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良渚古城遗址发现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墓地里出土了祭祀的玉琮、玉璧、玉钺等,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材料反映了良渚古城(  )
A.最早出现文明 B.建立了早期国家
C.阶级分化严重 D.进入旧石器时代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墓地里出土了祭祀的玉琮、玉璧、玉钺等,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可知,这些内容反映出良渚古城阶级分化严重,C符合题意;
最早出现文明说法错误且与题意不符,排除A;
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排除B;
旧石器时期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时代,与题意无关,排除D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理解材料,通过良渚墓葬的器物能够判断国家产生之前就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即可作答。
2.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其中有大量诸如农、田、井、米、耕、桑、麦、黍、粟、禾等字。这反映当时(  )
A.耕作技术先进 B.农具种类丰富
C.古代农业发展 D.仅限农业记载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商代甲骨文”“其中有大量诸如农、田、井、米、耕、桑、麦、黍、粟、禾等字”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商代的农业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有各种农业器具和各种农作物出现,C符合题意;
“耕作技术”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
材料中描述只能反映出商代农业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有各种农业器具和各种农作物出现,并不能反映商代的农具种类是否丰富,排除B;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需要着重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公元前 219 年皇帝东巡,登琅琊台,群臣请立石刻铭。以下语句中最适合作为这一石刻内容的是 (  )
A 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B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C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D 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19年属于秦朝时期,此时秦朝统一全国,在地方实行郡县制,A符合题意;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出现在秦二世时期,排除B;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与隋炀帝有关,排除C;
“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与汉武帝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难度适中,掌握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齐民要术》详尽收集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领域创造的经验,其中《种谷》篇中 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 (  )
A.认为精耕细作传统要坚持 B.反对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C.提倡节约使用自然资源 D.懂得要顺应天时地利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可知,题干强调的是顺应天时地利,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懂得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D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认为精耕细作传统要坚持,排除A;
反对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提倡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齐民要术》。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大意思解答本题的关键。
5.唐末某次科举考试,新及第进士二十六人,其中陈光问年六十九,曹松年五十四,王希羽年七十三,刘象年七十,柯崇年六十四,郑希颜年五十九。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科举制(  )
A.参加人员广 B.有年龄限制 C.试题科目多 D.考试难度大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唐末某次科举考试,新及第进士二十六人,其中陈光问年六十九,曹松年五十四,王希羽年七十三,刘象年七十,柯崇年六十四,郑希颜年五十九。"可知,大部分人进士及第时,年龄都很大了。这说明唐代科举考试难度很大,很多人长期参加科举,到很大年龄才中举,D符合题意;
题干描述的是唐代科举考试中举的年龄普遍偏大,并未涉及参加科举的人员类别,排除A;
题干描述的是唐代科举考试中举的年龄普遍偏大,而唐代科举并没有年龄限制,排除B;
题干描述的是唐代科举考试中举的年龄普遍偏大,而并未提及科举考试的科目类型,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科举制度。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唐朝时期科举制录取的人数比较少,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围棋是发源于中原的益智游戏。据图可知 (  )
A.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 B.辽宋间商品交换频繁
C.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 D.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
【答案】A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朝阳市辽墓出土的玛瑙围棋子”以及“辽人……夏月以布易毡帐,藉草围棋”可知,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契丹人也学会了汉人的围棋这项技艺,说明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A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契丹人项汉人学习围棋,没有体现辽宋间商品交换频繁,排除B;
围棋是汉人的娱乐活动,不属于契丹人的习俗,没有体现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排除C;
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金,故“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表述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契丹族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宋辽之间的交往及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7.宋高宗时期,三佛齐(国家名)国王寄市舶官书说“近年商贩乳香(一种中药材)颇有亏损”。调查后高宗认为前任市舶司袁复在任时“亏损番商”,将其降职处理,以示惩戒。宋高宗这样做有助于(  )
A.促进外贸发展 B.消除贪污行为
C.强化君主专制 D.推动民族交融
【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题干“亏损番商”“降职处理”可知,因亏损番商而将官员降职,这样,势必鼓励番商和宋朝进行贸易,宋高宗这样做有助于促进外贸发展,A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官员因对外贸处理不当而降职,这体现不出是贪污,排除B;
材料反映宋高宗处理外贸问题,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
材料体现的是外贸,不能推动民族交融,排除D。
故答案为: A 。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海外贸易。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题干的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2023七下·惠来期末)郑和航海档案有如下歌谣:“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云布满山低,连霄雨乱飞;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这反映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  )
A.明朝国力强盛 B.皇帝大力支持
C.指南针的使用 D.掌握气象规律
【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据“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云布满山低,连霄雨乱飞;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可知,这些是自然现象,体现了郑和准确掌握气象规律,这是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A项明朝国力强盛在题干中未有体现,“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是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
B项皇帝大力支持在题干中未有体现,“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是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
C项指南针的使用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是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
D项掌握气象规律是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台湾派人议和,康熙帝颁旨坚称“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若其诚心削发归诚”方可招抚,并指示施琅:“进剿台湾事宜关系甚重,如有机会断不可失。”这反映出(  )
A.康熙力主和平招抚台湾 B.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C.台湾正处于外国殖民统治之下 D.施琅建议武力统一台湾
【答案】B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台湾郑氏集团派人同清廷议和,请求与高丽一样,对清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如诚心归诚方可招抚,并指示施琅抓住机会进剿台湾,这说明康熙帝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不能与外国问题相提并论,反映了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B符合题意;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了康熙帝认为如果不能和平招抚台湾,就以武力解决,排除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台湾处于郑氏集团统治之下,不是处于外国殖民统治之下,排除C;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体现“施琅建议武力统一台湾”,而是康熙帝指示施琅可以抓住机会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清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具体措施,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清末,英国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了林则徐的蜡像,下图是展出时期派发的宣传单,据此可知,宣传单(  )
A.表达对华崇敬 B.导致战争爆发
C.歪曲战争本质 D.呼吁中英交流
【答案】C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依据题干信息“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二百五十万英镑英国国财产的销毁者”可知,这属于英国推卸发动战争责任的表现,英国意图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因来掩盖和歪曲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C符合题意;
“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他和他的小脚老婆”等内容明显不是表达对华崇敬,只有无礼傲慢,排除A;
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工业业革命后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只是直接原因,宣宣传单导致战争爆发的说法错误,排除B;
题中只能看到英国推卸战争责任,没有体现“呼吁吁中英交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虎门销烟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信息,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基本史实,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曾国藩对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国藩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湘军在曾国藩的领导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 B.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C.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革命纲领不切合中国实际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曾国藩对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湘军在曾国荃领导之下打进南京”可知,题干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中国封建势力的绞杀;根据题干“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李、左不少的帮助”可知,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外国反动势力的支持;因而题干说明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B符合题意;
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题干未说明,排除C;
革命纲领不切合中国实际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辛丑条约》使中国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承受了赔款之苦,在晚清最后十年里,促成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材料意在强调《辛丑条约》的签订(  )
A.推动辛亥革命的发生 B.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D.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
【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辛丑条约》……在晚清最后十年里,促成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促进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从而引发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A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后,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排除B;
义和团运动爆发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排除C;
题干信息并未强调《辛丑条约》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辛亥革命的影响,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帜己成军阀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表明毛泽东(  )
A.民主革命思想的最终形成 B.已经探索出了新的革命道路
C.强调重视军队和政权建设 D.主张以工农运动为工作中心
【答案】C
【知识点】南昌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帜己成军阀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可知,毛泽东主张建立自己的军队及政权,建立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和政权,C符合题意;
毛泽东思想完备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论》,排除A;
新的革命道路探索于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题干未涉及“以工农运动为工作中心”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掌握中国共产党建立自己的军队和政权的基本史实,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4.下表所反映的土地政策(  )
1940、1945年晋绥边区5个村各阶层户数占总户数百分比情况
比较项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其他
1940年 3.8% 10.8% 25.8% 53.4% 5.2% 1.0%
1945年 2.4% 8.3% 44% 42% 2.0% 1.3%
——据李成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稿》
A.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B.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D.有利于凝聚农村抗日力量
【答案】D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40、1945年晋绥边区5个村各阶层户数占总户数百分比情况”可知,1940、1945年晋绥边区5个村各阶层涉及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以及其他阶级,而且中农和其他的户数比重增加,地主、富农、贫农以及雇农的比重在下降。表格里的时间说明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表格中的土地政策中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凝聚农村抗日力量,D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排除A;
依据表格中的地主、富农可知,当时仍然存在剥削阶级,并没有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摧毀封建土地制度是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影响,排除B;
表格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不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难度适中,理解表格信息,掌握抗日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基本史实,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5.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  )
A.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
B.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召开的会议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答案】D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结合所学可知,“一栋房子”指的是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符合题意;
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排除A;
江西瑞金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排除B;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遵义会议在贵州召开的史实,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如果给下图配诗词,你会选(  )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答案】C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放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即是对解放战争时期这一场景的描述,C符合题意;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述的是长征,排除A;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描述的是武汉长江大桥,排除B;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写的是赤壁之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渡江战役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这是一位英雄的绝笔诗,其应写于(  )
A.十年内战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结合所学可知,该诗写于抗美援朝时期。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D符合题意;
十年内战时期与题干“志愿军”不符,排除A;
抗日战争时期与题干“志愿军”不符,排除B;
解放战争时期与题干“志愿军”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依据关键词“志愿军”即可作答。
18.(2022九下·揭西月考)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值平均年增长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这种增长速度是相当高的;1956年,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实行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
B.1958年我国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1958年开始“大跃进”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1961年开始国民经济的调整,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1953年-1957年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B.中共十五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称谓,并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符合题意;
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符合题意,排除C;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十五大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中共的主要会议及内容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20.《时代》周刊把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称为“漫长而刺激的旅行”,而不称之为“访问”。其主要原因是,尼克松来华前(  )
A.中美长期处于对立状态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 D.中国尚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答案】A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总统正式访华,中美关系由对抗转为对话,1979年,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尼克松来华前中美长期处于对立状态,所以《时代》周刊把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称为“漫长而刺激的旅行”,而不称之为“访问”,A符合题意;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在尼克松访华后,排除B;
“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时间不符,排除C;
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建交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新中国成立后与美国的关系及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基本史实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之根都在希腊,古希腊文明回声的最强音,是世界许多民族每天都在运用的语言文字。”这句话的含义是(  )
A.古代希腊是一切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B.古代希腊人是欧洲人的祖先
C.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
D.希腊文明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源
【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之根都在希腊,古希腊文明回声的最强音,是世界许多民族每天都在运用的语言文字,"这句话的含义是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半岛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C符合题意;
“古代希腊是一切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
“古代希腊人是欧洲人的祖先”表述错误,排除B;
“希腊文明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源”题干并未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即可作答。
22.中世纪某庄园领主试图剥夺一个农民的土地。该农民争辩说“此前一直根据习惯法持有几份地产,而无需特许状,也未受罚和受到指控”。庄园法庭审理的结果是“将这个问题搁置起来,直到达成更充分的协商”。该判决(  )
A.做到了公正无私 B.维护了农民利益
C.动摇了领主地位 D.推动了庄园瓦解
【答案】B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世纪某庄园领主试图剥夺一个农民的土地”“庄园法庭审理的结果是‘将这个问题搁置起来,直到达成更充分的协商’”的描述说明领主并未通过庄园法庭成功剥夺农民的土地,因此该判决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的利益,B符合题意;
材料中,庄园法庭审理的结果是只是将这个问题搁置,因此并未做到公正无私,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排除A;
材料描述的是领主并未通过庄园法庭成功剥夺农民的土地,这说明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但是并未动摇领主地位,排除C;
材料内容描述反映的是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的利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而非推动庄园瓦解,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庄园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 掌握庄园法庭的性质,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1780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建立了一个纺织工厂,有600名工人劳动;到1792年,这个工厂雇用的工人已经达到5 000多人。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使用(  )
A.珍妮机 B.内燃机 C.蒸汽机 D.电动机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改变工厂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英国机械师瓦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改进了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随后应用于许多生产部门,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780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建立了一个纺织工厂,有600名工人劳动;到1792年,这个工厂雇佣的工人已经达到5000多人。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使用蒸汽机。C符合题意;
珍妮机是纺织工具,不是动力机,排除A;
内燃机发明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B;
电动机发明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纵向发展,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表格内容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是(  )
1861年 俄国 《1861年2月19日宣言》
1862年 美国 《宅地法》
1889年 日本 《大日本帝国宪法》
A.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B.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C.改革推动社会发展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答案】B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农民赎买份地,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本由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由此可知,这些事件反映的共同时代主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B符合题意;
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于20世纪,排除A;
美国南北战争属于革命,不属于改革,排除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1861年改革,南北战争,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1861年改革,南北战争,明治维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扩展即可作答。
25.下图为二战时期美国的宣传画, 画中文字为“单独驾车无异于与希特勒为伴”“今天就来加入汽车共享俱乐部”,漫画旨在(  )
A.揭露法西斯的罪行 B.号召联合共同抗敌
C.抨击政府自由放任 D.鼓励民众积极消费
【答案】B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英文“When you ride ALONE you ride with Hitler !"意思是单独驾车无异于与希特勒为伴,强调节约国内的战略能源,服务战争;因此海报反映的是美国为保障战略物资进行社会动员,号召联合共同抗敌,B符合题意;
题目海报号召联合共同抗敌,海报不能反映法西斯的罪行,排除A;
二战时期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排除C;
题目海报号召联合共同抗敌,未阐述鼓励民众积极消费,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二战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及图片信息,掌握二战时期《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基本史实,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不难作答。
26.有学者指出,当代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一定的技术转移给中间供应商,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技术,甚至为之提供工人的技术培训。这表明(  )
A.技术扩散不受任何国家控制
B.跨国公司是技术扩散的唯一动力
C.国际自由贸易推动了技术扩散
D.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与技术发展
【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当代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一定的技术转移给中间供应商,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技术,甚至为之提供工人的技术培训,技术扩散有利于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这表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与技术发展,D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技术扩散不受到任何国家控制,排除A;
“跨国公司是技术扩散的唯一动力”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材料与国际自由贸易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经济全球化推动的作用,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7.下图书籍是研究冷战史的经典著作,将其命名为《长和平》表明作者认为(  )
A.美苏对抗有利于世界和平 B.冷战期间没有发生过战争
C.冷战维持了最长时间和平 D.大国制衡有助于维护和平
【答案】D
【知识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冷战期间,有发生战争的巨大危险,但是,因为美苏两国势均力敌而形成大国制衡,制止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出现了长时间的和平,《长和平》就体现了这一点,D符合题意;
美苏对抗加剧了世界动荡,排除A;
冷战期间发生过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排除B;
材料体现的是大国势均力敌有助于保持和平,而冷战是破坏长时间和平的因素,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冷战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抓住题干中的“冷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下图是二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增加了阻力F2
B.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增加了阻力F2
C.联合国的成立增加了动力F1
D.两极格局形成增加了动力F1
【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得出,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发展,因此联合国的成立增加了动力F1,C 符合题意;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增加了动力F1,排除A;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增加了动力F1,排除B;
两极格局形成增加了阻力F2,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联合国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联合国的作用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9.某文件开篇第一条指出,中英美三国元首同意予以日本一个机会“向三国无条件投降”; 第八条直指“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签署该文件的会议是(  )
A.波茨坦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华盛顿会议
【答案】A
【知识点】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的首脑在波茨坦召开会议。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D符合题意;
华盛顿会议召开是1921-1922年,排除A;
慕尼黑会议召开于1938年,与《开罗宣言》无关,排除B;
雅尔塔会议召开于1945年2月,与《开罗宣言》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波茨坦会议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二战期间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内容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30.(2019·苏州)据网络统计,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10000次。后来,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却大量频繁使用。上述词语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  )
A.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差距
B.全球化日益加深人们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C.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
D.发展中国家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
【答案】B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A项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差距错误,中西差距在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全球化日益加深人们对世界的理性认识正确,由材料中“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以及之后的“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词语的变化说明了对经济全球化的认知逐渐理性,符合题意;
C项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错误,材料涉及的主题是世贸组织,没有涉及中外交往平等信息,不符合题意;
D项发展中国家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错误,对世界认知范围过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以中国民众对经济世界贸易组织的认识为考查背景,考查对中国入世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分析理解能力。在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人们对贸易组织存在不理性的认知,在之后,人们对全球化有了更加理性清晰的认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 14分,33题14分,共40分)
31.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部分学者对宋朝的评论:
学者 对宋朝的评论
A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B 宋朝是“贫弱的新中央”“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C 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
D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材料二:
①宋代持罗盘俑 ②苏轼 ③泉州市舶司遗址 ④岳飞
⑤北宋纸币拓片 ⑥王安石 ⑦宋朝五大官窑 ⑧泥活字版
(1)概括材料一中学者的观点。指出学者观点不同的原因。
(2)选取材料二的信息,结合材料一中学者的某一观点加以论述。
(格式:①观点:(A\B\C\D任选其一)②信息:……③史实论证:……④结论:……)
【答案】(1)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宋朝经济文化发达;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宋朝积贫积弱,腐败不堪。原因:学者论述的角度不同,有的针对宋朝政治、军事,有的针对文化、经济等。
(2)示例:①观点C: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②信息:宋朝五大官窑、市舶司遗址、北宋纸币拓片、泥活字版。③史实论证:宋代制瓷技术高超,出现了著名的“五大官窑”,显示了宋朝手工业的发达。宋朝政府一改历代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商贸发展,设置市舶司,加强对海外贸易管理。宋朝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科技方面,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远洋航海的发展,并为欧洲新航路开辟提供技术条件;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也为欧洲近代文艺复兴创造条件。
④结论:由此可见,宋朝在经济、科技、商业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深刻影响了历史发展进程。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不同学者对宋朝的看法。根据材料一部分学者对宋朝的评论可知, B 、 D 学者认为宋朝属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王朝; A 、 C 学者认为宋朝在经济、技术、生产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学者观点不同的原因:学者论述的角度不同,有的针对宋朝政治、军事,有的针对文化、经济等。
(2)本题考查宋代时期的相关内容。在材料一中选取 C 学者的观点: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在材料二中选取信息:宋朝五大官窑、市舶司遗址、北宋纸币拓片、泥活字版。史实论证:可以使用宋代制瓷技术高超。宋朝政府鼓励商贸发展,设置市舶司。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科技方面,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最后得出结论:由此可见,宋朝在经济、科技、商业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深刻影响了历史发展进程。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故答案为:
(1)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宋朝经济文化发达;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宋朝积贫积弱,腐败不堪。原因:学者论述的角度不同,有的针对宋朝政治、军事,有的针对文化、经济等。
(2)示例:①观点C: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②信息:宋朝五大官窑、市舶司遗址、北宋纸币拓片、泥活字版。③史实论证:宋代制瓷技术高超,出现了著名的“五大官窑”,显示了宋朝手工业的发达。宋朝政府一改历代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商贸发展,设置市舶司,加强对海外贸易管理。宋朝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科技方面,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远洋航海的发展,并为欧洲新航路开辟提供技术条件;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也为欧洲近代文艺复兴创造条件。
④结论:由此可见,宋朝在经济、科技、商业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深刻影响了历史发展进程。
【点评】本题考查不同学者对宋朝的看法及宋朝时期相关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题干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32.中国近现代翻译了大量外来书籍,这一过程折射了中国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翻译西方书籍情况
时间 翻译西方书籍情况 数据来源
1860-1899 共翻译西书555种:其中应用科学225种,含工艺、矿务船政等;自然科学 162 种,含算学、电学、化学、光学、动植物学等;社会科学 123 种,内含哲学、历史、法学文学、教育等。 徐维则《东西学书录》
1900-1911 1902-1904翻译西书共计533 种:其中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学等书籍327 种;自然科学112 种,应用科学56种。1900-1911年翻译的书籍中,比较重要的有《天演论》《民约论》《达尔文天择篇》《政治思想之源》《无政府主义》《共和政体论》等社会科学书籍。 顾燃光《译书经眼录》
材料二:1900-1911,各地共译西书至少有1599 种, 占晚清100年译书总数的69.8%。据统计,仅1902-1904 翻译的533 种书籍中,日文原著就有321种,占译书总数的60.2%,英文原著89 种,占16.7%。
——摘编自王美英《中国阅读通史》
材料三:1919-1922翻译的部分俄国书籍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劳动者的觉悟》《上海厚生纱厂的湖南女工问题》《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
——摘编自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1860-1899年间到1900-1911年间翻译书籍类型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00-1911年间所翻译书籍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时期所翻译书籍的时代价值。
【答案】(1)变化:从应用和自然科学类为主到社会科学为主;或翻译社会科学的书籍数量增加,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数量减少。原因: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因此注重应用和自然科学类的书籍翻译。随着中国民族危机加剧,为挽救民族危亡,人们意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科技外,还应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因此以社会科学类书籍翻译为主。
(2)特点:翻译书籍数量庞大;日文书籍成为主流;以社会科学类为主
(3)价值: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民众觉醒;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思想条件;推动工人运动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近代翻译书籍的变化及原因。根据材料内容,我们可以发现1860-1899年间,翻译西书555种,应用科学和自然科学占了一大部分,而1900-1911年间,社会科学比重却占了一半以上,所以类型变化从以注重实用的应用科学为主到以注重文学思想的社会科学为主。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失败,先进人士开展“中体西用思潮,西方近代科技知识被大规模地引进中国。20世纪初年经历甲午战败与八国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思想的深化,国人开始更加关注制度层面的探索。维新派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民族觉醒运动,推动整个社会思潮向前发展。
(2)本题考查近代翻译书籍的特点。从“1900-1911,各地共译西书至少1599种,占……69.8%”可以看出种类繁多;“其中文、史、哲、法等327种”可以看出主要以社会科学为主;从“1902-1904的533种……英文原著89种,占16.7%”可以看出日文和英文原著居多。
(3)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材料三1919-1922所译部分俄国书籍《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共产党宣言》等这些书籍是由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李大钊、陈望道等人所译,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驱,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积极投身到现实斗争中去,同中国实际结合,在选择马克思主义之初就开始了大众化的努力。从此以后,在他们的教育和影响下,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高君宇等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坚定的革命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大范围的传播,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培养了一代革命家,更是大力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
故答案为:
(1)变化:从应用和自然科学类为主到社会科学为主;或翻译社会科学的书籍数量增加,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数量减少。原因: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因此注重应用和自然科学类的书籍翻译。随着中国民族危机加剧,为挽救民族危亡,人们意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科技外,还应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因此以社会科学类书籍翻译为主。
(2)特点:翻译书籍数量庞大;日文书籍成为主流;以社会科学类为主
(3)价值: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民众觉醒;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思想条件;推动工人运动等。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翻译书籍的变化及原因,近代翻译书籍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33.对抗、结盟是传统国际关系的主要呈现形式,建立以合作共赢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国际关系代表着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结盟对抗】
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出现。
——张小明《 “冷战”及其遗产》
【合作共赢】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刘全智《“冷战”史》
材料三: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赢得了世界的一片叫好,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更是温暖了世界。
——摘自新华网
(1) 材料一反映了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冷战”期间,美国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世界新秩序”和材料三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什么实质区别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目前应该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答案】(1)变化:由合作走向对抗
原因: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措施:马歇尔计划
(2)区别:“世界新秩序”目的在于称霸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在于合作共赢。
(3)主张:世界各国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经济文化交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不侵犯,互惠互利;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美苏冷战。变化:依据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由反法西斯盟国变为冷战对抗的对手。原因:依据材料二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得出变化原因是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措施:二战后美苏两国实行冷战政策,在政治上,表现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一方面防止西欧爆发革命,控制西欧;另一方面遏制苏联,企图称霸世界等;军事上,成立北约组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约,两极格局形成。
(2)本题考查“世界新秩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区别。根据材料二“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及材料二“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赢得了世界的一片叫好,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更是温暖了世界”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世界新秩序”是要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为了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实质是称霸世界;而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了实现各国的”共赢共享。
(3)本题考查如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间关系、国际组织、国际秩序的角度分析回答,如国与国应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合作共赢等。
故答案为:
(1)变化:由合作走向对抗
原因: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措施:马歇尔计划
(2)区别:“世界新秩序”目的在于称霸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在于合作共赢。
(3)主张:世界各国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经济文化交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不侵犯,互惠互利;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世界新秩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区别,如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良渚古城遗址发现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墓地里出土了祭祀的玉琮、玉璧、玉钺等,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材料反映了良渚古城(  )
A.最早出现文明 B.建立了早期国家
C.阶级分化严重 D.进入旧石器时代
2.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其中有大量诸如农、田、井、米、耕、桑、麦、黍、粟、禾等字。这反映当时(  )
A.耕作技术先进 B.农具种类丰富
C.古代农业发展 D.仅限农业记载
3.公元前 219 年皇帝东巡,登琅琊台,群臣请立石刻铭。以下语句中最适合作为这一石刻内容的是 (  )
A 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B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C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D 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
A.A B.B C.C D.D
4.《齐民要术》详尽收集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领域创造的经验,其中《种谷》篇中 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 (  )
A.认为精耕细作传统要坚持 B.反对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C.提倡节约使用自然资源 D.懂得要顺应天时地利
5.唐末某次科举考试,新及第进士二十六人,其中陈光问年六十九,曹松年五十四,王希羽年七十三,刘象年七十,柯崇年六十四,郑希颜年五十九。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科举制(  )
A.参加人员广 B.有年龄限制 C.试题科目多 D.考试难度大
6.围棋是发源于中原的益智游戏。据图可知 (  )
A.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 B.辽宋间商品交换频繁
C.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 D.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
7.宋高宗时期,三佛齐(国家名)国王寄市舶官书说“近年商贩乳香(一种中药材)颇有亏损”。调查后高宗认为前任市舶司袁复在任时“亏损番商”,将其降职处理,以示惩戒。宋高宗这样做有助于(  )
A.促进外贸发展 B.消除贪污行为
C.强化君主专制 D.推动民族交融
8.(2023七下·惠来期末)郑和航海档案有如下歌谣:“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云布满山低,连霄雨乱飞;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这反映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  )
A.明朝国力强盛 B.皇帝大力支持
C.指南针的使用 D.掌握气象规律
9.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台湾派人议和,康熙帝颁旨坚称“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若其诚心削发归诚”方可招抚,并指示施琅:“进剿台湾事宜关系甚重,如有机会断不可失。”这反映出(  )
A.康熙力主和平招抚台湾 B.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C.台湾正处于外国殖民统治之下 D.施琅建议武力统一台湾
10.清末,英国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了林则徐的蜡像,下图是展出时期派发的宣传单,据此可知,宣传单(  )
A.表达对华崇敬 B.导致战争爆发
C.歪曲战争本质 D.呼吁中英交流
11.“曾国藩对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国藩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湘军在曾国藩的领导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 B.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C.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革命纲领不切合中国实际
12.“《辛丑条约》使中国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承受了赔款之苦,在晚清最后十年里,促成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材料意在强调《辛丑条约》的签订(  )
A.推动辛亥革命的发生 B.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D.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
13.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帜己成军阀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表明毛泽东(  )
A.民主革命思想的最终形成 B.已经探索出了新的革命道路
C.强调重视军队和政权建设 D.主张以工农运动为工作中心
14.下表所反映的土地政策(  )
1940、1945年晋绥边区5个村各阶层户数占总户数百分比情况
比较项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其他
1940年 3.8% 10.8% 25.8% 53.4% 5.2% 1.0%
1945年 2.4% 8.3% 44% 42% 2.0% 1.3%
——据李成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稿》
A.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B.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D.有利于凝聚农村抗日力量
15.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  )
A.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
B.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召开的会议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6.如果给下图配诗词,你会选(  )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7.“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这是一位英雄的绝笔诗,其应写于(  )
A.十年内战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18.(2022九下·揭西月考)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值平均年增长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这种增长速度是相当高的;1956年,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B.中共十五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0.《时代》周刊把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称为“漫长而刺激的旅行”,而不称之为“访问”。其主要原因是,尼克松来华前(  )
A.中美长期处于对立状态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 D.中国尚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21.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之根都在希腊,古希腊文明回声的最强音,是世界许多民族每天都在运用的语言文字。”这句话的含义是(  )
A.古代希腊是一切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B.古代希腊人是欧洲人的祖先
C.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
D.希腊文明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源
22.中世纪某庄园领主试图剥夺一个农民的土地。该农民争辩说“此前一直根据习惯法持有几份地产,而无需特许状,也未受罚和受到指控”。庄园法庭审理的结果是“将这个问题搁置起来,直到达成更充分的协商”。该判决(  )
A.做到了公正无私 B.维护了农民利益
C.动摇了领主地位 D.推动了庄园瓦解
23.1780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建立了一个纺织工厂,有600名工人劳动;到1792年,这个工厂雇用的工人已经达到5 000多人。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使用(  )
A.珍妮机 B.内燃机 C.蒸汽机 D.电动机
24.表格内容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是(  )
1861年 俄国 《1861年2月19日宣言》
1862年 美国 《宅地法》
1889年 日本 《大日本帝国宪法》
A.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B.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C.改革推动社会发展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25.下图为二战时期美国的宣传画, 画中文字为“单独驾车无异于与希特勒为伴”“今天就来加入汽车共享俱乐部”,漫画旨在(  )
A.揭露法西斯的罪行 B.号召联合共同抗敌
C.抨击政府自由放任 D.鼓励民众积极消费
26.有学者指出,当代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一定的技术转移给中间供应商,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技术,甚至为之提供工人的技术培训。这表明(  )
A.技术扩散不受任何国家控制
B.跨国公司是技术扩散的唯一动力
C.国际自由贸易推动了技术扩散
D.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与技术发展
27.下图书籍是研究冷战史的经典著作,将其命名为《长和平》表明作者认为(  )
A.美苏对抗有利于世界和平 B.冷战期间没有发生过战争
C.冷战维持了最长时间和平 D.大国制衡有助于维护和平
28.下图是二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增加了阻力F2
B.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增加了阻力F2
C.联合国的成立增加了动力F1
D.两极格局形成增加了动力F1
29.某文件开篇第一条指出,中英美三国元首同意予以日本一个机会“向三国无条件投降”; 第八条直指“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签署该文件的会议是(  )
A.波茨坦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华盛顿会议
30.(2019·苏州)据网络统计,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10000次。后来,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却大量频繁使用。上述词语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  )
A.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差距
B.全球化日益加深人们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C.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
D.发展中国家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 14分,33题14分,共40分)
31.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部分学者对宋朝的评论:
学者 对宋朝的评论
A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B 宋朝是“贫弱的新中央”“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C 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
D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材料二:
①宋代持罗盘俑 ②苏轼 ③泉州市舶司遗址 ④岳飞
⑤北宋纸币拓片 ⑥王安石 ⑦宋朝五大官窑 ⑧泥活字版
(1)概括材料一中学者的观点。指出学者观点不同的原因。
(2)选取材料二的信息,结合材料一中学者的某一观点加以论述。
(格式:①观点:(A\B\C\D任选其一)②信息:……③史实论证:……④结论:……)
32.中国近现代翻译了大量外来书籍,这一过程折射了中国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翻译西方书籍情况
时间 翻译西方书籍情况 数据来源
1860-1899 共翻译西书555种:其中应用科学225种,含工艺、矿务船政等;自然科学 162 种,含算学、电学、化学、光学、动植物学等;社会科学 123 种,内含哲学、历史、法学文学、教育等。 徐维则《东西学书录》
1900-1911 1902-1904翻译西书共计533 种:其中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学等书籍327 种;自然科学112 种,应用科学56种。1900-1911年翻译的书籍中,比较重要的有《天演论》《民约论》《达尔文天择篇》《政治思想之源》《无政府主义》《共和政体论》等社会科学书籍。 顾燃光《译书经眼录》
材料二:1900-1911,各地共译西书至少有1599 种, 占晚清100年译书总数的69.8%。据统计,仅1902-1904 翻译的533 种书籍中,日文原著就有321种,占译书总数的60.2%,英文原著89 种,占16.7%。
——摘编自王美英《中国阅读通史》
材料三:1919-1922翻译的部分俄国书籍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劳动者的觉悟》《上海厚生纱厂的湖南女工问题》《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
——摘编自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1860-1899年间到1900-1911年间翻译书籍类型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00-1911年间所翻译书籍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时期所翻译书籍的时代价值。
33.对抗、结盟是传统国际关系的主要呈现形式,建立以合作共赢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国际关系代表着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结盟对抗】
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出现。
——张小明《 “冷战”及其遗产》
【合作共赢】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刘全智《“冷战”史》
材料三: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赢得了世界的一片叫好,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更是温暖了世界。
——摘自新华网
(1) 材料一反映了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冷战”期间,美国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世界新秩序”和材料三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什么实质区别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目前应该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墓地里出土了祭祀的玉琮、玉璧、玉钺等,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可知,这些内容反映出良渚古城阶级分化严重,C符合题意;
最早出现文明说法错误且与题意不符,排除A;
早期国家指的是夏商周,排除B;
旧石器时期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时代,与题意无关,排除D 。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难度适中,理解材料,通过良渚墓葬的器物能够判断国家产生之前就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即可作答。
2.【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商代甲骨文”“其中有大量诸如农、田、井、米、耕、桑、麦、黍、粟、禾等字”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商代的农业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有各种农业器具和各种农作物出现,C符合题意;
“耕作技术”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A;
材料中描述只能反映出商代农业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有各种农业器具和各种农作物出现,并不能反映商代的农具种类是否丰富,排除B;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需要着重培养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答案】A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19年属于秦朝时期,此时秦朝统一全国,在地方实行郡县制,A符合题意;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出现在秦二世时期,排除B;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与隋炀帝有关,排除C;
“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与汉武帝有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难度适中,掌握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4.【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可知,题干强调的是顺应天时地利,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懂得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D符合题意;
题干未涉及认为精耕细作传统要坚持,排除A;
反对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
提倡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齐民要术》。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大意思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唐末某次科举考试,新及第进士二十六人,其中陈光问年六十九,曹松年五十四,王希羽年七十三,刘象年七十,柯崇年六十四,郑希颜年五十九。"可知,大部分人进士及第时,年龄都很大了。这说明唐代科举考试难度很大,很多人长期参加科举,到很大年龄才中举,D符合题意;
题干描述的是唐代科举考试中举的年龄普遍偏大,并未涉及参加科举的人员类别,排除A;
题干描述的是唐代科举考试中举的年龄普遍偏大,而唐代科举并没有年龄限制,排除B;
题干描述的是唐代科举考试中举的年龄普遍偏大,而并未提及科举考试的科目类型,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科举制度。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唐朝时期科举制录取的人数比较少,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6.【答案】A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朝阳市辽墓出土的玛瑙围棋子”以及“辽人……夏月以布易毡帐,藉草围棋”可知,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契丹人也学会了汉人的围棋这项技艺,说明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A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契丹人项汉人学习围棋,没有体现辽宋间商品交换频繁,排除B;
围棋是汉人的娱乐活动,不属于契丹人的习俗,没有体现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排除C;
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金,故“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表述错误,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契丹族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宋辽之间的交往及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7.【答案】A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题干“亏损番商”“降职处理”可知,因亏损番商而将官员降职,这样,势必鼓励番商和宋朝进行贸易,宋高宗这样做有助于促进外贸发展,A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官员因对外贸处理不当而降职,这体现不出是贪污,排除B;
材料反映宋高宗处理外贸问题,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排除C;
材料体现的是外贸,不能推动民族交融,排除D。
故答案为: A 。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的海外贸易。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题干的能力,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D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据“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云布满山低,连霄雨乱飞;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可知,这些是自然现象,体现了郑和准确掌握气象规律,这是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A项明朝国力强盛在题干中未有体现,“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是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
B项皇帝大力支持在题干中未有体现,“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是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
C项指南针的使用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是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
D项掌握气象规律是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B
【知识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台湾郑氏集团派人同清廷议和,请求与高丽一样,对清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如诚心归诚方可招抚,并指示施琅抓住机会进剿台湾,这说明康熙帝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不能与外国问题相提并论,反映了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B符合题意;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反映了康熙帝认为如果不能和平招抚台湾,就以武力解决,排除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台湾处于郑氏集团统治之下,不是处于外国殖民统治之下,排除C;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未体现“施琅建议武力统一台湾”,而是康熙帝指示施琅可以抓住机会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清朝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具体措施,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C
【知识点】林则徐禁烟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依据题干信息“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二百五十万英镑英国国财产的销毁者”可知,这属于英国推卸发动战争责任的表现,英国意图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因来掩盖和歪曲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C符合题意;
“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他和他的小脚老婆”等内容明显不是表达对华崇敬,只有无礼傲慢,排除A;
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工业业革命后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只是直接原因,宣宣传单导致战争爆发的说法错误,排除B;
题中只能看到英国推卸战争责任,没有体现“呼吁吁中英交流”,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虎门销烟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信息,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基本史实,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1.【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曾国藩对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湘军在曾国荃领导之下打进南京”可知,题干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中国封建势力的绞杀;根据题干“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李、左不少的帮助”可知,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外国反动势力的支持;因而题干说明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B符合题意;
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题干未说明,排除C;
革命纲领不切合中国实际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A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辛丑条约》……在晚清最后十年里,促成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促进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从而引发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A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后,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排除B;
义和团运动爆发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排除C;
题干信息并未强调《辛丑条约》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辛亥革命的影响,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C
【知识点】南昌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帜己成军阀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可知,毛泽东主张建立自己的军队及政权,建立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和政权,C符合题意;
毛泽东思想完备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论》,排除A;
新的革命道路探索于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题干未涉及“以工农运动为工作中心”的内容,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南昌起义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意,掌握中国共产党建立自己的军队和政权的基本史实,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4.【答案】D
【知识点】敌后战场的抗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40、1945年晋绥边区5个村各阶层户数占总户数百分比情况”可知,1940、1945年晋绥边区5个村各阶层涉及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以及其他阶级,而且中农和其他的户数比重增加,地主、富农、贫农以及雇农的比重在下降。表格里的时间说明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表格中的土地政策中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凝聚农村抗日力量,D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排除A;
依据表格中的地主、富农可知,当时仍然存在剥削阶级,并没有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摧毀封建土地制度是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影响,排除B;
表格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不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建设。难度适中,理解表格信息,掌握抗日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基本史实,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作答即可。
15.【答案】D
【知识点】遵义会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结合所学可知,“一栋房子”指的是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符合题意;
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排除A;
江西瑞金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排除B;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遵义会议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遵义会议在贵州召开的史实,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C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放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即是对解放战争时期这一场景的描述,C符合题意;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述的是长征,排除A;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描述的是武汉长江大桥,排除B;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写的是赤壁之战,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渡江战役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7.【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结合所学可知,该诗写于抗美援朝时期。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D符合题意;
十年内战时期与题干“志愿军”不符,排除A;
抗日战争时期与题干“志愿军”不符,排除B;
解放战争时期与题干“志愿军”不符,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依据关键词“志愿军”即可作答。
18.【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1953-1957年,我国实行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
B.1958年我国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1958年开始“大跃进”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1961年开始国民经济的调整,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能力。1953年-1957年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五大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称谓,并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符合题意;
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符合题意,排除C;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十五大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中共的主要会议及内容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20.【答案】A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总统正式访华,中美关系由对抗转为对话,1979年,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尼克松来华前中美长期处于对立状态,所以《时代》周刊把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称为“漫长而刺激的旅行”,而不称之为“访问”,A符合题意;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在尼克松访华后,排除B;
“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时间不符,排除C;
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建交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新中国成立后与美国的关系及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基本史实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C
【知识点】古希腊的城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之根都在希腊,古希腊文明回声的最强音,是世界许多民族每天都在运用的语言文字,"这句话的含义是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半岛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C符合题意;
“古代希腊是一切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
“古代希腊人是欧洲人的祖先”表述错误,排除B;
“希腊文明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源”题干并未涉及,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即可作答。
22.【答案】B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世纪某庄园领主试图剥夺一个农民的土地”“庄园法庭审理的结果是‘将这个问题搁置起来,直到达成更充分的协商’”的描述说明领主并未通过庄园法庭成功剥夺农民的土地,因此该判决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的利益,B符合题意;
材料中,庄园法庭审理的结果是只是将这个问题搁置,因此并未做到公正无私,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排除A;
材料描述的是领主并未通过庄园法庭成功剥夺农民的土地,这说明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但是并未动摇领主地位,排除C;
材料内容描述反映的是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的利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而非推动庄园瓦解,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庄园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 掌握庄园法庭的性质,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3.【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改变工厂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英国机械师瓦特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改进了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随后应用于许多生产部门,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780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建立了一个纺织工厂,有600名工人劳动;到1792年,这个工厂雇佣的工人已经达到5000多人。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使用蒸汽机。C符合题意;
珍妮机是纺织工具,不是动力机,排除A;
内燃机发明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B;
电动机发明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纵向发展,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答案】B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农民赎买份地,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本由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由此可知,这些事件反映的共同时代主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B符合题意;
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于20世纪,排除A;
美国南北战争属于革命,不属于改革,排除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瓦解,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1861年改革,南北战争,明治维新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1861年改革,南北战争,明治维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扩展即可作答。
25.【答案】B
【知识点】《联合国宣言》与二战的转折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英文“When you ride ALONE you ride with Hitler !"意思是单独驾车无异于与希特勒为伴,强调节约国内的战略能源,服务战争;因此海报反映的是美国为保障战略物资进行社会动员,号召联合共同抗敌,B符合题意;
题目海报号召联合共同抗敌,海报不能反映法西斯的罪行,排除A;
二战时期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排除C;
题目海报号召联合共同抗敌,未阐述鼓励民众积极消费,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二战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及图片信息,掌握二战时期《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基本史实,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不难作答。
26.【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当代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一定的技术转移给中间供应商,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技术,甚至为之提供工人的技术培训,技术扩散有利于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这表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与技术发展,D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技术扩散不受到任何国家控制,排除A;
“跨国公司是技术扩散的唯一动力”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材料与国际自由贸易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经济全球化推动的作用,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7.【答案】D
【知识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冷战期间,有发生战争的巨大危险,但是,因为美苏两国势均力敌而形成大国制衡,制止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出现了长时间的和平,《长和平》就体现了这一点,D符合题意;
美苏对抗加剧了世界动荡,排除A;
冷战期间发生过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排除B;
材料体现的是大国势均力敌有助于保持和平,而冷战是破坏长时间和平的因素,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冷战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抓住题干中的“冷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答案】C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得出,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发展,因此联合国的成立增加了动力F1,C 符合题意;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增加了动力F1,排除A;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增加了动力F1,排除B;
两极格局形成增加了阻力F2,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联合国的相关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联合国的作用结合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9.【答案】A
【知识点】雅尔塔会议与二战胜利、性质及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的首脑在波茨坦召开会议。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D符合题意;
华盛顿会议召开是1921-1922年,排除A;
慕尼黑会议召开于1938年,与《开罗宣言》无关,排除B;
雅尔塔会议召开于1945年2月,与《开罗宣言》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波茨坦会议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二战期间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内容是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
30.【答案】B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A项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差距错误,中西差距在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全球化日益加深人们对世界的理性认识正确,由材料中“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以及之后的“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词语的变化说明了对经济全球化的认知逐渐理性,符合题意;
C项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错误,材料涉及的主题是世贸组织,没有涉及中外交往平等信息,不符合题意;
D项发展中国家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错误,对世界认知范围过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以中国民众对经济世界贸易组织的认识为考查背景,考查对中国入世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分析理解能力。在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人们对贸易组织存在不理性的认知,在之后,人们对全球化有了更加理性清晰的认知。
31.【答案】(1)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宋朝经济文化发达;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宋朝积贫积弱,腐败不堪。原因:学者论述的角度不同,有的针对宋朝政治、军事,有的针对文化、经济等。
(2)示例:①观点C: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②信息:宋朝五大官窑、市舶司遗址、北宋纸币拓片、泥活字版。③史实论证:宋代制瓷技术高超,出现了著名的“五大官窑”,显示了宋朝手工业的发达。宋朝政府一改历代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商贸发展,设置市舶司,加强对海外贸易管理。宋朝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科技方面,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远洋航海的发展,并为欧洲新航路开辟提供技术条件;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也为欧洲近代文艺复兴创造条件。
④结论:由此可见,宋朝在经济、科技、商业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深刻影响了历史发展进程。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不同学者对宋朝的看法。根据材料一部分学者对宋朝的评论可知, B 、 D 学者认为宋朝属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王朝; A 、 C 学者认为宋朝在经济、技术、生产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学者观点不同的原因:学者论述的角度不同,有的针对宋朝政治、军事,有的针对文化、经济等。
(2)本题考查宋代时期的相关内容。在材料一中选取 C 学者的观点: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在材料二中选取信息:宋朝五大官窑、市舶司遗址、北宋纸币拓片、泥活字版。史实论证:可以使用宋代制瓷技术高超。宋朝政府鼓励商贸发展,设置市舶司。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科技方面,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最后得出结论:由此可见,宋朝在经济、科技、商业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深刻影响了历史发展进程。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故答案为:
(1)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宋朝经济文化发达;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宋朝积贫积弱,腐败不堪。原因:学者论述的角度不同,有的针对宋朝政治、军事,有的针对文化、经济等。
(2)示例:①观点C: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②信息:宋朝五大官窑、市舶司遗址、北宋纸币拓片、泥活字版。③史实论证:宋代制瓷技术高超,出现了著名的“五大官窑”,显示了宋朝手工业的发达。宋朝政府一改历代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商贸发展,设置市舶司,加强对海外贸易管理。宋朝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科技方面,指南针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远洋航海的发展,并为欧洲新航路开辟提供技术条件;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也为欧洲近代文艺复兴创造条件。
④结论:由此可见,宋朝在经济、科技、商业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深刻影响了历史发展进程。
【点评】本题考查不同学者对宋朝的看法及宋朝时期相关的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题干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32.【答案】(1)变化:从应用和自然科学类为主到社会科学为主;或翻译社会科学的书籍数量增加,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数量减少。原因: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因此注重应用和自然科学类的书籍翻译。随着中国民族危机加剧,为挽救民族危亡,人们意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科技外,还应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因此以社会科学类书籍翻译为主。
(2)特点:翻译书籍数量庞大;日文书籍成为主流;以社会科学类为主
(3)价值: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民众觉醒;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思想条件;推动工人运动等。
【知识点】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近代翻译书籍的变化及原因。根据材料内容,我们可以发现1860-1899年间,翻译西书555种,应用科学和自然科学占了一大部分,而1900-1911年间,社会科学比重却占了一半以上,所以类型变化从以注重实用的应用科学为主到以注重文学思想的社会科学为主。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失败,先进人士开展“中体西用思潮,西方近代科技知识被大规模地引进中国。20世纪初年经历甲午战败与八国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思想的深化,国人开始更加关注制度层面的探索。维新派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民族觉醒运动,推动整个社会思潮向前发展。
(2)本题考查近代翻译书籍的特点。从“1900-1911,各地共译西书至少1599种,占……69.8%”可以看出种类繁多;“其中文、史、哲、法等327种”可以看出主要以社会科学为主;从“1902-1904的533种……英文原著89种,占16.7%”可以看出日文和英文原著居多。
(3)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材料三1919-1922所译部分俄国书籍《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共产党宣言》等这些书籍是由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李大钊、陈望道等人所译,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驱,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积极投身到现实斗争中去,同中国实际结合,在选择马克思主义之初就开始了大众化的努力。从此以后,在他们的教育和影响下,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高君宇等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坚定的革命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大范围的传播,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培养了一代革命家,更是大力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
故答案为:
(1)变化:从应用和自然科学类为主到社会科学为主;或翻译社会科学的书籍数量增加,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数量减少。原因: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因此注重应用和自然科学类的书籍翻译。随着中国民族危机加剧,为挽救民族危亡,人们意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科技外,还应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因此以社会科学类书籍翻译为主。
(2)特点:翻译书籍数量庞大;日文书籍成为主流;以社会科学类为主
(3)价值: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民众觉醒;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思想条件;推动工人运动等。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翻译书籍的变化及原因,近代翻译书籍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相关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33.【答案】(1)变化:由合作走向对抗
原因: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措施:马歇尔计划
(2)区别:“世界新秩序”目的在于称霸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在于合作共赢。
(3)主张:世界各国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经济文化交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不侵犯,互惠互利;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知识点】美国的冷战政策;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国际新秩序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美苏冷战。变化:依据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由反法西斯盟国变为冷战对抗的对手。原因:依据材料二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得出变化原因是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措施:二战后美苏两国实行冷战政策,在政治上,表现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一方面防止西欧爆发革命,控制西欧;另一方面遏制苏联,企图称霸世界等;军事上,成立北约组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约,两极格局形成。
(2)本题考查“世界新秩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区别。根据材料二“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及材料二“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赢得了世界的一片叫好,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更是温暖了世界”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世界新秩序”是要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为了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实质是称霸世界;而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了实现各国的”共赢共享。
(3)本题考查如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间关系、国际组织、国际秩序的角度分析回答,如国与国应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合作共赢等。
故答案为:
(1)变化:由合作走向对抗
原因: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措施:马歇尔计划
(2)区别:“世界新秩序”目的在于称霸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目的在于合作共赢。
(3)主张:世界各国要加强团结合作,加强经济文化交流;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不侵犯,互惠互利;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点评】本题考查美苏冷战,“世界新秩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区别,如何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