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名校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内江二中2023--2024 学年度上期第四次月考高2024届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睡虎地秦简中有一个案例:“某里士五(伍)甲告曰:甲亲子同里士五(伍)丙不孝,谒杀,敢告。即令令史己往执。”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
A 法律遵循轻罪重罚原则 B. 连坐制度影响深远
C. 国家法治渗透伦理观念 D. 开启礼法结合先例
2. 司马迁认为:“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他把农业所生产的财富称为“本富”,而把工商业所获得的财富称为“末富”,提出“本富为上,末富次之”的观点。这反映了司马迁( )
A. 认为商人政治地位高于工商业者 B. 提倡人们尽力从事手工业与商业
C. 没有摆脱“重本抑末”的传统观点 D. 彻底否定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
3. 宋代实行募兵制,兵士及其家属的粮食消费均仰官府供给。一方面当地租赋,“不足以费,屯兵营田岁入无几”,另一方面调民运粮扰民太甚,于是商人就介入了国家边疆军粮的购贮与运输。由此可知,宋代军粮的消费( )
A. 加重人民赋税负担 B. 造成财政压力
C. 推动农业的商品化 D. 提高商人地位
4.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明清时期的如下信息。综合上述材料,该同学所研究的主题是( )
资料来源 内容
吕梁宋氏家族墓 墓主人宋伦、宋虎生前均担任过乡间“老人”一职
《教民榜文》 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
某学者观点 老人并非正式官吏却也可直接将地方官员不良行为面奏朝廷
A. 优抚政策 B. 基层治理 C. 律令儒家化 D. 户籍制度
5. 在“海防”与“塞防”之争中,左宗棠指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皇帝御批道:“宗棠乃社稷大臣,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要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同时左宗棠命人筹措军械物资,备办粮草,积极行动。这反映了左宗棠( )
A. 排除来自内部阻力 B. 争取最高统治者支持
C. 筹措大军西征的款项 D. 做好收复新疆的准备
6. 如图所示分别为1903年、1929年国内画报刊载的夫妻合照漫画。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受新式服装的影响 B. 社会阶级观念淡化
C. 男尊女卑观念松动 D. 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7. 下图是近代两次列强侵华战争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取得较为显著成效
B. 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总数有所减少
C. 列强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国腹地
D. 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 下表反映的是1927~1936年中国GDP情况(单位:亿元),由此可知
时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GDP总值 248.58 257.11 266.26 276.21 285.7
时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GDP总值 294.7 294.6 2690 290.9 309.4
A. 为全面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B. 近代民族企业迅速发展
C. 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D. 我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9. 1949年2月8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的指示,指出:在渡江南进和解放全中国的过程中,军队不但是一个战斗队,而且主要是一个工作队,军队干部应当全体学会接收和管理城市。这一指示的发布( )
A. 说明国民党的防线已全面崩溃 B. 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C. 推动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展开 D. 顺应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10. 1982年的春节刚过,吉林市的《江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上登了一张“招贤榜”:船营区服装厂急需贤能,凡能在一年内实现产值120万元、利润1万元者,工资晋升一级,发奖金500元。这张“招贤榜”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C. 推动了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D. 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11. 1450年,德国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机。此后,书籍数量迅速增加。据估计,此后半个世纪,欧洲书籍印刷量达到50万册,其中罗马法学家,政治家西塞罗的作品最受欢迎。此外,古希腊作家的作品也大量涌入市场,这要归功于威尼斯印刷商马努斯。上述现象说明( )
A. 经济发展需要古典法律复兴 B. 阶级变化引发民主精神传播
C. 技术进步推动思想解放进程 D. 东学西传促进人文思想兴起
12. 英国经济史专家埃里克·罗尔曾说:“我们不能忘记《国富论》的作者就是《道德情操论》的作者。如果我们不了解后者的一些哲学知识,就不可能理解前者的经济思想。”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指出,不读《国富论》不知道什么是“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上述评价主要反映出,《道德情操论》( )
A. 主张富国裕民离不开市场 B. 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
C. 倡导发挥资本积累的功效 D. 注重道德对市场的约束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160分,36-42题为必做题,43-44为选做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官员建议不宜像这样“一元”“二元”表述纪年,而应以祥瑞为每一纪元命名。武帝遂陆续追改其纪元为“建元”、“元光”等。此外,西汉前期各诸侯王也和皇帝的纪年形式一样,以自己王国内诸侯王的在位年数来纪年,皇帝与诸侯间便颇有分庭抗礼之势。汉武帝用年号纪年后,历朝历代皇帝纪年都有年号而诸侯没有,年号从其诞生时起就成了皇帝神圣统治权威的突出象征。
——摘编自辛德勇《年号背后的玄机与深意》
材料二 清末,很多知识分子提出了革新纪年方式的主张。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写道“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六年”,改立孔子纪年亦成为其变法的一项重要主张。1903年,刘师培强调“黄帝纪年”对于汉民族保持“特立之性质”的重要作用。1903年,高梦旦提出中国应该使用西方通行的“耶稣纪年”,认为纪年仅仅只是符号,符号就应该使用简便而又通行之例,“耶稣纪年”正代表这一趋势。各种歧异的纪年主张,都借用了西方宗教的例证作为自己合理性的依据。如康有为认为:“大地各国,皆以教主纪年。”刘师培说:“吾观泰西各国,莫不用耶稣降世纪年。”1919年底,钱玄同认为中国当采用世界通用之公历纪年(即耶稣纪年),公历纪年和基督教是不相干的。此想法在当时得到很多人的认同。1949年,新中国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
——摘编自朱文哲《从“耶稣”到“公元”:近代中国纪年公理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用年号纪年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知识分子提出革新纪年方式的原因及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近代以来耶稣(公元)纪年在中国最终确立的认识。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克文(1898—1986),广西岑溪人,历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立法委员、立法院秘书长。交谊甚广,与不少学界、文化界人物相熟,因此其日记中对事件的记载和评论,为我们观察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提供了独特视角。
陈克文日记(节选)
时间 日记内容
1937年7月20日 蒋院长今日所发表之演说词,真是全中华民族所要说的,理直气壮的说话。这一篇演说词已经将全民族置于一道战线之上,以夺敌人之魄矣。
1937年8月13日 闻对日作战人人兴奋,天时地利人和,我皆有之,胜算决不是绝无把握者。
1937年9月27日 平绥线前数日虽在平型关获大胜,平汉、津浦两线都节节失败,保定、沧州均陷敌手。幸淞沪坚持,敌难发展。持久战之形势似可造成,前途不至无望也。
1937年12月9日 这一次战败,国民党恐怕再也不能抬头了……许多人仿佛都在说,国民党不成了,共产党快要起来了!
1938年8月25日 做大官的优厚薪俸之外,一切的私人用度还要仰给国家,薪俸似乎是另有用途的。并且这私人用度又漫无限制,这也是目前一种大不合理的政治现象。
1938年10月20日 共产党的朋友说,必须到了这样的田地,抗战的最坏阶段才算到了顶点。过了这一阶段,才能入到逐渐变好,逐渐变强,逐渐得胜的时期。
1939年6月11日 回到(重庆)寓里,厨房和楼上的屋顶都穿了一个大孔,满地的玻璃碎片、石灰、瓦片、木片,散了一地。大概是附近飞来的弹片或碎石的结果。
1940年2月16日 我和之迈先赴潘伯膺的约,然后再到五芳斋……还有乃光的约,几个约会都碰在一个时候……五芳斋吃过了,又到某一家咖啡店里闹了一两小时才回到寓所来。
1940年7月30日 克宁代乳粉是买不到了,勒吐精(代乳粉)也卖到二十四元一磅,比战前大约贵了十倍上下。
1943年8月27日 和龙大均吃晚饭于上清寺的小馆子。最简单的吃法,竟化(花)一百元,战前最多化(花)一元而已。
1944年9月6日 我们过去几年的军事行政不只是有问题,而且是腐败得不堪……说到责任,不只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的何应钦要负全责,委员长本人也不能置身事外。
1945年8月10日 十日傍晚,日本请降的消息,竟突然而至……消息传来之后,全市狂欢,澈(彻)夜不眠。
——摘编自陈方正编辑、校订《陈克文日记》
注:据学者统计,1937—1945年,陈克文的饭局共950次,平均每年约136次,折合2.6天1次,其中“被请”次数居多,饭局中的参与者多为国民党中高级官员。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有据)
15.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材料一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一穷二白”,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居民的,城镇居民享受到了从劳动保险、公费医疗到社会福利等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事务主要是由集体(单位)包办的,社会保障费用由国家和集体共同分担,居民个人则无需缴纳任何费用。而农村居民主要依靠集体组织内部的互助共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本组织成员的住房、教育、医疗及“五保户”的救助等。国家——集体(单位)是当时社会保障的体制特征。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我国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呈现的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集体分担的多元化多层次国家——社会——集体(单位)的体制特征。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打破了单位之间的壁垒,动摇了原有社会保障建立的组织基础。新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政府主导基本保障制度以满足人们基础生活的需要,多种社会主体为人们提供相关的保障制度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集体(单位)通过带薪休假、医疗体检、考核奖励等各种福利措施及企业年金制度等制度安排,来满足集体成员的特定需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寒、孙堂厚《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体制的转变并分析其意义。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杨根思(1922-1950),江苏泰兴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对旧社会充满仇恨,得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就下定决心跟党走。他随部队转战南北,不畏艰难困苦,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炮火洗礼,屡立战功。曾创造了用炸药包俘虏国民党军一个排的惊人战绩,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小高岭战斗中,他率部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最后只剩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级国旗勋章。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命名其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摘编自《志愿军英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根思成为战斗英雄的原因。内江二中2023--2024 学年度上期第四次月考高2024届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睡虎地秦简中有一个案例:“某里士五(伍)甲告曰:甲亲子同里士五(伍)丙不孝,谒杀,敢告。即令令史己往执。”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
A. 法律遵循轻罪重罚原则 B. 连坐制度影响深远
C. 国家法治渗透伦理观念 D. 开启礼法结合先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的大意是父亲甲控告儿子丙不孝,请求将丙处以死刑,官府受理后礼记把甲的儿子丙抓了起来,这体现了“孝”的伦理观念对法律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丙的处罚结果,不能反映轻罪重罚,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连坐,只涉及甲和甲的儿子,且材料没有涉及判决结果,排除B项;先秦时期的荀子就主张礼法结合,排除D项。故选C项。
2. 司马迁认为:“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他把农业所生产的财富称为“本富”,而把工商业所获得的财富称为“末富”,提出“本富为上,末富次之”的观点。这反映了司马迁( )
A. 认为商人政治地位高于工商业者 B. 提倡人们尽力从事手工业与商业
C. 没有摆脱“重本抑末”的传统观点 D. 彻底否定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司马迁认为,肯定农业致富为“本富”,而工商业致富为“末富”。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司马迁的主张符合重农抑商的政策,C项正确;汉朝工商业者地位都低,排除A项;司马迁主张人们从事农业,排除B项;“彻底否定”说法绝对,司马迁只是认为工商业是“末富”,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3. 宋代实行募兵制,兵士及其家属的粮食消费均仰官府供给。一方面当地租赋,“不足以费,屯兵营田岁入无几”,另一方面调民运粮扰民太甚,于是商人就介入了国家边疆军粮的购贮与运输。由此可知,宋代军粮的消费( )
A. 加重人民赋税负担 B. 造成财政压力
C. 推动农业的商品化 D. 提高商人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兵士及其家属的粮食消费均仰官府供给。”“于是商人就介入了国家边疆军粮的购贮与运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军粮消费巨大,且边疆地区运输困难,商人介人军粮的购贮与运输,利用商人在流通领域的作用,从而扩大了粮食作为商品的供应范围,推动了粮食的商品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国家赋税征收标准,无法得知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商人介入了军粮的购贮与运输,并未对财政负担问题展开论述,排除B项;宋代实行重农抑商,商人地位并未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4.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明清时期的如下信息。综合上述材料,该同学所研究的主题是( )
资料来源 内容
吕梁宋氏家族墓 墓主人宋伦、宋虎生前均担任过乡间“老人”一职
《教民榜文》 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
某学者观点 老人并非正式官吏却也可直接将地方官员不良行为面奏朝廷
A. 优抚政策 B. 基层治理 C. 律令儒家化 D. 户籍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乡间‘老人’一职”“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老人并非正式官吏却也可直接将地方官员不良行为面奏朝廷”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上,“老人”、里甲制起到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中国古代的优抚政策针对的是老弱贫苦的优抚,如尊敬和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等,材料没有涉及优抚,排除A项;律令儒家化指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户籍的编审,排除D项。故选B项。
5. 在“海防”与“塞防”之争中,左宗棠指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皇帝御批道:“宗棠乃社稷大臣,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只要边地安宁,朝廷何惜千万金,可从国库拨款五百万,并敕令允其自借外国债五百万。”同时左宗棠命人筹措军械物资,备办粮草,积极行动。这反映了左宗棠( )
A. 排除来自内部的阻力 B. 争取最高统治者支持
C. 筹措大军西征的款项 D. 做好收复新疆的准备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宗棠乃社稷大臣,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可知清朝西征的目标为新疆地区,再根据材料“左宗棠命人筹措军械物资,备办粮草,积极行动”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论:左宗棠已经得到清朝统治者的支持,为之后的收复新疆做好了准备,D项正确。本题主旨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准备”,而“排除内部的阻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据材料“此次西征以国事而自任”等可知,左宗棠已经得到皇帝的支持,排除B项;“筹措大军西征的款项”是表面现象,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6. 如图所示分别为1903年、1929年国内画报刊载的夫妻合照漫画。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受新式服装的影响 B. 社会阶级观念淡化
C. 男尊女卑观念松动 D. 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中的夫妻合照,1903年男坐女站,1929年女坐男站,反映了男尊女卑观念松动,C项正确。服装的变化只是表象,不属于本质,排除A项;材料都是夫妻合照,无法体现社会阶级,排除B项;共和理念属于政治思想,而材料主旨是社会观念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图是近代两次列强侵华战争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取得较为显著成效
B. 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总数有所减少
C. 列强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国腹地
D. 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图是第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集中在东南沿海,右图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四个通商口岸: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重庆和沙市处于中国内陆,表明列强经济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国腹地,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取得较为显著成效”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总数有所减少”只是表象,不能体现其变化的实质,排除C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表反映的是1927~1936年中国GDP情况(单位:亿元),由此可知
时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GDP总值 248.58 257.11 266.26 276.21 285.7
时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GDP总值 294.7 294.6 269.0 290.9 3094
A. 为全面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B. 近代民族企业迅速发展
C. 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D. 我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从1927年到1936年,国民经济有所发展,这将为后来的全面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A项正确;表格内容反映的是GDP的增长,不一定就是近代民族企业,也不能体现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不能体现出工业结构的变化,B、C、D排除。
9. 1949年2月8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的指示,指出:在渡江南进和解放全中国的过程中,军队不但是一个战斗队,而且主要是一个工作队,军队干部应当全体学会接收和管理城市。这一指示的发布( )
A. 说明国民党防线已全面崩溃 B. 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C. 推动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 D. 顺应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2月8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的指示,要求“军队干部应当全体学会接收和管理城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城市建设工作,对城市的接管为实现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转移提供了一个前提条件,D项正确;1949年4月渡江战役瓦解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接管城市后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大规模经济建设是新中国建立之后才开展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82年的春节刚过,吉林市的《江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上登了一张“招贤榜”:船营区服装厂急需贤能,凡能在一年内实现产值120万元、利润1万元者,工资晋升一级,发奖金500元。这张“招贤榜”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C. 推动了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D. 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据材料“服装厂.......招贤榜”“利润1万元”“发奖金”可知,该企业在自主招聘员工,而且在跟着市场的需求追求市场利润,员工工资有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倾向,结合时间“1982年”可知,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所以该材料可用于说明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D项正确;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国民经济调整的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排除B项;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于1984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450年,德国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机。此后,书籍数量迅速增加。据估计,此后半个世纪,欧洲书籍印刷量达到50万册,其中罗马法学家,政治家西塞罗的作品最受欢迎。此外,古希腊作家的作品也大量涌入市场,这要归功于威尼斯印刷商马努斯。上述现象说明( )
A. 经济发展需要古典法律复兴 B. 阶级变化引发民主精神传播
C. 技术进步推动思想解放进程 D. 东学西传促进人文思想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欧洲)。据材料“1450年”“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机”“归功于威尼斯印刷商”“其中罗马法学家政治家西塞罗的作品最受欢迎”“古希腊作家的作品也大量涌入市场”等信息及所学可知,欧洲印刷术的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进程,C项正确;“古希腊作家的作品也大量涌入市场”与A项表述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民主精神的传播,排除B项;人文思想兴起于古希腊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2. 英国经济史专家埃里克·罗尔曾说:“我们不能忘记《国富论》的作者就是《道德情操论》的作者。如果我们不了解后者的一些哲学知识,就不可能理解前者的经济思想。”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指出,不读《国富论》不知道什么是“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上述评价主要反映出,《道德情操论》( )
A. 主张富国裕民离不开市场 B. 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
C. 倡导发挥资本积累的功效 D. 注重道德对市场的约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18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不读《国富论》不知道什么是‘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及所学可知,《道德情操论》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强调了道德对人们从事市场交易行为的约束,D项正确;“主张富国裕民离不开市场”属于《国富论》的内容,排除A项;亚当 斯密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属于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亚当 斯密倡导发挥资本积累的功效,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160分,36-42题为必做题,43-44为选做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官员建议不宜像这样“一元”“二元”表述纪年,而应以祥瑞为每一纪元命名。武帝遂陆续追改其纪元为“建元”、“元光”等。此外,西汉前期各诸侯王也和皇帝的纪年形式一样,以自己王国内诸侯王的在位年数来纪年,皇帝与诸侯间便颇有分庭抗礼之势。汉武帝用年号纪年后,历朝历代皇帝纪年都有年号而诸侯没有,年号从其诞生时起就成了皇帝神圣统治权威的突出象征。
——摘编自辛德勇《年号背后的玄机与深意》
材料二 清末,很多知识分子提出了革新纪年方式的主张。戊戌变法前夕,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写道“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六年”,改立孔子纪年亦成为其变法的一项重要主张。1903年,刘师培强调“黄帝纪年”对于汉民族保持“特立之性质”的重要作用。1903年,高梦旦提出中国应该使用西方通行的“耶稣纪年”,认为纪年仅仅只是符号,符号就应该使用简便而又通行之例,“耶稣纪年”正代表这一趋势。各种歧异的纪年主张,都借用了西方宗教的例证作为自己合理性的依据。如康有为认为:“大地各国,皆以教主纪年。”刘师培说:“吾观泰西各国,莫不用耶稣降世纪年。”1919年底,钱玄同认为中国当采用世界通用之公历纪年(即耶稣纪年),公历纪年和基督教是不相干的。此想法在当时得到很多人的认同。1949年,新中国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
——摘编自朱文哲《从“耶稣”到“公元”:近代中国纪年公理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用年号纪年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知识分子提出革新纪年方式的原因及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近代以来耶稣(公元)纪年在中国最终确立的认识。
【答案】(1)背景:汉武帝建元前的纪年方式复杂:大--统局面的形成:王国问题的基本解决诸侯王纪年方式与皇帝并行相饽,有损皇权。
意图:彰显皇帝的独尊地位。
(2)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民众习俗的变迁和思想观念的进步:时间计量方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推动。
作用: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使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推动了民众生活走向近代化:构建了新纪年体系,适应了政治革新的需要:传播了西方文明,促进了现代国家意识的发展。
(3)认识:反映时人对西方纪年体系认知的深化:说明中西方文化交融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历程:反映知识分子适应形势变化,追求社会进步的愿望:蕴含了近代中国力图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愿望。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汉武帝即位初仍沿用帝王在位年数纪年法,即称元年、二年”可分析出汉武帝建元前的纪年方式复杂、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根据材料“西汉前期各诸侯王也和皇帝的纪年形式一样,以自己王国内诸侯王的在位年数来纪年,皇帝与诸侯间便颇有分庭抗礼之势。”可分析出王国问题的基本解决诸侯王纪年方式与皇帝并行相饽,有损皇权。意图:根据材料“汉武帝用年号纪年后,历朝历代皇帝纪年都有年号而诸侯没有,年号从其诞生时起就成了皇帝神圣统治权威的突出象征。”可分析出主要意图是彰显皇帝的独尊地位。
(2)原因:结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知识分子提出革新纪年方式的原因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众习俗的变迁和思想观念的进步;时间计量方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推动;根据材料“1903年,高梦旦提出中国应该使用西方通行的‘耶稣纪年’,”可分析出受西方思想的传播影响等。作用:作用可从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对近代化的影响、对这一时期民主革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回答。如:革新纪年方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使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推动了民众生活走向近代化;构建了新纪年体系,适应了政治革新的需要;传播了西方文明,促进了现代国家意识的发展。
(3)认识:根据材料我国认识公元纪年的历程、当时的时代特征、最终确立公元纪年的目的等方面进行回答。如:反映时人对西方纪年体系认知的深化;说明中西方文化交融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历程;反映知识分子适应形势变化,追求社会进步的愿望;蕴含了近代中国力图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愿望。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克文(1898—1986),广西岑溪人,历任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立法委员、立法院秘书长。交谊甚广,与不少学界、文化界人物相熟,因此其日记中对事件的记载和评论,为我们观察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提供了独特视角。
陈克文日记(节选)
时间 日记内容
1937年7月20日 蒋院长今日所发表之演说词,真是全中华民族所要说的,理直气壮的说话。这一篇演说词已经将全民族置于一道战线之上,以夺敌人之魄矣。
1937年8月13日 闻对日作战人人兴奋,天时地利人和,我皆有之,胜算决不是绝无把握者。
1937年9月27日 平绥线前数日虽在平型关获大胜,平汉、津浦两线都节节失败,保定、沧州均陷敌手。幸淞沪坚持,敌难发展。持久战之形势似可造成,前途不至无望也。
1937年12月9日 这一次战败,国民党恐怕再也不能抬头了……许多人仿佛都在说,国民党不成了,共产党快要起来了!
1938年8月25日 做大官的优厚薪俸之外,一切的私人用度还要仰给国家,薪俸似乎是另有用途的。并且这私人用度又漫无限制,这也是目前一种大不合理的政治现象。
1938年10月20日 共产党的朋友说,必须到了这样的田地,抗战的最坏阶段才算到了顶点。过了这一阶段,才能入到逐渐变好,逐渐变强,逐渐得胜的时期。
1939年6月11日 回到(重庆)寓里,厨房和楼上的屋顶都穿了一个大孔,满地的玻璃碎片、石灰、瓦片、木片,散了一地。大概是附近飞来的弹片或碎石的结果。
1940年2月16日 我和之迈先赴潘伯膺的约,然后再到五芳斋……还有乃光的约,几个约会都碰在一个时候……五芳斋吃过了,又到某一家咖啡店里闹了一两小时才回到寓所来。
1940年7月30日 克宁代乳粉是买不到了,勒吐精(代乳粉)也卖到二十四元一磅,比战前大约贵了十倍上下。
1943年8月27日 和龙大均吃晚饭于上清寺的小馆子。最简单的吃法,竟化(花)一百元,战前最多化(花)一元而已。
1944年9月6日 我们过去几年的军事行政不只是有问题,而且是腐败得不堪……说到责任,不只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的何应钦要负全责,委员长本人也不能置身事外。
1945年8月10日 十日傍晚,日本请降的消息,竟突然而至……消息传来之后,全市狂欢,澈(彻)夜不眠。
——摘编自陈方正编辑、校订《陈克文日记》
注:据学者统计,1937—1945年,陈克文的饭局共950次,平均每年约136次,折合2.6天1次,其中“被请”次数居多,饭局中的参与者多为国民党中高级官员。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有据)
【答案】论题:抗战时期陈克文对国民党的统治由充满信心到失望。
阐释: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由此开始。蒋介石发表抗战演说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日军。这些事件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响应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坚定了国人抵御外侮的决心。因此,此时陈克文对国民党的统治充满信心。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和太原会战失败,国民政府决定撤离南京。12月9日,日本即将攻陷南京。反观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抗战开始后,积极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在参与正面战场抗战的同时,积极开展敌后抗战,成效显著。故此,陈克文感慨:“许多人仿佛都在说,国民党不成了,共产党快要起来了!”
而且,在抗日战争发展过程中,国民党内部的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官员贪腐成风,四大家族聚敛财富,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问题也难以解决,导致民生艰难。这都影响了全民族抗战的发展。故此,陈克文对国民党的统治日益失望。
综上所述,作为国民党官员,陈克文对国民党统治认知态度的变化,反映出国民党日益走向反动不得民心,因此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以下论题也可以作为参考
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影响力日益扩大陈克文的日记反映了全国抗战的发展历程抗战时期国民党的腐败问题陈克文日记对研究抗日战争时期的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1937—1945年中国。根据“蒋院长今日所发表之演说词,真是全中华民族所要说的,理直气壮的说话。这一篇演说词已经将全民族置于一道战线之上,以夺敌人之魄矣”、“这一次战败,国民党恐怕再也不能抬头了……许多人仿佛都在说,国民党不成了,共产党快要起来了”、“我们过去几年的军事行政不只是有问题,而且是腐败得不堪……说到责任,不只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的何应钦要负全责,委员长本人也不能置身事外”可以看出,陈克文对国民党的统治由充满信息到失望。结合所学可从国民党领导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及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等方面阐述他的充满信心。然后从国民党统治的腐败、统治区内的通货膨胀等方面阐述他的失望。最后得出结论,抗战时期陈克文对国民党的统治由充满信息到失望。选择其他的信息总结出论点,结合所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15.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材料一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一穷二白”,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针对城镇居民的,城镇居民享受到了从劳动保险、公费医疗到社会福利等较为全面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事务主要是由集体(单位)包办的,社会保障费用由国家和集体共同分担,居民个人则无需缴纳任何费用。而农村居民主要依靠集体组织内部的互助共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本组织成员的住房、教育、医疗及“五保户”的救助等。国家——集体(单位)是当时社会保障的体制特征。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我国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呈现的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集体分担的多元化多层次国家——社会——集体(单位)的体制特征。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打破了单位之间的壁垒,动摇了原有社会保障建立的组织基础。新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政府主导基本保障制度以满足人们基础生活的需要,多种社会主体为人们提供相关的保障制度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集体(单位)通过带薪休假、医疗体检、考核奖励等各种福利措施及企业年金制度等制度安排,来满足集体成员的特定需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寒、孙堂厚《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体制的转变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1)背景:新中国成立,人民实现当家做主;新生的人民政权急需巩固;党和国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城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业化建设;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2)转变:由国家一集体单一体制到国家一社会一集体多元体制。
意义: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国家一集体(单位)是当时社会保障的体制特征”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可以从政权性质、国家工作重心、计划经济体制角度进行说明。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小问转变,据材料一“国家——集体(单位)是当时社会保障的体制特征”和材料二“社会保障制度呈现的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集体分担的多元化多层次国家——社会——集体(单位)的体制特征”可知,由国家——集体单——体制到国家——社会——集体多元体制。
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多种社会主体为人们提供相关的保障制度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可知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据材料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可知,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据材料二“我国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呈现的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集体分担的多元化多层次”可知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保障体制的发展,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杨根思(1922-1950),江苏泰兴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对旧社会充满仇恨,得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就下定决心跟党走。他随部队转战南北,不畏艰难困苦,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炮火洗礼,屡立战功。曾创造了用炸药包俘虏国民党军一个排的惊人战绩,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小高岭战斗中,他率部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最后只剩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级国旗勋章。志愿军总部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命名其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摘编自《志愿军英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杨根思成为战斗英雄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杨根思体现的优秀品质。
【答案】(1)对反动势力仇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军队和战争的锤炼。
过硬军事素质;作战勇敢,屡克强敌。
(2)战胜顽敌的斗志;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情怀。
【解析】
【详解】(1)根据“从小受到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对旧社会充满仇恨,得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队伍,就下定决心跟党走”得出对反动势力的仇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根据“他随部队转战南北,不畏艰难困苦,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炮火洗礼,屡立战功。曾创造了用炸药包俘虏国民党军一个排的惊人战绩,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得出军队和战争的锤炼。过硬的军事素质;作战勇敢,屡克强敌。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名校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