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考试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贵州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多达50处,其中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有黔西观音洞遗址、盘县大洞遗址;属于中期的有桐梓岩灰洞遗址、水城硝灰洞遗址;属于晚期的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桐梓马鞍山、平坝飞虎山、六枝桃花洞遗址。材料可用于印证( )
A.贵州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 B.贵州早期文化的先进性
C.南北文明呈现出均衡性发展 D.南方文明起源相对较早
2.有学者认为,与夏都居洛寻求优良生态环境的生存诉求不同,商代在夏都故地建立都城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加强对统治中心区域的控制。而西周初期都城的营建则体现了其顾全大局的意识。这可用于说明,商周时期( )
A.官僚政治的确立 B.国家疆域得到不断扩大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地理环境决定政治发展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自行铸造货币,货币的形制各有特点,主要形成了四大货币体系,即布币体系、刀币体系、圜钱体系和楚币体系。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战国时期( )
A.重商主义十分盛行 B.货币流通受到阻碍
C.国家分裂局面加剧 D.区域经济获得发展
4.秦至西汉早期,很多墓葬的装饰艺术主要来源于先秦时期的神话故事。西汉末期,这类艺术创作的重点更多表现在儒家伦理价值方面。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社会观念的开放 B.法家思想已经被摒弃
C.儒学影响的提升 D.汉代艺术缺乏创造性
5.南北朝时期,部分南方人刚到洛阳做官时,几乎不碰当地流行的羊肉、酪浆等食物。然而,多年之后,他们的餐桌上出现了此类食物。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 )
A.各地饮食趋于一致 B.民族矛盾实现缓和
C.民族交融日益发展 D.华夏认同持续加深
6.605年,隋炀帝下令修整了春秋末年吴国开凿的邗沟,并开挖了通济渠;608年下令开挖了永济渠;610年修整了三国时期吴国开通的江南河。仅用五年时间,连结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得以贯通。大运河的开凿( )
A.助推了国家统一的最终实现 B.解决了南北交通不畅的问题
C.促成水运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D.利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7.唐朝尚书省的办公地点称“都堂”,其左侧为吏部、户部、礼部,右侧为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各司其职,互不统属。各部长官上午在都堂集体办公,遇事易于洽商,下午各归本部分别办公。这一制度设计( )
A.完善了中央行政体系 B.意在加强对官员的监督
C.赋予六部较大的权力 D.导致政府行政效率降低
8.表1所示为宋代枢密院长官的出身情况。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北宋时期( )
表1
出身 人数/人
文官 54
武将 18
太监 1
A.宗法观念的彻底消亡 B.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C.科举制弊端日益凸显 D.官员选拔制度的成熟
9.“对归附部族的首领,一律给以猛安或谋克的称号,对其部众则和女真本部族战士一样进行军事编制……在其管辖下的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应征出战。”推行这一制度的政权是( )
A.金朝 B.辽朝 C.西夏 D.元朝
10.史载:“(宋)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这说明宋代( )
A.民本思想萌发 B.门第观念淡化 C.社会矛盾缓和 D.阶层差别消失
11.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率领240多艘海船、27 000多名士兵与船员从刘家港出发,远航南海至印度洋周边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的远航( )
A.冲击了传统外交秩序 B.意在推动民间贸易的发展
C.彰显了明朝国力强盛 D.说明“海禁”政策已经废弛
12.军机处成立后,雍正皇帝三令五申告诫属下如果说话不缜密,就会失去性命,并规定军机处由护军在外把守,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太监宫女都严禁私自进入,就连服务人员都必须是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小太监。这一规定旨在( )
A.强化君主专制 B.提高决策效率 C.严守军事机密 D.制约内阁权力
13.明代山西商人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黄河流域及四川地区。清代,山西商人的活动范围更扩展到东北、蒙古、新疆,甚至远至西藏地区。此外,山西商人还垄断了当时中国对俄国恰克图的贸易。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海外贸易的繁盛 B.长途贸易的发展 C.抑商政策的巨变 D.商人地位的提高
14.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仁玕主张“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之”。他认为地下矿藏“虽公共之物,究亦枕近者之福”,应当允许私人投资开采。洪仁玕的这些主张( )
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B.增强了太平天国经济实力
C.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D.导致了太平天国内部分裂
15.1870年,李鸿章在天津兴办洋务,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和北洋武备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引进西式教学课程,教授“西文西技”。此外,儒学经典也是必学科目。据此可知,这些洋务学堂( )
A.动摇了专制统治的基础 B.意在培养实用性人才
C.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D.开启了近代教育改革
16.1861年成立的总理衙门是清政府掌管外交的机关,除了负责外交事务外,还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1901年,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于六部之前。这一变化( )
A.改善了与西方列强外交关系 B.提高了清政府的国际地位
C.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 D.便利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朝初期,丝绸之路贸易主要以陆地交易为主。唐朝中期以后,丝绸之路贸易开始从西北陆路往东南海路延伸进而沟通四海。唐朝与日本、高丽、新罗、东南亚的林邑(越南半岛中部)、西亚大食所属末罗(巴士拉)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关系。而沿海众多贸易港口的开辟,更是将唐朝丝绸之路贸易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从与周边地区零星交换所需产品,发展到了品类繁多的大宗货物交易。唐代最著名的海外贸易通道当属“广州通海夷道”,这一通道推动广州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吸引了阿拉伯等地商人来此经商甚至定居。
——摘编自龚金镭《唐代海上“丝路”贸易演化与边贸制度的发展》
材料二
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发展,唐朝政府设置了掌管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唐代的全国造船业主要集中在南方十二州,仅在扬州就有十个造船场。唐大历、贞元年间(766-805年),有载重量超过万石、名谓“苍舶”的海船出现。
——摘编自唐任伍《论隋唐对外贸易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原因及影响。(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宋元时期,民间通俗文学得到空前发展。对于宋元话本小说的出现,鲁迅这样评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宋代话本小说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以文言文为文学语言的传统,在中国小说史上首次将民间的语言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此外,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不再以非凡人物为主,而是以平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是中国小说进一步亲民化的标志。另外,宋代话本小说采取的是在“说话”这样的场景里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后来成为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方式。
——摘编自任莹《宋元话本小说的文体形态与繁荣经济下的市民文化》
材料二
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在深刻地改变社会结构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风气及生活状态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选择较以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使得明清社会的民俗生活空间得以不断拓展而变得非常广阔。话本小说创作在这一时期呈现出了十分繁荣的局面,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优秀话本小说集基本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摘编自张俊福《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之民俗性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话本小说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宋元时期和明末清初话本小说发展的共同因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林则徐、魏源在了解西方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西方”的主张。林则徐说,“洋面水战,系英夷长技”,欲求克敌制胜,必须学习其长技。他购置西洋大炮、轮船,还请人翻译有关制造枪炮的西洋书籍和重炮操作资料,以改造中国的武器和战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批判清朝“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他建议在虎门外的沙角、大角建造船厂和火器局各一,聘请美、法“夷目”各一二人,带西洋工匠、舵师至粤,分别负责制造船械和教授行船演炮之法,选闽、粤巧匠精兵去学习。
——摘编自萧致治《鸦片战争史》
材料二
“开眼看世界”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持续了很多年,成为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和走向世界的起点。在此期间,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由地理而推及其他,程度不断深入,范围逐步扩大。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同时也就加深着对自身社会的认识,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内部的新陈代谢。
——潘振平《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则徐和魏源的主张及其具体举措。(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以后“开眼看世界”思想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公元前221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今天中国的广西、云南等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方都在秦朝统一政权管辖下,并设有郡县加以统治。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继承秦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更加强大。汉朝在西域(汉朝以后对今中国甘肃敦煌以西地区的总称)置都护府,增设17郡统辖四周各民族,形成了包括今天新疆各族人民先民在内的疆域宽广的国家……经过秦朝的开创、汉朝的巩固与发展,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奠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高一年级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C 6.D 7.A 8.B 9.A 0.B
11.C 12.A 13.B 14.A 15.B 16.D
17.(1)表现: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并举;贸易范围广;商品种类繁多;贸易港口多;大宗贸易兴起;广州成为国际贸易大都市。(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国力强盛;政府重视;对外政策开放;社会经济发展;造船业发达;交通便利。(6分,答出三点即可)
影响:推动了唐代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升了唐代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特征:采用民间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塑造以普通人物为主;叙述方式以“说话”形式展开。(6分)
(2)共同因素:社会的相对安定;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的流动。(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技术以求自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2分)
举措:购置西方武器和设备;汇编《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翻译外国科技资料;建新式造船和火器局。(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启迪了民智;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思想基础。(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
论题:秦汉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分)
阐述: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以后,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和管理,拓展了中原文明的影响力。西汉时期,汉武帝在稳定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在对匈奴作战取得胜利以后,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与此同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往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了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此外,西汉政府对东南沿海和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了有效管理,从而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8分)
综上所述,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进而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