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三12月联考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先秦有思想家对“天子”的内涵进行了重新阐释,“天子”由三代礼法秩序规定的制礼作乐的王者的专称,变为每个人都是天之所子;天不是一人之父,而是“众父父”。这一阐释( )
A. 适应了诸侯争霸需要 B. 蕴含了一定的人本思想
C. 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 D. 迎合了礼崩乐坏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材料中的思想家认为每个人都是天子,天是每个人的父亲,这体现了一定的人本思想,B项正确;材料中的思想家认为每个人都是天子,这不利于诸侯争霸,排除A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于秦朝,排除C项;材料中的思想家认为每个人都是天子,这与礼崩乐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叙传》中指责《史记》将汉史“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所以他将《高帝纪》作为开篇,陈涉、项羽分别由世家、本纪降为传。这一史学编撰的变化反映出( )
A. 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 B. 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
C. 史学的政治功能日益扩大 D. 官修史书体裁进行了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班固的做法强化了对帝王中心地位的肯定,弱化了项羽、陈胜的地位,这是儒学正统观念强化在史学的体现,C项正确;“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与材料“项羽降为传”相矛盾,排除A项;“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表述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史书体裁进行的变革,而是时代变迁,史书编撰也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 唐德宗时,回鹘曾因助唐平史朝义之乱,便恃功“不修蕃臣礼”。贞元四年(788年),唐德宗许咸安公主与之,回鹘可汗“礼甚恭”,并说“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这一变化说明唐代( )
A. 加强了对回鹘地区的管理 B. 天下共主的局面促成国家大一统
C. 注重与周边民族的交流 D. 少数民族政权威胁中原王朝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回鹘因助唐平史朝义之乱,便恃功“不修蕃臣礼”,面对此种情况,唐政府主动采取和亲政策,缓和了与回鹘的关系,这说明唐代注重与周边民族的交流,C项正确;唐政府与回鹘和亲,并非对回鹘地区的管理,排除A项;唐代是大一统王朝,排除B项;回鹘助唐平叛,而且与唐代和亲之后,关系密切,因此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威胁中原王朝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4. 南宋大多数时期,枢密院处于宰相的控制之下,“至开禧(宋宁宗年号,1205—1207年),以宰臣兼使,遂为永制”。据统计,在南宋王朝的150多年的时间内,三省长官和枢密使连续不兼职的时间仅十五六年。这一调整( )
A. 解决了严重的冗官冗费问题 B. 反映出专制皇权统治的衰落
C. 有利于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 D. 是重文轻武政策破产的标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南宋(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吸收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的教训实行分权,但南宋时期出现了宰相长期兼任枢密院长官的现象。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南宋国防压力较大,因此宰相兼任枢密使有利于集权以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当时国防的需要,C项正确;仅仅是丞相兼任枢密院长官无助于解决“冗官”现象,排除A项;宋代时期,封建皇权还没有走向衰落,排除B项;宰相兼任枢密使并不能说明重文抑武政策破产,排除D项。故选C项。
5. 19世纪初,洋钱在中国普遍用于缴纳赋税、日常开支、书画金石交易、金融流通等领域。1822年,朝廷饬令广东督抚与海关监督严行查禁白银出洋。这一消息传到江南,被演变为官方禁用洋钱的谣言,洋钱价格随之大跌。这一现象( )
A. 中外民间贸易仍有发展 B. 外来货币干扰中国商品市场
C. 民间贸易冲击清廷统治 D. 闭关自守政策已被朝廷放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初(中国)。材料反映了19世纪初洋钱在中国普遍使用,因朝廷下令查禁白银出洋演变为谣言导致洋钱价格大跌。洋钱在中国普遍使用,可见洋钱当时大量流入中国,这是由于在当时的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贸易顺差,使外币大量流入,说明当时中外民间贸易仍有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外来货币干扰中国货币市场而不是商品市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间贸易对中国货币市场的影响,没有体现民间贸易冲击清廷统治,排除C项;材料中清政府下令查禁白银出洋,说明闭关自守政策没有被朝廷放弃,排除D项。故选A项。
6.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向广东地方官员施加压力,迫使他们颁布告示允许华人出洋。《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确认了华人出洋的合法性,并对《大清律例》进行了修改。这表明当时( )
A.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 英法侵华促进了中国现代化
C. 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 政府缺乏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题本质。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由不允许华工出国到被迫允许华工出国,说明中国的权力进一步丢失,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的表现,A项正确;英法的侵略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而不是促进,排除B项;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了以后,排除C项;清政府最初不允许华工出国,说明政府并不缺乏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7. 1896年5月,总理衙门奏准《严定教案处分章程》,开宗明义地写道:“传教既载在条约,则地方官均有保护之责。每遇教案,各国使臣援约相待,迹近要挟,几于无可收拾……若非严定章程,不足以示惩儆。”这一章程的制定( )
A. 缓和中外之间的关系 B. 增强地方政府责任感
C. 瓦解民间的抵抗意志 D. 激化基层社会矛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清政府之所以制定《严定教案处分章程》是为了约束地方官员慎重处理教案,避免激化中外矛盾,缓和中外关系,A项正确;这一章程是对地方官员进行强行约束,因此并不一定会增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感,排除B项;这一章程有可能激发民众的防抗意识,并不一定瓦解民间的抵抗意志,排除C项;这一章程的制定并不是为了激化基层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8. 1912年年底,民国政府初步拟订《商会法》草案,准备取消原有的各省商务总会,遭到当时商界的反对。1914年正式颁布的《商会法》仍规定取消各省商务总会,后由于商会和商界的坚决抵制,民国政府最后不得不作出让步。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
A 实业救国思想深入 B. 临时政府政策受到抵制
C. 资产阶级的权利意识 D. 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对于民国政府要取消各省商务总会的做法遭到商会和商界的坚决抵制,最终迫使民国政府做出让步,这体现了资产阶级对于自身权利的维护,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权利意识,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资产阶级权利意识的增强,并不能体现实业救国思想的深入,排除A项;遭到抵制的是临时政府取消各省商务总会的做法,而不是临时政府政策都遭到抵制,排除B项;戊戌变法期间,资产阶级就已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C项。
9. 如表所示为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公债发行情况(单位:元)。这些债券的顺利发行( )
债券名称 发行时间 发行定额 利率 偿还期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期革命战争公债 1932年7月 60万 年息1分 半年
湘鄂赣省短期公债 1932年12月 5万 年息1分 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 1933年7月1日 15万 年息1分 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收买谷子期票 1934年4月 4万 无息 4个月
A. 冲击了国统区的金融秩序 B. 保证了根据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C. 解决了根据地生产的困难 D. 体现出苏区群众对红色政权的支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从1932年到1934年两年的时间里农村革命根据地顺利发行了几十万的低息甚至于无息债券,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大的金额,能够顺利发行就说明苏区群众对红色政权的信任和支持,D项正确;这几十万债券是在根据地发行的不能对国统区的金融秩序造成冲击,排除A项;仅是发行债券还不足以保证根据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排除B项;题干里的这个表格仅仅显示了公债的发行情况,没有因此解决根据地生产困难的史料,不能证明C项正确,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如表所示为1988-199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文件及内容。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当时( )
时间 法律法规文件 改革内容
1988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 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1992年 《国务院批转经贸部、国务院生产办关于赋予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有关意见通知》 赋予大中型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
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修订) 以国际通用的《协调制度》为基础编制税则目录;自主降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拉开 B. 改革开放决策正深入推进
C. 中国在为加入世贸组织进行准备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8-1992年(中国)。根据材料“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到“以国际通用的《协调制度》为基础编制税则目录;自主降税”反映了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说明改革开放决策正在深入推进,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拉开”是在1984年,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对外开放的深入”,而“中国在为加入世贸组织进行准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有学者指出,“正是希罗多德,第一次广泛地讲述了真正的东方故事,并且在把东方的故事和传奇传播到西方、传播给我们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6世纪中期,更多的希腊旅行家对古代东方诸文明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据此可知,当时的希腊文明( )
A. 注重周边交往 B. 源于东方文化
C. 在交流中发展 D. 具有多元特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时期(世界)。根据“第一次广泛地讲述了真正的东方故事,并且在把东方的故事和传奇传播到西方、传播给我们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知,东方故事对希腊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说明当时希腊文明在交流中发展,C项正确;东方文明和古希腊不接壤,因此不能体现注重周边交往,排除A项;古希腊文明并不是源于东方文化,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促进古希腊文明发展的因素,并不能体现其多元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 从11世纪后期起,意大利的城市普遍开始通过选举产生市政长官,他们被称为“执政官”。米兰和热那亚分别在1094年和1099年选举了自己的执政官。在其后的30年里,意大利的自治城市都选举了自己的执政官。这一政治治理形式( )
A. 延续了罗马共和国的管理模式 B. 迎合了资本主义萌芽要求
C. 汇集了亚非文明古国政治经验 D. 孕育了近代政治文明要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意大利。根据材料“选举产生市政长官”“选举了自己的执政官”可知,这一政治治理形式体现了民主选举的原则,是近代政治文明的要素之一,D项正确;罗马共和国的管理模式是贵族政治,材料中意大利国家治理模式带有民主意味,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世纪,题干涉及时间是11世纪后期,排除B项;材料中的政治治理形式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与亚非政治文明关联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3. 马克思对启蒙思想有一段评述:“作为纯粹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平等和自由不过是另一次方上的这种基础而已。”马克思的这段评述( )
A.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B. 仅涉及政治性理念
C. 肯定了理性的永恒价值 D.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平等和自由不过是另一次方上的这种基础而已”可知,马克思认为启蒙思想家宣扬的平等和自由无论是作为纯粹观念还是社会关系上发展了的理念,都是建立在价值交换的基础上,体现了其以经济基础论述平等和自由理念,符合唯物史观的观点,A项正确;平等和自由还作为纯粹观念,建立在价值交换的基础上,并非仅涉及政治理念,排除B项;平等和自由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仅体现了一种客观论述,并非肯定,且这二者不代表理性的永恒,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资产阶级无关,平等与自由属于一种普世观念,并非仅是资产阶级宣扬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920年,英国政府在伦敦市中心的白厅街道上建立起“世界大战死难者纪念碑”,碑身上刻有“献给光荣的战死者”铭文。战后,英国政府在每一个乡村都建立了无名战士墓碑和战争纪念馆。英国政府这一举措( )
A. 利于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 B. 反思了一战的战争罪责
C. 旨在培育国人的和平观念 D. 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英国。材料中英国政府的做法是为了纪念战争中的死难者,这有利于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A项正确;材料中英国政府的做法是为了纪念战争中的死难者,并没有反思一战的战争罪责,排除B项;材料中英国政府的做法主要是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材料不能反映英国政府的举措是为了培育国人和平观念,排除C项;英国政府的建立纪念碑和战争纪念馆的行为并不能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如表所示为1947-1979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七轮多边贸易谈判国家及主要议题。这可用来说明关贸总协定( )
届次 谈判时间 参加国家/个 主要议题
1 1947.4-1947.10 23 关税减让
2 1949.4-1949.10 33 关税减让
3 1950.9-1951.4 39 关税减让
4 1956.1-1956.5 28 关税减让
5 1960.9-1962.7 45 关税减让
6 1964.5-1967.6 54 关税减让、反倾销
7 1973.9-1979.4 102 关税减让、非关税壁垒
A. 消除了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 B.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 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D. 致力于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1979年(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1947—1979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七轮多边贸易谈判的主题都是关税减让,且参与的国家越来越多,而减让关税就可以减少贸易的各要素流通的障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贸易自由化,D项正确;题干材料仅能表明许多国家参与了关税减让的谈判,至于效果无法看出,排除A项;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形成是在20世纪初,不是在这个时候,排除B项;只是减让关税谈判不足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中国古代岭南移民】
材料一 秦始皇曾派几十万大军南征岭南,积数年之功,攻破岭南。这些遣戍的秦兵,除去伤亡者以外,基本上都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到秦二世时,又应南海尉赵佗“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之请,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以便与留守士兵组成家庭,繁衍后代。秦始皇在岭南并入帝国版图的同一年,即“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即岭南)……以适遣戍”。这批遣戍的人数大约为50万。汉朝的典章制度多袭秦制,一些在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斗中的失败者,也往往被发配到岭南。
——摘编自段塔丽《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
材料二 明代祝允明记载,“(广东)惠州壤邻汀赣,奸民实繁”,指的是流民众多。嘉靖年间,永安县(今紫金县)山谷中多良田,流民杂居,迁入者多自江西、福建来,也有从潮、惠诸县迁来的。和平县建县时,有自福建来者,操客家音;也有自江西来者,操水源音;由此构成和平县的两大方言。万历年间,博罗县有来自本省的客家人迁入,也有来自闽漳的移民。粤北地区的外地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和江西,福建的来自客家人居住之汀州,江西的则是来自毗邻粤北的赣南。以闽汀客家人为主的移民自宋末元初大量迁入以后,形成了广东梅县一带最早的客家人居住区;明代闽汀人和赣南人继续迁入梅县,赣南人遂融入客家人之中。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岭南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相比,明代岭南移民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移民来源形式多样;移民来源地域广泛。(答出两点即可)
(2)变化:自周边地区移民增多;民众主动迁徙。
影响: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交流交融;缓解了周边地区的人口压力;(答出两点即可)加剧了岭南地区人地矛盾;造成岭南地区过度开发。(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关于秦汉岭南移民的特点,根据材料“这些遣戍的秦兵”,“这批遣戍的人数大约为50万”,可知政府主导移民;据材料“这些遣戍的秦兵,除去伤亡者以外,基本上都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以便与留守士兵组成家庭,繁衍后代。”、“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可知,移民来源形式多样;移民来源地域广泛。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秦汉、明代(中国)。第一小问,关于与秦汉相比,明代岭南移民的变化,根据材料“这些遣戍的秦兵”,“这批遣戍的人数大约为50万”, “流民众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政府主导变为民众主动迁徙;根据材料“迁入者多自江西、福建来,也有从潮、惠诸县迁来的”,“有自福建来者”,“也有自江西来者”,“粤北地区的外地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和江西,福建的来自客家人居住之汀州”可知自周边地区移民增多。
第二小问,关于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移民岭南的现象有利于缓和移出地区的人地矛盾;据所学可知,岭南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为主,伴随着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移民,不同族群之间文化交流交融加深;此外,岭南地区地形上以山地为主,可耕地较少,伴随着移民的涌入加剧了岭南地区人地矛盾;造成岭南地区过度开发;移民涌入岭南对迁出地而言有助于缓解人口压力。
17. 【维新变法与近代报刊】
材料一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在追述《中外公报》之缘起时所说,“甲午丧师之后,国人敌忾心颇盛,而最初着手之事业则欲办图书馆及报馆”,一时间“行省报馆如鲫”。纵观戊戌维新时期创办的报刊,无一不以“救亡图存”相标榜,翻开这一时期新兴报刊之政论,哪一篇不以民族危亡相砥砺?“哀哀长鸣,血泪盈简”,《湘报》就是一例。诸如“大危可危”“大局日危”“俄占金州”“日人要挟”“德人又索地”等这类题目的报道,几乎天天都有。
——摘编自徐柳凡等《戊戌维新时期报刊勃兴之原因及其特点》
材料二
报名 创刊年份 创办人 报刊宗旨
《湘报》 1898 熊希龄、粱启超、唐才常谭嗣同 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
《湘学新报》 1896 江标 思以体用赅贯之学,导湘人士
《清议报》 1898 梁启超等 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
——摘编自刘斌《嬗变与转型——晚清启蒙运动与报刊现代化互动关系透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维新时期创办报刊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运动时期报刊创办的特征,并分析维新派以创办报刊为主进行思想启蒙的原因。
【答案】(1)意义: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激发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为戊戌变法营造了舆论环境;拓展了国人的视野;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和挖掘。
(2)特征:以维新派为主导;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兼具启蒙色彩。(答出两点即可)原因:西方报刊新闻思想的影响;近代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新闻报刊在当时具有巨大影响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甲午丧师之后,国人敌忾心颇盛,而最初着手之事业则欲办图书馆及报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激发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并且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一“纵观戊戌维新时期创办的报刊,无一不以‘救亡图存’相标榜,翻开这一时期新兴报刊之政论,哪一篇不以民族危亡相砥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戊戌变法营造了舆论环境;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拓展了国人的视野并且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和挖掘。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一““纵观戊戌维新时期创办的报刊,无一不以‘救亡图存’相标榜,翻开这一时期新兴报刊之政论,哪一篇不以民族危亡相砥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救亡图存为目标;根据材料二“熊希龄、粱启超、唐才常谭嗣同”与“梁启超等”可知,这是以维新派为主导;根据材料二“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与“思以体用赅贯之学,导湘人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兼具启蒙色彩。综合以上可知,维新运动时期报刊创办的特征。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甲午丧师之后,国人敌忾心颇盛,而最初着手之事业则欲办图书馆及报馆”可知,西方报刊新闻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哀哀长鸣,血泪盈’,《湘报》就是一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闻报刊在当时具有巨大影响力;根据材料二“熊希龄、粱启超、唐才常谭嗣同”与“梁启超等”可知,近代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18. 【新中国武术外交】
材料
历程 阶段特征
人民外交时期 (1949-1978年) 武术外交的第一个对象是越南,以中越两国元首外交为开端,以人民外交形式实现;1974年中国武术代表团访问美国是影响重大的外交事件。
对外宣传时期 (1978--2008年) 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武术比赛;组织了大量国际武术教练员、截判员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国际武术技术骨干1广泛开展武术对外交流和援助教学;建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等重大国际武术组织。
公共外交时期 (2008年至今) 武术外交的实施主体多元化,除国家体育总局以外,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侨办、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国家部委,半官方机构以及各地市外事部门等都开展了大量的武术外交活动。
——据薛军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武术外交:历程、经验与启示》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的武术外交”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不同时期的武术外交都推动了外交事业的发展。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和孤立政策,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通过人民外交的形式建立与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展现了一个“友好中国”的形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日益恶化,这一时期,美国在美苏争霸中逐步处于劣势,希望与中国接触和改善关系以共同应对苏联,在这一大环境下,中国武术代表团访问美国,这客观上促进了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中国需要加强与世界的联系,这一时期武术外交通过“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中国”的形象。2008年以来,中国武术外交实施主体日益多元化,武术外交平台也不断增多,这时期的武术外交充分展现了大国气派和担当的形象。
总之,新中国武术外交充分展现了国家形象,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不断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武术外交的三个阶段得出观点是不同时期的武术外交都推动了外交事业的发展。
阐述:从新中国初一一边倒外交方针角度阐述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和孤立政策,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通过人民外交的形式建立与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展现了一个“友好中国”的形象。从六七十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背景角度阐述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日益恶化,这一时期,美国在美苏争霸中逐步处于劣势,希望与中国接触和改善关系以共同应对苏联,在这一大环境下,中国武术代表团访问美国,这客观上促进了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从改革开放角度阐述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中国需要加强与世界的联系,这一时期武术外交通过“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中国”的形象。从负责人大国角度阐述是2008年以来,中国武术外交实施主体日益多元化,武术外交平台也不断增多,这时期的武术外交充分展现了大国气派和担当的形象。
最后概括为新中国武术外交充分展现了国家形象,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不断发展。
19. 【英国在北美及印度的殖民扩张】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是英国急剧变动的时代,其在殖民扩张和对外战略方面表现为重大调整和转换。虽然英国在欧洲以外地区从事殖民扩张始于16世纪后半叶,但英国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取得重大进展的殖民开拓和商业扩张则始于17世纪。从17世纪开始,英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到17世纪中期,英格兰人口达到530万,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总数也达到240万,英格兰和威尔士在1520—1690年人口增加了近120%,但在大约1603—1750年增加人口则少于60%。随着移民者在北美大陆垦殖活动的成功开展,大量英国移民不断地远道而来。1621年11月,一艘名为“鸿运号”移民船带来35名乘客;1622年5月底,“麻雀号”移民船带来7个定居者,之后逐渐有更多的移民大军加入到殖民者的行列,主动移民逐渐取代被动移民而成为主力。
——摘编自王中宝、洪霞《从被动移民到主动移民——17世纪上半叶英国对北美移民的动因》
材料二 18世纪80—90年代,包括总督在内的英国高级官员在印度创办宗教学院、梵文学院,传教士们努力创建印度最早的英语教育以完成“文明使命”。1813年,议会还在续订公司特许状的法令中要求公司致力于“传入有用的知识和宗教以及道德的改进”,要求每年必须拨出一定款项用于印度文学与文化的“复兴”,以及向印度人介绍科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议会和政府在逐步接管印度统治权的过程中,总督们大力推行各项改革措施,竭力将英国式“文明福音”带给南亚次大陆,1823年东印度公司按照议会要求成立了“公共教育委员会”。英国人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推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拉进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
——摘编自张本英《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英国在北美殖民扩张的原因,指出这一时期英国在对外殖民扩张方面出现“重大调整和转换”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进行“文明使命”的表现,并结合材料评价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扩张行为。
【答案】(1)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国内人口的增加;英国在北美殖民垦殖活动的顺利开展;教派争端和宗教迫害导致民众前往新大陆。(答出两点即可)
表现:英国殖民方式由被动殖民走向主动殖民;从直接掠夺转向商业垦殖。(答出一点即可)
(2)表现:创办教育机构;进行文学与文化“复兴”介绍科学知识;传播基督教及其伦理。(答出两点,三点)评价:客观上有利于印度文化、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答出一点即可)实质上服务于英国殖民侵略印度的需要;推动了亚洲殖民体系的形成。(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世纪(英国)。原因:由材料一“从17世纪开始,英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可得出:英国国内人口的增加;“随着移民者在北美大陆垦殖活动的成功开展,大量英国移民不断地远道而来。”可得出:英国在北美殖民垦殖活动的顺利开展;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派争端和宗教迫害导致民众前往新大陆。表现:由材料一“之后逐渐有更多的移民大军加入到殖民者的行列,主动移民逐渐取代被动移民而成为主力。”可得出:英国殖民方式由被动殖民走向主动殖民;“虽然英国在欧洲以外地区从事殖民扩张始于16世纪后半叶,但英国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取得重大进展的殖民开拓和商业扩张则始于17世纪。”可得出:从直接掠夺转向商业垦殖。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世界)。表现:由材料二“18世纪80—90年代,包括总督在内的英国高级官员在印度创办宗教学院、梵文学院”可得出:创办教育机构;“1813年,议会还在续订公司特许状的法令中要求公司致力于传入有用的知识和宗教以及道德的改进,要求每年必须拨出一定款项用于印度文学与文化的复兴,以及向印度人介绍科学知识。”可得出:进行文学与文化“复兴”介绍科学知识;由材料二“19世纪上半期,英国议会和政府在逐步接管印度统治权的过程中,总督们大力推行各项改革措施,竭力将英国式‘文明福音’带给南亚次大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传播基督教及其伦理。评价: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可得出:客观上有利于印度文化、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服务于英国殖民侵略印度的需要;推动了亚洲殖民体系的形成。湖北省高三12月联考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先秦有思想家对“天子”的内涵进行了重新阐释,“天子”由三代礼法秩序规定的制礼作乐的王者的专称,变为每个人都是天之所子;天不是一人之父,而是“众父父”。这一阐释( )
A. 适应了诸侯争霸需要 B. 蕴含了一定的人本思想
C. 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 D. 迎合了礼崩乐坏的趋势
2.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叙传》中指责《史记》将汉史“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所以他将《高帝纪》作为开篇,陈涉、项羽分别由世家、本纪降为传。这一史学编撰的变化反映出( )
A. 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 B. 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
C. 史学政治功能日益扩大 D. 官修史书体裁进行了变革
3. 唐德宗时,回鹘曾因助唐平史朝义之乱,便恃功“不修蕃臣礼”。贞元四年(788年),唐德宗许咸安公主与之,回鹘可汗“礼甚恭”,并说“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这一变化说明唐代( )
A. 加强了对回鹘地区的管理 B. 天下共主的局面促成国家大一统
C. 注重与周边民族的交流 D. 少数民族政权威胁中原王朝统治
4. 南宋大多数时期,枢密院处于宰相的控制之下,“至开禧(宋宁宗年号,1205—1207年),以宰臣兼使,遂为永制”。据统计,在南宋王朝的150多年的时间内,三省长官和枢密使连续不兼职的时间仅十五六年。这一调整( )
A. 解决了严重的冗官冗费问题 B. 反映出专制皇权统治的衰落
C. 有利于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 D. 是重文轻武政策破产的标志
5. 19世纪初,洋钱在中国普遍用于缴纳赋税、日常开支、书画金石交易、金融流通等领域。1822年,朝廷饬令广东督抚与海关监督严行查禁白银出洋。这一消息传到江南,被演变为官方禁用洋钱谣言,洋钱价格随之大跌。这一现象( )
A. 中外民间贸易仍有发展 B. 外来货币干扰中国商品市场
C. 民间贸易冲击清廷统治 D. 闭关自守政策已被朝廷放弃
6.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向广东地方官员施加压力,迫使他们颁布告示允许华人出洋。《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确认了华人出洋的合法性,并对《大清律例》进行了修改。这表明当时( )
A.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 英法侵华促进了中国现代化
C. 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 政府缺乏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7. 1896年5月,总理衙门奏准《严定教案处分章程》,开宗明义地写道:“传教既载在条约,则地方官均有保护之责。每遇教案,各国使臣援约相待,迹近要挟,几于无可收拾……若非严定章程,不足以示惩儆。”这一章程的制定( )
A. 缓和中外之间的关系 B. 增强地方政府责任感
C. 瓦解民间的抵抗意志 D. 激化基层社会矛盾
8. 1912年年底,民国政府初步拟订《商会法》草案,准备取消原有的各省商务总会,遭到当时商界的反对。1914年正式颁布的《商会法》仍规定取消各省商务总会,后由于商会和商界的坚决抵制,民国政府最后不得不作出让步。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
A 实业救国思想深入 B. 临时政府政策受到抵制
C. 资产阶级的权利意识 D. 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9. 如表所示为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公债发行情况(单位:元)。这些债券的顺利发行( )
债券名称 发行时间 发行定额 利率 偿还期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期革命战争公债 1932年7月 60万 年息1分 半年
湘鄂赣省短期公债 1932年12月 5万 年息1分 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 1933年7月1日 15万 年息1分 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赣省收买谷子期票 1934年4月 4万 无息 4个月
A. 冲击了国统区的金融秩序 B. 保证了根据地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C. 解决了根据地生产的困难 D. 体现出苏区群众对红色政权的支持
10. 如表所示为1988-199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管理制度改革的文件及内容。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当时( )
时间 法律法规文件 改革内容
1988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规定》 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1992年 《国务院批转经贸部、国务院生产办关于赋予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有关意见的通知》 赋予大中型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
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修订) 以国际通用的《协调制度》为基础编制税则目录;自主降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拉开 B. 改革开放决策正在深入推进
C. 中国在为加入世贸组织进行准备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1. 有学者指出,“正是希罗多德,第一次广泛地讲述了真正的东方故事,并且在把东方的故事和传奇传播到西方、传播给我们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6世纪中期,更多的希腊旅行家对古代东方诸文明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据此可知,当时的希腊文明( )
A. 注重周边交往 B. 源于东方文化
C. 在交流中发展 D. 具有多元特征
12. 从11世纪后期起,意大利的城市普遍开始通过选举产生市政长官,他们被称为“执政官”。米兰和热那亚分别在1094年和1099年选举了自己的执政官。在其后的30年里,意大利的自治城市都选举了自己的执政官。这一政治治理形式( )
A. 延续了罗马共和国的管理模式 B. 迎合了资本主义萌芽要求
C. 汇集了亚非文明古国政治经验 D. 孕育了近代政治文明要素
13. 马克思对启蒙思想有一段评述:“作为纯粹观念,平等和自由仅仅是交换价值的交换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在法律的、政治的、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平等和自由不过是另一次方上的这种基础而已。”马克思的这段评述( )
A.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B. 仅涉及政治性理念
C. 肯定了理性的永恒价值 D.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
14. 1920年,英国政府在伦敦市中心的白厅街道上建立起“世界大战死难者纪念碑”,碑身上刻有“献给光荣的战死者”铭文。战后,英国政府在每一个乡村都建立了无名战士墓碑和战争纪念馆。英国政府这一举措( )
A. 利于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 B. 反思了一战的战争罪责
C. 旨在培育国人的和平观念 D. 维护了世界的和平发展
15. 如表所示为1947-1979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七轮多边贸易谈判国家及主要议题。这可用来说明关贸总协定( )
届次 谈判时间 参加国家/个 主要议题
1 1947.4-1947.10 23 关税减让
2 1949.4-1949.10 33 关税减让
3 1950.9-1951.4 39 关税减让
4 19561-1956.5 28 关税减让
5 1960.9-1962.7 45 关税减让
6 1964.5-1967.6 54 关税减让、反倾销
7 1973.9-1979.4 102 关税减让、非关税壁垒
A. 消除了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 B.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 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D. 致力于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中国古代岭南移民】
材料一 秦始皇曾派几十万大军南征岭南,积数年之功,攻破岭南。这些遣戍的秦兵,除去伤亡者以外,基本上都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到秦二世时,又应南海尉赵佗“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之请,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以便与留守士兵组成家庭,繁衍后代。秦始皇在岭南并入帝国版图的同一年,即“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即岭南)……以适遣戍”。这批遣戍的人数大约为50万。汉朝的典章制度多袭秦制,一些在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斗中的失败者,也往往被发配到岭南。
——摘编自段塔丽《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
材料二 明代祝允明记载,“(广东)惠州壤邻汀赣,奸民实繁”,指的是流民众多。嘉靖年间,永安县(今紫金县)山谷中多良田,流民杂居,迁入者多自江西、福建来,也有从潮、惠诸县迁来的。和平县建县时,有自福建来者,操客家音;也有自江西来者,操水源音;由此构成和平县的两大方言。万历年间,博罗县有来自本省的客家人迁入,也有来自闽漳的移民。粤北地区的外地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和江西,福建的来自客家人居住之汀州,江西的则是来自毗邻粤北的赣南。以闽汀客家人为主的移民自宋末元初大量迁入以后,形成了广东梅县一带最早的客家人居住区;明代闽汀人和赣南人继续迁入梅县,赣南人遂融入客家人之中。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岭南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相比,明代岭南移民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17. 【维新变法与近代报刊】
材料一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在追述《中外公报》之缘起时所说,“甲午丧师之后,国人敌忾心颇盛,而最初着手之事业则欲办图书馆及报馆”,一时间“行省报馆如鲫”。纵观戊戌维新时期创办的报刊,无一不以“救亡图存”相标榜,翻开这一时期新兴报刊之政论,哪一篇不以民族危亡相砥砺?“哀哀长鸣,血泪盈简”,《湘报》就是一例。诸如“大危可危”“大局日危”“俄占金州”“日人要挟”“德人又索地”等这类题目的报道,几乎天天都有。
——摘编自徐柳凡等《戊戌维新时期报刊勃兴之原因及其特点》
材料二
报名 创刊年份 创办人 报刊宗旨
《湘报》 1898 熊希龄、粱启超、唐才常谭嗣同 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
《湘学新报》 1896 江标 思以体用赅贯之学,导湘人士
《清议报》 1898 梁启超等 发明东亚学术以保存亚粹
——摘编自刘斌《嬗变与转型——晚清启蒙运动与报刊现代化互动关系透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维新时期创办报刊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运动时期报刊创办的特征,并分析维新派以创办报刊为主进行思想启蒙的原因。
18. 【新中国武术外交】
材料
历程 阶段特征
人民外交时期 (1949-1978年) 武术外交的第一个对象是越南,以中越两国元首外交为开端,以人民外交形式实现;1974年中国武术代表团访问美国是影响重大的外交事件。
对外宣传时期 (1978--2008年) 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武术比赛;组织了大量国际武术教练员、截判员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国际武术技术骨干1广泛开展武术对外交流和援助教学;建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等重大国际武术组织。
公共外交时期 (2008年至今) 武术外交的实施主体多元化,除国家体育总局以外,外交部、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侨办、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国家部委,半官方机构以及各地市外事部门等都开展了大量的武术外交活动。
——据薛军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武术外交:历程、经验与启示》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的武术外交”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9. 【英国在北美及印度的殖民扩张】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是英国急剧变动的时代,其在殖民扩张和对外战略方面表现为重大调整和转换。虽然英国在欧洲以外地区从事殖民扩张始于16世纪后半叶,但英国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取得重大进展的殖民开拓和商业扩张则始于17世纪。从17世纪开始,英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到17世纪中期,英格兰人口达到530万,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总数也达到240万,英格兰和威尔士在1520—1690年人口增加了近120%,但在大约1603—1750年增加人口则少于60%。随着移民者在北美大陆垦殖活动的成功开展,大量英国移民不断地远道而来。1621年11月,一艘名为“鸿运号”移民船带来35名乘客;1622年5月底,“麻雀号”移民船带来7个定居者,之后逐渐有更多的移民大军加入到殖民者的行列,主动移民逐渐取代被动移民而成为主力。
——摘编自王中宝、洪霞《从被动移民到主动移民——17世纪上半叶英国对北美移民的动因》
材料二 18世纪80—90年代,包括总督在内的英国高级官员在印度创办宗教学院、梵文学院,传教士们努力创建印度最早的英语教育以完成“文明使命”。1813年,议会还在续订公司特许状的法令中要求公司致力于“传入有用的知识和宗教以及道德的改进”,要求每年必须拨出一定款项用于印度文学与文化的“复兴”,以及向印度人介绍科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议会和政府在逐步接管印度统治权的过程中,总督们大力推行各项改革措施,竭力将英国式“文明福音”带给南亚次大陆,1823年东印度公司按照议会要求成立了“公共教育委员会”。英国人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推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拉进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
——摘编自张本英《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英国在北美殖民扩张的原因,指出这一时期英国在对外殖民扩张方面出现“重大调整和转换”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进行“文明使命”的表现,并结合材料评价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扩张行为。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