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教育集团 2023 年秋季学期 12 月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满分: 100 分 考试用时: 75 分钟
姓名 班级
注意事项:
1.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考生号、 考场号、 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 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 将答题卡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1— 17 课, 1- 11 课 30%, 12- 17 课 70%。
一、 选择题: 本题共 15 小题, 每小题 3 分, 共 45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某学者认为, 与西方的新航路开辟不同, 明代郑和出使西洋使团是史无前例 的大规模贸易使团, 远航持续近30年, 开通了海上贸易通道, 在给区域带来和平 与秩序的同时, 也导向区域经济发展。 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亚洲国际贸易网, 繁盛 地存在了一个世纪左右。 该学者意在说明明代郑和使团( )
A. 实现了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共赢 B. 彰显了东方独特的国际交往模式
C. 保持了中国传统经济世界领先地位 D. 突出了经济对于航海的推动作用 2. 明太祖认为“ 自秦始置丞相, 不旋踵而亡。 汉、 唐、 宋因之, 虽有贤相, 然
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专权乱政 ”。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 废行中书省并设三司 B. 废除丞相, 权分六部
C. 设立锦衣卫和东西厂 D. 八股取士, 严格选官
3. 明成祖时, 阁臣可参与机务, 但不置僚属; 至仁宗时, 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 阁大学士, 阁臣权力加重; 明宣宗时, 内阁有票拟权, 有了属官和办公机构, 有 行使公文的职能。 这些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 皇权日趋衰弱 B. 内阁与丞相制一致
C. 内阁取代六部 D. 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4. 辽宋夏金元时期, 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的统 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 ”、“猛安谋克 ”、“四等人制 ”等一系列制度。 这些 制度( )
A. 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 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 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 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5. 魏晋南北朝时期,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在中国盛行, 吸收儒道思想, 渐趋本土化。 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有了新的发展。 这些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 佛教盛行适应了现实需要 B. 儒佛道的“三教合归儒 ”
C. 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盛况 D. 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6. 三国两晋南北朝近400年, 除西晋短期统一外, 其他朝代都处在分裂状态。 但
是, 这一时期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表现在( )
第 1 页 共 5 页
A. 实现了民族大交融 B. 完成经济重心南移
C.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D. 海外贸易高度发达
7.西汉政府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 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在桑弘羊的 主持下, 设置盐铁官的地区进一步扩大, 各地诸侯、 豪强和富商大贾不得不停止 盐铁业的经营, 这不仅断绝了他们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他 们招降纳叛、 结党营私的资本。 材料意在说明盐铁官营( )
A.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控制 B. 严重阻碍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 为打击匈奴提供财政上的保障 D. 加强了经济集权巩固了大一统
8.商朝中央政权对商族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 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 国王并不能绝对支配各附属国, 各附属国基本上是各自为政, 有很大的自主权。 这是因为商朝( )
A. 以宗法血缘建国 B. 实行王位世袭制
C. 实行内外服制度 D. 有了成熟的文字
9.在古代中国, 从商周时期的“夷夏异制 ”到春秋战国以来的“华夷一体 ”, 体 现了对中原地区最高境界“华夏 ”的认同。 这一认同( )
A. 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B. 说明了游牧民族大量内迁
C. 彰显了国家统一 的潮流 D. 证实了诸侯争霸日益剧烈
10.下图所示为某高一学生关于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归纳。 该历史事件应是 ( )
1.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3.打开了封建教育的缺口。 4.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A. 五四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 D. 戊戌维新运动
11.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革命纲领:“交织着现实和幻梦, 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 切实际的空想图画。 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 又充分暴露了小生 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这一革命纲领
A. 体现了农民反封建愿望 B.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 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D.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1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中写道“他们在关税自主、 治外法权和最惠国特遇
等一些重大的问题上轻易让步,而在诸如外交代表驻节和觐见不行磕头礼之类的
事情上拼死相争,有学者认为领事裁判权的订立,杜绝衅端,永远息争相好起见 ”。” 材料反映出清政府( )
A. 推行务实的外交原则 B. 清政府与外国友好往来
C. 清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国家主权意识较为模糊
13. 明朝后期以来, 欧洲传教士将包括“四书 ”“五经 ”在内的七八十种中国典籍, 陆续译介到西方; 另一方面, 由传教士利玛窦口授、 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 向中国人展现了欧洲科学理论, 书中首创的几何术语: 点、 线、 平面、 四边形等 沿用至今。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对外政策开明开放 B. 中学西渐成就显著
C. 东西差距逐渐缩小 D. 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第 2 页 共 5 页
14.如果你到故宫参观, 你可以在“军机处 ”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 “军机处一 日日程; ……接折(阅读奏折) ——见面(请皇帝旨) ——述旨(拟 皇帝旨意) ——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 交发(下发旨意) …… ”这说明军机 处的主要职能是( )
A. 辅佐皇帝, 参与决策 B. 跪奏笔录, 上传下达
C. 陪读陪写, 赋诗作画 D. 纵论军机, 谋划战事
15.下表是《清朝全国耕地面积和人口变化表》(部分), 据此变化可推知, 这一 时期( )
A. 政府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人地之间的矛盾逐渐走向缓和
C. 农业生产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
D. 高产粮食作物引进并得到推广
二、 非选择题: 本题共 4 小题, 共 55 分。
16.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在太平天国之后, 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 从前由满人占 据的重要督抚位置, 现在落入 了汉人之手。 ……即使是在朝廷最核心的机构军机 处中, 也有越来越多的汉人任职, 直至最后他们的人数超过了满人。 总之, 政府 的权力从满人转向了汉人。 在清代早期和中期, 政府高度集权化, 朝廷决定各省 的政策; 而在太平天国之后, 中央政府发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事, 听取他 们的意见。 北京的衙门时常征求地方官员的观点, 以争取他们支持自己的立场, 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00 年 6 月, 清政府向十一 国宣战后, 两江总督刘坤一、 湖广总督张之洞、 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 规定上 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 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 称“ 东南互保 ”。 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
——摘编自李鹏军《东南互保新探》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后清朝传统政治和权力结 构的变化。(6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 东南互保 ”事件的影响。(8 分)
第 3 页 共 5 页
17.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 高产作物玉米、 番薯、 马铃薯自海外传入 中国, 它们不仅单 位亩产量大, 而且适应性强, 旱地、 山地等处皆可种植, 因此得到广泛传播。 烟 草、 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 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经济作物 棉、 麻、 桑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 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后 期农业领域的新现象, 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的管理, 亲自参与生产过程。 明朝 后期,在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工场式生产的经营 手段。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明中后期, 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 仅以 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 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 因此, 导致明代失去“社 会变迁 ”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 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后继无力 ” 的原因。(8 分)
18.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西汉经过七八十年的休养生息, 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到汉 武帝时期, 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 中央集权加强, 国力强盛, 客观上具备了解决 西北边防上匈奴威胁的能力。 汉武帝本人虽在儒家学说和思想的熏陶下成长,但 却不是一个拘谨的儒生, 而是具有雄武奋发气质的政治家。 这种内外因的综合作 用, 必然促使汉武帝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 采取反击匈奴、 巩固开发西北 边疆的积极政策。
——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
材料二
清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定作出的历史贡献是独特的,历史上任何时 期的疆域版图及其有效控制程度均没有达到清朝的规模。 因此, 可以说历史上中 国空前“ 大一统 ”版图的奠定是 18 世纪中国的突出特征。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汉武帝开发西北边疆的具体措施, 并分析 其成功的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5 分)
第 4 页 共 5 页
19.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代表人物 救国探索方案
林则徐、 魏源等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洪秀全、 洪仁玕等 “地上天国 ”
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张之洞等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康有为、 梁启超等 “ 维新变法 ”
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从表中任选两个先 进国人救国探索的方案, 指出二者之间的发展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述。 (要求: 观点明确, 史实准确, 阐述充分, 表述清晰。)
第 5 页 共 5 页机密★启用前
春晖教育集团 2023 年秋季学期 12 月月考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2.B 3.D 4.B 5.D 6.A 7.D 8.C 9.A 10.C
11.A 12.D 13.D 14.B 15.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 55分。
16.【答案】(14分)
(1)政府的权力逐渐从满人转向汉人;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一
点2分,共6分)
(2) 一定程度上使东南地区免受战争的冲击;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表明中
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不利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一点2分,共8分。
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作答,若只从一个角度作答,最多不超过6分。)
17.【答案】(14分)
(1)新变化:高产农作物的传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经营地主出现;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劳动。(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共6分)
(2)原因: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农民贫困,国内
市场狭小;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受传统士农工商社会观念的影响。(一
点2分,任答四点即可,共8分)
18【答案】(15分)
(1)措施:反击匈奴;在河西走廊设郡;派张骞出使西域。(一点2分,总共4分,
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经过汉初休养生息(或回答“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亦可得分),国力增强;
王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加强;汉武帝个人雄才大略。(一点2分,总共6分,
任答三点即可)
(2)意义: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促进民族
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边疆的开发。(一点2分,任
答三点5分)
19.【答案】(12分)
第 1页
{#{QQABbYCAggggAAIAABgCAQnoCAOQkBAACAoGgAAIMAABgQFABAA=}#}
示例:
方案:“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
发展变化: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也逐渐深入。
评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曾国藩、左宗棠、
李鸿章、张之洞等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洋务派不改变中国封建制度、只学习西
方技术的“中体西用”思想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甲午战争后,中国
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解放。但由于封建势力的严重阻碍和清政
府的腐败,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的革
命派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
共和制国家。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也逐
渐深入。(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第 2页
{#{QQABbYCAggggAAIAABgCAQnoCAOQkBAACAoGgAAIMAABgQF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