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2023年秋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过关检测B卷(答案)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公元前4世纪末,古罗马修建了由罗马南下通往重镇卡普亚(今意大利境内)的第一条大道——“阿庇亚大道”。到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道已有370多条,这些大道以罗马为起点,辐射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领土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
B.道路系统是其建筑最主要特征
C.交通发展维系了帝国稳定
D.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交通发展
2.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波斯帝国境内也有几条重要的驿道,这些大道沿途的驿站均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古代的这种做法(  )
A.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B.确保了帝国统治的长治久安
C.成为帝国扩张的有力工具
D.有利于国家政令的及时传递
3.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由此可知,当时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  )
A.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江南经济的开发
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对外贸易的繁荣
4.在不同的地区与历史时期,运河开凿的经济价值、军事作用和政治意义不尽相同,有着鲜明的地域与时代特色。下列对运河开凿价值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灵渠——沟通了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维护了国家统一
B.米迪运河——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C.巴拿马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D.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西欧和南亚、东亚间的航行距离
5.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  )
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6.梁启超说:“则哥仑布(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仑布;维哥·达嘉马(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中国在“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封建制度的腐朽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八股取士的影响
D.西方列强的侵略
7.19世纪,英国交通运输业革新的经济价值远远超过了运输价值,这里的经济价值是(  )
A.带动了钢铁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B.有利于工业社会经济形态的建立
C.标志着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D.打破了农村的封闭状态和城乡隔离状态
8.19世纪初期,欧洲内陆的货物运输量空前高涨,因而掀起改善陆路交通的高潮,但仍无法缓解货物拥塞的情况。这种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大力保护关税使货物流通受阻
B.拿破仑战争导致港口贸易陷入困境
C.各国征收高额租税使运输成本提高
D.工业革命迅速扩展使各地运输量大增
9.“铁路经过的地方,洋货倾销,旧式交通设施被弃置,运河运输被海轮和铁路代替,沿河城市衰落。”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在华修筑铁路
B.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
C.运河河道年久失修
D.西方列强的武装侵略
10.19—20世纪,伊利运河、阿尔贝特运河、苏伊士运河、莫斯科运河、巴拿马运河、曼彻斯特运河等多条运河修筑通航。这些运河的修建(  )
A.反映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B.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C.刺激了生产和技术革命的发生
D.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11.据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铁路敷设,航运之利已为所分益。以大连海港开埠……营口……商务凋落……航业凋敝。”这主要说明(  )
A.铁路运输与海洋运输并驾齐驱
B.大连开埠促使铁路运输业凋敝
C.港口经济受开埠与交通建设影响较大
D.铁路交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
12.下表为不同文献对唐胥铁路的历史叙述,综合下列叙述可知(  )
文献 出处
又有所谓街车(西语称“克阿”),其制如屋……两旁玻璃窗下设长凳,可坐三十人……车底有四轮,牵以二马,行铁路,较速常车……城内外各街,逐处皆有。无论何时至何街,悉随人意(西国皆有之,而以美国为最多最美) 光绪二年(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世界博览会,前往办理参展事宜的清政府浙海关文牍李圭著《环游地球新录》
若煤铁并运,即须自筑铁路……若能仿照台北,筑作用马拉车小铁路一条,非但煤铁容易运出,即熔铁炉锅、拉铁机器等重物,均无难运进矣 唐廷枢于光绪三年(1877年)六月亲赴基隆考察,同年八月回直隶后上李鸿章书
(唐山煤井)于光绪三年(1877年)动工未数月,出煤极旺,李鸿章……复请修建轻便铁路,又因朝廷禁驶机车,乃声明以骡马拖载,始得邀准,盖实马车铁路也 出版于1924年的曾鲲化著《中国铁路史》
A.顽固派极力阻挠唐胥铁路修建
B.唐胥铁路的施工技术领先世界
C.蒸汽机还没有投入运输领域
D.马车铁路在世界各地普遍使用
13.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边行走”“凡小车必于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主要说明(  )
A.当时的交通规则规定靠左通行
B.当时的上海还没有出现汽车
C.当时的上海已经产生近代交通规则
D.当时的上海由公共租界控制
14.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64—1895年中国 (  )
A.国库白银储备
B.轮船吨位
C.铁路里程数
D.茶叶出口额
15.福特T型车1908年售价850美元,1916年售价仅350美元。1916年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73.5万辆汽车,到1925年福特T型车已占到全世界汽车产量的一半。导致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
A.汽车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
B.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汽车制造业智能化
C.公权力对现行秩序加以改革
D.价格革命为汽车产业提供了国内市场
16.下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这些数据说明德国(  )
时间 1901年 190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汽车业工人人数/人 1 773 12 430 50 000多
年产量/辆 884 5 547 20 000
A.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B.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
C.政府全面干预推动汽车业发展
D.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17.20世纪30年代,《申报》常刊登“共用黄汽车”“云飞汽车,日夜出租”“教授驾驶汽车,包领驾驶执照”等广告。这说明当时的上海(  )
A.交通工具趋同化
B.交通工具逐步近代化
C.汽车驾驶普及化
D.汽车制造实现国产化
18.下面是1978年和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
(单位:万人)
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1978年 81 491 149 229 23 042 231
1988年 122 645 650 474 35 032 1 442
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数据的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
B.经济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现代交通体系已改造升级
D.乘坐飞机成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购物中心。购物中心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得以推广的直接原因是(  )
A.企业盲目扩展与利润丰厚
B.人口由城市向郊区聚集
C.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D.郊区环境优美,污染较少
20.下面为公共交通分担率测评表。表格主要反映出(  )
测评指标 测评内容或要求
P14 公共交通 分担率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不含步行) ,选择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例:超大、特大城市≥40%,大城市≥30%,中、小城市≥20%
A.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多样化
B.城市规模越大,公共交通分担率越高
C.中小城市不重视公共交通
D.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追求平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始皇时代,中央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建立全国的道路交通网。凭借统一国家强大的组织力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在六国交通体系的基础上,秦朝的交通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古代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古代罗马通过战争进行大肆掠夺,使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
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不同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交通事业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6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学者提出“18世纪交通革命”的理论。该理论指出,18世纪时,英国在水路、陆路方面的进步都引人注目。马车在车辆设计,车轴、车轮和弹簧方面都有技术改进,速度、舒适度都有提高。筑路技术有了明显提高,用于运输煤炭等重物的木轨在矿区铺设,这成为19世纪铁轨的先声。水陆交通的不断发展,使英国在19世纪初实现全国水陆交通网络一体化。18世纪时,马车货运速度增长3倍,运费降低40%,客车运输时间减少60%,舒适性和可靠性大大增加。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涉及收费道路、河流、运河、港口的各类交通立法不断增多,交通治理始终处于议会的有效监管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增长,收费信托以道路通行费为抵押借贷并发行债券,运河修建资金主要来自发行股票和抵押借贷,银行在融资方面日益重要。19世纪时,铁路建设的融资规模更大,但融资方式并无重大改变。
——摘编自沈琦《“18世纪交通革命”:
英国交通史研究的新方向》
材料二 交通运输建设突飞猛进,综合交通运输网四通八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迅速修复了被破坏的运输线路,恢复了水陆空交通。1953—1977年,交通运输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840亿元,先后建成了青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首都国际机场、京沪铁路等重大项目,改变了落后闭塞的交通面貌。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将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交通运输业投资快速增长。1996—2018年,全国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6.7%,全国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包括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固定资产投资水平
不断提升 对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持续发挥——新中国
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世纪交通革命”的内容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原因。(6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主要交通工具的变迁
时间 主要交通工具的变迁
20世纪 50年代 主要是独轮车或牛马车;人力、畜力是主要动力;1950年8月1日,中苏民用航空正式开航
20世纪 60年代 由于国内石油资源紧张,公交车顶上有一个大的煤气包,所以公交车并不普及;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建成通车,全长23.6千米,属于战备工程,不对公众开放
20世纪 70年代 中国有“自行车王国”的称号。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当时购买自行车要凭票。20世纪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风靡中国
20世纪 80年代 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公交车开始全国普及;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
20世纪 90年代 公交车已经成为城市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飞机对于大众而言还是个新鲜事物,线路和航班班次都很少
21世纪 私家车普遍,品牌众多,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出租车更新换代,混合动力、无障碍出租车上路;建设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的新型交通体系;乘坐火车、高铁、地铁、轮船、飞机成为国人常见的出行方式;新能源车加快推广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交通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公元前4世纪末,古罗马修建了由罗马南下通往重镇卡普亚(今意大利境内)的第一条大道——“阿庇亚大道”。到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道已有370多条,这些大道以罗马为起点,辐射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领土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
B.道路系统是其建筑最主要特征
C.交通发展维系了帝国稳定
D.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交通发展
答案A
2.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波斯帝国境内也有几条重要的驿道,这些大道沿途的驿站均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古代的这种做法(  )
A.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B.确保了帝国统治的长治久安
C.成为帝国扩张的有力工具
D.有利于国家政令的及时传递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这些大道沿途的驿站均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目的在于使国家政令能及时传递,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3.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由此可知,当时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  )
A.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江南经济的开发
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对外贸易的繁荣
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向南方迁移,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隋朝大运河沟通了涿郡和余杭,方便物资运输等,故选B项;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战乱,但大运河开通时北方的商品经济还没有达到空前活跃的程度,故排除A项;南方在南宋时期才开始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故排除C项;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沟通国内的南北交通,并不是因为对外贸易繁荣,故排除D项。
4.在不同的地区与历史时期,运河开凿的经济价值、军事作用和政治意义不尽相同,有着鲜明的地域与时代特色。下列对运河开凿价值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灵渠——沟通了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维护了国家统一
B.米迪运河——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C.巴拿马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D.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西欧和南亚、东亚间的航行距离
答案D
5.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  )
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故D项正确;宋代时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故排除A 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明朝大运河航运与“海禁”政策出台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故排除C项。
6.梁启超说:“则哥仑布(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仑布;维哥·达嘉马(达·伽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中国在“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封建制度的腐朽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八股取士的影响
D.西方列强的侵略
答案A
解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即“示中国富强”,属于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导致国家财政困难,难以为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没有继续下去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故选A项;郑和下西洋说明当时中国科技并不落后,排除B项;八股取士和郑和下西洋难以为继无关,排除C项;西方国家的入侵不是郑和下西洋难以为继的原因,排除D项。
7.19世纪,英国交通运输业革新的经济价值远远超过了运输价值,这里的经济价值是(  )
A.带动了钢铁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B.有利于工业社会经济形态的建立
C.标志着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D.打破了农村的封闭状态和城乡隔离状态
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推动英国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是英国交通运输业革新的最大经济价值,故B项正确;A项是交通运输业革新的直接经济价值,其重要性低于B项,故排除;C项表述有误,排除;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8.19世纪初期,欧洲内陆的货物运输量空前高涨,因而掀起改善陆路交通的高潮,但仍无法缓解货物拥塞的情况。这种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大力保护关税使货物流通受阻
B.拿破仑战争导致港口贸易陷入困境
C.各国征收高额租税使运输成本提高
D.工业革命迅速扩展使各地运输量大增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工业革命的进行使生产力极大提高,货物运输量增加,故D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各国积极改善陆路交通,A、C两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战争并未直接影响港口贸易,且港口贸易主要是与欧洲以外其他地区进行的贸易活动,与欧洲内陆运输量增多无关,排除B项。
9.“铁路经过的地方,洋货倾销,旧式交通设施被弃置,运河运输被海轮和铁路代替,沿河城市衰落。”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在华修筑铁路
B.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
C.运河河道年久失修
D.西方列强的武装侵略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铁路、轮船对旧式交通的冲击。铁路、轮船等都是工业革命的成果,是造成运河运输衰落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列强在华修筑铁路是运河衰落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A项错误;运河河道年久失修和西方列强的武装侵略与题干材料无关,C、D两项错误。
10.19—20世纪,伊利运河、阿尔贝特运河、苏伊士运河、莫斯科运河、巴拿马运河、曼彻斯特运河等多条运河修筑通航。这些运河的修建(  )
A.反映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B.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C.刺激了生产和技术革命的发生
D.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11.据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铁路敷设,航运之利已为所分益。以大连海港开埠……营口……商务凋落……航业凋敝。”这主要说明(  )
A.铁路运输与海洋运输并驾齐驱
B.大连开埠促使铁路运输业凋敝
C.港口经济受开埠与交通建设影响较大
D.铁路交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营口是我国东北的重要港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铁路铺设之后,营口的“航运之利”就被分走一部分;而大连开埠之后,分走的利益更多,导致营口“商务凋落”“航业凋敝”,这表明港口经济受开埠与交通建设影响较大,故选C项;题干材料指出铁路的修建导致了海运的凋敝,排除A项;大连开埠导致营口“航业凋敝”,而非促使铁路运输业凋敝,B项错误;D项夸大了铁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格局并没有改变,故排除。
12.下表为不同文献对唐胥铁路的历史叙述,综合下列叙述可知(  )
文献 出处
又有所谓街车(西语称“克阿”),其制如屋……两旁玻璃窗下设长凳,可坐三十人……车底有四轮,牵以二马,行铁路,较速常车……城内外各街,逐处皆有。无论何时至何街,悉随人意(西国皆有之,而以美国为最多最美) 光绪二年(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世界博览会,前往办理参展事宜的清政府浙海关文牍李圭著《环游地球新录》
若煤铁并运,即须自筑铁路……若能仿照台北,筑作用马拉车小铁路一条,非但煤铁容易运出,即熔铁炉锅、拉铁机器等重物,均无难运进矣 唐廷枢于光绪三年(1877年)六月亲赴基隆考察,同年八月回直隶后上李鸿章书
(唐山煤井)于光绪三年(1877年)动工未数月,出煤极旺,李鸿章……复请修建轻便铁路,又因朝廷禁驶机车,乃声明以骡马拖载,始得邀准,盖实马车铁路也 出版于1924年的曾鲲化著《中国铁路史》
A.顽固派极力阻挠唐胥铁路修建
B.唐胥铁路的施工技术领先世界
C.蒸汽机还没有投入运输领域
D.马车铁路在世界各地普遍使用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牵以二马,行铁路”“西国皆有之,而以美国为最多最美”“若能仿照台北,筑作用马拉车小铁路”,可知马车铁路在世界各地普遍使用,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顽固派对唐胥铁路的看法,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将唐胥铁路的施工技术与国外施工技术进行比较,所以无法体现唐胥铁路的施工技术领先世界,排除B项;蒸汽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投入运输领域,排除C项。
13.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边行走”“凡小车必于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主要说明(  )
A.当时的交通规则规定靠左通行
B.当时的上海还没有出现汽车
C.当时的上海已经产生近代交通规则
D.当时的上海由公共租界控制
答案C
14.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64—1895年中国 (  )
A.国库白银储备
B.轮船吨位
C.铁路里程数
D.茶叶出口额
答案B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竞相在中国倾销商品,再加上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排除A项;列强在中国大规模争取路矿权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项;这一时期中国茶叶受印度茶叶出口冲击,茶叶出口额减少,排除D项;19世纪60年代中期,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故B项正确。
15.福特T型车1908年售价850美元,1916年售价仅350美元。1916年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73.5万辆汽车,到1925年福特T型车已占到全世界汽车产量的一半。导致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
A.汽车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
B.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汽车制造业智能化
C.公权力对现行秩序加以改革
D.价格革命为汽车产业提供了国内市场
答案A
解析汽车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广泛运用导致汽车生产成本下降,从而价格降低、销售量大增,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6.下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这些数据说明德国(  )
时间 1901年 190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汽车业工人人数/人 1 773 12 430 50 000多
年产量/辆 884 5 547 20 000
A.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B.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
C.政府全面干预推动汽车业发展
D.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以看出20世纪初汽车业工人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德国汽车的年产量也呈直线上升趋势,这说明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德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故A项正确;仅仅就汽车工业来看,无法说明德国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故排除B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间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涉及轻重工业的比例问题,故排除D项。
17.20世纪30年代,《申报》常刊登“共用黄汽车”“云飞汽车,日夜出租”“教授驾驶汽车,包领驾驶执照”等广告。这说明当时的上海(  )
A.交通工具趋同化
B.交通工具逐步近代化
C.汽车驾驶普及化
D.汽车制造实现国产化
答案B
解析 根据《申报》的广告无法得出交通工具趋同化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材料表明上海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汽车,说明交通工具逐渐近代化,故B项正确;在近代中国,汽车驾驶普及化和制造国产化都没有实现,排除C、D两项。
18.下面是1978年和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
(单位:万人)
年份 铁路 公路 水运 航空
1978年 81 491 149 229 23 042 231
1988年 122 645 650 474 35 032 1 442
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数据的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
A.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
B.经济发展使交通方式更加多样化
C.现代交通体系已改造升级
D.乘坐飞机成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
答案A
解析根据1978年和1988年中国客运量结构分布表的相关统计,可知改革开放促进各种交通方式的客运量都有较明显的增长,人口流动不断加快,A项正确;题干表格只体现了中国各种交通方式的客运量增多,没有体现新的交通方式出现,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现代交通体系的改造升级,C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体现乘坐飞机成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D项错误。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地产商与零售商开始在城市郊区建造购物中心。购物中心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服务等功能于一体。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得以推广的直接原因是(  )
A.企业盲目扩展与利润丰厚
B.人口由城市向郊区聚集
C.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D.郊区环境优美,污染较少
答案C
20.下面为公共交通分担率测评表。表格主要反映出(  )
测评指标 测评内容或要求
P14 公共交通 分担率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不含步行) ,选择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例:超大、特大城市≥40%,大城市≥30%,中、小城市≥20%
A.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多样化
B.城市规模越大,公共交通分担率越高
C.中小城市不重视公共交通
D.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追求平衡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超大、特大城市≥40%,大城市≥30%,中、小城市≥20%”,可知城市规模越大,公共交通分担率越高,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居民出行方式的多样化,A项错误;中、小城市面积小,人口少,公共交通出行量占比相应降低,C项错误;由于城市的规模、经济条件不同,故公共交通的发展不能一味追求平衡,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始皇时代,中央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建立全国的道路交通网。凭借统一国家强大的组织力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在六国交通体系的基础上,秦朝的交通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古代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古代罗马通过战争进行大肆掠夺,使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
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不同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交通事业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6分)
参考答案(1)不同点:秦朝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帝国与对外侵略相联系;秦朝以公路交通为主、运河运输为辅,罗马帝国以海运为主、公路交通为辅;秦朝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帝国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2)关系:交通事业发展为社会文明的进步提供必要的基础;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促进交通事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学者提出“18世纪交通革命”的理论。该理论指出,18世纪时,英国在水路、陆路方面的进步都引人注目。马车在车辆设计,车轴、车轮和弹簧方面都有技术改进,速度、舒适度都有提高。筑路技术有了明显提高,用于运输煤炭等重物的木轨在矿区铺设,这成为19世纪铁轨的先声。水陆交通的不断发展,使英国在19世纪初实现全国水陆交通网络一体化。18世纪时,马车货运速度增长3倍,运费降低40%,客车运输时间减少60%,舒适性和可靠性大大增加。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涉及收费道路、河流、运河、港口的各类交通立法不断增多,交通治理始终处于议会的有效监管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增长,收费信托以道路通行费为抵押借贷并发行债券,运河修建资金主要来自发行股票和抵押借贷,银行在融资方面日益重要。19世纪时,铁路建设的融资规模更大,但融资方式并无重大改变。
——摘编自沈琦《“18世纪交通革命”:
英国交通史研究的新方向》
材料二 交通运输建设突飞猛进,综合交通运输网四通八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迅速修复了被破坏的运输线路,恢复了水陆空交通。1953—1977年,交通运输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840亿元,先后建成了青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首都国际机场、京沪铁路等重大项目,改变了落后闭塞的交通面貌。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将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交通运输业投资快速增长。1996—2018年,全国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6.7%,全国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包括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固定资产投资水平
不断提升 对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持续发挥——新中国
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世纪交通革命”的内容及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内容:交通技术的革新;交通网络逐渐向一体化迈进;交通效率的提升;交通治理体系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的变化等。影响: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为19世纪交通运输发展的进一步突破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的顺利进行,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提供了条件;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等。
(2)原因: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改善人民经济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发展交通运输业;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和现代科技的新发展;改革开放的推动;国家持续加大对交通运输业的投资。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主要交通工具的变迁
时间 主要交通工具的变迁
20世纪 50年代 主要是独轮车或牛马车;人力、畜力是主要动力;1950年8月1日,中苏民用航空正式开航
20世纪 60年代 由于国内石油资源紧张,公交车顶上有一个大的煤气包,所以公交车并不普及;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建成通车,全长23.6千米,属于战备工程,不对公众开放
20世纪 70年代 中国有“自行车王国”的称号。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当时购买自行车要凭票。20世纪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风靡中国
20世纪 80年代 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公交车开始全国普及;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
20世纪 90年代 公交车已经成为城市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飞机对于大众而言还是个新鲜事物,线路和航班班次都很少
21世纪 私家车普遍,品牌众多,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出租车更新换代,混合动力、无障碍出租车上路;建设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的新型交通体系;乘坐火车、高铁、地铁、轮船、飞机成为国人常见的出行方式;新能源车加快推广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交通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参考答案示例
趋势:①交通工具种类由少到多(或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等)。
②交通工具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③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备,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
说明趋势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交通工具种类单一(或技术落后、体系不完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行需求增加;科技不断进步,制造业、筑路技术不断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人员流动性不断增强,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政府更加重视民生,不断提升管理能力,服务于民;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等,交通工具日益多元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2023年秋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过关检测B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