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省熟中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学业水平调研历史试卷(答案)

省熟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学业水平调研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35题,每题2分, 共 70分)
1.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下列考古重大发现中最能够帮助我们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遗址是
A. 河南安阳殷墟王陵 B. 浙江杭州良渚古城
C. 山西临汾晋侯墓地 D. 陕西西安唐长安城
2. 古代某思想家主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该思想家属于
A. 道家 B. 法家 C. 儒家 D. 墨家
3.《剑桥中国史》描述某位皇帝:为了满足他的支持者,放弃对帝国的集权,恢复了周代的政治体制。这位皇帝是
A. 汉高祖 B. 唐太宗 C. 宋太祖 D. 明太祖
4. 唐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碱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780 年,政府开始推行两税法。该税制的推行
A. 消除了贫富差距 B. 强化了人身控制
C. 加速了白银流通 D. 改变了征税标准
5.《宋书》记载“江南 地广野丰, 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主要得益于当时
A.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 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C.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 社会秩序趋于安定
6.某项科技进步对宋代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为观念的交换提供了意想不到的便利。这项科技是
A. 造纸术 B. 火药 C. 印刷术 D. 指南针
7. 台湾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为了便于对“台湾”的管理,设置的机构是
A. 枢密院 B. 澎湖巡检司 C. 理藩院 D. 台湾府
8.《明会典》卷二载:“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明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三省六部制 B. 设立南北面官
C. 废丞相,权分六部 D. 设置军机处
9. 明清时期,小说的创作步入了成熟期,出现了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世情小说等。这主要是因为
A. 专制制度的强化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科举制度的没落 D. 文学理念的改变
10.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的,特别是经过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下列有关中医药的表述有误的是
A. 战国至两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B. 东汉——《神农本草经》——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 唐——《千金方》——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
D. 明——《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1 / 8
11.右图所示为某历史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呈现的材料。
A.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多民族政权的对峙斗争
C. 经济重心的转移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2.“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借此发动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也改变了部分统治者对西方的认识,他们认识到了坚船利炮的重要性,开展了挽救清王朝的“自救运动”。该运动是
A. “开眼看世界”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清末新政
14.下图是《民军起义国庆碑》,将“民军起义”与“国庆”组合在一起纪念中国近代某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
A. 金田起义 B. 武昌起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15.下表为1913~1919年中国近代棉纺织业纱锭数量统计表。该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时间 1913年 1914年 1918年 1919年
纱锭数 184192 544780 647570 658748
A. 官僚资本借助权力巧取豪夺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C. 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侵略 D. 临时政府对经济控制加强
2 /8
16. 下图是民国时期小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对此教科书编写影响最大的是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国民革命
17.下图是孙中山对“民生主义”内涵说明示意图。最有可能记载该图示内容的文献是
A. 中国同盟会纲领 B. 《民报.发刊词》
C. 国民党“一大”的报告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8.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会师地点为下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 8
19.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 “省幽、并州, 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20.吐鲁番出土的一批质库帐历,记录了唐代长安普通居民的质典活动:他们为了借钱,抵押旧衣衫、铜镜等日常物品,并在赎回时支付本息。这批帐历可用来说明当时长安
A.对外联系频繁 B.商品经济活跃
C.汇兑业务发达 D.阶层分化严重
21.唐后期, 科举放榜后, 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 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 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 与主司对拜。”三日后, 再次前往谢恩, 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
22.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 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 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
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 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
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3.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 贤人君子出处进退, 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24.明代以前的英雄豪杰观带有显著的“圣人”性质,甚至可以“不近人情”。明代却趋于理性化,不止认同英雄有情, “儿女情,英雄气,并行不悖”,且推项羽为英雄第一、以曹操和勾践为英雄。这一变化
A.与心学思潮息息相关 B.说明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C.和孔孟学说理念不符 D.反映圣人崇拜有所弱化
25.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 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26.清前期,苏州女性流行以鲜花为头饰, 当地又有“莺语东风二月过, 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尽作栽花地,那得缫丝有绮罗”之语。这反映了该地区
A.消费观念的奢靡化 B.产品加工的专业化
C.土地利用的精细化 D.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27.康乾二帝常在木兰围场接见蒙古王公,狩猎后举办宴会和表演。赵翼曾描述乾隆时的摔跤表演:“由来角骶古所传,百戏中独近戎务。技逾蹴鞠炼脚力,事异拔河供玩具。国家重此有深意,所以习劳裕平素。君不见教坊子弟也随行,经月不陈默相妒。”此处“深意”指
A.耀兵威于异域 B.敦教化以厚风俗
C.寓绥远于讲武 D.倡戏剧以娱万民
4 / 8
28.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29.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 “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 尚可牵制于内港”, “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 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30.如表中的评论反映出当时
1875年《申报》 文人当“效思于农工商贾之事”
1875年《申报》 “西人之为商为工农者, 固无不兼习文字也。”
1881年《万国公报》 农夫“用其力于植树之法、机器之耕, 则利益广矣”。
A.社会分工日益精细 B.农商皆本成为共识
C.工商致富备受推崇 D.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31.如图为1908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一幅时事漫画(局部),它反映了
A.列强在华利益彼此冲突对立 B. 清廷力拒外资实现铁路国有
C. 攫取路权是列强扩大侵华的工具 D. 东北地区成为列强在华争夺焦点
5 / 8
32.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 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A.1841-1868 年 B.1868-1895 年 C.1895-1922年 D .1922-1949 年
33.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
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
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
34.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 C.青年的时尚 D.革命的态度
35.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曾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院演讲。据亲历者回忆:“一位穿着竹布长衫的青年登上讲台,一下子就吸引了全场。他从孙中山逝世谈起,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号召青年奋起救国。”此类演讲有利于
A.国民革命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土地革命的开展 D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二、材料分析题(36题 10分, 37题8分,38 题 12分)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0分)
材料一 1840年, 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轰破了国人几千年“天朝上国”的迷梦。至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既要面对“发逆”之患,还要应对“洋人”之灾, 困顿之势, 尤若重病之躯,举步维艰。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
6 / 8
想、 旧文化、 旧礼教的彻底批判, “欲图根本之变革”,必需改变国民性, 必须发动一场思想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举步维艰”的原因。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中代表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重要探索及共同结果。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发动这场“思想运动”的原因并指出主要内容。(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趋势。(1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8分)
材料一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
一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2分)
(3)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人(民)本文化的内容。(4分)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小英雄”
材料如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
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省熟中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学业水平调研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