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
崇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得分
一、单选题
1.(本题3分)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城邦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任职期限均为一年;已任过公职者,在其他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该材料旨在说明( )
A. 雅典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
B. 雅典民主的参政方式是轮番而治
C. 雅典民主被少数贵族操纵
D. 后世的公职选举制度受此影响
2.(本题3分)明朝士人周思兼道:“介甫(王安石)之法未必不足以兴宋氏之治,而成大功,而富(弼)、韩(琦)辈从而挤之。呜呼,法未行而先挤之,已不足以镇服天下之心,而况其所挤者,又当世之望人,……而卒无成功。”周思兼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 遭到名人贤士反对
B. 触犯大地主的利益
C. 未能解决统治危机
D. 措施违背民众意愿
3.(本题3分)金代科举初期根据南北士人素所习之业取士,称“南北选”,辽人试词赋,北宋旧土人试经义,后发展为“南北通选”,仅设词赋科。并专为女真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开设了策论进士科。据此可知,金代科举制( )
A. 体现了继承创新
B. 实现了民族平等
C. 满足了人才需求
D. 阻碍了阶层流动
4.(本题3分)日本1947年《国家文官法》规定:“文官的任用,依照本法和人事院规则的规定,根据考试成绩、工作成绩或者其他能力的考核结果进行”“政府机关首长必须对所属文官的工作进行定期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采取适当措施”。这体现出日本文官制度的重要特征是( )
A. 政治中立
B. 论绩升黜
C. 职务常任
D. 平等竞争
5.(本题3分)有学者指出,秦帝国把长城修建在牧地和耕地之间,就是为了把长城内外对农民与牧民各自有利的自然环境区别开来,防止出现边疆扩张所带来的脱离中国典型发展的过程。作者意在强调长城修建的主要目的是( )
A. 防范北方游牧民族从事农耕
B. 保护两种经济模式的发展
C. 区别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
D. 保护中原王朝的发展模式
6.(本题3分)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三十年战争所造成的领土变更得以调整,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大批城邦国家取得了独立,荷兰与瑞士成为主权国家,新教国家脱离了教皇的霸权。这表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
A.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 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
C. 推动了宗教改革爆发
D. 集体安全体制得到了完善
7.(本题3分)1949年10月3日,中苏正式建交,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在此之前,开国大典时,时任“苏联驻北京总领事”的齐赫文受邀参加,但齐赫文参加大典的身份却不是“总领事”,而是国际友人。这体现的新中国外交方针是( )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另起炉灶”
C.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 “一边倒”
8.(本题3分)陆贽(754—805年)认为两税法的实际效果有限,造成“务轻资而乐转徙者,恒脱于徭税。敦本业而树居产者,每困于征求”。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两税法( )
A. 以土地资产为计税基础
B. 每年分夏秋两季收税
C. 忽视基层社会户籍管理
D. 放松了对农民人身控制
9.(本题3分)清代规定给每一户民众发给一张印牌,每张印牌上写明该户民众的具体信息,如姓名、人口、从事职业等。悬挂于门口,再由负责人定期清查其户内人口出入的变动情况,“出则注明所往,入则稽其所来”。上述做法依托的基层管理制度是( )
A. 邻保制
B. 十家牌法
C. 保甲制
D. 黄册制度
10.(本题3分)14、15世纪法国城市中兴起了基层民间组织——兄弟会。兄弟会一般不要求会员来自特定阶层或具有特定身份,其组织框架与当时的市政官制度有极大的相似性,他们建立救济院或者向救济院捐款,在宗教节日给穷人发放粮食。兄弟会的建立( )
A. 有利于弥补市政机构“社会保障”的职能
B. 表明基督教对中世纪市民社会的高度控制
C. 削弱了教会和贵族在城市中的政治影响力
D. 是中古欧洲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
11.(本题3分)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镇,遗址出土了大量遗物有石器、骨器、穿孔蚌器、原始陶片、人骨标本以及兽骨残片。对遗址的稻作化石分析证实了该地区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由此可知该文化遗存( )
A. 早期手工业技术高超
B. 具备了初始国家形态
C. 属于旧石器农耕文明
D. 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
12.(本题3分)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重大课题,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据此可知,世界粮农组织消除饥饿的重要手段是( )
A. 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B. 控制食品安全
C. 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D. 增加粮食储备
13.(本题3分)战国时期,脱粒、加工类非金属农具,或作为辅助性农具或作为主要生产环节的特殊性农具得到发展。如作为主要脱粒加工农具之一的木制枷,使用特别普遍。这一现象得益于( )
A. 农业生产方式革命
B. 大地产制迅速发展
C. 铁制冶金技术滞后
D. 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14.(本题3分)工业革命时期,各个工厂都制定了严格的纪律,工厂主将工人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固定在某一处,随着机器的节奏不停地做着机械运动,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工厂主对工人的进厂、离厂、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的时间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了巨变
B. 机器生产改变了传统的经济结构
C. 蒸汽时代工人工作生活环境恶劣
D.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15.(本题3分)“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一个潜在的危险正显露出来”。下列符合作者所表达的含义的有( )
①蒸汽机为工业、交通提供新动力 ②工厂排放的烟尘导致了大气污染
③信息化使人们的生活便捷 ④互联网使很多人沉迷网络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6.(本题3分)有学者认为,“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十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使用
B. 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C. 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
D. 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
第II卷(非选择题)
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得分
二、材料分析题
17.(本题4分)君权与相权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主要矛后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把中央官员分为三个台阶,其中第一台阶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即所谓的三公。……三者互不隶属,各自开府,三公在分工上各有所侧,互相牵制……这种三权分立结构主要是考虑到分工基础上的行政效率问题而设计的,同时也是有意对相权加以限制。
——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材料二 从秦汉到明清,宰相的法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地位日益瞹昧,以至于宰相被最终取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君权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
——袁建强《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材料三 从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利益和目标出发,从君权的绝对性和排他性出发,客观上就必然会把君主其家族置于和一切人对立的地位,使一切人、一切社会集团都成为专制君主的潜在对手和敌人,成为猜疑和防范的对原。……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织必然会在运行中发育出某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的“自主性”倾向,使官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异化于君主意志,相对独立的力量。“……这就势必和君主专制制度所要求于它的从属性,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目标发生错位与冲突。
——张星久《中国君立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机构设立“三公”考虑的主要问题和设立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以唐、宋和明朝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如何在制度规定层面上进行加强的。
18.(本题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芙”等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中央政府收回铸币权……铸造新的五铢钱……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至唐武德四年(621)废止,前后跨度为733年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 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汉武帝时期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制度。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两”、“五铢”等。唐高祖李渊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泰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使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并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摘编自王学亮《中国货币的发展演变、现状及其国际化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货币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演变的过程及趋势。
19.(本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法律宣教在历朝历代的不断重视下,逐渐形成了其特有体制与独特优势,有效促进了法律知识的普及与伦理教化功能的实现。简单的生产生活方式只需简单的法律法令即可,因此.中国古代的法律宣教,便遵循这一“简本普及”传统。具体实施中,针对儿童有注重教化的“蒙学教育”;针对德高望重之人.有隆礼重德的“乡饮酒礼”;针对官吏,有朝廷重视的“明法律令”。自战国以来,法律考核在商鞅的主张下极其严苛,掌法官吏在回答其他官吏或百姓的咨询时,必须按法定程式回答。此外,明清两代都规定百官必须熟读法律,京师内外各部门官吏都要接受其上司的法律考核,倘若不能通过则受到惩罚。
——摘编自谢宝仪《中国古代法律宣教制度的优势与当代借鉴——以基层普法为视角》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皇帝既是口衔天宪的最高立法者,还是最高的司法权威。而西方从古希腊起,不同的权力中心同时共存有很长的历史,因此.西方法系总体上是由多个法律体系组成的组合性系统。在法律结构方面.古代中西方法律都在奴隶制和封建制下维护不平等的身份等级秩序;但西方法律传统在文艺复兴及近代法律变革之后,出现了平等化、非歧视化的浪潮。在法治终极目标方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实质正义的实现,以结果平等、社会关系和谐为目标;西方法律传统则注重程序正义,通过诉讼解决纠纷是其主要的目标实现方式。在法治认识论方面,中国古代个人依附在家庭和国家之下;西方法律传统更看重个人,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是法律关系的基石。在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模式方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提倡德主刑辅、礼法并重、宽猛相济;而西方法律传统特别是中世纪以降,长期采取宗教至上、法律为辅的社会治理方式。 ——摘编自冯玉军《中西法律文化传统的形成与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宣教制度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法律的主要不同点,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20.(本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生物物种总会借助偶然事件或是有利的环境条件到处游走。而哥伦布大交换就像一张生物互联网,将自然界的每个部分联系起来,并以惊人的速度对其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可能更好,也可能更糟。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年:发现哥伦布新世界》
根据材料,围绕“哥伦布大交换”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参考答案
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显著特征是主权在民和轮番而治,因此材料“已任过公职者,在其他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强调的是雅典民主的参政方式是轮番而治,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雅典民主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雅典民主的实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解析】材料中“富(弼)、韩(琦)辈从而挤之”“当世之望人”表明,周思兼认为王安石在执行变法的过程中遭到富弼、韩琦等当世之望人的排挤,从而导致变法失败,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触犯大地主的利益”“违背民众意愿”,排除B、D项;周思兼认为王安石的新法“未必不足以兴宋氏之治”,也即如果变法顺利实行,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宋朝统治危机,排除C项。故选A项。
3.A
【解析】根据材料“金代科举初期根据南北士人素所习之业取士”,说明金朝沿袭前朝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但金朝按照“辽人试词赋,北宋旧土人试经义”执行,说明金朝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创新,A项正确。根据材料“并专为女真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开设了策论进士科”说明并未实现民族平等,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金朝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结果,不能体现满足了人才需求,排除C项;科举制的推行加速了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解析】根据材料“根据考试成绩、工作成绩或者其他能力的考核结果进行”,“政府机关首长必须对所属文官的工作进行定期评定,并根据评定结果采取适当措施”等信息可知日本文官制度强调工作实绩,B选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日本文官对政治党派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中未说明日本文官职务任职时间要求,排除C项;材料中未说明日本文官内部官员之间的竞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有学者认为秦朝修筑长城是要分隔游牧和农耕,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扩张而影响中原王朝的发展,D项正确;AC项都只是表面上的目的,而不是修建长城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是强调保护中原王朝的发展模式,排除B项。故选D项。
6.B
【解析】根据材料“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大批城邦国家取得了独立……新教国家脱离了教皇的霸权”并结合所学可知,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该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城邦国家独立、主权国家成立等体现了欧洲出现新的政治形势,B项正确;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A项;16世纪宗教改革爆发,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945年《联合国宪章》签署,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解析】根据材料“开国大典时,时任‘苏联驻北京总领事’的齐赫文受邀参加,但齐赫文参加大典的身份却不是‘总领事’,而是国际友人。”及所学可知,“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外交关系,如果要建交还需要重新谈判,所以齐赫文以外侨身份应邀登上天安门观礼,B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的是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包括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是周恩来在1953年提出的,排除C项;“一边倒”指的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解析】两税法以每户土地多少征收地税、以资产多少征收户税,土地、财产成为基本的计税标准,“务轻资而乐转徙者”比如商人,“敦本业而树居产者”比如小农、地主等,两类人的徭税负担与其资产不一定成正比,A项正确;征税的时间与小农“困于征求”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隋唐时期政府对户籍管理很严格,排除C项;两税法放松了对农民的人生控制,但这是影响,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解析】由材料“每一户民众发给一张印牌”等可知,这涉及以户为单位的治安管理制度,属于清朝的保甲制,C项正确;邻保制是唐代实施的,排除A项;十家牌法是王守仁在明代实施的,排除B项;黄册制度是户籍管理体制,不涉及查人口出入变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建立救济院或者向救济院捐款,在宗教节日给穷人发放粮食”可知,兄弟会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对于市政机构的“社会保障”的职能进行了补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基督教对市民社会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中兄弟会的一些举措无法体现其削弱了教会和贵族在城市的政治影响力,排除C项;中古欧洲的经济基础是庄园经济,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解析】据材料“遗址出土了大量遗物有石器、骨器、穿孔蚌器、原始陶片、人骨标本以及兽骨残片。对遗址的稻作化石……”,可知,该遗址中,存在兽骨残片和稻作化石,说明存在渔猎与原始农业,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手工业技术状况,排除A项;仅从残片和化石,无法判定具备国家初始形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新石器时代的文明特色,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解析】根据材料“国际援助……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得出重要手段是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C项正确;国际政治新秩序还未建立,排除A项;材料涉及粮食安全,没涉及食品安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粮食国际储备,因此重视的是国际协调,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期,脱粒、加工类非金属农具,或作为辅助性农具或作为主要生产环节的特殊性农具得到发展。”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普及,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与之相配套的收割等辅助性工具的发展,所以,材料中现象的出现是农业生产方式革命的推动,A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工具的改进,没有体现土地制度的变化,也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和D项;在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定铁制冶金技术是否滞后,排除C项。故选A项。
14.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时期,工厂主为了最大限度的使用机器,对工人进行了极为严苛的限制,这本质上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度下,资本家更加便利的剥削工人,这是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变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C项是材料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到工人以及社会大众生活方式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一个潜在的危险正显露出来”可知科学的影响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蒸汽机为工业、交通提供新动力,推动了交通运输业发展,改变了日常生活,①符合题意,工厂排放的烟尘导致了大气污染,这是工业革命产生的消极影响,②符合题意,信息化使用人们的生活便捷,改变了日常生活,③符合题意,互联网使很多人沉迷网络,属于网络技术产生的消极影响,④符合题意,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D项正确;③符合题意,排除A项;②符合题意,排除B项;①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古代世界巴比伦、罗马、伊斯兰国家和中国的商人都在使用信贷工具而从事商业活动,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曾使用,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信贷工具在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业活动领域的拓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7.(1)问题:既要提高行政效率,又要限制相权过大。特点:“三公”各司其职,权力相互制约。
(2)加强君主专制:唐代通过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来加强皇权专制;宋代通过设立中书门下、单独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和国家财政的三司使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明代通过完全废除丞相来强化皇权专制。
【解析】(1)问题:根据材料“主要是考虑到分工基础上的行政效率问题而设计的,同时也是有意对相权加以限制”可得出主要问题是:既要提高行政效率,又要限制相权过大;特点:从材料中“三公在分工上各有所侧,互相牵制”归纳其特点是:三公”各司其职,权力相互制约。
(2)如何:结合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及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进行分析,如唐代通过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来加强皇权专制;宋代通过设立中书门下、单独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和国家财政的三司使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明代通过完全废除丞相来强化皇权专制。
18.(1)措施:铸币权收归中央;严禁民间私铸;规范新币的式样和币重。
(2)过程:海贝—铜铸币—统一的圆形方孔钱—五铢钱—开元通宝—纸币—钞—白银;趋势: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由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的演变。
【解析】(1)措施:根据“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可知,铸币权收归中央;根据“中央政府收回铸币权……铸造新的五铢钱……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可知,严禁民间私铸和规范新币的式样和币重。
(2)过程:据材料二“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并结合所学可知海贝—铜铸币—统一的圆形方孔钱—五铢钱—开元通宝—纸币—钞—白银;趋势:根据材料二“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汉武帝时期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制度”可知,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根据材料二“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使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和由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的演变。
19.(1)特征:“简本普及”传统;有较强针对性;监督考核严明。
(2)不同:中国属于一元法,皇帝拥有最高立法和司法权,西方属于多元法,法律由多个体系构成;中国法律伦理等级色彩浓厚,西方伦理色彩淡薄,强调平等;中国注重实质正义,西方注重程序正义;中国法律强调集体主义,以为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服务,西方注重对个人权利的维护;中国法律强调德主法辅,西方法律强调教主法辅。历史原因:古代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而西方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中国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思想上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而西方中世纪受宗教思想影响,近代受人文主义和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解析】(1)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法律宣教,便遵循这一‘简本普及’传统”可知,“简本普及”传统;据材料一“针对儿童有注重教化的‘蒙学教育’;针对德高望重之人,有隆礼重德的‘乡饮酒礼’;针对官吏,有朝廷重视的‘明法律令’”可知,有较强针对性;据材料一“自战国以来,法律考核在商鞅的主张下极其严苛,掌法官吏在回答其他官吏或百姓的咨询时,必须按法定程式回答”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监督考核严明。
(2)第一小问,不同:据材料二“中国古代皇帝既是口衔天宪的最高立法者,还是最高的司法权威。而西方从古希腊起,不同的权力中心同时共存有很长的历史,因此.西方法系总体上是由多个法律体系组成的组合性系统”可知,中国属于一元法,皇帝拥有最高立法和司法权,西方属于多元法,法律由多个体系构成;据材料二“西方法律传统在文艺复兴及近代法律变革之后,出现了平等化、非歧视化的浪潮”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法律伦理等级色彩浓厚,西方伦理色彩淡薄,强调平等;据材料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实质正义的实现,以结果平等、社会关系和谐为目标;西方法律传统则注重程序正义,通过诉讼解决纠纷是其主要的目标实现方式”可知,中国注重实质正义,西方注重程序正义;据材料二“中国古代个人依附在家庭和国家之下;西方法律传统更看重个人,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是法律关系的基石”可知,中国法律强调集体主义,以为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服务,西方注重对个人权利的维护;据材料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提倡德主刑辅、礼法并重、宽猛相济;而西方法律传统特别是中世纪以降,长期采取宗教至上、法律为辅的社会治理方式”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法律强调德主法辅,西方法律强调教主法辅。
第二小问,历史原因:综合材料二“中国古代皇帝既是口衔天宪的最高立法者,还是最高的司法权威”“西方法律传统在文艺复兴及近代法律变革之后,出现了平等化、非歧视化的浪潮”等信息,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角度思考可得出,造成中西方法律差异的历史原因主要有,古代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而西方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中国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思想上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而西方中世纪受宗教思想影响,近代受人文主义和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20.示例 观点:“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双重影响。阐述: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从此开始了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联系,随之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提高了抗饥荒能力,促进了人口增长。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如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食物物种的跨洲交流,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交融也日益加深,人类社会由孤立逐渐走向整体。与此同时,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在美洲大量繁殖,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伴随物种交流,新的病菌也被带到美洲,这给美洲人民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深重灾难。 总之,“哥伦布大交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利有弊,应该对其进行辩证的评价。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设问要求围绕“哥伦布交换”提炼论点,据材料“ 改造的结果可能更好,也可能更糟”及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的影响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据此可概括论点:“哥伦布大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双重影响。在阐述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什么是哥伦布大交换,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哥伦布大交换的消极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