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永春县重点中学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永春重点中学七年级12月考试历史科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56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6分。
1.比较“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图片可知,北京人( )
A.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 B.能够使用磨制石器
C.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D.仍然保留猿类特征
2.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3.下列传说人物中,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
A.尧和舜 B.女娲 C.炎帝和黄帝 D.后羿
4.有学者指出:“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是家天下政治的再一步成长和扩大。”材料所反映的分封制的特点是( )
A.以王族为主要分封对象 B.等级森严 C.以功臣为主要分封对象 D.权利与义务明确
5.下列文物可以入选博物馆“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是( )

A.司母戊鼎 B.五铢钱 C.击鼓说唱俑 D.青瓷莲花尊
6.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战国七雄战争不断 B.商鞅变法的鼓励政策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D.“国人暴动”的影响
7.“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之地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白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
8.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相互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 )
A.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
C.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
9.“五一”假期,小林同学到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游玩,收到了如图所示小册子,他在小册子中会看到的语句是(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法与时移,禁与能变
10.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秦朝时,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刺史 D.御史大夫
11.下图所示内容有利于( )
A.国家政令的通行 B.商品贸易的发展
C.抵御匈奴的入侵 D.经济文化的交流
12.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出生于公元前179年,其时间可以表示为
A.公元前2世纪70年代
B.公元前2世纪80年代
C.公元2世纪70年代
D.公元2世纪80年代
13.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 )
A.文景之治 B.休养生息 C.小康社会 D.中央集权
14.汉初的几位皇帝都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吸取秦亡的教训 B.巩固汉朝的统治
C.发展农业生产 D.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15.“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材料中的“动机”是指( )
A.树立皇帝绝对权威 B.弘扬传统思想文化
C.消灭种种异端学说 D.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16.下图为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成都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据此可知,汉武帝时( )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奉行“无为”理念
C.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17.他在漠北战役中与卫青一道抗击匈奴,汉武帝为表彰其赫赫战功为他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宅院府第,他却断然拒绝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陈胜 B.霍去病 C.蒙恬 D.韩信
18.对下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9.王莽是一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王莽的篡位结束了哪一朝代的统治( )
A.秦朝 B.西汉 C.新朝 D.东汉
20.《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这里的“凿空”指( )
A.开辟海上交通 B.张骞通西域 C.设置西域都护 D.甘英出使大秦
21.范文澜《中国通史》:“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 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属于秦朝创建的制度有( )
A.分封制 B.皇帝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2.酷爱旅游的小明准备在暑假从东向西沿“丝绸之路”游玩,他会先后经过
A.长安—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B.河西走廊—西亚—新疆—欧洲
C.长安—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河西走廊—长安—西亚—欧洲
23.如图作品( )
A.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B.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
C.是研究张骞通西域的一手史料 D.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频繁交流
24.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而最佳的体系就是时代特征.下图是通过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建构的时空定位,其中②反应的时代特征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25.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
A.《尚书》 B.《春秋》 C.《史记》 D.《离骚》
2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与如图中①②对应的朝代是( )
夏朝→商朝→①→春秋→战国→②
A.商朝、东周 B.商朝、西周 C.西周、秦朝 D.东周、秦朝
27.某历史剧组要拍摄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一组镜头,以此体现东汉中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社会混乱的景象。你认为符合剧中素材的是( )
A.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B.王莽改革引发动荡
C.黄巾起义推翻了东汉统治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8.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事实(史实)、历史解释、历史观点等。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
C.周厉王与民争利,是西周末期有名的暴君 D.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
第II卷(非选择题44分)
二、综合题
29.(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国历史简表(前659年-前221年)
在位国君 主要功绩
秦穆公 任用百里奚等贤人进行改革,打败12个西戎部落
秦孝公 任用商鞅,对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秦国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秦惠文王 任用张仪为相、在六国间实行连横策略,击溃它们之间的合纵联盟
秦王嬴政 采取“选交近攻,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灭六国,一统天下
——摘编自马东峰、张景忠《用年表读懂中国史》(1)根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支持者。
小历同学根据材料认为,秦国能够“灭六国,一统天下”是因为实行了有效的改革。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简要说明理由。
3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了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法令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该历史事件最大的的历史影响。(4分)
根据材料二,简述这位“新皇帝”“将广阔国土划分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名称,并概括该制度的历史意义。(4分)
根据材料三,简述表格反映出西汉前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统一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措施。(4分)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2分)
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加强对西域管理,西汉政府设置什么机构?该机构设立有何意义?(4分)
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政府开通西域的初衷,并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4分)
综上,谈谈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意义。(2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利簋及铭文注:青铜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序。 图2都江堰示意图注:鱼嘴作为分水之用,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
图3秦统一文字注:秦统一前,各国文字的形体非常紊乱,如“马”字,就有多种写法。统一后,实行“同书文字”。 图4秦统一货币注:秦统一前,各国货币不一。统一后,就以秦国原“半两”圆钱为普通货币。
——以上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等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至图4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D
【详解】据题干“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可知,北京人与现代人差别较大,与古猿的形态相似,D项正确;北京人未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排除A项;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排除B项;山顶洞人具备现代人的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和所学可知,制造和利用生产工具是人类进人文明时代的标志, 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原始人类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 从狩猎到饲养家畜这个演进过程的决定力量,D项正确;采集到种植等的转变和建筑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A项;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推动人类的演进,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饲养水平的提高与从采集到种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所学,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炎、黄大败蚩尤后,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他们被尊奉为人文始祖,C项正确;尧和舜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但不是“人文始祖”,排除A项;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但不是“人文始祖”,排除B项;后羿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擅于射箭,但不是“人文始祖”,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根据题干“周王和周公建国,立七十一、姬姓五十三,以同姓为枝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以同性贵族为主体,有利于巩固西周“家天下”的统治,有利于巩固西周疆土,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分封制确立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等级制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以王族为主要分封对象而不是以功臣为主要分封对象,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权利与义务”,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因此司母戊鼎可以入选博物馆“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A项正确;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回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排除B项;击鼓说唱陶俑是东汉明器,是一件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的优秀雕塑作品,排除C项;青瓷莲花尊是北魏封氏墓群出土的四件青釉仰覆莲花尊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和牛耕的出现并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农耕的发展,因此出现了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等变化,C项正确;“战国七雄战争不断”属于兼并战争的影响,不会出现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等变化,排除A项;商鞅变法出现在战国时期,与题干“春秋战国时期”不符,排除B项;“国人暴动”出现在西周时期,与题干“春秋战国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C项正确;灵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广西兴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排除A项;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名白渠,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排除B项;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和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C项正确;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A项;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B项;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与材料反映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C项正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属于兵家学派的思想观点,排除A项;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属于道家思想,体现了辩证法观点,排除B项;法与时移,禁与能变属于法家思想观点,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其中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D项正确;丞相掌管行政事务,排除A项;太尉掌管军事,排除B项;刺史是西汉时期的官职,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题干图片反映的是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交流与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故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统一货币与国家政令的通行不符,排除A;统一文字与商品贸易的发展不符,排除B;秦朝修筑秦长城抵御了匈奴的入侵,与统一文字和统一货币不符,排除C。故选D项。
12.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十年为年代,公元前179年换成世纪纪年的公式是在百位数加上1,即1+1=2,所以应该是公元前2世纪,79年为70年代,故公元前179年,其时间可以表示为公元前2世纪70年代,故A符合题意;BCD选项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A项正确;休养生息是西汉初期实行的政策,排除B项;小康社会与“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不符,排除C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与“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吸取秦亡的教训,是主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排除C项;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是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从“‘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巩固统治,秦始皇进行了焚书,汉武帝“尊崇儒术”,他们的动机都是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以巩固自己的统治,D项正确;焚书与尊儒,并无法直接树立皇帝的绝对权威,排除A项;“弘扬传统思想文化”的说法与秦始皇的焚书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在尊崇儒术的同时,并没有禁止其他学说在社会上的存在,因此,汉武帝尊儒的动机并非为了消灭种种异端学说,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从思想上巩固大一统,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武帝推广文翁石室授经讲学体现了汉武帝重视儒学人才培养的特点,D项正确;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推崇诸子百家学说表述错误,排除A项;“无为”理念是道家的思想,是西汉初年奉行的政治理念,但不是汉武帝奉行的理念,排除B项;汉武帝加强对经济控制的措施是盐铁专营,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为了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据题干描述可知,这里的“他”是指霍去病,霍去病与卫青出击匈奴,保卫了祖国山河,B项符合题意;陈胜、韩信与北击匈奴无关,排除AD项;蒙恬北击匈奴发生在秦朝时期,排除C项。故选B项。
18.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皇帝即位时大多年幼,以致大权旁落,造成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图片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项正确;图片信息未涉及诸侯,排除A项;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使得社会动荡不安,排除B项;母后主政皇帝无权仅仅反映了图片的一部分内容,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了新朝,西汉灭亡。因此王莽的篡位结束了西汉的统治,故B项正确;秦朝是在西汉之前的朝代,排除A项;新朝是王莽建立的,不是他结束的朝代,排除C项;新朝之后的是东汉,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经西域,今新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帝国),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司马迁把张骞开通西域称为“凿空”,B项正确;开辟海上交通张骞无关,排除A项;设置西域都护在公元前60年,与张骞无关,排除C项;甘英出使大秦在东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1.B
【详解】据所学可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B项正确;分封制开始于西周,排除A项;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排除C项;行省制创立于元朝,排除D项。故选B项。
22.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汉朝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经过玉门关、阳关,一直向西经过西亚,到达欧洲。故A符合题意;BCD选项排列顺序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
23.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敦煌壁画一方面可以反映张骞出使西域的场景,同时也是艺术价值较高的绘画作品,体现了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A项正确;壁画是创作作品,并不能完整还原历史,排除B项;壁画是创作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属于一史手料,排除C项;“频繁”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中国开始进入三国时期,之后经历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最终为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是原始社会时期,排除A项;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在先秦时期,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①,排除C项。故选择D项。
25.C
【详解】根据材料“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史记》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纪”“表”“书”“世家”“列传”,成为后世史书编写的典范,《史记》内容完整,结构严谨,文字优美,具有极高的史学成就和文学价值,因此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史记》,C项正确;《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春秋》是我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史记》,排除B项;《离骚》是屈原的著作,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三国),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五代十国)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所以①应为西周,②应为秦朝,C项正确;商朝、东周,在题干中已经出现,错误,排除A项;商朝已经出现在①前,错误,应该是西周、秦朝,排除B项;东周即未春秋战国,错误,应该是西周、秦朝,排除D项。故选C项。
27.D
【详解】根据题干“东汉中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社会混乱的景象”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致使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取政权,宦官被崇信,把持朝政,又导致宦官专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D项正确;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排除A项;王莽改革在东汉建立前,排除B项;黄巾起义并未推翻东汉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28.C
【详解】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即“有什么用”的问题。历史观点不仅要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及定性,更带有强烈的主观评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质,有何积极和消极影响”的问题。据题干选项可知,周厉王与民争利,是西周末期有名的暴君属于历史观点。答案为C;ABD项属于历史事实,排除。故选C。
29.(1)秦孝公。
(2)同意小历同学的观点;秦国采取的正确的策略、方针,通过改革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使秦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秦孝公任用商鞅,对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秦国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说明商鞅变法的支持者是秦孝公,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改革变法,即商鞅变法。
(2)根据所学知识,从历史发展趋势或人心所向看,经过长期战乱,各诸侯国人民渴望统一;从表格中秦穆公和秦孝公时期的改革可知,通过改革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使秦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最后从秦惠文王和秦王嬴政时期的连横策略和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可知,秦能够“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原因是采取的正确的策略、方针,所以我同意小历同学的观点。
30.(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历史影响:商鞅变法中实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制度:郡县制;历史意义: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社会问题:冯国人口比中央人口多,封国辖郡比中央辖郡多,封国势力过大。措施:政治上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专营等。
(4)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详解】(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与商鞅变法相关。
历史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实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制度: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皇帝”是指秦始皇,他推行的地方制度是郡县制。秦朝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
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社会问题:根据材料三“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知,封国人口比中央人口多,封国辖郡比中央辖郡多,封国势力过大。
措施:根据材料三“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分布推恩令,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专营等。
(4)积极作用: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31.(1)西域都护;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
(2)初衷: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特点:范围为亚欧;从军事路、外交路发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
(3)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详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丝绸之路的路线,这条路线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敦煌、西域到中亚、西亚,再到更远的欧洲。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因此,为加强对西域管理,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该机构设立的意义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
(2)依据材料“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可知,西汉政府开通西域的初衷是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依据材料“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可知,丝绸之路的特点有:范围为亚欧;从军事路、外交路发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
(3)依据材料及问题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2.选取:图3与图4。
观点: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论述:秦统一前,各国文字的形体非常紊乱。统一后,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文字统一可以使政令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秦统一前,各国货币不一。统一后,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改变了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总结: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详解】论文: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阅读材料中的四个图片,可以选取图3与图4,可以确定出一个观点是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根据确定的观点,从史实中寻找论据,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着重从秦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的背景、影响方面论述,最后加以总结即可。如:选取:图3与图4。观点: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论述:秦统一前,各国文字的形体非常紊乱。统一后,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文字统一可以使政令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秦统一前,各国货币不一。统一后,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改变了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总结: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福建省永春县重点中学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