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大概念素养目标
单元大概念素养目标 对应新课标内容
知道“两弹一星”及“两弹”“一星”的内涵,了解“双百”方针,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取得的国防、科技成就及其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P24】
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家乡的巨大变化,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通过新时代中国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就,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P25】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基础过关全练
知识点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2022湖南湘西中考)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请问这霹雳巨响是( )
A.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次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
D.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2.【时事热点·航天】“神舟启新程,天宫再会师。”2023年5月30日18时22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下列选项与上述成就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辽宁舰”交接入列
知识点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3.(2023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这里的“此翁”是( )
A.杨利伟 B.袁隆平 C.邓稼先 D.王进喜
4.【家国情怀】(2022四川成都中考)20世纪70年代,体现出中国科研人员传承创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钱学森组织研制人造卫星
B.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焦裕禄治理河南省兰考县
D.屠呦呦领导团队发现青蒿素
知识点3 文化事业的发展
5.(2023云南西山期末)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出色作品,深受群众喜爱。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三个面向”的提出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能力提升全练
6.(2023山东济南中考,16,★☆☆)2023年5月22日,在湖南长沙稻作公园内,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石像揭幕仪式。石像纪念的人,为解决人类温饱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袁隆平 D.屠呦呦
7.(2021山东临沂中考,14,★☆☆)“导弹核武器”一般称核导弹,是指具有携带核弹头的能力并能够达成远距离核弹投送任务的导弹。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这次试验成功( )
A.标志着我国核导弹已经领先于美国
B.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宣告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成功
D.使我国从此有了实用型导弹核武器
8.(2023安徽中考,9,★★☆)196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动员和组织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自力更生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关键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下列属于这一“规划”时期的科技成就有( )
A.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
B.“两弹一星”研制成功
C.神舟五号飞船顺利着陆
D.“辽宁舰”交接入列
9.(2023江西吉安期末,18,★★☆)电影《我和我的父辈》讲述了一个50多年前长征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里科研工作者的故事。影片中父亲对孩子说“我是个诗人,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天上写诗”。不久后,他们谱写的“诗篇”轰动了世界。与这一“诗篇”最密切相关的是( )
A.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B.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中国人民空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
D.东方红一号发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史料拓展全练
主题 “两弹一星”
10.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
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史料二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中共中央、国务院为中国第一颗
原子弹爆炸成功向试验现场
发来的贺电(1964年10月16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是指哪两弹 据史料一并结合当时世界形势,概括指出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时代背景。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历史意义。
素养探究全练
11.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解释】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防尖端科技项目是“上马”还是“下马”,意见很不一致。毛泽东明确表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不能放松或下马。
——王素莉《“两弹一星”的
战略决策与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国内原因。指出面对困难,中共中央对“两弹一星”工程的态度。
材料二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2)根据材料二,写出“此翁”的名字。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他的科研成果。
【史料实证】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的产值累计达到1 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家国情怀】
(4)【思维开放·小论文】请结合下列图片中的人物和所处的时代,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紧扣人物与所处时代的关系,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王进喜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着陆,
杨利伟走出舱门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全练
1.A 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其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C 依据所学知识,题干反映的是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科技成就,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
3.B 据材料“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及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重要贡献,故B项正确。
4.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屠呦呦领导团队发现可以有效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5.B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B项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全练
6.C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
7.D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使我国从此有了实用型导弹核武器。
8.B 根据题干材料“《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及所学可知,1964年10 月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 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 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是在1964—1970年,故B项正确。
9.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一事件引发了世界关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D。
史料拓展全练
10.(1)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 帝国主义国家的核威胁。
(2)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是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时代背景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核威胁。(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素养探究全练
11.(1)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的自然灾害。态度:坚决支持。
(2)名字:袁隆平。成果: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3)特点:科技迅猛发展;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国家扶持;等。
(4)示例:
题目:不能忘却的国家英雄
论述:中国的腾飞离不开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被称为“铁人”,他的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和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体现了中国航天人不怕牺牲、勇攀高峰的载人航天精神。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一“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不能放松或下马”可知,中共中央对“两弹一星”工程的态度是坚决支持。第(2)问据材料二“喜看稻菽千重浪”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此翁”是袁隆平;他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第(3)问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国家扶持等角度回答即可。第(4)问是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言之成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同步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