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练习
一、选择题
1.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说明了( )
A.秦朝的赋税很沉重 B.秦朝的刑法很残酷
C.秦朝的偷盗很猖獗 D.秦朝的徭役很繁重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郡县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守令不世袭,视实际服务成绩为任免进退。此为郡县制与宗法封建性质绝不同之点。自此,贵族特权阶级分割之封建,渐变而为官僚统治之政府”。据此推知,郡县制的设置(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B.确立了贵族政治的权威性
C.实现了国家的垂直管理 D.证明了皇权来源的合法性
3.《秦律》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等。这些规定的目的主要是( )
A.维护皇帝的至高权力 B.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
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 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
4.秦朝灭亡后中国出现短暂的混乱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局面是( )
A.子婴复国 B.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C.七雄争霸 D.楚汉之争
5.秦王嬴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嬴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旨在( )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6.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要想维护统治,需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第一、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第二、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第三、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第四、宏观经济制度模式。对此,秦朝的探索是( )
A.开创郡县制 B.焚书坑儒 C.统一六国 D.盐铁官营
7.关于秦灭亡的原因,众学者看法不一。《睡虎地秦简·语书》中记载:“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避(僻),除其恶俗。…今法律令已布,闻吏民犯法为间私者不止,私好、乡俗之心不变…。”该材料能证明以下哪一观点( )
A.秦法严苛残暴导致六国反抗 B.文化差异使关东地区不服秦朝的统治
C.秦的法律在地方无法落实 D.东方六国法制与秦国大相径庭
8.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男劳动力的十分之一。秦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 )
A.实行思想专制的政策 B.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 D.官吏管理水平的提高
9.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
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
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
10.秦统一后,秦始皇通过修建人工道路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修建这些道路的主要动机是( )
A.巩固边防,防御匈奴南侵 B.控西南夷,增进民族交融
C.集权中央,巩固国家政权 D.发展经济,促进东西贸易
11.秦朝后期,制作粗劣,穿孔较大,钱径不到2厘米,重不足2克的小半两钱,亦称“秦榆荚钱”也出现于市场。这一现象表明,秦朝( )
A.统治危机日益深重 B.赋税与徭役负担加大
C.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D.白银货币化势在必行
12.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 )
A.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B.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C.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13.有研究表明,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各地的表现是不同的。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地和赵地,再次是韩、魏、燕地,至于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
A.秦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 B.各地文化传统存在差异
C.各地经济形态差异大 D.秦朝地方政策不一致
14.秦统一后建立起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规定各级官僚机构“毋口请”,均以文书行政。此外,秦朝还形成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 )
A.实现思想文化统一 B.规范国家行政秩序
C.制定国家统一法律 D.加强专制集权制度
15.秦的统一、结束了过去那种“兵革不休”“流血满野”的战乱局面,改变了长期以来“国异政教,各自独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的状态。由此可知,秦的统一( )
A.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C.开创了政教合一的政体 D.推动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16.如图为古代中国某朝代的中央权力架构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西晋 D.隋朝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知封建(指分封制)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指分封制)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请完成:
(1)柳宗元认为秦朝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材料三:自从秦始皇统一了当时的“天下”,中国即成为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单元,能够有长期的凝聚性,固然由于其地理环境自成格局,但也由于国家形态具备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2)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积极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先秦时期孕育的天子与诸侯、王畿之臣的关系,以及诸侯与隶属诸侯国官员关系中商议国事的治政方式,在秦朝真正确立为君臣共同参与的朝议制度。当国家面临重要事情及君王遇到难断之事时,皇帝便会召开聚集三公九卿及相关官员的会议,商谈解决方案,最终决断仍归皇帝所有。这种制度使皇帝可以听取更合理的方案,减少失误,对封建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朝议有廷议和集议的区别。皇帝在殿堂听政,百官按例朝见,有事皇帝口头提出,有争议的当朝议论,谓之“廷议”;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围的官员,如“九卿会议”“王大臣会议”,然后再将意见上奏,谓之“集议”。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确立朝议制度的原因。
(2)有学者认为“朝议制度体现了一种专制集权政体下的民主”。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皆按宗法制组成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这是对宗法制度的彻底否定。这种家庭,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 秦朝政府的组织(下图)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颁布"分异令"后的家庭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颁布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
(3)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请简要阐述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后期的各大诸侯国中,战国时期有较大的发展。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以原秦国的制度为基础,自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行之于全国。这套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史称“废封建,置郡县”。秦始皇的这一变革,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政治变革,具有革命性质。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发展的要求,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
——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
(1)根据材料,分析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建立郡县制“具有革命性质”。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可知,描述的是秦朝对犯偷盗罪的惩罚非常残酷,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赋税沉重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中虽涉及偷盗,但说的是对于偷盗者的惩罚,没有提及偷盗猖獗,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秦朝徭役很繁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郡县制是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实现了国家的垂直管理,C项正确;“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郡县制确立了贵族政治的权威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郡县制的确立是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项;古代皇权合法性主要通过宣扬“君权神授”来实现,郡县制无法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皇帝的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秦始皇在确定皇帝称号的同时,还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名位制度,以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A项正确;这些称呼和规范是皇帝和皇室成员专用的,并不是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排除B项;皇位的继承与日常称呼无关,排除C项;制定这些规定和称呼是为了突出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而不是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灭亡后(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D项正确;秦朝灭亡后中国出现短暂的混乱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局面是楚汉之争,并不是子婴复国,排除A项;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属于秦末农民起义,此时秦朝未灭亡,排除B项;七雄争霸属于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可知,嬴政大规模迁徙豪富,有助于削弱其对地方的影响力,进而有利于中央派出的官员对地方的管理,徙天下豪富至咸阳,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B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是巩固统治,不是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排除A项;移民目的并非是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排除C项;豪富移民咸阳没有促进边疆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在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上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等举措,加强法治建设,B项正确;秦朝推广郡县制,而不是“开创”,排除A项;秦统一了六国,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盐铁官营属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古代)。根据题干可知,因各地不同民俗可能对国家治理存在危害,所以国家制定法律以化民成俗、导人向善。但民众对秦国的法律政令持抵触态度而按故俗行事,究其原因是因为“私好、乡俗之心不变”,这说明文化差异使关东地区不服秦朝的统治,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发严苛残暴,排除A项;“在地方无法落实”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东方六国法制与秦国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历时五年……三十万劳动力……动员和组织能力”可知,秦始皇利用国家权力完成长城修筑,据所学,中央集权制度能有效控制地方,便于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完成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B项正确;秦朝推广法家学说实行“焚书坑儒”以强化思想专制,而材料重在强调秦朝修筑长城成功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修筑长城”与驰道修筑无关,排除C项;官吏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材料信息“修筑长城、动员组织能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豪强、整顿风俗”,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这些都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A项正确;材料“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等措施都是有利于巩固秦朝统治的措施,并不是秦朝的暴政,排除B项;材料“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等反映的是秦朝,而不是西汉,排除C项;材料“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等反映的是秦朝,而不是西汉,并且没有体现生产力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秦统一后,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修驰道、直道、五尺道等,构建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秦朝为巩固边防和防御匈奴南侵而采取的举措是修筑长城,排除A项;材料所述交通网不仅仅连通西南地区,“控西南夷”不能概括其全部和主要目的,排除B项;秦朝构建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经济目的是次要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后期,由于农民大起义的影响,政治动荡,在铸钱时,也粗制滥造,这是统治危机的反映,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钱币的发行,没有反映赋税与徭役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商业经济迅速发展,排除C项;白银货币化发生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A项正确;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B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与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各地的表现是不同的。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地和赵地,再次是韩、魏、燕地,至于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和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秦末农民战争中各地的差异,这主要是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各地的文化传统差异性巨大,故对秦朝治国模式的接受程度不一样,B项正确;秦朝暴政激化社会矛盾不能解释各地反秦表现的差异性,排除A项;各地经济形态差异大与反秦起义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秦朝地方政策不一致,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秦朝要求各级官僚机构均用文书行政,并建立文书管理制度和邮驿传递系统等做法,完善了行政手段,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国家的治理能力,加强了专制集权制度,D项正确;文书行政与思想统一不符,排除A项;文书行政有助于规范行政秩序,但是这不是秦朝文书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文书不等于法律,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结束了过去那种‘兵革不休’‘流血满野’的战乱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结束了东周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且推动大一统国家的建立,D项正确;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西汉时期的“独尊儒术”的观点提出,排除A项;本题主旨“大一统”,而“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秦朝开创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不是“政教合一”的政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给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A项正确;西汉的中央官制为内外朝制,这与题干所给图片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中央官制中有尚书台,这与题干所给图片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的中央官制为三省六部制,这与题干所给图片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1)过失:滥用民力,严刑酷法。(答出2点)
观点:实行郡县制是正确的,秦朝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答出3点)
【解析】(1)
过失:根据“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得出滥用民力,严刑酷法。(答出2点)观点:根据“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得出实行郡县制是正确的,秦朝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
根据所学可得出,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18.(1)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先秦时期治政方式的影响;国家政务的增多,皇帝政务繁重;官僚政治的发展。
(2)①赞成。理由:统治者在决策过程中发动大臣参与讨论,如秦汉的廷议制度、隋唐的政事堂制度等,这使得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和民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体现了君臣共治的思想。因此,朝议制度是专制集权政体下的一种民主机制。②反对。理由:从政体架构本身而言,朝议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取决于皇帝一人的意志,皇帝在决策过程中发动大臣参与讨论,本质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皇帝为了减少决策失误而在运作机制上所做的一种调整。因此,朝议制度并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性。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原因:据材料“皇帝便会召开聚集三公九卿及相关官员的会议,商谈解决方案,最终决断仍归皇帝所有”可得出朝议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官员商议、皇帝决策,官僚政治的发展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为朝议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条件;据材料“先秦时期孕育的天子与诸侯、王畿之臣的关系,以及诸侯与隶属诸侯国官员关系中商议国事的治政方式,在秦朝真正确立为君臣共同参与的朝议制度”可得出先秦时期治政方式的影响;结合所学,朝议制度允许官员提出建议,甚至参与决策,与国家政务的增多,皇帝政务繁重有关。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可选择赞成或不赞成观点,理由合理充分即可。如选择赞成,可围绕“朝议制度使得使得决策过程更加透明和民主,体现了君臣共治的思想”进行论述。如选择不赞成,可强调“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皇帝独裁,朝议制度本质上是为了减少决策失误而在运作机制上所做的一种调整,并不能真正体现民主”。
19.(1)特点:关系单纯、人数少、组织简单等。
目的:增加户籍数量;增加财政收入。
(2)管理方式: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答对两点)
(3)积极: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②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
消极:④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就血统世系而言,一般为两代层结构,很少有涉及祖孙三代者;就人数而言,通常为五口之家”可归纳出商鞅颁布“分异令”后的家庭特点关系单纯、人数少、组织简单等;
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期拆散大家庭,分割为小家庭的行为是为了增加户籍数量,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2)管理方式:结合材料“郡守”“县令(长)”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3)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但是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
20.(1)有利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实践;秦国原有制度的基础;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原因:彻底改变了地方上的行政制度,实现了由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春秋后期的各大诸侯国中,战国时期有较大的发展”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实践;根据材料“以原秦国的制度为基础”可得出秦国原有制度的基础;根据材料“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可得出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结合所学得出实行郡县制实现了由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