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准考证号
绝密★启用前
湘豫名校联考
2023年12月高三一轮复习诊断考试(三)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时问90分钟,满分100分。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
号填写在试卷指定位置,并将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然
后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信息,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
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国语·周语》记载,春秋前期,周襄王曾谓“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
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
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这表明当时
A.各诸侯国君主权力大小相同
B.贵族政治秩序开始确立
C.各诸侯国君主社会地位对等
D.分封制隐含了等级界限
2.老子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则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
时”,倡导“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主张“仁政”以“富民”为前提,“因
民之利而利之”。这些主张
A.指出了富民应为治国的有效手段B.蕴含了“民本”“德治”的要求
C.体现了春秋战国仁政思想的萌芽D.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3.东汉末年,学者仲长统在《昌言·理乱篇》中指出,当时的豪族“连栋数百,膏
田满野”,且其“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至于“琦赂宝货”
历史试题第1页(共10页)
“马牛羊豕”等更是不计其数。这反映出东汉末年
A,抑商政策的加强
B.存在地方割据的隐患
C.土地兼并的缓解
D.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4.曹丕采纳尚书陈群提议的九品中正制,把官吏选举权集中于中央,由中央委
任“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兼任中正,负责考察本籍(包括流散在外地者)的士
人和官吏,分为九个等级,提供给吏部作为任用和黜陟的依据。中正官往往
被大族垄断。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确保了官员的素质才能
B.兼具选官和监察的职能
C.是土族兴起的根本原因
D.默许地方割据势力兴起
5.韩愈(768一824年)在其《原道》《原性》等作品中,不仅论述了儒家道统传授
的渊源,强调孔孟在儒学中的作用,而且在论及性情时吸取了人心见性成佛
的理论,用以阐述《大戴礼记·大学》中“正心诚意”之说,并且把正心、修身、
齐家同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韩愈的做法
A.传承了重儒礼佛的观念
B.促进了佛教文化的兴盛
C.奠定了理学形成的基础
D.推动了道家思想的发展
6.据《渑水燕谈录·歌咏》中记载,宋人张芸叟“奉使大辽,宿幽州馆中,有题子
瞻(即苏轼)《老人行》于壁者。闻范阳书肆亦刻子瞻诗数十篇,谓《大苏小
集》”。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A.各政权间文化认同趋近
B.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C.民族之间差异不复存在
D.文化交融日益加强
7.下面为元代刊刻的某一话本插图(局部)。这反映出当时
A.世俗文学发展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品味
B.历史题材作品成为文学主流
C.活字印刷技术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
D.艺术创作推动文学体裁革新
历史试题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