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单选题
1.《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B.九品中正制有弊端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
2.科举制通过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以下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高士。” B.“书中自有言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3.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称之为“布衣将相”。“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其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没有官爵的地主。而《三国演义》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这一变化说明( )
A.汉末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加强 B.汉代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明显
C.制度性调整带来结构性变化 D.统治者解决危机手段多元化
4.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 )
A.专制皇权弱化 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
C.地方吏治废弛 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5.“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述了孟郊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之情。这得益于(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6.据图中所示相关信息,可知当时( )
A.皇权受到相权极大的制约
B.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地加强
C.中枢决策权力逐渐地下移
D.相权分散有利于加强君权
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新设机构,皇权顶峰
8.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对门阀制度的一种否定,是对文官政治的强化,是传统中国将帝制政权向中下层知识分子开放的重要方式”。对此论断理解正确的是,科举制( )
A.瓦解了士族政治 B.导致了崇文抑武
C.加速了人口流动 D.扩大了统治基础
9.朝议,亦称廷议或集议,是中国古代的朝廷议事制度。唐朝时期,皇帝与三省长官齐聚政事堂共议国事。统治者对朝议的不同态度成为政治上的晴雨表,凡是重视朝议的皇帝,治下多为清明安定。这表明,朝议制度( )
A.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 B.有效限制君主专制
C.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有利于朝廷决策的科学性
10.明代近80%的进士出身于非进士家族,其中43.31%的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皆为平民的家庭。清代仍有32%进士出自平民。这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
A.降低了基层官员的地位 B.选拔人才注重基层经验
C.考试选拔程序严谨公正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11.汉顺帝时期,左雄提议儒生出身的孝廉需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而后才能量才录用。这些建议提出之后遭到不少大臣的极力反对,但由于顺帝的支持得到了充分落实。这一措施的推行利于( )
A.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B.打破士族的特权垄断
C.提高官员才学修养 D.推动学校教育不断完善
12.汉制,每年八月祭祀宗庙,王侯皆须献黄金助祭,称为“酎金”。元鼎五年(前112)武帝以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由,一次即夺去106名列侯的爵位。这表明西汉时期( )
A.“家天下”观念日益淡化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君主集权体制得到加强 D.典章制度亟待完善
13.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此表反映出( )
科目 年代 出身 618至649 650至683 684至 709 710至731 733至755 756至779 780至905 806至826 827至846 847至873 874至906 合计
进士 士族 3 14 34 32 23 37 45 72 131 128 70 589
寒族 2 5 21 19 7 11 15 21 18 4 9 132
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 B.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
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 D.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14.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
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
15.古时地方官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称“贡举”。此处“贡举”选官的标准是( )
A.品德才能 B.个人战功 C.家庭出身 D.财富多寡
16.唐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玄宗下诏宣布实行“折纳”新措施。规定:关内诸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纺织品的庸、调改为折纳粟米;河南、河北不通水运之州的课口,把原来交纳的租粟改为折纳绢布。这一规定( )
A.抑制富商大贾的获利资源 B.改善税赋征收单一化状况
C.体现中央对经济进行调控 D.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17.下图所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盛行于( )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8.西汉时期,州举秀才、郡察孝廉,通常为本州郡人。南北朝时,异地察举和异地求举觅举之风渐趋流行,这反映了( )
A.门阀士族制度形成 B.人口流动现象加剧
C.刺史行政权限扩大 D.官员铨选制度更迭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贫若子弟,臭皆廉谨自勉,理首.执挎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别虽富不一,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管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材料一反映了哪几种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并绪合所学,指出汉唐之间选官标准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0.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开放、科技文化高度发展,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
——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二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材料三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柳宗元
(1)请列举材料一中“唐初诸帝时代”两个盛世的名称。
(2)材料二中唐太宗盛赞的是哪一制度?该项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中唐太宗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请列举一个他统治时期与西南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事例。
(4)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的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D 6.D 7.C 8.D 9.D 10.D 11.C
12.C 13.B 14.D 15.A 16.C 17.B 18.B
19.(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选官标准的变化:从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积极影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
20.(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3)文成公主入藏。
(4)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答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