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高中高2022级第三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葬之以侯,礼也”“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周王以五等爵制为原则确立对诸侯的统治秩序,显示了西周政治的血缘和等级色彩,春秋时期,五等爵制在一些国家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这说明春秋时期政治传统仍有约束力量,D项正确;材料并未呈现礼崩乐坏形势的日趋严峻,排除B项;诸侯争霸成为社会趋势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因“五等爵推动了社会转型”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政治传统仍有约束力量”,排除A项。故选D项。
2.【答案】B【解析】据图示信息,1931年湘赣苏区县委一级干部的构成中,包括工人、贫中农、雇农、富农等成分,说明其构成具有主体的广泛性,且绝大部分来自工人和贫中农,可见苏区政权主要代表的是下层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出初具人民革命政权的性质,故选B项;仅从成分来看,不能得出政治素养状况,排除A项;中共中央在1940年3月6日首次提出了“三三制”原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并不是抗战时期,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1908年清政府正在推行预备立宪,漫画《立宪真相》中一个拖着长辫子的人正把立宪的树枝嫁接在写有专制的树干上,意在揭示立宪是假、专制为真的真相,也就是说预备立宪实际上是为了加强专制集权,并不是真正的民主立宪,故选C项;漫画是在揭示清末预备立宪的真相,而与国民民主参政意识无关,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预备立宪,不是清末新政,二者所述不是同一范畴,排除A项;题干所述时间为1908年,而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二者时间不符,排除D项。
4.【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世纪(英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后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文官保持政治的中立,调整了政府的行政运行机制,A项正确;文官制度下的文官没有决策权,排除C项;文官是执行政府的决策,因此不能得出削弱了内阁的行政权力,排除B项;促进了政党政治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37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37年之前”“国民政府对于经过考试拟录用的公务人员,对其有无工作经历和选派学习的标准非常严格”“简化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文官培训层次和水平也呈现出高级化的趋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有利于国民政府选拔人才,顺应了民族战争对人才的需要,B项正确;“党派性”强调的是党与党之间的派系,材料并未反映,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中西方官员制度的结合,排除D项;材料只涉及选拔官员和官员培训,并未涉及“文官晋升机制”,排除C项。故选B项。
6.【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寡子单独与年老的父母居住,以及单独与患有足疾的父母居住的,当需要承担载粟的徭役时,可免去服役”可知,秦律针对特殊的弱势群体有免徭役的规定,这体现了人文关怀,据材料“农忙季节征发徭役,优先征发富有贤人,农闲时期则优先贫者。”可知,秦律规定农忙富人优先,农闲贫者优先,这明显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因此综合起来,材料中秦律具有理性治理色彩,A项正确;材料中的法律规定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照顾,不能说明秦律严苛,排除 B项;材料中秦律的规定体现了秦律的理性的一面,不能说明以礼代法,排除C项;材料中的法律规定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照顾,不能说明松弛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欧洲中世纪的法学家强调国家和公民必须服从法律,统治者也要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进行领导和管理,这体现法律至上,故选A项;立法公正强调立法时要确保公平正义,重在立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社会契约强调个人与政府的关系,材料体现的是国家、公民、统治者尊重和服从法律,排除B项;主权在民指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排除C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唱出了新中国妇女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愿望”可知新的婚姻法实施后,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改良,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等观念通过小说和歌词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的婚姻法的实施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唱词只是表达新思想的载体,排除C项;“双百”方针正式出台于1956年,排除B项;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是新时代新思想的体现,超出了传统文化的范畴,排除D项。
9.【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④地设置四夷馆,培养相关语言翻译人才,是明朝中央措施,D错误;①地位于云南地区,清政府逐渐推行了“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排除A项;②地位于西藏地区,清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并派驻藏办事大臣等加强对该地的管理,排除B项;③地位于新疆地区,清王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于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目的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661-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把各地贵族邀来凡尔赛宫居住目的是加强对各地贵族的控制,从而维护专制王权国家的稳定,B项正确;民族国家这个时期已经形成,排除A项;中世纪时期没有完全摆脱罗马神权统治,排除C项;路易十四时期是专制王权时期,不是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4年(中法)。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对华采取敌视的态度,我国被迫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1964年中法建交是中国与西方大国外交关系的突破,D项正确;B项说法夸大,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外交,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纪元,排除C项;此时新中国还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排除A项。故选D项。
12.【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果宜于此,任从其便;如有不便,不必强行。”“在实行进程中,全国各地适时出台不同的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可知,一条鞭法是推行的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激化社会矛盾,A项正确;“消除”表述过于绝对,且根据材料“全国各地适时出台不同的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当时仍然存在赋役不均的现象,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对白银流通范围的限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人丁户籍的严格控制,排除C项。故选A项。
13.【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如匠户、从事纺织的机户、从事采茶的园户、从事制盐的灶户等。”“镇江等地出现了大量机户”及所学可知,宋代设立了专门的户籍管理各类手工业从业者,说明此时手工业行业分类明确,专业化程度较高,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自由雇佣劳动关系,无法得出新经济因素出现的结论,排除B项;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排除A项;宋代户籍制度依据财产、地域和职业进行划分,放宽了户籍资格,说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松弛,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寒仆之人及无者以钱米济”“孤贫小儿,令入小学就读”等信息体现了北宋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济,该举措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蕴含了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B项正确;“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宋代属于封建社会,“社会转型”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长治久安”的表述过于夸大化,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B项。
15.【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30年代以来(德国)。据材料“《雇主责任制法案》强化了雇主在工伤事故中的责任……《商业保险法》明确规定店员一年内连续生病三个月期间的工资要照发”,可知19世纪30年代以来普鲁士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案的方式,不断保障工人阶层在经济上的应有权益,D项正确;当时的普鲁士还没有建立起国家福利体系,也就谈不上“完善”这一体系,排除A项;这些措施的实施只能看出工人的经济利益得到保障,但无法说明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排除B项;材料强化的是雇主的责任和应付的工资,不能得出加重政府财政负担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6. 【答案】(1)原因:宝钞货币体系的信用危机;商品经济的发展;美洲等地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国家赋役政策的调整。(每点2分,3点6分)
趋势:由币制混乱到币制统一;由多元货币到单一法币;由金属货币到纸币。(每点2分,2点4分)
(2)影响:积极:有利于币值的稳定;有利于国际汇率的稳定;有利于推动国际贸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确立了国际金融领域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推动其体系化、制度化。
确立了英国金融霸权的地位;限制了货币供应,无法适应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容易加剧经济危机;限制了各国的货币政策,助长了关税保护与殖民扩张。(积极4点,消极2点,每点1分,共6分)
17.(1)乡村基层组织多元化;具有一定民主性和自治色彩;基层组织管理和民众自我管理相结合;地方实力派(乡绅和富裕农民)成为基层治理重要力量;法律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较为突出;由血缘共同体到地域共同体。(每点2分,3点6分)
(2)措施:政治上实行民主自治制度;经济上推行股份合作体制;文化上提升农民素质。(每点1分,3点3分)
评价:是建设现代化农村模式的尝试;内容涉及全面;加强了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每点2分,任答2点,4分)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所取得的成效有限。(2分,必答点)
18.所选材料:材料二(1分)
阐释: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西欧早期殖民扩张、人口的迁徙、世界贸易的发展,以欧洲为主导的植物物种交流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小麦、燕麦等物种从亚欧大陆传入美洲,玉米、甘薯等从美洲传入亚欧大陆,体现了物种交流的种类的丰富性、双向互补性。植物物种从原产地走向世,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加,加速了世界经济流通与文化交融,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文明进程 。但也产生了诸如“物种入侵”、物种灭绝等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 ,要注意保护自然 ,做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9分)
总之,新航路开辟后的植物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融,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2分)
19. 【答案】(1)变化:取消公荐(荐举制),选官权从朝臣向皇帝集中;誊录法和糊名法成为定制,考试程序更加严密公平;殿试制度开始成为常制。(1点2分,共6分)
(2)意义:抑制了门阀势力;加强了皇权;笼络了士人,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一定程度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体现了公正公平原则;有利于提升社会重学风气;促进宋朝文化繁荣;对明清的科举考试有着深远影响。(1点1分。6点6分)南充高中高2022级第三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 史 试 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命、审题人:)
第I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西周时期,周王以五等爵制为原则确立对诸侯的统治秩序。表1为关于春秋时期五等爵制的相关记述。这说明春秋时期( )
《左传》 僖公四年,许君卒于齐桓公伐楚军中,葬之以侯,礼也。
《吴语》 吴王对晋人说:“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进则不敢,退则不可。”
表1
A.五等爵制推动社会转型
B.礼崩乐坏形势日趋严峻
C.诸侯争霸成为社会趋势
D.政治传统仍有约束力量
2.据图1可知,当时的苏区政府( )
A.干部队伍的政治觉悟较低
B.初具人民革命政权的性质
C.实行“三三制”选举原则
D.充分调动民众抗日积极性
3.右面是1908年《神州日报》上发表的名为《立宪
真相》的漫画。漫画意在揭示( )
A.清末新政客观推动了近代化
B.国民民主参政意识增强
C.预备立宪实为加强专制集权
D.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4.19世纪初,英国以党派为基础任用的官员,常因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替而大批更换;19世纪
中期后,英国出现不与内阁同进退的“文官”,不参加党派之争,一般终身任职,执行政府的
决策,论功奖惩。这一变化( )
A.调整了政府的行政运行机制 B.削弱了内阁行政权力
C.促进了决策权与执行权合一 D.导致了政党政治衰退
5.1937年之前,国民政府对于经过考试拟录用的公务人员,对其有无工作经历和选派学习的标
准非常严格。1937年之后,国民政府变通考试原则与考试方法,简化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
数,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文官培训层次和水平也呈现出高级化的趋势。国民政府文官制度
的调整( )
A.具有较强的党派性和政治性 B.适应了民族战争对人才的需要
C.说明文官晋升机制较为完善 D.体现了中西方官制结合的特点
6.岳麓秦简《徭律》规定:寡子单独与年老的父母居住,以及单独与患有足疾的父母居住的,
当需要承担载粟的徭役时,可免去服役;农忙季节征发徭役,优先征发富有贤人,农闲时期
则优先贫者。这反映秦律( )
A.具有理性治理色彩 B.确立严苛法律体系
C.体现以礼代法思想 D.松弛人身依附关系
7.12、13世纪,欧洲中世纪的法学家马西里强调,法律不仅要制止人类犯罪、维持社会冶安,
还要组织全体国民分工合作。国家和公民必须服从已制定的法律,统治者必须在尊重法律的
基础上进行领导和管理,行政权力应当按照法律加以行使。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法律至上 B.社会契约 C.主权在民 D.立法公正
8.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后,《刘巧儿》《小二黑结婚》等一批反映新时代婚姻
观的唱词唱出了新中国妇女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愿望。这一现象( )
A.利于促进社会风尚改良 B.践行了新时期“双百”方针
C.反映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D.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9.下图是《清朝疆域图(局部)》。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有关清朝的边疆管理举措对应有
误的是( )
A.①地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制度 B.②地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办事大臣等
C.③地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理 D.④地设置四夷馆,培养相关语言翻译人才
10.路易十四(1661—1715年执政)在巴黎西郊修建了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的凡尔赛宫。其后,他把法国各地的贵族邀来凡尔赛宫居住。这一举措旨在( )
A.促进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B.维护专制王权国家的稳定
C.摆脱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 D.推动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
11.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短短两句话带来的影响深刻而持久,被西方舆论形象地称之为“一次外交核爆”。此次“核爆”( )
A.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扭转了中国被全世界孤立的状态
C.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 D.实现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12.一条鞭法推行之初,张居正心怀担忧地说:“果宜于此,任从其便;如有不便,不必强行。”在实行进程中,全国各地适时出台不同的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上述史实表明,明朝在赋役改革时力图( )
A.避免激化社会矛盾 B.限制白银流通范围
C.严密控制人丁户籍 D.消除赋役不均现象
13.宋代杂户,社会地位介于奴隶和平民之间,主要包括各种手工业从业者,如从事纺织的机户、从事采茶的园户、从事制盐的灶户等。在宋代经济比较发达的漳州、成都府、嘉兴府、常州、镇江等地出现了大量机户。由此可见,宋代( )
A.户籍分类管理体系完备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
C.手工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D.社会控制趋于严密
14.宋徽宗崇宁初年,宰相曾下令各州县设置居养院,“道路遇寒僵仆之人及无衣丐者,许送近
便居养院,以钱米救济。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就读”。此举( )
A.消除了统治阶级与民众间的矛盾 B.蕴含了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
C.确保了宋代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D.顺应了宋代社会转型的需要
15.1838年,普鲁士制定的《雇主责任制法案》强化了雇主在工伤事故中的责任;1845年,《工
业法典》规定企业对疾病和生活困难者提供福利基金;1861年,《商业保险法》明确规定店
员一年内连续生病三个月期间的工资要照发。这些措施的实施( )
A.完善了国家福利体系 B.消除了社会贫富差距
C.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D.保障了工人部分权益
第II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题16分,17题15分,18题12分,19题12分。
16. 货币的流通、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晴雨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白银的货币化与货币的白银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宋代以后,白银的价值尺度功能开始强化。明代建立后,政府发行“洪武通宝”铜钱和“大明通行宝钞”纸币作为法定货币,禁止金银作为货币流通交易。但由于宝钞发行过滥、持续贬值,正统—成化年间(1436—1487年),白银逐步取代官方的纸币和铜钱,成为民间市场交易的主要媒介。
材料二 清末虽然基本建立银元、铜元的货币系统,但由于民间仍有银两、制钱流通,加上大量外国银元充斥国内市场,市面流通的货币有几十种之多,中国货币市场极为混乱。1914年,北洋政府大量发行银元,但并未取缔其他银元。各种银元银两成色不一、交易时须经换算,币制实际上是“两”“元”并存。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禁止白银流通,实行白银国有,颁行法币,国内币制基本统一。
——据张志玉《从档案记录看近代中国货币统一进程》等整理
材料三 1816年,英国率先实行金本位制。19世纪70年代,金本位制在全球范围内确立起来。这个制度终结了各国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各国币值仅取决于其含金量,因而十分稳定。而国际汇率的波动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国际贸易额增加了三倍。其中,90%的国际贸易以英镑结算,各国80%以上的外汇储备是英镑。受制于自然条件,黄金产量无法满足经济增长对货币的需求。币值的长期稳定,实际上等同于物价的下降。一旦一国黄金大量外流,就会造成通货紧缩,加剧生产过剩。而各国政府在货币政策受限的情况下,只能靠提高关税或殖民扩张来缓解压力。在一战和大萧条的冲突下,金本位制的弊端被进一步放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出现“白银货币化”的原因。(6分)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货币发展的主要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金本位制建立的影响。(6分)
17.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村镇、庄园、教区共同构成了乡村基层组织,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履行职权,又相互牵制和争夺。在这种形势下,村民们得以开展自我管理,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那些具有法律知识的乡绅逐渐跻身治安法官之列,而约曼(富裕农民)则逐渐成为陪审团的主体。大量乡绅和约曼家庭的子弟,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挑战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地位。村庄共同体逐渐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据侯建新《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等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种旨在全面改造传统农村的模式探索,其内容包括对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的现代性改造。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成效来说,乡村建设运动存在着不少缺陷。它改造农村的一些思想认识和具体做法,既把改造农村问题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又企图寻找一条改造农村的有效途径。在农村政治改造方面实行民主自治制度,在农业经济改造方面推行具有企业化和市场化性质的股份合作体制,在农民素质改造方面培养初具现代文化科技知识的“新农民”,从而显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模式。
——摘编自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英国基层治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运动进行简要评价(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历史现象:农业起源
地区 农作物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东亚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美洲 中美洲则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摘编自高中历史教材统编版《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历史现象: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植物物种交流
从亚欧大陆传入美洲 从美洲传入亚欧大陆
植物 甘蔗、洋蓟、芦笋、小麦、燕麦、甜菜、黄瓜、茄子、大蒜大豆、亚麻 … … 玉米、甘薯、马铃薯、四季豆、向日葵、花生、烟草、辣椒、番茄、橡胶、 苋菜、油梨、可可 … …
——根据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 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材料,对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阐释。(要求:明确指出所选材料;从多方面进行阐述;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科举制虽然自隋唐以来已有三百年的历史,而隋唐时的科举从根本上讲还多多少少的带有荐举制的性质。“唐世科举之柄、额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自唐以来,进士皆为知举门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北宋时期,出生寒族的士人多无权贵牵引,强烈反对荐举制,要求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太祖乾德元年九月二十七日诏:“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真宗时期,“礼部贡院封印卷首,自此始”,“于内阁糊名考校,分为六等,别录本,去其娃名”。陈彭年等人奉命制定“景德条制”,誉录法和糊名法以科举条例的形式制度化。殿试也在唐早已有之,成为常例制度也是在北宋。开宝六年,太祖亲审知贡举官李昉取舍非当案,这是皇帝亲自处理的第一个科举案,从此殿试作为科举最高考试程序确立下来,并且为明清沿用。
——摘编自路任翰《北宋科举条制考》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科举制改革的创新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科举制的创新有何影响。(6分)
PAGE
试卷第4页,共9页
高2022级历史试题 第3页 共4页 高2022级历史试题 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