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专项素养综合全练(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下期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专项素养综合全练(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选择题
1.【谚语】(2022福建中考)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A.强调不误农时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重视因地制宜
2.【成语故事】(2023安徽包河期中)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高颎(jiǒng)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之后隋文帝于589年(H7201001)(  )
A.定都大兴,发展经济
B.创立科举制,选拔人才
C.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D.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
3.【书法艺术】(2022湖南怀化中考)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唐朝在书法艺术方面建树颇丰。下列书法家中都属于唐代名家的一组是 (  )
A.锺繇、胡昭    B.颜真卿、柳公权
C.王羲之、怀素   D.赵孟兆页、欧阳询
4.【围棋】围棋是发源于中原的益智游戏。但在辽代古墓中也发现了玛瑙制成的围棋子。由此可见 (  )
A.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 B.辽宋间商品交换频繁
C.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 D.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
5.【传统节日】(2023福建思明双十中学模拟)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这反映了(H7202005)(  )
A.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B.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C.宋朝市民文化的衰落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6.【杂剧】(2022福建中考)阅读材料获取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李明同学写出的关键词:元朝、杂剧作家、《窦娥冤》。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历史人物是(  )
A.关汉卿   B.李时珍 C.宋应星   D.曹雪芹
7.【中医学】(2023四川宜宾中考改编)中医学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如表信息反映了,中医学(  )
姓名 时期 主要成就
扁鹊 东周 总结“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张仲景 东汉 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李时珍 明朝 编写《本草纲目》,丰富了中医药学宝库,广为流传
A.成果丰硕,守正创新 B.实验为主,技术先进
C.中西结合,影响深远 D.着眼著书,传播世界
8.【歌谣】(2023山西晋中期末)“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是流行于明朝末年的歌谣。由此可知“闯王”得到农民拥护的原因是(H7203005)(  )
A.提出均田免赋    B.军队英勇作战
C.建立大顺政权    D.推翻明朝统治
9.【谜语】(2023湖南常德中考改编)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有一谜语的谜面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其谜底应是(  )
A.秦汉时期特征   B.明清时期特征
C.隋唐时期特征   D.宋元时期特征
10.【楹联】(2023河北三河期末)“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家万师。”这副传统戏台上的楹联,道尽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国剧”的是(H7203004)(  )
A.京剧   B.豫剧   C.越剧   D.黄梅戏
二、非选择题
11.【文化自信】(2023湖南郴州中考改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摘编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证明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和包容性。
(2)【思维开放·观点论述】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12.【唐诗、宋词、元曲】(2022安徽肥西模拟)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从中可感受文学魅力,一览历史胜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览胜一 唐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俯瞰长安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街市上,熙熙攘攘,“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在唐朝的宫殿上,“万国衣冠拜冕旒(借指皇帝)”。考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妇女引领着时尚,“女为胡妇学胡妆……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摘编自《以诗证史——以唐诗
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长安为例,归纳唐朝繁盛的表现。
  文学览胜二 宋词——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云“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摘编自《宋诗歌所反映的宋朝
城市市场分析》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杭州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并说说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文学览胜三 元曲——四围锦绣繁华地,车马喧天闹起。
元朝建立后,丝绸之路更加通畅,东西交往频繁。马致远在散曲中赞美:“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国土尽来朝。”贯云石也在散曲中唱道:“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清代魏源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摘编自《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3)据材料说说,马致远、贯云石和魏源对元朝有什么认识
(4)请谈一谈当代青少年应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A 根据“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可知,该谚语体现了先民强调农业生产要不误农时。
2.C 结合所学可知,隋朝渡江作战,南下灭陈朝,589年完成统一,故C符合题意。
3.B 锺繇、胡昭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是唐朝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是东晋的书法家,怀素是唐朝人;赵孟兆页是宋末元初人,欧阳询是唐朝书法名家。
4.A 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契丹人也学会了汉人的围棋这项技艺,说明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
5.A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时的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这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6.A 根据“元朝、杂剧作家、《窦娥冤》”可知,李明学习的历史人物是关汉卿。
7.A 根据表格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中医学成就,成果丰硕,守正并不断有所创新,故A项正确。
8.A 根据“闯王来时不纳粮”和所学知识可知,“闯王”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故A项符合题意。
9.B 明清时期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0.A 京剧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二、非选择题
11.(1)创新性:商周青铜技术;蔡伦改进造纸术;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科技著作。包容性:佛教传入中国;汉人胡食,胡人汉服;孝文帝改革;元朝形成“回族”等。(各举一例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示例:
观点: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发展中华文明。
论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思想上有道家的“无为”、法家的“以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儒家的“仁”“仁政”,汉代以后儒家成为我国正统思想,不仅对我国,而且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技上有商周青铜技术、蔡伦改进造纸术、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还有《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众多科技著作,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还影响了世界的发展。文化上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名家名作辈出。中华文明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成果、独特的文化艺术成就,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综上所述,面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们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自身的文化底蕴继承发展中华文明。
解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回答即可。
(2)首先,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如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发展中华文明;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升华。
12.(1)文化高度发达、商业十分繁荣、中外交流频繁、社会风气开放等。
(2)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3)元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对外影响大。
(4)增强文化自信;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开拓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解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格局发生的改变是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3)根据材料可知,马致远、贯云石和魏源对元朝的认识是元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对外影响大。
(4)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专项素养综合全练(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