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
一、选择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表明,分封制
A. 强化了血缘与政治联系 B. 埋下了分裂割据隐患
C. 突出了权利与义务统一 D. 淡化了民众等级观念
2. 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 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 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 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3. 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
A. 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4. 汉代政府通过减赋税、省开支、开放官仓来赈济灾民;武帝统治期间,曾两次由政府组织灾民移徙就食,以度灾荒;东汉时,朝廷更是鼓励官员和吏民出钱出谷,协助救灾。这些社会救济措施的出现( )
A. 反映了外儒内法的理念 B. 有赖于“均输平准”制度的实施
C. 体现了政府主导的特征 D. 缘于全国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
5.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 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州③伊犁将军
B. 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
C. 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D. 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6. 东晋时期,北方世族大量南迁,他们因不能在世族聚集的太湖流域争夺土地,便把圈占土地的目光聚焦于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的山川林泽,通过奴客“凿山浚湖,功役无已”的艰苦劳动,取得了“并成良业”。这说明东晋庄园经济的繁荣( )
A. 得益于均田制的推广 B. 破坏了生态环境
C. 促进了南方地区开发 D. 激化了人地矛盾
7. 某同学在收集整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史料笔记时制作了下表,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
选项 谚语 解读
A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反映了土地所有权变动开始合法化
B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 深其耕而熟覆(平整土地)之,其禾繁以滋 体现了精耕细作的耕作理念
D “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体现了中国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A. A B. B C. C D. D
8. 下图所示是1977 年在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件造型精美、纹饰繁复的战国青铜冰鉴。冰鉴是一件双层器皿,鉴内有一缶。夏季,在鉴缶之间装冰块,缶内装酒或其他食物,以达到冷藏的目的。这说明战国时期( )
A. 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 B. 礼乐制度受到高度重视
C. 民众需求刺激技术创新 D. 粮食储存技术显著提升
9. 留存至今的宋代以前的手工业著作主要有《考工记》《墨经》《炼丹书》。宋金时期,相关著作陡然增多,有《武经总要》《营造法式》《梦溪笔谈》《糖霜谱》及多种酒书和20多种茶书等。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宋代( )
A. 传统应用科技发展至顶峰 B. 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提升
C. 士大夫著书立说成为潮流 D. 文献传承的手段趋于丰富
10.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不仅在会党和新军中做了许多工作,并且开展了有力的革命宣传,举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在社会上博得了相当广泛的同情。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 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B. 充分依靠并发动群众
C. 缺乏严密的革命组织 D. 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11. 1948年12月,中共华北财经委员会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在适当条件下监督资本家,使资本家为国家服务”的制度是“十分接近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出租制、加工制、定货制、合营制等”。这些设想( )
A. 推动了战略反攻的顺利实施 B. 新民主主义经济特征明显
C. 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 《山东省实施“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规划》指出,那时农村将是“五谷丰登,牛马成群,百花满山,果木成林,粮食满仓,鲜鱼满池,棉花成堆”,那时文教、卫生、交通事业也将大大发展,“小学、中学、医院、托儿所、电灯、电话、铁路、公路应有尽有,农村到处呈现一片幸福繁荣的景象”。这一规划反映了( )
A.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愿景 B. 农民生活的显著提高
C. “大跃进”运动下的“浮夸风” D. 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13. 在印度文化体系中,包含有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波斯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成分。如果从宗教派别区分的话,印度文化可分为婆罗门教文化、佛教文化、印度伊斯兰教文化、耆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锡克教文化和近代发展起来的巴哈伊教文化。这反映了印度文明( )
A. 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B. 推动世界文明的融合
C. 具有丰富多彩的特征 D. 包含世界所有的文化
14. 汤普逊在《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一书中指出,除了在饥荒时期之外,很少有小麦及其他谷物地方性市场;至于葡萄酒、啤酒、羊毛、麻布、皮革、毛皮等的地方性市场,也是很少的。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 )
A. 民众的生活水平较高 B. 相对封闭的经济形态
C. 自治城市的兴起发展 D. 宗教禁欲主义的盛行
15. 1883-1889年,德意志帝国议会相继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老年和残障保险法》等法案。这反映出当时的德国( )
A. 力图增强工人阶级对政府的认同感 B. 受到罗斯福新政举措的影响
C. 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 D. 社会保障急需政府立法支持
16. 某论文将“美国联邦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俾斯麦强力推行‘铁血政策'”“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开展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作为重要论据。由此可知,该论文的研究主题是( )
A. 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形成 B. 工业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
C.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革命与改革 D. 君主立宪制度在亚洲确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7.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隋唐、元代、明清)的科举状元籍贯统计部分摘录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
图2
图3
——摘编自韩茂莉、胡兆量《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状元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通道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到了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在两宋时期兴盛的原因,学界有三种说法比较流行:一是“陆丝”阻断说;二是技术推动说;三是世界格局变动说。上述看法均有道理,并具有相当史实基础。如果放宽视野,经济因素是晚唐以及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物兴的极本动因。
——摘编自柳平生、葛金芳《试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勃兴的内在经济动因》
材料二 草原丝绸之路初步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其产生与游牧民族“逐水草迁传”的生活习俗以及都落之间的战争有关。匈奴族的南下与西迁将蒙古草原地带的丝绸之路进行了强有力的连搬与拓展。随着唐朝对漠北草原的统一,草原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元朝,驿站制度构筑了连通漠北至西伯利亚,西经中亚达欧洲、东抵东北、南通中原的发达交通网络,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达到顶峰。草原丝绸之路既是政令、军令上传下达的重要通道,也是对外进行商贺往来的主要线路。但随着元朝的覆灭,这条通道走向衰落,这就使生活上高度依赖中原农耕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倍感不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新的丝绸之路形态的万里茶道应运而生。
——摘编自倪玉平、崔思朋《万里茶道:清代中俄茶叶贸易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研究》等
材料三 2017年5月,俄罗斯驻中国大使提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共建“冰上生绸之路”的设想,同年7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时任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表示,中方致力于与俄方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以此来落实好两国的贸易互联问题。“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为两国地区合作、航运开发、北极治理等领域带来契机,也可成为两国蓝色伙伴关系建立的开端。蓝色发展理念的丰富与蓝色活动的开展将推动两国在新型大国关系的框架下不断加强合作,继而推动中俄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摘编自白佳玉、冯蔚蔚《以深化新型大国关系为目标的中俄合作发展探究一从“冰上丝绸之路”到“蓝色伙伴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草原丝绸之路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21世纪中俄两国倡导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构想的时代价值。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历代统治者都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在安定人心、抵御灾荒、平抑粮价、调节丰歉和恢复生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封建社会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国古代粮食流通思想围绕“政府还是市场”这一主题展开,从西周的官定粮价,到春秋战国的“平粜”,再到西汉、北宋政府的全面干预,复到较为平稳的政府市场互补,以至于乾隆时期明确的市场主导,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反复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过程。粮食安全的最基本含义就是降低农业灾害风险,保障粮食供应,在《周礼·地官·司徒》中的“荒政十二书”一节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荒政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仓储救荒理论和灾荒预防理论。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粮食大量依赖进口,粮食安全无以维系。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专家制定《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其要点是:一为改进方针,以科学方法增加麦作产量、控制生产成本;改善交通、降低运费,便利各地小麦自由流通;严禁掺水、掺杂,实施品级鉴定,保证小麦品质;征收保护性关税,填补减免小麦杂捐后形成的税收缺额。二为实施要点,包括麦种改良及推广、施用适量化肥、防范病虫害、提倡水利事业、改良仓储运输及收割方式、实施关税保护等。整个计划限期10年完成。
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但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任务没能完成。
——摘编自郑宇等《民国粮食安全体系构建机制》
材料三 毛泽东历来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建国以后,毛泽东提出并确立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自己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
毛泽东提出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储粮备荒”“备战备荒为人民”等重要观点。
——摘编自谢莲碧《简述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米麦自给计划》的积极影响.并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构建粮食安全体系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
BCACB CCADA BDCBA C
17 图l:录取总人数最少,北方录取人数多,南方录取人数少但又占有一定比例。这与元代统治时间较短﹐科举一度停考,政治中心在北方,歧视“南人”,但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在南方状况吻合。故图1为元代。
图2:录取总人数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北方省份。这与隋唐科举制初创,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均在北方的状况吻合。故图2为隋唐。
图3;录取总人数最多﹐且主要集中在南方。这与明清科举制达到鼎盛,南方的经济﹑文化重心地位进一步巩固有关。故图3为明清。
18. 原因:原有丝绸之路阻断;科学技术的推动;世界格局变动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
. 特点:持续时间长;交通网路不断扩大;路程远。
影响:有利于推动中外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推动地方行政制度的变更。
. 时代价值:和平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有利于推动中俄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
19(1)内容: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重视粮食仓储:关注粮食流通;完善荒政思想。
(2)影响: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收购质量,有利于推动传统农业的近代化转型;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是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宝贵尝试。
原因:国民政府的政令不统一,不利于政策的推行;未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抗日战争爆发的影响。
(3)目标: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证新生政权的稳定;以农业积累特别是粮食的产出积累支持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