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年秋期六校第二次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早期人类的居住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定居方式的出现,推动了语言交流的形成,进而使得文字产生。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推动城市、制度以及青铜器等的出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据此可知,推动人类文明诞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 )
A.农业的不断发展 B.语言交流的形成 C.金属工具的出现 D.阶级对立和制度
2.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自外国传入中国。玉米主要从西北、西南、东南沿海三个方向传入中国,而甘薯则在明朝万历年间分别由菲律宾、越南、缅甸等地传入中国。这一时期,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中国主要基于( )
A.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作物的种植 B.玉米甘薯等农作物耐贫瘠且高产
C.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型的生产方式 D.对外交往传承以及新航路的开辟
3.自18世纪中期算起,欧洲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1亿多人口。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推动食物价格的上涨,但这次不同的是,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恶性传染病的肆虐 B.工业革命的发展
C.土豆等新物种的广泛种植 D.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于农业
4.下图为“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对该图的合理解释是( )
A.机械和劳动力的投入反映国家重视的降低 B.化学品大量使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C.农业投入量的变迁呈现出对科技依赖性的增强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5.我国年消费的粮食数量2021年达到14000亿斤左右,而世界粮食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68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大米2900亿斤,而世界市场大米的可贸易量只有700亿斤。我国每年消费猪肉5400万吨,而世界市场的可贸易量只有900多万吨。这一状况( )
A.反映了我国的农业改革势在必行 B.对世界食品安全形成威胁
C.体现出世界农业生产困境 D.凸显了保障粮食自给的重要性
6.汉朝曾多次发生牛疫,为此,汉武帝建元元年颁布诏令:“自牛疫已来,谷食连少。”东汉章帝时期也曾颁布诏书:“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百姓生活的困苦 B.疫病防治的艰难 C.农业畜力的重要 D.农业政策的失败
7.(教材改编题)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大锄),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聋(车)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材料所述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冶铁技术的发展 B.工商食官被打破
C.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D.家庭手工业的重要性
8.工业革命时期,各个工厂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了巨变 B.机器生产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
C.蒸汽时代阶级矛盾尖锐 D.国内外市场庞大产品供不应求
9.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10.芯片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1985年,日本半导体市场占有率首次超过美国,美国因此对日本发动“芯片战”,随着华为高端芯片占据领先位置,美国同样也对华为的高端芯片发起制裁,致使华为陷入芯片危机。美国频频发动“芯片战争”说明( )
A.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恶化 B.信息技术发展具有两面性
C.美国经济霸权牢不可破 D.世界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11.唐朝时期出现的飞钱开创了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宋代“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由此可知( )
A.唐宋时期货币经济有一定发展 B.唐代飞钱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C.宋代四川地区商品经济最发达 D.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12.1623年,英国议会就印度棉纺织品进口问题进行辩论,并称其“有损国家利益”。实际上,反对棉纺织品进口的声浪一直是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政坛的常见主题。这反映了( )
A.印度的经济实力较英国强 B.英国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C.英国议会成为权力中心 D.英国实行自由主义政策
13.《全球通史》中指出,在斯大林计划经济中,苏联政府提取了大约1/3的国民收入用于工业再投资;苏联工业总产品中大约70%是资本货物,30%是消费品,苏联的工业产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这反映出苏联( )
A.经济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计划经济优势突出
C.斯大林模式暗藏危机 D.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4.公元前5000年左右,埃及出现了城镇政体,各自控制着泛滥平原的某一条带,狭小的生存空间,迫使野心勃勃的地方统治者,极力通过扩张活动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由此征伐战争不断,最终导致统一集权国家的形成。这可以用来佐证( )
A.自然环境容易造成分裂割据 B.国家统一促进了农耕文明的进步
C.自然地理因素影响政治走向 D.中央集权有助于奴隶制国家发展
15.下表为伦敦城市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英国( )
时间 事件
1848年 颁布《公众健康法》,提出建立公共卫生管理机构。
1875年 颁布《工人住房法》,要求政府机构为工人提供更多廉价的可租赁住房。
1952年 通过《大气清洁法》,对安装除尘、除硫设备和烟囱高度进行了规定。
A.城市管理走向法制化 B.完善了国家卫生防疫体系
C.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化 D.增强了公民环境保护意识
16.地处川鄂陕三省交界的十堰,早在1960年代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1969年起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襄渝铁路(十堰段)、东风轮胎厂等的建设使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劳动大军聚集十堰地区,将秦巴山下的荒芜乡村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英雄城市。十堰市的发展反映了( )
A.国家政策对城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B.一五计划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C.地理位置推动了城市现代化进程 D.产业迁移促进城市的工业化进程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1~15世纪的欧洲,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开发与利用始终没有走出欧洲。这一时期,香料贸易是西方世界与地中海东岸地区进行贸易的主要项目,香料能改善食物的风味,丰富人们的饮食口味,提高饮食质量,因此备受人们推崇,但价格昂贵使其成为彰显人们地位和身份的象征。16世纪中期以后,食物原料在区域间广泛传播和利用。通过殖民掠夺,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经过培育改良后,最终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新航路的开辟,为各种香料大量传入欧洲开创了条件。从而也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烹调方式和饮食口味。香料不再是人们奢望难求的调料了。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材料二 “在旧世界,没有哪个大规模的人类群体比中国人更快地接纳了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可以在土质糟糕到令人惊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快速生长,其成熟时间比大麦、小麦和粟都短。甘薯则能在连玉米都不能生长的地方种植,它甚至不需要太多阳光。16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小冰期的两个高峰,福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饥荒。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展示了甘薯,并受命进行实验性种植,结果“秋收大获,远近食裕,荒不为害”。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甘薯种植国,产量超过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
——摘编自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前后欧洲饮食文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外来农作物在中国传播的原因。(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进入18世纪后半叶,随着生产技术变革的进行,尤其是动力机器的发明和应用,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格局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原工业化时期的作坊制、家庭制、工场制逐步消退,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厂制生产开始兴起。工厂制的兴起意味着资本的集中,因为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入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在近代工厂中,随着劳动力的集中,劳动分工进一步增强,以韦奇伍德的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为例,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胚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只负责一道生产工序。近代工厂制度兴起后,为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工厂主制订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以此来对工厂生产实施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女子教育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男性主导了全日制初等教育领域,社会和父母更重视男孩子的教育,高等教育就是男性的特权。与男生相比,女生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坚持女子教育目标要与“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相一致。女子教育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音乐、跳舞和绘画等课程。从事教师行业一般都是未婚女性的权宜之计,但是对于男性教师却没有这样的限制。
19世纪英国女子教育也呈现出大众化的特征。工业革命造就了大批妇女劳动力,政府也通过诸多立法保障女子教育的实施。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十小时工作法》以后,伯明翰地区又出现专门为女工开设的夜校;1869年,议会通过《捐款学校法》,明确指出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19世纪女子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发展都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从而推动女权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贺鹭《十九世纪英国女子教育的保守与革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工厂制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女子教育呈现大众化的原因及影响。(8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8世纪以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18世纪以后,人口向西北地区移动,在丰富的煤矿产区,出现了新的工业中心。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人口也像资本一样地集中……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甚至在工厂的近旁,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于是衬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资本家和工厂主为获取廉价原料、劳力和销售市场,赴乡村不断建设新厂,围绕这些新厂不断形成新的工业城市,它们在旧产业城市周围接二连三地聚集起来,形成了工业城市带。由于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新的交通工具,在交通沿线也形成了一系列独立的城市。这一时期的城市化依托于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同时,资本家、地产商大量的以谋利为目的出租空间。城市中劳动人民居住条件恶化,形成贫民窟;而资产阶级在环境较好的地区建造舒适的高级住宅别墅。当然,城市的盲目扩展、城市化的无序开展,也造成了城市布局的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物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堵塞。
——摘编自郭笑撰《西方城市化理论、实践与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城市化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6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包括副业和家庭手工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也是有由折的,出现过几起几伏,其中经历了三个高潮期,依次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这些高潮期都处于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段,商业的发展对社会转型往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走向新阶段。三个高潮各有时代和阶段性特点。但几次高潮期之间,也出现因内外因素,而导致商品经济衰歇或受到重大挫折,造成商业萎缩的局面。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年秋期六校第二次联考
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48分)
1.A
【命题意图】本题以人类文明的起源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不断发展,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A项正确;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农业的不断发展,BC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D
【命题意图】本题以明朝中后期高产农作物的引入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自外国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对外交往以及新航路的开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等其他洲,D项正确;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产自外国,能够进入中国,不是因为中国国内商品经济发展,而是对外交往带进来的,而经济作物的进一步发展是高产农作物引入的结果,排除A项;“耐贫瘠且高产”是玉米、甘薯的特点,不是传入中国的原因,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与高产农作物传入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C
【命题意图】本题以高产农作物对英国的影响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750年至1800年后(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的主要结论: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人口的增长的同时,食物在降价,说明食物供应的充足,结合所学可知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食物的供应,C项正确;传染病的肆虐,会带来人口的下降,而不是增加,排除A项;工业革命的发展,并不一定会带来食物的降价,如果食物种植跟不上,同样会涨价,排除B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C
【命题意图】本题以美国农业机械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时空是1967年(美国)。据图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美国农业的投入中,劳动力逐渐减少,机械和化学品投入逐渐增多,结合所学可知,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农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C项正确;美国是农业强国,投入量减少体现农业集约化发展,排除A项;化学品的应用,并不一定会带来严重生态环境污染,排除B项;此时,劳动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发展,并不是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5.D
【命题意图】本题以我国的粮食安全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材料可知,我国靠国际贸易无法满足对于粮食的需求,凸显了我国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我国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必要性,不能据此推断我国的农业制度有什么问题,排除A项;材料涉及粮食安全,不涉及食品安全问题,排除B项;世界粮食的可交易量与世界粮食产量没有直接关系,不能反映粮食生产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6.C
【命题意图】本题以汉朝牛疫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中介绍了政府对于牛的重视,可知这一现象与牛耕技术的广泛应用,体现农业畜力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信息中的“谷食连少”“人以流亡”本质的原因是因为“牛疫”导致的农业减产,A为现象不是本质,排除A项;材料中仅涉及了政府对于牛的重视,这与疫病防治的艰难与否无关,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体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但与农业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C
【命题意图】本题铁农具对古代生产的作用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的意思:现在每一妇女必须有一根针和一把剪刀,然后才能够做她的事;每一耕者必须有一把犁、一个铧和一把大锄,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每一个修造各类车辆的,必须有一斧、一锯、一锥、一凿,然后才能够做他的事。由此可知,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反映的本质是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工具的在生产中的应用,而不是金属冶炼,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铁制工具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与工商食官和家庭手工业无关,排除BD项。
8.A
【命题意图】本题以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工业革命时期(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时期,工厂主为了最大限度的使用机器,对工人进行了极为严苛的限制,这本质上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度下,资本家更加便利的剥削工人,这是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工人生活环境的恶劣,排除C项;D选项不是本质,排除D项。故选A项。
9.B
【命题意图】本题以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时刻表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内容,英国启用商业铁路后,对全国时间的统一有了迫切需求,促使英国立法规定全国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人们不能再和过去一样以日升日落周期为参照生活,而必须依据规定的标准时间,可见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材料并没有说明时间的统一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变化的不是生活,而是节奏,A错;精确的时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生活的需要,C错;材料当中并没有体现对国家治理的作用,D错。
10.D
【命题意图】本题以美国的贸易战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利用自身优势,频繁发动“芯片战争”,打压其它国家半导体产业或企业,说明世界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D项正确;华为是中国企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信息技术发展的两面性,排除B项;C项并非材料主旨并太过绝对。故选D项。
11.A
【命题意图】本题以唐宋货币经济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纸币交子应运而生,A项正确;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排除B项;材料未同其它地区对比,无法得出四川商品经济最发达的结论,排除C项;唐朝时期并未松动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命题意图】本题以英国重商主义政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和18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政坛反对棉纺织品的进口,这是贸易保护政策的体现,B正确;A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不是在讨论议会的地位,与议会地位无关,排除C项;限制进口体现的重商主义政策,而不是自由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命题意图】本题以苏联的计划经济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苏联。材料“苏联工业总产品中大约70%是资本货物,30%是消费品,苏联的工业产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体现的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经济虽然高速增长,但是呈现轻重比例失调的现象,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C项正确;斯大林模式下,只有30%是消费品,不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之后苏联经济的崩溃埋下了伏笔,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模式的优越性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没有直接体现劳动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命题意图】本题以古埃及国家的建立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000年左右,埃及。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各自控制着泛滥平原的某一条带”“狭小的生存空间”“极力通过扩张活动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征伐战争不断”“最终导致统一集权国家的形成”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地理因素影响政治走向,故C项正确;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说的是埃及统一、形成中央集权的原因,而不是分裂割据,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15.A
【命题意图】本题以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城市化管理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8年至1952年(英国)。据本题材料“《公众健康法》”“《工人住房法》”“《大气清洁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诸多城市问题需要政府出台法律规范对城市的管理,城市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A项正确;“完善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结论,排除C项;城市治理立法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命题意图】本题以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做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堰因此发展起来,说明产业迁移促进城市的工业化进程,D项正确;城市发展受多方因素综合影响,国家政策只是其中之一,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排除A项;此地的发展主要是因为“三线建设”的政策,而不是一五计划,排除B项;十堰的发展主要与产业迁移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答案】(14分)
(1)变化:香料由成为彰显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到成为大众化调料(饮食中的等级差异缩小);欧洲食物原料种类日益丰富;欧洲人的烹调方式和饮食口味改变。(每点2分,答2点即可,共4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带来了物种大交流;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欧洲人对食物进行了培育改良。(每点2分,答2点即可,共4分)
(2)原因:玉米等外来作物产量高,对土地要求低;中国人口大量增长,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发展农业;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作物交流。(每点2分,答3点即可,共6分)
【解析】
(1)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前后的欧洲。变化:根据材料“价格昂贵使其成为彰显人们地位和身份的象征”、“香料不再是人们奢望难求的调料了”可分析出香料由成为彰显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到成为大众化调料(饮食中的等级差异缩小);根据材料“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经过培育改良后,最终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可分析出欧洲食物原料种类日益丰富;根据材料“也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烹调方式和饮食口味”可分析出欧洲人的烹调方式和饮食口味改变。
(2)原因:结合新航路的开辟可分析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带来了物种大交流;结合世界市场的形成可分析出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根据材料“经过培育改良后”可分析出欧洲人对食物进行了培育改良。原因:根据材料二“玉米可以在土质糟糕到令人惊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快速生长”可得出,玉米等外来作物产量高,对土地要求低;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人口大量增长,人地矛盾突出;根据材料二“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展示了甘薯,并受命进行实验性种植”可得出,政府鼓励发展农业;结合所学
可知,明清时期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作物交流。
【命题意图】本题以新航路开辟之后的物种交流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18.【答案】(14分)
(1)使用机器生产;资本和劳动力的集中;劳动分工细化;生产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实行倒班制;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每点2分,答3点即可,共6分)
(2)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立法保障;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每点2分,答2点即可,共4分)
影响: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增强女性权利意识;推动女权运动。(每点2分,答2点即可,共4分)
【解析】
(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动力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可分析出使用机器生产;根据材料“工厂制的兴起意味着资本的集中,因为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入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在近代工厂中,随着劳动力的集中”可分析出资本和劳动力的集中;根据材料“劳动分工进一步增强”可分析出劳动分工细化;根据材料“工厂生产实施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可分析出生产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根据材料“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每个车间只负责一道生产工序”可分析出实行倒班制,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2)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原因:据材料“工业革命造就了大批妇女劳动力,政府也通过诸多立法保障女子教育的实施”,得出工业革命的影响;立法保障;据材料“19世纪女子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发展都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从而推动女权运动的发展”,得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影响:从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得出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据材料“19世纪女子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发展都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得出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据材料“议会通过《捐款学校法》,明确指出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得出增强女性权利意识;据材料“从而推动女权运动的发展”,得出推动女权运动。
【命题意图】本题以工业革命对生产组织形式和女性教育的影响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19.【答案】(12分)
(1)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新的工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交通工具的革新;政府的引导。(每点2分,答3点即可,共6分)
(2)特点:起步晚;发展不均衡,沿海通商口岸首先崛起;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中西结合;具有半殖民地性。(每点2分,答3点即可,共6分)
【解析】
(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原因:根据材料“18世纪以后,人口向西北地区移动,在丰富的煤矿产区,出现了新的工业中心”可分析出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材料“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共同劳动,这些工人须住在近处,甚至在工厂的近旁,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可分析出新的工业生产方式的影响;根据材料“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新的交通工具,在交通沿线也形成了一系列独立的城市”可分析出交通工具的革新;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政府的引导。
(2)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可分析出发展不均衡,沿海通商口岸首先崛起;根据材料“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可分析出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具有半殖民地性。
【命题意图】本题以西方和中国近代工业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20.【答案】(12分)
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商业虽有发展,始终未能占据主导。(2分)
阐述:战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小农经济的产生发展,社会变革和封建化转型,国家统一的实现和巩固,以及新兴地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中央集权等,推动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时期,工商食官被打破,国内市场形成,丝绸之路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分)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土地兼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在动荡中,受到重大挫折。(2分)唐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大一统国家重视农业发展,航海技术进步和农业经济的繁荣,推动第二个商业高潮出现,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等;但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和政治动荡等,元代商业发展走向萎缩。(2分)明清时期,新航路的开辟和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种、推广,手工业生产分工和经营方式的变化,白银增多并货币化,长途贩运和商帮、会馆的发展等,说明中国古代第三次商业发展高潮的出现,但由于封建政府虚骄自大、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闭关锁国和西方殖民侵略活动的冲击等,19世纪前后,中国古代商业逐渐走向衰败。(2分)
总之,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历经数次曲折发展,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2分)
【解析】本题属于小论文题。首先围绕主题“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材料中“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高潮期)都处于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段”“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也是有曲折的,出现过几起几伏”等信息,可得出论题——中国古代商业虽有发展,但始终未能占据主导。确定论题后,再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以战国秦汉、唐宋和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又渐趋衰落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商业虽有发展,始终未能占据主导。最后小结,如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历经数次曲折发展,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命题意图】本题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为背景材料,旨在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