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达标检测(含答案解析4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三单元达标检测
(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  )
A.商业资本比较活跃 B.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
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
2.唐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诗可直接用于研究唐代的(  )
A.重农抑商政策 B.三省六部制
C.丝绸之路 D.边疆治理
3.古代主要的商路有丝绸之路、运香之路、运锡之路、琥珀之路、小麦之路(罗马大道)、运盐之路等,形成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但在9—10世纪,欧洲陆上商路普遍萎缩。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中海城市走向没落 B.欧洲政治局势的动荡
C.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D.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
4.有人曾对罗马城作了如下描述: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可以说明(  )
A.罗马城商品贸易发达  B.罗马帝国各地区间经济联系加强
C.罗马文明成就领先世界 D.罗马与世界各大洲均有贸易往来
5.据1世纪航海手册《厄立特里亚航海记》记载,印度的黄油、蔗糖沿近岸航线贩至阿拉伯地区或直接运到东非;意大利的葡萄酒经由埃及转运到东非、阿拉伯地区甚至印度;波斯湾市场上原产自当地的枣酒或转运自西方的葡萄酒,出口到印度和阿拉伯地区。由此可知,当时(  )
A.世界贸易体系初步确立 B.跨区域商品贸易比较繁荣
C.海上贸易路线遍布全球 D.各大洲建立直接商贸往来
6.货币诞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宋史·食货志》中记载:“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这说明宋代交子、会子(  )
A.是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B.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
C.是当时全国范围内的主币 D.体现唐宋货币经济的发展
7.清代中叶,由于商品流通和货币周转的需要,产生了一种专营钱钞汇兑业务的机构,称为“票号”,也称“票庄”或“汇兑庄”。其中有山西平遥人开设的日升昌票号,曾以“天下第一”“汇通天下”而闻名。材料可用于论证(  )
A.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化
C.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货币流通领域发生根本变化
8.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此后20年间英国一直保持着“世界工厂”的地位。这表明当时(  )
A.国际贸易缺乏竞争  B.世界市场很不成熟
C.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D.世界局势比较稳定
9.下表是世界某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历史现象
1531年 第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
1694年 英国创立英格兰银行
1852年 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
1892年 德国出现有限责任公司
A.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B.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早期殖民主义的扩展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国内市场的消费地位日益重要。服装、化妆品、家具等产品向工人阶级扩散,推动了百货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掠夺积累了财富 B.欧洲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11.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上多个国家提高了关税,限制使用外汇购买国货,实行限制进口的制度。英美放弃货币的金本位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这种状况(  )
A.延迟了经济复苏的进程 B.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C.重构了国际金融秩序 D.主导了国际格局的变迁
12.二战后,股份制公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资本家开始大规模对工人发售股票,并积极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的股票,对工龄长、贡献大的职工赠送一些股票。这反映出资本主义(  )
A.贫富差距逐渐消失 B.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C.生产关系局部变化 D.福利制度不断发展
13.1960年10月,全世界出现了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为此,1961年美国与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士和联邦德国一起出资,共同组建了“黄金总库”,以平抑黄金价格的波动。材料可用于说明(  )
A.美国对欧洲控制持续增强 B.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转存在困境
C.关贸总协定难以发挥作用 D.美元的国际地位遭到严重削弱
14.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党的历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情况,其中该词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5.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亚洲多国货币贬值,经济萧条。在当年的世界银行年会上,中国政府郑重表示:“中国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立场,承担稳定亚洲金融环境的历史责任。”由此可见(  )
A.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冲击国际金融秩序
B.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已占据主导地位
C.世界经济发展依赖于国际机构的有效运作
D.大国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应有担当精神
16.20世纪80年代,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相的英国政府对各大国有企业和垄断部门进行私有化,主要采取的形式包括整体出售、拆分售股给公司员工和上市三种;2010年,卡梅伦上台后,英国推动了“二次私有化”进程。这些举措(  )
A.激发了市场经济活力 B.受到凯恩斯主义影响
C.降低了国家财政收入 D.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从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 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个时代,其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
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个时代的开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转变及转变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政府已颁布《专利法》,保护技术发明创新。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通过《航海条例》鼓励扩展海外贸易和市场。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不仅如此,随着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圈地运动带来的大批雇佣劳动力,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起来。有资料记载,当时的手工工场造一根针就要分成18道工序,每个工人完成其中的一道工序,这样分工协作,平均每个工人每天能生产4 800枚针,分工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动工具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使用机器创造了条件。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发端于洋务运动。比之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进行的产业革命,中国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下出现了产业革命迹象。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冲击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引进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也创置了一些有益于近代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设施,但因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不论是官府出资兴办的军事工业还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工业,都难以挣脱君主专制传统的羁绊。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成英国率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可借鉴英国产业革命的哪些因素。(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如下表。
英国东印度公司大事年表
时间 大事
1600年 英国女王特许成立,采取“单次航海”制度(见注),临时色彩浓厚
1657年 确立有限责任制,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17世纪晚期 控制亚洲棉、丝织物贸易权;直接代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战争
1773年 英国国会通过法案控制了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鸦片贸易独占权;开始对华大量走私鸦片;垄断北美茶叶贸易权(后导致波士顿倾茶事件)
1813年 英国国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
1833年 英国国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中国的贸易垄断权;剥夺其商业职能,政治和管理权再次延长20年
1858年 受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委托殖民统治权被剥夺
1874年 公司解散
——据[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整理
注:在每次出海前征集资金,当船只从亚洲载满货物返航后,再将其进口货物或出口货物的销售额,按照投资比例回馈给各个股东。
材料反映出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近代全球化浪潮中扮演了多种角色。请任选其中一种角色,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知识予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
1【答案】A 【解析】材料“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说明当时商业资本比较活跃,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白练”“安西”可知该诗描述的是唐代的丝绸之路,故C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古时期之前,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联系的海陆商贸网络形成,而进入中古时期后,随着欧洲封建制度的确立,欧洲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形成地方割据,使欧洲陆上传统商路受阻而普遍萎缩,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城是商品汇聚地,说明当时罗马城商品贸易十分发达,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世纪时以印度洋为中心的海上商业网络,它通过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沟通了地中海地区与印度之间的海上商业联系,故B项正确;世界贸易体系初步确立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A项;“遍布全球”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各大洲建立直接商贸往来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在唐代飞钱的基础上发展了交子、会子等纸币,体现了唐宋货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是唐朝的信贷业务,排除A项;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指的是清代的庄票,排除B项;宋代的主币是铜钱,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票号亦称“票庄”或“汇兑庄”,经营汇兑和存放款业务,是商业资本转化而来的旧式信用机构,可以论证当时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完成工业革命后的20年间,英国一直保持着“世界工厂”的地位,这说明在当时的世界市场中英国处于中心地位,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并未建立,世界市场很不成熟,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商品交易所、银行、百货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这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国内市场的消费地位日益重要。服装、化妆品、家具等产品向工人阶级扩散,推动了百货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生产力的发展相关,此时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选D项。
11【答案】A 【解析】经济危机发生后,各国采取的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实行货币贬值的政策给各国商品流通与贸易往来造成了极大障碍,延迟了经济复苏的进程,故A项正确;各国提高关税的做法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逐步建立才重构了国际金融秩序,排除C项;经济危机发生后,各国采取的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实行货币贬值的做法没有主导国际格局的变迁,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股份制公司的发展变化,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的股票及赠股行为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激发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属于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未使贫富差距消失,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整个社会矛盾的缓和,排除B项;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的股票及赠股行为与福利制度无关,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1960年,全世界出现了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为此,美国在1961年与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士和联邦德国一起出资,共同组建了“黄金总库”,以平抑黄金价格的波动,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存在困境,故B项正确。
14【答案】B 【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B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主动承担了稳定亚洲金融环境的责任,体现出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大国担当精神,故D项正确。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政府通过推动私有化的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激发了市场经济的活力,故A项正确。
17【答案】(1)转变:从陆上到海上,从北方到南方。(4分)
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明朝前期国力强大;郑和下西洋的推动。(8分)
(2)影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8分)
18【答案】(1)因素:政府立法鼓励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积极从事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活动;圈地运动带来大批自由雇佣劳动力;手工工场的分工合作。(8分)
(2)特点:起步晚,开始于19世纪中期;缺乏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条件;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发展受到政府的限制;只学习技术而不改变制度;发展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任答三点,6分)
(3)因素:政府的鼓励及扶持,主动对外开放;发展工商业,积极拓展对外贸易;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科技教育。(6分)
19【答案】[示例一]英国东印度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2分)
评析:17世纪初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凭借对印度贸易的特权,加入了与亚洲的贸易行列。在经历了与荷兰的三次海上战争后,它逐渐在全球贸易尤其是东印度地区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东印度公司促使全球货物大流动,将美洲的银元流通到中国、印度,将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棉织品、中国的陶瓷与茶叶运往欧洲、北美,加深了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东印度公司还是英国对印度殖民扩张的代理人,它将印度变成英国工业革命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8分)
东印度公司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扩张,加深了全球的经济联系,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2分)
[示例二]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妨碍自由贸易的“反面代表”。(2分)
评析:自17世纪初成立至19世纪30年代前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得到政府的特许,垄断了与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贸易。它通过垄断鸦片、茶叶和纺织品贸易等手段牟取暴利。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他们向中国走私鸦片,进而引发了鸦片战争。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自由主义政策成为主流,政府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特权,加快了东印度公司的解体进程。(8分)
东印度公司在早期阶段,凭借贸易垄断权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也因为违背了自由贸易的潮流而衰败。(2分)
[示例三]英国东印度公司是殖民主义的代理人。(2分)
评析:17世纪初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西欧国家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的产物。公司不仅享有贸易垄断权,实际上还成为英国政府入侵印度的代理人和统治印度的殖民机构。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他们向中国走私鸦片,进而引发了鸦片战争,成为英国侵华的急先锋。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扩张,给印度、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遭到了当地人民的反抗。1858年,在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打击下,东印度公司被剥夺了委托殖民统治权,从此逐渐走向衰败。(8分)
英国东印度公司是推行殖民主义的代理人,是压迫东方国家的殖民者。(2分)
[示例四]英国东印度公司是股份制的早期实践者。(2分)
评析:17世纪初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影响力的商人组建的股份制企业,成立初期,通过采取“单次航海”和有限责任制度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社会闲散资本而迅速壮大,成为当时势力最大、资本最雄厚的殖民机构。这种资本经营组织形式大大推动了当时世界贸易的发展,增强了英国的综合国力,并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10分)第三单元 第7课
【基础巩固】
1.这一时期,“工商食官”的规定渐被打破,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商人阶级得以形成,其地位也得到提高。这一局面出现于(  )
A.商代  B.西周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2.下表是唐宋时期铜钱铸造量统计数据,由此可知(  )
时间 铸币量 依据史料
唐天宝年间(742—756年) 约32万贯 《新唐书》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 80万贯 《宋史》
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 183万贯 《宋史》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 约300万贯 《宋会要辑稿》
A.交子出现冲击金属货币
B.唐代市场流通的货币相对短缺
C.北宋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北宋时商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
3.明代嘉靖年间的《河间府志》记载,乡镇一级的集市每月有二三个集日,州县每月大概有五六个集日,府城则每日一集。这反映出当时(  )
A.市场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
B.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开始出现
C.农工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D.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已被打破
4.《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材料所述与下列哪一历史现象直接相关(  )
A.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
B.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形成
C.政府实行盐铁官营政策
D.海禁、闭关自守政策实行
5.魏征主编的《隋书·食货志》记载,北朝末期,在中国河西走廊地区,东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后来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这一考古发现(  )
A.有利于印证北朝民间货币的使用情况
B.表明中欧之间的交流始于南北朝
C.证明《隋书·食货志》的内容皆为信史
D.可印证当时中西贸易的繁盛
6.“该帝国的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王朝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该帝国”最有可能是(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7.自明中叶起,典当行出现显著变化,其资本规模、业务种类与之前有很大不同,典当行不仅把库藏的钱财借出去放债,还不断扩充资本,注重资本的运用。这表明当时的典当行(  )
A.具有早期金融机构的特征
B.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
C.起到阻止白银外流的作用
D.达到增加政府税收的目的
8.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凡是转让重要财产,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书面契约,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这表明,古埃及(  )
A.商业经营领域扩大
B.商业管理制度完备
C.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D.商业契约已经出现
【能力提升】
9.西汉时期,社会形成了一个普遍流行的概念:“用贫求富”之道,“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这表明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终止
C.农业发展受限
D.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10.在埃及古王国时期的萨卡拉墓彩色浮雕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物物交换的场面。到了新王国时期,用铜、青铜、白银和黄金等金属作为流通手段的情况明显增多,其中用银(按重量)作为价值尺度的情况也比较常见。这反映了古埃及(  )
A.商业水平的提高
B.金属货币的出现
C.国内市场的形成
D.商业规模的扩大
11.有学者研究指出,汉代关于骆驼的文物寥寥无几,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唐代则出现大量关于骆驼的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骆驼形象的变化表明(  )
A.汉代时骆驼尚未进入中原
B.唐代丝路贸易日趋繁荣
C.唐三彩制作技艺日趋成熟
D.汉唐经济格局变化明显
12.南宋有学者记述:“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市肆商店)甚盛……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这说明当时(  )
A.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
B.“南市”已发展为独立商业都会
C.已有比较完备的娱乐设施
D.商业贸易活动通宵达旦
13.“事实上,人们一旦学会书写并需要支配叮当响的金属货币的时候,他们就用文书、票据、承诺等来代替后者。”下列属于这类“代替”品的是(  )
A.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海贝
B.清代恒隆钱庄发行的庄票
C.唐代怀集百姓所纳的庸调银饼
D.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买马契
14.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B.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C.工商业市镇日益增多
D.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
15.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用“耐克逊”表示契约,“耐克逊”的本意是指伴有铜片和衡具的交易,其形式要求十分严格。仪式举行时,有五个证人和一个司秤,司秤用衡器权衡所贷的金属块后,交付借用人,借用人则在神前宣誓,读固定誓词。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罗马通过成文法维护私有财产
B.罗马人比较原始的契约意识
C.罗马人非常注重交易仪式
D.罗马法几乎涵盖各个领域
16.下表反映了(  )
国别 代表 主张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提出交换正义的概念。交换正义是人们进行交易的行为准则
古罗马 盖尤斯 把债划分为契约与私权两大类
荷兰 格劳秀斯 传播了经院学者的契约理论:恪守契约是至上性的原则
英国 霍布斯 国家起源于契约
德国 康德 通过国家契约建立欧洲的统一与和平及全世界的统一与和平
A.契约精神是古今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B.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
C.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
D.契约是关于国家和国家权力起源的学说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体的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他人的谴责,而且会被人群疏远,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对于背信之人的惩罚,无须借助法律手段。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材料二 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中古时期的救赎道德与近代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一脉相承。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摘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国与西方在传统“信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传统“信用”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时期、金属货币时期和纸币时期。纸币的出现和发展是货币发展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中国古代纸币由雏形发展到成熟,纸币本身的形制、大小、轻重、颜色等都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的风貌和影响。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对商业发展起了较大作用。
——摘编自徐玲《论中国古代纸币的设计》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的相关史实,论证所提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述符合史实依据,史实运用准确)
答案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前中期,铜钱铸造量一直在增长,且数目比唐朝盛世时期多出几倍,货币铸造量的增加体现了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故C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时,乡镇、州县以及府城的集市数量参差不齐,但是普遍存在,说明当时农工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市场管理,排除A项;集市不等于专业化市镇,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材料“商贾捐资,建设会馆”反映了明清时期会馆的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馆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东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可知,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此时中西之间的贸易交流,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商船”“首都巴格达”可知,“该帝国”指的是阿拉伯帝国,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典当行出现资本性借贷及扩充资本进行经营的现象,这说明当时的典当行初步具备早期金融机构的特征,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转让重要财产都要订立书面契约以证明财产所有权,这说明古埃及时期商业契约已经出现,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西汉时期“用贫求富”之道观念的出现源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古王国时期,还是到了新王国时期,古埃及的商品交换都很频繁,尤其是新王国时期出现了许多金属货币,这体现了当时商业水平的提高,故A项正确;金属货币的出现是材料的表象,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商品流通中货币的使用情况,未涉及国内市场的情况,排除C项;商业规模的扩大是商业水平提高的表现之一,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材料“唐代则出现大量关于骆驼的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说明唐代骆驼的运用广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丝路贸易繁荣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城郊已有繁华的商业活动,这说明商业活动已突破空间限制,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庄票指的是旧时钱庄发行的本票,因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故可在市面流通,视同现金,符合材料“他们就用文书、票据、承诺等来代替后者”的说法,故B项正确;天然海贝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就被当作货币用于商品交换,不属于“文书、票据、承诺”,排除A项;“唐代怀集百姓所纳的庸调银饼”属于金属货币,排除C项;“买马契”属于买卖文书,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材料“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反映了明朝时不同区域之间商品贸易发展,故选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耐克逊”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契约,只是用来表示契约的交易形式,反映了罗马人比较原始的契约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罗马契约的原始性,而非维护私有财产、注重交易仪式,排除A、C两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16【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欧洲思想家的契约思想,说明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契约思想并非都是经济领域的,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17【答案】(1)不同之处:信用在中国适用于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在西方适用于“陌生人”之间;信用在中国是立身之本,治国之道,在西方是社会正义的体现;信用在中国侧重于社会伦理道德义务,在西方侧重于社会经济活动;中国以榜样、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对信用进行保障,西方以制度和法律对信用进行保障。
(2)社会背景:中国——农业经济为主导;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主流。西方——商品经济的发达;罗马法的影响;基督教的影响;契约精神影响广泛。
历史价值: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稳定;净化经济活动的运行环境;是东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18【答案】[示例]观点:中国古代货币的进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互相推动。
论证:早期的商业发展较为落后,只能是物物交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战国时期,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金属货币,各地的商品交换有了进一步发展;唐代政治开明、商品流通加快,一种便于交易的货币形式——飞钱出现,它使大规模、跨区域交易更加方便;宋代出现的纸币交子又进一步加速了商品流通,使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货币使用的进步可推动经济交流,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货币的不断更新换代。第三单元 第8课
【基础巩固】
1.16世纪初,从中国运往葡属印度市场分销的中药材土茯苓价格奇高,几乎只有权贵才能消费。但到16世纪末,销往该地的土茯苓的价格则普遍下降,普通民众亦可消费。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世界联系加强 B.中药产量提高
C.等级观念淡化 D.价格革命完成
2.1870年至1913年,国际上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的国际分工更加明确,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世界市场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D.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
3.16—19世纪初,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这一航线的开辟(  )
A.使印度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
B.提高了亚洲的经济地位
C.源于中国对外来商品的需求
D.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4.16—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无可争议的优势。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欧洲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也一样。欧洲北部优势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B.垄断性工业企业的建立
C.西、葡对美洲的殖民掠夺
D.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5.据下表可知,16—17世纪的欧洲(  )
时间 国家 事件
1531年 荷兰 创立商品交易所
1571年 英国 创建皇家交易所
1602年 荷兰 组建东印度公司
1694年 英国 创立英格兰银行
A.贸易格局出现调整
B.商业经营方式革新
C.生产方式发生转变
D.传统贸易中心衰落
6.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经历了两个世纪的辉煌后开始在意大利衰落,运动的中心向北欧和西欧转移。这一现象出现的关键是(  )
A.欧洲经济格局的变化
B.西欧普遍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印刷技术水平的提高
D.意大利和西欧、北欧的频繁交往
7.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据此可以看出(  )
A.洋务企业已经完全脱离政府控制
B.民间筹资是洋务企业主要资金来源
C.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D.国人受到新型商业模式利润的刺激
8.下面是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例表,由此可推断出该时期(  )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①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注:①为1872年数据
A.世界贸易多中心格局日益形成
B.重工业逐渐成为工业主导
C.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欧美发达国家已盛极而衰
【能力提升】
9.独占贸易公司是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宣战或媾和,有权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
A.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
B.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
C.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D.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10.下表为1740—1800年间英国的工业产值及出口额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  )
(单位:万英镑)
年份 英国的工业产值 英国的出口额
1740年 2 420 630
1770年 3 690 1 120
1800年 6 820 2 350
A.英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市场联系密切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英国工业水平居于世界一流
11.1676年,英国成立格林尼治天文台,向社会提供时间服务。到1847年,几乎所有的英国铁路公司都采用了格林尼治时间。由于美国的铁路是在英国资本支持下建立的,1883年,在美国推动下,格林尼治经线被明确采用世界通用的本初子午线。这一标准时间的确立(  )
A.是英美确立殖民霸权的体现
B.形成了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
C.增强了垄断组织社会控制力
D.契合了全球商业贸易的要求
12.明清之际,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茶叶对英出口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于到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这反映了(  )
A.中国的茶叶生产日趋萎缩
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列强放缓了对华经济侵略步伐
13.以前,威尼斯商人每年从地中海沿岸一带收购香料大约2 100吨。在直通印度的航路开辟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 000吨。材料反映了(  )
A.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
B.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C.当时世界贸易规模不断地扩大
D.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
14.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7世纪末开始开展直接贸易(用银支付),荷兰东印度公司却仍习惯于接待乘坐帆船前往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进行贸易的中国商人,他们始终坚持以货易货的间接贸易,避免使用现金。材料可用来说明(  )
A.近代英荷两国对外贸易的根本差异
B.近代荷兰对外贸易依赖中国
C.17世纪荷兰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D.荷兰东印度公司衰败的原因
15.16世纪以来,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的国际贸易中心地位被里斯本、塞维利亚、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取代。1531年,第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巴黎开业。咖啡、香料、茶叶都成了商船上的货物。上述材料表明(  )
A.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B.欧洲商业中心的转移
C.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D.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16.1872年,李鸿章支出一些官款作为启动资金,谕令候补知府朱其昂招集商股,购置轮船,设立轮船招商局。可是,入股者不多,资金缺乏,李鸿章只得向招商局注入大量官款,实行官督商办。李鸿章将这种体制概括为“商为承办,官为维持”。这一体制(  )
A.使洋务企业垄断了中国航运业
B.增强了与外轮公司竞争的力量
C.保障私人投资者的经济利益
D.明晰了民用工业的产权归属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的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大约经历了400年的时间。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60年代是世界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时世界市场的地理范围是有限的。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时期,这时期由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国际专业化分工及国际贸易的深化。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市场总体的形成时期,这时期的世界市场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
——摘编自栾文莲《全球的脉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
材料二 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进口量大幅度增长,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等《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世界市场“迅猛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发展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地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园农业的发展使对不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这个问题在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抓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至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摘编自艾周昌等《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和主要动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奴隶贸易对非洲造成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有何认识。
答案
1【答案】A 【解析】16世纪末,随着东西方贸易网络的完善,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贸易渠道增多,销往葡属印度市场的土茯苓数量增多,导致价格下降,从而使普通民众也可以消费,故选A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国际贸易额增加,国际分工日益明确,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大多数国家主动或被动地加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A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材料中西班牙开辟的贸易航线将东亚、东南亚卷入世界市场,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故D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引起西欧商业革命,商品交易所、银行、东印度公司等新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有利于将分散的资本集中经营,以便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适应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处于新航路开辟的时期,欧洲的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文化中心也随之转移,故选A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可知,当时国人争相购买新公司的股票,是受到新型商业模式利润的刺激,故D项正确;洋务企业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控制,排除A项;洋务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不是民间筹资,排除B项;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排除C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美国、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例大致相当,说明世界贸易多中心格局日益形成,故A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荷兰独占贸易公司在海外扩张的过程中,得到政府授予的一系列特权,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的特点,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740—1800年,英国的工业产值和出口额均显著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增加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即英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故选A项。
11【答案】D 【解析】从“英国成立格林尼治天文台,向社会提供时间服务”到“几乎所有的英国铁路公司都采用了格林尼治时间”再到“格林尼治经线被明确采用为世界通用的本初子午线”,结合材料时间可知工业化的开展使全球联系日益紧密,需要统一的时间为全球商业贸易服务,故D项正确;英国在18世纪中期建立世界殖民霸权,排除A项;标准时间的确立只是为全球贸易和商业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易条件,排除B项;英国铁路资本的社会控制力是标准时间确立的推动因素,而不是标准时间的确立增强了垄断组织的社会控制力,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中国茶叶出口出现萎缩甚至滞销的情况,是由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受到其他地区茶叶出口的影响,故B项正确;中国茶叶出口萎缩并不能说明中国茶叶生产日趋萎缩,故A项错误;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仅运往里斯本的亚洲香料数量就是以前威尼斯商人在地中海一带收购的数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香料运输与国际分工无关,故A项错误;更多香料运到欧洲不能说明世界市场的中心在欧洲,故B项错误;香料交易不能体现殖民掠夺,故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展直接贸易,用白银换取中国的茶叶等商品,逐渐掌握亚洲贸易的主动权,而荷兰始终坚持间接贸易,逐渐落后于时代潮流,这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衰败的原因之一,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荷东印度公司的表象差异,并不是根本差异,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近代荷兰对外贸易依赖中国,排除B项;材料考察英国和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方式的差别对荷兰的影响,无法说明17世纪荷兰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排除C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商业革命,欧洲的贸易中心、商业机构和商品种类等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即材料反映了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故选C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鸿章为轮船招商局注入大量官款,实行官督商办,提高轮船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增强了与外轮公司竞争的力量,故B项正确。
17【答案】(1)因素: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或工业革命的进行);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的需要;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建立;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或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推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2)影响: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商品流通的种类和数量增多;商业贸易范围扩大;出现了新的商业经营方式;世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18【答案】(1)原因:美洲殖民地采矿业、农业发展的需要。
主要动力:获得高额利润。
(2)影响:使非洲丧失大批精壮的劳动力,家园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倒退,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状态。
(3)认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充满血腥和暴力,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不可分。第三单元 第9课
【基础巩固】
1.在苏联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苏联模式 (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2.“美国正在打一场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这场“战争”(  )
A.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
B.使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C.解放了黑人奴隶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1955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60年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反映出日本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
A.大力发展国营经济
B.侧重对经济的规划引导
C.积极扩大政府开支
D.利用市场规律发展经济
4.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贸加速增长,向国外借款额增加,旅游业也敞开了国门,甚至同意外国以合资和其他方式直接在中国进行投资。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生动摇
B.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与外国资本、市场的联系加强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遇到严重困难
5.1947年4月,美、英、中等23国进行关税减让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123项,涉及大约45 000种商品。同年10月,23国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这说明关贸总协定力图(  )
A.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B.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话语权
C.根除各国利己主义政策
D.推动世界贸易制度化和体系化
6.1971年,美国对外短期债务的增长已使黄金储备不足以抵偿债务的1/4,美元汇价暴跌。1973年初,美元再度贬值10%,后来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20世纪70年代,日本垄断银行在国际领域广泛活动。这说明(  )
A.美国失去了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B.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了多元化
C.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占据主导地位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走向瓦解
7.1999年,为防止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二十国集团成立,其中包括原八国集团、11个新兴经济体以及欧盟。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举行了第一次峰会。材料反映了(  )
A.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共识
B.冷战思维已不复存在
C.国际经济旧秩序已崩溃
D.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8.互联网金融利用移动通信技术缩短资金融通中的一些链条,服务信息更加准确,替代了传统金融中介和市场中的物理网点和人工服务,人们不一定需要通过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中介索求服务,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技术。据此可知(  )
A.互联网金融分工日益细化
B.传统金融行业濒临瓦解
C.互联网金融推动经济发展
D.金融交易成本逐渐降低
【能力提升】
9.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所占比重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时间 手播 马拉播种机播种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播种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10.20世纪30年代,“计划”一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报刊上频频出现,成为最时髦的名词。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运动在西方兴起
B.罗斯福新政开始推行计划经济
C.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被抛弃
D.经济危机使西方日益关注苏联模式
11.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
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12.英、美、法于1936年9月达成“三国货币协定”,同意尽力维持协定成立时各自货币的汇率水平,尽可能不再实行货币贬值,但却不提金本位和协调各国政策的正式机制。1939年,三国又以自己为主导,各自建立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表明当时(  )
A.各国逐渐取消了贸易保护政策
B.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处于混乱状态
C.合作推动了世界货币关系稳定
D.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13.下图反映了20世纪30—80年代世界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变化,从中可以推知(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国际组织促进世界贸易稳定增长
C.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持续下降
D.技术革命使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变化
14.二战后美国的身影随处可见,参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成立和关贸总协定的签订。这最能说明(  )
A.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
B.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
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D.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15.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欧国家尤其是英、法开始用美元大量兑换黄金。为缓解危机,美国提议建立“黄金总库”。1962年,美国与西欧各国签订了《借款总安排协定》,规定由“十国集团”共同出资60亿协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国际货币市场。上述现象说明,美国(  )
A.竭力保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正常运转
B.探索维持现有世界金融体系稳定的途径
C.与英、法等国存在着激烈的商业贸易竞争
D.携手西欧应对国际汇率紊乱的严峻挑战
16.20世纪60—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此起彼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美彩电摩擦最终以美国放弃征收反倾销税、日本支付一定和解金的方式解决。1985年,美、日、英、法以及联邦德国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经济泡沫急剧扩大,其发展深受拖累。最能从此案例得到的启示是(  )
A.区域化集团要加强合作
B.要重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C.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全球化的总趋势是斗争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很多国家高筑关税壁垒并通过进口配额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奄奄一息的产业免受进口的冲击。这些国家还有意识地实行货币贬值来减少进口,提高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这种无止境的损人利己的政策给一些国家带来了短期的利益,但是实践证明这种政策的最终后果只会是两败俱伤。
——[美]保罗·布卢斯坦《惩戒: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材料二 如果我们想使和平的努力达到同我们战争的努力一样的水平,我们必须把和平的机构坚实地放在国际政治和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国际政治合作的基石是敦巴顿橡树园关于建立一个永久性的联合国的建议书。然而,只有我们今天面临的棘手的经济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时,才能建立起友好和建设性的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石就是布雷顿森林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议书。
——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国会批准《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咨文(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各国提高关税的原因。为什么“这种政策的最终后果只会是两败俱伤”?
(2)根据材料二,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决“棘手的经济问题”的具体办法和罗斯福要求国会批准《布雷顿森林协议》的主要目的。
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模式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分析出这场“战争”是指罗斯福新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日本采用政府计划的方式发展经济,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材料中的现象反映的是当时中国与外国资本、市场的联系加强,故C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各国通过定期召开国际会议并制定关税协定以降低关税,体现了世界贸易的制度化、体系化趋势,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美元贬值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欧洲、日本纷纷发展自己的货币体系,这说明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走向了多元化,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各国为应对危机,成立国际组织,共同协商,说明全球治理已成为国际共识,故A项正确;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互联网金融可以代替物理网点和人工服务,与传统金融相比,交易成本在逐渐降低,故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知,1932年相较于1928年而言,苏联播种方式中手播比重下降较多,马拉播种机播种比重小幅上升,拖拉机牵引播种机播种比重大幅提升,但手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开始实施,主要为应对国内经济、政治危机,通过粮食税等举措有效保证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播种方式的变化不能说明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和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故B、D两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经济大危机中,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弊端暴露,而这一时期,苏联在计划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西方开始日益关注苏联模式,故选D项。
11【答案】A 【解析】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1978年,中国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这一时期里,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推进,故选A项。
12【答案】B 【解析】材料“1939年,三国又以自己为主导,各自建立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体现的是当时世界货币金融关系没有统一的标准,处于混乱的状态,大国都想取得国际货币的主导权,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各国逐渐取消了贸易保护政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际货币关系并不稳定,排除C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制成品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体现了技术革命导致国际贸易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变化不能说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际组织,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初级产品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不是持续下降,故C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二者共同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故选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法用美元大量兑换黄金,造成了美元危机。为了缓解危机,美国探索出建立“黄金总库”的办法来稳定国际货币市场,维持现有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故B项正确;美国的做法是为了竭力保障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正常运转,排除A项;“英、法开始用美元大量兑换黄金”说明英、法对美元信用产生怀疑,与商业贸易竞争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国际汇率紊乱,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材料“1985年,美、日、英、法以及联邦德国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经济泡沫急剧扩大,其发展深受拖累”说明《广场协议》损害了日本的国家经济主权,从而使日本经济深受其害,启示人们要重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故选B项。
17【答案】(1)提高关税的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
“两败俱伤”的原因:抑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阻碍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2)具体办法: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主要目的: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新教材2024版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达标检测(含答案解析4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