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共同体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2024-1麓山共同体高二12月学情检测试卷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 时量: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 下表呈现了不同遗址的考古发现。这些发现反映了当时( )
湖南城头山文化遗址 发现距今约七八千年丰富的稻谷遗存
浙江河姆渡遗址 普遍发现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有20厘米至50厘米
广州黄埔甘草岭遗址 发现4800年前的水稻和小米
河北磁山遗址 发现大量贮存粮食的窖实
A. 水稻种植区域广泛 B. 农业技术水平较高
C. 农业文明得到发展 D. 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材料显示多个遗址都出现粮食遗存,且在河北磁山遗址中发现大量贮存粮食的窖穴,说明农业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仅凭表中四处遗址发现,不能说明“区域广泛”,排除A项;表中未涉及农业技术发展情况,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早期国家的标志有贫富分化、阶级、文字、礼制等,材料未涉及早期国家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 西周初年,统治者对古帝王之后以及夏商王朝宗室后裔褒封,本质上是原为“西土之人”的周族入主中原后,对三皇五帝以来的古史体系及其文化传统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强调新兴西周王朝是一脉相袭,直接承继三皇、五帝、夏和商王朝。西周统治者此举意在( )
A. 推动区域文化的交流认同 B. 彰显天下共主的合法地位
C. 缓解商代移民的不满情绪 D. 增强各族的家国一体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西周统治者褒封古帝王之后以及夏商王朝宗室后裔,是为了对三皇五帝以来的古史体系及其文化传统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加强对西周政权的认同,彰显天下共主的合法地位,B项正确;推动文化交流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不只是涉及商代移民,所以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古帝王之后以及夏商王朝宗室后裔”,不是“各族”,排除D项。故选B项。
3. 汉画像石中描绘力士斗兽的题材有很多,如图画面有一力士,仰面跨步挥臂,牛怒目弓背,以角前抵,画面右侧一狮被力士击败而逃。这类画像石(  )
A. 印证铁犁牛耕的推广 B. 体现了崇尚勇武的时代风貌
C. 凸显社会矛盾的尖锐 D. 展现了注重意境的绘画风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材料中的画像石描绘了力士挥臂挡住了狂奔而来的牛,另有一狮被力士击败,这类斗兽画像石在汉代有很多,体现尚武的社会风气,B项正确;材料中出现的牛为斗牛,不能说明其用于农耕,排除A项;画像石描绘了力士斗兽的场景,没有涉及社会矛盾的问题,排除C项;画像石的描绘生动形象,没有体现对意境的重视,注重意境是文人画,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东晋葛洪《抱朴子》之《审举篇》是一篇探讨选官制度的颇有价值的文章,文中提及:“秀孝皆宜如旧试经答策”“今孝廉必试经无脱谬,而秀才必对策无失指,则亦不得暗蔽也……假令不能必尽得贤能,要必愈於了不试也。”这一见解( )
A. 在一定程度上与唐代科举制体现的精神一致 B. 强调察举制有利于公平竞争
C. 彰显了选官制度的革新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 肯定了确立察举制的合理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引文大意是:假如现在孝廉必须测试经典,看有没有脱漏错误,而秀才必须回答策问,看有没有失掉主旨,那么他们也就不是愚昧无知了。即使不一定得到的都是贤能者,总要比完全不考试强多了。可见葛洪《审举篇》认为严格的考试势在必行,这虽未必尽得贤能,但不考试弊端更大。这与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主张一致,A项正确;葛洪批评汉代后期察举制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并非肯定察举制的积极作用,排除B项、D项;葛洪主张采取考试方法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与“扩大统治基础”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A项。
5. 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中写道:“两税制乃用钱纳税,实乃妨农而利商。史载:‘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纳税人以所供非所业,必将增价以买所无,减价以售所有,使豪家大商得益,而农民日困。当时如无钱币,则可代实物。但物与钱的比例并不固定,时有涨落。”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 使农民面临双重剥削 B. 增加了政府财赋收入
C.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 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在实施中被迫改货币计征为折纳实物,再由题干材料信息“但物与钱的比例并不固定,时有涨落。”可知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交纳税钱,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使农民面临双重剥削,A项正确;因“增加政府财赋收入”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两税法的实施使农民面临双重剥削”不一致,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实施两税法并没有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6. 宋神宗年间,登州发生一件阿云谋杀亲夫未遂案。案子报上朝廷后,司马光、审刑院等认为,阿云谋杀亲夫,罪大恶极,按《宋刑统》应该处死。王安石、许遵等主张按“谋杀已伤,按问欲举,自首,从谋杀减二等论来断案,减免罪行。在仔细权衡后,宋神宗最终支持王安石意见,为阿云减刑。这反映出当时( )
A. 政治斗争影响案件审理 B. 君主专制乾纲独断
C. 律令儒学化的趋势加强 D. 政治风气因循守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司马光、审刑院等认为,阿云谋杀亲夫,罪大恶极……王安石、许遵等主张”,说明此时朝堂之上存在斗争,且对案件的审判产生了影响,A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政治斗争对案件的影响,并不是君主专制乾纲独断,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律令儒学化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政治斗争的影响,并未提及政治风气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7. 1890年在筹建铁厂选址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曾说:“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考量多方因素后,张之洞将铁厂定址于汉阳(如下图所示)。汉阳铁厂的选址折射出当时( )
A. 官场腐败阻碍洋务运动开展 B. 汉阳成为洋务运动中心
C. 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区域发展 D. 近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以看出,武昌是总督住所所在,张之洞时任湖广总督,铁厂选址在远离铁矿和煤矿却临近武昌的汉阳,可知其选址的主要考虑是便于官府监管控制,管理政企不分,不符合现代管理趋势,且会提高成本,因而从侧面反映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复杂境遇和坎坷路途,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场腐败的信息,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项。
8. 美国学者韩丁在长篇纪实文学《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高度赞誉一份20世纪40年代的红色文献,称其在中国内战时,恰如《黑奴解放宣言》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据此推断,该“红色文献”( )
A. 见证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B. 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C. 承认并限制封建剥削和债务
D. 废除了中国农村土地私有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根据20世纪40年代、中国内战、红色文献、《黑奴解放宣言》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出,该文献为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与之相符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这一改革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有利于赢得解放战争胜利,早日结束内战,B项正确;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判断,该内容并不是在抗战时期,也不是双减双交政策,排除C项;土地改革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
9.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同年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国民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国民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
A.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B. 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已经实现
C. 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D. 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实现关税自主,这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D项正确;近代中国综合国力较弱,这些条约的签订难以扭转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排除A项;依据所学,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排除B项;1928年中国没有进行对外战争,史实上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各版护照上的文字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如表中护照文字的变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 )
1949年单页版、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1980年版将1975年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A. 多边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B. 中国外交方针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C. 中国外交注重观念更新 D. 以发展与大国的外交关系为重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各版护照上的文字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可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外交侧重等也有所不同,体现了中国外交注重观念更新,C项正确;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成就,而不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排除A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中国的外交方针,不会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排除B项;“以发展与大国的外交关系为重心”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某学者指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创的全球经济大交流促进了拉美“两种生产”的相对协调发展,欧洲殖民者为开拓殖民地,源源不断从欧洲本土运去了小麦、大麦等农作物,炼铁、制糖等技术……如果没有来自欧、亚、非、澳等各地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输入,拉美经济不可能在第三世界处于相对领先地位。该学者意在表明( )
A. 哥伦布对美洲社会有双重影响 B. 全球经济大交流始于哥伦布时代
C. 拉美发展得益于全球经济互动 D. 拉美文化因殖民因素具有多元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世界)。根据材料“从欧洲本土运去了小麦、大麦等农作物,炼铁、制糖等技术”“欧、亚、非、澳等各地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输入”可知,该学者强调拉美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欧洲殖民者带去的各种物种、技术和世界其他地区输入的文明。这也是全球经济交流互动的结果,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并不仅限于哥伦布对美洲的影响,排除A项;全球经济大交流始于哥伦布时代,与材料描述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虽强调了外来文明对拉美经济的影响,但并未凸显拉美文化的多元性,且D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至尊法案》规定:“国王陛下,他的后嗣与继承者,应被拥立、承认和被称为英格三教会在尘世唯一的至尊领袖”。1535年英国又颁布《叛逆法》,规定蓄意侵犯国王的尊严与称号,把国王看做教会分裂者或暴君的人均为叛逆罪,将处以极刑。这些法律文件( )
A. 有效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B. 确立了议会政治中心地位
C. 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D. 推动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英国议会通过一系列法律文件,强化英国国王在教会和世俗生活中的权威,增强了英国的民族意识,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D项正确;有效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与“把国王看做教会分裂者或暴君的人均为叛逆罪,将处以极刑”等不符,排除A项;直到17世纪后期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国才确立了议会的政治中心地位,排除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直到1688年才取得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
13. 下面为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人为单位),对该示意图分析合理的是
A. 19世纪初伦敦城市化快速发展得益于重商主义推行
B. 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促进纽约城市化
C. 伦数、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是国家人口政策的反映
D. 1842年(南京条约》上海开埠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80年代美国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纽约的城市化,故选B;19世纪初伦敦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工业革命,排除A;伦敦、纽约和上海城市人口的变化都是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而非人口政策,排除C;由图示可以看出,纽约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在1890年以后,明显不是由于《南京条约》的影响,排除D。
14. 斯大林执政时期,机器拖拉机站不仅为集体农庄提供技术服务,更是直接管理农庄计划的领导者、组织农庄执行指令性计划的直接监督者。到了1958年,机器拖拉机站陆续改组为技术修理站,并由此逐渐过渡到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机器拖拉机站的改组( )
A. 打破了农村计划经济体制 B. 取消了农庄的指令性计划
C.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D. 加速了农庄的市场化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年(苏联)。根据材料“到了1958年,机器拖拉机站陆续改组为技术修理站,并由此逐渐过渡到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结合所学可知,苏共中央认为原有机器拖拉机站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集体农庄生产发展的需求,并且开始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开始改组机器拖拉机站。这一改革体现了苏联利用经济手段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C项正确;这一改革只是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农村仍是计划经济体制,并未加速农庄的市场化转型,排除A、D项;机器拖拉机站的改组只是减少了农庄的指令性计划,并未取消,排除B项。故选C项。
15. 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美国主要大型公司的形成过程。这反映了美国( )
部门 公司 并购发生年份 并购公司数目 被并购产量占总产量比例
烟草 美国烟草 1890-1904年 150家 90%
橡胶 美国橡胶 1892年 12家 50%
石油冶炼 美乎石油 1880年 400家 84%
打字机 联合打字机 1892年 5家 75%
糖业 美国炼糖 1893年 55家 70%-90%
A. 民主政治体制遭到严重破坏 B. 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根本性突破
C. 生产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化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质的调整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世纪美国在烟草、橡胶、石油、打字机、糖业等方面,出现了大面积并购现象,反映的是资本和生产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的建立,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根本突破”表述错误,排除B项;垄断组织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
16. 经历经济大萧条和二战的冲击,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到20世纪50年代,逐步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据此可知,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
A. 旨在保障贫困人员生活 B.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C. 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负担 D. 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根据材料“经历经济大萧条和二战的冲击、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可知,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项正确;据材料“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可知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目的不只是保障贫困人员生活,排除A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负担,排除C项;D项“确保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辜榷(今译独占)专利之事,为斯密氏(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所深恶,诚哉其足恶也。然而有时以通国公利而论,专之愈于不专。此如创机著书诸事,各国例许专利,非不知专利之致不平也,然不专利则无以奖劝激励。人莫之为,而国家所失滋多,故宁许之。
——1901年严复
材料二 美国允许中国人将其创制之物在美国领取专利牌照云云,此时中国人岂有能创制新机在美国设厂者?不过籍此饵我允保护美人专利耳,真愚我也。所谓保护者,即禁我仿效之谓也。现中国各省局厂仿用外洋新机,仿造专利机件不少,且正欲各处推广制造以挽权利。此款一经允许,各国无不援照此约。一经批准之后,各国洋人纷纷赴南北洋挂号,我不能拒,则不独中国将来不能仿效新机新法,永远不能振兴制造,即现有之各省制造各局枪弹炮药各厂仿效外洋新法新机者,必须立即停工,中国受害实非浅鲜。……若准保护美国专利牌照,是自塞其智慧。
——1903年张之洞针对中美商约谈判给中国谈判代表的电文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严复与张之洞关于专利保护的不同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严复与张之洞有关专利保护的主张。
【答案】(1)主张:严复主张对于机器创制、著书,要实行专利保护制度;(意思相近即可)张之洞主张不对外国人的专利实行保护。
(2)评析: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严复主张实行专利保护,认为其可以鼓励技术发明,严复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从长远来看,专利保护有利于增强国家发展潜力。基于保护国家利权、发展民族工业及推行“新政”的需要,张之洞提出不对外国人的专利进行保护,其看法也有一定道理。两人关于专利保护的主张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救亡图存、推动近代化的探索,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专利制度的推行难以有效。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主张:根据材料“此如创机著书诸事,各国例许专利,非不知专利之致不平也,然不专利则无以奖劝激励”可知,严复主张对于机器创制、著书,要实行专利保护制度;根据材料“若准保护美国专利牌照,是自塞其智慧”可知,张之洞主张不对外国人的专利实行保护。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评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背景看,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从保护专利的进步性看,严复主张实行专利保护,认为其可以鼓励技术发明,严复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从长远来看,专利保护有利于增强国家发展潜力。基于保护国家利权、发展民族工业及推行“新政”的需要。从张之洞对于列强依托专利制度对中国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可以看出,张之洞提出不对外国人的专利进行保护,其看法也有一定道理。综合分析,两人关于专利保护的主张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救亡图存、推动近代化的探索,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专利制度的推行难以有效。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乡村启蒙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化不仅受到理学家重视,而且也成为乡村稳定的基本。乡村社会出现的阶层多元化、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趋势,不同利益主体在资源占有、话语权方面的差异使得政府的同一政策不可能对所有群体形成相同效应。在宋代,县衙作为国家权力的末梢,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甲制度实施后,都保成为宋代乡村官方治理中重要一环。宋代宗族组织的行政化和组织化使其在乡村拥有一定影响力,乡村精英架构在专制国家和普通民众之间,扮演着上下沟通的连接枢纽作用和社会控制作用的社会角色。他们在宗族复兴、乡约治理、慈善救济、兴学教化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文兵《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宋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材料二 乡镇是美国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随着美国经济发展,州或县没有办法提供完全的公共服务,因此就只有把这些权力下放给镇,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逐渐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县作为区域内范围较大的地方政府单位,对县域内其他政府单位有协调作用,但乡镇在职权范围内不受县的直接干预。美国乡镇设有自己的行政机构,行政委员每年由该镇居民选举产生。凡涉及该地区公共利益的一切议案都须经过全体公民的投票表决来确定和实施,包括建设道路、学校、商场、济贫院、公共卫生等,每一个公民都有权以平等的身份参加乡镇会议以决定与自己利益相关政策的讨论和决策。
——摘编自王玉龙《美国乡镇建制及运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治模式形成的背景,并说明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宋代乡治模式与近代美国基层治理模式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美乡村治理的共同价值。
【答案】(1)背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和土地兼并冲击了传统治理模式;教育及科举制发展;理学思想产生并传播;原有单一的乡里制存在弊端。(任答四点即可)
特点:治理主体多样化;治理方式多元化;官治与自治相结合;道德教化为主导;统合基层诸事务。(任答三点即可)
(2)不同之处:宋代是人治、专制;美国是民主、法治;宋代是半自治,美国是分层治理,以乡镇为基层单位,高度自治;二者时代不同,前者属古代,后者属近代,(任答三点即可)
共同价值: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化;有利于调动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 宋代乡村启蒙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化不仅受到理学家重视”“乡村社会出现的阶层多元化、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趋势”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和土地兼并冲击传统治理模式、教育及科举制的发展、理学思想产生并传播及原有单一的乡里制存在弊端等角度进行分析。特点:从材料中治理的主体来看,治理主体多样化;从材料中治理的方式来看,治理方式多元化;从材料中官方及地方的管理来看,官治与自治相结合;从材料中治理的内容来看,道德教化为主导和统合基层诸事务。
【小问2详解】
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乡村精英架构在专制国家和普通民众之间,扮演着上下沟通的连接枢纽作用和社会控制作用的社会角色”可知,宋代是人治、专制;根据材料“每一个公民都有权以平等的身份参加乡镇会议以决定与自己利益相关政策的讨论和决策”可知,美国是民主、法治;宋代是半自治,美国是分层治理,以乡镇为基层单位,高度自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时代不同,前者属古代,后者属近代。共同价值: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化及有利于调动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等角度进行分析。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厘金中的商税完全出自华商,且在实际征收中税率不限于1%,有的高达20%以上。
请指出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对其进行解读。
【答案】趋势:19世纪60—70年代,厘金和关税收入超越田赋,成为清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来源。解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使得清政府财政支出剧增,田赋难以满足,需要另辟财源;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同时中国原材料出口增加,导致关税大量增加。洋务运动和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也推动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厘金收入也不断增加,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分别解读田赋、关税与厘金)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产物,财政收入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关税收入增加折射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化色彩,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厘金的征收是清政府镇压革命的需要,而且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得出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如据图表信息可知,19世纪60—70年代,厘金和关税收入超越田赋,成为清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来源。其次,结合时代背景从背景、影响、认识等方面对材料现象进行解读,如背景和表现方面,根据材料时间“1851—1874”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使得清政府财政支出剧增,田赋难以满足,需要另辟财源;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同时中国原材料出口增加,导致关税大量增加;洋务运动和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也推动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厘金收入也不断增加,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认识方面,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产物,财政收入增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关税收入增加折射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化色彩,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厘金的征收是清政府镇压革命的需要,而且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023-2024-1麓山共同体高二12月学情检测试卷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 时量: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1. 下表呈现了不同遗址的考古发现。这些发现反映了当时( )
湖南城头山文化遗址 发现距今约七八千年丰富的稻谷遗存
浙江河姆渡遗址 普遍发现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有20厘米至50厘米
广州黄埔甘草岭遗址 发现4800年前的水稻和小米
河北磁山遗址 发现大量贮存粮食的窖实
A. 水稻种植区域广泛 B. 农业技术水平较高
C. 农业文明得到发展 D. 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2. 西周初年,统治者对古帝王之后以及夏商王朝宗室后裔褒封,本质上是原为“西土之人”的周族入主中原后,对三皇五帝以来的古史体系及其文化传统的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强调新兴西周王朝是一脉相袭,直接承继三皇、五帝、夏和商王朝。西周统治者此举意在( )
A. 推动区域文化的交流认同 B. 彰显天下共主的合法地位
C. 缓解商代移民的不满情绪 D. 增强各族的家国一体观念
3. 汉画像石中描绘力士斗兽的题材有很多,如图画面有一力士,仰面跨步挥臂,牛怒目弓背,以角前抵,画面右侧一狮被力士击败而逃。这类画像石(  )
A. 印证铁犁牛耕的推广 B. 体现了崇尚勇武的时代风貌
C. 凸显社会矛盾尖锐 D. 展现了注重意境的绘画风格
4. 东晋葛洪《抱朴子》之《审举篇》是一篇探讨选官制度的颇有价值的文章,文中提及:“秀孝皆宜如旧试经答策”“今孝廉必试经无脱谬,而秀才必对策无失指,则亦不得暗蔽也……假令不能必尽得贤能,要必愈於了不试也。”这一见解( )
A. 在一定程度上与唐代科举制体现的精神一致 B. 强调察举制有利于公平竞争
C. 彰显了选官制度的革新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 肯定了确立察举制的合理性
5. 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中写道:“两税制乃用钱纳税,实乃妨农而利商。史载:‘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纳税人以所供非所业,必将增价以买所无,减价以售所有,使豪家大商得益,而农民日困。当时如无钱币,则可代实物。但物与钱的比例并不固定,时有涨落。”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 使农民面临双重剥削 B. 增加了政府财赋收入
C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 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6. 宋神宗年间,登州发生一件阿云谋杀亲夫未遂案。案子报上朝廷后,司马光、审刑院等认为,阿云谋杀亲夫,罪大恶极,按《宋刑统》应该处死。王安石、许遵等主张按“谋杀已伤,按问欲举,自首,从谋杀减二等论来断案,减免罪行。在仔细权衡后,宋神宗最终支持王安石的意见,为阿云减刑。这反映出当时( )
A. 政治斗争影响案件审理 B. 君主专制乾纲独断
C. 律令儒学化的趋势加强 D. 政治风气因循守旧
7. 1890年在筹建铁厂选址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曾说:“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考量多方因素后,张之洞将铁厂定址于汉阳(如下图所示)。汉阳铁厂的选址折射出当时( )
A. 官场腐败阻碍洋务运动开展 B. 汉阳成为洋务运动中心
C. 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区域发展 D. 近代化进程的艰难曲折
8. 美国学者韩丁在长篇纪实文学《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高度赞誉一份20世纪40年代的红色文献,称其在中国内战时,恰如《黑奴解放宣言》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据此推断,该“红色文献”( )
A. 见证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B. 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C. 承认并限制封建剥削和债务
D. 废除了中国农村土地私有制
9.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了对外宣言,要求同各国重订新约;同年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国民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国民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
A.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 B. 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已经实现
C. 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 D. 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10.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各版护照上的文字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如表中护照文字的变迁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 )
1949年单页版、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1980年版将1975年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A. 多边外交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B. 中国外交方针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C. 中国外交注重观念更新 D. 以发展与大国的外交关系为重心
11. 某学者指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创的全球经济大交流促进了拉美“两种生产”的相对协调发展,欧洲殖民者为开拓殖民地,源源不断从欧洲本土运去了小麦、大麦等农作物,炼铁、制糖等技术……如果没有来自欧、亚、非、澳等各地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输入,拉美经济不可能在第三世界处于相对领先地位。该学者意在表明( )
A. 哥伦布对美洲社会有双重影响 B. 全球经济大交流始于哥伦布时代
C. 拉美发展得益于全球经济互动 D. 拉美文化因殖民因素具有多元化
12.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至尊法案》规定:“国王陛下,他的后嗣与继承者,应被拥立、承认和被称为英格三教会在尘世唯一的至尊领袖”。1535年英国又颁布《叛逆法》,规定蓄意侵犯国王的尊严与称号,把国王看做教会分裂者或暴君的人均为叛逆罪,将处以极刑。这些法律文件( )
A. 有效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B. 确立了议会政治中心地位
C. 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 推动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13. 下面为伦敦、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以千人为单位),对该示意图分析合理的是
A. 19世纪初伦敦城市化快速发展得益于重商主义推行
B 19世纪8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迅猛发展促进纽约城市化
C. 伦数、纽约、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示意图是国家人口政策的反映
D. 1842年(南京条约》上海开埠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14. 斯大林执政时期,机器拖拉机站不仅为集体农庄提供技术服务,更是直接管理农庄计划的领导者、组织农庄执行指令性计划的直接监督者。到了1958年,机器拖拉机站陆续改组为技术修理站,并由此逐渐过渡到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机器拖拉机站的改组( )
A. 打破了农村计划经济体制 B. 取消了农庄的指令性计划
C.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D. 加速了农庄的市场化转型
15. 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美国主要大型公司的形成过程。这反映了美国( )
部门 公司 并购发生年份 并购公司数目 被并购产量占总产量比例
烟草 美国烟草 1890-1904年 150家 90%
橡胶 美国橡胶 1892年 12家 50%
石油冶炼 美乎石油 1880年 400家 84%
打字机 联合打字机 1892年 5家 75%
糖业 美国炼糖 1893年 55家 70%-90%
A. 民主政治体制遭到严重破坏 B. 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根本性突破
C. 生产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化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质的调整
16. 经历经济大萧条和二战的冲击,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到20世纪50年代,逐步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据此可知,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
A. 旨在保障贫困人员生活 B. 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C. 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负担 D. 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辜榷(今译独占)专利之事,为斯密氏(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所深恶,诚哉其足恶也。然而有时以通国公利而论,专之愈于不专。此如创机著书诸事,各国例许专利,非不知专利之致不平也,然不专利则无以奖劝激励。人莫之为,而国家所失滋多,故宁许之。
——1901年严复
材料二 美国允许中国人将其创制之物在美国领取专利牌照云云,此时中国人岂有能创制新机在美国设厂者?不过籍此饵我允保护美人专利耳,真愚我也。所谓保护者,即禁我仿效之谓也。现中国各省局厂仿用外洋新机,仿造专利机件不少,且正欲各处推广制造以挽权利。此款一经允许,各国无不援照此约。一经批准之后,各国洋人纷纷赴南北洋挂号,我不能拒,则不独中国将来不能仿效新机新法,永远不能振兴制造,即现有之各省制造各局枪弹炮药各厂仿效外洋新法新机者,必须立即停工,中国受害实非浅鲜。……若准保护美国专利牌照,是自塞其智慧。
——1903年张之洞针对中美商约谈判给中国谈判代表的电文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严复与张之洞关于专利保护的不同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严复与张之洞有关专利保护主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乡村启蒙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化不仅受到理学家重视,而且也成为乡村稳定的基本。乡村社会出现的阶层多元化、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趋势,不同利益主体在资源占有、话语权方面的差异使得政府的同一政策不可能对所有群体形成相同效应。在宋代,县衙作为国家权力的末梢,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甲制度实施后,都保成为宋代乡村官方治理中重要一环。宋代宗族组织的行政化和组织化使其在乡村拥有一定影响力,乡村精英架构在专制国家和普通民众之间,扮演着上下沟通的连接枢纽作用和社会控制作用的社会角色。他们在宗族复兴、乡约治理、慈善救济、兴学教化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文兵《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宋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材料二 乡镇是美国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随着美国经济发展,州或县没有办法提供完全的公共服务,因此就只有把这些权力下放给镇,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逐渐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县作为区域内范围较大的地方政府单位,对县域内其他政府单位有协调作用,但乡镇在职权范围内不受县的直接干预。美国乡镇设有自己的行政机构,行政委员每年由该镇居民选举产生。凡涉及该地区公共利益的一切议案都须经过全体公民的投票表决来确定和实施,包括建设道路、学校、商场、济贫院、公共卫生等,每一个公民都有权以平等的身份参加乡镇会议以决定与自己利益相关政策的讨论和决策。
——摘编自王玉龙《美国乡镇建制及运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治模式形成的背景,并说明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宋代乡治模式与近代美国基层治理模式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美乡村治理的共同价值。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厘金中的商税完全出自华商,且在实际征收中税率不限于1%,有的高达20%以上。
请指出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对其进行解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共同体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