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阶段性联考试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第 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温馨提示: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
1.据考古发现,在我国北至黑龙江流域,南抵珠江流域,东起东海之滨,西达青海高原的地域内,均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此外,在迄今发现的七千余处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经正式发掘的也有四百处以上。这可以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
A.呈现一体化趋势 B.体现兼容的特色
C.依赖生产力发展 D.具有多元性特征
2.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主张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李悝实施“平籴法”,主张政府收售粮食以调节粮价;商鞅主张政府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等。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B.国家重视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C.变法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D.社会转型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3.在汉代思想家刘安等人看来,秦的灭亡是由于秦王朝统治者们“积怨在于民”,奉行了一条“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的畸形的政治路线,最终使其彻底陷入“与民为仇”的“绝境”。据此可知,刘安认为秦的灭亡是由于
A.暴虐无道,矛盾激化 B.以吏为师,严刑酷法
C.大兴土木,国库亏空 D.灾害频仍,百姓穷困
4.汉和帝继位时年仅十岁,其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兄弟并居机要,掌握实权,窦氏一门富贵。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外戚专权 B.君主专制 C.政治腐败 D.皇帝年幼
5.有学者在评述西晋政治时说:“曹魏时代的高官们跟着司马氏祖孙一道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父子、兄弟甚至整个家族的成员,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由此可知,西晋
A.士族政治具有较强封闭性 B.阶层流动速度加快
C.国家政权被曹魏高官控制 D.官僚队伍来源广泛
6.“两税法之所以从唐朝开始延续使用八百年之久,是因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以下史实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取消了一切杂税和杂役 B.按照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
C.以资产为主要征税标准 D.保证农民有充足劳动时间
7.南朝梁武帝极为崇佛,他扩建寺庙,带头吃素,登坛讲经,还多次舍身同泰寺。北魏太武帝却用儒学和道教自我标榜,于446年采取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行动,毁坏寺庙,坑杀僧徒。两位“武”皇帝对佛教的态度表明
A.统治者的好恶决定宗教存续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三教合归儒”理论开始形成 D.政治和宗教的相互影响
8.北宋建隆四年(963年),宋太祖下诏:各知府公事需知州与通判共同签署方可实行。此诏书旨在
A.防止武将拥兵自重 B.削弱州府权力
C.把财政权收归中央 D.加强中央集权
9.金朝统治者不仅修建孔庙、拜谒孔庙,还让孔子的后代担任官员。此外,金朝皇帝还带头学习儒家经典,推动儒学教育,录用儒学官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金朝
A.仰慕中原文化 B.崇尚正统观念
C.彻底实现汉化 D.消除民族隔阂
10.元朝时期,岭北行省的粮食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被称为“漠北粮仓”或“天下粮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稻麦复种的推广
C.民族交融的推动 D.高产作物的引进
11.明朝初年,政府除了沿北部边疆建立重镇,派兵驻守,还在附近地区设立马政机构,专管马匹,各卫所、监苑牧军因地制宜地逐水草放养马匹,为军需战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充,成为明代作战的有力后备资源。可见,明代马政机构的设立
A.提高了军事动员的效率 B.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C.密切了民族之间的关系 D.适应了边防建设的需要
12.1684年,设立台湾府;1757年,平定噶尔丹叛乱;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以上历史事件共同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制度的创新 B.文明的碰撞
C.版图的巩固 D.宗教的冲突
13.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与这一观点主旨最为接近的说法是
A.“工业革命后,英国亟须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
B.“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出超地位”
C.“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D.“自由贸易理论逐渐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认可”
14.1896年5月,盛宣怀督办汉阳铁厂,在赋税方面他要求清政府将“所有湖北铁厂自造钢轨及所出各种钢铁料,并在本省或外省自开煤矿,为本厂炼铁炼钢之用,应请奏明免税十年”。这一要求旨在
A.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B.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C.促进重工业的发展 D.保护民族资本企业
15.清朝地方要官在同一地方任期一般不超过三年,但下表所示的清朝后期地方汉人官员任期明显延长。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姓名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左宗棠 刘坤一
官职 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 湖广总督 陕甘总督 两江总督
任职时长 6年 近25年 近20年 15年 近13年
A.中央权力下移 B.民族危机加深
C.军阀割据形成 D.地方治理进步
16.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道:“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行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该言论可以用来佐证义和团运动
A.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彻底阻止了列强的对华侵略
C.呈现出明显的盲目排外倾向 D.彰显出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之后,治经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走愈窄,进而严重地阻碍了儒学的发展。 自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获得了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进入宋代,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大规模的边境冲突也时有发生,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学经典中去寻找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武器。同时,这一时代,广大平民有机会加入读书人的行列,他们由于出身贫苦,没有旧的经学传统的束缚,所以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在这种形势下,自北宋中期起,儒学发展出了新学派——理学,它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理论体系。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理学出现的原因。(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窑的天青、宫窑的灰蓝、定窑的粉白、哥窑的米黄、钩窑的玫瑰紫,这些醒目的颜色是宋瓷中五大名窑的标志性成色,也是中国瓷器史上令人难忘的“年代秀”。宋元时期,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材料二
明朝后期,以景德镇为例,制瓷业规模很大,有官窑约五十八座,民窑达九百座。瓷窑内部已有很细的分工,有陶工、匣工、土工之分,有利坯、车坯、釉坯之分。镇内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其中一部分人在民窑内劳作,工资是按日以白银计算的。 民窑生产的瓷器是为了售卖,有着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摘编自邓广铭等《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分析宋朝制瓷业发展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宋朝,明朝后期制瓷业的发展并进行简要评价。(8分)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战争发展的最高峰,它在发展进程中颁布了两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在面对中国社会形态的急剧变化、太平天国日趋逆转的形势时制定的:前者是一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设计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具有一定的空想性;后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的纲领,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具体实施。
——摘编自于凤梅《太平天国运动两大纲领的分析与比较》
材料二
自1898年10月在直隶、山东交界的冠县一带,赵三多、闫书琴领导的义和拳最先提出“助清灭洋”的口号起,山东、直隶各支义和团都陆续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如1899年10月,朱红灯的义和举队伍在平原杠子李庄战斗中树立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旗帜。直到1900年9月,义和团普遍的旗号是“扶清灭洋”“助清灭洋”“保清灭洋”“兴清灭洋”“顺清灭洋”等。
—摘编自陈月清《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剖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的态度,并分析形成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记》中记载着秦朝建立后,在制度建设方面出现了如下两种不同观点:
丞相王绾等言:商周历经千年,大封宗室子弟和功臣作为王室的藩篱。现在陛下坐拥海内,然而宗室子弟却沦为匹夫,若有犯上之臣出现,陛下便没有了依托。且新征服的地方过于偏远,只有设立诸侯才能更好地治理地方。
廷尉李斯认为:西周虽然大封宗室,然而他们的后代却关系疏远,以致相互攻击如仇雠,诸侯之间更是相互征伐。现在陛下实现统一、大兴郡县、对宗室子弟和功臣们用赋税予以赏赐,这样也能够轻易地控制他们,分封诸侯只会给国家带来纷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高一年级阶段性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A
B
A
C
D
D
B
11
12
13
14
15
16
D
C
A
B
A
D
一、选择题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在我国北至黑龙江流域…均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迄今发现的七千余
处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不同地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原始社会时期
的文化遗址,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特征,故选D项;中华文明的一体化趋势是指
不同地区文化遗址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似特征,但材料仅能说明文化遗址的分布和数量情
况,排除A项;中华文明的兼容特色是指对不同民族、地域文明的吸收,但材料仅能说明文化
遗址的分布和数量情况,排除B项;中华文明起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但仅从材料文
化遗址分布和数量情况不能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原因,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主张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李悝
实施“平籴法”,主张政府收售粮食以调节粮价;商鞅主张政府奖励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发展
等,这些均反映了国家对工商业经济的干预与控制,故选B项;“官(管)山海”“平籴法”未涉及
重农抑商,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经济发展的情况,且管仲所在的春秋时期尚未建立封
建经济模式,故排除C项:商鞅实行的是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故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汉代思想家刘安认为秦朝灭亡是因为秦朝穷奢极欲,积怨在民,最终引发人民的反抗,
即秦朝亡于暴政引发的阶级矛盾,故选A项;“以吏为师”是指“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
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这并非秦灭亡的原因,排除B项:“大兴土木,国库亏空”在
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据材料“奉行了一条…畸形的政治路线”可知,是统治者的主观
行为导致了秦的灭亡,而不是天灾,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出现“窦氏一门富贵”的现象,是因为“汉和帝继位时年
仅十岁,其母窦太后临朝称制”,即因为汉和帝年幼,皇权旁落到外戚手中,所以题干中现象出
现的根源是君主专制,故选B项;外戚专权是题干的现象,非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排除A
项;政治腐败指因掌握政治权力的整个统治阶层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只顾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导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5页)】
·24-20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