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面对人民不满及周兴起的危险形势,曾有大臣提醒纣,纣说:“我生不有命在天?”后商被周取代,周特别强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在其统治者内部却明确表示,保民就是敬天,敬天要做到保民。据此可知,周人( )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从人事角度思考天命
C.构建了新型政治体制 D.旨在宣扬传统天命观
2、西周立礼义,等贵贱,礼中又置乐,音乐配合不同礼仪,但强调天子、诸侯、卿大夫等都是音符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所谓“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西周的礼乐文明折射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
A.天人合一 B.家国情怀 C.和而不同 D.自强不息
3、康熙后期,以“御纂”的名义,令臣下汇编朱熹论学精义为《朱子全书》,又编写了大批体现理学思想的解经、注经著作。为表示对朱熹的尊崇,康熙专门下令将其牌位由祭祀孔庙的历代“先贤”中抬出,列入正殿的孔门弟子“十贤”之后。这些做法( )
A.承续了传统主流文化 B.推动了主流思想的转型
C.改变了重视经学局面 D.改变了官修史书的书写
4、汉光武十九年,洛阳县令董宣不畏权贵公正执法,不肯向包庇犯法奴仆的湖阳公主叩头认错,赢得了强项令的美名,后人将此事改编成京剧《强项令》,留下了“问万岁王法谁人来定,杀凶犯如万岁亲手判刑”的经典唱词,影响很大。对此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汉光武帝政治改革成效不佳 B.董宣这样的官员在当时相当普遍
C.后世改编重在传递浩然正气 D.出现类似事件取决于官员的性格
5、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中国近代这一思想演进的过程中( )
A.中西方文化激烈交锋,儒学被彻底抛弃
B.西学广受欢迎,逐渐统治国民思想
C.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
D.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极力推崇西方文化
6、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新加坡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儒学是一种人文主义而不是技术,是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互不相容的。然而,到20世纪七十年代,这些学者认识到,对公司的忠诚,集体环境内的协调与合作,这些因素对东亚很多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有相似之处
B.东亚地区发展主要因素是内部团结一致
C.日本、新加坡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D.亚洲许多国家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7、梁启超曾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这样叙述:“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______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横线应为( )
A.先秦诸子百家 B.西汉的儒家学说
C.晋唐间的佛学 D.宋明时期的理学
8、“王权自天而降”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一个基本思想,每当改朝换代之际,国王总要重新编撰新的创世神话,比如苏美尔时期创世主是恩利勒,巴比伦时期变成了马尔杜克,亚述时期则是阿淑尔。国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获得政权的合法性 B.延续神话的传统
C.加强对祖先的崇拜 D.增强文化的认同
9、阿拉伯帝国所占领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文明高度发达,阿拉伯帝国兴起了翻译运动,在整理和翻译过程中,阿拉伯的哲学家们从希腊哲学中吸取了丰富营养。这一运动( )
A.开启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B.旨在保存古代希腊文明
C.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D.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繁荣
10、柏拉图强调审美教育第一步从只爱某一个形体开始,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掌握美的普遍性,进而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为珍贵”,并更深层次领悟由“行为和制度的美”到“各科学问知识的美”,最后达到理念美的境界。他意在强调( )
A.科学对美育的重要性 B.审美教育的理性精神
C.审美教育的步骤方法 D.城邦制度的发展完善
11、古罗马学校在罗马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希腊学校教育中有用的东西,使之为罗马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罗马学校延续了许多希腊学校中开设的课程,但被希腊人引以为豪的“哲学学校”在罗马则从未设立过。由此可知,古罗马的教学( )
A.带有强烈的功利性 B.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重视探讨人生哲理 D.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12、欧洲世俗君主一般倾向是建立一种极权政治体制,兼掌俗权与教权。当然这种企图在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是君主们不敢奢求的。这正如教皇想实现纯粹的神权政治,在当时的欧洲也只能是奢望。这说明中世纪的欧洲( )
A.出现了政教合一趋势 B.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C.存在着二元政治格局 D.分权制衡制度确立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拜占庭帝国对东斯拉夫人来说,就如同罗马帝国对日耳曼人所起的作用一样。”它主要说明( )
A.沙皇俄国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
B.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
C.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
D.沙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
14、有学者认为:“古代印度的思维和我们极为不同,他们不记历史,不重书写,他是口传神话和故事的海洋,却是文字记载历史的荒漠。整个印度中世纪史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他的塔、石柱、石窟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该学者旨在说明( )
A.他人记载仅照亮了印度的文学艺术
B.整个印度中世纪史是由中国求法僧记载
C.古代印度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D.古代印度文明呈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特征
15、在美洲文化中,有一个神奇的事物——奇普。奇普由一根横着的主绳和垂挂于其上的密密麻麻的绳子(垂绳)组成。现存最大的奇普竟是一卷日历(如下图),共有762根垂绳,其中730根垂绳通过距离间隔分成24股,正好是2年、24个月、730天。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中奇普记载了“玛雅历”
B.印第安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太阳历
C.使用奇普记事的是印加人
D.奇普是阿兹特克人记录事件的载体
16、《西方那一块土》中如此介绍埃及:今天的埃及不是古代的埃及……埃及被并入波斯帝国,标志着古埃及国家的终结。后来,希腊人取代波斯人,罗马人又取代希腊人,古代埃及文明消失了,其他文明进入,成为主导性文明。最后,阿拉伯人统治了埃及,这已经是公元后7世纪了。对此解读最为正确的是( )
A.古埃及文明影响着古希腊罗马和阿拉伯世界
B.古埃及文明随着古埃及国家的终结消失殆尽
C.埃及曾先后被罗马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征服
D.“今天的埃及”更多地具有外来文明的特征
二、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公元前3000—前1000年)
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综合上图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0里的长城。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征召有才能的人较之西方特有的、进行法律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能够保持连续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系统中,人们往往称颂大唐帝国的声威。这一时代的发展不在于政治和军事,其中最值得关注的部分:社会生活方面,装饰艺术既有草原色彩,又有南方色彩;胡凳、胡床在家居生活中日益普遍;葡萄酒、奶酪等也经常出现在中原人的饮食中。在思想方面,文化面貌多元而又活泼。这一时代的整体格局开放宏大。
材料二:
在欧洲,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许多不同族群建立的小国互不相属,彼此攻击。不过,那些侵入欧洲的蛮族领袖和士兵皈依了基督教,他们在行为上受到基督教伦理的约束。基督教构建的教会的网络秩序代替了罗马帝国凌驾于世俗小国的秩序。为了维护自身的优势地位,罗马教会不断地惩处异端,排挤其他教派,不断以权力垄断思想,终于达到“一言堂”的效果。这种强势的神权与封建世俗权力结合,使欧洲文化原有的生机日益枯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二,对比中国唐代和欧洲中世纪文化发展的主要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唐代和欧洲中世纪文化发展差异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处于两个大陆和两种文明类型之间,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它无法阻挡来自亚洲的东方文化。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俄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生碰撞,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亚文化。
——摘编自李英玉《俄罗斯文化的欧亚属性分析》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三: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他们不能从临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上的变化。
(3)联系美洲印第安文化的特点,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故A选项错误;B.根据材料“但在其统治者内部却明确表示,保民就是敬天,敬天要做到保民”,可知周人认为人事重于天命,故B选项正确;C.材料提及的是商周的思想文化,并非新型政治体制,故C选项错误;D.根据材料“我生不有命在天?”,“但在其统治者内部却明确表示,保民就是敬天,敬天要做到保民”,可知周朝与商朝的天命观有所区别,故D选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A.天人合一指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与材料内容无关,故A项错误;B.材料未涉及家国情怀,故B项错误;C.根据材料“西周立礼义,等贵贱,礼中又置乐,音乐配合不同礼仪”“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礼乐文明内涵丰富,礼乐的主要功能是区分贵贱等级,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睦,折射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和而不同,故C项正确;D.西周的礼乐文明折射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和而不同,未体现自强不息等内容,故D项错误。故选:C。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令臣下汇编朱熹论学精义为《朱子全书》……列入正殿的孔门弟子”,可知康熙的做法在于对传统理学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有利于承续传统社会主流文化,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学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书籍不属于史书,排除D项;故选:A。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项令》的故事和唱词,体现了人们对董宣不畏权贵公正执法的敬佩,后世的改编重在传递浩然正气,C项正确;仅此事件不足以说明汉光武帝政治改革成效不佳,排除A项;董宣是封建官吏的楷模,并非普遍现象,排除B项;取决于官员的性格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
5、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以儒家思想为根本,以西学为辅助;“托孔改制”强调借用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因此反映了在中国近代思想演进的过程中,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C项正确;“儒学被彻底抛弃”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西学在近代没有成为统治国民的思想,排除B项;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对公司的忠诚,集体环境内的协调与合作,这些因素对东亚很多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可知,儒家文化对现代东亚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精神影响,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了亚洲的发展,没有涉及欧洲模式,不能说明二者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儒家文化对亚洲发展的影响,而非只是内部团结的影响,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日本、新加坡都属于儒家文化圈,并非吸收先进文化,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唐时期,佛教文化兴盛,法显、玄奘西行求取佛经,是中外文化间的第一次交流,C项正确;诸子百家并未与外国文化交流,排除A项;西汉时期的儒学吸取了道家、阴阳家的学说,与外国文化交流无关,排除B项;理学的发展并未与外国文化相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王编撰新的创世神话缘于改朝换代的需要,旨在以神权维护王权,为其统治寻求合法性依据,A项入选。材料中国王的做法是为了维护统治,不是为了延续神话,也不是为了加强对祖先的崇拜,排除B、C两项;材料中各时期的国王编撰了不同的创世神话,这对文化认同是不利的,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阿拉伯翻译整理其他地区文明成果的同时吸收了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的成果推动了自身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阿拉伯帝国之前就有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整理和翻译其他文明书籍的目的并非保存古代希腊文化,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为整理和翻译其他文明书籍提供条件,而非整理翻译书籍推动阿拉伯帝国扩张,排除C项。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审美教育第一步……最后达到理念美的境界”可知,审美教育的整个过程需要比较、综合,最后才能达到美的教育,这个过程充满理性精神,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科学对美育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不是在强调审美教育的方法,排除C项;此时雅典城邦统治的弊端日益凸显,排除D项。故选:B。
11、答案:A
解析:古罗马教学中注重吸收希腊学校教育中对政治经济发展有利的东西,而哲学内容在罗马并未设立,这说明罗马的教学带有强烈的实用性和功利性,A项正确:古罗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当时的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被希腊人引以为豪的“哲学学校”在罗马则从未设立过与C项不符,排除C项;D项通过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A。
12、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得出,欧洲世俗君主掌握世俗王权,教会掌握教权,这是一种二元政治格局,C项正确;政教合一趋势与材料表述不符,排除A项;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分权制衡制度,排除D项。故选:C。
13、答案:D
解析:D.依据题干“拜占庭帝国对东斯拉夫人来说,就如同罗马帝国对日耳曼人所起的作用一样。”强调拜占庭帝国对东斯拉夫人的影响,即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A.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排除A项。B.题干涉及的是拜占庭帝国的影响,排除B项。C.斯拉夫人在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的基础上创立了斯拉夫字母,但和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项。
14、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他是口传神话和故事的海洋”“整个印度中世纪史主要是靠中国的求法僧法显等人的记载照亮的”“他的都渗透着因果思想的影响”等信息可以得出,古代印度重宗教而不重历史,其文化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故C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故排除A;B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B;D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故选:C。
15、答案:C
解析:奇普是美洲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是结绳记事的一种形式,使用者是印加人,C项正确;玛雅人有文字,不需要结绳记事,排除A项;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是埃及人发明的,排除B项;阿兹特克人有象形文字,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今天的埃及不是古代的埃及……埃及被并入波斯帝国,标志着古埃及国家的终结”,“希腊人取代波斯人,罗马人又取代希腊人,古代埃及文明消失了,其他文明进入,成为主导性文明”,可以看出古埃及文明中间经历了断层,外来文明对埃及有更多的影响力,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外来文明对埃及的影响,排除A项;“消失殆尽”表述绝对,排除B项;先被亚历山大帝国征服,再被罗马帝国征服,排除C项。故选:D。
17、答案:示例:论题:人口迁徙与商路开辟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阐述:印欧人的迁徙影响了亚欧大陆农耕世界的文化发展。进入巴尔干半岛后融合当地居民形成的希腊人,创立了迈锡尼文明和古典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进入恒河流域后形成的雅利安人,开发了恒河流域;进入西亚后融合当地居民形成的新族群波斯人建立的波斯帝国,首次统一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促进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深入、广泛的交流。经中国西北和中亚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为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中国的丝绸与缫丝技术及中医药学等传入西方;西方的许多物质文化传入中国,佛教传入后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融汇东西艺术风格的佛教石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综上所述,人口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转型,商路开辟促进了文化交流,两者共同推动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
解析:根据地图材料图示可知,图中所示一个是古代人口迁徙的重要代表,一个是商业发展的丝绸之路,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人口迁移和商业贸易都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故可以论题可与人口迁徙及商业发展相关。论述过程中可以以印欧人、亚欧人等迁徙行为及对周边所产生的影响相结合做论述,如促进人口间融合、文化交流、商业贸易等具体的措施和影响进行论述,故人口迁徙与商业贸易都是非常重要的促进文化交流的途径。
18、答案:(1)①古代中国地理条件优越,东西走向的山川地形易于形成稳定的社会体系。②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较早形成了相对封闭、发展缓慢的农耕文明。③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儒学具有较强的包容性。④古代中国在隋唐时期便确立了科举制度,形成了高效公正的选官体系。⑤历代王朝均重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范,兴修了万里长城。⑥中国较早形成了成熟的汉字体系,确保了文化的稳定传承。⑦古代中国很早便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⑧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发达,四大发明增强了文明的张力。
(2)①渐进性,无论是佛教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②逐渐本土化,例如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吸收了更多的中国元素。③明清以前,未能对中国的社会体制产生根本性改变。④明清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颠覆性改变。⑤对中国的影响领域十分广泛,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⑥重视借助宗教思想的传播来实现对中国文化的冲击。⑦外来文化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与中国文化既有冲突也有融合。⑧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总是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解析:(1)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科技、地理等角度来构建,据材料一“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等,得出古代中国地理条件优越,东西走向的山川地形易于形成稳定的社会体系;据材料一“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等,得出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较早形成了相对封闭、发展缓慢的农耕文明;顺着第②点是经济的角度,从思想角度来分析,得出古代中国以儒家学说为统治思想,儒学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据材料一“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得出古代中国在隋唐时期便确立了科举制度,形成了高效公正的选官体系;据材料一“他们为了防止凶险可怕的游牧部落入侵,在那里筑了一道长达14000里的长城”,得出历代王朝均重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范,兴修了万里长城;据材料一“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得出中国较早形成了成熟的汉字体系,确保了文化的稳定传承;从政治角度来分析,得出古代中国很早便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从科技角度来分析,得出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发达,四大发明增强了文明的张力。
(2)据材料二佛教、欧洲文明传入中国都经历了很长时间,得出渐进性,无论是佛教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据材料二“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等,得出逐渐本土化,例如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吸收了更多的中国元素;据材料二“然二者……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得出明清以前,未能对中国的社会体制产生根本性改变;据材料二“明清海通之后……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得出明清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颠覆性改变;据材料二“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等得出对中国的影响领域十分广泛,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据材料二“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等得出重视借助宗教思想的传播来实现对中国文化的冲击;结合近代中国外来文化传入后的历程,得出外来文化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与中国文化既有冲突也有融合;据材料二“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并结合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得出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总是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19、答案:(1)差异:唐代:多元而又活泼(或者整体格局开放宏大)。欧洲中世纪:以宗教为主,逐渐走向僵化、独断。
(2)差异的原因:唐代:政治制度日趋完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封建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的推动;民族交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儒、佛、道思想的日益融合。欧洲: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社会动荡;教权高于世俗王权;基督教利用权力垄断思想,思想发展受阻;社会经济发展遭到破坏。
解析:(1)据材料一“在思想方面,文化面貌多元而又活泼。这一时代的整体格局开放宏大”可知,唐代多元而又活泼或者整体格局开放宏大;据材料二“这种强势的神权与封建世俗权力结合,使欧洲文化原有的生机日益枯萎”可知,欧洲中世纪以宗教为主,逐渐走向僵化、独断。
(2)唐代:可以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政策、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概括,根据基础知识可知,政治制度日趋完善;据材料一“社会生活方面,装饰艺术既有草原色彩,又有南方色彩;胡凳、胡床在家居生活中日益普遍;葡萄酒、奶酪等也经常出现在中原人的饮食中”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封建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的推动;民族交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据材料一“在思想方面,文化面貌多元而又活泼。这一时代的整体格局开放宏大”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儒、佛、道思想的日益融合。欧洲:据材料二“那些侵入欧洲的蛮族领袖和士兵皈依了基督教”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蛮族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社会动荡;据材料二“为了维护自身的优势地位,罗马教会不断地惩处异端,排挤其他教派,不断以权力垄断思想”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教权高于世俗王权;基督教利用权力垄断思想,思想发展受阻;结合基础知识可知,社会经济发展遭到破坏。
20、答案:(1)特点:主动性;开放性;融汇东西方文化(或写融合欧亚文化也可);尤其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原因:地处欧亚大陆,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多种文化间的交流;曾受蒙古的统治;统治阶层的努力,重视对拜占庭精髓文化的继承。
(2)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中日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日本以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3)认识:美洲大陆由于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导致了美洲文明的发展较为滞缓,后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因此隔绝、封闭的文化必然导致衰败或毁灭,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文明的交流也促进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可知俄罗斯文化由于长期落后于西方文化,所以一直在主动追赶西方文化,具有主动性;据材料一“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俄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生碰撞”,可知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俄罗斯地区相互融合,说明俄罗斯文化对外具有开放性;最后,俄罗斯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在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还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可知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的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文化存在多种文化的交融;其次,俄罗斯国家发展过程中曾经是蒙古帝国金帐汗国的领地,所以深受传统亚洲文化的影响;最后,俄罗斯在向西扩张的过程中,统治者采取了主动与拜占庭帝国联姻、皈依东正教等一系列措施,使俄罗斯文化也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2)形式上,据材料二“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可知隋唐以前主要通过移民的形式在日本传播中华文明;据材料二“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可知隋唐时期主要通过互派使节的形式进行文化交流。内容上,据材料二“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知隋唐以前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据材料二“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可知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主要以制度文化为主,同时还包括一些文学艺术等。
(3)据材料三“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可知博厄斯认为文明的进步与否与文明自身的开放程度有关系,而美洲大陆深处两侧大洋的封闭环境,使美洲文明还易受到其他进步文明的影响,使美洲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较为滞缓,再加上15、16世纪以来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使得独立发展的美洲文明被毁灭;据材料三“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可知人类文明需要在对交流中获得进步发展,实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否则封闭的文化必然走向衰败。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