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
一、选择题
1.周初统治者在进行分封时,不仅分封同姓王与功臣,同时针对前朝贵族,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手段,并给予部分优待,将中原地带以及在此生活的前朝遗民作为分封的内容重新给予了前朝贵族。统治者此举旨在( )
A.消除商朝残余势力 B.维持政权的稳定性
C.加速国家统一进程 D.传播华夏认同观念
2.下表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诸侯国:
目的 诸侯国 始封君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管、蔡、郕、霍、鲁、卫 文王之昭也
邗、晋、应、韩 武王之穆也
蒋、邢、茅 周公之胤也
由此可见,西周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的纽带是( )
A.血缘 B.品德 C.才能 D.考试成绩
3.距今4300—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研究至今,共发现墓地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极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这说明当时(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社会动员能力较强
C.宗法观念不断强化 D.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4.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文化遗存分为五组。第一组出土了打制、磨制石器,第三组发现了炭化的粟与黍,第一至四组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址,五个组都出土了陶器。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兴隆洼遗址 D.二里头遗址
5.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些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治理的。结合所 学,对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可反映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状况
B.商朝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国家机构与内外服制度
C.商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已实现了君主专制
D.宗教文化类职官可能有沟通王权与神权的作用
6.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7.《国史十六讲》写道:“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一跃而为食物的生产者。”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遗址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二里头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龙山文化
8.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 )
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B.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
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较频繁 D.进入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9.古代中国,政治权利由“传贤”到“传子”的转变标志着( )
A.政治体制严重倒退 B.宗法制的基本形成
C.分封制初具雏形 D.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10.周公东征后,将殷都旧地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周公反复告诫他,要实行文王“明德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这些措施( )
A.践行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利于商民对西周的认同
C.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形成 D.构建了家国一体的格局
11.西周时期,最重要的礼是诸侯册命礼。诸侯虽然可以世袭,但诸侯对周王的臣属关系需要通过特定的册命仪式来予以肯定,诸侯国在最初分封时要经过册封,每一位袭封的诸侯也要由周王重新册命。这表明( )
A.权力分配与宗法制度相结合 B.周制呈现原始民主遗存
C.敬天保民观念成为社会共识 D.礼制维护了周王的地位
12.考古学家指出,内蒙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500年左右。依据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纹饰蕴含着甲骨文的影子。这可以用来说明,甲骨文是( )
A.国家初始形态的表征 B.原始手工业发展下的结果
C.文化发展演进的产物 D.草原部族图腾文化的体现
13.西周时期,通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下列对井田制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直接导致土地兼并问题的产生 B.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C.土地可以自由转让或买卖 D.维护农民的利益
14.如图为克盉,又称太保盉,是西周初期青铜器。盉盖内侧及器沿内侧均有铭文,铭文大意是:周王为表彰召公的功绩,封其子克为燕侯,管理燕地的部族。燕侯制作了盉来纪念这一事件。以下对克盉的描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
克盉()
A.印证分封制推行的史实 B.辅助研究西周青铜工艺
C.帮助我们了解西周文字 D.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
15.考古发掘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陶酒器分布情况如图所示。这反映了当时( )
A.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明显 B.二里头手工生产技术最发达
C.二里头文化具有较强辐射力 D.各文明区域之间的交流频繁
16.陶寺遗址发现的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也有的墓一无所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社会分工十分鲜明 B.早期国家不断发展
C.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二、材料分析题
17.在商代,本族即所谓内服,臣服于自己的其他部落氏族即所谓外服。内服由商王直接管理,在中央政权下设“百姓”从事基层性的管理事务;外服则分封原部落或氏族的首领,由其自行管理。如商代时在西方分封姬周,就是外服的分封之例。当时,商王室在本族内服的统治还较为严谨,但外服诸侯与中央的关系则十分松散。一般来说,外服官对于商王室,只承担缴纳贡赋、随王出征、祭奉商祖这几种义务,商王则有保护外服诸侯的责任。至于外服区域内的政治、行政与管理,商王不加干涉
——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阅读材料,谈谈商朝内服与外服之间的关系。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瘘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祚(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 县大约于春秋中叶在楚国产生,当时楚灭掉其北部若干小国,将其改置为县,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虽用贵族担任,但却非世袭之职,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三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也是秦始皇最具历史意义的创制……?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其历史意义无论如何估价,都不嫌过分。以后中华帝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封建体制的反动——逆潮流而动,但都没有好下场。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在用人方式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取代地方分权的封建体制”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1)材料一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何种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结果如何?为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广宗古地域是黄河故道,并且是黄河的主流区。先秦时期,多位君王曾在此建城(或建都)。商王朝第十三位王祖乙,追寻着商汤的步伐由河南内黄迁都至河北邢台,后由邢台迁都至广宗沙丘庇地,在庇地营建大都之城,立宗庙、筑社稷、造营室。定都广宗庇地期间,祖乙按职守设立官职,确定官职责任;平息东夷叛乱,推行《桑林》《大护》等歌颂商汤在广宗为百姓祈雨作舞等事迹的宫廷乐舞,演绎祭祀之乐和祭祀之舞。祖乙的大力改革,使商朝在建立约200年后出现了一派中兴盛世的气象,史称“祖乙中兴”。祖乙在位19年(在广宗庇地的时间不到10年)。其后继者祖辛(祖乙子)、沃甲(祖辛弟)、祖丁(沃甲子)共在广宗庇地执政了约82年,其间,商朝延续了祖乙时期的盛世局面。商朝第三十一位王帝辛(商纣王),后来也来到了广宗庇地,他在此建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园林——沙丘苑台。相传,沙丘苑台是没有围墙的,可以用来跑马、练鹰。
——摘编自苗庭宽、张松《广宗:商代的起点在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商王祖乙迁都与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概括商王祖乙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改革。
历史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周武王通过分封前朝贵族,维护其所得利益,拉拢前朝贵族以强化对新政权的认可,从而维系周的统治,B项正确;题干表述与消除商朝残余势力明显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C项;华夏认同观念在当时尚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文王之昭也”,“武王之穆也”,“周公之胤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是封建亲戚,材料中各诸侯国的初始封君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分封制是以血缘为纽带,不是品德,排除B项;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国家政治结构的纽带是血缘而非才能,排除C项;分封诸侯王凭借的是血缘关系而非考试成绩,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距今4300-4000年”“墓地可分为大、中、小型。大墓……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极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可知,陶寺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且已出现明显贫富分化,私有制已产生,说明当时的阶级分化日益明显,D项正确;题干只提到了陶寺遗址,无法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A项;材料中的墓葬差别反映的是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无法得出社会动员能力较强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宗法观念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据材料“张家口尚义”“打制、磨制石器”“炭化的粟与黍”“半地穴式房址”“陶器”等信息可知,此遗址应为新石器时代北方文化遗存。结合所学,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发掘出170余座半地穴式房址,也发现了粟和黍,与材料所反映的文化特征最为相近,C项正确;北京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使用打制石器,从事采集和渔猎,排除A项;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居民种植水稻,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和青铜器,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尚未实现君主专制,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材料中内容为商朝中央行政机构的构成,可以反映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状况,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能够反映商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构成和内服职官,中央行政机构反映了国家机构,内服职官反映了内外服制度,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宗教文化相关的职官反映了商朝的神权与王权的结合,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体现的是在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权力较大,王权尚未实现高度的集中,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权力较大,未涉及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排除B项;分权制衡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约即距今约7000年前,C项正确;ABD项属于黄河流域,排除AB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可知,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寺古城遗址和陕北神木石峁石城遗址,都出土了“宫城”、“宫殿建筑”“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规模较大的建筑,据此可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出现了许多较大规模的建筑,A项正确;题干内容仅是述及陶寺古城遗址和陕北神木石峁石城遗址的诸多文化遗存,但是并没有将这两地的文化遗存进行比较,也就不能得出其“统一性”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述两地遗址的文化遗存具备一定的相似性,但不能得出不同区域文化交流“频繁”的结论,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国家产生的两大标志是阶级的出现以及公共权力的设立,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有关这两方面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的转变,”家天下”的局面出现,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D项正确;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社会的进步,排除A项;宗法制基本形成于西周,排除B项;分封制雏形出现于夏朝,但题干未涉及分封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可知,周公告诫康叔要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统治,这有助于减少殷商旧民的抵触,从而有利于商民对西周的认同,B项正确;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儒家思想,排除A项;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并不是家国一体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诸侯虽然可以世袭,但诸侯对周王的臣属关系需要通过特定的册命仪式来予以肯定,……每一位袭封的诸侯也要由周王重新册命。”及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周王重视册封诸侯的礼仪,强化了各地诸侯对周王的臣属关系,体现了周天子通过礼制维护其统治地位,D项正确;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原始民主遗存的相关信息,周制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敬天保民思想,“社会共识”的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公元前2000—前1500年(中国)。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夏家店下层文化大概位于夏朝,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纹饰蕴含着甲骨文的影子,说明甲骨文是逐渐演变而来,是文化发展演进的产物,C项正确;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甲骨文在商朝才出现,不能作为国家初始形态的表征,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原始手工业,不能得出甲骨文是原始手工业发展下的结果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和草原图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井田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B项正确;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不会导致土地兼并,排除A项;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不能随便买卖,排除C项;井田制度下,土地实际被贵族占有,维护贵族的利益,排除D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初期的中国。据材料“西周初期”并结合所学,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材料中的青铜器不能象征至高无上的王权,D项符合题意, D项正确;材料中“封其子克为燕侯”印证了分封制推行的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太保盉,是西周初期青铜器”,是实物史料,可辅助研究西周青铜工艺,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青铜器上的“铭文”可帮助我们了解西周文字,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图示可知,具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陶酒器分布广泛,这说明二里头文化具有较强辐射力,C项正确;材料反映二里头文化的传播,并无阶级分化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二里头文化向外扩散,与手工业生产技术情况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二里头文化向外扩散,并不能得出“相互交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时期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遗址中的慕葬里,有的墓中随葬品众多,有的一无所有,由此可知,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阶层分化较为明显,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新时期时代后期阶级分化明显,材料不能体现社会分工十分鲜明,排除A项;仅根据贫富分化的出现,不能说明早期国家形态的不断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陶寺遗址的情况,没有体现多元一体格局,排除C项。故选D项。
17.商朝内服与外服之间的关系:同属于商王朝的国家治理模式。内服是商王朝对本族贵族的直接管理,统治较为严谨;外服是商王朝对臣服于自己的其他部落氏族的间接管理,统治较为松散,外服对商王室只承担一定的义务,商王则承担保护外服诸侯的责任,不得干涉外服官对外服区域内的政治、行政与管理。外服对商王朝的臣服是建立在商王朝绝对强大实力的基础上的,一旦商王朝实力不济或外服诸侯实力强大,就会试图脱离商王朝的控制,甚至发到对商王朝的战争。
【详解】商朝内服与外服之间的关系:围绕材料中的“在商代,本族即所谓内服,臣服于自己的其他部落氏族即所谓外服。”、“内服由商王直接管理”、“外服则分封原部落或氏族的首领,由其自行管理。”、“商王室在本族内服的统治还较为严谨,但外服诸侯与中央的关系则十分松散。”、“外服官对于商王室,只承担缴纳贡赋、随王出征、祭奉商祖这几种义务,商王则有保护外服诸侯的责任。至于外服区域内的政治、行政与管理,商王不加干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就行。
18.(1)制度:分封制。
影响:①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②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壮大,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衰弱。(任意一点)
(2)从世袭到国君任免。
(3)措施: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影响: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主要体现了分封制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分封制下周天子的权势逐渐衰微,无力控制诸侯。同时,诸侯容易形成割据势力,相互征伐,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王朝的改朝换代。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与材料一相比,在用人方式上,楚国在新征服的地区设置县尹、县公,虽用贵族担任,但却非世袭之职,出现了从世袭到国君任免的变化。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秦始皇一改之前的分封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设置郡县,从分封制变为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在用人方式上,从之前的世袭变为国君任免,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
19.(1)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确立。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
(2)社会问题:土地兼并。措施:如屯田制、均田制、两税法等。结果:土地兼并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原因:由于土地私有、买卖频繁,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3)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及所学知识可得,材料一反映了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确立。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导致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2)根据材料“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及所学知识可得,反映了土地兼并的现象。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为了遏制土地兼并活动的发展,政府采取了如屯田制、均田制、两税法等措施。结果:土地兼并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原因:由于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土地私有、买卖频繁,历代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3)影响:根据材料“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及数学偶尔只是可得,这体现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20.(1)不同:追寻着商汤的步伐;摆脱了旧势力的影响。
(2)特点:确定官职责任;平息叛乱;推行宫廷乐舞,演绎祭祀之乐和祭祀之舞。
评价:出现了中兴盛世的气象;促进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延续了商朝的统治。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商朝(中国)。
不同:根据材料“商王朝第十三位王祖乙,追寻着商汤的步伐由河南内黄迁都至河北邢台,后由邢台迁都至广宗沙丘庇地”可知,追寻着商汤的步伐;根据材料“在庇地营建大都之城,立宗庙、筑社稷、造营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摆脱了旧势力的影响。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商朝(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定都广宗庇地期间,祖乙按职守设立官职,确定官职责任”可知,确定官职责任;根据材料“平息东夷叛乱,推行《桑林》《大护》等歌颂商汤在广宗为百姓祈雨作舞等事迹的宫廷乐舞,演绎祭祀之乐和祭祀之舞。”可知,平息叛乱,推行宫廷乐舞,演绎祭祀之乐和祭祀之舞。
评价:根据材料“祖乙的大力改革,使商朝在建立约200年后出现了一派中兴盛世的气象”可知,出现了中兴盛世的气象;根据材料“祖乙在位19年(在广宗庇地的时间不到10年)。其后继者祖辛(祖乙子)、沃甲(祖辛弟)、祖丁(沃甲子)共在广宗庇地执政了约82年,其间,商朝延续了祖乙时期的盛世局面。”可知,促进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延续了商朝的统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