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测试时间:1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2河北景县九校期中)唐朝时期,每批来华的遣唐使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如开元五年,日本第九次向中国派出遣唐使,这是日本访华使团人数较多的一次,包括大使、副使等官员在内共计557人。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遣唐使主要是为了( )
A.加强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B.传播日本的先进文化
C.传授佛经、加强中日文化交流 D.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2023山东兰陵期中)“唐风渡鲸涛,真心鉴真情”,他用生命和信仰铺就了人类精神和文明交流互鉴的大道,他66岁时东渡成功,他的目的是( )
A.前往天竺取经 B.引进朝鲜音乐 C.进口新罗物产 D.传播中国文化
3.(2023山东青岛市南期中)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史上友好交往也曾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下列诗句中能加以佐证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西行天竺求真本,力辩乌荼占顶峰
C.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4.“张家港黄泗浦遗址”(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中的唐代寺庙建筑遗址,其布局与日本唐招提寺极为相似,这最有可能为下列哪一事件提供佐证( )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
5.(2022广东顺德二模)下图为唐朝诗人顾非熊的作品《送朴处士归新罗》。据此可知,唐朝当时( )
少年离本国,今去已成翁。客梦孤舟里,乡山积水东。 鳌沈崩巨岸,龙斗出遥空。学得中华语,将归谁与同。
A.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
C.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D.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中心
6.(2023陕西师大附中期中)《大唐西域记》记载葱岭的环境时说:“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通过这一记载,我们可以( )
A.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 B.感悟玄奘西行的艰难过程
C.总结文成公主入藏的成果 D.感受鉴真东渡的精神内涵
7.(2023河南息县二模改编)玄奘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鉴真东渡日本,前后用了12年,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矢志不渝,终于在第6次东渡时抵达日本。从唐代两位高僧身上,我们看到了唐朝( )
A.崇尚武力的彪悍民风 B.高度发达的海外贸易
C.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D.领先世界的思想文化
8.(2022湖北黄冈中考)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
A.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9.(2023甘肃金昌中考改编)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能印证这一论述的史事是( )
A.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B.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C.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唐朝有往来
D.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10.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他先在长安太学学习,毕业后参加唐朝科举考试,于开元年间高中进士,历仕三代皇帝,官至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曾以大唐使节身份回访日本。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科举制度对应试者没有身份限制 B.科举考试制度为日本所仿效
C.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 D.吸收融合了世界各国的文化
二、非选择题
11.(2023广东佛山二中教育集团期中)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向周边国家进行文化与技术大输出的一个时期,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也给唐朝提供了一个吸收周边国家优秀文明成果的机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海内统一,国力鼎盛,文化昌茂,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团和留学生来长安。外国来使中,有一部分由盐城海口登陆,转道内河、陆道而抵长安。
材料二 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而成的一本书籍,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1)材料一中日本向中国派遣外交使团的目的是什么?分析这一行为对日本的影响。
(2)材料二中玄奘西行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而成的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的名称。
(3)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D 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出遣唐使到中国。
2.答案 D 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鉴真东渡到达日本后,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故D项正确。
3.答案 C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和唐朝文化,这是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故C符合题意;A反映的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和亲,促进了汉藏民族交融,排除;B反映的是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真经的史实,排除;D反映的是开元盛世的景象,排除。
4.答案 B 根据“唐代寺庙建筑遗址,其布局与日本唐招提寺极为相似”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因此,题干信息最有可能为鉴真东渡提供佐证。
5.答案 C 《送朴处士归新罗》是唐朝诗人顾非熊送新罗友人回家离别时所作的诗,表明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6.答案 B 《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是玄奘西行的经历和见闻,由《大唐西域记》对葱岭环境的记载可知,玄奘西行时环境恶劣,困难重重,因此我们从中可以感悟玄奘西行的艰难过程。故选B。
7.答案 C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玄奘、鉴真两位高僧身上不畏艰险、矢志不渝的精神,体现了唐朝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8.答案 D 题干材料说明唐朝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也向外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故材料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9.答案 C 根据材料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可知,唐朝的中外交往频繁,C项能够印证这一论述。
10.答案 C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接纳日本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这说明当时中国具有世界大国开放与自信的胸襟。
11.答案 (1)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影响: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目的: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名称:《大唐西域记》。
(3)观点: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交流、兼收并蓄的特点。
论述:唐朝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传播唐朝文化,另一方面也不断地从外来文化中吸取养分。日本和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等传回本国,推动社会发展;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积极频繁的对外交往不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促进了唐朝自身的繁荣。所以说,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交流、兼收并蓄的特点。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唐代海内统一,国力鼎盛,文化昌茂,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向中国派遣外交使团的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可知,材料二中玄奘西行的目的是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而成的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的名称是《大唐西域记》。(3)首先,综合两则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如: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交流、兼收并蓄的特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