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民生问题
1. (12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调研考察时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探究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与思考。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追寻先贤的足迹】
材料一 儒家学派创始人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情;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唐太宗也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科书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创始人”是谁?唐太宗对大臣所言彰显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2分)
【回望伟人的身影】
材料二 小刚同学在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论断时,整理了下表部分知识:
伟人 A:____ 毛泽东 邓小平
设想或 政策 平均地权 B:____ __________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地位或 作用 成为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C: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请将上表横线处填充完整。(6分)
【聆听世界的声音】
材料三 1921年,苏俄国内经济崩溃,供应短缺,这种情况引起了广大居民的不满。《经济生活报》针对此问题展开了长达数月的讨论,列宁阅读了大量农民给报社的来信后,经过调查得出结论: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执行,势必加深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动乱。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等
材料四 ……新政开始大规模干预国家经济活动。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无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
——侯波等《世界博览》2009年第一期
(3)阅读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俄为摆脱民生困境实施的政策,指出美国政府成立民政工程署等机构的背景。(2分)
【把握时代的脉搏】
材料五 党的二十大作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强调“要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人民日报》2023年3月16日04版
(4)结合材料五和你的思考,请就改善民生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2分)
2. (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确保14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不少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用世界约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世界上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为全球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政策主要有: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实行粮食补贴政策;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粮食储备政策;推进粮食科技政策。
——摘编自刘宇杰《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主体变迁历程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围绕“粮食安全”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260字左右)(22分)
参考答案
1. (1)创始人:孔子;(1分)思想:“以民为本”或“民贵君轻”。(1分;实行仁政、关注民生、心存百姓等意思相近均可得分)
(2)A:孙中山;(2分)B:土地改革;(2分)C: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2分;任答一点即可得2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3)政策:新经济政策。(1分)背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对美国造成了严重破坏;罗斯福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美国失业严重,政府希望通过“以工代赈”解决失业问题,以缓解危机。(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个层面即可得分)
(4)建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加和促进就业;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完善分配制度;福利水平的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 【示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提升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国家必须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农业政策的制定等措施,使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缓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杂交水稻等农业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大飞跃,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借助国际市场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确保了粮食的充分供给。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政策的施行,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22分)
()(共31张PPT)
中考专题研究
第二部分
专题四 民生问题
拓展设问
2
1
线索梳理
目录
时政热点:2023年7月25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乡村振兴摆在治蜀兴川的突出位置……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人民网)
线索梳理
线索
1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项目 概况 意义 共同影响
农作物新品种的出现及推广 距今约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 稻、粟和黍等农作物的人工栽培,是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重要表现 新型农作物品种的出现及推广,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
项目 概况 意义 共同影响
农作物新品种的出现及推广 两宋时期占城稻的传入及推广使水稻产量逐渐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优质农作物品种的传入和推广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 新型农作物品种的出现及推广,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
明清时期引进并推广原产于美洲等地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农作物,并改良新品种 高产作物的引进以及改良、推广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项目 概况 意义 共同影响
农业 生产 技术 及经 营理 念的 进步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耕地的扩大创造了条件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耕地的开发,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创造条件 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以及农业种植理念的发展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犁耕技术的改进,选种、育种等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推广;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推动耕地面积的扩大和粮食产量的提高,有利于百姓实现丰衣足食
项目 概况 意义 共同影响
农业 生产 技术 及经 营理 念的 进步 隋唐时期发明并推广新的耕作工具曲辕犁和农业灌溉工具筒车;宋朝使用拔秧工具秧马 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实现粮食产量的增长 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以及农业种植理念的发展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大面积推广;清代种植技术的改进,推行双季稻和北方旱田改造等 复种技术的推广和耕种技术的改进,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
项目 概况 意义 共同影响
科学 家的 贡献 北朝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介绍了农业生产技术,提出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等重要思想 从技术方面指导农民的生产实践,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长 农业科学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新品种的研发,保障了粮食安全
项目 概况 意义 共同影响
科学 家的 贡献 明朝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全面总结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等 有利于传播和推广先进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使粮食产量提高 农业科学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新品种的研发,保障了粮食安全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有利于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并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项目 概况 意义 共同影响
水利 工程 的兴建 李冰在秦国修筑综合性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至今,仍在发挥防洪和灌溉农田等方面的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有利于保障成都平原粮食产量的长期稳定 水利工程的修建保障了粮食产量长期的稳定
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多次治理黄河 兴修水利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的长期安全和稳定
项目 概况 意义 共同影响
统治 者的 重视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在农业上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对生产粮食多的人免除徭役 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增长,有利于国家富强 统治者对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视,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农为本,注重农业生产,降低田赋,实行什五税一和三十税一 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降低田赋有利于保障农民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
项目 概况 意义 共同影响
土地 政策 调整 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使广大农民分得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等 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解放区农业粮食产量的提高 土地政策调整推动农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农村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改革 农村改革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认识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人民生活幸福的前提
线索
2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中保障民生的举措
1. 中国改革中保障民生的举措
时期 改革 措施 共同影响
古代 商鞅变法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都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时期 改革 措施 共同影响
近代 辛亥革命 (1)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以解决民生问题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工商业和发展实业的法令 都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放区 土地改革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时期 改革 措施 共同影响
现代 土地改革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都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大改造 开展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2. 世界改革中保障民生的举措
改革 措施
大化改新 废除私地、私民,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统一赋税
1861年农奴制改革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份土地
明治维新 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发展近代经济;提倡“文明开化”,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新经济政策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改革 措施
罗斯福新政 推行“以工代赈”,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调整农业政策;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救助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赫鲁晓夫改革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等;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使广大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线索3
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跨学科·地理]
时期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主要发展区域 黄河中下游地区、成都平原
发展 表现 (1)中原地区及黄河中下游是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中心
(2)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原因 (1)地理因素:黄河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水热条件好;河流冲击的平原地势平坦,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政治因素:秦汉时期政治中心(定都:咸阳、长安、洛阳)位于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3)科技、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建都江堰;汉武帝时期兴修水利,治理黄河
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主要发展区域 江南地区
发展表现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原因 (1)地理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湖河广布,有利于农业发展;充足的水热条件使农作物两年三熟等(2)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战乱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统治者实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3)经济因素: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时期 隋唐时期
主要发展区域 黄河流域、南方地区
发展表现 (1)隋朝、唐朝前中期北方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达
(2)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商业城市的出现及手工业发展
原因 (1)隋朝、唐朝前中期:①政治因素:统治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②大型工程:隋朝先后修筑了广通渠与大运河,与黄河连接,贯通了水路交通,连接了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③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推广:如曲辕犁和筒车;④城市发展:都城长安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洛阳为唐朝东都,带动了周边农业经济的发展
(2)唐朝中后期:①安史之乱对北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大量人口南迁;②唐朝鼎盛时期,全国工商业经济最繁荣的是扬州,其次为益州(今成都),益州的“蜀锦”全国闻名,丝织业发达,由此带动了桑树产业等农业经济的发展
时期 辽宋夏金元—明清时期
主要发展区域 南方地区为主
发展表现 (1)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2)南方农业快速发展,并超过北方
(3)南方商业城市的发展
原因 (1)地理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
(2)政策因素:统治者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
原因 (3)社会因素:①辽宋夏金元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②对外交往陆上丝绸之路因为政权并立等持续性不强,海上路线一直持续,因此南方对外交往持续时间久且稳定,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③宋代开始,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明朝的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清朝江宁、扬州、苏州、杭州等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商业大都市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
原因 (4)经济因素:①辽宋夏金元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②宋代经济作物在南方有很大发展,南方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③明清时期,引进高产作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主要发展区域 东北平原地区
发展表现 20世纪50年代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了“北大仓”,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原因 (1)自然因素:“北大荒”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地表江河纵横,地下水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极为适宜农业发展
(2)国家政策:①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②第一个五年计划重视东北地区的发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系统组织,调集支边军民,开垦“北大荒”
总结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都城的变迁,科技、水利工程、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及政策的支持,人口迁徙,经济作物的种植及高产作物的引进,商业城市的发展等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
拓展设问
1.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请谈谈你对粮食安全的看法。
【答案】(1)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危、人民幸福以及国家长治久安。
(2)确保粮食安全是立足现实所需,手中有粮是解决民生所需的坚实保障。
(3)我们只有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才能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化,生存和发展下去。
2. 请你就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提出一些建议。
【答案】加快推进农村改革,缩小城乡差距;发展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加大与民生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谢谢
专题四 民生问题
1. (12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调研考察时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
的新起点。探究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与思考。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追寻先贤的足迹】
材料一 儒家学派创始人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情;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
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唐太宗也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
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科书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创始人”是谁?唐太宗对大臣所言彰显了他怎样的治国
思想?(2分)
【回望伟人的身影】
材料二 小刚同学在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论断时,整理了
下表部分知识:
伟人 A:____ 毛泽东 邓小平
设想或 B:____
平均地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政策 __________
C:________
地位或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
成为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 __________
作用 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__________
(2)请将上表横线处填充完整。(6分)
21 世纪教育网()
【聆听世界的声音】
材料三 1921年,苏俄国内经济崩溃,供应短缺,这种情况引起了广大居民的不满。《经济
生活报》针对此问题展开了长达数月的讨论,列宁阅读了大量农民给报社的来信后,经过调
查得出结论: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执行,势必加深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动乱。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等
材料四 ……新政开始大规模干预国家经济活动。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
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 600 万无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 3万个以
上的工程中……
——侯波等《世界博览》2009 年第一期
(3)阅读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俄为摆脱民生困境实施的政策,指出美国政府
成立民政工程署等机构的背景。(2分)
【把握时代的脉搏】
材料五 党的二十大作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届二中全
会强调“要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人民日报》2023年 3月 16 日 04版
(4)结合材料五和你的思考,请就改善民生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2分)
21 世纪教育网()
2. (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确保 14 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和
政府历来非常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不少确保粮食安全的政策,用世界约 10%的耕地,生产
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了世界上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为全球的
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政策主要有: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实行粮食补贴政策;
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行粮食储备政策;推进粮食科技政策。
——摘编自刘宇杰《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应对的历史考察》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主体变迁历程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 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围绕“粮食安全”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
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260字左右)(22分)
21 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
1. (1)创始人:孔子;(1分)思想:“以民为本”或“民贵君轻”。(1分;实行仁政、关注
民生、心存百姓等意思相近均可得分)
(2)A:孙中山;(2 分)B:土地改革;(2 分)C:是农村改革的核心内容;激发了农民的劳动
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2分;任答一点即
可得 2分;意思相近可酌情给分)
(3)政策:新经济政策。(1分)背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对美国造成了严重破坏;
罗斯福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美国失业严重,政府希望通过
“以工代赈”解决失业问题,以缓解危机。(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个层面即可得分)
(4)建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加和促进就业;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完善分配
制度;福利水平的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2分;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 2 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 【示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提升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国家必须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农业政
策的制定等措施,使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我国的粮食总产量
有所增加,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缓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及杂交水稻等农业科技的
进步,推动了我国粮食产量的大飞跃,粮食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
借助国际市场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确保了粮食的充分供给。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政策的施行,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很
好的解决。(22分)
21 世纪教育网()
21 世纪教育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4. 专题四 民生问题 课件+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