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能教育集团 2023 年秋季十二月份统测月考卷
高一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七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姜寨聚落遗址。这一聚落有公共墓地,但各个墓地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这表明当时
A.贫富分化尚未出现
B.“万邦”时代已开启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父系氏族社会来临
2.“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汉高祖为“矫秦县之失策”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A.任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 B.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C.完善三公九卿制强化皇权 D.改革币制中央收回铸币权
8.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逐步进入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对此理解正确的应是
A.政局动荡影响区域经济格局 B.北方经济优势不复存在
C.南北方对峙的状态日趋明显 D.政治中心呈现南移之势
4.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时间出现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之类唱响南北的诗句。这表明唐代
A.实行重武轻文政策 B.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C.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D.藩镇的权力日趋膨胀
【高一秋季十二月份统测月考卷 历史卷 第1页(共6页)】 4212A
5.下表为王安石变法的部分举措及其概要。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
举措 概要
均输法 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财赋,同时主管茶、盐、酒、矾税收
募役法 (免役法) 大量裁减州郡役人,以及额外奉应官员的种种陋规
农田水利法 官吏对农业耕作技术或水利修建工程向官府“各述所见”,凡有功者,给予一定奖励
A.杜绝了官员的贪腐怠政行为 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损害了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D.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6.据《元史》统计,1260—1263年的中书执政官共 16人,其中汉人7人,蒙古人5人,回回人、畏兀儿人、契丹人和女真人各1人。这反映出当时
A.民族矛盾消弭 B.国家统一局面稳固
C.汉化进程加快 D.封建统治基础扩大
7.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年)下诏曰:“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 比言者请置司泉州,其创法讲求。”这表明宋神宗
A.主张废除“海禁”政策 B.加强对地方权力的监督
C.产生“与民争利”的思想 D.认识到海外贸易的重要性
8.明朝统治者认为只有“厚本抑末”、重农轻商和海禁,才能保封建王朝长治久安,下令“严禁交通外番,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 明朝统治者此举
A.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B.带来了与初衷相悖的结果
C.保护了本国工商业者的利益 D.断绝了中外一切经济往来
9.读下表可知,当时的中国
时间 历史事件
1684年 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9年 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1726年 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1762年 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1793年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A.积极维护国家的统一 B.施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C.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D.外交方式日益与国际接轨
【高一秋季十二月份统测月考卷 历史卷 第2页(共6页)】 4212A
10.有学者指出,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康有为和一班要变法的人俱是“奸臣”。“戊戌六君子”就义之日,京城的市民指着绑缚刑场的“戊戌六君子”骂道:“乱臣贼子,书生狂徒。”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列强侵略激起国人反抗 B.维新运动缺乏群众基础
C.维新运动违背时代潮流 D.民众舆论制约运动进程
11.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明确指出,西方国家的富强之由,不仅在于“技艺精巧”,而且在于“邦法宏深”。而他所谓的“邦法”,是指国家的各种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这反映了洪仁玕
A.包容开放的文明心态 B.“崇洋媚外”的心理
C.追求民主共和的意愿 D.救亡图存的迫切愿望
12.下表是 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表,推动这一时期棉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纱锭(枚) 布机(台)
1913 482192 1986
1914 544780 2316
1918 647570 2736
1919 658748 3839
1920 842894 4139
1921 1248282 43139
A.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
B.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辛亥革命和一战的爆发
D.群众性的抵制日货倡导国货的爱国运动
13.新文化运动期间,《新妇女》《妇女评论》《劳动与妇女》等报刊不断涌现,“英雄”“她”等新词汇也流行一时。 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白话文的全国普及 B.主要探讨男女平权的问题
C.重视社会问题的根本改造 D.冲击了传统的思想与道德
14.红船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源于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5.张学良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在全国各地高涨的反日浪潮推动下,于1928 年12月 29 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换五色旗。张学良此举
A.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B.实现了国民政府形式上的统一
C.宣告日本侵略中国计划的破产 D.标志着国民大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高一秋季十二月份统测月考卷 历史卷 第3页(共6页)】 4212A
16.遵义会议决议指出: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就使敌人“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这说明红军长征
A.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B.扭转了国共力量的对比关系
C.使全党从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 D.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5世纪后期,北魏鲜卑族在孝文帝的领导下,大力地推行了一场学习汉族先进文明的改革。这场改革引起了不少的争论,有人认为这场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巨大进步,孝文帝是盖世英雄;有人认为这场改革导致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
请你从上述材料中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并用所学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必须写出选择的观点,史实要准确,论证要充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 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8分)
【高一秋季十二月份统测月考卷 历史卷 第 4页(共6页)】 4212A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0 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所对应的代表性历史事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6分)
【高一秋季十二月份统测月考卷 历史卷 第5页(共6页)】 4212A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层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了不懈的艰苦斗争,但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 从五四运动开始,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因此,他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 1931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摘自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并说明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哪些准备条件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形成了怎样的革命思想 指出“江西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6分)
【高一秋季十二月份统测月考卷 历史卷 第6页(共6页)】 4212A北京教能教育集团2023年秋季十二月份统测月考卷·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A
B
B
D
D
BA
B
A
D
A
B
D
1.A依据材料“这一聚落有公共墓地,但各个墓地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可知,姜寨聚落遗址仍处于母系
氏族公社时期,还未出现贫富分化,故A项正确;姜寨聚落遗址处于氏族公社时期,“万邦"”时代处于五帝后
期的龙山文化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原始农业的信息,故C项错误;姜寨聚落遗址处于母系氏族公
社时期,而非父系氏族社会,故D项错误。
2.B根据材料“‘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矫秦县之失策”可知,刘邦认为秦朝
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子弟的缘故,为此刘邦建立汉朝之后,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的郡国并行制,故B
项正确;A、C、D三项均和材料无关,排除。
3.A魏晋南北朝、隋朝末年与唐朝末年,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批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
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最终“南北经济并驾齐驱”,故A项正确;B项中“不复存在”的表述与
题干中的信息“南北经济并驾齐驱”不符,排除;:隋唐时期,国家实现统一,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政治中心始终在北方,排除D项。
4,B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文人投笔从戎的现象和类似诗句屡见不鲜,表明了唐代文人深厚的家国情怀,B项正
确;宋代实行重武轻文政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唐代实行新的军功爵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藩镇的权
力,排除D项
5.B表中“设发运使”“裁减州郡役人”“向官府·各述所见”等信息,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故B项
正确;A项中“杜绝了”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排除:C项中“损害”的表述与表中“裁减州郡役人”“对农业耕作技
术或水利修建工程…有功者,给予一定奖励”等信息不符,排除:表中未提及王安石变法是否扭转了积贫积
弱的局面,排除D项。
6.D由题干中元朝中书执政官来自汉,蒙、契丹、女真等民族的信息可知,该时期,元朝统治者注重对各族知
识分子的笼络,这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元朝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排除A项;1279年,元
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晚于题干中的时间段“1260一1263年”,排除B项;题干中未提及“汉化政策”,排
除C项。
7.D由题干中的信息“东南之利,舶商居其一。…置司泉州”可知,北宋时期,统治阶级认识到加强对外贸
易管理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A项中的“‘海禁'政策”实行于明清时期,晚于题干中的时间“宋神宗熙宁五
年(1072年)”,排除;题干中未提及“加强中央集权”与“与民争利”,排除B、C两项。
8.B题干中的“厚本抑末”“重农轻商“海禁”等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近代
中国长期落后与被动挨打,与“保封建王朝长治久安”不符,故A,C两项错误,B项正确:D项中“断绝”的说法
过于夸大化,排除。
9.A表中“设府”“签订《尼布楚条约》”“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等信息,体现了清王朝巩固和维护多民族国家
的统一,故A项正确;B项中“因俗而治”的表述与表中“设府”“签订《尼布楚条约》”等信息不符,排除;C、D两
项均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晚于表中的时间段“1684一1793年”,排除。
10.B根据材料“奸臣”“乱臣贼子,书生狂徒”及所学知识可知,民众不了解维新运动,维新派也没有充分地向
民众宣传变法,未动员民众支持变法,使得维新运动缺乏群众基础,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国人的反抗,
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运动顺应了时代潮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维新运动的看法,
体现出维新运动缺乏群众基础,民众舆论对运动进程影响相对较小,排除D项。
11.A题干中的信息“西方国家的富强之由,不仅在于‘技艺精巧’,而且在于‘邦法宏深”体现了洪仁开对西
【高一秋季十二月份统测月考卷·历史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421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