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礼集团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12月联考
高一年级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
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 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答题时,请考生注意答题要求。
4. 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记清晰、卡面清洁;
5. 答题卡上不得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本试卷共 3道大题,16道小题,满分 100 分,时量 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18 年 5 月至 2021 年 12 月,在河南南阳市黄山市的考古中,发现了玉石工匠墓,出土
了砺石、石钻头以及丰富的有打制、切割、琢磨痕迹的独山玉制品等,堪称“一眼史前三千
年”考古奇观。这表明当时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C.出现社会分工 D.玉器用于农业生产
2.20 世纪初,中国史学界萌生了“疑古”思潮。胡适提出:“以现在考古学的程度看来,我
们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由此,“夏王朝否定说”盛行。1959
年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为夏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向“东周以上无信史”提出挑战。对此
解读合理的是
A.史学界的疑古思潮完全是错误的 B.文献史料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
C.实物史料对史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D.文献资料必须与实物资料相印证
3.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
“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4.下图是在四川出土的汉代酒肆画像砖,画面上“前店后坊”(当街卖酒、后台汇集原料酿
酒)的场景依稀可辨;画面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直观地呈现了汉代人的物质生活。对画中
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汉代
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共 6 页
{#{QQABbYAEggigABBAARgCAQlYCAKQkAEAACoGwBAEMAABARFABAA=}#}
A.商业突破了严格的时空限制 B.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
C.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了松动 D.生产力发展推动了市场繁荣
5.范晔认为:“东京(指洛阳)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
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
A.君主权力不断集中 B.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C.地方豪强势力强大 D.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6.下表是魏晋时期的三则故事,这反映出当时
引文 出处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
《晋书·阮籍传》
哀而还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
不连手共萦之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
“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A.追求个性解放成为时代主流 B.传统儒学遭遇信仰危机
C.士人群体追求世俗生活享受 D.儒、道、佛三教出现交融
7.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
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A.推动了基层自治 B.促进了阶层流动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有益于社会教化
8.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
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9.古代文学作品能反映某些历史信息,但引用时需要加以辨析。下列描写存在史实错误的是
编号 描写
话说宋时有个官人,姓吾,名爱陶,本贯西和人民。爱陶原名爱鼎,因见了陶朱公致
富奇书,心中喜悦。自道陶朱公即是范蠡,当年辅越灭吴,功成名就,载着西子,扁
舟五湖,更名陶朱公,经营货殖,复为富人。汪商见了爱陶,以真为假。爱陶见了汪
①
商,认假非真,举手问尊客何来。汪商道:“小子是徽商水客,向在荆州。遇了吾剥
皮,断送了我万金货物。因没了本钱,跟着云游道人,学得些剑术,要图报仇。”—
—天然痴叟《石点头》
武松道:"休得胡说!便是你使蒙汗药在里面,我也有鼻子。”店家被他发话不过,一
连又筛了三碗。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来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
② 酒。武松吃得口滑,只顾要吃,去身边取出些碎银子,叫道:"主人家,你且来看我
银子,还你酒肉钱够么?"酒家看了道:“有余。还有些贴钱与你。”武松道:“不要你
贴钱。只将酒来筛。”——摘编自施耐庵《水浒传》
话说南宋自南渡以来,迁都临安,高宗皇帝建炎天于四年,改为绍兴元年。在朝有一
位京营节度使,姓李名茂春,原籍浙江台州府天台县人,娶妻王氏,夫妻好善。李大
③
人为人最慈,带兵军令不严,因此罢官回籍,在家中乐善好施,修桥补路,扶危济困,
冬施棉衣,夏施汤药。——摘编自郭小亭《济公全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历史试卷 第 2 页 共 6 页
{#{QQABbYAEggigABBAARgCAQlYCAKQkAEAACoGwBAEMAABARFABAA=}#}
10.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的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下列材料未反映出
内容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自奇首(辽先祖名)云。 《辽史》
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
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
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 《金史》
设路、州、府、县。”
A.文化认同 B.地域认同 C.制度认同 D.血缘认同
11.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
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12.明中后期至清代,苏州、徽州、闽南等地区在交易中根据银色将银两划分出多种名称,
成色高的称“纹银”,成色低的称“八成花银”“九三银”“梅花银”等,而“北方乡曲之氓,
且多不识银色,尤以用钱为宜”。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白银未得到官方认可 B.货币变迁反映区域发展差异
C.货币流通呈现多元化 D.铜钱始终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13.明代李时珍将《本草纲目》中对近两千种药物的探察视为“吾儒格物之学”,但在书中
仍将木材的“坚脆美恶”归因于“各具太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颜料制备视为源于
易经八卦中的“依坎附离”。这反映出,当时
A.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 B.儒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C.格物致知观念促进社会转型 D.西学东渐影响国人观念
14.据历史记载:明代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
万亩”;清代大仓、海门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这
反映明清时期
A.传统的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B.经济作物在南方的广泛种植
C.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松动 D.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15.下图为近代中国主要出口货物关税的比较示意图(单位:担)。图中现象
A.增加了中国社会财富 B.瓦解了中国封建经济
C.便利了列强经济掠夺 D.打开了中国国内市场
历史试卷 第 3 页 共 6 页
{#{QQABbYAEggigABBAARgCAQlYCAKQkAEAACoGwBAEMAABARFABAA=}#}
16.戊戌变法失败后,变法风气仍然长存,“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人们坚信:“此
百日中新政,中国将来必仍举行,此时遏之愈甚,再举行之期益速耳。”由此可知,戊戌变
法
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获得群众的广泛支持
C.唤醒了民众革命激情 D.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大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都保持着
良好关系,唐蕃之间和亲,还数次会盟,唐朝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
为渤海郡王。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
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元朝在岭北、辽阳、甘肃、云南等地区设置行省,实行与中原一样的管理体
制,与内地一样征收赋役。邻近内地的藏汉区,仿内地制度设立路、府、州、县。
西域设置了宣慰司,普遍任用土官,可管理由地方民族组成的土军,但朝廷也可
调用土军。在南方,委任少数民族首领,肯定其利用资源的合法性,同时官府掌
握收回资源占有的权力。
——摘编自周平《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材料三
表 1 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
中央 设立理藩院,主管蒙古、藏族等民族事务。
东北 打击沙俄,1689 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
里江流城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北方 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蒙古地区设盟旗、乌里雅苏台将
军管辖。
西北 打敗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
政事务。
西藏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西南 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
东南 打败郑氏政权,1684 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包括唐朝与元朝边疆治理的异同之处。(8 分)
历史试卷 第 4 页 共 6 页
{#{QQABbYAEggigABBAARgCAQlYCAKQkAEAACoGwBAEMAABARFABAA=}#}
(2)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
意义。(10 分)
18.(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门德尔斯1969年首次提出原始工业化理论,1972年将其扩展为“主
要分布在农村中的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伴随着乡村经济的空间组织的变化”,中
国明清江南工业是“超轻结构”,纺织业是明清江南工业中最大的部门,在对整
个江南地区棉布产量的估算中,“明后期江南的棉布产量为 5000 万匹,清中期为
10 000 万匹”。斜身式花机的出现大大改进了织机的性能,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增强了工人操作的精确度,发展了纹络花样等工艺,此外棉布的染色技术也有提
高。在棉纺织业中最重要的分工为织和纺两大工序的分离,手工业生产与农业的
分离,家庭内部的分工。江南的松江、苏州、无锡发展为棉纺织基地。
——摘编自李伯重的《江南的近代化》
材料二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
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 中国洋务
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 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
衰也 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早期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2) 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0 分)
历史试卷 第 5 页 共 6 页
{#{QQABbYAEggigABBAARgCAQlYCAKQkAEAACoGwBAEMAABARFABAA=}#}
19.(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我们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史,几乎是千年未变;而鸦片战争
后,则几乎是十年一变。”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历史试卷 第 6 页 共 6 页
{#{QQABbYAEggigABBAARgCAQlYCAKQkAEAACoGwBAEMAABARFABAA=}#}雅礼集团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12月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出土的制玉工具”可得出该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排
除 A;材料中没有“贫富分化”的信息说明,排除 B;题目只是反应了该遗址出土了玉制品,
不能说明当时玉器是用于农业生产,排除 D
2. 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对 20 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东周以上无
信史”的观点提出挑战,说明实物史料对于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C项正确;“完全是
错误”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 A 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文献史料的价值和影响,排除 B
项;D项中的说法也过于绝对,排除 D项。
3. 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
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 D;
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 A;他们所说
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 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
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 C。
4.答案:D[解析]材料“‘前店后坊’(当街卖酒、后台汇集原料酿酒)的场景”“熙熙攘
攘的人群”体现的是汉朝时期的市场较为繁荣,这主要和生产力发展有关,D 项正确;
宋朝的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排除 A 项;中国古代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商
人社会地位提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项;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动,排除 C 项。
5.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至上,但如果
皇帝年幼或者昏庸无能,容易造成大权旁落,因此,这是古代太后专权的和外戚宦官专权的
原因故答案 A 正确,材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弊端,而不是中央集权的不足,故排除 c。材料
并未体现自然经济的脆弱性,排除 D。
6. 答案:B[解析]时代潮流并不是追求个性,A 错误;材料只是反应个别士人,而不能得出
群体,C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教合流现象,D 错误。根据“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
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
之”可得知魏晋时期社会风气败坏,如女性围住潘岳进行调戏,刘伶赤身裸体,这反应出在
动荡时期,儒学价值观受到冲击,故 B项正确。
7.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落地者凭借他们为科考而积累的才学,在民
众中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他们的
活动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发展,这表明科举制度有益于社会教化,D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基层
自治,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落第者们的行为,不能体现阶层流动,也不能扩大统治基础,排
除 B、C 项。
8. 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信息,排除 A;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不符
合材料主旨,排除 B;材料中“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
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可以看出,拔河体现了人的阳刚与力量,从而受到推崇,C正确;
材料是对“荆楚民间”的描述而不是宫廷生活,排除 D
9.答案:D[解析]据材料一“小子是徽商水客,向在荆州”等信息,结合所学,微商等商帮
{#{QQABbYAEggigABBAARgCAQlYCAKQkAEAACoGwBAEMAABARFABAA=}#}
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宋代不存在徽商,因此该处不符合史实。据材料二“去身边取出些碎
银子”等信息可知,《水许传》中描述当时宋朝白银已充当流通货币,结合所学,白银成为
货币是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大量增加的结果,宋代流通货币依旧以铜币为主,该处也不
符合史实。据材料三“冬施棉衣”等信息结合所学,棉衣成为日常衣物要到元朝黄道婆普及
棉纺织技术之后,因此当时不可能将棉衣作为救济品,该处同样不符合史实。
10.答案:B[解析]据“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自奇首(辽先祖名)云。”
可知血缘认同;据“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可知文化认同:据“诏设御史大夫、御史
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家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可知制度认同。材料未
反映出地域认同。
11.答案:C[解析]由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可知,王
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一方面发展了水利,进而恢复和
促进农业生产,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 c 项;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并不是
王安石的主要目的,排除 A;招募灾民新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
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 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
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 D。
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中后期至清代,南方一些地区根据银色将银两划分出多
种名称,而“北方乡曲之氓,且多不识银色”,这反应了区域发展的差异,故选 B;“白银
未得到官方认可”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A;材料仅提及白银和铜钱,不能反应出货币流
通的多元化,排除 C;“铜钱始终为主要流通的货币”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D。
13. 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无论是李时珍还是宋应星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均将一
部分事物的原因归结为传统学说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的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A 项
正确;从材料可知,儒学理论制约了技术的进步,排除 B;格物观并未真正促进社会转型,
排除 C;材料中未体现出西学东渐,排除 D。
14.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
亩”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业
种植结构出现变化,种植棉花以图利益较明显,反映了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D
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 A项;材料不能直接反映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排除 B项;政府并未放松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C项。
15.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途中现象为 1843 年前后中国主要货物关税整体下降,其主要原
因是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协定关税的权利导致鸦片战争后生丝和茶叶出口
增加,但关税却降低,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协定关税,使中国关税主权遭到
迫害,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利益,排除 A 项;中国封建经济并未瓦解,排除 B 项;题干并没有
体现五口通商,排除 D 项。
1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戊戌变法失败后,变法风气仍然长存”、“此百日中新政,中
国将来必仍举行,此时遏之愈甚,再举行之期益速耳”可知,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
蒙的作用,A 项正确;戊戌变法已经失败,且其缺少相应的群众基础,排除 B 项;材料侧重
{#{QQABbYAEggigABBAARgCAQlYCAKQkAEAACoGwBAEMAABARFABAA=}#}
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且戊戌变法主张改良,排除 C 项;“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不符
合史实,排除 D项。
16.(18分)
((1)相同:设置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每点2分,共4
分。)
异:唐朝,和亲、会盟;册封;元朝,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唐朝、元朝分
别答出1点,每点2分,共4分。)
(2)特点:经略边疆的方式多样;对边疆民族因地制宜的管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防止内部叛乱与打击外来侵略相结合。(每点2分,任意2点即4分。)
意义: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开发;形成了追
求国家(民族)统一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每
点3分,任意2点即6分。)
17. 【答案】(18分)
(1)特点:以纺织业为代表;手工纺织产量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进步(不断改进的生产
工具、生产工艺的发展);分工明确;出现专业化市镇。(2点4分)
原因:经济重心在南方;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江南;棉花种植得到推广;商品经济
发展;社会习俗的影响。(2点4分)
(2)观点:肯定李鸿章从事的洋务活动,批评李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2 分)
看待:①积极影响:“当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力图维护国家统治,主张学习西方,
冲击了保守观念;从事洋务实践,培养现代人才,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促进国防近代化;
顺应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需要,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每点 3 分,任意 2点即 6分)。
②不足:李鸿章作为传统体制下的官僚,不能挑战专制体制,在政治制度改革上无所作为;
新政欲强国而不欲富民,只把洋务当成巩固统治的筹码;加之社会上旧观念、旧习气的破坏,
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2 分)
35.【答案】(16分)
论题: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变化。(2分)
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是相对稳定的。主要表现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
期占据主导地位;自秦朝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科举制度自隋唐后成
为中国社会主要选官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
的主流意识形态。(6分)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速变化。中国由独立主权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国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产生并逐步发展;中国人为了救亡
图存向西方学习,如地主阶级掀起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展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6分)
总之,鸦片战争前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相对稳定;
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的侵略和中国人的抗争,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发生了一系列急
剧变化。(2分)
{#{QQABbYAEggigABBAARgCAQlYCAKQkAEAACoGwBAEMAABAR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