行伟大的战略转移 D.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 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而粮食生产革命与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今嘉定区)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之际美洲作物传入对中国的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在近代历史分期问题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催化剂,体现着自己的历史价值。太平天国政权本身的农村政治并不能为中国提供任何资本主义因素,但起义者的战斗为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打出了一个可以施展的新格局。相比之下,1840年的鸦片战争并未给中国社会带来整体性的政治观念的更新和新经济因素的引进,而1861年因为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摘编自王明前《中国近代史开端 1861年说》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递进过程中,甲午战争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甲午战争把维新思潮推向高潮的同时,又促成了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维新派指出,当时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而挽救民族危机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进行改革,奋起救亡。这对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迅速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我们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不仅是因为它第一次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而且它还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由前期的不完全形态向后期的比较完全形态转化。因此,就严格意义来说,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
——摘编自戚其章《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背景,并分析洋务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意义。(8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才是中国近代史的真正起点”的依据。(6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无论革命、建设和改革,遇到的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以往没有遇到过,在书本和别国经验中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靠中国人自己,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迈开步子,大胆探索,从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探索出一条自己的正确路子来。
时间 事件 内容
1921年 中共一大 旗帜鲜明地用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
1922年 中共二大 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1923年 中共三大 大会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1924~1927年 国民大革命 中国旧势力盘根错节,反动政治经验丰富,我党理论准备、政治 经验、国情了解都不足
1927~1928年 南昌起义、广州起义 组织工农暴动,急于夺取重要城市以求打开大的局面
1935年 遵义会议 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 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摘编自金冲及《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革命道路的探索”为主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府谷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王将诸侯及贵族所属的臣民收归自己,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D项正确;西周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排除 A项;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于秦朝,排除 B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C项。
2. A 材料所述是关于权力的高度集中,即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实现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皇帝制度实现了“君主专制”,而不是“提高了效率”,排除 B项;材料未涉及“皇位世袭”问题,排除C 项;材料未涉及“官吏的贪腐”问题,排除 D项。
3. C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隋朝建立初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首都长安及北方粮食严重不足,为解决首都长安及北方的粮食供应,开通大运河,实行南粮北运,C 项正确;兴兵灭陈并不能直接解决北方粮食不足的问题,排除 A 项;“营建东都洛阳”与解决北方粮食不足问题无关,“广建粮仓”并不能增加粮食总量,排除 B项;“移民江南”与史实不符,排除 D项。
4. B 材料叙述了古代民间对科举及第的美化与神化,表现了古代民间对于考中科举的进士、举人的崇拜以及对于科举及第的崇拜,说明科举制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在论述科举制本身的作用,但材料讲的是民间人士对科举的态度,这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5. C 根据材料“宋金战争持续十余年后对峙局面逐渐形成”“不知半壁江山落入谁家”,可知赵构担忧长期的对外战争助长武将权势膨胀,威胁到中央权威,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赵构解释对外战争妥协的原因在于担忧武将擅权,而不是畏惧金人武力,排除 A 项;“忧内之心,不减于忧外”说明赵构担忧内部问题爆发会危机统治秩序,所以主张对外妥协,排除 B项;北宋初期通过一系列政策已经根除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排除 D项。
6. A 根据材料可知,在元朝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下,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镇经济发展起来,其经济实力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的地位,A项正确;“经商者增多”并不能涵盖材料主旨的全部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元代农业人口大量流失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南北大运河的沟通,推动了沿线城市的发展,但仅凭马可·波罗的见闻无法断定大运河沿线城市兴起,排除D项。
7. B 根据材料可知,内阁由明朝永乐时期“不过五品”到嘉靖年间“成相之尊”,表明内阁的政治地位不断提升,B项正确;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排除 A 项;内阁没有决策权力,排除 C 项;内阁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不能有效制约皇权,排除 D项。
8. D 从材料中人均土地占有数的下降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危机日益暴露,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抑商,排除 A 项;材料只反映人均田亩数,不能反映总体耕地面积下降,排除 B项;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兼并,排除C项。
9.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此举行为依然是用传统思维处理对外关系,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准许英国通商,美国等国家也应一体通商,并未涉及主动给予片面最惠国待遇,排除 A 项;材料所述内容不能说明清政府已经初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排除 B 项;利用通商分化瓦解列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0. B 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化实用技术人才,B项正确;早在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徐继畲就开始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开启了”说法错误,排除 A 项;题干没有唤醒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信息,排除C 项;洋务运动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并未突破“中体西用”思想的羁绊,排除D项。
11. C 据材料信息可知,该事件为东南互保,东南互保体现了晚清中央集权受到极大冲击,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C项正确;湘淮官僚集团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中崛起,排除 A 项;东南互保与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扩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军阀割据局面形成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排除D项。
12. A 漫画中的人物代表清政府,其头部是中国地图,但是随着各地的纷纷独立,这幅地图已经是“疮痍满目”,即从1911 年10月 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漫画发表的这一天,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先后有湖南、云南等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说明革命形势快速发展,A项正确;1912 年 2月 12 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瓜分中国狂潮是指 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 C 项; 1916年,洪宪帝制失败,袁世凯猝死,导致北洋军阀陷入分裂状态,排除D项。
13. B 根据材料可知,北洋军阀统治的十二年间,前后更换了十三位总统和四十六届内阁,说明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动荡,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动荡,未体现政府出卖国家主权,排除 A 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排除 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涉及国际地位大幅下降,排除 D项。
14. A 根据材料可得出,新文化运动强调劳动者要有权益的意识,维护劳动阶层的利益,说明新文化运动重视提升劳动者的思想觉悟,A 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宗旨是宣传民主与科学,排除 B项;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 D项。
15. B 根据材料可得出,中共从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到认识到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说明中共对民主革命有更深的认识,是中共对民主革命的积极探索,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国民党,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共对革命的探索,而不是工农运动的艰辛,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共产国际,排除D项。
16. D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色政权能否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D项正确;秋收起义中心仍在城市,没有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排除 A 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仅仅强调马列主义,排除 B项;由于左倾错误,脱离革命实际,背离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长征进行战略转移,排除C项。
17.(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强干弱枝。(4分)
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4分)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有民族控制的因素。(6 分)
18.(1)影响: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促进人口增长;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自然环境。(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6分,答出三点即可)
19.(1)背景:清朝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发起的第二次鸦片战争。(2分)
意义: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本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了近代教育的先河;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理由: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社会思潮转化;促使民族意识觉醒;推动救亡运动开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20.论题: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正确结合了中国国情。(2分)
论述:符合国情的革命斗争道路,可以推动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中共一大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共二大在考察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中共三大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认识到需要联合资产阶级共同完成革命任务,为国共两党合作奠定了基础。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一度照搬苏联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但屡遭失败,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近代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8分,要包括4个史实)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推动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一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