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安阳市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安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3.12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晋景公十二年(前588),“晋作六军”。对此,杨伯峻注曰:“晋原有三军,此时增置新中上、下三军,共六军。三军原各有将佐,计六卿,今增置新三军,亦各有将佐,增六人为卿”。新增的六人是: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雅、赵旃。其中多为赵氏、韩氏。“晋作六军”可用于说明,晋国当时( )
A.世卿世禄趋于解体 B.晋卿势力不断膨胀
C.宗法体系逐渐强化 D.军事实力空前强大
2、上古时期,负责保存天子祭祀颂词、祷文、誓书并兼掌占星气候、布历农时者称为“祝史”。周朝时期,祝史或随分封远赴列国,或因王室衰微流散列国。这表明,周朝“祝史”( )
A.巩固了分封制度 B.导致了王室衰微 C.有助于文化传播 D.推动了经济发展
3、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 )
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 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
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 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4、宋代盛行论财婚姻,商人“榜下捉婿”成为一种婚姻文化,这一现象遭到士大夫的批评。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升 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
C.门第族望不再是婚姻的要求 D.科举改革导致社会阶层流动
5、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晚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齐家文化的墓葬中,已基本上见不到母系大家族迁徙合葬基和青壮年男女分区埋葬现象,出现了成年男女合葬墓。据此推知,当时( )
A.小农经济基本形成 B.氏族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C.阶级分化已经产生 D.权贵阶层影响持续增强
6、孔子把社会制度称为“礼”,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此外,孔子还强调周制在殷商制度基础上作了修改,比夏、商的制度更文明、更完善。孔子意在说明( )
A.多元一体是文化发展的归宿 B.政治文明应在传承中创新
C.制度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D.礼乐制度是最理想的制度
7、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在奏议中指出,“两税之立……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寒而计日收赢”。这表明两税法( )
A.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C.资产计算方式存在弊端 D.瓦解了重农抑商政策
8、明朝初年,统治者除了沿北部边疆建立重镇,派兵驻守,还在附近地区设立马政机构,专管马匹的孳牧,各卫所、监苑牧军因地制宜地逐水草放牧马匹,为军需战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充,成为明代作战的有力后备资源。可见,明代马政机构的设立( )
A.提高了军事动员的效率 B.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C.密切了民族之间的关系 D.适应了边防建设的需要
9、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 )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10、事实上,制宪会议的多数代表并不真心欣赏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他们反对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为此,联邦宪法采用了在统一体制内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的做法。据此可知,美国对政府权力“纵向分割”旨在( )
A.建立一个有效有限的联邦政府 B.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
C.极力防止出现个人的专制独裁 D.扩大行政权以应对现实需要
11、1685年法国政府宣布新教非法后,法国“大约5万个家庭”成功外逃,这些外逃的最大的群体为工匠。这些工匠带去的商业、工业和金融上的新技巧很快在鼓励专利发明的英国实现了本土化并被广泛推广。这反映了( )
A.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B.宗教政策使法国社会经济停滞
C.工匠精神决定经济发展的面貌 D.多种因素为英国经济转型奠基
12、冷战后法国调整政策,力图保持与法语非洲的“特殊关系”;德国制定了十项原则,表示“要同非洲加强合作”,以“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日本主持召开了“非洲开发会议”,确定了五项援非原则。这反映出,当今世界( )
A.殖民主义势力制约非洲经济发展 B.发达国家对新兴市场的争夺激烈
C.非洲地区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
13、张之洞在筹建武昌纺纱局时,订购了外国上等精利机器(价值9.07万锭银子)。这些机器被运到湖北后,因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而被运往其驻地,其驻地不能设厂只好又运往上海,前后历时五年,各种耗费近83万两白银。这反映了( )
A.洋务企业的资金匮乏 B.近代民用工业选址严苛
C.洋务兴衰取决于官僚政治 D.洋务运动缺乏中央统筹
14、1853年,由于反清组织小刀会起义,英国趁机命水兵占领在英租界设立的中国海关官署,由外国领事暂代清政府收取上海的关税。1854年6月,清政府与美英法三国领事会谈并达成协议,成立一个由三名领事代表组成的税务司署——上海海关税务司。该机构的设立( )
A.使得中国的海关收入大量流失 B.是清政府面临政治危机的产物
C.缓解了清政府与列强间的矛盾 D.标志着中国海关走向了近代化
15、八国联军登陆前夕,东南各省督抚收到了朝廷密旨,密旨上说:“沿江沿海各省,彼族觊觎已久,尤关紧要。若再迟疑观望,坐误事机,必至国势日蹙,大局何堪设想 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这一密旨( )
A.反映了清廷动员东南各省参战的决心
B.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东南互保”授权
C.说明清廷对当前局势有清醒认识
D.实质上号召东南清军与义和团联合作战
16、宋代在人地矛盾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明显“溢出”。比如“湖州民蔡七,长大有力。受人佣故,足迹遍闾巷”“四明人郑邦杰以泛海贸迁为业,往来高丽、日本”。这些现象( )。
A.优化了劳动力的产业配置 B.推动了城乡关系密切发展
C.放松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D.动摇了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17、在宋人的诗词中,有许多提及燕然、昆仑、天山、轮台、凉州、居延塞和贺兰山等地。这些地方自唐朝安史之乱后,先后被吐蕃、回鹘和契丹等游牧民族政权控制,到北宋范仲淹、王安石时已有300年,到南宋陆游、辛弃疾时已有450年,但这些政治文化精英对此仍念念不忘。这种现象说明( )
A.诗词传诵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 B.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C.统一中国的文化认同穿越时空 D.文化认同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
18、张骞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下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这反映了( )
A.企业的兼并破产现象严重 B.民族企业发展对政治环境的诉求
C.民族资本家守法意识增强 D.司法主权丧失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19、1938年冬至1939年春,有人对147个以师为单位的国民党部队的614名士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士兵知道“中国国民党”的占70%,知道“三民主义”的占48%。即使知道“中国国民党”和“三民主义”的,他们也很少知道这两个名词以外的内容。这一调查结果表明( )
A.士兵的思想觉悟影响抗战斗志 B.士兵出身低微,文化素质低下
C.国民党战时政训工作低效失职 D.国民党政权失去了民众支持
20、《明会典》所载的明代典章制度中,有“钞法”“钱法”,没有“银法”。正统时期,宝钞逐渐绝迹于民间土地大宗交易;发展至成化年间,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及普遍使用,白银成为清一色土地大宗交易的货币。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海外贸易成为国家主要财源 B.宝钞制度阻碍白银的自由流动
C.市场需求推动了白银货币化 D.民间贸易改变明政府货币政策
21、有学者指出,太平天国运动以摧枯拉朽之势将清朝原有的军政体系冲击得七零八落。为挽救危局,清朝最高统治者被迫起用有救时之才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兴办洋务,一种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现象,开始涌动于古老的中国封建机体的内部。该学者意在( )
A.全面阐释洋务运动兴起原因 B.揭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客观影响
C.揭露晚清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D.肯定清政府自我调整的成效
22、20世纪30年代初,赣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会昌县的粮食产量甚至连续两年递增20%。除粮食生产外,棉花、花生、蔬菜等农副产品在这一时期也获丰收。上述现象得益于( )
A.土地革命的开展 B.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C.生产工具的改进 D.“双减双交”政策的实行
23、在创作于中世纪的法国文学作品《列那狐传奇》中,象征着市民阶层的列那狐被象征着贵族势力的狼举报,但列那狐机智勇敢、左右逢源,通过花言巧语获得了象征国王的狮王的认可,因此它逃脱了罪行,也惩罚了对手。这一文学作品体现了当时( )
A.城市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B.封建制度的逐渐瓦解
C.资产阶级与国王结成利益同盟 D.西欧文化的宗教色彩
24、“他(哥伦布)与他带来的动植物,在过去的400年内消灭的生命种类,可能比100万年进化灭绝的种类要多……尤其是新世界的动植物种类,都已经被人类缩减或专门化了。专门化往往意味着未来改变的可能性愈趋窄化:为了眼前利益,我们劫掠了未来”。与作者观点相吻合的是,哥伦布远航( )
A.推动世界各地联系加强 B.对人类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C.加快列强殖民扩张进程 D.促使不同文明碰撞与交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尉卒律》载“为计,乡啬夫及典、老月辟(排除)其乡里之入、彀(gou,出生)、徙、除及死、亡者,谒于尉,尉月牒部(文书登记)之,到十月乃比(核实)其牒,里相就殴(也)以会计”;《金布律》亦载:“吏先为( )印,敛,毋令典、老挟户赋钱。”
——摘编自岳麓书院所藏秦简
材料二:明朝户部主管会计工作,省、府、州、县都有主管会计。国家按“四柱清册”制定了统一的账簿格式—“印信文簿”,颁行全国。“印信文簿”是国家主要账簿,具有总账性质,规定每天登记,定期选官送部里。中央各部门,地方府、州,又设置专项分类账簿,如盐院的“红字簿”“钞关文簿”等。账簿的记登记实数,又登记按数量折银或钱的金额,以登记金额为主。
——摘编自王光达《中国古代会计简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实行会计制度的背景,并说明材料一对于研究秦朝会计制度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会计制度的影响。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50年,埃及服饰的发展相对稳定。一般来说,埃及人会穿一种短裙申提(schenti,最初仅供法老穿用),这种服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仅限上层阶级穿用。服饰的布料多采用亚麻纤维,因为亚麻织物凉爽、轻便,适合埃及的气侯。各神殿中的祭司浮雕通常在或长或短的申提外面穿一件三角形或金字塔形的国裙,伊西斯神殿中的托勒密二世浮雕头戴王冠,王冠的圆柱形基座后部向上延伸,托起了两个花冠,红色花冠代表下埃及,上部的白色花冠代表上埃及,基座和两个花冠三者共同构成一个王冠的整体。
——摘自梅利莎·利文顿编著,宋炀译《世界服饰史图典·古代到19世纪的时尚》
材料二:15世纪以来,服饰时尚的领导者集中在日益辉煌的欧洲宫廷,包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欧洲男性服饰凸显肌肉发达、肩膀宽大,女性服饰呈现丰胸、细腰、矮小、圆臀等特点,这种造型观念是基于人体解剖学的制衣理念,摆脱了哥特的直线型风格。服饰面料都比较豪华,女士往往还佩戴华丽的珠宝首饰。欧洲人对服装的迷恋还体现在服装类书籍的发展上,仅1560年至1601年间,意大利、法国、佛兰德斯和德国就出版了十几本服装类书籍,这些书籍是木版画作品集和雕版印刷品,其中多是欧洲的服饰,也有一些近东、非洲甚至新大陆地区的服装。
——摘编自黄士龙《中西服饰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埃及服饰文化所体现的文明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世纪以来欧洲服饰发展的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日常饮料的由来
啤酒 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第一批农业社会用驯化的谷物直接制造的产品。很长时间内,它一直是城市社群中最受欢迎的饮料,因为水的质量并不太可靠。20世纪真正成了一种世界性饮料。
红酒 是地中海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象征,曾长期是西方精英所偏爱的饮料。红酒后来成为世界贸易的一部分,并突出体现于非西方世界精英“西化”上。
烈 酒 蒸馏是阿拉伯人的发明。许多种烈酒在欧洲扩张时期得到传播,特别是用甘蔗酿造朗姆酒。
咖啡 由阿拉伯人引入欧洲,这种异域饮料首先经由咖啡屋在精英中得到普及。19世纪时取代啤酒成为最流行的饮料。咖啡与茶、巧克力一道,推动了对另一种“异域”产品——糖的需求。
茶 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在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
可可 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时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
可口可 乐 跟许多流行饮料一样,可口可乐最初是一种药用饮料。可口可乐是美国的“国民饮料”,象征着20世纪的美国化、商业化和全球化。
——摘编自【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沈贤元译
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信息,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分布图(局部)
——据赵振宇《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格局研究》绘制
从地图(如图)中A、B、C三个区域,任意选择一个,概括所选区域绘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材料表明晋国新增了三军,而这新增三军的将佐六人多为赵氏和韩氏,而赵氏和韩氏是当时晋国的卿大夫,可知晋卿势力不断膨胀,B项正确;春秋时期选官制度主要是世卿世禄制,不能说晋国时世卿世禄趋于解体,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晋国新增了三军,而这新增三军的将佐六人多为赵氏和韩氏,不是晋诸侯王的姓氏,不能体现宗法体系逐渐强化,排除C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晋国新增了三军,但不能说明军事实力空前强大,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周朝社会发展历史。A.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分封制逐渐衰落乃至崩坏,故A选项错误;B.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周王室的衰微导致祝史这一官职流落四方,而不是祝史导致了周王室的衰微,该选项因果倒置,故B选项错误;C.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祝史作为记录祭祀颂词、祷文等文化活动的官员,其流入列国有助于推动相关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故C选项正确;D.据题意可知,祝史一官职与经济发展并无太大关联,故D选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至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可知,秦朝时期臣下对君主的上书具有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含义,这是秦朝皇权至高无上的必然要求,说明文体称谓的转变具有强化专制统治的色彩,B项正确;秦朝废除了西周时期的封建等级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朝实现统一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盛行论财婚姻和商人“榜下捉婿”,折射出宋朝人独特的择偶观,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也能互为姻亲,B项正确;宋代婚姻观的变化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未体现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升,排除A项;门第族望依然对婚姻有影响,C项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宋代婚姻观的变化,未涉及科举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新石器晚期”“出现了成年男女合葬墓”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家文化时期,母系氏族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氏族制度发展到新阶段,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基本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阶级分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权贵阶层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周制在殷商制度基础上作了修改,比夏、商的制度更文明、更完善”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认为政治文明应在传承中创新,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多元一体,排除A项。“制度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孔子认为礼乐制度是最理想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在实际执行中,难以准确计算资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资产计算的困难,A、B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瓦解了重农抑商政策”明显不符合史实,D项排除。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边防形势严峻,朝廷设立马政机构,适应了边防建设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事动员,A项排除。“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说法绝对,材料也无法体现,B项排除。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王签署了《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的权力,明确了很多贵族和人民的利益与权力.主张财产自由和人身婚姻自由,为英国民众和贵族阶级维护人权开了明文的先例,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B项正确;光荣革命奠定了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权利法案》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排除A项,宪章内容规定国王不得私自占有教会财产,不会激化王权与教会的矛盾,排除C项;宪章内容主要与国王有关,与市民阶层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7年(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1787年宪法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约,希望建立一个有效力又受到约束的政府,A项正确;“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B项;据材料“反对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可知,“防止出现个人的专制独裁”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不全面,排除C项;据材料“对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可知,是制约政府权力,不是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法国大量工匠带着商业、工业和金融上的新技巧逃到英国,在英国推广”,并结合17世纪以来英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史实可得出,材料现象反映了包括工匠移民带来先进技术在内的多种因素为英国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1685年英国工业革命条件尚未成熟,排除A项;法国宗教政策导致工匠外逃会对法国经济发展起到阻碍作用,但不至于经济停滞,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工匠精神“决定”经济发展的面貌,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由题干可知,冷战后发达国家积极制定与非洲合作的战略,企图抢占非洲这一新兴市场,说明发达国家对非洲这一新兴市场的争夺激烈,故选B项;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殖民主义势力制约非洲经济发展,而是新殖民主义势力企图争夺非洲这一新兴市场,排除A项;发达国家加强同非洲的合作并不属于区城集团化,因为在二者地域上并不是相邻的,排除C项:加强同非洲的合作,并不意味着非洲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而是非洲对其国家利益有利而已,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据材料可知张之洞在筹建武昌纺纱局时,因职务变动,订购的外国机器辗转流离,说明中央政府没有统筹规划企业的生产运营,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洋务运动企业耗资巨大,但并未说明洋务企业的资金是否匮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洋务企业随着官员职务的调动而迁移,没有反映近代民用工业选址严苛,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兴衰取决于社会制度,而非官僚政治,排除C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的政治统治。材料没有说明所收关税的去向及分配比例,故A项错误;据“1853年,由于反清组织小刀会起义,英国趁机命水兵占领在英租界设立的中国海关官署,由外国领事暂代清政府收取上海的关税……上海海关税务司”可得出清朝的政治统治危机是该机构设立的原因,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外矛盾的缓和,故C项错误;海关近代化涉及方面较广,该机构的设置无法体现中国海关走向近代化,故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材料中清政府让东南各省大胆做事,联络一气,实际上就是授权他们为了保护东南有较大的自主权,故B正确;清廷对八国联军和战不定,并无抵抗到底的决心,排除A;清廷对八国联军侵华,企图瓜分中国的现实,以及中国必须变革以自强的形势并无清醒认识,排除C;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后很快改变方针,镇压义和团,且材料中也未提及与义和团作战,排除D。
16、答案:A
解析:宋代人地矛盾紧张,因此一些农村劳动力受人雇佣,或者往来于海外贸易,体现出劳动力产业配置的优化,故选A项;一些农村多余劳动力以雇佣关系和海外贸易为生,并不能推动城乡关系的密切发展,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人多地少的问题,放松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要从封建国家的角度进行考虑,排除C项;宋代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1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尽管已经过去几百年的时间,宋人的诗词中对于已经在唐朝安史之乱后被游牧民族政权控制的“燕然、昆仑、天山、轮台、凉州、居延塞和贺兰山等地”仍念念不忘,这体现了在唐朝和宋朝都有对国家统一的向往和认同,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部分宋词内容体现出来的统一中国的文化认同,并非强调诗词对于历史文化记忆的传承作用,排除A;题干中强调宋朝文化精英对失地的怀念,对统一的文化认同,并没有体现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也没有涉及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问题,排除B项;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1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推原其故,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下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可知当时民族企业发展中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和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国家尚且不独立,没有足够的精力花在正常的经济建设上,而且民族企业还受到西方企业的压榨,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破产法”,不能由此推断当时企业兼并破产现象严重,排除A项;“民族资本家守法意识增强”不是题干主旨,题干强调的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性质使得民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到中国司法权丧失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38年冬至1939年春,有人对147个以师为单位的国民党部队的614名士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士兵知道中国国民党的占70%,知道三民主义的占48%...他们也很少知道这两个名词以外的内容”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没有很好的对士兵进行相关的军事、政治常识和知识的普及,国民党战时政训工作低效失职,C项正确;材料表明受调查的士兵缺乏相关的政治、军事常识和知识,但未表明士兵的思想觉悟高或低并影响了抗战斗志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证明受调查的士兵,士兵都出身低微,文化素质低下,以及就算他们出身低微,文化素质低下,在入伍之后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军事、政治知识的培训学习,材料反映的还是国民党战时政训工作低效失职,排除B项;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经济。据材料中明初实行宝钞货币制度,到明中期后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联系所学可知,白银货币化源于市场需求的推动,故C正确;题干中没有数据可以证明海外贸易成为国家财税的主要来源,排除A;白银虽受到宝钞制度抑制,但白银仍然在民间自由流动,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明政府货币政策的变化,排除D。
21、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为应对太平天国冲击而开展的,洋务运动的兴起使封建机体的内部出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现象。由此可知该学者意在揭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兴起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冲击、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刺激等因素也有密切联系,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洋务运动的具体成效,排除D项。
22、答案:A
解析: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共领导人民群众在这一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获得土地,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故选A项;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除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外,还调集重兵连续“围剿”,革命根据地社会环境并不宽松,排除B项;这一时期生产工具并未有大的改进,C项排除;D项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的政策,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23、答案:A
解析:城市经济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诞生,《列那狐传奇》中列那狐与狼的较量象征着市民阶层与封建势力的斗争,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市民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故选A项;根据材料时间“中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封建制度并没有瓦解,排除B项;列那狐骗过了狮王,由此不能得出资产阶级与国王结成同盟,排除C项;《列那狐传奇》以兽喻人,并未体现宗教色彩,排除D项。
24、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人口的迁移和物种的交流,新旧大陆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发生了很大的窄化,导致大量的原有物种消亡和物种改变可能性的窄化,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自然和人文的变化,并非世界联系的加强、殖民扩张的加快和不同文明的碰撞,排除A、C、D项。
25、答案:
(1)背景:国家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编排户籍和征收赋税的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继承和完善战国以来的上计制;法家思想对社会规范的调节。
史料价值:材料一中的内容来自于秦简,属于地下出土的文物,是一手实物史料,真实性较强,可信度也比较高,与其他史料相佐证,能丰富对秦朝会计制度细节性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影响:完善管理会计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26、答案:(1)相对稳定的文明环境;人们稳定保守、自信乐观、关注来世的心理状态;古埃及文明深受地理环境影响;古埃及实现了统一;等级森严;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法老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神权色彩浓厚,手工业和建筑业等水平较高。
(2)趋势:追求奢华;服饰造型人性化;人们热衷服饰时尚,审美能力提高。
原因:王权强化,民族国家兴起,宫廷王室引领服饰时尚;文艺复兴发生,人文主义提升人的地位探索人的奥秘,推动制衣理念的转变;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和制衣技术,丰富了服饰种类;文化艺术领域兴盛,印刷术传入和发展,客观上推动服饰业繁荣;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直接推动了服饰的传播。
解析:(1)文明内涵:根据材料“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550年,埃及服饰的发展相对稳定”可知,相对稳定的文明环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们稳定保守、自信乐观、关注来世的心理状态;根据材料“由于亚麻织物凉爽、轻便,适合埃及的气候”可知,古埃及文明深受地理环境影响;根据材料“王冠的圆柱形基座后部向上延伸,托起了两个花冠,红色花冠代表下埃及,上部的白色花冠代表上埃及,基座和两个花冠三者共同构成一个王冠的整体。”可知,古埃及实现了统一、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法老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据材料“一般来说,埃及人会穿一种短裙申提(schenti,最初仅供法老穿用),这种服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仅限上层阶级穿用”可知,等级森严;根据材料“各神殿中的祭司浮雕形象在或长或短的申提外面常穿一件三角形或金字塔形的围裙”可知,神权色彩浓厚;服饰的制作工艺以及配饰显现出古代埃及手工业和建筑业等水平较高。
(2)趋势:根据材料“男女服饰面料都比较豪华,女士往往还佩戴华丽的珠宝首饰”可知,追求奢华;根据材料“欧洲男性服饰凸显肌肉发达、肩膀宽大,女性服饰呈现丰胸、细腰、矮小、圆臀特点,这种造型观念是基于人体解剖学制衣的理念,摆脱了哥特的直线型风格”可知,服饰造型人性化;根据材料“欧洲人对服装的迷恋还体现在服装类书籍的发展之中,仅1560年至1601年间,意大利、法国、佛兰德斯和德国就出版了十几本服装类书籍”可知,人们热衷服饰时尚,审美能力提高。原因:根据材料“15世纪以来,服饰时尚的领导者集中在日益辉煌的欧洲宫廷,包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可知,王权强化,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宫廷王室引领服饰时尚;根据材料“欧洲男性服饰凸显肌肉发达、肩膀宽大,女性服饰呈现丰胸、细腰、矮小、圆臀特点,这种造型观念是基于人体解剖学制衣的理念,摆脱了哥特的直线型风格”可知,文艺复兴发生,人文主义提升人的地位探索人的奥秘观念,推动制衣理念的转变;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和制衣技术,丰富了服饰种类;根据材料“这些书籍是木版画作品集和雕版印刷品,其中有很多欧洲的服饰,也有一些涉及近东、非洲甚至新大陆地区的服装。”可知,文化艺术领域兴盛,印刷术传入和发展,客观推动服饰业繁荣、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直接推动了服饰的传播。
27、答案:选择:啤酒、烈酒、咖啡的由来。
观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论述:西亚北非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为一,它的农耕技术、铁器技术伴随着人类的迁徙、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啤酒是来自西亚和北非的农耕文明,它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影响人类文明进程。8世纪中期阿拉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帝国经济繁荣,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他们在贸易的同时吸收了东西方文化,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烈酒和咖啡是阿拉伯人发明或传播的,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总结:由此可见,文化的交流对人类的生活、生产都有重要影响,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啤酒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第一批农业社会用驯化的谷物直接制造的产品。”“蒸馏是阿拉伯人的发明。许多种烈酒在欧洲扩张时期得到传播,特别是用甘蔗酿造朗姆酒。”“咖啡由阿拉伯人引入欧洲,这种异域饮料首先经由咖啡屋在精英中得到普及。”故可选择:啤酒、烈酒、咖啡,阐述其由来。结合所学可知,啤酒是来自西亚和北非的农耕文明;烈酒和咖啡是阿拉伯人发明或传播的,故提出观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论述:结合所学可知,西亚北非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为一,它的农耕技术、铁器技术伴随着人类的迁徙、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啤酒是来自西亚和北非的农耕文明,它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影响人类文明进程。8世纪中期阿拉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帝国经济繁荣,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他们在贸易的同时吸收了东西方文化,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烈酒和咖啡是阿拉伯人发明或传播的,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主题,即文化的交流对人类的生活、生产都有重要影响,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也可选择:茶、可可的由来。根据材料“茶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在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时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可以“近代以来欧洲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作为论题展开阐述。首先分析早期殖民扩张的条件,十四十五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欧洲出现“寻金热”,奥斯曼土耳其又截断了传统商路,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开始开辟新航路。葡萄牙人首先开辟到东方的新航路,西班牙人首先发现新大陆,可可就是由欧洲人随新航路开辟从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渐成为流行的饮料。其次提出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交流,推动了早期殖民扩张,东西方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东方商品包括茶叶被转运到欧洲,受到广泛欢迎。之后英国人将茶叶移植到印度等地,被广泛种植。最后进行总结,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传播,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传播又推动了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28、答案:A区域,特点:绘画发展以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为主;沿河西走廊分布;分布相对稀疏;原因:政治环境较为安定;关内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带来先进技术和中原文化;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商品贸易较为兴盛;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影响不断扩大。
B区域,特点:分布大量寺院壁画和墓葬壁画;分布范围较广(沿黄河中下游分布);画家人数较多;原因:中原地区经济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绘画历史悠久;黄河流域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较为频繁;佛教在中原富有影响力;统治者的重视与倡导。
C区域,特点:以寺院壁画为主(以宗教题材为主);分布范围相对集中(集中分布长江下游和江浙地区);画家人数较多;原因: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与中原文化;江南尤其是江浙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文化的兴盛;佛教兴盛,修建大量寺院。
解析: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题意要求,从地图中A、B、C三个区域,任意选择个。如选择A区域,根据地图中该区域的石窟壁画遗址分布情况可知,绘画发展以墓葬壁画和石窟壁画为主;沿河西走廊分布,分布相对稀疏。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环境较为安定,关内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带来先进技术和中原文化;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商品贸易较为兴盛;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影响不断扩大等方面分析原因。如选择B区域,根据地图中该区域的石窟壁画遗址分布情况可知,分布大量寺院壁画和墓葬壁画;分布范围较广(沿黄河中下游分布);画家人数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绘画历史悠久;黄河流域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较为频繁;佛教在中原富有影响力;统治者的重视与倡导等方面分析原因。如选择C区域,根据地图中该区域的石窟壁画遗址分布情况可知,以寺院壁画为主(以宗教题材为主);分布范围相对集中(集中分布长江下游和江浙地区);画家人数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与中原文化;江南尤其是江浙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文化的兴盛;佛教兴盛修建大量寺院等方面分析原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安阳市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