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上册历史
知识点专项复习
第1部分(第2部分见另册)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二)中国古代经济
(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2023重庆南开中学期末)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水患,经过多年努力,终获成功。他因此而被尊称为“大禹”,后接替舜成为联盟首领。禹能够成为联盟首领得益于 ( )
A.世袭制 B.推选制 C.皇帝制 D.禅让制
2.【历史解释】(2023北京顺义期末)“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称。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2022江苏泰州中考改编)“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作为周室的屏障。”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4.(2023陕西新城期中)西周时期,在周公主持下制定了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西周推行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
A.推行分封制
B.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C.彰显西周的文明礼仪
D.拉拢诸侯为天子效命
5.(2023江苏徐州期中)西周时期,用鼎制度明确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B.西周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青铜铸造落后 D.西周经济发展失衡
6.【史料实证】(2023江西景德镇期中改编)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这些规定反映了皇帝制度的何种特点 ( )
A.皇位世袭 B.君权神授
C.中央集权 D.皇帝独尊
7.(2022河南中考)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这也是秦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材料评论的是 ( )
A.秦朝疆域 B.秦朝制度
C.秦朝工程 D.秦朝暴政
8.(2023河南郑州九校联考)西周时,今郑州地区属于管国、东虢国等;秦朝时,属于三川郡京县等;西汉时,受到司隶部和豫州刺史部监督。材料涉及的制度依次是 ( )
A.分封制、刺史制度、郡县制 B.禅让制、分封制、刺史制度
C.分封制、郡县制、刺史制度 D.世袭制、郡县制、刺史制度
9.西汉文帝、景帝、武帝接力实行削藩政策,诸侯王一蹶不振。此后汉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名义上是郡国并行制,实际上是郡县单行制。这一系列政策的实行 ( )
A.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B.激化了诸侯与朝廷的矛盾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使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10.(2023江苏邳州期中)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社会政治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和巩固
B.国家领土的空前统一
C.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D.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
二、非选择题
11.(2022湖南郴州期末)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断演变,不断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分别对应什么制度
材料二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周书灿《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
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 根据材料二,归纳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的是秦始皇创立的什么制度 ①处是什么官职
材料四 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
——摘编自《史记》
(4)根据材料四概括,当时统治者遇到了什么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二)中国古代经济
一、选择题
1.【史料实证】(2022湖南邵阳中考)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 ( )
A.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的传说
2.(2022重庆中考B卷)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如图所示实物遗存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出现( )
A.原始农业 B.青铜铸造
C.纺织业 D.冶铁业
3.(2023山西汾阳期末)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创意让人拍案叫绝,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下列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黄河流域社会生活特征的是 ( )
A.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
C.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
D.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
4.【新情境·考古专题节目】(2023河南汝阳期中)在央视播出的《探索·发现》考古专题节目中,一组与生产工具相关的文物激发了观众的兴趣。以下是某观众按照生产工具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的排序,正确的是 ( )
A.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B.磨制石器→打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C.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铁制农具→青铜农具
D.青铜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铁制农具
5.【因果联系】(2023安徽庐江期中)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可以养活五口人。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 ( )
A.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 B.手工业规模的扩大
C.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D.商业活动的活跃
6.(2023北京海淀期末)秦代度量衡器历年来多有出土,如“高奴禾石铜权”(右图),除陕西等秦国故地外,在山东邹城(齐国故地)、江苏盱眙(楚国故地)等六国故地都有所发现。这表明秦朝 ( )
A.积极策划统一六国大计
B.币制混乱状况得到扭转
C.统一的度量衡得以推行
D.陆上交通道路四通八达
7.(2022四川泸州中考)《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表明当时( )
A.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D.进入西汉王朝鼎盛时期
8.(2022四川兴文期末)《汉书》记载,“(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材料表明 ( )
A.农业发展带来财富 B.休养生息以农为本
C.出现“文景之治” D.西汉初期经济发达
9.【历史解释】(2023山东市南期末)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一政策的实施( )
A.巩固了中央集权
B.加强了对地方的思想控制
C.减轻了农民负担
D.废除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10.【新独家原创】下面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南朝时期 ( )
南朝砖刻《牛耕图》 南朝青瓷莲纹托碗
A.江南得到开发 B.手工业发展
C.农业技术进步 D.制瓷业发达
二、非选择题
11.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元二年(前178年)九月,汉文帝特别下诏,重申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减轻农民负担,规定当年田租减半。前元十二年(前168年),文帝再次下诏,免除农民当年租税之半。
——《王立群读 史记 之文景之治》
曹魏时期,为了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开凿了为数众多的沟渠,自南而北,重要的有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戾陵堨、车箱渠等。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早在汉代,西域传入的苜蓿、胡葱和胡蒜等就已成为中原农家菜园里的新成员;魏晋以后,来自异国的菜种更不断增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胡瓜(黄瓜)、胡荽(香菜)、菠菜等,至今仍是华北人民的家常菜。
——《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
材料三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到东晋后期,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和曹魏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其共同作用。
(2)材料二中,汉代以来华北蔬菜种类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一、选择题
1.今天河南郑州有一处著名的景区“始祖山”,雕刻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你认为他们应该是( )
A.女娲、盘古 B.蚩尤、大禹
C.炎帝、黄帝 D.蚩尤、黄帝
2.【家国情怀】(2022湖南常德中考)《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3.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哪一少数民族所灭 ( )
A.山戎 B.赤狄 C.犬戎 D.白狄
4.【国防教育·长城】(2023福建永定期中)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下面诗句准确反映秦长城作用的是 ( )
A.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B.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C.万里长城横玉带,六街灯火已阑珊
D.长城绵绵无边际,绵延不断三千里
5.(2022陕西白水期末)西汉初年,国力疲弱,匈奴不断南下袭扰,汉武帝时期开始大举反击匈奴,通过多次战役,重创匈奴。其中,对抗匈奴的高潮的战役是 ( )
A.巨鹿之战 B.漠北战役
C.淝水之战 D.牧野之战
6.【因果联系】(2022四川雅安中考改编)图中物品(技术)交流主要得益于(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班超经营西域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光武中兴出现
7.【国防教育·维护统一】今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发生在 (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8.【时空观念】西晋灭亡后,北方民族政权林立。下列政权中,曾一度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的有 ( )
①成汉 ②北魏 ③前秦 ④东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北魏时期,推动北方进行社会改革,促进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的政治家孝文帝,是哪族人 ( )
A.匈奴 B.鲜卑 C.氐 D.羌
10.(2022新疆中考)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 ( )
A.内迁各族生活习惯一致
B.祖国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二、非选择题
11.(2023四川眉山期末改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该历史事件在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此后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官职管理西域各民族
材料二 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
(2)材料二“淝水一战”中,前秦被南方的什么政权打败,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根据材料二回答:北魏统治者是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前秦的覆辙的
材料三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中华民族复兴》
(4)【以史为鉴】根据材料三,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作用。你认为当今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D 禹接替舜成为新的联盟首领是因为他治水有功且具有奉献精神,这种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是禅让制。
2.B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将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融合。故选B。
3.B 根据“大封同姓、异姓及古代帝王之后于东方,作为周室的屏障”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
4.B 西周推行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周王朝的统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5.A 根据“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可知,不同等级使用鼎的数量不同,这反映了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6.D 根据“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可知,“朕”“制”“诏”“玺”都只能由皇帝一个人用,故体现了皇帝独尊。
7.B 根据“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可知,秦朝在地方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属于秦朝的政治制度,故选B。
8.C “西周时,今郑州地区属于管国、东虢国等”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秦朝时,属于三川郡京县等”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制;“西汉时,受到司隶部和豫州刺史部监督”反映的是西汉的刺史制度。故选C。
9.C 根据“此后汉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名义上是郡国并行制,实际上是郡县单行制”可知,这一系列政策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0.A 根据“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并得到巩固,因此这次“社会政治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和巩固。
二、非选择题
11.(1)禅让制、世袭制。
(2)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3)中央集权制度;御史大夫。
(4)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政权;颁布“推恩令”。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分别对应禅让制、世袭制。(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回答即可。(3)第一小问,材料三反映的是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处是御史大夫。(4)根据材料四可知,当时统治者遇到了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政权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中国古代经济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B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证明了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B符合题意。A、D不能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C证明的是手工业的发展而不是农业,排除A、C、D。故选B。
2.A 根据图片下方文字“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可知,当时已经出现原始农业。
3.C 距今约6 000年的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黄河流域社会生活特征。
4.A 人类最早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如元谋人、北京人等;原始农耕时期,人们使用的是磨制石器,如河姆渡人、半坡人等;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并应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出现,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推广。
5.C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故选C。
6.C 根据“秦代度量衡器历年来多有出土”“六国故地都有所发现”可知,统一的度量衡得以在全国推行。
7.A 根据材料可知,汉初一直到汉景帝时期,汉朝一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8.B 根据“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可知,汉景帝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故B符合题意。
9.A 题干材料反映了汉代盐铁官营、专卖的政策,这有利于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10.A 根据图片下方文字信息“南朝砖刻《牛耕图》”“南朝青瓷莲纹托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和手工业均得到发展,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
二、非选择题
11.(1)西汉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曹魏时期:兴修水利工程。共同作用: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等。(任答一点即可)
(2)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丝绸之路开通后,黄瓜、香菜、菠菜等蔬菜,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任答一点即可)
(3)表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手工业发展进步;商业和城市繁荣。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等。
(4)统治者正确的经济措施;执政者的重视;生产技术和工具的进步;安定的社会环境;适宜的自然环境;物种的引进;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等。(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分别答出西汉和曹魏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概括回答其共同作用即可。(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表现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回答即可;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4)综合材料归纳回答即可。
(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答案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
1.C 炎帝和黄帝被后世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C。
2.A 根据材料中的“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可知,中华虽有不同民族,但都认同黄帝是他们共同的祖先,体现了民族认同的观念。
3.C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4.A 秦长城的作用是抵御匈奴。A项的大概意思是秦朝修筑的长城固若金汤,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不敢越过临洮,故选A项;B、C、D三项不能反映秦长城的作用,排除。
5.B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是汉武帝时期对抗匈奴的高潮,B符合题意。
6.A 根据题干图示信息“汉朝”“丝绸、漆器、开渠、凿井等技术”“西域”“核桃、葡萄、石榴、苜蓿、香料、玻璃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的物品(技术)交流,故选A。
7.B 西汉时期,朝廷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故选B。
8.B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即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②③正确,故选B。
9.B 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族人。
10.C 根据“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可知,这反映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二、非选择题
11.(1)历史事件:张骞通西域。作用: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官职:西域都护。
(2)东晋。
(3)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
(4)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促进中华民族复兴。(意思相近即可)应该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图片“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第二、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3)根据材料中的“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回答即可。(4)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民族交往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第二小问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