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沾化区实验高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三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非选择题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序化
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
2.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上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如唐玄宗时负责顾问参议的要职翰林学士,其人选就“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使职差遣制的盛行()
A.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 B.推动了科举制度的重大改进
C.妨碍了唐代办事效率的提升 D.弱化了君主对朝堂的控制力
3.踏歌是对以脚踏地为节、载歌载舞的群众性活动的一种通称。《旧唐书·睿宗纪》记载了当时宫中表演踏歌的盛况。也有诗描写踏歌“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儿连袂行”“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据此可知,当时()
A.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B.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C.诗歌以描写民间生活为主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4.据统计,1952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显著增加,粮食比1949年增长44.8%,棉花产量比1949年增长193.7%,这一变化()
A.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B.奠定了工业化建设的基础
C.推动了农业合作化的实现 D.加快了土地改革运动进程
5.据研究,开平煤矿面值100两的股票在1881年底投产时已涨至150两左右,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在1882年突破了200两大关,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的15%左右。这表明当时()
A.经营形式创新推动近代工业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
C.洋务运动推行的阻力已完全消除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扩大
6.1881年,清朝驻外公使曾纪泽赴英外交部,“谈商改条约之事”,并“争辩良久”。他认为:“诚能深通商务之利弊,酌量公法之平颇,则条约之不善,正赖此修改之文,得以挽回于异日,夫固非彼族所得专其利也。”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 B.意识到启迪民智的重要
C.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D.国家主权意识有所增强
7.亚瑟王传说是公元5世纪时的英格兰国王,他是否真实存在过,至今尚有争议。但他的事迹在12世纪以后被吟游诗人不断地传颂,其中公认的集大成作品为15世纪的《亚瑟王之死》,在这些作品中他被塑造为统一不列颠群岛的具有骑士精神的完美君主。这一现象()
A.反映了英国人民强化王权的愿望 B.体现资产阶级的时代诉求
C.适应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需要 D.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8.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解决中印关系的五项原则,之后受到亚非各国人民的普遍赞同,同时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好评,被称为“亚洲的宪章”。“五项原则”有如此反响缘于()
A.新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成熟 B.中印之间的问题具有代表性
C.符合各国共同利益价值取向 D.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发展变化
9.图l为1934—1936年革命根据地范围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1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工农红军实现重大战略转移
C.国共联合抗战的需要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0.19世纪初爆发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共同构成所谓的“大西洋革命”,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却是一场“早产”革命,独立后的拉美民族民主被称为“早产”革命的主要依据是()
A.法国大革命削弱了宗主国的统治 B.美国对拉美的经济侵略和武装干涉
C.拉美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 D.独立前拉美民族民主意识尚未觉醒
11.图3反映了1650—1750年的早期经济全球化。该图示最适宜用于研究()
图3
A.丝绸贸易的盛行 B.世界白银的流通
C.三角航程的兴衰 D.美洲物种的传播
12.1040年,米兰城的中小贵族和工商业者联合起来,赶走了大主教。1045年,在出身贵族的人民领袖兰佐内的领导下,米兰城内的小贵族和城市工商业者开始融为一体,他们的联合被称为“和平联盟”。上述现象()
A.导致天主教会迅速衰微 B.瓦解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C.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D.呈现了王权逐渐加强的趋势
13.如图是1500—2000年中、美、英、日四国国家实力变迁示意图(Y轴为国家实力对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国家经济实力持续下降
B.两次工业革命一度使②成为“日不落帝国”
C.③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中期的两次发展都与美国有关
D.④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霸权地位受到冲击
14.图4是苏联1928年印发的一幅海报《工业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图案相当规整,背景的机器、仪表犹如机械制图,工人形象亦如机器人一般体现了规则和力量。该海报反映了()
图4
A.集中力量稳定苏维埃政权 B.建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C.工业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 D.倡导实施指令性计划体制
15.印度国大党领袖提拉克(1856—1920年)宣称《薄伽梵歌》是印度“吠陀宗教树上所结的最甜蜜而不朽的果实”,他用《薄伽梵歌》论证其政治纲领的合理性。提拉克的做法()
A.复兴了印度的宗教文化传统 B.巩固了国大党的领导地位
C.打击了印度的封建顽固势力 D.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斗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4分,共55分。
16.(15分)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的关于魏晋南北朝和唐朝的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 翟添庆文强调了胡族对于制度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北魏后期,门下已经有了封取的权限,这为后来隋唐的政治制度形成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翟添庆文(日本)《国家与政治》
② 由于均田制是经过北魏平城时代近一个世纪实践的检验而逐渐完善的,它能够适应历经民族大融合浪潮冲刷的北方复杂的社会状况,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及此后的隋唐大帝国也都施行过均田制。 ——李化《制度史研究应重视民族关系》
③ 十六国时期诸胡族争霸中原,相继创建了地方政权,大量非汉族群与汉人群被置于同一政权统治下,在互动调适过程中实现了深度融合,变“炎夏之防”为“变夷从夏”,最后促成“华夷一体”。 ——王磊《变夷从夏:十六国时期汉赵、前燕的政权建设与华夏认同研究》
④ (唐玄宗):“国家旧与突厥和好之时,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五市交通,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买国家彩帛,被此丰足,皆有便利。” ——《全唐文》
⑤ 唐朝的儒学典籍如《毛诗》《礼记》等一再被吐蕃“求取”。 ——姚爱琴《论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
⑥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屏风销画《仕女图》,该仕女头枝回鹘高馨,身着唐代妇女典型时装的袒胸襟和白底蓝色锦半臂、红长裙、林阴、丝织如意想头段。 ——程地《唐基壁画中周边民族的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关系》
(1)根据上述材料,为该兴趣小组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说明研究此主题的意义。
(2)结合所学,依据材料提供的角度为该主题拟定研究提纲。(要求:提纲应角度全面、层次清晰。)
17.(13分)
材料
小说《平凡的世界》通过描写孙少安的生活历程,勾画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西北农村的社会变革,许多情节反映了现代中国的重大变化。
1976年,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队长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公社批判……1978年初,在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县委讨论,最后又有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
1979年春,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头脑灵活的少安又进城拉砖,把赚来的第一桶金和借来的钱放在一起创办了一家砖厂,成了公社的“冒尖户”,并在选举中成为新一届村委会主任。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变化进行合理解读。
18.(13分)20世纪3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次乡村建设和合作社运动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转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得到农民拥护,日益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基础。此时农村经济也出现了种种衰退迹象,严重影响到政府的财政。从最高统治者到民间舆论都发出了“乡村建设”、“农村复兴”的呼声。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兴起了一个从国民政府到民间的农村合作社和乡村建设运动,试图在不改变旧有土地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生产组合方式变革,来应对农村现状。在政府的引导下,乡村建设运动和合作社运动展开并形成潮流。
推行效果较好的是国民党为军事等需要在豫鄂皖三省推行的“农村合作预备社”,其中安徽六安县在1933年入社农民占全县人口的0.71%,这个比例高出其他一般地区。信用合作社成为全部合作社的主体,在1933年农民各类借贷来源中,合作社只占1.3%;1934年农民余款各种存放处所中,合作社占0.7%。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农村政策毫无变化,中国共产党推行的新土地政策,再次得到农民认同。
——摘编自虞和平《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经济卷·1900—1949》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和合作社运动。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认识,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明清之际”开端与“鸦片战争”开端。
其一,“近代”始于明清之际。郑鹤声认为:“新航路发现以来,世界交通,为之大变,人类生活与国际关系,较之中古时代,显有不同之处,是即中古史与近世史之所由分界也。近世史之演变,有‘继往开来’之趋势,其一切表现,皆在根据往古事迹而发扬光大之。且推陈出新,由此而孕育未来之局势。故近世史之范畴,实包括三四百年之历史,无论中西,大都皆然。”
其二,“近代”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对鸦片战争为近代开端做出系统理论阐释的是李鼎声。李氏在《中国近代史》中表示:“我们之所以不以明末清初为近代史的开头,而是近代发端于鸦片战争,理由是很简单的,明末清初不过是两个朝代的交替期,不能代表一个历史的大转变期。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道路,在革命经济上,在阶级阵营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20余种中国近代史著作大多以鸦片战争为开端。至194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中国近世史”列为历史系必修科目。鸦片战争开端说逐渐成为学界主流观点。
——摘编自赵庆云《何为“近代”——中国近代史时限问题讨论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争论”进行评述。(14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实验高中高三上学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1、C 2、A 3、B 4、B 5、A 6、D 7、C 8、C 9、B 10、C 11、B 12、C 13、C 14、D 15、D
16.(15分)
(1)主题:
示例:魏晋南北朝和唐朝时期各民族的交融与发展。(1分)
意义: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通过探究深化理解各民族间的交流互补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我们当今的民族政策有借鉴意义。(任意两点4分)
(2)提纲:(10分)
示例:
一、政治
1.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2.管理制度(设置行政机构)3.民族政策(会盟/册封/和亲)
二、经济
1.土地制度(均田制)2.商业贸易(互市)
三、思想文化
1.儒学的传播2.华夏认同观念
四、社会生活
1.通婚杂居2.语言3.服饰4.姓氏
(学生从其他角度如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发展和唐朝(大一统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发展角度回答也可同等赋分。)
17.(13分)
社会变化:冲破“左倾”思想的束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突破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实行生产责任制,发展个体经济;由上级任命到村民民主选举,基层民主制度得到发展。
这一时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推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这些变化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探索,思想解放推动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基层民主制度的实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18.(13分)
一、信息提取(6分)
背景: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开展土地革命,动摇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农村的衰败影响了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
特点:国民政府主导;信用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主体;与“围剿”革命根据地相配合,重点在革命根据地及周边地区进行。
效果:参加人数比例低;农民借贷和存款主要不依靠合作社等。
二、评析角度(7分)
角度1:国民党方面
目的:维护专制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对抗,争夺农民;复兴农村,保证财政收入。
策略:僵化,不能因时而变。
结果:参加人数少,农民不信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
角度2:与中共土地政策比较
中共的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赢得农民支持,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体现。
19.(14分)
(1)从背景角度作答:西方史学的影响(西学东渐);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知识分子积极进行学术研究,以时代进行历史分期,打破王朝史体系。(4分)
(2)从内容角度作答:“明清之际说”从世界整体视角来分析中国历史,重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世界近代史分期保持一致,试图从中国内部找出历史发展的原动力。(3分)
“鸦片战争说”从革命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历史,强调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重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3分)
(3)从影响角度作答:“鸦片战争说”渐成主流,适应了时代形势的需要,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有利于推动反帝运动的高涨;有助于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构建。(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